2014年9月2日星期二

甲午战争之我见



海外网 - 甲午战争之我见
http://singapore.haiwainet.cn/n/2014/0827/c456212-21016414.html




我对甲午战争感兴趣是受影片《甲午风云》的影响。这部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历史片,1966年在新加坡上映时,极其轰动。我非常喜欢这部电影, 总共看了8次。对影片中邓世昌的民族英雄气概,留下深刻印象;对民族败类方伯谦,更是深恶痛绝!
   那时我还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天,班上同学拿了一本杂志来兜售,书刊内有一篇文章,题目是 <甲午前夕北洋水师访问新加坡记>,同学们即以此文为号召,要我买一本。因为喜欢《甲午风云》这部电影, 而影片中的主角北洋水师竟然还访问过新加坡,十分兴奋。购买后阅读,对该文那笔锋带感情的句子,永铭心坎。从那时开始,又就对北洋水师特别感兴趣,也对甲 午战争着迷。于是不断收集有关甲午战争的资料。世事就是难料,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日后对我学术研究有重大影响,蜚声国际的南洋史学界泰斗陈育崧 (1903-1984)。
  大学毕业后,趁在中国工作的机会,特意造访了所有跟甲午战争有关的历史遗迹。从广州的邓世昌故居,到福州的马尾船政 学堂(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威海的“定远号”风景区,刘公岛的海军公所、北洋海军提督署、铁码头,乃至天津的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址;也参加了2009年 5月20日在山东威海举行的“北洋海军成军120周年学术研讨会”,遇见了北洋海军将领丁汝昌与刘步蟾的后裔。凡此种种,加深了我对北洋舰队与甲午海战的 感性认识。
  从1966年第一次认识甲午战争,认识北洋水师,到2009年参加北洋海军的学术研讨会,43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在参加北洋海军 的学术研讨会归来后,即将这些年来收集有关甲午战争的资料整理出来,完成了一篇洋洋洒洒,约4万2千字的学术论文〈北洋水师访问新加坡的历史反思 --兼谈甲午海战时期的北洋舰队〉,发表在新加坡历史悠久的学术刊物《南洋学报》(第65卷, 2011年8月)。这篇文章有关北洋水师访问新加坡的章节,也被选入《北洋海军新探》(戚俊杰 郭阳主编)一书中,2012年10月由中华书局在北京出版。
   历史研究不能单凭文献资料,田野考察亦十分重要,尤其是解读字里行间所蕴藏的讯息, 更要靠个人的学养、人生阅历与文化底蕴。我本人曾在中国工作多年,对组织运作与管理系统特别敏感。知古鉴今,凭个人的理解与观察,对甲午海战失败的原因,总结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 管理理念 (management mentality)
  中国自古以来就不是一个法制国度,没有一套总的管理理念,统治管理靠的是领袖的人格魅力,治军更是如此。这支由西方新式装备包裹着的北洋舰队,骨子里仍是一支传统的家族式封建军队,整个体系还是旧的。就如目前有些星级宾馆,虽然硬件设备一流,但软件不行的道理一样。
   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很腐败, 置有房产,出租以赢利,并在家中蓄歌妓,生活骄奢淫逸,甚至发展到了和部下方伯谦“共溺一妓”的程度;方伯谦的妻妾也很会做生意。北洋官兵上行下效,利用 军舰走私、瞒上欺下、搞假演习。 日本人尊重英国派去的海军顾问, 还授予贵族头衔; 而北洋海军竟以洋人不懂中国国情,把英国海军顾问赶走。
  北洋海军管理混乱,纪律松懈,从1886年在日本发生的 “长崎事件” 及1891年的 “主炮晾衣” 这两件事情上,很能说明问题。
  1886年8月10日的“长崎事件”(日本文献记为 “清国水兵暴行”事件) ,简单地说,是北洋舰队访问日本时在长崎闹事,引起日本举國,上至天皇下至民众对北洋海军产生反感,甚至激发日本对大清的敌忾心。从此 “一定要打胜定远”,成为日本海军的流行语。
   1891年6月26日,“长崎事件” 发生五年后,北洋舰队再度访问日本。当日本海军军官东乡平八郎 (Togo Heihachiro 1848-1934) 视察“济远” 舰时,看到舰上各处殊不清洁,炮管里没有擦干净, 甚至主炮上像洗衣坊一样, 还晾晒着水兵的衣裤。他认为主炮是军舰的灵魂,对于军舰灵魂如此亵渎,而来往的军官们却熟视无睹, 说明北洋舰队在军械保养以及军纪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是一支没有纪律的军队,是可以被击垮的。

二 设备维修 (maintenance concept)
   设备维修对这样一支近代化的舰队至关重要。设备维修不仅是对原有军舰设备部件 (components) 的维护检修,包括例常维修 (routine maintenance),周期性维修(cyclical maintenance)与预防性维修 (preventive maintenance),更涵括了对军舰设备的更新 (renewal of facilities),甚至包括添购新的军舰,以保持与时并进的军备设施,提高舰队的战斗力。
  北洋海军长期缺乏维修,更准确地说是没有维修 的概念 (maintenance concept), 有些洋顾问因此辞职。“济远”舰的“管机西人”,即德国人哈富门 (Gustaff Hermann Hoffmann) 因为“济远”舰的损毁被马虎地维修,不愿意再跟随如此境况的“济远”舰,所以“跟济远舰结束了关系”,离开了服务约7年的北洋海军.
  经费不 足,没有添购新的军舰,这些因素大大地减低了北洋舰队的战斗力。甲午战争前夕,鉄甲舰 “定远”、 “镇远” 和巡洋舰 “济远”服役都将近10年, 巡洋舰 “经远” 、“来远”、 “致远” 、“靖远” 将近7年。长时间高强度的使用, 对军舰的锅炉系统产生极大的损坏, 使军舰的速度变慢。丁汝昌曾向李鸿章多次申请大修,更换锅炉, 李鸿章也多次向清政府申请, 均无下文。
  战舰长期缺乏维修,一旦战争爆发,船 身容易震裂。譬如 “扬威”、“超勇”两艘巡洋舰是1880年下海的陈旧军舰,舰龄已达14年,老蚀不堪,速度迟缓,一开炮就震得炮上的铁锈纷纷落地。黄海海战中,日舰四艘 快速巡洋舰集中火力攻击,“扬威”、“超勇” 先后中弹起火后沉没。这就是平时不保养、不检修所造成的后果。

三 实战经验 (practical experience)
   丁汝昌原系骑兵将领, 陆军出身, 不熟悉海军事务, 接管北洋海军时已年逾不惑 (时年52),没有近代科学的基础,更不懂英文。试想: 一个骑兵将领,带领一支西式军备包装,且满脑子封建思想的中世纪军队,可以打赢19世纪的海战吗? 反观甲午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 (Ito Sukeyuki, 1843-1914),是海军科班出生的身。更何况明朝中叶以来,日本就能跨海作战。而明朝却是实施海禁,“片板不许入海” ,中国内陆文化一旦与朝气蓬勃的海洋文明相碰撞,其结果可想而知。
  没有实战经验,平时的演习操练又流于形式,于是海战一旦开启,就注定了北洋舰队不可能发挥有效的作战能力。
   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同时宣战 。日本早己有随时作战的决定,在明治天皇的《日清两国宣战之诏》中鼓励部下 “赖汝有众之忠实勇武,而期速克平和于永远,以全帝国之光”,诏书显得霸气十足; 而此时光绪皇帝的宣战《上谕》却说: “变诈情形,殊非意料所及”,暴露了清政府直到战争开始,還在战争与和平之间游离摇摆,没有做好战争的具体筹备,很不情愿地匆匆上了战场。晚清海关总税务 司英国人罗伯特.赫德 (Robert Hart 1835-1911) 说:“对于战争毫无准备,实在令人可惊 !”
  甲午战争失败,使千百 万中国人民椎心泣血。中国学者在研究这段历史时,往往喜欢打悲情牌。甲午海战前的种种缺憾,是为埋下战后国耻的契因。一旦战争爆发,颓败之势必不能避免。 于是就以邓世昌等一批爱国将领的鲜血作垫底,挽回民族的尊严与颜面,固然悲壮伟大,实属可悲! 读史者只看到邓世昌的英勇壮烈,杨用霖的军人气概,丁汝昌的无奈,却掩盖了此事件背后更值得反思的问题。
  甲午海战失败后,在接下来半个世纪的 悠长岁月中,中国再也没有能力建立一支与北洋海军相媲美的舰队了。这局面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改观。2009年4月20日至23日,一场展示各国海军 共同构建“和谐海洋”决心的海上大阅兵,在青岛附近的黄海海域展开。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多国海军检阅活动。有来自14个国家的21艘海军舰艇参加此次盛 典。中国海军于此阅兵式上,展现了自已的海军实力。
  2009年12月7日,中国海军东海舰队舰艇 “舟山”号导弹护卫舰, 在圆满完成赴亚丁湾、索马利亚海域执行护航任务后, 应邀抵达新加坡进行为期3天的友好访问。访新期间,中新双方海军官兵互相参观舰艇、进行护航经验交流等一系列活动。这是东海舰队舰艇首次访问新加坡。此次 访问,距最后一次北洋舰队来访时,历史又过去了115年!(新加坡历史学者:柯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