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9日星期四

三州府论坛《百年盘点:峇峇人物与文化》




联合早报 - 峇峇课题又热了 两场研讨会月底举办 (2013-09-06)




联合早报 - 峇峇课题又热了 两场研讨会月底举办 (2013-09-06)
http://www.zaobao.com.sg/news/singapore/story20130906-249391#prettyPhoto

  沉寂了一阵子的峇峇课题,最近又热了起来,宗乡总会还首次以华语主办峇峇学术研讨会。由不同组织主办的两场中英文学术研讨会,本月将连续在国家图书馆登场,从不同角度探讨土生华人课题的方方面面。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将与槟城韩江学院合作,以华语盘点百年来本地峇峇人物和文化,介绍他们的贡献和留给后人的启发。论坛着眼于被称为“海峡侨生三杰”的林文庆、伍连德和宋旺相(又名宋鸿祥)。
  由华裔馆与国大博物馆属下峇峇屋(Baba House)联办的另一项学术研讨会,探讨的是《去殖民化与环球化时代的土生华人社群》。这场英文研讨会除了谈新马两地的土生华人,也探讨印度尼西亚的土生华人。
  宗乡总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柯木林说,《百年盘点:峇峇人物与文化》是设在“三州府论坛2013”系列之下。三州府指海峡殖民地时期的新加坡、槟城和马六甲,也是峇峇文化发源地。他希望“三州府论坛”下来能每两年在三地轮流举行。
   柯木林说,三州府的峇峇人物,对南洋地区贡献很大,开创过许多第一,例如薛佛记所制定的“恒山亭管理规约”开创了日后华人庙宇的管理条规。陈金声所创建 的崇文阁,可说是本地最早的华文私塾之一,他还提供本地最早的自来水设备。林文庆则是用英文推广中华文化的先驱人物,曾把屈原的《离骚》译成英文。

邀新马与中国学者参与

  《百年盘点:峇峇人物与文化》邀请了本地、马来西亚和中国学者参与。著名的峇峇文化学者陈志明教授将发表主题演讲“峇峇文化研究:启发与反思”,从宏观角度探讨峇峇研究的近况,峇峇文化的特征,它对海外华人研究的启发等。
  柯木林将以“华风远被到南溟:回望峇峇人物”为题,畅谈薛佛记、陈金钟、陈金声、曾锦文等峇峇人物的历史。
其他主讲者还有宗乡总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南治国博士(讲题:林文庆与《离骚》的英译),槟城伍连德学会财政理事梁超明(讲题:抗疫泰斗伍连德博士)和亚洲研究会理事何奕恺博士(讲题:宋旺相的“五十自述”)。
  柯木林说,很多人误以为研究峇峇文化不必懂得中文,其实很多峇峇家族的族谱,还有记录他们事迹的碑文都是用中文书写。
  华裔馆馆长廖建裕教授在介绍《去殖民化与环球化时代的土生华人社群》时说,这是华裔馆与国大博物馆自2009年联办第一届土生华人研讨会后,又一次合作。这次研讨会主要配合国大博物馆属下峇峇屋庆祝五周年。
  他说,研讨会的构想是从政治、文学、经济,以及社群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角度,探讨新马印三地的土生华人课题。
  廖教授说,新马和印尼的土生华人,因人口结构和历史进程有别,社群特征也大不相同。研讨会通过相互比较,观察其异同,以新的视角探讨这一课题。
  参与研讨会的本地学者除了廖建裕教授,还有柯宗元、许黛安教授、郭勤逊、蔡爱琳博士等。来自印尼的学者有吴忠孝博士、汤友兰博士、苏佐科博士等,而马国的学者包括黄裕端博士、李锦兴教授等。

《百年盘点:峇峇人物与文化》
(华语)
日期:9月21日(星期六)
时间:上午9时30分到下午5时15分
地点:国家图书馆五楼(Possibility Room)
报名:每人$20(含午餐),有兴趣者拨6354-4078报名。
《去殖民化与环球化时代的土生华人社群》(英语)
日期:9月27日(星期五)
时间:上午9时到下午5时
地点:国家图书馆五楼(Possibility Room)
报名:公众每人$20,国大/南大学生、教职员,华裔馆、国大博物馆义工等各$10。有兴趣者拨6227-5731报名。








三州府论坛《百年盘点:峇峇人物与文化》
http://www.sfcca.sg/node/1222


三州府是英殖民地时期对新加坡、槟城、马六甲的俗称,也即是档案文献中所谓的海峡殖民地(Straits Settlements)。历史上,新槟呷三地关系密切。

为加强新马两地学术领域的联系与互动,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决定开展《三州府论坛》这项活动。《三州府论坛》每两年一次在新加坡、槟城、马六甲三地轮流举行,研讨不同主题,共同推动新马华人历史的研究。

本次论坛主题是《百年盘点:峇峇人物与文化》,定于2013年9月21日(星期六)上午9时30分至下午5时,在国家图书馆5楼举行。

收费原为每人$20(含午餐),首30位报名者无需付费,先到先得。有意者请于2013年9月9日或之前报名。


《三州府论坛》2013
2013年9月21日 (星期六) @ 国家图书馆5楼 (Possibility Room) 09:30 – 17:15

上午:《百年盘点:峇峇人物与文化
9.30
开场
9.35
《三州府论坛》开幕辞
李国基先生
宗乡总会秘书长
9.45
三州府简史及举办《三州府论坛》的宗旨
李叶明先生
宗乡总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10:00
主题演讲:《峇峇文化研究:启发与反思》
陈志明教授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特聘教授兼博士生导师
11:00
专题演讲 华风远被到南溟:回望峇峇人物
柯木林先生
新加坡历史学者
12:30
讨论时间 张夏帏主持
12:45
午餐
下午:《海峡侨生三杰》
13:45
开场
14:00
林文庆与离骚的英译
南治国博士
宗乡总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14:45
《抗疫泰斗--伍连德博士
梁超明先生
槟城伍连德学会财政理事
15:30
《宋旺相的五十自述
何奕恺博士
先贤馆助理馆长
16:15
特邀嘉宾发言
苏文菁博士
福州大学闽商文化研究院 院长
娄芸鹤博士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博士后研究员
16:45
讨论时间 (严孟达主持)
17:00
颁发纪念品
方百成先生
宗乡总会副秘书长
17:15
本屆论坛结束


Straits Settlements Forum 2013
Saturday, 21st Sep 2013 @ Possibility Room, Level 5, National Library 09:30 – 17:15

Morning Session: “Revisit Baba Culture & Prominent Figures”
9.30
Opening by Emcee
9.35
Opening address
-by Mr Patrick Lee Kwok Kie,
 Gen Secretary
, SFCCA
9.45
Introduction:  History of Straits Settlements & the purpose of this Forum
-by Mr Li Ye Ming,
 
Vice Chairman, SFCCA Research Committee
10:00
Presentation 1
Research on Baba Culture: Inspiration & Rethink
-by Dr Tan Chee Be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Sun Yat-sen University of China
11:00
Presentation 2
“Reminiscing Prominent Baba’s”
-by Mr Kua Bak Lim,
 Singapore Historian
12:30
Q & A
-by Mr Teo Han Wue
12:45
Lunch
Afternoon Session“The Three Prominent Straits Chinese ”
13:45
Opening by Emcee
14:00
Presentation 3
“Dr. Lim Boon Keng & Hi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 Li Sao”
-by Dr Nan Zhi Guo,
 
Committee Member, SFCCA Research Committee
14:45
Presentation 4
Dr Gnoh Lean Tuck : The Plague Fighter
-by Mr Clement Liang,
 
Treasurer/Committee Member, The Penang Wu Lien Teh Society
15:30
Presentation 5
“Sir Song Ong Siang & “One Hundred Years’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Singapore”
-by Dr Ho Yi Kai, 
 Assistant Director, Pioneers’ Memorial Hall
16:15
Speech by Invited Guests:
-by Dr Su Wen Jing
 De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Fujianese Entrepreneurs Culture, Fuzhou University
-by Dr Lou Yun He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Peking University
16:45
Q & A
-by Mr Giam Meng Tuck 
17:00
Souvenirs Presentation 
-by Mr Perng Peck Seng
 Deputy Gen Secretary
, SFCCA
17:15
End of The Forum


详情
日期:2013年9月21日(星期六)
时间:上午9时30分至下午5时
位置:国家图书馆5楼

如需咨询:高进顺
电邮:jim@sfcca.sg
电话:6643 6484
传真:6354 4095










SFCCA - 三州府论坛2013 百年盘点:峇峇人物与文化
https://www.sfcca.sg/node/1222





随笔南洋 - 宗乡总会举办三州府论坛百年盘点:峇峇人物与文化
http://www.sgwritings.com/viewnews_50695.html



三州府是英殖民地时期对新加坡、槟城、马六甲的俗称,也即是档案文献中所谓的海峡殖民地 (Straits Settlements)。历史上,新槟呷三地关系密切。其中槟、呷两地为新马峇峇文化的主要发源地。
  为加强新马两地学术领域的联系与互动,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与槟城韩江学院首次联办的学术座谈会,开展《三州府论坛》这项活动。《三州府论坛》每两年一次在新加坡、槟城、马六甲三地轮流举行,研讨不同主题,共同推动新马华人历史的研究。
  本次论坛将于9月21日在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五楼举行,主题是《百年盘点:峇峇人物与文化》。这也是本地首次以华语盘点百年峇峇文化与人物的研讨会。座谈会邀请了新马两地学者:陈志明、柯木林、梁振明、南治国及何奕恺,为观众全面回顾、系统讲述峇峇历史与文化课题。
    日期:2013年9月21日(星期六)
    时间:上午9时30分至下午5时15分
    地点:国家图书馆五楼



随笔南洋论坛 - 国家图书馆9月21日 三州府论坛:盘点百年峇峇人物与文化
http://www.sgwritings.com/bbs/viewthread.php?tid=71623




联合早报 - 黄向京:闲话峇峇 (2013-10-02)




 《源》2013年第6期 总期106 - 百年盘点宣“峇峇”—— 记三州府论坛2013










《企业家》121期2013年 - 陈嵩杰 - 新马华社不能不了解的峇峇文化





联合早报 - 何华:1937年之后的伍连德 (2014-02-04)





Opening of Great Peranakans: Fifty Remarkable Lives, Fri 22 May, 6.30pm





《新明日报》- 海峡殖民地总督 金文泰爵士后人 阔别20年 再访金文泰 (2015-10-13)






《联合早报》- 林志强:土生华人和海峡华人的文化与身份认同 (2016-04-19)


http://www.zaobao.com.sg/forum/views/talk/story20160419-606984


  土生华人是个松散又笼统的名词,海峡华人却历经多次的法律诠释,有着非常清晰的解说,这里从海峡华人说起,探讨两者之间的差异。
  英国采纳出生地法(又称属地主义,Jus Soli)原则,不论父母来自何处,在大英帝国出生(British Born)的婴孩都是英国子民。这一条例延伸到殖民地,在海峡殖民地出生(Straits Born)的婴孩都是海峡殖民地公民,中国或其他地区移民,则可以通过归化途径入籍,两者都称为海峡华人(Straits Chinese)。说到海峡华人,就不能不提到陈庆真,他在厦门组织小刀会被捕,英国以他是新加坡出生的海峡华人,理应交给英国处理;不过中国以民族服饰和特征认为他是中国人,应该受到中国司法管辖。两国因此引起一场外交风波,海峡华人的国籍问题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
  因世代长居于此,海峡华人吸收本土流行文化,形成自己的习俗。殖民地政府在1926年制定婚姻法律款条,分别邀请海峡和中国出生的居民提供意见,当时海峡华人的闽、潮、粤、客籍代表受邀参与讨论。海峡华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成立海峡英籍华人公会,入会条件是本土出生或归化英籍的华人,但战后英籍华人成为一个敏感词汇,因此改为土生华人协会。
  土生华人历史悠久,它译自Peranakan Cina,泛指马来语系区域出生的华人,他们在本土化过程之中,衍生了结合中国和马来文化特色,形成有别于中国的华人。不同籍贯的华人自然会产生不同的色彩,而以闽南人为主的马六甲,是比较熟为人知的一个支系。马六甲确实有不少色彩浓厚的土生华人家族,但新加坡早期的土生华人色彩却相当淡薄。马六甲的华人在1817年只有1006人,1842年增长到6882人;新加坡在1849年有2万7998人,只有1000人来自马六甲,可见不论新加坡或马六甲华人,甚至在新加坡的马六甲华人,都是以新移民为主。陈金声是本地最资深的土生华人家族,他其实是第三代移民,陈笃生则是新移民之子,因此他们更活跃于华社。相对而言,他们在马六甲的后裔,土生色彩后来逐渐转浓。
  海峡华人是土生华人的进化,同样都是区别本土和外来人,但不是延续,因为它包含土生华人和各个籍贯华人;而且有不同定义,如包括归化入籍的新移民。海峡华人的一大特色是他们可能非常洋化,或生活高度汉化,即是说,不具备土生华人色彩。虽然佘有进娶甲必丹之女为妻,整个家族却保持高度汉化,后人西化的影响也多过土生化。土生华人经常引用母语原则,因本土妇女不懂中文,所以家人以马来语沟通,这导致后人土生化,佘有进家族似乎没有这种现象。值得一提的是,潮州人在南洋的繁衍模式和特色,是有别于马六甲的土生华人。随着时间的推演,战前和战后的海峡华人气息,其实比土生华人更浓郁。
  土生文化馆的展览《高山仰止》,以土生华人为定位,但50位人物更像海峡华人,不知文化和身份认同是否出现错乱?



新加坡眼 - 厉害了,我的峇峇娘惹,出了这么多人才
https://mp.weixin.qq.com/s/wXWHm0GmHJM8A36ZVBQ4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