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5日星期一

新加坡的两个100年?


《联合早报》- 柯木林:新加坡的两个100年? (2018-02-05)

http://www.zaobao.com.sg/zopinions/views/story20180205-832811

  如果说新加坡开埠100年留下的是《新加坡百年史》及《新加坡华人百年史》,那开埠200年又应该留下什么东西呢?当我们致力于提升国人重视“文化遗产”意识之际,是否也应该留下一些“文化遗产”给后世子孙?

  2019年2月6日,新加坡将迎来历史上的盛事:开埠200年。一个专门负责200年庆典的工作小组已成立,随着开埠纪念庆典筹备工作展开,国人对新加坡历史的关注热度有所上升。新加坡历史到底是200年还是700年,又成了热门话题。
  1819年2月6日,莱佛士与天猛公(Temenggong)签约,准许英国东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在这里设立商港。这是新加坡历史的转捩点,从此新加坡逐步成为繁华的国际港口,2月6日也就成了新加坡的开埠日。
  开埠100年的前一年,即1918年,当局成立了一个以殖民地高级行政官麦士威(William George Maxwell)为首的15人“百年纪念委员会”(Centenary Memorial Committee)。委员会成员来自各族群代表,其中包括林文庆医生及历史学者沃尔特·梅克皮斯(Walter Makepeace)。
  委员会认定新加坡百年庆典最有意义的活动,应该是设立“新加坡教育基金”(Educational Fund of Singapore),以实现当年莱佛士设想创办马来学院(Malay College)的愿景。
  这项计划分三阶段进行。首先是开办高等技校,其次是创设科学与文学大学学院,最终发展为可以颁发文理科学位的完整大学。以“新加坡教育基金”所创办的莱佛士学院(Raffles College)于1929年正式开幕,这就是马来亚大学的前身,也即是今天的新加坡国立大学。
  百年庆典在1919年2月6日举行。《叻报》对当天活动有详细报道:“昨为本坡百周纪念大典,全埠休业,悬旗庆祝。是早七点五十分钟,坡督命驾至域多利亚大会堂下,向籁佛勳爵铜像行开幕礼。铜像之傍,有海陆军两队环绕。坡督演说毕,将围罩铜像之绢簾揭开,军乐大奏。时中西绅商之致祝词花圈以表敬意者,为数甚多,极为热闹。迨至下午,跑马埔处,则陈列战舰炮垒,及各式玩具,举行庆祝大典,观者人山人海。马车、手车及摩打车,络绎而往,不绝于途。入夜则大放烟花,五光十色。电车为利便游人往来之故,昨夜行至三四点钟而后已云,亦可谓空前未有之热闹矣”。(见1919年2月7日《叻报》报道《恭祝百周纪念之热闹》)
  由此可见,把莱佛士铜像从政府广场(Padang)原位置(自1887年6月27日就在此)移到现位置维多利亚纪念堂前,是百年庆典的主要活动之一,揭幕仪式在当天举行。这就是《叻报》所报道的“坡督命驾至域多利亚大会堂(维多利亚纪念堂)下,向籁佛勳爵(萊佛士爵士)铜像行开幕礼”。
  殖民地政府庆祝开埠100年的目的,不外是纪念莱佛士的丰功伟绩。作为《爪哇史》的专家,莱佛士的确是一位杰出的学政人员。他通过对本区域历史研究,知道新加坡地理位置的重要。在他到来之前的500年,这里已是一个繁荣商港。当时中国正值元朝,时称“单马锡”的新加坡已和中国泉州通商。莱佛士开埠新加坡不是偶然的,而是经过一系列的研究,才找到这个根据地。开埠的意义在重启古代新加坡的繁荣。
  因此,莱佛士一开始就把新加坡定位为商港。经济第一,商人至上的价值观从此形成,一直延续至今。
  英国不愧为老牌殖民主义者,当年他们就意识到,开埠百年庆典必须留给后世一些值得永远纪念的东西。在这种思维引导下,才有今天的莱佛士铜像、国大及《新加坡百年史》(1921年出版)、《新加坡华人百年史》(1923年出版)等不朽的英文巨著。这些都是百年庆典的产物。
  时间悠悠,又是100年。进入第二个100年的新加坡,经历了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二次世界大战、援华抗日运动、反帝反殖斗争、独立建国等重大历史事件,这是一个大时代,也是一个新时代。
  如果说新加坡开埠100年留下的是《新加坡百年史》及《新加坡华人百年史》,那开埠200年又应该留下什么东西呢?当我们致力于提升国人重视“文化遗产”意识之际,是否也应该留下一些“文化遗产”给后世子孙?
  是到了总结这个时代和理顺历史脉络的时刻。新加坡历史就如新加坡美食“Rojak”(罗惹)一样,杂果、蔬菜、酱汁混肴,伴出其特有的新加坡风味。新加坡历史和世界各地的移民,以及中国、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欧亚的移民史是分隔不开的。新加坡除开埠200年外,还有什么重要的史料可以发掘?
  擅长新加坡古代史研究的柯宗元在《海峡时报》为文指出,新加坡历史从14世纪的单马锡时代、15世纪的马六甲苏丹王朝、19世纪莱佛士开埠,及至1965年独立建国,走到今天,己是“第四轮的政权更迭”(four circles settlement),“当前趋势,似得靠中国市场及其所倡导的‘一带一路’发展机遇”。
  际此开埠200年,应该好好地正视新加坡历史与这些移民的关系。只有给新加坡历史一个正确定位,恢复历史原貌,才能建立自信,才不会把历史问题视为敏感问题而有所困惑,并纠缠不清。
  在未来的几十年里,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事关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发展,这才不失庆祝新加坡开埠200年的意义。
(作者是本地历史学者)







80视点网 - 柯木林:新加坡的两个100年?
http://www.80sd.org/pl/2018/02/05/21739.html

  2019年2月6日,新加坡将迎来历史上的盛事:开埠200年。一个专门负责200年庆典的工作小组已成立,随着开埠纪念庆典筹备工作展开,国人对新加坡历史的关注热度有所上升。新加坡历史到底是200年还是700年,又成了热门话题。
  1819年2月6日,莱佛士与天猛公(Temenggong)签约,准许英国东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在这里设立商港。这是新加坡历史的转捩点,从此新加坡逐步成为繁华的国际港口,2月6日也就成了新加坡的开埠日。
  开埠100年的前一年,即1918年,当局成立了一个以殖民地高级行政官麦士威(William George Maxwell)为首的15人“百年纪念委员会”(Centenary Memorial Committee)。委员会成员来自各族群代表,其中包括林文庆医生及历史学者沃尔特·梅克皮斯(Walter Makepeace)。
  委员会认定新加坡百年庆典最有意义的活动,应该是设立“新加坡教育基金”(Educational Fund of Singapore),以实现当年莱佛士设想创办马来学院(Malay College)的愿景。
  这项计划分三阶段进行。首先是开办高等技校,其次是创设科学与文学大学学院,最终发展为可以颁发文理科学位的完整大学。以“新加坡教育基金”所创办的莱佛士学院(Raffles College)于1929年正式开幕,这就是马来亚大学的前身,也即是今天的新加坡国立大学。
  百年庆典在1919年2月6日举行。《叻报》对当天活动有详细报道:“昨为本坡百周纪念大典,全埠休业,悬旗庆祝。是早七点五十分钟,坡督命驾至域多利亚大会堂下,向籁佛勳爵铜像行开幕礼。铜像之傍,有海陆军两队环绕。坡督演说毕,将围罩铜像之绢簾揭开,军乐大奏。时中西绅商之致祝词花圈以表敬意者,为数甚多,极为热闹。迨至下午,跑马埔处,则陈列战舰炮垒,及各式玩具,举行庆祝大典,观者人山人海。马车、手车及摩打车,络绎而往,不绝于途。入夜则大放烟花,五光十色。电车为利便游人往来之故,昨夜行至三四点钟而后已云,亦可谓空前未有之热闹矣”。(见1919年2月7日《叻报》报道《恭祝百周纪念之热闹》)
  由此可见,把莱佛士铜像从政府广场(Padang)原位置(自1887年6月27日就在此)移到现位置维多利亚纪念堂前,是百年庆典的主要活动之一,揭幕仪式在当天举行。这就是《叻报》所报道的“坡督命驾至域多利亚大会堂(维多利亚纪念堂)下,向籁佛勳爵(萊佛士爵士)铜像行开幕礼”。
  殖民地政府庆祝开埠100年的目的,不外是纪念莱佛士的丰功伟绩。作为《爪哇史》的专家,莱佛士的确是一位杰出的学政人员。他通过对本区域历史研究,知道新加坡地理位置的重要。在他到来之前的500年,这里已是一个繁荣商港。当时中国正值元朝,时称“单马锡”的新加坡已和中国泉州通商。莱佛士开埠新加坡不是偶然的,而是经过一系列的研究,才找到这个根据地。开埠的意义在重启古代新加坡的繁荣。
  因此,莱佛士一开始就把新加坡定位为商港。经济第一,商人至上的价值观从此形成,一直延续至今。
  英国不愧为老牌殖民主义者,当年他们就意识到,开埠百年庆典必须留给后世一些值得永远纪念的东西。在这种思维引导下,才有今天的莱佛士铜像、国大及《新加坡百年史》(1921年出版)、《新加坡华人百年史》(1923年出版)等不朽的英文巨著。这些都是百年庆典的产物。
  时间悠悠,又是100年。进入第二个100年的新加坡,经历了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二次世界大战、援华抗日运动、反帝反殖斗争、独立建国等重大历史事件,这是一个大时代,也是一个新时代。
  如果说新加坡开埠100年留下的是《新加坡百年史》及《新加坡华人百年史》,那开埠200年又应该留下什么东西呢?当我们致力于提升国人重视“文化遗产”意识之际,是否也应该留下一些“文化遗产”给后世子孙?
  是到了总结这个时代和理顺历史脉络的时刻。新加坡历史就如新加坡美食“Rojak”(罗惹)一样,杂果、蔬菜、酱汁混肴,伴出其特有的新加坡风味。新加坡历史和世界各地的移民,以及中国、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欧亚的移民史是分隔不开的。新加坡除开埠200年外,还有什么重要的史料可以发掘?
  擅长新加坡古代史研究的柯宗元在《海峡时报》为文指出,新加坡历史从14世纪的单马锡时代、15世纪的马六甲苏丹王朝、19世纪莱佛士开埠,及至1965年独立建国,走到今天,己是“第四轮的政权更迭”(four circles settlement),“当前趋势,似得靠中国市场及其所倡导的‘ ’发展机遇”。
  际此开埠200年,应该好好地正视新加坡历史与这些移民的关系。只有给新加坡历史一个正确定位,恢复历史原貌,才能建立自信,才不会把历史问题视为敏感问题而有所困惑,并纠缠不清。
  在未来的几十年里,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事关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发展,这才不失庆祝新加坡开埠200年的意义。
(作者是本地历史学者)




Straits Times - 700 years of history, a bicentennial and four cycles of settlement
https://www.straitstimes.com/opinion/700-years-of-history-a-bicentennial-and-four-cycles-of-settlement







微信 - 黄兰诗 - 开埠初期的才子汤申及其文化遗产
https://mp.weixin.qq.com/s/DvUSh3fl63VTTv2CpIOv-A











《源》2019年 · 第5期 · 总期141 - 开埠初期的才子汤申及其文化遗产



Straits Times - Raffles and Farquhar kin meet at bicentennial show (2019-09-20)



《联合早报》-  图管局与档案馆联办展览 百余文物珍藏让历史“跃然纸上” (2019-09-28)


https://www.zaobao.com.sg/news/singapore/story20190928-992600

  展览将展出150多个文件、地图、画作等文物。其中有50多件是向海外机构借出的珍藏,一些更是首次在狮城亮相,如牛津大学鲍德林图书馆收藏的明代彩绘航海图塞尔登中国地图,以及苏格兰比特岛档案馆的1820年新加坡手绘陆地图。
  不论是19世纪绘测师约翰·汤申绘制的新加坡水彩画、显示贸易航海路线的“塞尔登中国地图”,或是先驱人物陈金声的遗嘱,一件件文物将在“跃然纸上:1867年前的新加坡”展出,让访客了解新加坡在17世纪至1867年成为英国皇家殖民地之间的历史与生活面貌。
  这项配合新加坡开埠200年的免费展览为期六个月,从今天起举行至明年3月22日,地点是国家图书馆大厦10楼的展厅。
  展览将展出150多个文件、地图、画作等文物。其中有50多件是向海外机构借出的珍藏,一些更是首次在狮城亮相,如牛津大学鲍德林图书馆收藏的明代彩绘航海图塞尔登中国地图(Selden Map of China),以及苏格兰比特岛档案馆的1820年新加坡手绘陆地图。
  国家图书馆管理局展览组主任钟尚宏指出,赛尔登地图将从11月6日起展出,这幅17世纪手绘地图显示中国、日本、朝鲜、东南亚和印度各个地区,以及福建到东南亚各地的航海贸易路线,是具代表性的东亚地图。“它是第一次在新加坡展出,可算是牛津大学图书馆‘镇馆之宝’级文物。”
  除了赛尔登地图以外,公众也可从即日起观赏许多有趣的展品。

15世纪郑和航海图 画有贸易港口淡马锡
  钟尚宏说:“像是《武备志》的茅坤图,也就是郑和航海图。那是15世纪用的地图,图中显示中国和南洋贸易的情形和航海路线,从中可看到东南亚不同地区包括淡马锡,也就是新加坡的古名,由此可见新加坡在15世纪已是一个贸易港口。
  “还有,目前所知最早的新加坡陆地图,它是大概在1819与1820年之间由英国人手绘、做城市规划用途的地图。地图显示新加坡河口,从福康宁到甘榜格南的面貌,很有历史意义和价值。”

陈金声遗嘱内容特殊 给女儿遗产丈夫不得控制
  19世纪在新加坡担任绘测师的约翰·汤申(John Turnbull Thomson)期间也以他在新加坡的所见为作画题材,呈现甘榜格南回教堂、天福宫等景象。
  汤申的15幅收藏在新西兰奥塔哥大学图书馆的水彩画会亮相展览,供公众欣赏。他离开新加坡后,前往新西兰并在担任当地首名绘测官。
  一些展出的文件还包括《英荷条约》、慈善家陈金声的遗嘱等。陈金声于1864年离世,除了捐赠给慈善机构,部分遗产也留给家人,而他在遗嘱也注明给女儿的遗产供她们使用,不能被丈夫控制,在当时的年代属罕见。
  通讯及新闻部兼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高级政务部长沈颖昨天为展览主持推介仪式。
  她受访时说:“我觉得这场展览应该是新加坡开埠200年纪念活动的亮点,我们首次集合这么多来自世界不同角落、有关新加坡的宝贵文件与资料展出。这种历史长河的回顾,我觉得是非常好的体验,希望公众不要错过这么难得的机会。”
  “跃然纸上:1867年前的新加坡”(On Paper: Singapore Before 1867)展览由图管局与国家档案馆联办。主办方也推出同名的书籍,介绍展品的资料,公众可通过图管局应用阅读电子版。
  公众若想参加由专家带领的导览,深入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可浏览网站www.nlb.gov.sg/golibrary查询日期并报名。



《源》2020年 · 总期147 - 政府大厦前的大草场




Straits Times - Protection for artefacts still to be found (2021-11-14)



《联合早报》- 庄理名:从新加坡生存之道看乌克兰危机 (2023-03-29)

https://www.zaobao.com.sg/forum/views/story20230329-1377357

不久前,我出席了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举办的《何谓新加坡华人》讲座。王赓武教授英语主讲,以他的丰富历史知识,把讲题分两个部分阐述:一、新加坡如何形成;二、何谓华人(Chinese)。在新加坡如何形成的部分,王教授指出,新加坡的形成有许多偶然因素(surprises)。这些因素许多都由大国决定,不是新加坡人能控制和主宰的。王教授也解释新加坡有大量华人,是因为英国要吸引大量华人到新加坡以促进和中国的贸易。他也没有避讳地提到因这政策所形成的种族结构,在新加坡建国过程中所造成的困扰。

新加坡建国时,许多人都把我们看成本区域的以色列。其实,乌克兰、新加坡和以色列都有一些相似的处境。这三个国家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都由大国决定。它们的领土与相对巨大的邻国都有历史上复杂的关连,它们也都和邻国的族群有深厚的渊源。

但为何新加坡与这两个国家不同,人民能享受和平,安居乐业,与邻国保持良好关系。如王教授所说,我们有时无法选择环境,但新加坡领导人选择了“接受它,处理它”而不是“对抗它,改变它”。

我认为具体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新加坡把自己定位为多民族国家,而不是单一民族国家。王教授在讲座中提到,当今世界格局,主要是18世纪在欧洲兴起的单一民族国家观念定下来的,把自己定位为多民族国家的是少数。纵使号称大熔炉的美国,其实也是融为单一文化,而不是由独特的多文化并存。新加坡不但在宪法上保障各族群的权益和文化,也付诸行动,完全堵住邻国用族群问题干扰我国内政的借口。

第二,秉持以本区域为中心的外交政策,以本区域国家的利益为考量。不寻求利用域外大国势力增加自己的筹码,从而造成邻国的不安。新加坡虽然是个小国,但在亚细安里能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邻国看到新加坡能够对本区域的利益、和平与稳定发挥巨大贡献,这其实就是新加坡最好的安全保障。

第三,以经济发展,而不是以寻求军事安全保障为基本国策。经济发展能让我国有更多资源来增强上述的两个国策。首先,我们有充裕的资源帮助弱势群体。市场经济分配机制的缺陷,会造成少数族群无法均衡获益,产生族群矛盾,这是世界上普遍的问题,如中国新疆的少数民族和美国的非洲裔。因此,政府须要额外资源来解决这类矛盾。经济发展也能让邻国获益,辅助国家的外交政策。最后,我们也会有更多资源发展国防力量,阻吓潜在敌人,这比引入域外势力更能保障和平。

解决乌克兰危机,将是一个漫长困难的过程,一步一步来,不要妄想一蹴而就。第一步应该是先停火,然后在能确保社会稳定下,把乌东地区定为非军事区,安排俄军有序撤离。然而,要保持区域长治久安,乌克兰可以参考新加坡的经验,把自己定位为多民族国家,在宪法上和实际行动上保障各族群的权益,在外交上平衡与各邻国的关系,不寻求军事结盟,专注发展经济。乌克兰应寻求加入各个经济组织,如欧盟,也不应排除加入有俄罗斯参与的经济组织,如上海合作组织或金砖国家。

有人会说,俄罗斯对乌克兰造成这么大的伤害,要实现以上这些是不可能的。天底下没有过不去的坎。当年越南因进军柬埔寨而与亚细安对立,现在这两国不也被吸纳进亚细安,和平共处,专心发展经济。

(作者是本地会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