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30日星期六

《凤山寺:走向文化遗产历程》导言


《凤山寺:走向文化遗产历程》导言 · 柯木林









原文:

导 言
柯木林

俯视星洲群生在佑
遥瞻海国巨浪胥平
    
  这是新加坡凤山寺进门处石柱上的联语,描绘了建寺时凤山寺周遭的环境,颇有南洋风味1。该寺依山而建,离平地超过两丈,背山面海,建筑巍峨。两旁有石阶,由山脚引至寺院。寺前有石为栏,如果没有现在这些高楼大厦,当年凭栏远眺,新加坡的海面,四周的房屋,升旗山及花葩山的景致,皆可尽入眼帘。
  凤山寺是新加坡一间著名的百年古庙,也是被联合国教科文机构(UNESCO)所认可的一座庙宇2。 凤山寺的建筑风格,与天福宫、保赤宫等颇为相似,作古代中国宫殿式,庄严华丽。举凡雕樑飞檐,盘龙石柱,仿佛出自同一批出神入化的雕刻巨匠之手,堪称新马华族建筑艺术之杰作3。

凤山寺的亮点

  新加坡的凤山寺有以下三方面值得强调:

  . 名人建名刹
  凤山寺是南安人的精神寄托之地。南安人最早在什么时候移居新加坡,目前已无史可稽。不过在道光九年 (1829年),丹戎巴葛(Tanjong  Pagar) 青山亭却有31位姓名不详的南安人合葬坟墓,可见南安人早已在1819年莱佛士开埠之前,即在此创业4。新加坡的凤山寺,最初即建在这个合葬坟墓附近,也就是当年的天一景酒楼背后5,具体地点是丹戎巴葛路旁的华利街(Wallich Street) 6,这里是南安社群在本地最早的聚居地。 
  当时的凤山寺只是一座小庙宇,建立年代为道光丙申年 (1836年) 7。凤山寺创立人梁壬癸8 来自一个显赫的家庭,祖籍福建省南安县诗山镇凤坡村。梁壬癸的父亲是梁家出洋谋生的第一代,约于1750年代末移居马六甲,在马六甲娶妻生子三人:天成、美吉、壬癸9。梁壬癸的哥哥梁美吉曾任马六甲青云亭首位亭主(道光己亥年,1839年),为呷华首领;梁美吉也是槟城广福宫理事之一。梁壬癸创立凤山寺,开启了南安人在新加坡发展的历史里程碑, 是新加坡凤山寺的开山鼻祖10。
  同治七年 (1868年),该寺经过三十年的风吹雨打,椽樑倾损,乃由大董事蔡鹏南、傅成源、洪协发、黄藏兴、大总理宋麒麟、洪丰安、王协泰、江锦兴等发起重修,规模较旧庙宏大11。根据民国二年《重建凤山寺碑记》(1913年)中所刻《新加坡凤山寺碑序》中述及:“光绪丁未,英政府逼迁寺地,移山为海隄,估偿五万金,别购后巴窑之毛咸曼苏丹律,得英度四万三千八百二十有四尺,地券九百九十九年期,年纳地租银二十二员”。光绪丁未为公元1907年,后巴窑之毛咸曼苏丹律即今摩哈末苏丹路 (Mohamed Sultan Road) 。林云龙、林箕菊是重建凤山寺的主要负责人。今天凤山寺的柱石上乃可见其名字镌刻于上。
  光绪卅四年 (1908年) 阴历八月,新的凤山寺开始在上述地点兴建,建筑材料全部由林云龙从中国运来。至民国二年 (1913年) 阴历五月宣告竣工,前后费时近乎五年,总共耗资五万六千余元12。
  林云龙(1851-1929),即林路,他是新加坡抗日英雄林谋盛(1909-1944)烈士之令
尊,又名志义,是清末时期新加坡有名的建筑商,位在皇后坊 (Empress Place) 的维多利亚纪念堂 (Victoria Memorial Hall) 就是他所承建。当时他在南安家乡拥有许多房产,所以乡人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有林路富,无林路厝”。他曾经数度捐官,所捐最高官衔为福建花翎道,捐官后改名云龙13。

  先有寺庙后有会馆
  早年移民,大多搭乘中国帆船南来。在茫茫大海中遭遇不测更属常事。海路的艰险使人们感到无助和恐惧,这种对命运的不确定,助长了先民们的宗教信仰情感,祈求神明庇佑、消灾解厄,以求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南安人南来时,将广泽尊王置于小匣内,随身携带奉为保护神,于是广泽尊王的信仰,也随着出洋的南安人而踏入异国他乡14。
  凤山寺乃渊源于福建省南安的同名古刹。其所供奉的神像及香炉,皆来自南安凤山寺。南安凤山寺古称郭山庙,迄今已有千多年的历史。寺内祀奉着许多精美的古代雕塑神像,其中以郭圣王最为著名。郭圣王为该寺之主神,亦称广泽尊王15。
  在1924年南安会馆成立之前16,凤山寺几乎成了南安人的唯一公共机关。该寺董事部每月在寺内聚会一次,实际上就等于南安公会,发挥着联络乡亲的功能。
  譬如 1914年,凤山寺于寺内设立南明学校,以收容周围居住在河水山 (Bukit Ho Swee)、合洛路 (Havelock Road,俗称贡石)、里峇峇利路 (River Valley Road,俗称皇家山脚) 一带的贫穷失学子女,不分畛域。当时的南明学校只有教室两间,学生百余名。可惜只办了十多年,到1930年前后,便因经济困难而停办,在新加坡华文教育史上仅昙花一现17。南明学校,不愧为一座平民学校。

  . 从国家古迹到UNESCO认可
  从1836年凤山寺创立迄今,已有181年的历史。1934年起,由南安会馆和寺方共同组成的信托委员会负责管理,最初的信托委员为谢乌抐、洪锦棠、梁文忠(南安会馆代表)、蔡三重、林深泽、林箕当(泰山寺代表)和李光前(任主席)七人。最后一任信托委员会至1973年2月方解散18。1978年11月10日,新加坡古迹保存局宣布将凤山寺列为保留古迹之一,奠定了它新加坡古寺的地位。
  自建寺以来,凤山寺先后在1868年、1976年、1994年及2006年进行四次重修工程。其中,第一次重修是在旧址进行。四次重修工程当中,以2006年落架大修的工程最为浩大,而且历时最久。2006年的重修工程,由南安会馆设立的“凤山寺重修委员会”负责,除了聘请一批来自中国的工匠负责整修外,还邀请中国故宫博物院三名文物建筑保护专家担任顾问,为凤山寺的重修工程进行勘查和提供专业建议19。
  为确保所有的材料、样式和颜色,都与最初落成时一样,重修委员会非常认真看待这次的修复工作,以期达到尽善尽美。修复期间,专家不仅研究考查每一细节,以恢复古寺最原始面貌,还在落架前先盖钢架屋顶保护古寺,免受日晒雨淋。在重铺屋瓦时,因临时发现屋檐滴水勾头的琉璃瓦是青色的,委员会决定放弃已从中国运到施工现场的一批红色滴水勾头瓦片,重订一批符合原来账簿记录的青色琉璃瓦。
  这历时五年之久的修复工程,耗资250多万元,百年古寺不但恢复了原貌,也做到联合国严格保护古建筑的要求,成了新加坡一个独特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博物馆。凤山寺除了获颁2010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存卓越奖(The Award of Excellence in the UNESCO Asia-Pacific Heritage Awards for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也因为修复工程优异,2013年10月再获新加坡市区重建局(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 简称URA)颁发唯一的修复工程甲组作品“恢复原貌奖” (Architectural Heritage Awards)。这是本地南安社群的殊荣,也是新加坡的骄傲。然而,在领奖喜悅的背后,卻是一段艰辛而漫长,障碍与困难重重的道路,唯有当事者能体会个中的酸甜苦辣20。
  目前凤山寺附属于南安会馆,为新加坡南安人的永久产业。但前往祀拜者,却不限于南安人,凤山寺也是全民和游客的著名人文景观。
  
凤山寺与广泽尊王
  新加坡凤山寺的源头,可以追溯至福建省南安诗山镇。这里是著名侨乡,也是南安重要集镇之一。南安诗山镇的凤山寺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奉祀孝子郭忠福。宋高宗时,特勅封为“广泽尊王”,所以诗山镇可说是广泽尊王的故乡,诗山镇凤山寺也成了闽台港澳和世界各地广泽尊王庙宇的祖庭。
  广泽尊王俗名郭忠福,这样朴实的名字,显然是出身草根的贫困人家。郭忠福从一个牧羊童升格为万民俯拜的广泽尊王,有一段神奇的传说。
  郭忠福远祖为唐汾阳王,后移入福建,世居南安的郭山下。后唐同光初年 (923年) 二月廿二日诞生于福建省安溪县金谷村21,自幼聪慧,尤其孝顺双亲。童年时,曾替杨长者牧羊,每天早晨及黄昏,必归家侍奉父母。当他父亲逝世时,因难以找到葬地,忧伤莫状。有一名风水先生因受其孝顺精神所感动,指示他把父亲葬于杨长者之山。郭忠福乃请求杨长者并得到允许葬父于其山。葬父后郭忠福归家,孝事慈母以终。又传,在后晋天福三年 (938年) 八月廿二日,16岁的郭忠福牵牛携酒登山,坐在古籐上,垂足而逝,归化为神。其母闻讯赶至,攀其左足,所以他的塑像,都是左足下垂22 。等到母亲逝世时,乡人因感其孝心,乃代为安葬。又传说郭忠福很灵验,有求必应,乡人乃建庙祀拜他,称为郭山寺。因所在之山,形状如凤,后人遂称之为凤山寺。
  由于郭忠福成道于诗山镇,所以诗山镇有不少凤山寺。随着南安移民的出洋,南安人也把对广泽尊王的信仰,移植到东南亚与世界各地,作为他们精神的寄托。至今新加坡有凤山寺约10座,台湾以广泽尊王为主神的庙宇有280多座,美国、加拿大及東南亚各国也有不少凤山寺,可见凤山文化在国内外均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3。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造神的民族。举凡民间所膜拜的神袛,大多数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孔子、关公、岳飞、妈祖(林默)等等都是。广泽尊王亦不例外!然而,广泽尊王与一般民间崇奉的神祇有很大的不同。因为他生前没有像妈祖那样救苦救难的善举,也没有像关公那般忠孝节义的事迹,更没有像孚佑帝君(吕洞宾)的苦心修行。他只是一位年仅16岁的孩童,因为孝心,并得到风水先生的指引而得道成神。就是这么一位牧羊童,为什么人们对他的信仰崇拜却历千年不休?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有关广泽尊王的神迹,历代屡有传闻。自宋以來捍患禦災,屡著灵异。宋高宗绍兴年间敕封为“威镇忠应孚惠广泽侯”,建”威镇庙”崇祀。兹后封号日增,历代皇帝赐予的封号多至16字:“威镇忠应孚惠威武英烈保安广泽尊王” (“保安”二字是清代同治九年(1870年)加封的),广泽尊王无疑地从“村神”升格成了抗敌、保境 、治病的神祗,万民崇拜,香火鼎盛24。
  在新加坡,对广泽尊王亦十分崇信。每年阴历二月廿二日神诞时,南安人演街戏酬神,并申庆祝。不仅仅是南安人,其他方言族群的人士也于每年阴历八月廿二日广泽尊王忌辰时,请戏班谢神。
  其实,新加坡对广泽尊王的信仰由来有自。凤山寺是本地闽帮主办三年一届的妆艺大游行队伍必经之处。清光绪二十七年(辛丑)八月十八日(公元1901年9月30日 星期一),《叻报》在一则题为 <迎神邀福> 的新闻中,就报导了一年一度的迎神盛会:

  “本坡闽商每逢辰、戌、丑、未之年为迎神赛会之举,此乃三年一次。本月中秋之日,源顺街、顺丰街、中街、兴隆街、三美街五股头值年司事人等齐到天福宫神前杯卜,已定十月初八日迎请恒山亭福德正神、及风山寺广泽尊王、并金兰庙清水祖师三神像到天福宫内观剧,至于送神回庙,则在十二月初四云”。

  可见早在一百多年前,广泽尊王在每年举办的迎神赛会中,是与恒山亭的福德正神(大伯公)、及金兰庙的清水祖师并列,作为三大神像之一,被恭请到天福宫内“观剧”(酬神演戏),接受信众的膜拜。凤山寺地位的重要,早已被福建帮的总机构所认可。对广泽尊王如此崇信,正是民间朴实传统信念的寄托。“穷人孩子早当家”,南安至今尙保留“做十六岁”(过十六岁生日)的习俗。孩童16岁便进入成人阶段,就要像郭忠福那样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为社会负责。这是闽南人和台湾人特有的“成人礼”,这种习俗与广泽尊王的信仰有关,因为广泽尊王就是在16岁升天为神的。
  然而,郭忠福英年早逝且未婚,不符合传统信念。于是民间又制造了“十三太保”的传说,使其人格完整化。因此,神格化的完整有人民的意愿。“十三太保” 是广泽尊王信仰在福建发展的重要特色之一。传说郭忠福成神后,娶女结婚,这意味着神已经成人成家,而且还生育了十三太保25。 “十三太保” 的传说,“将传统孝文化与民间信仰相结合,通过虚拟血缘关系,把广泽尊王祖庙与分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突出了孝义,也促进广泽尊王信仰的发展” 26。

重建与重修
  南安诗山镇的广泽尊王祖庭凤山寺已有千年历史。然而,此千年古庙,于明代倭寇之乱和“文革” 期间遭受严重破坏,历代屡有重修再建。1982年11月3日,经南安县委统战部、晋江地区专员公署、福建省宗教事务处研究审批,寺庙作为旅游区开放。1999年4月16日,南安市人民政府审批核准发“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使信俗得以传承。同样地,新加坡的凤山寺,经历搬迁、日治时期档案文物被毁,还有四度重修,始有今日的规模27。
  中新两地的凤山寺际遇相似,在被破坏后又得以重生。目前,诗山镇凤山寺已成了中国国内、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广泽尊王信众,与普通民众向往的著名朝圣地;而新加坡的凤山寺,于1978年被列为新加坡国家古迹,2010年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保护文化遗产计划的大奖。
  这样的机遇,有一个历史的巧合。这巧合就发生吴氏家族。文革期间,南安诗山镇凤山寺遭受严重破坏,几乎夷为平地28。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当时政治气候尚未明朗,无人敢提重建寺庙事。时任新加坡南安会馆常务主席(会长)吴鸿业的岳母吕会(一作吕荟,另名点婶) 任职南安市归国华侨联合会(Nanan Federation of Returned Overseas Chinese,简称南安侨联),吴鸿业乃于1978年8月19日将倡议重建诗山镇凤山寺函呈予吕会,并得到积极的回应。次年(1979年)2月25日,诗山镇侨联成立筹建会,吕会任筹建会主任。同年11月5 日(农历九月十六日)举行奠基仪式,开始重建工程。1980年,新加坡亦成立“凤山游览区筹建会”,吴鸿业任秘书, 把筹集乐捐款陆续汇回南安。1983年,新加坡南安会馆林文鸳、吴鸿业、黄西京、陈瑞汉等54人捐建诗山镇凤山寺门殿,工程总值24万人民币29,重建工程使诗山镇凤山寺复原了其宗教使命。 
  不知是否上苍冥冥之中的安排,30年后新加坡凤山寺四度重修,主其事者正是吴鸿业长子吴一贤,他当时任“新加坡凤山寺重修委员会”主席,并得到李氏基金资助一百万元作重修费用30。
  在到底是“修古庙”与 “修古迹”之间争议分歧,吴一贤力排众议,聘请北京故宫古建筑专家王时伟,与泉州刺桐古建筑工程公司总经理刘大山指导重修工程,按照修复古迹的规范行事,并在新加坡古建筑工程师杨茳善协助下,顺利完成这项任务。
  新加坡凤山寺的特色,充分表现出晚清时期闽南的建筑风格。19世纪大量南安移民南来,带来了家乡的信仰,也带来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此次修复工程,讲究细节的精准,严格遵守保存古迹的标准,使凤山寺得以恢复原来的建筑风貌。

本书编写构想
  鉴于目前新加坡还有不少古迹、历史建筑和遗址,我们希望以凤山寺为个案研究, 将其建筑、人文、历史和实际修复过程的点点滴滴,记录在案,从而反映出工程之艰巨及其社会意义, 藉以提高人们对古建筑艺术的鉴赏水平,让珍惜历史遗产的精神世代传承下去。
  这本《凤山寺:走向文化遗产历程》就是把这样一座富有历史及文化内涵的古庙,以文字、绘画、历史图片、图表等方式呈现出来。本书不仅记录了凤山寺的沿革历史,对其主祭神广泽尊王的信仰也作了深入研究与探讨。全书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  寻找广泽尊王
  早年闽南地区的四大民间信仰:南安广泽尊王、莆田妈祖、安溪清水岩祖师与白礁保生大帝,都是跟随南来的移民 “移神”海外。海外许多华人庙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立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广泽尊王信仰的传播之路,亦可视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为编写此书, 我们专程前往福建南安诗山镇实地考察访问,对凤山寺与南安人的关系作深入研究。这部分有三篇文章:谢万智 <作为“非遗”的广泽尊王信俗>、谢明达〈广泽尊王崇拜与凤山寺网络(1836-1942)〉及李成利的〈圣公文化与古寺重修〉,分别讲述广泽尊王信仰的由来、凤山习俗、民间传说及作为南安人精神寄托的保护神,在台湾及东南亚地区传播的情况。

第二部分  凤山寺历史沿革
  林孝胜从本地报章,会馆刊物及殖民地档案资料,把新加坡凤山寺的早年历史沿革的细节,一览无余。其间就涉及鲜为学者提及的“庙产管理权纠纷”的问题。这起纠纷, 自1930年至1934年近五年的时间才得以解决。伴随着纠纷, 也同时衍生出庙宇与会馆的关系问题。如此漫长的诉讼, 显示新加坡南安人皆认为凤山寺庙产属于南安人的公产,并且义无反顾尽力加以保护。两者的分或合并不影响南安人对庙宇及会馆的归属感。因此,庙产归庙或会馆管理是次要问题,但是鉴于社会组织发展的趋势,以及孚济庙与天福宫并入会馆的先例,大部分南安人还是很乐观两者迟早会合并。今天凤山寺属于南安会馆的产业是有历史渊源的。 

第三部分  从国家古迹到文化遗产
  这次的修复工程,不只是重修一座古庙,而是对一项文物古迹的保护。在整个过程中,修复小组严格地遵守联合国保护古建筑的要求,照顾到每个细节。这部分资料有北京故宫博物院古建部设计室所提供的《新加坡凤山寺修缮工程(方案设计)》。重修修复方案的部分资料为英文撰写,我们特别邀请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助理教授陈煜博士将其翻译润色,整理成华文文稿。凭籍其专业知识与实战经验,把古迹修复过程,及申请联合国的程序,以文字配合图片方式,呈现在读者眼前。这些资料,亦可视为古迹修复工程的SOP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s),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也为新加坡保留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第四部分  凤山人物
  凤山寺之有今天规模,胥赖历年来华社领袖人物的无私奉献。尤其是最近一次的重修工程,吸取了专家学者的意见,加上社会人士及国家文物局的支持,可说是产官学三结合的一个成功案例。这部分撰写了历年来对凤山寺有贡献的人物共16人:梁壬癸 、颜永成、释瑞于、林路、林箕当、林深泽、侯西反、李光前、释广洽、侯秀西、洪锦棠、黄奕欢、释广义、林文鸳、李成义、吴鸿业。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凤山寺落架大修时,发现了七册近百年账本,详细记录了凤山寺筹建与修复过程。九年后的2018年3月2日,新加坡南安会馆将这七册老账本捐赠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作为文物永久保存。这七册老账本到底蕴藏着什么玄机?有什么历史价值?柯木林的《镇馆之宝:凤山寺账本札记》一文揭开其中奥秘。
  从目前已出版有关的书籍而言,这本集子可说是至今为止,所有关于研究凤山寺与广泽尊王比较完整的文献记录,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毕竟在学术领域中,研究这类专题的学者不多,这也是我们编辑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如期完成任务。
  我们是取得各方面的协助才使本书顺利出版。新加坡国家文物局(National Heritage Board)资助部分出版経费,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肯定。还有泉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南安市政府、南安诗山镇委员会提供不少广泽尊王祖籍地及诗山镇凤山寺祖庭的原始资料,使我们获益良多,并此致谢。

《凤山寺:走向文化遗产历程》主编
柯木林
2017年9月3日



-----------------------
注释:
1   凤山寺内还有不少富于地方色彩的对联,如:“凤凰来仪有王者起   山川胜境此地为佳”, 另外有两幅联语云:“圣德覃恩承北阙   门瞻星海卫群生”; “神光普照遍南溟   地接岡陵跻寿宇”。“保我黎民谓之广泽   安其社稷是以尊王”; “大德遍梯航可敬可亲真至圣  群生资保字无偏无党構尊王”,则说明奉祀广泽尊王的意义。 
2   2010年,凤山寺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文化遗产计划卓越奖(The Award of Excellence in the UNESCO Asia-Pacific Heritage Awards for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这是新加坡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获得该卓越奖的得主,成了私人领域修复古迹工程的楷模。
3   凤山寺建筑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 “对场作”,这是闽南及台湾地区在修建传统建筑的过程中,两组匠司同时受聘施工。对场施工主要以木作为主,亦有连石作、泥水作也分开施工的。其形式分两种:一种以中轴分金线,分左右两边,各由一组匠司负责。另一种则分别对前后落各自施工,亦称“拼场”。对场作的主要原因或目的是,有两位匠司同时竞争同一建筑的建造主导位置,另外一种情况是建筑主人藉此激发更精彩的建筑视觉效果,因而聘请两组匠司竞技。凤山寺的“对场作”主要体现在木作,以中轴分金线的左右两边进行对场竞技。石作及泥水作并无竞技的迹象。凤山寺的木作对场从三川殿的内外步口、过水廊,一直对场至大殿及神龛,精彩绝伦。因此,凤山寺不只是一座典型的闽南式建筑,也是一座本地难得一见的具对场风格的经典庙宇,建筑格局为两殿两廊两护室。--参阅《南安会讯》(第23期),2010年2月出版。
4  Plan Of Singapore Town,@. 1893;又参阅张清江,〈星洲有寺名凤山〉,载林孝胜等著,《石叻古迹》(新加坡:南洋学会,1975年4月),页73-79。
5  天一景酒店在1990年代结束,目前是办公大楼。
6  关于旧凤山寺的资料留存不多,Plan Of Singapore Town, c 1893的旧地图显示旧寺坐落在丹戎巴葛路华利山(Mount Wallich)上,广客两帮坟场青山亭旁边。
7  根据1836年的《新加坡自由西报》报道,本地闽南小商户成立了“郭圣王会”(Queh-Seng-Ong-Hue),以便抗衡广帮的天地会(Tien-teh-Hue)。由此可见,早年的凤山寺除了地缘性质以及宗教功能,也带有帮派色彩-- 参阅 “The Singapore Free Press and Mercantile Advertiser”, 1 June 1837。
8  梁壬癸和几个家人原本葬在恒山亭附近,他们的坟墓在1924年被迁往武吉布朗政府坟场,墓碑上刻的是他的谥号“振荣”。
9  梁家一门俊杰,梁天成和梁美吉的儿子后来移居新加坡。1831年,庆德会在新加坡创立时,梁天成的长子梁赞元,和梁美吉的长子梁添益都是该会的创建人之一。梁赞元也担任过萃英书院的董事。崇文阁的碑文记录了他当时曾承包建筑工程,得到了5407元的建筑费,可见梁赞元生前是一名建筑商。
10  参阅本书〈新加坡凤山寺沿革史〉(林孝胜撰)一节。
11  同治七年 (1868年)《重修凤山寺石碑记》。
12  张清江,〈星洲有寺名凤山〉,前引书,页73-79。其实早在1907年,立法议会已批准以五万元作为赔偿凤山寺旧址搬迁费,参阅 Legislative Council,“The Straits Times”, 13th March 1907, & Legislative Council “The Singapore Free Press and Mercantile Advertiser”(Weekly),28th March 1907, p199。
13  柯木林,〈 “留取丹心照汗青”: 从薛有福到林谋盛〉,载《怡和世纪》, 2013年6/9月期,页11-13;又参阅柯木林主编,《新华历史人物列传》(新加坡:教育出版私营有限公司,1995年11月, 第1 版),页 125。
14 吴远鹏,, 〈广泽尊王信仰在东南亚的传播初探〉,原载《闽南》杂志(第5期),福建省:泉州学研究所,2013年,页20-27。
15  广泽尊王还有其他称号,如:保安尊王、郭圣王、郭尊王、郭王公、圣王公等等 -- 参阅谢云声,〈新加坡凤山寺供奉神考〉,载《新加坡南安会馆六十周年纪念特刊》,1987年12月15日出版,页118。
16  一般史书均以1926年为南安会馆成立之年。实际上,南安会馆于1924年就成立了。参阅 〈筹办南安会馆临时大会议事录〉,载 《南洋商报》,1924 年2月28日,版16。
17 张清江,〈星洲有寺名凤山〉,前引书,页73-79。
18  参阅 《凤山寺重修志》碑 (1977年1月15日)。
19 谢燕燕,〈新加坡鳳山寺修復 一路風風雨雨〉,载《联合早报》,2010年11月23日。
20 作为新加坡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文化遗产计划卓越奖的得主,这是在当时修复过程中没有想到的。凤山寺经历了百年的风雨,虽然多次修复,但面貌已经改变很多,白蚁和雨水的侵蚀也非常严重。经过多方考虑,重修委员会决定以中国保护文物的标准进行,恢复100多年前的原貌。重修委员会从故宫博物院请来了古建部主任做技术顾问,从福建请来了从事文物修复的国家一级工作团队来协助工作。新加坡凤山寺重修委员会主席吴一贤受访时说,“在修复过程中,整个团队用心考查了每一个细节”。在落架前先盖个钢架屋顶,以保护古寺在施工期间免受日晒雨淋。当时委员会一直以为凤山寺红屋应配黄瓦,并且已经按照计划购进材料。然而,市区重建局旧建筑保留研究部主管汪嘉荣坚持红屋绿瓦当。经过考证,重建委员会毅然放弃已购的材料,重新订购了一批绿瓦。为了做到精益求精,中国最顶级的工匠用最传统的方法来擦洗上过金漆的木雕。此外,凤山寺大门的未完之作无色凤凰也涂了颜色。此次修复工程共耗资255万新元(约合人民币1275万元),包括了李氏基金100万新元(约合人民币500万元)在内的社会各方捐款。为了得到足够的款项,南安会馆通过举办音乐会,拍卖南安红酒,用古庙墙壁拆下来的"牛踏砖"等方式筹款。这种筹款方式也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赞赏。另外,凤山寺还从国家古迹基金获得3万3000新元(约合人民币16.5万元人民币)的专款。
21 参阅〈印象南安〉,载《首届南安.国际凤山文化旅游节特刊》,2010年9月,页24。
22 凤山寺内所见广泽尊王塑像,皆作红脸,左足下垂状。
23 参阅本书〈作为“非遗”的广泽尊王信俗〉(谢万智撰)。
24 参阅本书 〈广泽尊王崇拜与凤山寺网络(1836-1942)〉(谢明达作、张清江译)。
25 十三太保,在台湾的说法是保安广泽尊王与妙应仙妃的十三个儿子,或是尊王的部将,而在中国的说法则是保安广泽尊王的分灵,如第一个分灵出去的,称为大太保,以此类推至十三保。据西罗殿的信徒抄自中国的说法?, 十三太保为:
* 大太保尊称:玉敕代天巡狩元帅府二代钦差,其职为带父工作,监督之职行,镇守在诗山龙山宫?
*二太保尊称:金阙顺天尊王,其职为管上界及下界之事,又守圣王之祖坟,镇守在清溪威镇庙?
* 三太保尊称:五当东方武士,其职为武将,神力强盛,专司驱邪,犯阴之事,镇守在巨门鳌峰宫?
* 四太保尊称:南北巡总指挥,其职为负责连络,大事皆由其连络、处理,镇守在溪头溪头宫?
* 五太保尊称:代天行医,其职为精于医术,常常行医,镇守在殿阪景福社?
* 六太保尊称:双忠尊王,其职为主持公道,处理民众之控诉,镇守在大延寿山宫?
* 七太保尊称:东天王,其职与六太保大致雷同,镇守在宫下澳头宫?
* 八太保尊称:武燕王,其职为监督,在十三太保之间察巡,负责督导诸太保,镇守在溪东溪东宫?
* 九太保尊称:五常军元帅,其职不明,镇守在山兜铭境宫?
* 十太保尊称:察巡天下,其职为负责察巡天下,镇守在坑柄坑柄宫?
* 十一太保尊称:金封秀士,其职为文士,专办文字之事,镇守在罗埔驻龙宫?
* 十二太保尊称:童月王,其职为天下巡狩,到处云游察巡,镇守在古宅行祠宫?
* 十三太保尊称:代天总代巡,其职为可以上天庭,到地狱,亦可管人间,配有尚方宝剑,可以先斩后奏,镇守在仙境永安宫?
 十三太保分别各守一宫,皆离祖庙诗山凤山寺不远,而且各宫皆在离诗山不远之十三个村落中,每一村落一宫,以凤山寺为中心,形成衣各信仰圈。以上叙述皆出自于陈梅卿, 《说圣王?道信仰 -- 透视台湾广泽尊王》(台湾:建筑与文化资产出版社,2000年),今转录自网上资料http://shxcsh.zhaozhao.info/archives/81273。?
26  参阅本书<作为 “非遗”的广泽尊王信俗> (谢万智撰)。
27  黄奕欢,<新加坡凤山寺史话> ,载《新加坡南安会馆六十周年纪念特刊》,1987年12月15日出版,页116-118。
28 南安市鳳山寺寺務委員會及 南安市郭山廟管理委員會的资料显示, 1966年?5月21日(农历四月初二)南安市鳳山寺遭破坏,被夷为丘墟(仅存一株花树)。嗣后,在庙址创办“诗山农中”。
29  资料来源:南安市鳳山寺寺務委員會; 南安市郭山廟管理委員會。
30  在凤山寺修复过程中,曾一度陷入資金困境。會館負責人承受了很大的壓力,一些人甚至因此離開。2008年 8月28日,南安會館收到李氏基金一百萬元的资助,這筆资金如及時雨,困難開始迎刃而解。--参阅谢燕燕,〈新加坡鳳山寺修復 一路風風雨雨〉,载《联合早报》,2010年11月23日。




《新明日报》- 水廊头凤山寺悬案 潘受写错字? (2019-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