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3日星期一

星洲与泉州


《回眸三十 · 情系德明》- 柯木林: 星洲与泉州 



原文:



星洲与泉州
柯木林 校友

  星洲与泉州是两个不同的地区。泉州是位于中国福建省南部的一个城市,常住人口850万。星洲是新加坡的雅号。尽管这雅号的由来屡有争议,但星洲是新加坡的别称已无庸置疑。新加坡是东南亚地区的岛国,人口560万。新泉两地相距约3000多公里,飞机航程4个半小时。历史上,星洲与泉州两地关系密切,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新加坡则是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在晚清海外笔记中被誉为“南洋第一埠头”。
  近年來新加坡岛上各地发掘的出土文物如宋、元及明初的瓷器与钱币,以及1984年考古发掘出土的14世纪文化层遗物,显示新加坡是个商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镇。元代商人汪大渊(1311-1350)的《岛夷志略》(1349年)记录了1330年与1337年旅途,汪大渊告诉我们,当时新加坡岛上已有华人居住,并与泉州通商。
  根据历史记载,“在清朝统治的267年间,仅以湖北省为例,就发生了440次旱灾和1036次水灾”(参阅颜清湟著,粟明鲜,陆宇生,梁瑞平,蒋刚译,《新马华人社会史》(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年10月),页1)。 正因为近百年来的中国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度,而新加坡的华人社会又以闽籍人士居多,因此赈灾运动成了新加坡近百年来特有的社会现象。赈灾运动以各个形式出现,有朝廷派来的官员, 也有民间组织如庙宇、会馆、慈善团体等自发性的义举。
  今天,同济医院内保存不少赈灾时期的牌匾,是最好的实物史料。同济医院内的《谊重维桑》、《惠周桑梓》及《东渐西被》各匾,  分别立于1894年、1898年及1903年,就是当年发动办理闽粤平粜善举及赈济广东旱灾义举的征信物。还有天福宫大殿旁的《光被四表》匾(道光庚子年,1840年)由闽中“鹭江源丰行”许礼敦所立;《恩流海国》(同治戊辰年 ,1868年)系福建“闽安中军守备”林天从的赠匾。这些文物都是新中友好的见证。



天福宫大殿旁的《光被四表》 (道光庚子年,公元1840年)与《恩流海国》(大淸同治戊辰年 ,公元1868年)匾。《光被四表》由闽中“鹭江源丰行”许礼敦所立,《恩流海国》系福建“闽安中军守备”林天从的赠匾

  新加坡有不少名人、华社领袖来自漳泉地区。因此,闽南语系中漳泉方言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代表福建省的“福建话”了。2012年11月, 新加坡福建会馆出版的《世界福建名人录·新加坡篇》,总结了福建族人对新加坡社会发展的贡献。自2013年1月以来,晋江广播电台的《相约五里桥》节目(每逢周一至周五下午4点到5点播出),也讲述林路、陈嘉庚、李光前、王丙丁、李俊承等人的事迹,他们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先贤。凡此种种,说明了新加坡与泉州的关系,渊远流长。
  我个人性好寻幽访古,每每遇上古建筑物或到一处历史遗迹,总喜欢将其碑铭、匾额、石碑等细细考研一番,时有意想不到的惊喜与发现。历史赋予我们多一只眼睛,只要我们对周边的事物稍加留意,就会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这就是读史的好处,也是读史的现实意义。                            

作者是本地历史学者




编者按 :本文作者柯木林校友为德明政府华文中学1964年度中四毕业生。此毕业证书附有前校长陈人浩亲笔签名及印章(英文签名主人未明),为珍贵文物。本刊十分荣幸得到作者同意,特此刊载与读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