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了解本地华社发展 新加坡华族文化百科正式启用 (2024-07-25)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singapore/story20240725-4360979
从落叶归根、落地生根到枝繁叶茂,新加坡华人在本地多元土壤中汲取养分,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身份。
为了集大成地反映本地华社多元特色与成就,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启动崭新的中英双语网上知识库,让一般公众通过深入浅出的多媒体内容,围绕各式各样本土华族文化课题,探索新加坡华族文化的发展脉络与演变。
这个名为“新加坡华族文化百科”(Culturepaedia)的免付费一站式网站,星期四(7月25日)由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长兼律政部第二部长唐振辉正式推介。
网站在初创阶段就八大主题,即社群、语言与教育、大众文化与媒体、民俗与信仰、文学、美术、音乐和表演艺术,邀请约80位专家、学者以及民间研究者贡献近150篇文章。
这个知识库会不断丰富内容,开拓更多主题,探索包括本地的华族饮食文化,以及华人穆斯林等课题。
唐振辉在推介会上致辞时说,早年移民到新加坡的先辈带来各自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落地生根相互融合,形成我国的多元文化,这也是新加坡人身份认同的核心价值。新加坡华族文化则是本地多元文化现象中一道独特景观。
唐振辉说,经过多年演变,本地华族文化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世界各地的华人文化不尽相同。这反映在本地华人说的多种方言、美食文化和传统节日庆祝方式。这些特色须积极肯定与发扬,以免流失。
“新加坡华族文化百科是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发挥引领作用,传扬及提升人们对本地华族文化了解的一部分工作。要发扬任何文化,第一步是对文化现象做记录和研究,网站就是要发挥知识库的功能,就本地华族文化提供深入浅出且丰富扎实的内容。”
应邀为网站撰稿的,包括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研究生及专业发展院副院长陈志锐副教授、新加坡社科大学中华学术中心主任符诗专副教授、国立教育学院高级讲师兼孔子学院院长梁秉赋博士,以及资深本地历史学者柯木林。
每位供稿者以百科全书式的写法,也就是客观、扼要地陈述各种文化现象和信息,不带个人评论,为公众提供新加坡华族文化的入门知识。
除了主题分类、中英文切换,网站也提供关键词搜索等功能。每篇文章会推荐延伸阅读材料,包括书籍、其他网站链接,以及相关视频或音频。
浏览新加坡华族文化百科,可上网:https://culturepaedia.singaporeccc.org.sg/
Straits Times - Learn all about Singapore Chinese culture at newly launched website (2024-07-26)
https://www.straitstimes.com/singapore/learn-all-about-singapore-chinese-culture-at-newly-launched-website

SINGAPORE – A one-stop online repository for Singapore Chinese culture was launched by the Singapore Chinese Cultural Centre (SCCC) on July 25.
Culturepaedia (culturepaedia.singaporeccc.org.sg) is a free-access platform of curated content that aims to be the go-to source of information on Singapore Chinese culture.
All articles are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organised into eight main categories: communities, language and education, popular culture and media, social practices, literature, art, music, and stage performances.
There are suggested further readings, internet links to other cultural websites, relevant videos and audio clips for each topic.
Culturepaedia is helmed by SCCC’s research unit, which was set up in October 2022. So far, about 80 experts have contributed close to 150 articles for the platform.
Among the articles is one about how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China in the mid- to late 1960s prevented music scores from being brought into Singapore. So, many early Chinese orchestra musicians here learnt to perform by listening to records and imitating them, build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Singapore’s Chinese orchestra music.
Another article documents how Singapore mostly used textbooks imported from China during colonial times. Since the early 1950s, Chinese textbooks have undergone a process called “Malayanisation” to be more reflective of lives here.
SCCC chairman Ng Siew Quan said: “In Singapore, Chinese culture has evolved over time in our multicultural society and has acquired distinctive features. It is thus important to conduct systematic research and documentation of it, so that Singaporeans of current and future generations will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our unique cultural heritage.”
Speaking at the platform’s launch at the centre, Mr Edwin Tong, Minister for Culture, Community and Youth, said Culturepaedia is part of SCCC’s efforts to provide thought leadership in promoting Singapore Chinese culture.
He added that the Chinese here should safeguard and reflect on their unique culture and heritage. They should also take pride in their identity as part of a multicultural whole, deepen the mutual understanding between different groups, and contribute to strengthening the cohesiveness of Singapore’s society.
“It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to ensure that our youth continue to be aware and are interested in our Singapore Chinese culture,” he added. “To do so, we must actively engage them to share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about our unique Singapore Chinese culture.”
In his Mandarin speech during National Day Rally 2022, then Prime Minister Lee Hsien Loong spoke of the Government’s support for SCCC’s research unit to conduct systematic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Singapore Chinese culture.
Dr Show Ying Ruo, research coordinator and editor of Culturepaedia, said the platform will highlight not just what Singapore has achieved so far, but also the changes and developments that are taking place.
The SCCC team will continue to expand Culturepaedia’s content, working with other organisations such as the Singapore Federation of Chinese Clan Associations (SFCCA), National Heritage Board, National Library Board, media outlets and academic institutions.
Singaporean historian Kua Bak Lim, 76, contributed 12 articles on a variety of topics and an overview on Chinese community organisations in Singapore.
Mr Kua, who is chairman of SFCCA’s research committee, said the launch of Culturepaedia is timely as there were no authoritative websites on the Singapore Chinese community’s migration history, dialect groups or clan associations.
Mr Lee Ching Seng, the former head of NUS Chinese Library, contributed seven articles on Chinese textbooks and newspapers. The 80-year-old said Chinese culture here is unique as it is shaped by modern Singapore’s multiracial and multicultural society.
“I sincerely wish that the launch of Culturepaedia will make an impact on the younger generation, and it is not read by only Chinese Singaporeans but also by other races in Singapore and elsewhere.”
SCCC chief executive Alvin Tan said the centre intends to make the information in Culturepaedia come alive through experiential learning. For example, the public can read about the Mid-Autumn Festival on the platform, and then join SCCC’s programmes to experience customs such as moon-gazing and mooncake tasting.
“It is also our hope that our festivals and programmes will spark interest in especially the younger generation, and encourage them to visit Culturepaedia to find out more,” he added.
《联合早报》- “新加坡华族文化百科”中英网上知识库启用 (2024-07-26)
为了集大成地反映本地华社多元特色与成就,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启动崭新的中英双语网上知识库,让公众通过深入浅出的多媒体内容,围绕各式各样本土华族文化课题,探索新加坡华族文化的发展脉络与演变。
名为“新加坡华族文化百科”(Culturepaedia)的免付费一站式网站,星期四(7月25日)由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长兼律政部第二部长唐振辉正式推介。
网站在初创阶段就八大主题,即社群、语言与教育、大众文化与媒体、民俗与信仰、文学、美术、音乐和表演艺术,邀请约80位专家、学者,以及民间研究者贡献近150篇文章。
知识库会不断丰富内容,开拓更多主题,探索包括本地华族饮食文化,以及华人穆斯林等课题。
唐振辉在推介会上致辞时说,立足中西文化交汇点的本地华族文化丰富且多元。
“只有在新加坡才吃得到叻沙(laksa)意大利面……这里有马来族、印度族、土生华人及西方文化(的影响)……只有在新加坡,我们会说:‘你不要suka suka’(意指任意而为)……如果说:‘你不要suka suka lah’……这就是华语掺杂马来语以及Singlish(新加坡式英语)。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这类精彩的例子,我们的华族文化因多元包容而丰富独特,所以一定要好好地发扬和传承。”
唐振辉:本地华族文化是我国多元文化现象中一道独特景观
早年移民到新加坡的先辈带来各自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元素相互融合,形成我国的独特多元文化景观。唐振辉指出,这份文化的多元性是新加坡人身份认同的核心,本地华族文化则是我国多元文化现象中一道独特景观。
他指出,本地华族文化经过多年演变,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世界各地的华人文化有所不同。这反映在本地华人说的多种方言、美食文化和传统节日庆祝方式等。这些特色须积极保留与发扬,以免流失。
“‘新加坡华族文化百科’是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发挥引领作用,传扬本地华族文化的一部分工作。要发扬任何文化,第一步是做记录和研究,网站发挥知识库的功能,就本地华族文化提供深入浅出且丰富扎实的内容。”
应邀为网站供稿者,皆以百科全书式的写法,客观、扼要地陈述各种文化现象和信息,为一般公众提供新加坡华族文化的入门知识。除了主题分类、中英文切换,网站也提供关键词搜索等功能。每篇文章会推荐延伸阅读材料,包括书籍、其他网站链接及相关视频或音频。
除了为网站撰写《新加坡华文文学概述》一文,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研究生及专业发展院副院长陈志锐副教授也协调其他学者就本地华文文学现象撰文。他回复《联合早报》询问时说,文章篇幅不长,却精要地介绍了本地华文文学面貌及生态,让国内外读者通过中英文很快了解新华文学的脉络。
网站可帮助本地文学向外推广
“我到东西方国家分享新加坡文学,最大的感触是外国学者和读者对我们文本和作家的极度陌生,这个崭新的平台以及未来的后续产品如视频等,可以很大地帮助我们文学的向外推广。”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主席吴绍均致辞时说,中心2022年在文社青部支持下成立了研究组,就本地华族文化开展研究和推介的工作。这个经过一年多筹备后开通的网站,也将和中心“新加坡华人”常设展(SINGAPO人)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在线上丰富展览内容。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研究组研究统筹兼“新加坡华族文化百科”主编苏芸若博士说,网站以不同主题单元梳理本地华族文化的特色和演变,希望逐步为公众提供全面、具公信力且活络的平台。
“平台不仅凸显本地华族文化的积累,也呈现它的演变和发展,以及当代面貌……例如,有些内容会介绍本地华人习俗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衍生出自己的特色。网站也包括一些鲜为人知的课题,如有关本地华人基督教以及天主教社群历史的篇章。”
浏览新加坡华族文化百科,可上网:https://culturepaedia.singaporeccc.org.sg/
《联合早报》- 早报前总编辑林任君:华文报对维护本地华族文化责无旁贷 (2024-07-26)
https://www.zaobao.com.sg/news/singapore/story20240725-4362191
新加坡华族的独特身份和文化都是新加坡华社的精神根基,也是新加坡建构多元文化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联合早报》前总编辑林任君指出,华文报作为华社重要支柱之一,对维护好这两大根基责无旁贷。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星期四(7月25日)为“新加坡华族文化百科”网站举办推介仪式后,也就网站其中一个主题举办题为“新加坡大众文化与媒体”的座谈会,其中一名主讲人林任君谈及华文报对传播本地大众文化所发挥的作用时,做出以上观察。
林任君指出,华文报与华族文化有与生俱来的共生关系,华族文化丰富了华文报的内容,彼此有相互回馈和强化的作用,而阅读华文报的读者也不难发现,华文报提供大量关于大众文化的内容。他就小贩文化、歌台文化,以及新谣三个受关注的大众文化类型,阐述了华文报发挥的推广作用。
以小贩文化来说,它在本地人的饮食生活占有重要位置,有关小贩文化传承、小贩食物特色和价格等,向来是华文报非常关注的课题。这也协助提升小贩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吸引海内外研究者的兴趣。我国小贩文化在2020年底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地的农历七月歌台以及新谣,也是本地独特的文化现象,同样在华文报的跟进和报道下得到进一步传播,以及延续生命力,构成新加坡人的文化和感情认同的一部分。
新加坡国立大学容世诚教授,除了研究和讲授戏曲人类学等课程,也钻研我国独立前的大众文化。他指出,新加坡是大众文化的沃土,处处有宝藏可寻,其中因素包括本地多元文化的土壤和当年多种华族方言并存,以及冷战时期新加坡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电影戏曲和出版文化,在不同政治势力的资助下得到茁壮发展。
新加坡社科大学中华学术中心主任符诗专副教授,则从新加坡影视发展脉络,阐述新加坡的华语电影和电视的独特风貌。
《联合早报》副总编辑兼副刊主任胡文雁担任讲座主持人。
《联合早报》- 早报校园为中小学生介绍华族文化百科网站知识 (2024-07-26)
《大拇指》、《逗号》等早报校园网平台将推出相关内容,将新加坡华族文化百科网站的知识以更加浅显易懂的方式,推广给中小学生。
华族文化中心主席吴绍均在百科启动仪式致辞时说,中心会与各个社会组织、媒体机构合作,通过不同的方式和平台,将百科的内容重新包装,从而推介给不同背景、不同年龄层的受众。
中心研究组研究统筹兼新加坡华族文化百科主编苏芸若说:“百科的内容对10来岁以下的学龄孩童而言,可能有些生涩难懂。因此中心与学生报合作,不单是为了将这一双语网上知识库介绍给年轻一代,更是要鼓励他们从小培养起对本土华族文化的兴趣。我们希望他们在认识和接触本土华族文化的过程中,文化百科能成为他们重要的知识来源。”
陈能端:合作会更加系统化介绍本地华族文化 及其演变过程
新报业媒体华文媒体集团青少年受众工作群总编辑陈能端受访时说,早报校园的《大拇指》、《逗号》等平台之前也常做类似的科普类内容,但这次的合作,会更加系统化地介绍本地的华族文化及其演变过程,让教师和学生们了解这个平台,并在学习过程中善用这一资料库。
陈能端说:“早报校园团队选取了一些中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题,比如:节庆、新谣、会馆,以及报业历史等,对百科内容进行转写,并且加入了插图、互动游戏和视频等元素,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大拇指》和《逗号》将特别制作八期百科内容,8月12日出版的第16期《大拇指》,和8月21日上线的第17期《逗号》将呈现第一期以华人社群为主题的内容。
《大拇指》中加入了填字游戏、找一找等互动游戏,《逗号》则是有更多知识内容,并且设有思考题,帮助教师丰富课堂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
陈能端说,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内化所学的知识,也能够累计更多的词汇量,使学生在口试时更加有自信。
此外,她透露,明年是新加坡建国60周年,华文大比拼的题目可能会融入更多本地的历史文化、社群相关的知识。
《联合早报》- 华族文化里的新加坡情怀——记“新加坡华族文化百科”网站启动 (2024-07-27)
新加坡华族文化有独特之处,但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全球华语世界中一块多元而精彩的拼图。
自中国南来新加坡的早期移民,以从事苦活的华工为主体。他们横海远渡、胼手胝足的开荒历程,已载史册,也入诗入画;既可见于官方和民间文史档案,也是众多画家、作家、诗人、剧作者创作的题材,成了我们熟悉的、牵动人心的“过番客”“苦力”“红头巾”事迹。
除了传统华工,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下南洋的几波移民潮,还带来不少读书人,他们当中有文人、教育工作者、报人、艺术家、传教士等。不少还兼具几种文化身份于一身。较之过番苦力,他们的事迹或许不那么可歌可泣,但他们无疑是文化拓荒人,对新加坡社会的影响既深且远。劳力者与工商阶层在矿山、胶园、农地、店铺打拼;劳心者则多在学校、社团、报社、文化机构、大小商行里谋生。
在那个殖民地时代,文化人下南洋的初衷多为“教化侨民“,借以增强侨民与祖国的联系,但他们也因此提升了本地社会的文化层次。他们之中,有些是匆匆的过客,短暂寄寓星洲,有些则长留于此,杏坛、书画界、宗乡组织都可见到他们的身影。数十年间,这批“文化播种者”所播下的一颗颗文化种子,逐渐长成幼苗、再长出茂密枝叶,如今已硕果累累。
在地观念,本土星洲
这是超过一个世纪的历程,新加坡建国也已近60年。近年来,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以及许多华人社团和文教组织,已经开展对本土华族文化演变的梳理和记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约在一个世纪前,即中国的民国时代,新加坡的英属殖民地时期,“在地”观念便开始在华人社群浮现。文化人开始思考所谓的“南洋”,意味着什么?在南洋的土地上创作,又会抵达什么样的意义世界?这或许是本土华族文化脉络初展的契机。
当时在商界,落地生根的想法也开始萌芽。譬如,1933年,中华总商会董事会议记录了章程修改的文字,将“吾侨”改为“华人”,“中华侨商”改为“本坡华商”,说明本地华商已逐渐落实在地认同。
颇多文史工作者深入研究了本土意识的起源他们的论述见于书报文章、历史文献和刚启动的“新加坡华族文化百科”知识网。
报人兼学者杜南发曾在报章撰文,提及本土意识在新马华文学出现的由来。他说,这可分成两个阶段。“首先是南洋色彩的提出,1927年《新国民日报》文艺副刊《荒岛》编者张金燕首先提出,应在南洋作品中树立南洋的色彩。”
“其次是‘本土意识’的提出:1934年作家废名(丘士珍)在《南洋商报》副刊《狮城》,提出马来亚‘地方作家’的问题,并直接提出‘马来
亚地方文艺’的名词,第一次以马来亚(包括新加坡)作为号召。“
“新加坡华族文化百科”中陈志锐的文章,说明1920年代末,本地文学在题材上开始有侨民文学向本土文学转变的端倪;张松建的文章,也强
调“新华文化的本土化”,有一连绵不断的发展线索。艺评人张夏韩的文章则追溯本土意识在艺文世界的萌芽。文中的一个例证是:1928年,一位编者许杰在《益群日报》说,“南洋有南洋的历史、风俗、人情、风景,作者不要何如穷搜远处,是俯拾即是的东西,都是绝好的文学题材”。姚梦桐的《张汝器》一文,显示这位先驱画家积极以南洋景物作画,响应“绘画应有地方性”的呼声。
1938年,本地美术奠基人林学大在创办南洋美专时,表明办学是“为沟通东西艺术与建立马来亚新艺术”。他倡导作品应“反映在地现实”和表现“当地热带情调”。为此,他鼓励师生在新加坡和东南亚各地游览探索。
到了1950年代,本地学校使用的教科书也开始呈现“马来亚化”的现象。学者李金生在“新加坡华族文化百科”一文中指出,当时由新加坡五大书局组成的联营出版有限公司,聘请定居马来西亚的知名文教工作者撰写教科书,实现内容马来亚化,强调在保留华族文化背景的同时,将焦点集中在马来亚,藉以培养学童热爱马来亚的情操,也是在50年代,本地华语歌曲之本土风貌日趋显见,创作技巧也渐趋成熟。本地作曲家潘耀田提到,这时期的本土创作歌曲,如莫泽熙《胶林,我的母亲》,描绘割胶工人的艰苦生活及乡土之情,是那个时代广为传唱的代表作。
上述种种说明,在新加坡建国之前,在领导人极力激发爱国意识、塑造国民身份认同之前,数十年间,民间一直有一股由下而上的力量,自动自发推动本土文化的认同。
这个现象有共客观规律和必然性。文化人和艺术家自有独树一帜的内在创造动力,必会想要开辟有别于中原腹地的艺术风格;他们自然会就地取材,反映所在地的现实生活,抒发对所在社会和土地的情感。
记录新加坡华族文化的有机生态
一两百年来,在我们这片土地上,不同文化共生并存;不论是有识之士,还是普罗大众,都认可“各美其美”,也推崇多元共融;于是,我们的文化艺术、语言文字、衣食住行和节庆习俗,都有说得出的“新加坡特色”。文化是细水长流的事,文化特质是漫长岁月沉淀的有机过程。
新加坡华族文化有独特之处,但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全球华语世界中一块多元而精彩的拼图。近日开通的“新加坡华族文化百科”,以双语为特点,文化现象与发展脉络为主轴,以不同主题,探索不断在演变中的、独到的本土文化。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也将持续与本地华人社团、学府、媒体机构、民间文史组织合作,丰富网站内容,并持续开拓更多题材。在构思和整理的课题包括华校奠基人、南洋大学、华人传统行业、本地饮食文化等。
文化必须不断兼容并蓄,才有生命力。可以期待的是,深耕文化的人继续立足本土的同时,也将放眼世界,从多个方面、不同文化生态中,汲取养分,滋养“新加坡华族文化”的沃土,塑造属于新加坡人的独特文化自觉。
作者是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研究主任
https://culturepaedia.singaporeccc.org.sg/zh/communities/an-overview-of-chinese-community-organisations-in-singapore/
新加坡华人社团作为一个历经200年至今依然存在的组织,其演变和延续背后蕴含着丰富而复杂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华人社团在不同时期里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在时代变迁中,灵活调整自身的生存之道。纵观其发展轨迹,可以用四个字概括,那就是“因时制宜”。
1821年2月18日,第一艘中国帆船从厦门直航新加坡,掀开了中国沿海移民搭乘帆船大批南下的序幕。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新加坡有两股华族移民:一股来自中国沿海闽粤两省,他们随中国帆船南来,大部分为劳工、技术工人(如木工)或文人(不乏写信匠,书记及私塾教员)。另一股则是来自马六甲的漳泉(漳州、泉州)商人集团。这批商人大部份已经有很好的经济基础和国际关系,相较从各地迁来的零散移民群更具优势。19世纪中叶,经过这两波移民浪潮,新加坡华人社会基本形成,而这群移民为后来新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始于塚山管理
南来移民由于人地生疏,需要依靠乡亲或宗亲的协助,才能解决生活问题。在这历史背景下,宗乡会馆应运而生。同乡亲友间的紧密合作与关怀,是当时求生存的必要条件。正如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重建应和馆碑》中所说的:“客旅重洋,互助为先,远适异邦,馆舍为重”,正是当日情景的写照。然而,这批南来移民极少部分成功发迹,更多的是生活落魄,客死异乡。
1830年《恒山亭碑》载,为了让客死异乡的侨民有个安息之处,当时闽帮领袖人物薛佛记(1793-1847),利用“慎终追远”的传统,创办了恒山亭,其主要的功能是办理旅新漳泉乡侨的丧葬祭奠,管理福建塚山。恒山亭不仅发挥坟山的功能,还兼具其他社会功能,正规的邦人聚会、议事,都在这里举行。恒山亭代表了新加坡开埠初期福建帮的最主要机构。正是薛佛记把塚山的管理规模化、制度化,所以在他任大董事期间所制定的《恒山亭重议规约》(1836),开日后华族庙宇管理之先河。
除了以福建人社群的恒山亭外,各方言族群都建有各自的山亭,譬如广府人和客家人社群的青山亭)、绿野亭、再如潮州人社群的泰山亭等。在福利制度还未完善的殖民时期,“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将新华社会维系起来,肩负起照顾本帮族群的利益,通过管理塚山照顾各方言群的弱势群体。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慎终追远”为主要目的的恒山亭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1842年天福宫落成,取代恒山亭的地位,成为新华社会的主要领导机构。新华社会的领袖人物也由薛佛记和平转让给时任天福宫大董事的陈笃生(1798-1850)。除了以天福宫为基地服务闽帮侨民外,陈笃生最为家喻户晓的,是1844年独资7000元创办陈笃生医院,不分种族帮派,为人民提供医药服务,惠及整体新加坡社会。
作为文化堡垒
会馆成立的初衷是为了满足人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需求,也是当年各籍贯移民的联络中心和团结机构。会馆办理的事务,除解决就业与住宿问题,还包括团结乡亲,照顾病弱同胞,主持婚丧仪式,排解纷争,维持法纪,办医院,办学校和带头发起公益事业。随着时代变迁,会馆社团发挥了高度的社会机能,其中体现在作为“文化堡垒”这一层面上,更加突出。
从历史上看,早年办校的热忱,弥漫着整个华族社会。
各籍贯的宗乡会馆纷纷兴办学校,如福建帮领袖陈巨川(陈金声,1805-1864)创办新加坡最早的华文学塾崇文阁(1849)与萃英书院(1854)。其他如客属应和会馆的应新学校(1905)、琼州会馆的育英学校(1910)、广东人的养正学校(1905)、义安公司创立的端蒙学校(1906)等。
1919年,不同籍贯人士共同创立了新加坡第一所的华文中学——南洋华侨中学。虽然华文教育在新加坡已有百年历史,但其教育系统并不完整,只有小学和中学。高等教育和深层文化的建立,仍然未能实现。新马华人对于创办一所以华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大学,也是意志坚定的。
1955年,在新加坡福建会馆主席陈六使(1897-1972)的倡导下,东南亚第一所华文高等学府南洋大学(简称“南大”)正式成立。南大的创立,标志着新加坡华人社团办校的最高峰。
因时制宜持续发展
置业长存的传统贯穿着华人社团的发展。会所大厦的购置和兴建,为社团的长期生存打下了经济基础。屹立在直落亚逸街的新加坡福建会馆便是一例。1950年代,当时福建会馆主席陈六使与李光前(1893-1967)各捐献20万元在天福宫对面的地段兴建活动空间更大的会所。2003年原六层楼高的福建会馆大厦重建为一座楼高八层的商业大厦。2021年,福建会馆大厦完成了大规模的整修与翻新工程,并开放租赁。
又如坐落于在牛车水区的古建筑物怡和轩,其所处的位置,乃是牛车水区的重要地带,可见当年先贤们置业的眼光。
长期以来,新华社会领导人陆续置业生息,作为社团经费。这样的置业传统展示了华族领导层在经济发展上的智慧。这种置业长存的策略不仅是对传统的延续,更是对未来的社团发展进行了规划,实现长远的繁荣。
“因时制宜”是华人社团能够在漫长历史中屹立不倒的关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华人社团灵活调整社团结构和功能,始终保持着对时代的适应性。1984年12月的“全国宗乡会馆研讨会”与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的成立,打破了多年来会馆沉寂的局面。现阶段的华团再次因时制宜,转型为文化堡垒,肩负起抢救华人意识和维护中华文化的时代使命。
过去几十年来,在宗乡总会领导下,华人会馆与时俱进,推出一系列有关华族历史与文化的活动,如创设华裔馆、联合设立“中华语言文化基金”、制作大型电视节目、创设“宗乡汇典”综合数码移动平台等,为普及与弘扬华族历史文化,促进融合新移民起到积极作用。
华人社团是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从转化中得到新生的宗乡会馆,将继续肩负其历史任务,在未来的发展中因时制宜,成为新华社会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