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网址/Registration Link:
https://wis.ntu.edu.sg/pls/webexe/REGISTER_NTU.REGISTER?EVENT_ID=OA17061513154740
《源》总第128期, 2017年8月 - 《海丝丛书》在新加坡发布
https://wis.ntu.edu.sg/pls/webexe/REGISTER_NTU.REGISTER?EVENT_ID=OA17061513154740
《源》总第128期, 2017年8月 - 《海丝丛书》在新加坡发布
《联合早报》- 捐赠文档揭示 史学家王赓武充满“文学细胞” (2017-10-10)
http://www.zaobao.com.sg/news/singapore/story20171010-801719
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图书馆把王赓武教授所捐赠的大量私人文档编成电子目录时,发现王赓武鲜为人知的一面。原来王赓武多才多艺,如果不是选择研究历史,极可能成了一位诗人。
很少人知道著名学者王赓武教授年轻时曾经徜徉在文学的世界里,出版过英文诗集《脉搏》,也以中文写过新诗和古典诗词,动过学书法的念头,甚至想把慈禧太后和李莲英的故事编成剧本,但是他最终选择了历史。
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图书馆把这位耄耋之年史学家所捐赠的大量私人文档编成电子目录(E-catalogue)时,发现王赓武鲜为人知的一面。原来王赓武多才多艺,如果不是选择研究历史,极可能成了一位诗人。
东南亚研究院昨天趁王赓武87岁诞辰,为已完成的电子目录举行发布会,同时为王赓武举办简单温馨的庆生会,并献上寿桃。大约50名以学者为主的宾客,出席这个活动。王赓武教授是东南亚研究院信托局主席。
至今数量最庞大捐赠
王赓武是在2010年把能装满55.2米长储藏柜的个人文档资料,包括书信、手稿、照片、日记、奖状、书法拓片、剪报等捐给东南亚研究院图书馆。馆长毕观华说,这是至今数量最庞大的一批捐赠,他们把文档分成照片、教学材料、研究心得、演讲和访问稿、卡片目录、奖状证书、剪报、文章手稿和大学档案记录等。
负责把这批捐赠编成电子目录的东南亚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高健康在发布会上说,王赓武最近接受多维新闻网访问时,被问及中共十九大是否将宣告邓小平时代的终结,他谨慎地表示,有迹象显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过去五年似乎偏离邓小平时代的某些政策,但要下那样的定论尚言之过早。
高健康在阅读这一报道时,除了留意到王赓武至今依然十分活跃,对他那漫长的学术生涯感佩万分外,也很好奇他是如何成为今日赫赫有名的学者,是否一开始就注定成为著名史学家。
在整理目录的过程中,他发现王赓武早在1950年就已出版过一本英文诗集《脉搏》(Pulse),里头收藏了12首诗。他当时只是马来亚大学的一名学生,但《海峡时报》却给予报道。1962年,马大校长写信给王赓武,通知他已把自己那一本《脉搏》捐给大学图书馆,还说英国文学教授在阅读他的诗篇后,一定很懊恼他选择了历史。
高健康从王赓武所收藏的两封私人信函中,找到他选择历史的原由。原来王赓武在考虑荣誉学位要修读什么时,马大历史系教授帕金森(C.N.Parkinson)在1952年7月4日的信中对他说:“要修什么当然要由你自己决定,但如果你选修历史,我个人会很高兴。”
在四个月后的另一封信中,帕金森教授请他在港大的朋友恩达可(G.B. Endacott)协助王赓武进行研究工作。王赓武说,对中国历史没有什么研究的帕金森教授当时给了他一笔旅费,让他到香港搜集戊戌政变后、康有为的保皇党和孙中山的革命党展开斗争的各种原材料。
王赓武回忆说,在那个年代,没有人能教他中国历史,因为历史系学者都不懂中国历史,他反而得靠外面的朋友如许云樵和陈育崧等。即使到伦敦深造,也无人能指导他,一切都靠自己钻研摸索,过程相当辛苦。
不过对于选择历史,他从没后悔过。他说:“既然下了功夫研究历史,就不再写诗。”他补充说,既然下了本钱就要坚持下去,何况他始终觉得历史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