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4日星期六

凤山寺


《新明日报》- 烧王船送晦气祈求风调雨顺 (2017-12-17)



《联合早报》- 保留闽南传统工艺之美 凤山寺与闽南侨乡古迹的保护 (2017-12-21)




《联合早报》- 探索水廊头原址 (2018-07-14)

 https://www.zaobao.com.sg/news/fukan/multiplex/story20180714-875079

  水廊头凤山寺历史悠久,因此对水廊头这个俗称的原址未曾存疑。
  诸多华文记载都说中华女学堂(即后来的中华女学校/中华女中)设在水廊头,所以有这样的说法,学校最初设在摩罕莫苏丹,后来迁到登路,然而在探索学校历史的时候,却发现并非如此。

从凤山寺说起
  中国福建南安诗山镇的凤山寺广泽尊王被南安人视为保护神,每到一处总会筑建庙宇,因此香火随移民的脚步遍布四海,1836年,南安人在青山亭西麓建造凤山寺。后来,星洲书报社在丹戎巴葛建造新大楼,它就在凤山寺山脚下,书报社旁边的中式牌坊就是凤山寺的山门。庙宇经常冠上主干道路的名称,1905年张永福在星洲书报社演说时,报章所刊登的社址就是丹戎巴葛凤山寺口。
  受直落亚逸盆地填土工程影响,凤山寺在1907年被殖民地政府征用,搬迁到摩罕莫苏丹。凤山寺信托人傅孙潴(Poh Sun Tee)在1907年提呈由黄德茂(W T Moh)负责测绘的庙宇建筑蓝图,崭新的凤山寺在1913年正式落成。据1912年的一份通告,当时称为后芭窑凤山寺,这个名称在1950年代初期还一直被沿用。
  水廊头一词据说和慕宝路(Merbau Road)的海峡制冰公司(Straits Ice Company)有关。这家制冰厂于1901年在此开始生产,然而水廊头凤山寺最早在1940年出现,不过当时的写法是“水笼头”。在1940至1950年代之间,后芭窑凤山寺和水廊头凤山寺同时交替使用,到1950年代中才逐渐定为水廊头凤山寺。

水廊头另一源头
  新加坡河是潮州人聚集之处,沿岸有不少潮州富商,沈嘉然是其中之一。他在1913年12月10日去世,他的华文讣告显示丧居在水廊头嘉丰园。查阅《海峡时报》,其寓所是Sans Saouci, 105 River Valley Road。Sans Saouci即嘉丰园,位于里峇峇利路,105号是旧式门牌编号,介于里峇峇利弄和金炎路之间。
  南洋青年励志社成立于1919年,是年轻人互相学习与切磋知识的会所,因会员增加场地狭小而搬迁。刊登在1920年8月24日《新国民日报》的搬迁通告显示,励志社搬迁到水廊头92-5号,同一则通告的英文地址是92-5 River Valley Road。这两个例子具体说明,里峇峇利路就是水廊头。
  林庆年在1951年一篇中华女学校的《校史》中说:中华女校先租水廊头民房为校舍,后迁校到登路。查阅当时英文报章,驻叻代理总领事戴欣然于1911年3月30日为中华女学堂主持开幕,学校位于登路1号。据华文报章的通告,丁律(登路)即水廊头门牌一号。这所学校是潘春阳的产业,潘春阳住在登路2号,后来因潘春阳逝世,家族收回遗产,学校大约在1924年搬到登路85/86号。据1893年的地图显示,它就位于里峇峇利路和登路交界处,因面向里峇峇利路,也称为水廊头。

水廊头重新定位
  水廊头最初是指里峇峇利路,后来摩罕莫苏丹也称为水廊头,这无疑造成混淆。1970年,首次出版的中文版《新加坡街道指南》,一些街名俗称也收录在街道索引栏之中,这些俗称重新定位。介于禧街和登路之间的里峇峇利路称为水廊内,介于基里尼路和登路之间的里峇峇利路改为皇家山脚,摩罕莫苏丹定为水廊头。虽然这避免许多混淆,但对后来的历史研究却造成更大的困扰。



讲座 - 水廊头凤山寺的兴建:账簿、图纸与人物



《联合早报》- 水廊头凤山寺建筑赏析 (2023-11-23)

https://www.zaobao.com.sg/lifestyle/history-heritage/story20231123-1451623
  今年是水廊头凤山寺落成110周年纪念。除了是崇拜圣公文化的寺庙,凤山寺也体现20世纪初本地南安社群的意志与凝聚力;并以高超的建筑技艺为信众打造理想的宗教场所,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在新加坡留存不多的华族传统建筑中,坐落于莫罕默苏丹路的水廊头凤山寺,于1978年11月10日被评定为国家古迹(National Monument),是第三批获此荣誉的代表性华族建筑。这座典型的闽南传统式样建筑,是抗日英雄林谋盛的父亲林路,带领本地南安人所兴建,主祀带有地域特征的神祗——广泽尊王,筹建于1907年,始建于1908年,落成于1913年,今年是其落成110周年纪念。
  凤山寺经历过若干次不同规模的翻修,最近一次是2004年至2009年展开的落架大修,以华社传统的做法集合社群力量募集经费,聘请中国工匠以修旧如旧的科学方法,恢复这座百年古寺的昔日光彩。这一突显社群合作精神的高规格建筑保护工程,于2010年荣获联合国亚太区文化遗产卓越奖。
  水廊头凤山寺除了是崇拜圣公文化的场所,也体现了20世纪初本地南安社群的意志,他们集合祖籍地与居留地的资源,以高超的建筑技艺为信众打造一处理想的宗教场所,最终也成为南安会馆安身立命之处。

罕见的图文账簿史料
  在新马众多的华族寺庙中,水廊头凤山寺既不是最古老的,也不是规模最大、建筑最精美的一座,却是罕见保留各类图文史料记录的寺庙。留存的七本账簿记录凤山寺从1907年筹建到建成后的管理,2018年南安会馆将这些账簿捐赠给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收藏。此外,新加坡国家档案馆收藏三份有关凤山寺的建筑图纸,分别递交于1907年和1908年。各类图文档案资料的并存,使得凤山寺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凤山寺护坡下的《南安古墓碑记》。(作者提供)
  凤山寺前殿左右两侧的石碑记录了本地凤山寺的演变,石碑四周均以蓝底线雕装饰,但有着不同纹样。题为《新嘉坡凤山寺碑序》的石碑立于1913年,纪念现在这座新凤山寺,在账簿中称为“新宫”。题为《重修凤山寺石碑记》的石碑则是立于1868年,记录旧凤山寺的重建,在账簿中称为“旧宫”,这块石碑是从旧宫搬迁至此。
  在登上凤山寺大台阶前,右侧护坡下有一块石碑,题为《南安古墓碑记》立于1977年,纪念曾安葬在旧凤山寺附近青山亭里的31位无名南安先辈,他们的合葬墓立于1829年,显示19世纪初已有南安人在本地落脚,形成互助团体为同乡办理身后事。

神祗起源与祖庭特征
  凤山寺主殿正中神龛供奉广泽尊王与妙应仙妃。(作者提供)
  凤山寺供奉的广泽尊王是福建四大地方神灵之一,其祖庭在南安诗山,寺庙取名“凤山”,相传源于诗山的地理形状,从高空俯瞰犹如展翅的凤凰。凤山寺常见以“凤凰”为主题的装饰,例如,正入口大门的彩绘以凤凰代替传统的门神,建筑构件也多见凤凰造型。
  广泽尊王本名郭忠福,其生平经历与坐化成神有着独特的传说,神祗特征与姓氏源流体现于凤山寺建筑细节。前殿与主殿之间的连廊屋脊正中各安放一尊陶瓷水牛,寓意广泽尊王的牧牛童出身。中庭与主殿相交处的石制斜坡上有浮雕盘龙,称为“御路石”,象征神灵与帝王所行通路,彰显历代帝王对于广泽尊王的表彰。
  主殿正中神龛供奉广泽尊王与其夫人妙应仙妃的神像。广泽尊王坐化时年仅16岁,其神像有着独特的少年造型——圆眼、红脸、左脚下垂、右脚盘坐。神龛前的飞罩两侧雕刻凤凰牡丹,上方则是郭子仪拜寿,显示广泽尊王的郭氏源流。神龛的双柱雕刻,上部连拱与垂花等细节,仿如迷你版的凤山寺前殿建筑。

城市发展与建筑选址
  水廊头凤山寺的兴建是新加坡开埠后城市发展的缩影,也体现了当时华人对于风水宝地的追求。本地最早的凤山寺兴建于1836年,坐落于华利山,位于广客两帮的坟场青山亭旁,即现在的道拉实街与华利街一带。1905年因城市发展而迫迁,开始寻找新址,1907年获得殖民地政府五万元赔偿款后,买下此地筹建新的凤山寺。
  南安人选择在学院山东南坡兴建新的凤山寺,因此地背靠山体,且可远眺新加坡河,是符合华人传统观念“背山面水”的风水宝地,亦延续祖庭建于山坡之上的传统,从而奠定水廊头凤山寺高居山坡,前设石制大台阶的特色。
  凤山寺台阶的古老石踏板。(作者提供)
  在山坡上兴建寺庙,其工程量远大于在平地施工,需要大量人力清理草木修整场地。为确保山体稳定,1908年提交护坡设计的相关建筑图纸,设计费、人工费等均记录于账簿。为了节省造价,沿山坡而建的大台阶,其部分石踏板来自旧凤山寺,新旧混杂的痕迹至今清晰可辨。
凤山寺屋顶有着燕尾脊与皇宫起特色。(作者提供)

闽南传统的木造建筑
  凤山寺是本地闽南传统木造建筑的典范,特色之一是屋顶的造型与做法。前殿歇山屋顶分成三段,中间部分屋脊高起以强调中心地位,称为“三川殿”。屋脊呈圆弧形,两端向上翘起,形同燕子的尾巴,习称“燕尾脊”,屋顶满铺红色筒瓦,闽南语称“皇宫起”。
  华族传统建筑以木构梁架支撑屋顶,通过柱子将屋顶重量传至基础。凤山寺的建筑尺度宜人,在前殿可近距离欣赏闽南传统木构架做法。水平方向的通梁施以彩绘,垂直方向以叠斗与斗座承重,彩绘通梁与立柱之间的托木,雕刻着龙头鱼身的鳌鱼,以其喜吞火吐水的特征护佑木结构。
  凤山寺塌寿内的精彩木雕。(作者提供)
  凤山寺主殿的屋顶为重檐歇山式,以三通五架的结构支撑屋顶,其下方加设通梁,形成高阔的空间。通梁和束木施以题材各异的彩绘,大通梁之间以叠斗和斗座形成竖向支撑,叠斗外侧竖材以八仙过海为主题,斗座浮雕则以祥兽(狮子、大象)与瑞植(松、竹、梅)为主题。
  华族传统建筑中,形同称量粮食的容器的构件被称为“斗”,形如手臂的构件被称为“拱”,斗和拱通过卯榫结构连接,是建筑的基本构造单元。斗拱可以各种形状呈现,不同地区各具特色,采用古典女性造型的飞天拱是泉州地区的特色,凤山寺可见形态各异的飞天拱,印证建筑工匠的泉州源流。

经典的对场作建筑
  凤山寺的建筑规模不大,却是本地华族传统建筑对场作工艺的代表。对场作指的是建筑沿着中轴线分为两边,分别由两组工匠建造,他们同时施工,以竞争的方式展示各自高超的技艺,同时能缩短建造工期。欣赏采用对场作建造的凤山寺,须沿建筑中轴线比对两侧不同的工艺,即使是相同的主题,其细节亦存在不同。
  凤山寺主体建筑为三开间,即以两排柱分隔出三部分,中间的开间跨度较两侧的为大,其空间等级也较两侧的为高。“塌寿”是闽南语对于门廊空间的称呼,也是整座建筑中最先为访客踏足的空间,因其高度适中,在人的视线范围内能够详细观察细节,往往是展示建筑工艺的最佳场所。
  凤山寺的双塌寿以木雕为胜,雕工精巧绝伦,展示出本地华族传统建筑高超的木雕技艺。两根龙柱内侧的吊筒,雕刻成花篮形状,侧开间的吊筒则是倒挂的莲花形状,通过吊筒的不同造型突显中开间较高的空间等级。对比左右两侧的吊筒,可以看出对场作导致的不同雕刻细节。
  欣赏凤山寺对场作的最佳位置是主殿面朝中庭一侧的檐廊,在这处以卷棚界定的空间里,以中轴线为界,对比左右梁架的雕刻,一侧的飞天拱带有双翼,另一侧则是脸侧向一边的仕女造型;一侧的竖材为憨番造型,另一侧则是花篮造型;一侧的狮座造型圆润丰满,另一侧则是玲珑剔透。

精彩多样的建筑工艺
  凤山寺的另一个建筑特征是精彩的石雕,其雕刻技法多样,工艺精湛,尤以高雅的彩雕为胜。凤山寺账簿显示,负责石雕的匠师是杨喜来,他提供包工包料的服务,展示不同的雕刻技法,完成所有石雕工程。
  塌寿的两根石龙柱是承重结构,在六边形石柱表面上,以透雕技法雕刻出仰首向上飞升的巨龙,上部祥云朵朵,下部雕刻禹门跳浪翻,鱼跃龙门升,寓意逆境奋斗成功。
  正中大门两侧的石狮是以圆雕的方式雕刻,以浅色勾边,这对雌雄双狮彼此相望,造型活泼可爱。石狮是以整块石头雕刻而成,底座后部与门柱相套,确保稳定性,也避免被移动。
  凤山寺前殿内的花鸟柱,雕刻有建寺功臣。(作者提供)
  前殿内的一对承重圆形石柱,表面以透雕方式雕刻花鸟人物,图案布局丰满,施以彩绘,极为生动。这对花鸟柱别具深意,图案之间的空白处篆刻有六位人物的名字,他们是兴建凤山寺的功臣,包括林云龙(即林路),他既是凤山寺董事部最高领导,也是捐款数额最高的人。
  凤山寺屋顶的剪粘装饰。(作者提供)
  凤山寺塌寿内的龙柱。(作者提供)
  凤山寺的剪粘在本地并非最为突出,却体现了闽南特色,喜好以吉祥动植物作为装饰主题。剪粘是以各种色彩的瓷碗为材料,以剪刀剪出适合的大小后,黏贴到泥塑的胚体上完成,彩色瓷片经风吹日晒能长时间保持色彩,瓷碗剪出的瓷片带有一定的弧度,令剪粘造型圆润饱满。凤山寺燕尾脊上的双龙戏珠,垂脊上的牌头,以及戗脊上的卷草,都是以剪粘工艺完成。
  水廊头凤山寺是欣赏本地华族传统建筑之美的最佳案例之一,完整保留了20世纪初泉州地区传统建筑的结构与装饰特征,结合罕见的账簿记录与建筑图纸加以分析,是了解英国殖民时期本地华人建筑业的珍贵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