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5日星期一

战后初期的新加坡侨汇与民信业

http://www.ydtz.com/news/shownews.asp?id=30940
 
 

战后初期的新加坡侨汇与民信业
柯木林

  本文旨在探讨新加坡侨汇与民信业由盛而衰的因素。文章以1945年至1949年为断限,这是因为这段时期是民信业的黄金时代,同时也是它由大局盛至衰的过渡时期。通过这一特殊的时代来探讨新加坡民信业的情况,应该是较有意义的。
  
  一
  侨汇是海外华侨汇款回国的简称。广义的侨汇是包括一切华侨汇捐回国的义款赈款以及接济侨眷的家用汇款,甚至华侨回国投资事业,交通、农业,地产,建筑 等的资金,也包括在内。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中国国内情势扰攘,不能吸引华侨或者外国资本家的投资,于是1945年开始,华侨的汇款仅限于接济家用的 性质。
  100年来,侨汇对中国的经济史上占着重要的地位,过去中国的入超,就是藉着侨汇弥补,侨汇对中国财政的贡献实在不小。而在世界各地的侨汇中,新马侨 汇是最重要的一环。据估计,从1937年下半年至1941年止,总计4年半侨汇数额为国币53亿元折合叻币11亿元 ,每年平均数为11.7亿元约为 叻币2.45亿元 。在这里,新马所占的数额,大约是七分之一,即是每年1.67亿元,约为叻币3500万元。若以中国对外贸易入超数目而论,1938年 的入超总数是1.23亿元,则移新马华侨的汇款挹注,尚有余裕。由此可见新马侨汇于中国经济的贡献实属不小。这时期的侨汇之所以有辉煌的成绩,除了华侨热 心捐款支持抗战以外,其中最重要因素便是当时新马经济繁荣,华侨对国内巨大投资(包括矿农、畜牧、贸易以及资助华南各种事业的建设)所致。
  侨汇与民信业关系密切。侨汇的产生应该是很早,自从华人到海外谋生时便开始了。不过,早期侨汇是归侨或水客们办理,到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为民信局。民信 业于是成了新加坡社会中的特殊行业。尤其是在战后初期百废待兴、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只有民信业一枝独秀,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与官方的邮差相对,民信局的任务除了负责邮递的全责外,它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带银。它一方面将华侨的银信送到国内的侨眷手中,一方面从侨眷那里携带音讯。所以这个特殊的商业机构,可说是华侨特别雇佣的邮差。

2013年11月11日星期一

2013年10月4日星期五

“与君话冷炎州月”—古典诗文中的新加坡

“与君话冷炎州月”
—古典诗文中的新加坡
柯木林


内容提要
新华古典诗文中所隐藏的史料, 很少为学者重视。文章收集了相当数量的古典诗文,并从中考察与研究十九世纪新加坡的历史,人文社会风貌及其与中国近代史的关系。以古典诗文作为研究华人社会文献的尝试,为学者们研究新华历史提供一个的新切入点。


关键词
古典诗文  新华研究  卫铸生  《叻报》  左秉隆


  新加坡地处赤道边缘,气候炎热,19世纪时,这块被称为化外之民居住的海彊殊域,许多文人雅士都不愿到此。所谓“南洋乃化外之邦,榛莽之疾地”,毫无文化可言,“地气人俗殊中华,从来名士至者寡”是也[1] !
  尽管如此,19世纪80年代仍有不少南来文人,基于种种原因,路过或在此作短暂停留,并写下不少经典的古诗文作品,对星岛及南洋风物,有所咏赏,实不失为研究新华社会的史料,亦可视为我们的文化遗产。  笔 者酷爱这些古典诗文, 1976至1989年间,就曾写过“《勤勉堂诗钞》中的新加坡诗篇” (1976)、“晚清海外笔记中的新加坡”(1985) 及“新华古典诗文选释”(1989)诸篇[2]。最近重翻旧档资料,尤其是《叻报》,再度发现不少精彩的古典诗文作品,于是又发雅兴,再作此文,以补充上 述诸文之不足 !

2013年9月9日星期一

2013年8月29日星期四

2013年8月24日星期六

2013年7月13日星期六

“南侨机工纪念雕塑”为何选址晚晴园

难为第二代

“百年跨国两地书”


“但开风气不为师”—— 出版《世界福建名人录·新加坡篇》的意义

“历览前贤国与家”—— 晚晴园的文化遗产

辛亥革命百年祭


《孙中山:新加坡足迹之旅》- 导论 - 辛亥革命百年祭


新加坡文化与文化新加坡


敢问路在何方?


想起林文庆医生

虎豹别墅应有的定位

英女皇登基60周年庆典绪言

武吉布朗还有哪些秘密?

靠祖宗吃饭

《联合早报》 - 柯木林:靠祖宗吃饭 2012-06-02


从丽的呼声想到《叻报》

关于新加坡日治时期的断限



古建筑的生命力在庆典活动

可作为华社软实力机构


2013年7月12日星期五

风雨牛车水

《联合早报》- 风雨牛车水 (2012-01-25)

南大重开历史系

从“咖啡山”风云谈到古迹保存问题

转型中的晚晴园


盛世修典

新加坡纪念辛亥百年的意义

《联合早报》- 走上神坛的孙中山

《联合早报》- 走上神坛的孙中山
·2011年10月1日

养正学校切莫忘了叶季允


中山公园的中英文碑文问题


历史地标的瑕疵

重建“南生园”芻议


又一辛卯年


发扬 “揖让”“好施” 精神


“一万年来谁著史” :重返宗乡总会绪言 [《总会25年》特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