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0日星期二

百年回望林义顺


柯木林 - 百年回望林义顺







原文:

百年回望林义顺
柯木林

作者简介
柯木林,新马知名历史学者,擅长历史人物研究。  编著史册甚多,《新华历史人物列传》、《 新加坡华人通史》及近著《从龙牙门到新加坡:东西海洋文化交汇点》等等均为学术界熟知。 现为南洋理工大学华裔馆董事、国家图书馆咨询委员会委员、晚晴园智囊团成员、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及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海外顾问等。

        1919年3月21日(星期五)下午一时, 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校 (The Chinese High School,简称 “华中”)举行开学典礼1,首批78名学生进入华中就读, 涂開輿2出任第一届校长, 林义顺(1879-1936年)为“正總理”(董事长),任期两年(1919-1920年)。林义顺是继陈嘉庚(1874-1961年) 之后,华中正式开课以来首位“正總理” 3, 距今正好一百年。

  华中创校伊始4,陈嘉庚认捐3万元,林义顺认捐1万元5。 华中的成立,意味着经过百年风雨的华教,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成为当时新加坡乃至整个东南亚的高等华文学府6。今天,当我们走进华中校园,陈嘉庚铜像巍然屹立校门口,林义顺铜像7则置于校园一偏角,有被奚落的感觉,人们似乎遗忘了他曾經是华中“正總理”!
    2019年3月适逢华中创校百年庆典,《百年华中情》纪念文集主编吕纪葆(寒川)邀我写一篇介绍林义顺的文章,盛情难却,乃欣然接受。又有感于人们在研究华中校史时,往往聚焦陈嘉庚而忽略了林义顺, 写作此文目的,希望以全方位多视角解读林义顺。

不是白手起家

  林义顺任华中“正總理”时,年仅40岁,风华正茂,事业如日中天。当时他已是几家公司的董事,大企业家,有“黃梨大王”美誉,迭任新加坡乡务局 (Rural Board)  局员,太平局绅等,北京政府也颁给他“二等嘉禾章”,声誉鼎盛。根据《澄邑马西乡林氏族谱》所載,林义顺祖籍广东省澄海县歧山镇马西村, 今汕头市郊区 8。
  
  马西乡林氏家族传至林义顺时,正好第20代。如果从中国移民定居新加坡算起,林义顺则属第二代侨生9 。宋旺相的英文巨著《新加坡华人百年史》提到林义顺的父亲Lim Peng Nguan,“娶张理的长女为妻” 10 。根据《族谱》记录,Lim Peng Nguan即林炳源(字美背),娶张春莲。林义顺 “四岁丧母,八岁丧父,由外祖母张太夫人鞠育” 11 。
  
           依此看来,张理夫人乃林义顺的养育恩人。张理,一作张礼 (Teo Lee 1833-1899年)祖籍广东省饶平县樟溪镇青岗村杨梅坑,其子张永福(?Teo Eng Hock  1872-1959年)为晚晴园主人12,   经营绸缎与布匹生意,兼任取佣代理,同时投资地产,有一定经济基础。林义顺母亲是张永福的姐姐, 张永福比林义顺大7岁,甥舅关系甚佳。林义顺生长在富裕家庭,自幼受良好教育,有不错的社会关系网络,这与他日后事业成功,不无关系。
  
先进思想源泉

         早在辛亥革命前夕,林义顺就冒着生命危险,把革命宣传品带到闽南潮梅各处分发,助长了华南地区反清的革命运动,遂有中国近代史上黄冈起义(黄冈位于闽粤交界处)13。1928年,林义顺创办潮州八邑会馆(Teochew Poh It Huay Kuan),挑战潮帮传统家族佘有进后人所领导的义安公司 (Ngee Ann Kong Si)14。林义顺曾任兩屆中华总商会会长(1921-1922年;1925-1926年),以其独特的视野,关注世界经济发展大势15。1932年, 提出开发中国大西北富源方案,这是一项伟大的设想16。林义顺的中国大西北计划,终于在80年后的今天付诸实现。说明了他的眼界与贡献,不仅超越时代, 也并不局限于新加坡。

林义顺这种先进思想从何而来?
  
         林义顺幼年就读于圣约瑟書院(St. Joseph’s Institution) 与英华学校 (Anglo-Chinese School ),亦受私塾教育17。他的舅舅张永福会写旧体诗,张永福的商业伙伴陈楚楠?(Tan Chor Lam 1884-1971年)?,经营杂货木材出入口生意,也是殷商。陈楚楠思想先进,曾以“思明洲少年”的笔名在《天南新报》发表政论 ,鼓吹革新,后筹办宣传革命报纸《图南日报》, 为当时革命党人在新加坡的喉舌。林义顺耳濡目染,深受啟發。他们三人都是孙中山忠诚支持者,被誉为“星洲三杰” 18,是孙中山在海外宣传革命活动的主要助手。

      由于家境殷实,又有良好教育背景,容易接受新思潮。他们认识孙中山后,更愿意接受孙中山的领导, 并以实际行动在经济上与精神上支持孙中山。林义顺对孙中山十分欽佩,既使在辛亥革命成功数年后,对孙中山仍然念念不忘。有两件事可以证明:

(一) 民国十八年五月二十五日,公元1929年,林义顺在上海的时候,他赠送一帧亲笔题字的个人近照给宫崎(寅藏)夫人。此时宫崎寅藏(Miyazaki Torazo?1871-1922年)已辞世七年了。林义顺的这一举动,说明了他对宫崎寅藏的情谊。宫崎寅藏是一位支持辛亥革命的日本人,孙中山的好友19;

(二) 民国二十一年,林义顺在北平(北京)旅次,当时《民国日报》记者知道这位知名的新加坡华侨在北京,特地到其寓所,北京崇文门外手帕胡同46号李姓朋友的家中访问他。当时林义顺提到孙中山时这么说:“从前孙总?理(孙中山)提倡革命的时候”,“无钱复无兵又无一军舰”,但亦能推翻建制,建立民国,“就是因为当时一般同志,都抱决心,拥护他的主张”? 民国二十一年即公元1932年,此时,距辛亥革命成功也已21年了20。

上述这两件事,说明了林义顺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以及支持革命事业的日本友人念念不忘。林义顺的思想, 在很大程度上受他自身环境, 周邊朋友, 尤其是孙中山的影響最大。

    当闽帮领导人陳嘉庚提议設立一所中学,以應付新加坡青年教育之需时,此計划並未获得英国殖民政府的支持。林义顺以潮帮领袖的身份,破除帮派局限,响应陳嘉庚的号召21,并且在陈嘉庚因事回中國时22,华中急需领导人之际,林义顺在闽帮主导的学校,出面主持校务,为华文教育作出贡献,难能可贵。1923年陳嘉庚復出任董事長,林义顺功成引退!

传统中华意识

    林义顺学贯中西,长于英文,思路敏捷,善交际,很有国际视野23。 与一般海峽侨生不同,林义顺很有中华意识。他在新加坡的寓所,位于經禧圈 (  Cairnhill Circle)12號的“马西庐”(Marsiling Villa),取名源自祖籍地马西乡,以示不忘本源。1934年2月14日,林义顺全家在“马西庐”留下一张珍贵的历史图片24。新加坡的地名“马西岭”(Marsiling)等,由此而来。
  
        在他主持下, 1918年编写了《澄邑马西乡林氏族谱》。《族谱》除纪录他個人“勋绩” 外,也著录了林氏家族的排行字辈为:
  
  元良宏烈 绍美蔚煌 英杰联标 笃庆绵延
  朝廷士子 恪守其忠 芳声永盛 道德为宗

      根据这谱系,林义顺应属“蔚”字及“其”字辈。《族谱》记载道:“蔚和公生于新加坡美芝路第287号,时清光绪五年九月二十九日丑时岁次己卯,即西历1879年11月12号。礼乐记云,和顺积中,英华发外,故名义顺,又名峇顺,字蔚和,书名其华,别名发初” 25。

   历史上许多珍贵史料,往往靠亲历者或见证者,以口述或记录方式保存下来。林义顺本身有作记录的习惯, 也有意识地收集与整理個人与辛亥革命相关资料。譬如,1928年他编辑《星洲同盟会录》, 这是一本以 “南洋新加坡林义顺” 私人信笺 或“新加坡林义顺公司通美行”(LIM NEE SOON & CO) 信纸为纸张,用毛笔书写、钢笔抄录、配合照片和剪报等结集而成的手工书,记录中国同盟会新加坡支部活动的历史, 是一部 “当事人” 亲历的第一手史料。他將此书赠厦门大学,写上 “厦门大学惠存 林义顺敬赠 1928  SEPT” 几個字26。

    民国三年(1914年),他在新加坡接待陈炯明、李烈钧等反袁人士,照片上写了:“民国三年正月廿二日在星洲林文庆先生之花园摄” 27; 在赠送个人近照给宫崎夫人时, 亲笔题字: “宫崎夫人惠存  南洋新加坡林义顺敬赠  民国十八年五月二十五日赠于滬上旅次”,这些都方便后来研究者。
      由此可見林义顺是一個很有历史感的人。他一介儒商,颇有文化底蕴。 晚晴园至今还保存他的一幅书法28,虽然不是大师之作,但作为受英文教育的峇峇, 能夠有这樣成就,也是很不容易的。

寻找远去踪影

          1936年3月19日晚上11时10分,林义顺逝世于上海宝隆医院303号病房,终年57岁。有关林义顺在上海的最后岁月,可参阅邵芾(甘棠)口述〈林义顺先生在沪逝世经过〉一文, 该文于民国二十五年四月印成小册子发行,这里不再赘述。

    为什么新加坡没有林义顺的墓园?他的陵墓到底在那里?

         1990年我担任义顺市镇理事会总经理时,便对林义顺产生浓厚兴趣。任职期間设立“义顺室” 29,介绍义顺社区發展史。其时亦适逢《新华历史人物列传》30编辑工作如火如荼展开,在调研过程中,认识了林义顺的孙子林英权(Herbie Lim Eng Kwan  1926-2002年),发现了《澄邑马西乡林氏族谱》,乃作深入探讨,经常到林英权家访谈。林英权曾明确指出,林义顺辞世后葬南京,并手绘一张墓园位置的草图给我,地点大概是在南京中山陵附近,可惜这份草图已不知所终。而今林英权亦已辞世多年矣!有一段时期,我乘在华工作之便,也委托当地历史学会的同仁协助寻找,都不得要领。

  2013年新传媒为庆祝电视50周年,制作《星洲头家》31记录片, 我受邀参与其中一集《林义顺》摄制工作。同 年7月初,陪同林义顺的另一孙子林英仁(Lim  Eng Jin Robert)前往其祖籍地寻根探祖,并重访林义顺在上海及南京的故迹。此行也通过各种关系,试图查寻林义顺墓园的珠絲马迹,结果还是失败告终。

  有关林义顺墓园情况,为今所能盼者,就是南京有关方面继续寻找。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或华中校友會也可协助,否则林义顺墓园,将永远是个历史悬案32。



--------------
1 根据 1919年3月21日《 叻报》  新闻:〈 南洋华侨中学校开学之典礼〉云:“南洋华侨中学校订本月念一日(阴历二十)下午一句钟,举行开学典礼。业已柬请各界贡临。兹将其开会秩序如左:一振铃开会;二奏乐;三乐歌;四全体向国旗校旗行三鞠躬礼;五全体向至圣像行三鞠躬礼;六校长报告本校情形;七领事训词;八来宾训词;九总理董事训词;十教员训词;十一校长着词并训词;十二乐歌;十三奏乐;十四振铃闭会;十五摄影;十六茶会”。嗣后《 叻报》对当天典礼盛況亦有详细报导,  參阅<南洋华侨中学开校纪事(未完)>、<南洋华侨中学开校纪事(续)> , 载《 叻报》  ,1919年3月25日 /  26日。
2 涂开舆(K.Y.Doo 1889-1969),字九衢先生,曾就读于上海吴淞中国公学预科。因与陈嘉庚、黄炎培(上海教育會會長)是好友,授聘担任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首届校长。当年华中体育课教师张国基,系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的同班同学,俩人感情甚笃。1924年,张国基到涂开舆家拜访,要求涂开舆帮助,以解毛泽东燃眉之急。涂开舆慷慨輸囊八百大洋。毛泽东收到这笔钱后,还特地回信表示感谢。1949年10月,涂开舆回原籍长沙;1954年任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文革期间曾遭迫害,后获得平反。1969年底逝世,享年80岁。--参阅周进銀, <毛泽东与涂开舆的一段轶事>,在线出版日期2016年6月15日,网上资料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dask201603009。Principle 。又: 涂开舆在开学典礼当天的讲活,对華中教师寄以厚望:“为教员者亦必决定如何指导辅助以发达诸生之三育为事。勿尚空谈,勿争门面,学以诚而教以诚。真学问乃得闯办,真人材乃能陶铸”,參阅<涂校长对于中学开校之答词及训词> , 载《 叻报》  ,1919年3月27日。
3 根据民国八年(1919年)12月出版的《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校一览?》(页23-28)所载 :“本校自八年四月十九号第一次校董会议议决,推举劝募特别捐员,至六月二号,第四次校董会议,又添举劝捐员五人。每逢星期二,星期五两日下午二时三十分,齐集商会,签名备查,一同出发”。从1919年6月13日至12月30日的33天“出街劝捐”期间,林义顺只缺席一次(10月17日),真是难能可贵。
4 华中初创时,“校址在新加坡利民律(尼文律 Niven Road)十五號”,这从“民国八年三月十九号” 南洋华侨中学校一则招生启事可以看出。參阅<南洋华侨中学定期补考新生> , 载《 叻报》  ,1919年3月24日。
5  Song Ong Siang, “One Hundred Years’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of Malaya Press, 1967) (reprint),p.517.
6 崇文阁于1849年在天福宫侧殿剏设,它是否是新加坡最早的华文学塾,至今尚有爭议。但五年后(1854年)在厦门街(Amoy Street) 成立的萃英书院,则是学界公认的最早华文学塾, 也是新加坡华文教育的起点。1955年南洋大学成立, 取代华中地位,成为本地区的高等华文学府。 

7 林义顺铜像系1990年我担任义顺市镇理事会总经理期间向上海油畫雕塑院订制的。铜像高2.4米,總重量1000公斤。有关銅像报导可参阅:
* <纪念我國历史人物 义顺公園将坚立 林义顺铜像 >,载《联合晚报》, 1991年7月24日。
* < 林义顺铜像闹雙包 >,载《联合早报》, 1991年11月14日。
* < 林义顺铜像开幕 >,载《联合早报》, 1992年1月28日。
* “Statue of Lim Nee Soon unveiled”, The Straits Times, dated 28-1-1992.

8  这部《澄邑马西乡林氏族谱》长19公分,宽12.5公分,厚31页,线装本,以劲秀的毛笔字书写。《族谱》封面左署“民国七年岁次戊午立”,志明编写的时间是1918年。有关《族谱》详情,可参阅柯木林,〈《澄邑马西乡林氏族谱》的发现及其史料价值〉,载柯木林著,《石叻史记》 (新加坡:青年书局出版, 2007年8月),页115-127。《族谱》记录了林义顺所任的几家公司董事为: 联东保险有限公司、吁鲁班兰树胶有限公司、汉阳有限公司等,  又参阅Song Ong Siang, “One Hundred Years’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Singapore”, opcit, p. 516. 

9  根据《族谱》,林义顺的父亲林炳源,“墓在新加坡红桥头广恩山”,可见在林炳源这一代,已定居新加坡。 

10  Song Ong Siang, opcit, p. 34. 

11 程光裕,〈林义顺的革命志业〉,载《辛亥革命与南洋华人研讨会论文集》(台北: 国立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1986年9月),页124。又根据上海实业名人集传总编辑所,《林义顺传》(上海:实业旬报社,1921年1月),页2:“君姓林氏,名义顺…父炳源先生,母张太夫人,贸于星洲,遂家焉。君生,四岁丧母,八岁父又殁,育于舅氏张永福家”。. 
12 晚晴园(Wan Qing Yuan or Sun Yat Sen Villa) 位于新加坡马里士他路(Balestier Road)旁的大人路(Tai Gin Road)12号,是一座独立别墅,张永福购买此豪宅,原意是供母亲养老。孙中山到新加坡时,张永福把晚晴园让出供孙中山用作反清革命基地。-- 参阅柯木林,《晚晴园与孙中山》,载《石叻史记》,前引书,页128-141。
13 柯木林,《晚晴园与孙中山》,载《石叻史记》,前引书,页140。
14 李志贤,〈新加坡潮人社团的纷争与磨合〉,载《联合早报》,2013年9月27日。
15 林义顺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期间,于1922年第一次出版《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月刊》,为华商提供相关商业发展知识,及最新世界商业讯息。其中第一卷第六号就有 “最近上海沙厂之调查”、“亚洲各银行之营业概况”、“世界摩托车(小型轿车)之统计” 的调查报告,为商家提供决策依据。 -- 参阅李秉萱,《文献解读与历史叙述:二战前的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研究(1906-1942)》,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12月,页146-149。
16 柯木林, <林义顺八十年前的中国大西北计划>〉,载《联合早报》,2013年9月21日。
17 Song Ong Siang, opcit, p. 516。
18 柯木林,〈 从新加坡视角看孙中山〉,载《孙中山和华侨华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泉州:九州出版社,2016年11月),页58-60。 

19 这帧亲笔题字赠送给宫崎(寅藏)夫人的个人近照,見本文插图。 

20   这次专访,题为<华侨林义顺讲开发西北富源> ,附题是“救国必须开辟西北有决心不患无办法”,刊载《北平民国日报》,内容详见1932年出版的《华侨周报》,期21(页71-74)的转载。 

21  華中创校初期,所有事務由“南洋华侨中学筹办处”负责。开课后, 筹办处撤消, 另选正式校董。 參阅<南洋华侨中学校催举正式校董>、<南洋华侨中学临时校董定期交卸> , 载《 叻报》  ,1919年3月24日 /  31日;又根据1919年4月8日《 叻报》新闻 <南洋华侨中学校复举正式校董纪要> 所載,由于學校资金短缺, “(陈嘉庚)当场提倡加捐一万七千元,合前捐共三万元; 林义顺君加捐九千元, 合前捐共一万元” 。有关1919年校董名录,參阅<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校初选正式校董总录>, 载《叻报》,1919年4月5日。
22  參阅<南洋华侨中学开校纪事(续)>, 载《 叻报》,  1919年3月26日。 
23 程光裕,<林义顺的革命志业>,载《辛亥革命与南洋华人研讨会论文集》,前引书,页127。 

24 柯木林,〈《澄邑马西乡林氏族谱》的发现及其史料价值〉,载《石叻史记》,前引书,页120。 

25 《澄邑马西乡林氏族谱》 。 

26 《星洲同盟会录》现为厦门大学图书馆珍本保藏,  2016年晚晴園重刊。 

27 上海实业名人集传总编辑所,《林义顺传》,上海:实业旬报社,中华民国十年一月出版。
28 这幅书法是林义顺于1932年抄录唐诗送给张華丹(张永福弟弟) 的: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桞, 春风不度玉门关”, 落款 “录唐诗  廿一年七月廿一日  华丹舅父雅正  于归绥公医院  甥林义顺”。清楚注明题字时間, 这也是林义顺的一贯風格。

29 参阅<义顺市镇会设立 义顺室--义顺历史演变缩影 >,载《联合早报》, 1990年11月21日; “YIshun museum and video tell Nee Soon story”, The Straits Times, dated 25-9-1992。

30 《新华历史人物列传》是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为纪念该會成立10周年,于1995年出版的历史典籍。该书收录了1176名新华历史人物,上起1819年,下迄1990年。所收列的范围包括政治、经济、宗教、报人、会馆领袖、体坛、侨领、音乐、教育、作家(包括剧作者)、表演艺人、美术界(包括雕刻家)等人物,由宗乡总会学术主任柯木林担任主编。

31 柯木林,《 点评 “星洲头家” 》,载《源》(总107期),(新加坡: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出版),2014年2月,页 36-37。
32 柯木林,<从祭奠佘有进想到林义顺墓园之谜>,载柯木林著,《从龙牙门到新加坡:东西海洋文化交汇点》(中国: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年12月), 页?334-338。



《华嶺》第68期·2019年3月 - 
巍巍华中 皇皇长篇 —— 华中董事部、华中校友会出版纪念文集《百年华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