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医院150周年文集》 - 柯木林: “善与人同 和衷共济”:关于新加坡同济医院的几个问题
原文:
“善与人同 和衷共济”
--关于新加坡同济医院的几个问题
·柯木林·
--关于新加坡同济医院的几个问题
·柯木林·
同济医院是受“古迹保存局”( Preservation of Sites And Monuments)保护的建筑物, 1973年6月正式被列为新加坡国家古迹之一。这座位于大坡二马路哇央街(Wayang Street,俗称戏院街,此街己不复存在)的民办中医院,百年来,为广大人民提供免费医药照顾,造福人群,贡献卓越。它让人们学习了扶弱济贫的伟大精神,也表扬了华族社会互助合作的光辉榜样,值得大书特书。
古迹保存局的碑刻1
在同济医院入口处,有块圆型的中英文碑刻,这是古迹保存局所立,内容如下:
旧同济医院 1973年6月28日宪报宣布保留 旧的同济医院建于1892年,是几所华人慈善医所中最著名的一所。当时由中医师免费在此施医(Old Thong Chai Medical Institution Gazetted as a monument on 28 June 1973. The Building built in 1892, was the best known of several Chinese charity medical centre. Her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doctors, “Sinsehs” gave free treatment and medicines)
这块碑刻提供了三个信讯:
* 古迹名称 :同济医院
* 建筑年代 :1892年
* 医院性质 :华人慈善医所
本文就从这三点展开论述。
同济医社·同济医院·同济大厦
新加坡华人社团常见的现象,就是成立年代往往是个谜, 同济医院也是如此。之所以发生这种情形,原因当然是复杂的。早年社团的成立,并没有做好历史记录的概念;更何况经过日治时期的洗礼,有关档案与资料,大多荡然无存。
同济医院到底成立于何时,向来都有争议。主要有两种说法:苏孝先认为是1867年,而陈育崧则认为是1885年,两说相差18年2。对社团本身而言, 当然希望越早越好。但历史研究是以史实说话的,实事求是,无徴不信,孤证不立。
苏孝先所据何典,不得而知3。陈育崧是根据《三州府文件修集》卷三中一篇有关创建同济医社的重要文件,〈请设石叻同济医社赠医公启〉, 而确立创社的年代4。 但〈请设石叻同济医社赠医公启〉中的 “ 光绪十一年岁次乙酉(1885年)八月吉日 ”与古迹保存局碑刻的1892年又不同, 到底怎么回事?
三州府是当时华人对新加坡、马六甲、槟榔屿组成的英属海峡殖民地(Straits Settlements 1826-1946)的俗称。《三州府文件修集》由殖民地公务员哈尔(G.T.Hare)主编,分三册,共七卷,有几百篇中文文献,1894年在新加坡出版。《三州府文件修集》最初只作为中文教材, 但如今却成为研究华人史的珍贵资料。
这是《三州府文件修集》卷一〈禀帖卷〉(Petitions 请愿书)中有关同济医院的记录:
(第一件)具禀人何道生 梁炯堂等
禀为倡设同济赠医社事切 何道生 梁炯堂等现拟在本埠单边街门牌第三十一号设立医社,敦请高明医师赠诊贫病,不取医资,以便贫人,理合禀明,谨此切赴护卫司大人案前 ??恩准施行
(A Petition to the Protector of Chinese from HO TO SENG and another repor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ong Che Medical Institution in Singapore) 5
这份文件没有日期,所以对同济医院的创建年代未能肯定。但从文字中可以知道同济医院的前身是同济医社,原址在单边街(North Canal Road)31号。发起人为何道生(Ho To Seng)、梁炯堂等。医社以中医中药,为贫病无力延医者诊病,不收医资。医社命名“同济”,表现了“同善相济”的精神。
《三州府文件修集》卷三还有一篇关于创设同济医院的重要文件,这就是上文提及的〈请设石叻同济医社赠医公启〉6。这里,我们对同济医院创办的情形、社会背景、首任医师和成立日期都获得充分的肯定,确立了同济医院创院时期的信史,弥足珍贵。
再看看大清光绪十九年二月十四日的《叻报》,有则这样的启事:
同济医院续登各善士喜认什物告白 启者 本医院创建业已告竣而院中所应需杂物浩繁, 兹經喜认者已刊入报章,今再续登于左。应和会馆喜认木柱长联一对;潮帮万顺街值理等喜认全枝拗△椅一副;义安号喜认大号瓦花架四对、 一尺二寸瓦痰盂拾对;闽帮天福宫喜认神厅六火头煤火灯壹枝;宁阳黄甫田喜认全枝罗汉床一张、全枝炕桌一张、全枝大马胡二张;广兴隆号敬送一尺八寸全枝马胡二张;罗奇生号、罗致生号仝敬送全枝镶云母壳大号公座椅一副;闽漳邱以时等喜认议事厅木长联一对。其余院内所需杂物甚多,凡各善士乐于喜认者,请移玉惠临院内早日先为挂号。 如有喜认者任听其便于,以见奂轮并美,陈设整齐而善果同登,咸臻福履矣!肃此再佈希为 丙鉴
大清光绪十九年二月十四日
同济医院董事等谨白
大清光绪十九年二月十四日即公元1893年3月31日, 可见此时同济医院的建筑经已落成,并开始接受社会各界的捐赠,以充实医院内部的装饰。同年4月18日的《新加坡自由西报》(The Singapore Free Press and Mercantile Advertiser)对同济医院的历史也有简单的叙述, 大意如下 :
新加坡华人对社会公益事业的热心,有口皆碑....今天我们又见证了一项空前的壮举,那就是位于哇央街的中医诊所成立了。医社是在八年前或更早一点 ,由一小撮热心公益的广帮人士,在北干拿路(North Canal Road) 租用了一间小店铺作为院址。成立后,由于反应特佳,原来的场地已不敷应用,于是乃广邀其他帮群人士共襄义举。开始时,在寻找院址方面,的确不容易。最后才在哇央街买下了一间曾经被秘密会社用过的房子。?
《新加坡自由西报》报导 “医社是在八年前或更早一点” 成立。八年前即公元1885年。对照《左子兴先生年谱节录》,同济医院成立时, 左子兴35岁7, 与陈育崧确定的同济医院的创社年代, 仅差一年。陈育崧的考证资料,或源自于此,笔者认为比较可信。
左子兴即左秉隆(1850-1924),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由清廷直接派驻新加坡的首位专业外交官。左秉隆在他驻新的悠长岁月(1881-1891;1907-1911)中对当地侨民8,确实做到督导与监护的责任。他对劳苦小民尤其爱护,大有古循吏民饥己饥,民溺己溺的风范。更重要的是,华族社会在他倡导下,掀起了一股亲中国的热潮。密切关注中国时局动向,成了侨民义不容辞的职责9。我们有理由相信,同济医院的创建,必有赖于左秉隆的推动与擘画。但目前仅有《左子兴先生年谱节录》可以佐证,希望有一天会发现更多有关这方面的资料。
《新加坡自由西报》还报导了同济医院获得海峡殖民地总督及全体华社的大力支持(详后文)。當时海峡殖民地总督是丝丝.金文泰.史密爵士(Sir Cecil Clementi Smith), 他对同济医社济助贫病的义行,十分嘉许,特把哇央街至纽吗吉路(New Market Road)一块面积达8,380平方尺的地段,授予该社,作为建盖新院宇之用10。所以在同济医院新院宇建筑图纸中, 有“Plan of Cantonese Free Dispensary to be erected at Wayang Street and New Market Road (1891)” 的字样11 。
1892年11月14日金文泰总督正式颁布授地令,同月17日发给地契,列为3650号12。新厦落成时,1893年4月2日(星期日),由中国驻新加坡总领亊黄遵宪 (Chinese Consul-General Huang Tsun-hsien) 主持开幕13。
当同济医社还在募捐阶段时,《叻报》为其造势,在1891年09月19日(星期六)首版社评〈书同济医院捐题款目后〉一文指出:“本坡同济医社自乙酉之秋创设以来,今已六更岁序矣!初本一二好行其德者,约集同人据资创设。税屋数椽,延请医师以冀赠医贫病。嗣以捐题之项日厚而求医之辈亦日多,于是陆续置业生息,以作社中经费。近以善缘日广而善举亦日繁,于是倡议再行广募捐题得,以宏其善举”。
这篇社评的用意,在于鼓励其他方言族群,尤其是财雄势厚的闽潮两籍人士,慷慨解囊。“本坡同济医社自乙酉之秋创设以来,今已六更岁序矣” 一句道出了同济医社的成立年代是“乙酉之秋”,至“今已六更岁序矣”! “乙酉之秋”为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按此推算,离这篇社评发表的时间正好六年14。
此前,清光绪十三年丁亥十一月十四日(公元1887年12月28日),《叻报》在〈同怀博济〉一则新闻报导中,亦刊有同济医社创办年代:
本坡地方善举林立,诸如宣圣谕惜字纸各事,均有善士为之创办。前年复有同济医院之设,专以赠药施医为事,还有医师二人主其医席,每踵门求治者,不索医资,即强而与之,亦所茀受,极贫者则复赠之以药,此其存心救济,以利贫病之民。刻闻该社诸董事等欲扩其规模,继与一切善举。惟经费甚巨,所积不敷所用,因议再筹巨款以宏规,乃设立缘簿,向叻中诸殷商善士处劝捐,无论闽粤潮客,皆有签题,不分畛域,即外埠亦有缘簿题签,以助其成壮举。将来留尚集成巨款,行见拓地建厦,顿伟观瞻,其局面谅必有一新也。爰记之先以志慰。
这则新闻,明确地指出同济医社设立于“前年”,即1885年15。
综合各方面资料,我们可以清楚知道:同济医院至迟在1884年或1885年就已创立16。1891年呈上医院建筑图纸修改方案17。竣工后, 同济医社也结束其在单边街社址,乔迁过来,改称医社为医院,并且正名为“同济医院”。 1976年11月,同济医院在振瑞路(Chin Swee Road)的十层楼大厦落成,同济医院的历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8。
在殖民地档案中, 同济医院有不同的英文名称:Thong Chai Yee Say, Tong Che Medical Institution ,Cantonese Free Dispensary (Thong Chai Free Hospital) , 今天用的是Singapore Thong Chai Medical Institution 。
社会功能
旧同济医院建筑物宏伟壮观,是一座典型的华南传统建筑,中轴对称,包括一座庭院和天井的三重院落。建筑保持了中国南方建筑的习惯做法,在建筑的层次结构中非常重视大厅的天花板的高度。
另一个典型的特点是屋顶。尽管在屋脊的装饰元素是华南常见的样式,屋脊本身却并非如此,不同于华南屋脊典型的曲线,这个屋脊是完全是直的。屋顶是装饰作品,表现的是悬壶济世的场景,屋脊两端则收以波浪式的山墙装饰。
作为早期华人唯一的中医慈善团体,同济医院之得到各阶层人士的鼎力支助,是理所当然的。早年同济医院正门两旁,悬挂一幅对联,上书“同人胞与量,济物圣贤心”,黑底红字,颇为别致19。“同济医院”四字就勅于门楣之上,这是一种慈善情绪寄怀在万众心目中而映现出来的明朗四个字。
进入大门是个天井,走十来步,就到前院。前院内布置有古色古香家私,墙壁上高挂着许多古旧匾额与对联。这些匾额对联,多是创院时期保存下来的,内容大致是赞扬该院的仁风义行。眼对这些文物,一种“同襄义举的正气”,罩笼着心怀,不禁肃然起敬。在中院与后院间,也隔有一天井,所以该院建筑虽然庞大,但内部却是光线充裕,绝无阴森幽暗的感觉。
高悬于同济医院正院内的“善与人同”一匾,立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为创院发起人及商号联合赠送。这批发起人及商号多至70位20,他们系来自不同的方言群,但却为创立一间惠及全体侨民的慈善团体而共同努力,确是新加坡华族史上的盛事。至于其他由冈州会馆、南顺会馆及香江(港)东华医院与保良公局所赠的对联,则说明了同济医院是广泛地受到各界的支持。
同济医院新厦落成一年后,就接待了中国近代的第一批北洋海軍将士们21。根据《叻报》报导,1894年03月09日(星期五),“寓叻闽粤绅商” 在同济医院公宴丁汝昌和各舰帶及麾下将官,济济一堂,盛况热烈22。不幸的是,这次的接待任务,却以悲剧收场。北洋舰队在离开新加坡的六个月后,中日甲午海战爆发,丁汝昌等相继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23!
同济医院除了受到全体华人的爱护外,它也是当年新加坡华族社会的活动中心。1901年07月31日下午,光绪帝御弟醇亲王过境,侨民就在同济医院内向醇亲王递呈颂词,要他转达慈禧太后,把中国治强是广大海外侨民的愿望24。醇亲王的到访, 对当地华人来说非常重要。醇亲王皇亲国戚的身份, 是清政府权力核心的象征,这种象征让海外华人越发觉得自己的重要,也与中国拉近距离,激发华人“内向之心”。
此外, 同济医院分别于1894年,1898年及1903年发动办理闽粤平糶善举及赈济广东旱灾诸事。我们从同济医院内保存着的匾额对联,可以看得出来。今日悬挂于前院的 “谊重维桑”、“惠周桑梓” 及 “东渐西被”各匾,便是这些义举的征信物。可见同济医院对新加坡华族社会的重要,完全由于它所做出的多种贡献,同济医院是當时社会活动是中心, 不仅仅是诊病施药而已25。
1905年12月11日,钦差大臣张弼士莅新时,亦以同济医院为其行辕,在此召集侨民,提倡办学,设立商会,奠定了教育和经济的活动基础,把华族史翻过了新的一页26。
从“大历史观”看同济医院
大历史观即宏观历史(macro-history), 这是美籍历史学家黄仁宇(Ray Huang 1918 - 2000)提出的。“中国的革命 ,好像一个长隧道,须要一百零一年才可以通过。我们的生命纵长也难过九十九岁。以短衡长,只是我们个人对历史的反应,不足为大历史。将历史的基点推后三五百年才能摄入大历史的轮廓”27。
因此,大历史观是一种长视角的观察历史脉动,从长时间远距离看问题,对历史要有整体认识和把握,以了解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走向。历史长河是割不断的,“凡事必出有因”,历史上发生的事件,总是有其必然性。昨日种种原由导致今日之果,其理至明。
早年的新加坡华人社会,有其自身的一套运作体系。当殖民地政府不把华社的福利纳入其施政范畴时,是华社内部自生的力量,承担了照顾自已族群的责任。从最早的“慎终追远” ,创建墳山,负责族人客死异乡的问题,到日后的办医院、办学校、排难解纷等等,都是华社自己解决。
由于华族人口宠大,又不团结,不同帮派语言之间隔阂所产生的矛盾,往往述诸武力,这就是为什么早期华社时常发生械斗的原因。冲突一旦发生,也是由华社内部有地位,受人敬重的领袖出面调停,自行化解内部矛盾。殖民地政府也利用华社内部的矛盾,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方针。
最明显的例子是1872年,闽潮两帮械斗经日,闽幫领袖陈金钟(1829-1892)权任警庭推事,判处笞刑,稳定社会秩序,倍受英殖民地当局的重视28。1887年广惠肇与嘉应丰永大两帮司祝诉讼碑的订立也是很好的例子29。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华社本身的凝聚力更显得格外重要及有意义。前文述及,同济医院最初由一小撮热心公益的广帮人士筹组,成立后,由于反应特佳,乃广邀其他帮群人士共襄义举。 经过福建帮及其他帮负责人多方努力,终于筹集巨款,于是仿照中国古代宫殿式样,建盖古色古香大厦。
在筹集资金方面,陈若锦 (1859-1917 ) 扮演重要角色。陈若锦是闽籍大慈善家陈金声 (1805-1864 ) 的后人, 他凭藉祖上家风,继续以其财富及影响力贡献社会30。在陈若锦的努力下,同济医院地契被改为永久地契,而且此地段只能作为慈善用途。开始时准备筹集5万元, 福建帮捐赠了1万7000元,最后增至2万元。其他帮派捐献的有: 广帮和客帮1万5500元; 潮帮1万6000元, 还不包括一些个别人士的捐赠31。
同济医院开始时只有两名合格中医,他们的薪水由信托人负责,为穷人看病时,只收取象征式的医药费。如果是真正一无所有的贫穷人士,赠医施药完全免费。病人看病时,都有完整的登记,初步预期每个月有2000人。如此一来,医院职员在不久的将来,将会逐步增加32。
一百多年来,同济医院救治无以计数的各族病黎,行善积德,无论慈善还是医疗,都在历史上写下浓彩重墨的一笔。它从部落思想,畛域观念解放出来,在服务上突破了方言帮派的界线,正所谓“为善岂论智愚,济众何分畛域”, 是值得骄傲的。
同济医院的组织,是新加坡华族社会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团结全侨的划时代产物。在同济医院面世之前,除陈笃生贫民医院外, 并无其他类似该院的中式施医机构 ,所以是本坡的创举33。这是当时新加坡华社、英国殖民地政府及中国驻新领事三方合作的成果。由此再衍生出来的中华商务总会(即今中华总商会 1906年中华总商会就是在这幢建筑里筹组而成),又继续领导华社走向建国之路。
1986年,上距同济医院的成立已101年,华社依然秉承了这优良传统, 成立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 (Singapore Federation of Chinese Clan Associations)。宗乡总会的成立, 乃新加坡华人历史上的大事,这是新加坡华社团结与凝聚力量的又一象征。追本溯源,实为同济医院 “不分畛域” 理念的延续。
沧海桑田,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旧同济医院上的哇央街已从新加坡的地图上消失。幸好在古迹保存局的庇护下,这栋建筑物得以在原地屹立不动,继续以其光辉形象,照耀着整个新加坡社会。这个延续百余年直到今天仍在发挥功用的民间慈善机构,由华人创办发扬,见证了新加坡华人社会的沿革和发展。同济医院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成就,在新加坡华人史上应佔有一席之位。
作者是本地历史学者
初稿2016年07月31日完稿2016年11月17日
定稿2016年12月02日
原载《同济医院150周年文集》,2017年09月出版,页 122-133.
附錄 (一)〈请设石叻同济医社赠医公启〉
龙门集雨,点金成众善之裘。虎寺飞花,蒔药种长生之树。活人本期活己。陈徵士于以言医。成物即以成仁。马范阳所由结社。懔兹古训,应效前徽,是以功德成林,碑铸黄金之字。菩提有路,人耕紫玉之田也。迩者,世道还醇,人心复古,善怀各抱,义举同兴。各处之善社善林,不能胜述。吾叻远居海外,为天南都会之区。我华商人,莘于斯土,其中好善乐输者,实不乏人。故诸善举,亦已造兴。如闽商则设有乐善社、粤商则设有同善社,均以宣讲 圣谕,阐扬奥义,启导愚民。于叻中风气,未尝不暗地转移。然正民之心者,固在至理名言。而活民之病者,尤贵救生拯疾。如粤垣则有爱育善堂、香港则有东华医院,推至槟城,近亦设南华医院。我叻中商贾之繁,懋迁之盛。固未尝多让。然施医之举,鲜有所闻。故仆等不忖,敬集同志数人,共联医社。命曰“同济”,盖取同善租济之意。惟事方创始,款项无多。虽欲大创规模,其奈心长力短。故先设社址于单边街。敬请 黄祖农先生主其医席,俾叻之贫病无力延医者,到而就诊,不受医资。庶起痼疾于泥涂,登斯民于袵席。惟是智惭鸠拙,恐负良图。而力怯蚕丝,尚须继美。用敢特联公启,敬叩同人。尚恳鹤俸攸分,鱼囊共解,同勷义举,广结善缘。或则鳌戴三山,或则凤啣一粒,力之所至,缘自随之。俟他日经费渐充,更当次第酌行诸善。倘集吉光之羽,自成粹白之裘,将见福报自天。善缘徧地,则一门宰相。应属萧家,七世公卿。咸瞻崔氏,此仆等所敬望于 群公者也。爰为小启。敬待 濡毫。光绪十一年八月吉日 同济医社同人公启。
同济赠医社公议规条
* 本堂开办善款,原属始创,人材不厌其多。 将来司理值事,必俟才德兼优者。广思集益,乃为有济。伏望 诸君再行推举有心有力之人。本堂虚左以待,俾得协力办公,同臻至善。
* 初倡善举,必赖众力维持。所有捐力,不拘多少,随到随即标贴。今议凡愿付出值事衔者,每月例捐大银二员,以一年为满。倘好善诸君不允落值事衔排班司理者,如捐至二十五员过外,则仍公举标贴值事之衔,以昭踊跃。
* 本堂内司理各事,则在值事之中。公举真实好施乐善者,专任其事。但善与人同,独任不如分任。故议分列两班,轮流司办。及管理进支数目,俟值事人多之日,然后再议多班;并选择殷实行店,收贮银两,发回收单,以昭珍重,毋使错讹。
* 善信所签助银两,分毫皆系为善之资,乃贫人之命脉。凡堂内值事,辛金固属不受,除应用茶烟外,所有伕马食用,均要自行捐资,以杜滥支,以收实效。
* 开办各值事,均属生手。惟尽智力所及,难期事事周详。但此心可质神明而已,诸君子随缘乐助,好义便为。倘有怀疑。幸无濡墨。
* 各值理议办各款事件,须定某时某刻集议。预早行帖通知,间中遇有不暇,例必回信致辞。若过期半点钟不到,毋论人数齐否,即行议决,断不再候。
* 会议各值事,凡值事中人,均得与谋。幸勿以尊卑见嫌,拘情缄口,行不宜私心自用,以致分心。务要同人允合过半,便可举行,庶无墨碍。
* 堂内医生工人,遇有不合之事,值理务必直言。若真有大碍,即行更换。至局内同人,遇有风闻关涉本堂之事,无拘大小合否,务即通知,庶几见闻日广,规条日善。
* 延聘医生,及司事工人,去留增减,俱由值理同商选用。凡紧要事件,务必互相筹度。幸无比疆彼界,置诸度外。终须协力妥办,以示公当。
* 本堂祗系商办各种善举,此外一切事务,概不干预,以靖弊端,以期专一。
* 拟公项,贮待公事支销,纵有盈余,除按月中应支费用外。所存多寡,由各值理商量。附寄殷实行店收息,倘集有千员之数者,或置产业生息。必择价值相当,并须通请同人。到堂议定可否,果属相宜。确有现租抵息者,然后立约标明。一月方能交易。
* 本堂公项,值理司事人等,虽有物业按当,亦不准移借越例。查出议罚一倍。间有拘情之人,亦加议罚一倍,俱播入公项,以杜狗纵。
* 本堂初办善款,未敢广派缘部捐签。免招物议,现设立缘部一本,贮在堂内。如好善诸君,同心同志者,祈送至本堂挂号登记,由值理发回收单。倘有欲送药剂者,亦望先到挂号,并通知向某号取药,该药资或交本堂代支代结。或由自便支结,均无不可。
* 本堂举办善款,待著有成效之日,然后招集同人,分执缘部,以广劝捐。同劝大局,共积阴功。
* 远近四方,好善 官绅士庶,情殷好善,利济为怀;不分畛域,随缘乐助,共结福缘。
* 内外值理芳名,及进支数目,每年登入徵信录内,俾众周知。
* 本堂设立各款章程,多有未尽善者。总之随时择善更改,以正规条。
* 本堂现在始创,开办资藉无多。各项动用,务须从俭为贵,以期永久。
* 堂内轮班值事,必须勤慎廉明,和衷共济,乃称厥职。每月月结进支数目,必须逐一详列,标贴堂内,以备众览。
* 凡办事各友,及上下人等,均于启办之日,立写誓章,亲笔书名,在本堂内神案,当天焚化,以表清白。共达神聪
光绪十一年岁次乙酉八月吉日 同济医社同人公启
附錄 (二)〈书同济医院捐题款目后〉
本坡同济医社自乙酉之秋创设以来,今已六更岁序矣!初本一二好行其德者,约集同人据资创设。税屋数椽,延请医师以冀赠医贫病。嗣以捐题之项日厚而求医之辈亦日多,于是陆续置业生息,以作社中经费。近以善缘日广而善举亦日繁,于是倡议再行广募捐题得,以宏其善举。略倣粤垣爱育善堂、香港东华医院之法,宏其局面,将医社而改称医院焉。迩者,院内董事诸君已颁发公启,分派缘部以募捐题,一时认捐者尚觉颇为踊跃。即如昨报所登捐项并续捐之数,已觉万元有奇。查此举不过广肇惠暨客籍诸人先行捐题,不过仅阅三日之久,认捐者亦不过四十余家,而所捐之数已逾万金,则其踊跃捐题已可榄见。按此捐项係为广肇惠暨客籍诸人第一次所捐之款,然一经濡笔,己至万金。此其踊跃之情,己可想见。而此外更有闽潮琼籍诸君子尚未开捐,而广肇惠客籍诸君续捐者,刻尚未能悉其多寡,将来捐项有成之日,必至缘金厚集,不让爱育东华诸善士专美于前者,而愚于是窃有说焉!叻地为南洋都简,凡属航海南游者,莫不出于其途,其生涯之巨,亦不逊于香港穗垣。然则医院一事,其不可不设也明矣!夫大举之创也,必须仰赖大力之人,若无一二钜富之士为之挈领提纲,则有不易于举办。盖是举不难于办事,惟实虽于筹资故,叻地医院之设,前数年已有人建议多次,然终迄无所成,是亦以筹款艰难故,不得不为之中止!不意至于今日,诸善士急公踊跃纷起捐题,不崇朝而善举,遂成不盈旬而善金遂集。以今视昔其难易大有不同!是殆如杨子所云事之兴废,殆有其时者欤窃,更有说者,有华海南游之士以闽潮两籍为多旅居叻地之人,亦以闽潮两籍为富。然则大宏善举非得闽潮之有力者为之提挈不能。今闻该院己具一视同仁之心,诸董事概融畛域之见,所有闽潮粤客琼各籍均已公举总理,广劝捐输,将来善款之宏正有未可为之限量者。盖闽潮两籍之人,最多殷富,即使乐题巨款亦不啻去太仓之一粟,拔九牛之一毛!其事尚属易为。犹记前年同济医社议行充扩之时,闽商数人踊跃濡毫,有捐至三千元者,有捐至五千元者,更有捐至九千元之多者。若使是举当时即集,又何难顿振宏基,万不意偶一梗议,即成画饼之观,虽然囊中认捐之人,今犹在也,而其家资之富,今亦依然也!今者既开劝募,想诸善君子发心有素,必能如其夙志,为之慨解钜金者!夫闽潮两籍商民之多,其富应十倍于广肇惠客之人,今广肇惠客各籍仅募捐三日即已集至万元,将来续捐之项更未可量!其若干然以意卜之,当亦在二三万元以上。夫以广肇惠客各籍之人,集捐者己如此其盛况,復闽潮之人多且富,则其捐项岂不更繁。若得诸君子奋勉捐题,窃料三二十万金有不难。咄嗟而办至于琼籍之士,虽不及闽潮之盛,而旅叻之人亦众,且其中勇于为善者,亦不乏人。若能得其登高一呼,则有不难于响应此其捐项,亦有不可以量之也!窃观于此,不禁歎叻地人心尚多好善,将来共成斯举,则诸君子之功德,岂有涯哉!爰书鄙意于报端,藉为左券!
--1891年09月19日《叻报》社评
附图说明
1. 同济医院外观
2. 1891年同济医院建筑图纸(新加坡国家档案馆藏)
3. 同济医院地契列号3650中有海峡殖民地总督签字 (同济医院提供)
4. 1891年09月19日(星期六)《叻报》首版社评〈书同济医院捐题款目后〉
注释:
1 同济医院还有一方中英文碑记,是新加坡国家文物局所立,内容如下:“同济医院 同济医院建立于1892年,建筑费由颜永成和其他慈善家捐献。这是一间不分种族、肤色或信仰而免费施诊的慈善机构。这座建筑物具有中国南方的色彩,设计细致精美,屋顶别具风格。由手艺精巧的工匠利用来自中国的材料建成.这是新加坡仅存的几个典型中国式建筑物之一”( Thong Chai Medical Institution Building Built of land granted by Government with donations from Gan Eng Seng and other philanthropists as a charitable Organization dispensing free medical help regardless of face colour or creed .The building was completed in 1892. And is in the South China style with fine details and Decorations ,it is characterized by distinctive serpentine gables constructed by craftsmen with materials from China. The building is one of the few remaining example of the crafted Chinese architecture in Singapore)
2 柯木林, <民办医药团体:同济医院>,载林孝胜等著,《石叻古迹》(新加坡:南洋学会,1975年4月),页249-253。至于其他成立年代的说法,可参阅庄钦永,〈同济医院创办年代考〉,载《同济医院120周年历史专集》(新加坡:同济医院,1989年12月12日出版),页 337-339.
3 许云樵也认为1867年“同济医社创立于单边街 (North Canal Road)”,参阅许云樵著,《新加坡一百五十年大事记》(新加坡:青年书局,1969年10月),页57。
4 陈育崧,〈同济医院创办史〉,载《同济医院120周年历史专集》,前引书,页 333-335.
5 G.T.Hare 主编,《三州府文件修集》 “A Text Book of Documentary Chinese, selected and designed for the special use of Members of the Civil Service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and the protected native states” (新加坡:政府印务所,1894年),卷一,页1。
6 陈育崧认为这篇署期“ 光绪十一年岁次乙酉(1885年)八月吉日 ”的〈请设石叻同济医社赠医公启〉文章,系出自《叻报》主笔叶季允(1859-1921)之手。叶季允不但是一位报人,诗人,文豪,也是金石家。《三州府文件修集》卷三( 前引书) 页 97-98 有 此“公启”全文及附列条规二十则(见附录一)。
7 《左子兴先生年谱节录》,载左秉隆,《勤勉堂诗钞》 (新加坡:南洋历史研究会,1959年),页 2 : “1884年清光绪十年(左子兴)三十五岁设同济医院赠医施药”。
8 左秉隆任新加坡领事前后两段时间: 前期共九年有余,自光绪七年八月至光绪十七年三月(1881年9月-1891年5月); 后期自光绪三十三年九月至宣统二年九月(1907年10月-1910年10月)再度任总领事兼辖海门等处,三年任满后辞职。一年后的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就推翻了满清王朝。
9 柯木林, <左秉隆领事与新华社会>,载柯木林 ,《石叻史记》 (新加坡:青年书局出版,2007年8月),页 74-80。
10 Straits Settlements Statutory Land Grant No 3650,同济医院至今保存有该地契原件。1892年,同济医社董事在致给《海峡殖民地施制军大人求更改地产为永久地契之公函》中指出: “具禀商民△△△△等为恳 恩改限年地批为永远地契事。窃民等系同济医社董事人,同济医社之建,原为我华人贫病者施医药起见,创始者为我本坡广府各善士,自西历1884年以来,该医社设在单边街门牌第31号。所有经费租项,均从捐项支销。董事系由捐资人每年公举,以司各事,历年俱见成效。西历1891内,共计求医药者3万9196人。前1888年,由公项购得在金榜马六甲戏园街吉地二段,地分二批:一为第1334号,批是一1852年2月12号立,每岁纳税四元;一是第749号,批是1878年4月1号立。二批俱以99年为限。旋拟在该地崇筑新馆,而迁故馆于其间。但公项不敷,未克即行斯举。前年福潮善士,慨捐巨款,于以资有助,而愿竟偿。且该地位势正在埠中,贫病者来甚为便易。民等本为众利善欲求全美,举既兴冀垂久远。故恳 恩准将该馆地址,改作永远地契,给与同济医社总理董事人权掌,或另择同济医社奉权四五人,为之权掌。若是,则民等亦愿为奉权人并乞,将该地免税,或纳有名无实之税,与一切交托制限等,因均恳 宪台指示,妥合恩准施行,则贫病者固崩角而歌仁,即民等亦低头而颂义矣。谨禀叻屿呷三州府施制军大人台前”。施制军(金文泰·史密斯总督)收到禀文(请愿书)后不久,便答应了同济董事会的请求,但在授地书上注明,一旦同济不再从事或无法有效执行慈善事业,又或者有关地段所建屋宇失修,相关地段就须归还。
11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馆藏建筑图纸资料 (Accession Number : 144-1/1891); 亦参阅新加坡土地管理局(Singapore Land Authority )资料B8251378G_3_ILB_BK295PG033.pdf., 地址为3 Wayang Street 及67 New Market Road, 土地面积为8577 sq ft (或793.1 sq m)。查阅新加坡土地管理局资料,时常接触到的几个专有名词,这里也附带解释一下: ILB ( Index to Land books, 土地地契索引, 记录每块土地的相关地契资料,方便根据土地编号来找寻转让地契。基本上是以每一页只记录一块土地的记录,但是位于郊区的土地(如晚晴园所在的土地),早期则是根据 survey number 来记录); LH( Lot History, 地段历史,列出该块土地编号的改变,一般也会记录在之前的土地编号在 Index to Land Books 的页数);LP(Lot Particulars, 地段资料,一般包括该块土地最早的地契资料(如 East Indian Company Grant等)的编号、土地所有者、最新地契编号等);Registry of Deeds(Vol No地契登记簿, 地契编号是以登记簿的编号和该册内的列号为其编号)。
12 根据2016年11月06日《早报星期天》的报导,同济医院于将2017年庆祝成立150周年,并出版《同济医院150周年论文集》纪念此盛典。编委会在储藏室中,发现几箱原始文献和史料,其中包括大约50件海峡殖民地时期的地契。地契列号3650号(Statutory Land Grant No. 3650) 原本登记在旧同济医院所在地的土地记录,但不知为何被删除 (可能由于政府于1971年收回注销之故)。 在该地契中,同济医社的土地是拨给颜永成(Gan Eng Seng), 梁炯堂(Leong Kheng Tong), 沈景胡(Sim Kheng Hoo )和饶子焕( Jew Chee Wan),四人为同济医社信托人,同济医院拥有该文件。从新加坡土地管理局(Singapore Land Authority )收藏旧同济医院的资料(B8251378G_1_ILB_BK116PG218.pdf Index to Land Book, Book 116,page 218)、(B8251378G_2_ILB_BK116PG219.pdf Index to Land Book, Book 116,page 219)、(B8251378G_3_ILB_BK295PG033.pdf Index to Land Book, Book 295,page 33)、(I6389491C_LH_TS7-249C.pdf Lot History for Lot no TS7-249C)、(P45230771_LP_TS7-249C.pdf Lot Particulars for Lot no TS7-249C)及(Vol 175-No.20 .pdf Registry of Deeds, Volume 175 Number 20)耒看,同济医院的土地构成记录十分复杂:旧同济医院所在地的旧土地编号为TS8-2T,后改为TS7-234L,为政府地段(State Land)。现被划为50 Eu Tong Sen Street的土地编号TS7-249C是由TS7-248L分割为两块土地而“形成”。TS7-249C为同济医院所有,而另一块TS7-250X是TS7-249C和Merchant Road之间的一小块地则为政府属地。TS7-248L又是由两块土地(TS7-235C【原TS8-3A】及TS7-234L【原TS8-2T】)组合。TS7-234L的记录与同济医院有关,应是旧同济医院所在地。从TS7-234C的记录中,看来是私人产业(文件中看到李俊源的名字 - 见B8251378G_1_ILB_BK116PG218.pdf 及 B8251378G_2_ILB_BK116PG219.pdf)。比较吊诡的是Lot History(I6389491C_LH_TS7-249C.pdf)中标明成为TS7-249C之前,该块土地是国家的土地。【注:1995年同济医院向政府申请土地使用权的地契文件(同样名为Lease - Lease 20889)就标明为同济医院唯一一件机构所有 - 见P4523077I_LP_TS7-249C.pdf。在One Map上也表示土地为私人产业】另有一个土地转让相关文件登记在该块土地的记录。不过因为文字不清,只大约看出日期为1902年3月10日,交易双方为Tan Chuan Ann 和Tan Ah Pau(原文件见Vol175-No20.pdf)。以上资料由吴玉美提供,谨此致谢。
13 The Singapore Free Press and Mercantile Advertiser (1884-1942), 18th April 1893 ,p 2;亦参阅 <医院新迁>, 载《叻报》,1893年04月04日 (星期二) : 本坡同济医院係由闽粤两省绅商共捐善款,得以成此宏规. 现在新建之院经已落成,择于十六日迁于新院.即经院中绅董延谓中国驻叻总领事官黄公度观察到院主其祀礼,诸绅多到陪祀,衣冠济济,雍穆异常。 祭毕即在院内叙饮联欢,迨至夕阳下山而后散.是会也实为善基之始,爰特志之”。旧同济医院至今仍然保存了当年由颜永成及丰兴号(陈金声宝号)联合赠送的大保险柜,其上鋳有“光绪癸巳年仲春置“的题刻,显然是同济医院开幕时的徵信物。
14 1980年04月29日,杨进发为《星洲日报》撰文〈早期的同济医院〉也引用这则资料 。兹将1891年09月19日《叻报》社评〈书同济医院捐题款目后〉全文录下,籍以保存这段珍贵史料(见附录二)。
15 叶钟铃,〈同济医院创办于年又一例证〉,载《同济医院120周年历史专集》,前引书,页 341.
16 根据庄钦永的解释,同济医院在1884年已在原则上达致协议同意成立,经过一年的筹备,到1885年才正式获得批准。参阅庄钦永,〈同济医院创办年代考〉,载《同济医院120周年历史专集》,前引书,页 338.
17 Plan of Alterations to The Plan Registered Number 667(1891) sanctioned dated 22-12-1891 ( 资料来源: Building Plan Information from NAS.docx) .
18 根据《同济医院120周年历史专集》,同济医院在1960年代筹划扩建时,原本想在原址翻建10层楼大厦,但不获市区重建局的批准。1967年,同济医院和市区重建局达成协议:同济医院以每平方英尺20元的价格,把旧址卖给政府; 政府则以每平方英尺10元的价格,把振瑞路的地段卖给同济医院建新大厦。这意味着,以旧址面积换新址近两倍面积,不过新址年限只有99年,旧址却是得到英总督允诺,从99年地契改为永久地契。尽管当时的同济医院曾竭力交涉,但不得要领. 只获得政府给予同济医院特惠,注明土地契约在99年期满时,如果同济医院依然还在施诊赠药,就把土地年限再延长99年,加起来便是198年。-- 参阅谢燕燕,〈同济医院50旧地契曝光〉, 《早报星期天》,2016年11月06日。 .
19 同济医院重修后,该对联文物已被移至室内。
20 “善与人同”匾额除了何道生、梁炯堂两位发起人外,还有47名倡建总理(共49名)及21名协理。
21 甲午战争前夕,中国第一支近代化北洋海军曾经三访新加坡。这三次访问的时间是:
第一次访问:1887年11月10日至17日
第二次访问:1890年4月3日至15 日
第三次访问:1894年3月3日 至4月4日
--参阅柯木林,〈北洋水师访问新加坡的历史反思?-?兼谈甲午海战时期的北洋舰队〉,载《南洋学报》,第65卷 (新加坡: 南洋学会, 2011年8月), 页 17-61。
22 <寓叻闽粤绅商公宴丁禹廷尚书暨诸战船管驾及麾下诸将官纪事>, 《叻报》社评, 1894年3月10日。
23 柯木林,〈北洋水师访问新加坡的历史反思?-?兼谈甲午海战时期的北洋舰队〉,载《南洋学报》,前引书, 页 17-61.
24〈纪新加坡华商迎谒醇亲王事〉,载《叻报》, 1901年08月01日 (星期四):“醇亲王之过叻也,本坡国家欵迎之礼经已列登。兹再将叻地诸华商迎谒之仪录于报中,藉众供览!先是本坡诸华商闻邸节将临叻地,即会同总领事府罗叔羹观察连日在同济医院会议迎谒之礼。 先由罗观察电致港地,道达诸绅商诚悃。 旋接覆电言在船中受诸华商谒见,并许登岸到华人商会一行。于是诸华商等乃将同济医院陈设一新院前结綵张灯, 并悬中英两国徽旗及各式旗章等以为欵迎之所。十五日未刻王所乘之德国邮船抵埠,罗叔羹观察先自登航祗谒邸驾,并为诸商先容一切至二点余钟许,诸华商各具公服,陆续而至德国邮船码头,即由吴夔甫太守偕同诸绅商登船谒见。王年十九,身裁颇弱,惟精神凝秀,品宇非凡其面貌略如今 上,盖王係今 上同胞之弟,故其仪表相同也!当王受谒之时,谦抑异常,诸绅商向王请安,皆回半礼。坐既定,王即询问本坡商务如何,众商否能安处?吴太守乃代诸人谢王盛意,并祝王一路安康,协吉礼成而返。复至同济医院中恭候,至五点余钟,王乘本坡制府所备之马车到院,诸商在于门前排班肃接。登堂之后,诸商复向王行请安礼。王亦以半礼答之!坐既定,诸间献茶献酒及恭上点心,王均避席而作异常谦逊,并无半点骄满之容。堂堂亲藩竟能卑牧如斯,实为难得!是无怪其贤声卓著。尚未出京之日,人即咸耳其名也!献茶既毕,吴太守即棒诸华商所上颂词恭献,其颂词係大红京缎书写,泥金字以檀香雕花匣载之,外用黄袱包裹颇为珍贵。颂词大意则略谓中国王公向未有出洋游历,今王始持玉节历聘欧西,骋瀛寰九万里之大观,开中国五千年之创局。今到欧洲目击列邦政学,真知灼见并同耳食之谈,自能舍其短而取其长,为我国振兴之具!他日迁朝复命,造膝敷猷,必能强我邦家复于隆盛。词丙并祝 皇太后 皇上万寿无疆及王福德日隆等语!王览毕即以温词覆答谓,本爵在上海时即闻坡中华商极为踊跃预备欵迎之礼,今到此地得蒙诸君加礼款迎殊,深感荷所,尤可慰者。今得亲见我众商民等于此安居乐业,无忧无惊,而诸君更能联络共敦守望相助出入相扶之谊,又皆不忘故国有民如此,洵属国家之福,鄙人见之殊深!”
25 柯木林, <民办医药团体:同济医院>,载林孝胜等著,《石叻古迹》, 前引书,页249-253 。
26 <恭迎星使> ,载《叻报》,1905年12月12日 (星期二) : “中国钦差大臣张弼士侍郎及参赞时宝璋,部郎楚卿,随员张应浩,大令赞臣等附搭仲光丝尔朥邮船已于十三日傍晚七点钟到叻。本坡官员绅商则有 吴君寿珍 叶君季允 陈君瑞标 杨君奇才 刘君少愚 黄君松亭 廖君正兴 郭君泰合 陈君云秋 尹君棣生 张君顺善 黄君世理 李君风岩 黄君仙舟 孔君季进 黄君江生 史君发祥 史君焕章 王君绍经 汤君湘霖 钟君癸添 姚君德胜 钟君小亭 梁君采宾 陈君翼扶 陈君玉堂 梁君寿恩 张君济轩 张君靖丞 陈君禹三 蓝君森堂 贺君百湖 罗君玉如 何君云卿 刘君晋亭 杨君笃臣 张君沄卿 郭君吉川 刘君雨南 刘君问之 张君让举 张君德钦 张君让溪 张君映葵 蓝君麦臣 罗君树棠 王君会仪 曾君兆南等,以及闽粤诸士商未能详载。此外又有日本某君,三位叻产殷君某等,均到码头迎接。使节迳到同济医院行辕少驻,襜帷各官员绅商同到行辕列序而坐。张侍郎向各位送茶坐定,询问间埠生理近来如何情形?茗谈半响,众乃兴辞告退。嗣诸绅商中有未到码头迎接而前往拜会者,亦络绎不绝。是日沿街诸铺户,悬灯结彩,高挂龙旗。入夜,星使遥临,月华辉映,冠裳济济,行者塞途。车马轟轟,观者如堵洵,极一时之盛事焉!是晚吴寿珍观察等复在行辕设宴公请星使及其参赞随员诸君,席间吴观察恭上颂词星使,亦以谦辞覆谢。宴至钟鸣十二打,始尽欢而散云”。
27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和我的 “ 大 ” 历史观〉,载黄仁宇著,《万历十五年 》 (台湾:食货出版社,1999年7月),页 329.
28 柯木林主编,《世界福建名人录。新加坡篇》(新加坡: 新加坡福建会馆,2012年11 月), 页 69-70。
29 李奕志 〈从海唇福德祠到绿野亭 〉,载林孝胜等著,《石叻古迹》, ?前引书, 页 204.
30 柯木林, 〈“数风流人物”——谈陈金声?陈武烈?陈育崧〉,载《国际开漳文化促进大会暨保赤宫(陈氏宗祠)140周年庆典纪念特辑》,2015年10月1日出版,页 26-32。
31 The Singapore Free Press and Mercantile Advertiser (1884-1942), 18th April 1893 , p 2。又:从1890年开始,同济医社已发展成为一个超帮的慈善机构。同济医社的首任医席为黄祖农--- 参阅〈请设石叻同济医社赠医公启〉附列条规。
32 The Singapore Free Press and Mercantile Advertiser (1884-1942), 18th April 1893 , p 2。
33 虽然陈笃生医院早同济医院45年(1844年)成立,也是一所贫民医院,照顾当年流寓新加坡侨民的健康福利,但陈笃生医院却在1857年由殖民地政府接管了。只有同济医院自创办迄今,一直维持其民办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