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早报 》- 陈金声·倾尽一生,造福华人
http://szb.qzwb.com/dnzb/html/2016-07/08/content_250259.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早报记者 周湖健 文/图
19世纪中叶,在新加坡,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他在当地的发展历史上,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时,只要一提“丰兴陈”,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妇孺侪辈,都会啧啧称赞。他就是泉州华侨陈金声。
近日,新加坡著名历史学家柯木林教授来到泉州,以讲座的形式向人们讲述了这位叱咤风云人物的传奇一生。
峇峇华人中的翘楚
祖籍泉州永春的陈金声1805年出生于马六甲海峡。当时,陈家主要以经营农垦和开设店铺兼营商业为生,家庭并不算富裕,但陈父却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正 因为如此,陈金声自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他掌握了中、英、巫三种语言,这为他成年后与政府和欧籍大资本家交往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据相关历史资 料记载,在早期的新加坡华人社会,英国人为了能够更好地和华人社群进行沟通,一般只会选择擅长双语的华人领袖作为各个族群的传话人。而当时,在华人中擅长 说马来语的人很多,但同时兼具两种语言能力的人很少。在这种情况下,擅长多种语言的陈金声便自然而然脱颖而出了。凭借着语言方面的优势,陈金声早期在新加 坡的发展,主要以经营“丰兴”商号业务为主,后来业务蒸蒸日上,他又购置“丰兴”商船并成立了“金声公司”,并借此一路高歌猛进,逐步成为新加坡商业的翘 楚。
兴建水利,造福居民
陈金声对当地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柯教授认为,要论及影响最深远的,当属1857年陈金声拨款13000元给英政府,用来发展新加坡自来水供应这件事。现在,在新加坡滨海公园,还能看到当时英政府为纪念陈金声而建的喷泉。
为什么陈金声会特别关注到新加坡自来水供应这件事呢?原来,早期的新加坡没有自来水设备,居民饮水靠人工汲取,然后用牛车运到市场去出售。要是碰到火灾 或者干旱,则会因为缺水引发各类社会问题。恰逢英政府发出了邀请,陈金声就决定拨款给政府协助发展以及改善新加坡的自来水供应设施,让人民有更干净与便利 的水源可以使用。只可惜好事多磨,第一个自来水工程直到1877年才建成。当地政府为了表达对这位华人领袖的感激与尊重,在工程完成后特意修建了“陈金声 喷泉”。
捐建学校 开华文教育先河
据柯教授介绍,早期移民新加坡的华人社会里,多数人都是劳动阶层的人民,而且大部分目不识 丁,只有少部分是知识分子。同时,在南洋一带能够接受华文教育的机会非常少,要想送子女到当地的私塾学习,对于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菲的开支。除此之外,在 19世纪初的新加坡,华文教育并不普及,甚至没有一所正规的华文教育学校,只有英文教育学校。
陈金声在商业的发展中,意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 性。由他捐建的崇文阁被认为是新加坡最早的华文学校。他对于创办教育、兴建学校的热忱排在当时华人中的首位,除了捐款于崇文阁,他还捐出了买沙门街所值 1710元的地段,兴建萃英书院。总而言之,陈金声对于华文教育的贡献,造就了许许多多杰出的华人子弟,让许多贫困的华人子弟都能够获得学习的机会。
据柯木林教授介绍,在早期的南洋,接受教育的方式有三种:一种为亲自上老师家学习的家塾,一种为请老师到家里教学的私塾,最后一种是出钱请老师到公众的 地方进行教学,让那些贫寒子弟也能够接受教育的义塾。所谓义塾,是指地方上的人出钱建筑校舍,招收子弟来免费就读,聘请教师来教导他们。崇文阁和翠英书院 的教学性质就属于义塾,也是两校的精神之所在。
陈金声一生致力于兴学,就连死后也不忘此精神。通过研究陈金声的遗嘱,柯木林得知,他在死后不 仅把财产中的一部分捐给华文教育机构,就连以英文为主的新加坡书院也一并受惠,真正体现了中国传统儒家所倡导的“有教无类”的思想。陈金声在新加坡对于华 文教育的贡献,使华文教育落后的新加坡华人子弟得以学习中华文化之精髓,用于开创新加坡华文教育之先河。
如今,马六甲与新加坡两地,处处可见当地华侨特意为陈金声而设立的各种纪念性建筑。陈金声倾尽一生为新加坡华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他的后人也谨记先辈的美德与善举,将这份爱心与奉献,在海外华人社会中一直继续传承和延续下去……
每日头条 - 陳金聲:傾盡一生,造福華人
https://kknews.cc/world/e99qzo4.html
19世紀中葉,在新加坡,有這樣一位傳奇人物,他在當地的發展歷史上,曾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當時,只要一提「豐興陳」,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婦孺儕輩,都會嘖嘖稱讚。他就是泉州華僑陳金聲。
近日,新加坡著名歷史學家柯木林教授來到泉州,以講座的形式向人們講述了這位叱吒風雲人物的傳奇一生。
峇峇華人中的翹楚
祖籍泉州永春的陳金聲1805年出生於馬六甲海峽。當時,陳家主要以經營農墾和開設店鋪兼營商業為生,家庭並不算富裕,但陳父卻十分重視子女的教育。正因為如此,陳金聲自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他掌握了中、英、巫三種語言,這為他成年後與政府和歐籍大資本家交往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據相關歷史資料記載,在早期的新加坡華人社會,英國人為了能夠更好地和華人社群進行溝通,一般只會選擇擅長雙語的華人領袖作為各個族群的傳話人。而當時,在華人中擅長說馬來語的人很多,但同時兼具兩種語言能力的人很少。在這種情況下,擅長多種語言的陳金聲便自然而然脫穎而出了。憑藉著語言方面的優勢,陳金聲早期在新加坡的發展,主要以經營「豐興」商號業務為主,後來業務蒸蒸日上,他又購置「豐興」商船並成立了「金聲公司」,並藉此一路高歌猛進,逐步成為新加坡商業的翹楚。
興建水利,造福居民
陳金聲對當地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但柯教授認為,要論及影響最深遠的,當屬1857年陳金聲撥款13000元給英政府,用來發展新加坡自來水供應這件事。現在,在新加坡濱海公園,還能看到當時英政府為紀念陳金聲而建的噴泉。
為什麼陳金聲會特別關注到新加坡自來水供應這件事呢?原來,早期的新加坡沒有自來水設備,居民飲水靠人工汲取,然後用牛車運到市場去出售。要是碰到火災或者乾旱,則會因為缺水引發各類社會問題。恰逢英政府發出了邀請,陳金聲就決定撥款給政府協助發展以及改善新加坡的自來水供應設施,讓人民有更乾淨與便利的水源可以使用。只可惜好事多磨,第一個自來水工程直到1877年才建成。當地政府為了表達對這位華人領袖的感激與尊重,在工程完成後特意修建了「陳金聲噴泉」。
捐建學校開華文教育先河
據柯教授介紹,早期移民新加坡的華人社會裡,多數人都是勞動階層的人民,而且大部分目不識丁,只有少部分是知識分子。同時,在南洋一帶能夠接受華文教育的機會非常少,要想送子女到當地的私塾學習,對於家庭來說都是一筆不菲的開支。除此之外,在19世紀初的新加坡,華文教育並不普及,甚至沒有一所正規的華文教育學校,只有英文教育學校。
陳金聲在商業的發展中,意識到文化傳承的重要性。由他捐建的崇文閣被認為是新加坡最早的華文學校。他對於創辦教育、興建學校的熱忱排在當時華人中的首位,除了捐款於崇文閣,他還捐出了買沙門街所值1710元的地段,興建翠英書院。總而言之,陳金聲對於華文教育的貢獻,造就了許許多多傑出的華人子弟,讓許多貧困的華人子弟都能夠獲得學習的機會。
據柯木林教授介紹,在早期的南洋,接受教育的方式有三種:一種為親自上老師家學習的家塾,一種為請老師到家裡教學的私塾,最後一種是出錢請老師到公眾的地方進行教學,讓那些貧寒子弟也能夠接受教育的義塾。所謂義塾,是指地方上的人出錢建築校舍,招收子弟來免費就讀,聘請教師來教導他們。崇文閣和翠英書院的教學性質就屬於義塾,也是兩校的精神之所在。
陳金聲一生致力於興學,就連死後也不忘此精神。通過研究陳金聲的遺囑,柯木林得知,他在死後不僅把財產中的一部分捐給華文教育機構,就連以英文為主的新加坡書院也一併受惠,真正體現了中國傳統儒家所倡導的「有教無類」的思想。陳金聲在新加坡對於華文教育的貢獻,使華文教育落後的新加坡華人子弟得以學習中華文化之精髓,用於開創新加坡華文教育之先河。
如今,馬六甲與新加坡兩地,處處可見當地華僑特意為陳金聲而設立的各種紀念性建築。陳金聲傾盡一生為新加坡華人社會做出巨大貢獻,他的後人也謹記先輩的美德與善舉,將這份愛心與奉獻,在海外華人社會中一直繼續傳承和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