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柯木林:新加坡的两个100年? (2018-02-05)
http://www.zaobao.com.sg/zopinions/views/story20180205-832811
如果说新加坡开埠100年留下的是《新加坡百年史》及《新加坡华人百年史》,那开埠200年又应该留下什么东西呢?当我们致力于提升国人重视“文化遗产”意识之际,是否也应该留下一些“文化遗产”给后世子孙?
2019年2月6日,新加坡将迎来历史上的盛事:开埠200年。一个专门负责200年庆典的工作小组已成立,随着开埠纪念庆典筹备工作展开,国人对新加坡历史的关注热度有所上升。新加坡历史到底是200年还是700年,又成了热门话题。
1819年2月6日,莱佛士与天猛公(Temenggong)签约,准许英国东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在这里设立商港。这是新加坡历史的转捩点,从此新加坡逐步成为繁华的国际港口,2月6日也就成了新加坡的开埠日。
开埠100年的前一年,即1918年,当局成立了一个以殖民地高级行政官麦士威(William George Maxwell)为首的15人“百年纪念委员会”(Centenary Memorial Committee)。委员会成员来自各族群代表,其中包括林文庆医生及历史学者沃尔特·梅克皮斯(Walter Makepeace)。
委员会认定新加坡百年庆典最有意义的活动,应该是设立“新加坡教育基金”(Educational Fund of Singapore),以实现当年莱佛士设想创办马来学院(Malay College)的愿景。
这项计划分三阶段进行。首先是开办高等技校,其次是创设科学与文学大学学院,最终发展为可以颁发文理科学位的完整大学。以“新加坡教育基金”所创办的莱佛士学院(Raffles College)于1929年正式开幕,这就是马来亚大学的前身,也即是今天的新加坡国立大学。
百年庆典在1919年2月6日举行。《叻报》对当天活动有详细报道:“昨为本坡百周纪念大典,全埠休业,悬旗庆祝。是早七点五十分钟,坡督命驾至域多利亚大会堂下,向籁佛勳爵铜像行开幕礼。铜像之傍,有海陆军两队环绕。坡督演说毕,将围罩铜像之绢簾揭开,军乐大奏。时中西绅商之致祝词花圈以表敬意者,为数甚多,极为热闹。迨至下午,跑马埔处,则陈列战舰炮垒,及各式玩具,举行庆祝大典,观者人山人海。马车、手车及摩打车,络绎而往,不绝于途。入夜则大放烟花,五光十色。电车为利便游人往来之故,昨夜行至三四点钟而后已云,亦可谓空前未有之热闹矣”。(见1919年2月7日《叻报》报道《恭祝百周纪念之热闹》)
由此可见,把莱佛士铜像从政府广场(Padang)原位置(自1887年6月27日就在此)移到现位置维多利亚纪念堂前,是百年庆典的主要活动之一,揭幕仪式在当天举行。这就是《叻报》所报道的“坡督命驾至域多利亚大会堂(维多利亚纪念堂)下,向籁佛勳爵(萊佛士爵士)铜像行开幕礼”。
殖民地政府庆祝开埠100年的目的,不外是纪念莱佛士的丰功伟绩。作为《爪哇史》的专家,莱佛士的确是一位杰出的学政人员。他通过对本区域历史研究,知道新加坡地理位置的重要。在他到来之前的500年,这里已是一个繁荣商港。当时中国正值元朝,时称“单马锡”的新加坡已和中国泉州通商。莱佛士开埠新加坡不是偶然的,而是经过一系列的研究,才找到这个根据地。开埠的意义在重启古代新加坡的繁荣。
因此,莱佛士一开始就把新加坡定位为商港。经济第一,商人至上的价值观从此形成,一直延续至今。
英国不愧为老牌殖民主义者,当年他们就意识到,开埠百年庆典必须留给后世一些值得永远纪念的东西。在这种思维引导下,才有今天的莱佛士铜像、国大及《新加坡百年史》(1921年出版)、《新加坡华人百年史》(1923年出版)等不朽的英文巨著。这些都是百年庆典的产物。
时间悠悠,又是100年。进入第二个100年的新加坡,经历了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二次世界大战、援华抗日运动、反帝反殖斗争、独立建国等重大历史事件,这是一个大时代,也是一个新时代。
如果说新加坡开埠100年留下的是《新加坡百年史》及《新加坡华人百年史》,那开埠200年又应该留下什么东西呢?当我们致力于提升国人重视“文化遗产”意识之际,是否也应该留下一些“文化遗产”给后世子孙?
是到了总结这个时代和理顺历史脉络的时刻。新加坡历史就如新加坡美食“Rojak”(罗惹)一样,杂果、蔬菜、酱汁混肴,伴出其特有的新加坡风味。新加坡历史和世界各地的移民,以及中国、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欧亚的移民史是分隔不开的。新加坡除开埠200年外,还有什么重要的史料可以发掘?
擅长新加坡古代史研究的柯宗元在《海峡时报》为文指出,新加坡历史从14世纪的单马锡时代、15世纪的马六甲苏丹王朝、19世纪莱佛士开埠,及至1965年独立建国,走到今天,己是“第四轮的政权更迭”(four circles settlement),“当前趋势,似得靠中国市场及其所倡导的‘一带一路’发展机遇”。
际此开埠200年,应该好好地正视新加坡历史与这些移民的关系。只有给新加坡历史一个正确定位,恢复历史原貌,才能建立自信,才不会把历史问题视为敏感问题而有所困惑,并纠缠不清。
在未来的几十年里,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事关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发展,这才不失庆祝新加坡开埠200年的意义。
(作者是本地历史学者)
80视点网 - 柯木林:新加坡的两个100年?
http://www.80sd.org/pl/2018/02/05/21739.html
2019年2月6日,新加坡将迎来历史上的盛事:开埠200年。一个专门负责200年庆典的工作小组已成立,随着开埠纪念庆典筹备工作展开,国人对新加坡历史的关注热度有所上升。新加坡历史到底是200年还是700年,又成了热门话题。
1819年2月6日,莱佛士与天猛公(Temenggong)签约,准许英国东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在这里设立商港。这是新加坡历史的转捩点,从此新加坡逐步成为繁华的国际港口,2月6日也就成了新加坡的开埠日。
开埠100年的前一年,即1918年,当局成立了一个以殖民地高级行政官麦士威(William George Maxwell)为首的15人“百年纪念委员会”(Centenary Memorial Committee)。委员会成员来自各族群代表,其中包括林文庆医生及历史学者沃尔特·梅克皮斯(Walter Makepeace)。
委员会认定新加坡百年庆典最有意义的活动,应该是设立“新加坡教育基金”(Educational Fund of Singapore),以实现当年莱佛士设想创办马来学院(Malay College)的愿景。
这项计划分三阶段进行。首先是开办高等技校,其次是创设科学与文学大学学院,最终发展为可以颁发文理科学位的完整大学。以“新加坡教育基金”所创办的莱佛士学院(Raffles College)于1929年正式开幕,这就是马来亚大学的前身,也即是今天的新加坡国立大学。
百年庆典在1919年2月6日举行。《叻报》对当天活动有详细报道:“昨为本坡百周纪念大典,全埠休业,悬旗庆祝。是早七点五十分钟,坡督命驾至域多利亚大会堂下,向籁佛勳爵铜像行开幕礼。铜像之傍,有海陆军两队环绕。坡督演说毕,将围罩铜像之绢簾揭开,军乐大奏。时中西绅商之致祝词花圈以表敬意者,为数甚多,极为热闹。迨至下午,跑马埔处,则陈列战舰炮垒,及各式玩具,举行庆祝大典,观者人山人海。马车、手车及摩打车,络绎而往,不绝于途。入夜则大放烟花,五光十色。电车为利便游人往来之故,昨夜行至三四点钟而后已云,亦可谓空前未有之热闹矣”。(见1919年2月7日《叻报》报道《恭祝百周纪念之热闹》)
由此可见,把莱佛士铜像从政府广场(Padang)原位置(自1887年6月27日就在此)移到现位置维多利亚纪念堂前,是百年庆典的主要活动之一,揭幕仪式在当天举行。这就是《叻报》所报道的“坡督命驾至域多利亚大会堂(维多利亚纪念堂)下,向籁佛勳爵(萊佛士爵士)铜像行开幕礼”。
殖民地政府庆祝开埠100年的目的,不外是纪念莱佛士的丰功伟绩。作为《爪哇史》的专家,莱佛士的确是一位杰出的学政人员。他通过对本区域历史研究,知道新加坡地理位置的重要。在他到来之前的500年,这里已是一个繁荣商港。当时中国正值元朝,时称“单马锡”的新加坡已和中国泉州通商。莱佛士开埠新加坡不是偶然的,而是经过一系列的研究,才找到这个根据地。开埠的意义在重启古代新加坡的繁荣。
因此,莱佛士一开始就把新加坡定位为商港。经济第一,商人至上的价值观从此形成,一直延续至今。
英国不愧为老牌殖民主义者,当年他们就意识到,开埠百年庆典必须留给后世一些值得永远纪念的东西。在这种思维引导下,才有今天的莱佛士铜像、国大及《新加坡百年史》(1921年出版)、《新加坡华人百年史》(1923年出版)等不朽的英文巨著。这些都是百年庆典的产物。
时间悠悠,又是100年。进入第二个100年的新加坡,经历了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二次世界大战、援华抗日运动、反帝反殖斗争、独立建国等重大历史事件,这是一个大时代,也是一个新时代。
如果说新加坡开埠100年留下的是《新加坡百年史》及《新加坡华人百年史》,那开埠200年又应该留下什么东西呢?当我们致力于提升国人重视“文化遗产”意识之际,是否也应该留下一些“文化遗产”给后世子孙?
是到了总结这个时代和理顺历史脉络的时刻。新加坡历史就如新加坡美食“Rojak”(罗惹)一样,杂果、蔬菜、酱汁混肴,伴出其特有的新加坡风味。新加坡历史和世界各地的移民,以及中国、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欧亚的移民史是分隔不开的。新加坡除开埠200年外,还有什么重要的史料可以发掘?
擅长新加坡古代史研究的柯宗元在《海峡时报》为文指出,新加坡历史从14世纪的单马锡时代、15世纪的马六甲苏丹王朝、19世纪莱佛士开埠,及至1965年独立建国,走到今天,己是“第四轮的政权更迭”(four circles settlement),“当前趋势,似得靠中国市场及其所倡导的‘ ’发展机遇”。
际此开埠200年,应该好好地正视新加坡历史与这些移民的关系。只有给新加坡历史一个正确定位,恢复历史原貌,才能建立自信,才不会把历史问题视为敏感问题而有所困惑,并纠缠不清。
在未来的几十年里,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事关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发展,这才不失庆祝新加坡开埠200年的意义。
(作者是本地历史学者)
Straits Times - 700 years of history, a bicentennial and four cycles of settlement
https://www.straitstimes.com/opinion/700-years-of-history-a-bicentennial-and-four-cycles-of-settlement
https://mp.weixin.qq.com/s/DvUSh3fl63VTTv2CpIOv-A
《源》2019年 · 第5期 · 总期141 - 开埠初期的才子汤申及其文化遗产
Straits Times - Raffles and Farquhar kin meet at bicentennial show (2019-09-20)
《联合早报》- 图管局与档案馆联办展览 百余文物珍藏让历史“跃然纸上” (2019-09-28)
https://www.zaobao.com.sg/news/singapore/story20190928-992600
展览将展出150多个文件、地图、画作等文物。其中有50多件是向海外机构借出的珍藏,一些更是首次在狮城亮相,如牛津大学鲍德林图书馆收藏的明代彩绘航海图塞尔登中国地图,以及苏格兰比特岛档案馆的1820年新加坡手绘陆地图。
不论是19世纪绘测师约翰·汤申绘制的新加坡水彩画、显示贸易航海路线的“塞尔登中国地图”,或是先驱人物陈金声的遗嘱,一件件文物将在“跃然纸上:1867年前的新加坡”展出,让访客了解新加坡在17世纪至1867年成为英国皇家殖民地之间的历史与生活面貌。
这项配合新加坡开埠200年的免费展览为期六个月,从今天起举行至明年3月22日,地点是国家图书馆大厦10楼的展厅。
展览将展出150多个文件、地图、画作等文物。其中有50多件是向海外机构借出的珍藏,一些更是首次在狮城亮相,如牛津大学鲍德林图书馆收藏的明代彩绘航海图塞尔登中国地图(Selden Map of China),以及苏格兰比特岛档案馆的1820年新加坡手绘陆地图。
国家图书馆管理局展览组主任钟尚宏指出,赛尔登地图将从11月6日起展出,这幅17世纪手绘地图显示中国、日本、朝鲜、东南亚和印度各个地区,以及福建到东南亚各地的航海贸易路线,是具代表性的东亚地图。“它是第一次在新加坡展出,可算是牛津大学图书馆‘镇馆之宝’级文物。”
除了赛尔登地图以外,公众也可从即日起观赏许多有趣的展品。
15世纪郑和航海图 画有贸易港口淡马锡
钟尚宏说:“像是《武备志》的茅坤图,也就是郑和航海图。那是15世纪用的地图,图中显示中国和南洋贸易的情形和航海路线,从中可看到东南亚不同地区包括淡马锡,也就是新加坡的古名,由此可见新加坡在15世纪已是一个贸易港口。
“还有,目前所知最早的新加坡陆地图,它是大概在1819与1820年之间由英国人手绘、做城市规划用途的地图。地图显示新加坡河口,从福康宁到甘榜格南的面貌,很有历史意义和价值。”
陈金声遗嘱内容特殊 给女儿遗产丈夫不得控制
19世纪在新加坡担任绘测师的约翰·汤申(John Turnbull Thomson)期间也以他在新加坡的所见为作画题材,呈现甘榜格南回教堂、天福宫等景象。
汤申的15幅收藏在新西兰奥塔哥大学图书馆的水彩画会亮相展览,供公众欣赏。他离开新加坡后,前往新西兰并在担任当地首名绘测官。
一些展出的文件还包括《英荷条约》、慈善家陈金声的遗嘱等。陈金声于1864年离世,除了捐赠给慈善机构,部分遗产也留给家人,而他在遗嘱也注明给女儿的遗产供她们使用,不能被丈夫控制,在当时的年代属罕见。
通讯及新闻部兼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高级政务部长沈颖昨天为展览主持推介仪式。
她受访时说:“我觉得这场展览应该是新加坡开埠200年纪念活动的亮点,我们首次集合这么多来自世界不同角落、有关新加坡的宝贵文件与资料展出。这种历史长河的回顾,我觉得是非常好的体验,希望公众不要错过这么难得的机会。”
“跃然纸上:1867年前的新加坡”(On Paper: Singapore Before 1867)展览由图管局与国家档案馆联办。主办方也推出同名的书籍,介绍展品的资料,公众可通过图管局应用阅读电子版。
公众若想参加由专家带领的导览,深入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可浏览网站www.nlb.gov.sg/golibrary查询日期并报名。
《源》2020年 · 总期147 - 政府大厦前的大草场
《联合早报》- 庄理名:从新加坡生存之道看乌克兰危机 (2023-03-29)
不久前,我出席了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举办的《何谓新加坡华人》讲座。王赓武教授英语主讲,以他的丰富历史知识,把讲题分两个部分阐述:一、新加坡如何形成;二、何谓华人(Chinese)。在新加坡如何形成的部分,王教授指出,新加坡的形成有许多偶然因素(surprises)。这些因素许多都由大国决定,不是新加坡人能控制和主宰的。王教授也解释新加坡有大量华人,是因为英国要吸引大量华人到新加坡以促进和中国的贸易。他也没有避讳地提到因这政策所形成的种族结构,在新加坡建国过程中所造成的困扰。
新加坡建国时,许多人都把我们看成本区域的以色列。其实,乌克兰、新加坡和以色列都有一些相似的处境。这三个国家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都由大国决定。它们的领土与相对巨大的邻国都有历史上复杂的关连,它们也都和邻国的族群有深厚的渊源。
但为何新加坡与这两个国家不同,人民能享受和平,安居乐业,与邻国保持良好关系。如王教授所说,我们有时无法选择环境,但新加坡领导人选择了“接受它,处理它”而不是“对抗它,改变它”。
我认为具体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新加坡把自己定位为多民族国家,而不是单一民族国家。王教授在讲座中提到,当今世界格局,主要是18世纪在欧洲兴起的单一民族国家观念定下来的,把自己定位为多民族国家的是少数。纵使号称大熔炉的美国,其实也是融为单一文化,而不是由独特的多文化并存。新加坡不但在宪法上保障各族群的权益和文化,也付诸行动,完全堵住邻国用族群问题干扰我国内政的借口。
第二,秉持以本区域为中心的外交政策,以本区域国家的利益为考量。不寻求利用域外大国势力增加自己的筹码,从而造成邻国的不安。新加坡虽然是个小国,但在亚细安里能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邻国看到新加坡能够对本区域的利益、和平与稳定发挥巨大贡献,这其实就是新加坡最好的安全保障。
第三,以经济发展,而不是以寻求军事安全保障为基本国策。经济发展能让我国有更多资源来增强上述的两个国策。首先,我们有充裕的资源帮助弱势群体。市场经济分配机制的缺陷,会造成少数族群无法均衡获益,产生族群矛盾,这是世界上普遍的问题,如中国新疆的少数民族和美国的非洲裔。因此,政府须要额外资源来解决这类矛盾。经济发展也能让邻国获益,辅助国家的外交政策。最后,我们也会有更多资源发展国防力量,阻吓潜在敌人,这比引入域外势力更能保障和平。
解决乌克兰危机,将是一个漫长困难的过程,一步一步来,不要妄想一蹴而就。第一步应该是先停火,然后在能确保社会稳定下,把乌东地区定为非军事区,安排俄军有序撤离。然而,要保持区域长治久安,乌克兰可以参考新加坡的经验,把自己定位为多民族国家,在宪法上和实际行动上保障各族群的权益,在外交上平衡与各邻国的关系,不寻求军事结盟,专注发展经济。乌克兰应寻求加入各个经济组织,如欧盟,也不应排除加入有俄罗斯参与的经济组织,如上海合作组织或金砖国家。
有人会说,俄罗斯对乌克兰造成这么大的伤害,要实现以上这些是不可能的。天底下没有过不去的坎。当年越南因进军柬埔寨而与亚细安对立,现在这两国不也被吸纳进亚细安,和平共处,专心发展经济。
(作者是本地会计师)
《联合早报》种族和谐不是理所当然 (2024-10-11)
https://www.zaobao.com.sg/forum/views/story20241011-5034802
种族和谐不是理所当然,而是须要长期经营和悉心浇灌与培养的。内化的种族和谐思维,应先从邻居做起,然后扩大到社会和国家层面。
《联合早报·言论》8月3日发表林任君《国庆感怀:种族和谐不是口号》一文,以散文笔调,勾勒出1964年7月21日发生在新加坡的那一场种族暴乱的场景。经过一甲子的心理发酵,林任君对于那场本不该发生的惨祸仍心有余悸。
此文有三个关键描写与陈述。其一,在种族混居的地区,异族邻居发挥远亲不如近邻的守望相助精神。在作者父亲的动员下,家中男丁正在部署自卫时,邻家马来住户的大家长突然对作者一家喊话,说如果被其他马来人攻击,可以逃过去,让他们保护。作者父亲礼尚往来,告诉马来族邻居若遭到华人攻击,也可逃到这边来避难。
其二,作者所引述的两组官方数据:1964年7月那场全岛种族暴乱,17天后局势稳定下来,总共有23人丧命,454人受伤。同年9月2日,种族暴乱再度爆发,政府再颁布戒严令,12天后局势控制下来,总共有13人丧命,106人受伤。
其三,种族暴乱并非自发,而是背后有人蓄谋策划的。作者引述前社会事务部长奥斯曼渥的话:“我相信这场暴乱是有预谋的,而不是自发性爆发。他们非常聪明地选择了一个宗教游行,这样如果我们阻止它,就会被称为反穆斯林。马来西亚巫统领袖的煽动性种族言论在新加坡激起了马来人的情绪。”
种族和谐不能流于表面功夫
心怀家国情怀的林任君并非第一次发表关于种族和谐的言论。早在2002年12月,他在为陈妙华文集《岛国马来风》撰写序文《谁来造桥?》时,就已一针见血地指出种族和谐的观念不能流于表面功夫,必须内化为国人思维的一部分:“族群沟通、文化交流是漫长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不能以为单靠独尊一种‘中立’的共同语文或努力铸造一种共同的身份就能奏效立功,实现目标;也不能期冀‘论功行赏’这类超种族宗教的中立价值观或提高整体经济地位的做法能够立下奇功,使种族或宗教间的歧见自然消除、谅解自然增加。”
在《国庆感怀》中,林任君还指出,1964年两场种族暴乱是新加坡在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而独立的导火索。阅读至此,我联想起《联合早报》前副总编吴元华在《务实的决策——人民行动党与政府的华文政策研究1954-1965》一书中所引述的1966年1月8日《星洲日报》的报道:时任文化部政务部长李炯才于当年1月7日的一场宴会上指出,新加坡被踢出马来西亚,是由于民族与种族主义斗争的结果,新加坡将加强其不分民族之政策,将民族主义精神发扬起来。
李炯才当年提醒华人看看新加坡的地理环境,四周围都是排华的国家。假如新加坡走华文沙文主义路线,简单一句,便是死路一条。周围国家看到新加坡走华文沙文主义路线,短期内就可把新加坡孤立起来。新加坡要生存,就必须走多元民族的政策,在语言、宗教及教育方面一律平等。
1969年5月13日,马来西亚爆发种族冲突事件。官方解释那主要是马来人与华人之间的种族冲突,原因相信是各族间政治及经济能力的差异。1969年,马来西亚举行建国后第三次选举,反对党获得50.9%得票率,第一次超越联盟政府。5月11日,反对党进入吉隆坡游行庆祝,招来巫统的反示威举动;13日,两派人马在街头争执和互殴,最终演变成流血冲突;15日,马来西亚进入紧急状态。
今年10月4日,《联合早报·文艺城》发表丁云的短篇小说《死背》,以马来西亚五一三种族冲突事件为背景。在小说中,五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咖啡店老板莲姐、德士佬发哥、中医助手阿春、锯板工人再成、咖啡仔黑仔,在种族不和谐的社会氛围中受尽欺凌。他们因戒严令的突然颁布而受困于琼苑咖啡店,只好以打麻将消磨时间。与他们同处咖啡店内的还有15岁马来族少女罗莎娜。
原本准备以罗莎娜为替罪羊,对其动手泄愤的发哥、阿春、再成、黑仔,在莲姐的奋力阻挡下,终于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反而在莲姐带领下,“围成一个小圈圈,仿佛形成了她的保护网!仿佛天使们围绕着她,护送着她”离开。罗莎娜最终安全离开以华人占大多数的街道,但护送她出去的五人却因途中遭到致命攻击而罹难。在这篇小说中,人性的光辉掩盖人性的泯灭;人间的大爱掩盖种族间的仇恨。
《死背》也有两组令人触目惊心的官方数据:五一三种族冲突事件爆发至1969年5月19日,147人死亡、3022人被捕;甘榜峇鲁、怡保路、金马律、文良港、秋杰路等地均发生暴乱。一个月后,被捕者共有9143人,计华族5126人、马来族2077人、印度族1874人;其中5561人被控上法庭,罪名包括携带武器、破坏宵禁等。共有221辆车子及753栋房屋被烧毁。
1998年5月13日至16日,印度尼西亚棉兰、雅加达、梭罗等大城市发生一系列排华事件。雅加达人权与妇女研究组织的报告显示,在事件中,印尼各地共发生5000多起暴徒强奸或轮奸华裔妇女的惨案,其中以雅加达每天百多起最为严重。
印华作家于而凡的短篇小说《五月》,便以此为背景,抒写印尼华人在事件中所受的伤害、屈辱与奸淫烧杀,包括女学生被军人强奸,店铺被焚烧,货品被抢劫。有钱人如作者的大姑一家人得以远走他乡,移居澳大利亚,而更多的印尼华人,像作者一家人则留在印尼,继续活在可能随时出现的恐怖氛围中。
不可沦为他人棋子
万幸的是,尽管印尼华人受到排挤,尽管小说中的小姑明显受到印尼军人蹂躏,但更多印尼人有着善良的一面。例如:及时阻止阿婆和作者两人犯险外出寻找小姑,并严厉指责儿子参与偷窃商店货物的哈山伯;协助小叔找到小姑的琶彩车夫巴尔诺;护送作者爸爸从机场安全回家的三位军人。
于而凡在《五月》中关于印尼人在关键时刻对华人邻居施以援手的描写,与林任君在《国庆感怀》中其家庭与马来邻居互伸援助之手的描绘,相互辉映。丁云在《死背》中五个华人舍命护送一个马来族少女安全离开的故事,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更是感人至深。
从1964年新加坡的两次种族暴乱、1969年马来西亚的一场种族冲突事件、1998年的印尼排华事件,我们深刻了解到,种族和谐不是理所当然,而是须要长期经营和悉心浇灌与培养的。林任君与于而凡提及的异族互助与互信,是为二例。我想,如果他们先前没与异族邻居建立起深厚友谊,后者怎么会在危难时想到帮助他们呢?内化的种族和谐思维,应先从邻居做起,然后扩大到社会和国家层面。
更重要的是,历史真相告诉我们,在这些种族暴乱、种族冲突或排华事件中,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幕后黑手,我们断不可沦为他人手中的棋子。
(作者是本地写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