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4日星期六

《新加坡华人通史》出版的意义


《联合早报》- 柯木林:《新加坡华人通史》出版的意义 (2015-11-14)


http://www.zaobao.com.sg/forum/views/opinion/story20151114-548826

  筹备了三年多,聚集本地及海内外37位历史学者撰写的《新加坡华人通史》,日前由李显龙总理主持发布仪式,以作为新加坡建国50周年及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成立30周年庆典的献礼。
  这部80多万字、厚826页,有300多幅插图的史学巨著,可说是新加坡历史上一项大规模、有计划的民间修史工程,由本地华人会馆最高领导机构——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负责这项工作。
   这本书的出版,打破了过去百年来新加坡华社没有一部系统的华人通史的尴尬局面, 填补了目前世面上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新加坡华人通史的空白。这也是自1923年出版的英文巨著《新加坡华人百年史》后,近百年来第一部以华文撰写的华人通 史,一部集合各方面的力量才完成的史学巨著,意义非凡。
  我们一开始便将此书定位于“学术与通俗”的范畴之间。我们做了大量的考证、研究工作, 目的是要为后人保存一份真实准确的历史档案,还原历史面貌。我们更希望这部华人通史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协助各地华人了解新加坡这个以华人为主的国家,使 “新加坡华人史” 成为一项专门的史学研究领域。
  通史是史学著述的一种体例。通过这种体例,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历史,涉及重大的历史事件,杰出的历史人物及多种领域的文化等。在叙述中要体现出历史发展的轨迹或贯穿其中的线索,让读者对历史有整体的认识。
   因此,《新加坡华人通史》从开埠前的 “海疆殊域”到经济转型;从上层社会的领袖人物到基层人民的生活样相;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从华商、华侨、华裔到新加坡华人;从文化认同、政治觉醒到本 土意识的萌芽、茁壮与成长;从本土的意识形态如文化、教育、文学(包括古典诗文)、乃至出版、戏剧、美术、影视活动及表演艺术等等,都有着墨。有些争议性 的历史课题如秘密会社(俗称私会党)、中国国民党、马来亚共产党在本地的活动,亦不避讳。这样做的目的是忠实于历史,让读史者更能全面地窥视新加坡华人史 的全貌。
  新加坡历史虽然浅短,但在这绵延超过二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从1819年至今,其间历程风雨沧桑,人物事件,纵横复杂,要理顺因果关 系,并非易事。新加坡华人历史的脉络,在1965年建国前基本清楚;1965年新加坡共和国成立后,华人史这条主线就逐渐模糊了。1965年以后,新加坡 华社无论在社会、经济、国家认同及社团转型等层面上,都与以往不同,这也影响了华人历史的走向。
  新加坡从一个荒凉的渔村到国际大都会,从单元经济转型到多元经济,新加坡的华人与其他各族人民在这里胼手胝足,共同创造了今日的繁荣。新加坡从荒芜到进步,不是一蹴而成,至少已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本书也只是概述其间的几个重要环节而已。
  我们现在所做的是逆水行舟的工作。城市化、现代化、商业化的结果,已迷惑了我们的理智。缺乏人文思维,注重眼前利益之争的心态,充塞整个社会。如果我们这一代再不把自己的历史整理出来,可能就“后继无人”了!从这意义上说,《新加坡华人通史》的出版,正合时宜。
作者是《新加坡华人通史》主编






原文:

民间修史
--《新加坡华人通史》出版了
• 柯木林

   筹备了三年多,聚集本地及海内外37位历史学者撰写的《新加坡华人通史》终于出版了! 这部80多万字, 厚826页,有300多幅插图的史学钜著,已于今年11月9日(星期一)由李显龙总理,在圣淘沙名胜世界罗盘宴会厅 (Resorts World Sentosa, Compass Ballroom)主持推介仪式,作为新加坡共和国建国50周年,曁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成立30周年庆典的献礼。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官方修史和民间修史两个叙述历史的传统。官方修史是当政者主导的历史编撰工作。从周代开始完善的政府主导的史馆,一直遵循严格的史学职业操守。以后各朝的史馆,不仅要修撰、记录、保存与整理本朝原始档案,还要编修前朝史。
   但与官方修史相比,民间修史带有自发性,其最宝贵的地方在于留下了丰富的通俗资料,对历史的普及起了积极的作用。《新加坡华人通史》可说是新加坡历史上一项大规模、有计划的民间修史工程,由本地华人会馆最高领导机构---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负责这项工作。
   《新加坡华人通史》的出版,打破了过去百年来新加坡华社没有一部系统的华人通史的尶尬局面, 填补了目前市面上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新加坡华人通史的空白。这也是自1923年出版的英文巨著《新加坡华人百年史》后,迄今为止第一部比较全面地,以华文撰 写的华人通史,一部集合各方面的力量才完成的史学钜著,意义非凡。
  我们一开始便将此书定位于“学术与通俗”的范畴之间。我们做了大量的考证、 研究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谬误,目的是要为后人保存一份真实准确的历史档案,还原历史面貌。我们更希望这部华人通史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协助各地华人了解 新加坡这个以华人为主的国家,使 “新加坡华人史” 成为一项专门的史学研究领域。

通史是一种体例
  通史是史学著述的一种体例。通过这种体例,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历史,涉及重大的历史事件,杰出的历史人物及多种领域的文化等。在叙述中要体现出历史发展的轨迹或贯穿其中的线索,让读者对历史有整体的认识。
   因此,《新加坡华人通史》内容浩瀚,涵盖领域广,时间跨度大。全书从开埠前的 “海疆殊域” 到经济转型;从上层社会的领袖人物到基层人民的生活样相;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从华商、华侨、华裔到新加坡华人;从文化认同、政治觉醒到本土意识的萌 芽、茁壮与成长;从本土的意识形态如文化、教育、文学(包括古典诗文)、乃至出版、戏剧、美术、影视活动及表演艺术等等,都有着墨。有些 “争议性的历史课题” 如秘密会社(俗称私会党)、中国国民党、马来亚共产党在本地的活动, 亦不避讳。这样做的目的是忠实于历史,让读史者更能全面地窥视新加坡华人史的全貌。
  《新加坡华人通史》全书分18章41节。书末除参考书目, 和参与撰写本书作者名录外,还有三个附录:〈新加坡历史大事记〉、〈新华先贤五十名〉、〈重点古迹与文物〉。这三个附录简单介绍了50件與华人有关的新加 坡历史大事、50位华族历史名人及50处文物古迹。50这数字代表建国50年,附录的作用可让读者在短时间内了解新加坡华人历史。
   新加坡历史虽然浅短,但在这绵延超过二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从1819年至今,其间历程风雨沧桑,人物事件,纵横复杂,要理顺因果关系,并非易事。新加坡华 人历史的脉络,在1965年建国前基本清楚 ;1965年新加坡共和国成立后,华人史这条主线就逐渐模糊了。1965年以后,新加坡华社无论在社会、经济、国家认同及社团转型等层面上,都与以往不 同,这也影响了华人历史的走向。

浩大的史学工程
  《新加坡华人通史》工程浩大,最大的挑战就是制定全书纲目。由 于这是一项全新的民间修史工程,完全没有前例可循。唯一可资参考的是几部当年殖民地官员所撰写的英文典籍,还有就是一般的历史著述。我们用了一整年的时 间, 数易其稿,最后才敲定全书各个章节的纲要。尽管如此,在整个编辑过程中,还是不断地修改。
  我们邀请的多是当前研究华人史的著名学者。所 涉及的国家与地区,除本地外,还有来自马来西亚、中国、香港、澳洲等地。在编写团队中,也有新加坡的新移民参加。新移民要融入新加坡的主流社会,首先必须 要了解该社会的历史。参与史学著作,无疑是最好的入门。本地学者与新移民联合撰写新加坡华人历史,对新移民融入本土社会, 起了积极的模范作用。
   从撰写者的年龄层看,可谓老中青三结合。这部通史也为年青学者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 。让年青学者加入编写团队,选择其所熟悉的, 或正在研究的课题撰写,这是刻意的安排。学术研究,尤其是史学研究,必须要有传承才能持继永恒。不过,在让年青学人撰稿的同时,我们亦安排该课题的专门学 者负责审阅稿件,以统一全书的质量。
  新加坡从一个荒凉的渔村到国际大都会,从单元经济转型到多元经济,新加坡的华人与其他各族人民在这里胼手胝足,共同创造了今日的繁荣。新加坡从荒芜到进步,不是一蹴而成, 至少已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本书也只是概述其间的几个重要环节而已。
   《新加坡华人通史》的封面题字出自本地书法大家曾广纬,封面设计则取自著名画家林子平于1980年所作之 “新加坡河”水墨画,由孔巍小姐特效加工处理而成。本书出版得到新加坡国家文物局的赞助,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开放参考资料,主要华人社团及理事成员的资助, 特此致谢!还有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蔡天宝会长、蜚声国际历史学家王赓武教授的前言及序文,确使本书增色不少!
  这部史著的出版,正如李总理在推介仪式所说的,“ 是宗乡总会献给华社的一份珍贵礼物”  (参阅2015年11月10日《联合早报》首版)。这也是我们完成了这一代人的任务,接下来一百年或更长远的历史,留待后人继续谱写!
  我们现在所做的是逆水行舟的工作。城市化、现代化、商业化的结果,已迷惑了我们的理智。缺乏人文思维,注重眼前利益之争的心态,充塞整个社会。如果我们这一代再不把自己的历史整理出来,可能就“后继无人”了!从这意义上说,《新加坡华人通史》的出版, 正合时宜。

作者是《新加坡华人通史》主编

Remark : 10-11-2015 @ 21:20

附图说明
《新加坡华人通史》是迄今为止第一部比较全面地,以华文撰写的华人通史




《联合早报》- 李总理:历经建国半世纪 新加坡华人拥有独特面貌文化身份 (2017-05-20)


http://www.zaobao.com.sg/znews/singapore/story20170520-762042
李显龙总理昨晚为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主持开幕仪式时说,在为新加坡华族文化定位时,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在建国半个世纪后,各种共同经验和集体回忆,加强了国人对新加坡的认同感。
  新加坡华人已经有了本身的独特面貌,这是历经几代人后,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所逐渐发展出来的文化身份。
  李显龙总理昨晚为斥资1亿1000万元兴建的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主持开幕仪式时说,在为新加坡华族文化定位时,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在建国半个世纪后,各种共同经验和集体回忆,加强了国人对新加坡的认同感。
  “在谈到身份认同时,国人首先肯定自己是新加坡人,然后才是种族身份,所以我们的身份是新加坡华人,这也是我们在世界舞台上的身份。”
  总理说,新加坡华族文化既有中华传统文化的面向,也有新加坡多元文化的特色。他因此认为华族文化中心所发展的本土华族文化,必须是从“以新加坡人为本位”的定位出发。
  总理指出,新加坡华人在对自己的华族文化感到骄傲的同时,越来越清楚意识到,自己的华族文化有别于马来西亚华人,印度尼西亚华人的华族文化,也和中国、香港或台湾的华族文化有所不同。
  新加坡华人的文化身份来自三方面影响,首先是华族先辈所传递的优良传统价值观。总理说,我们从唐山到南洋的华族先辈,还有建国一代身上看到特别可贵的生活态度,那就是认真打拼和刻苦耐劳的刚毅精神。环境再艰苦,他们勤恳努力生活,设法为下一代建设更美好明天,相信天道酬勤。
  另外,华社人士十分关心文化教育和慈善公益,总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他们敬老尊贤,爱护弱小,相信做人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第二是在新加坡华人已经内化的价值观里,包含了拥抱多元文化的观念。总理指出,本地华族虽占多数,却绝对没有要求其他种族接受华族文化习俗或使用华语,而是让每个种族各自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彼此互相尊重,和谐相处。
  他说:“在这同时,各种族有机会在共同空间进行交流,日子久了,不同文化之间在潜移默化中互相影响,‘多元色彩’也就成了新加坡华族文化的独特印记。”
  第三是新加坡华人在与国际经济接轨和双语政策推动下,有机会同时接触东西方文化。总理说,由于通晓中英文,我们更容易与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交流,了解他们的观点,也可以跟其他东南亚和亚洲地区的朋友轻松沟通。
  谈到建设华族文化中心的意义,总理说,一个国家的文明不仅仅取决于科技、权势和繁荣,更取决于自己的文化与艺术。创造就业,吸引投资,培训和提升员工,在世界经济中保持竞争力固然重要,但是人活着不能只有面包,还需要文化艺术来滋养心灵,人们会被美所感动,也会对他人产生同理心与关爱。
  他说,我们都不希望新加坡虽是个第一世界经济体,却是个三流社会,百姓富裕却缺乏文化素养。我们要的是一个精神富裕的优雅社会,百姓温文尔雅。
  他表示新加坡在这方面虽有了进步,离完美还相当遥远,时不时会有新加坡人做出令人厌恶的行为,像不久前一名年长男子在小贩中心因拼桌问题与一对年轻男女发生纠纷,还被年轻男子撞了一下,差点跌倒。
  让总理感到欣慰的是一些公众对此很愤怒,如果新加坡人把这样的行为视为平常那就很糟糕。
  总理说,文化虽不能被人工策划或引导,政府还是能扮演一定角色,例如可鼓励优雅的行为举止和正面的社会风气,肯定文化成就,支持和赞助艺术活动,也可以在学校推动文学、戏剧和音乐。
  他对华族文化中心充满期许,希望它成为国人认识、参与和欣赏华族文化的重镇,更希望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