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2日星期六

谈宝贵的历史资产





《联合早报》 - 柯木林:谈宝贵的历史资产 (2014-03-22)
http://www.zaobao.com.sg/forum/views/opinion/story20140322-323765


我完全同意叶鹏飞的《校名是宝贵的历史资产》的看法(见2014年3月5日《联合早报》言论版)。这篇文章也引起《联合早报》某些读者的回应。其实除了校名,许多历史久远的建筑物、文物、书籍、店号、匾额、招牌等等,也都是宝贵的历史资产。
   如果说资产是一种能够为个人或团体带来收益的东西,历史资产就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足以引以为豪,能够对外炫耀的资本。说白了,也即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 软实力。正因如此,许多国家均极力保护先民的历史文物,甚至不惜以“山寨版”或重建的方式取代,目的就是为了一份荣耀。“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念,就是让世 人有意识地维护人类仅存不多的历史资产。
  认为历史资产是宝贵的,首先是要对历史有认识与认知;而这种认识与认知,并非出于功利主义或为形势所逼而不得已为之。历史文化的功能不能立竿见影,或在短期内就有收益的;与时并进不等于抛弃旧的东西,否则与文革时期“破四旧”的极端行为,又有何异?
   长期以来,保留与发展都是无法协调的矛盾。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在这问题上处理得好,只是程度的轻重罢了。以英国而论,它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度,作为曾经 “日不落帝国”的海上强国,自工业革命以后,两百多年来,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至今犹存,这与其对自身历史文化的重视态度,不无关系。
  英国由于 地理位置的因素及悠久历史,向来以丰富多样化的历史文化资产闻名于世。英国政府很早便意识到,历史资产的保存不易。从19世纪末开始,即已发展出一套管理 制度、组织和各种法令规章,来保存其文化资产:利用官方力量,强化其对历史资产的保存、维护与再利用。从历史遗产(heritage)到历史建筑物 (listed buildings),从历史街区(historical quarters)到保存区(conservation areas)的认定与管理,都有一系列的制度与政策指导。
  英国半官方或民间团体对历史资产的保存也觉醒得很早。许多基金会、信托管理委员会 等,亦于19世纪末开始成立,以补公共部门无暇顾及之部分,让整个英国的历史资产的保护与管理,能够全面地持续下去。这些历史资产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包 括宗教文化建筑如各级教堂(Minster、Cathedral、Abby)、特色产业聚落、隶属皇室之城堡、世袭贵族的家族庄园、历史纪念碑 (monument)、自然风景历史资产,以及历史意义非凡之建筑物等等,都在保护之列。
  新加坡由于历史浅短,土地的局限及对历史资产的认知程度,所以在这问题的处理上显得特别别扭。如何把仅存不多的本土历史文物,作为一份资产传诸后世,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位于珊顿道附近珀玛路、具有170年历史的古庙福德祠(俗称“望海大伯公”),因留守原址的问题再度受到关注 (见2014年3月3日《联合早报》新闻“汇集客家历史文化170年 福德祠争取留原址发展”),当局正在研究这一带的建筑物是否具保留价值。
  望海福德祠是目前仅存不多的百年华人古庙,其他上百年的大伯公庙是位于直落亚逸街的海唇福德祠,与马里士他路的峨槽大伯公。谈到望海福德祠,不禁令人想起 1992年5月11日傍晚的恒山亭大火。
   恒山亭创建于道光八年(1828年),是新加坡开埠初期整个华人社会的最高领导机构。大火前,恒山亭已在惹兰红山一带仃立了164年。大火后的恒山亭并 未完全被毁,当时新加坡福建会馆也已决定拨款重修。后来的事态发展显示,恒山亭之彻底消失乃在于“一纸公文”。(见杜南发,《读史追记一:恒山亭之火》, 载2013年5月17日《联合早报》副刊“名采”)。
  恒山亭在大火后又继续存在两年才正式“全毁”,消失无踪。福建会馆的重修计划却不得要领。如今20年过去了,当年这片当局曾表明要“作为综合性的重新发展”的土地,目前还是空地一片!
   有些历史资产在不知觉中,或是在没有具备“保护历史资产”意识的情况下被破坏,或不得已而为之,这都是可以理解的。最严重的是明知故犯,或基于某种目的 而刻意破坏。像新加坡这么一个历史浅短的国度,能留下的历史资产本来就不多,如果再不好好地珍惜仅存的一些,我们将没有任何东西留给后世子孙,这才叫人心 寒!

作者是本地历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