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日星期一

《抗战儿女——林路家族子女的事迹》座谈会





《联合早报》- 纪念林谋盛75周年 三机构联办林路家族座谈会 (2019-09-16)

https://www.zaobao.com.sg/news/singapore/story20190916-989343

  新加坡南安会馆、林氏大宗祠九龙堂家族自治会和厦门公会将于本月28日(星期六)下午2时至4时30分,在南安会馆礼堂联办座谈会:抗战儿女—林路家族子女的事迹。
  这个配合新加坡开埠200周年庆以及烈士林谋盛壮烈牺牲75周年而举办的座谈会,主宾为三巴旺集选区议员林伟杰医生。林医生也是林氏大宗祠九龙堂家族自治会荣誉顾问。
  座谈会主持为林碧峰,四名主讲者及他们的讲题为:

  ● 陈煜博士:林路家族的三地情缘—南安、厦门与星洲
  ● 柯木林:重新认识林谋盛
  ● 李成利博士:林路、林谋盛父子与南安邑群
  ● 林谋盛大女儿林蕴玉(以英语发表):我眼中的父亲

  座谈会位于南安会馆:莫罕默苏丹路30号,将有茶点招待,欢迎公众听讲。


《联合晚报》- 三会馆联办 下周六举行《抗战儿女:林路家族子女的事迹》座谈会 (2019-09-20)



《新明日报》- 28日座谈会《林路家族子女的事迹》(2019-09-22)



厦门公会青年团 - 《抗战儿女—林路家族子女的事迹》座谈会
https://mp.weixin.qq.com/s/Ojad1gCHLzDHyI_p7234tQ



























《联合早报》- 留取丹心照汗青 从薛有福到林谋盛 (2020-06-22)

 https://www.zaobao.com.sg/special/report/singapore/zbhappyread/latest/story20200622-1062980

  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助理教授陈煜上周五在早报悦读@NLB的线上讲座,分享了她近年在福建侨乡的研究,呼吁新加坡人重视先辈在原乡留下的文化遗产。
  在一个小时的讲座里,陈煜分享了本地早期华商林路和林秉祥、南音音乐家丁马成,以及书法家潘受的故居祖厝的故事。
  陈煜博士讲起到访的古厝时,语气中充满着热忱。(邝启聪摄)
  陈煜说,在闽南一带,甚至山沟里的小村落都有新加坡人的故事,当地人有亲人到新加坡去了,这条路、那所学校都是到新加坡工作的亲人造的。
  早年移民南洋的华人,一有钱马上寄钱回家,力求家人三餐温饱,住得舒适。时代的记忆仍保留在散落于侨乡的民宅里,可惜的是,发掘的人不多,现在很多建筑已经败落,无人照顾,前景堪忧。
  当陈煜带着学生到中国福建南安乐峰镇炉中村寻访本地书法家、诗人潘受的祖居时,发现房舍荒置,屋子里一些潘家家人的相片落在地上,感慨万千。
  (左上角起)南安后埔林路九十九间大厝、叠楼及南安乐峰潘受故居。右图为潘受故居厅堂内景。(图片由陈煜博士提供)
  潘受父亲潘用章是医生,受当地人尊重。不过新中国成立之后,富裕家族面对许多困难,纷纷弃家逃走。文革期间,潘用章的坟墓差点被摧毁,还好当地乡民力保,才留到今天。
  不过,林路的九十九间大厝在当地是受保护的建筑,本地南音推手丁马成在泉州的祖居也一直有后人居住,建筑的状态还不坏。

吁请国人为保护遗产尽力
  陈煜说:“我一直觉得华侨华人在故乡的建筑遗产,其实是共享的遗产。不要因为那些建筑在中国就不重视,其实那都是新加坡人汇钱建造,有密切情感关联,同时也保留了早期华人观念的遗产。那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丝绸之路是共享的遗产一样。我们应该尽可能为保护这些遗产做一些贡献。金钱是一方面,但要推广,引起重视,才能保护起来。”
  如何保留?首先要让当地人了解这些建筑的价值。
  此外,不断有人到当地参访也能提醒当地人这些建筑的价值。
  陈煜说,这几年带学生到福建侨乡实地考察,给学生作业,他们除了巨细靡遗地观察建筑物,也访问周边的居民,热情的居民甚至拿出族谱供参阅。她认为这些互动至关紧要:“我们在当地的出现,对当地是一种刺激,推动当地政府的重视。”
  陈煜博士希望自己的研究可以更普及,回馈新加坡的同时,也让侨乡当地的人们了解这些建筑的掌故。(邝启聪摄)

国人应实地巡察
  陈煜也提醒新加坡人,其实新加坡也有文化力。她这几年带学生考察的经验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原来新加坡人在侨乡做了这么多事。
  “我们一直有这样的文化力,放弃太可惜。我们应该去实地看一下,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
  她相信,认识这些建筑,了解家族的历史,再比较自己现在的生活和观念,才能更深入认识华族文化在新加坡的变迁。
  在建筑层面上,当年的交流也是双向的。
  (右上角起)泉州丁马成故居二楼厅堂、泉州丁马成故居正门。左图为南安后埔林路九十九间大厝叠楼内景。(图片由陈煜博士提供)
  百年前建筑商林路在南安后埔老家建造九十九间大厝,陈煜发现,一些瓷砖的样式与新加坡天福宫一模一样,她推测,那是因为林路希望家乡的家人也能感受到他在南洋的生活,所以把很多技术和元素放入老厝。
  陈煜说,林路是早期的建筑商,现在的良木园、维多利亚两院厅、凤山寺、林氏宗祠九龙堂都出自林路之手。只可惜人们只知道他是林谋盛之父,对他的了解不多。
  她认为林路是新加坡建筑史上一个重要人物,应该更深入发掘。
  讲座最后,陈煜感谢新加坡南安会馆的大力支持,以及其他会馆的帮助。
  她希望自己的研究可以更普及,回馈新加坡的同时,也让侨乡当地的人们了解这些建筑的掌故。陈煜也希望读者提供信息帮助她研究,研究工作室的电邮是:info@on-lab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