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6日星期六

谈新加坡福建会馆的“迁都”


《联合早报》- 柯木林:谈新加坡福建会馆的“迁都” (2014-08-16)



http://www.zaobao.com.sg/forum/views/opinion/story20140816-378173



   我将此次福建会馆的搬离直落亚逸街,做了一个不大恰当的比喻:“迁都”。迁都,国之大事也……福建会馆的“迁都”问题,是利?是弊?一切得看结果,只有长时间远距离看问题,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是非曲直,历史自有定论,留待后人评述!
  国庆日的那个星期天,《海峡时报》高级撰稿员梁荣锦耒电,问我对近期福建会馆办事处搬离直落亚逸街一事,有什么“comment”。次日(8月11日)本地中英文两大报章,都以显著版位报道这则消息。
   其实,早在一个月前,已接获福建会馆的“搬迁通知”。或许事前早有风闻,只是未经证实,所以收到通知后并没有引起多大震荡。这次被询及,就认真地思考起 来。于是翻箱倒柜,把那张已被遗忘的“搬迁通知”找出来。这张没有署期的通知卡,印有中英两种文字,这样写道:“兹通知新加坡福建会馆将于2014年7月 18日,搬迁至信立路5号,新加坡邮区466781”。秘书处的电话号码、传真号码和询问电邮保持不变。搬迁期间,即7月17日至20日,秘书处通讯设施 可能会受影响,不便之处,敬请原谅。”
  这短短95字的搬迁通知,结束了福建会馆盘踞在直落亚逸街174年的历史。自今而后,福建会馆的发展,将开展另一个新的篇章。相信这张“搬迁通知”背后所蕴藏的,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福建会馆在天福宫成立时即已存在。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的《建立天福宫碑记》(1850年)淸楚地记录了:“我唐人由内地帆海而来……食德思根,公议于新加 坡以南直隶亚翼之地,剙建天福宫……道光廿年造成,宫殿巍峨,蔚为壮观……復于殿之后寝堂祀观音大士,为我唐人会馆议事之所……”
  此碑刻文字证明了福建会馆创建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毋庸置疑。174年耒,天福宫与福建会馆两位一体,扎根直落亚逸街(碑文写的是“直隶亚翼之地”),成了新加坡的重要地标之一。
  如果撇开感情色彩,放宽历史的视野,对此次福建会馆的搬离直落亚逸街(传统上新加坡闽籍人士聚集地),应如何解读呢?
   前文述及,1840年福建会馆与天福宫同时成立。天福宫之前有恒山亭,位于石叻路(即今惹兰红山,Jalan Bukit Merah),是开埠初期新加坡华人社会的最高领导机构。恒山亭1828年始建,1992年5月毁于大火。換言之,天福宫是从恒山亭发展过来的。从恒山亭 到天福宫,其间仅12年的时间,新加坡华人社会的最高领导机构,地点从石叻路迁到直落亚逸街,新华闽帮领导层,也从恒山亭转移到天福宫。从这时间开始,天 福宫-福建会馆两位一体的格局形成。
  1849年,位于天福宫左殿的崇文阁创立,开新加坡华文教育的先河。天福宫右殿的庆德会(1831年),则是一个峇峇的组织。历史的沧桑,总是令人唏嘘不已!如今,庆德会转为道观(玉皇宫),福建会馆办事处搬离直落亚逸街,只有天福宫与崇文阁“相依为命”。
  这些变迁,对年轻一代来说,只不过是change of use或removal of office,没有什么値得大惊小怪的。但对年长者而言,不能无动于衷!
   我将此次福建会馆的搬离直落亚逸街,做了一个不大恰当的比喻:“迁都”。迁都,国之大事也。中国历史上北魏孝文帝的迁都,是比较有名的。太和十八年 (494年),孝文帝为强化北魏王朝的统一,摆脱保守势力,把首都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迁往洛阳,到汉族政治、文化发达的地方。迁都前有阻力,迁都后 反对者亦不少。后来的历史证明,北魏孝文帝的决定是正确的。
  会馆是众人之会馆,牵一发动全局。只要是变,是改革,肯定有不同的声音。凡事不论 好坏,时间一久,就深入民心,就形成传统,是非对错已不重要。尤其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一旦受到挑战,问题就来了。满清入关以后,因为头发问题(“留头 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牺牲一批人。300年后,辛亥革命成功,清朝灭亡,也因为头发问题(“剪辫运动”),又牺牲一批人。当时的人们似乎已忘了300 年前“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悲剧。1929年陈嘉庚改组福建会馆,提倡移风易俗,屏弃封建陋习,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同样的道理,今天福建会馆搬离直落亚逸街,或许有人反对;然而若干年后,如果福建会馆再次搬回直落亚逸,是否也会有反对的声音?福建会馆的“迁都”问题,是利?是弊?一切得看结果,只有长时间远距离看问题,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是非曲直,历史自有定论,留待后人评述!

作者是本地历史学者



Straits Times - Hokkien clan group leaves Telok Ayer Street after 174 years (2014-08-11)







《联合早报》 -174年来首次搬离市区 福建会馆东迁至文化学院 (2014-08-11)




http://www.zaobao.com.sg/news/singapore/story20140811-375922



  新加坡福建会馆搬往东部属下文化学院,占用约2000平方英尺的楼面充作办事处,这是福建会馆成立174年来首次搬离市区。
  福建会馆是在上月18日搬往东部,办事处新址是信立路(Sennett Road)5号,以前是尚志中学,校园内五栋校舍楼的楼层总面积为7万7000平方英尺。它是在去年向政府租赁土地和校舍充作属下文化学院,租金连同装修费约2000万元。
  福建会馆会长蔡天宝受访时说,会馆董事部为了方便管理文化学院而决定搬迁,至于搬空的直落亚逸福建会馆大厦第8层楼办事处,将出租给他人。
  他透露,曾有人建议将会馆办事处搬往天福宫相邻的崇文阁,但董事部经考虑,决定将崇文阁保留作文化事业发展用途。

900万元翻新四栋校舍楼
  文化学院的四栋校舍楼,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口”字型主体建筑群。福建会馆董事部去年初,耗资900万元开展两期的翻新工程。
  第一期去年底完成的一栋校舍建筑翻新,今年1月用作文化学院的幼儿园,设施包括室内游戏场和室外生活花园。
  第二期四层校舍楼翻新工程今年5月底完成,用以开办儿童文化艺术课程,包括教导儿童学习语文和戏剧。
  6月底启用的另一个两层校舍楼,上层拨归去年4月转型为专业舞团的会馆舞蹈剧场所用,设施包括四间舞蹈室,其中一间也充作光影表演的“黑箱”。地面层面积2000平方英尺,充作新搬来的会馆办事处。
  除了举办多年的儿童舞蹈、戏剧课程,文化学院最近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暨社会科学院语言中心合作,携手开办全日制的密集华语文凭课程,对象是本地及海外想提高华语水平的成人。
  文化学院也拥有一个可让多达500人参加的多种用途礼堂,可供开会、举办画展、演出和举行讲座等活动。




Asiaone Singapore - Hokkien clan group leaves Telok Ayer Street after 174 years
http://news.asiaone.com/news/singapore/hokkien-clan-group-leaves-telok-ayer-street-after-174-years


SINGAPORE - Hokkien Huay Kuan has moved house after 174 years in Telok Ayer Street, where the Chinese clan association for all natives of Fujian province in China here was founded.

The top clan association in Singapore - with over 5,000 members - has moved from its eight-storey building in the heart of town to a complex in Sennett Road, off Upper East Coast Road, where its newly set-up cultural academy is also housed.

The association now occupies the former premises of Changkat Changi Secondary School.

It spent more than $20 million for its lease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all the additions and alteration work were done over an 18-month period.

These were completed in two phases, in January and June this year. The association moved in three weeks ago.

The refurbished complex, where the association's pre- school started operating from January this year, has facilities that include a 500-seat air-conditioned auditorium, classrooms, dance studios and space for a restaurant or cafe.

The association occupies only about 3,000 sq ft of office space for its 18 staff members there.

Its president, Mr Chua Thian Poh, 66, told The Straits Times that the move was to streamline administration and operations for greater efficiency.

"With the space we have in our new cultural academy, we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it," he said.

"It also makes good economic sense to have all the association's units housed under one roof so that staff members need not run between two locations."

Besides the cultural academy, the new premises also house the association's arts and cultural troupe and its professional dance theatre group.

Mr Chua said some of his council members had suggested moving the association to an annex building, Chong Wen Ge, in Thian Hock Keng Temple in Telok Ayer Street, which it also owns and where the Hokkien Huay Kuan was started in 1840. The idea, however, was not taken up for practical reasons.

"First, the space is limited and the young may not be attracted there," he said.

Clan association member and independent Chinese history researcher Kua Bak Lim, 66, said: "Emotionally, the Hokkiens may not like to see their association move out of Telok Ayer, the place where their ancestors first settled in Singapore, but we must move with the changing times."

With the bigger and modern facilities at the new place, the association will have more room to grow and attract the young to its fold, he added.



《新明日报》- 174年来首次搬离市区 福建会馆东迁文化学院 (2014-08-11)




中搜资讯 - 柯木林:谈新加坡福建会馆的“迁都”
http://zixun.zhongsou.com/faster/24/bed9acdd5315c17afabdb144e8ecc20f.html



  国庆日的那个星期天,《海峡时报》高级撰稿员梁荣锦耒电,问我对近期福建会馆办事处搬离直落亚逸街一事,有什么“comment”。次日(8月11日)本地中英文两大报章,都以显著版位报道这则消息。
   其实,早在一个月前,已接获福建会馆的“搬迁通知”。或许事前早有风闻,只是未经证实,所以收到通知后并没有引起多大震荡。这次被询及,就认真地思考起 来。于是翻箱倒柜,把那张已被遗忘的“搬迁通知”找出来。这张没有署期的通知卡,印有中英两种文字,这样写道:“兹通知新加坡福建会馆将于2014年7月 18日,搬迁至信立路5号,新加坡邮区466781”。秘书处的电话号码、传真号码和询问电邮保持不变。搬迁期间,即7月17日至20日,秘书处通讯设施 可能会受影响,不便之处,敬请原谅。”
  这短短95字的搬迁通知,结束了福建会馆盘踞在直落亚逸街174年的历史。自今而后,福建会馆的发展,将开展另一个新的篇章。相信这张“搬迁通知”背后所蕴藏的,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福建会馆在天福宫成立时即已存在。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的《建立天福宫碑记》(1850年)淸楚地记录了:“我唐人由内地帆海而来……食德思根,公议于新加 坡以南直隶亚翼之地,剙建天福宫……道光廿年造成,宫殿巍峨,蔚为壮观……復于殿之后寝堂祀观音大士,为我唐人会馆议事之所……”
  此碑刻文字证明了福建会馆创建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毋庸置疑。174年耒,天福宫与福建会馆两位一体,扎根直落亚逸街(碑文写的是“直隶亚翼之地”),成了新加坡的重要地标之一。
  如果撇开感情色彩,放宽历史的视野,对此次福建会馆的搬离直落亚逸街(传统上新加坡闽籍人士聚集地),应如何解读呢?
   前文述及,1840年福建会馆与天福宫同时成立。天福宫之前有恒山亭,位于石叻路(即今惹兰红山,Jalan Bukit Merah),是开埠初期新加坡华人社会的最高领导机构。恒山亭1828年始建,1992年5月毁于大火。換言之,天福宫是从恒山亭发展过来的。从恒山亭 到天福宫,其间仅12年的时间,新加坡华人社会的最高领导机构,地点从石叻路迁到直落亚逸街,新华闽帮领导层,也从恒山亭转移到天福宫。从这时间开始,天 福宫-福建会馆两位一体的格局形成。
  1849年,位于天福宫左殿的崇文阁创立,开新加坡华文教育的先河。天福宫右殿的庆德会(1831年),则是一个峇峇的组织。历史的沧桑,总是令人唏嘘不已!如今,庆德会转为道观(玉皇宫),福建会馆办事处搬离直落亚逸街,只有天福宫与崇文阁“相依为命”。
  这些变迁,对年轻一代来说,只不过是change of use或removal of office,没有什么値得大惊小怪的。但对年长者而言,不能无动于衷!
   我将此次福建会馆的搬离直落亚逸街,做了一个不大恰当的比喻:“迁都”。迁都,国之大事也。中国历史上北魏孝文帝的迁都,是比较有名的。太和十八年 (494年),孝文帝为强化北魏王朝的统一,摆脱保守势力,把首都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迁往洛阳,到汉族政治、文化发达的地方。迁都前有阻力,迁都后 反对者亦不少。后来的历史证明,北魏孝文帝的决定是正确的。
  会馆是众人之会馆,牵一发动全局。只要是变,是改革,肯定有不同的声音。凡事不论 好坏,时间一久,就深入民心,就形成传统,是非对错已不重要。尤其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一旦受到挑战,问题就来了。满清入关以后,因为头发问题(“留头 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牺牲一批人。300年后,辛亥革命成功,清朝灭亡,也因为头发问题(“剪辫运动”),又牺牲一批人。当时的人们似乎已忘了300 年前“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悲剧。1929年陈嘉庚改组福建会馆,提倡移风易俗,屏弃封建陋习,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同样的道理,今天福建会馆搬离直落亚逸街,或许有人反对;然而若干年后,如果福建会馆再次搬回直落亚逸,是否也会有反对的声音?福建会馆的“迁都”问题,是利?是弊?一切得看结果,只有长时间远距离看问题,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是非曲直,历史自有定论,留待后人评述!



《行》- 《波靖南溟》天福宫与福建会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