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1日星期日

陈武烈失踪解谜


《联合早报》- 陈武烈失踪解谜 (2018-01-21)


http://www.zaobao.com.sg/news/fukan/others/story20180121-828760

  陈武烈(Tan Boo Liat 1874-1934)何许人也?他是陈笃生的曾孙,陈金钟的长孙。这位20世纪初期的年轻华社领袖,曾经叱咤风云,领导整个福建帮。然而就在他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忽然失踪了!他到底去了哪里?事隔70多年,由于新史料不断发现,终于找到了他的迷踪。本文根据零碎资料拼凑,破解这个历史谜团。

  在直落亚逸街天福宫正殿入口处,有一块长107厘米,宽76厘米的大理石碑刻,就是《重修天福宫碑记》。碑文记录了重修天福宫所需的“工料”及“所有开费”。碑刻中三大董事:吴寿珍、陈武烈与李清渊,陈武烈居首,他就是本文所要谈论的历史人物。
  《重修天福宫碑记》署期“大清光绪丙午卅二年二月拾陆日”,公元1906年3月10日,与新加坡中华商务总会(中华总商会)的成立时间(1906年4月8日)仅差一个月,其间是否有内在关系?待考。
  19世纪中叶开始,新加坡华人社会的最高领导机构一直就是天福宫。早年的天福宫已建立一套良好的选举系统,三年一选,具有相当的民主意识与观念。天福宫的第一任大董事陈笃生辞世后,其子陈金钟继任。继陈金钟之后,1897年初,长孙陈武烈成功当选天福宫大董事。

年少英才
  从1897年到1916年的20年间,陈武烈是天福宫的主要领导人物,任内完成重修天福宫。陈笃生、陈金钟、陈武烈祖孙三人领导天福宫前后60年,历三世不衰。在此期间,陈氏家族不仅关注本帮侨民福利,同时利用他们的财富,做出惠及整体新加坡社会的义举,传为佳话。
  与其祖父陈金钟一样,陈武烈接管天福宫时也很年轻,《叻报》称陈武烈“年少英才”,《星报》则谓“英才卓荦”。陈武烈亦是同盟会会员,主张革命倒清,为孙中山的挚友与忠诚支持者。1910年,他在花柏山下的秉德路修建豪华别墅金钟大厦,以纪念其祖父陈金钟。1911年12月15日(星期五),孙中山回国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途经新加坡,住宿金钟大厦。
  此外,陈武烈于1899年任新加坡华人女子学校财政,他也是该校发起人之一。1900年发起组织海峡英籍华人公会,同时亦为华人义勇军队员,担任陈笃生医院管理委员会委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1906年6月,他与林文庆医生及殷雪村医生设立振武戒烟善社,反对抽鸦片。
  清朝驻新加坡总领事孙士鼎特地向中国外务部报告此事,同时也知照海峡殖民地总督,以奖励陈武烈对禁烟运动的贡献。光绪31年(1905年)陈武烈在其故乡(今福建省龙海市海澄镇仓头村后许社)捐龙银150大元修路(见《重修苍头社石路捐缘碑记》);民囯乙卯年(1915年)为新加坡麟山亭三大董事之一,负责重修,立《重修麟山亭並桥路碑记》以志其事。

神秘失踪
  陈武烈领导天福宫结束于1916年。此后有关他的资料极少,直到1934年10月17日(星期三),人们才从《星洲日报》上看到他逝世的消息。当年报载他于“二年前返国”(即1932年回到中国),在上海患脑出血症逝世,享年60,遗骸火化后运回新加坡安葬,逝世时最后职衔为 “侨务委员会委员”。
  参阅中国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呈行政院的函件,陈武烈于1934年10月3日(星期三)在上海辞世,但本地报章要在两个星期后才发布他的死讯。1934年10月18日《海峡时报》的讣文刊载他的灵柩将于“10月20日(星期六)上午7时30分由轮船President Johnson号运抵新加坡”,同日下午4时灵车从其寓所No 117 Emerald Hill Road出发,前往俗称咖啡山的武吉布朗坟场安葬。讣文也澄清了较早时所报道的“遗骸火化后运回新加坡”实属错误。《海峡时报》刊载他逝世时最后职衔为J.P.与Phra Anakul Sayamkitch,有异于《星洲日报》的“侨务委员会委员”职衔,显示了峇峇贵族身份的多重性。
  此后有关陈武烈的墓地就很少被提及。直至75年后的2009年,其家族后人,也就是陈笃生玄孙陈继亷(Roney Tan),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十次上武吉布朗坟山,才寻获陈武烈古墓。陈武烈古墓设计独特,墓的两旁各有六道“金光”,相信是受到国民党党徽设计影响。

行踪揭秘
  陈武烈行踪神秘,在那段离开新加坡的日子,他到底去了哪里?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了解陈武烈的业务情况。
  陈武烈继承了家族殷实的企业,业务遍及中国及东南亚等地区。他的祖父陈金钟曾任暹罗驻新加坡首任领事,与泰国皇室关系密切,有扎实的社会根基与经济基础。家族企业“振成号”所经营的米业,居东南亚之冠。因业务关系,陈武烈经年往返新暹之间是可以理解的。
  1903年,泰国华侨创建泰京天华慈善医院,陈武烈积极捐助。医院落成时,泰王拉玛五世(Rama V)亲临主持揭幕典礼。在《天华医院董事会历届董事芳名表》中,“振成栈”从1906年第一届起,连任六届董事直至1911年。
  1910年泰国的报德善堂创立,当时掌管“振成栈”的陈武烈,慷慨资助报德善堂。报德善堂乃潮籍人士创办,闽藉捐款人士唯陈武烈一人;还有泰国《天华医院成立八十周年纪念特刊》在《光绪甲申年捐题倡建本院芳名录》部分,有“陈振成捐银4000铢”的记载,所捐献数目在捐款人中前10名。可见陈氏家族捐助慈善事业是不分籍贯与地域。
  然而,不幸的是,1913年,“振成栈”被大火烧毁。“振成栈”因何失火,可能与商业竞争有关!“振成栈”的衰败可能与这场大火有关。从此,陈武烈的事业就走下坡。1913年到1914年的报章,都可以看到拍卖陈金钟遗产的广告。
  1930年,泰国中华总商会举行新会所开幕,出版《暹罗中华总商会开幕纪念刊》(香港商务印书馆代印,1930年1月)。该刊内容记载陈武烈捐250泰铢,说明他此时的经济情况已大不如前,这是陈武烈在泰国的最后记录。1932年陈武烈移居上海,两年后在上海辞世。

名存史册
  陈武烈辞世后,晚晴园主人张永福通过侨务委员会致函中国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汪精卫,吁请国民政府明令褒扬其生前致力革命的贡献,并将其事迹交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载入史册。此请获得批准, 并报告中央常务委员会备案。
  陈武烈辞世时,其三女儿吉蒂(Kitty Tan,原名陈宝月,Tan Poh Guat 1922-1961),年仅12岁,就读于上海徐家汇崇德女学(当年教会办的贵族学校,今上海七一中学)。吉蒂自述云:“其家兄姐辈……散处四方,鲜通闻问,日夕彷徨,罔知所措”,“只身在沪,孑然无依”,付不起学费。后由国民政府中央抚恤委员会特意发给“一等一次恤金一千元”,“寄交崇德女学校长收存,以作吉蒂求学期间费用”(参阅民国二十三年十月二十四日侨务委员会呈行政院报告。这份资料由陈继廉提供)。陈武烈热心女子教育,可谓生前功德,福庇后人。

后人现状
  我对Kitty Tan当年在父亲逝世后,只身滞留上海,无依无靠的处境十分同情,一直想知道这小女孩后来怎么样了?
  自2005年以来,每三年办一次盛大家族聚会的陈笃生后人,去年第四度在新加坡举行,让后辈认识其显赫家族史。2017年7月25日,我受邀向其后人讲述陈武烈事迹。其中一位后人在讲座会上问我:“How do you know Kitty Tan She was my mother.”当时的我十分诧异,真乃“踏破铁鞋无觅处”,天意也!
  事后我访问了这位后人,他名叫Terence K S Tan(陈吉瑞),66岁,已退休,退休前从事保险金融业务。目前居住在Thomson Hill,生活优异。
  根据陈吉瑞口述,他的母亲吉蒂在上海待了不久就回到新加坡,在母亲的大姐陈宝丽(Polly Tan Po Li,1898-1969即Mrs Seow Poh Leng,银行家肖保龄的夫人)的照顾下,进入新加坡女子学校就读。修完护士课程,毕业后与陈文水医生(Dr Tan Boon Chwee 1917-1993)结婚。婚后有三男,陈吉瑞为其幼子,也就是陈武烈的外孙。1961年7月7日吉蒂因皮肤癌辞世,年仅39岁。





原文:
【寻秘陈武烈】
- 柯木林 -

  陈武烈(Tan Boo Liat 1874-1934)何许人也? 他是陈笃生的曾孙, 陈金钟的长孙。这位20世纪初期的年轻华社领袖,曾经叱咤风云,领导整个福建帮。然而就在他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忽然失踪了! 他到底去了哪里?事隔70多年,由于新史料不断发现,终于找到了他的迷踪。本文根据零碎资料拼凑,破解这个历史谜团。
  在直落亚逸街天福宫正殿入口处,有一块长107厘米,宽 76厘米的大理石碑刻,这就是《重修天福宫碑记》。碑文记录了重修天福宫所需的“工料”及“所有开费”。碑刻中三大董事:吴寿珍、陈武烈与李清渊,陈武烈居首,他就是本文所要谈论的历史人物。
   《重修天福宫碑记》署期 “大清光绪丙午卅二年二月拾陆日”, 公元1906年3月10日,与新加坡中华商务总会(中华总商会)的成立时间(1906年4月8日)仅差一个月,其间是否有内在关系?待考。
  19世纪中叶开始,新加坡华人社会的最高领导机构一直就是天福宫。早年的天福宫已建立一套良好的选举系统,三年一选,具有相当的民主意识与观念。天福宫的第一任大董事陈笃生辞世后,其子陈金钟继任。继陈金钟后,1897年初,长孙陈武烈成功当选天福宫大董事。

“年少英才”
  从1897年到1916年的20年间,陈武烈是天福宫的主要领导人物,任内完成重修天福宫 。陈笃生、陈金钟、陈武烈祖孙三人领导天福宫前后60年,历三世不衰。在此期间,陈氏家族不仅关注本帮侨民福利, 同时利用他们的财富, 作出惠及整体新加坡社会的义举,传为佳话。
  与其祖父陈金钟一样, 陈武烈接管天福宫时也很年青, 《叻报》称陈武烈 “年少英才”,而《星报》则谓“英才卓荦”。陈武烈亦是同盟会会员,主张革命倒清,为孙中山的挚友与忠诚支持者。1910年,他在花柏山下的秉德路 (Pender Road) 修建豪华别墅金钟大厦 (Golden Bell Mansion),以纪念其祖父陈金钟。1911年12月15日(星期五),孙中山回国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途经新加坡, 住宿金钟大厦。
  此外,陈武烈于1899年任新加坡华人女子学校 (Singapore Chinese Girl’s School ) 财政 , 他也是该校发起人之一。 1900年发起组织海峡英籍华人公会 (Straits Chinese British Association), 同时亦为华人义勇军的队员, 担任陈笃生医院管理委员会委员 , 积极参与社会活动。1906年6月,他與林文庆医生及殷雪村医生设立振武戒烟善社,反对抽鸦片。清朝驻新加坡总领事孙士鼎特地向中国外务部报告此事,同时也知照海峡殖民地总督,以奨励陈武烈对禁烟运动的贡献。光绪卅一年 (1905年)陈武烈在其故乡(今福建省龙海市海澄镇仓头村后许社)捐龙銀150大员修路(见《重修苍头社石路捐缘碑记》);  民囯乙卯年(1915年)为新加坡麟山亭三大董事之一,负责重修,立《重修麟山亭並桥路碑记》以志其事。

神秘失踪
  陈武烈领导天福宫结束于1 9 1 6年。此后有关他的资料极少,直到1934年10月17日(星期三),我们才从《星洲日报》上看到他逝世的消息。当年报载他于 “二年前返国”(即1932年回到中 国),在上海患脑出血症逝世,享年60,遗骸火化后运回新加坡安葬, 逝世时最后职衔为 “侨务委员会委员”。
  参阅中国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呈行政院的函件,陈武烈于1934年10月3日(星期三)在上海辞世,但本地报章要在两个星期后才发布他的死讯。1934年10月18日《海峡时报》的讣文刊载他的灵柩将于“10月20日(星期六)上午7:30由轮船 “President Johnson号运抵新加坡”,同日下午4时,灵车从其寓所No 117 ,Emerald Hill Road出发,前往俗称咖啡山的武吉布朗坟场 (Bukit Brown Cemetery) 安葬。讣文也澄清了较早时所报导的“遗骸火化后运回新加坡”实属错误。《海峡时报》刊载他逝世时最后职衔为 J.P. 与Phra Anakul Sayamkitch,有异于《星洲日报》的“侨务委员会委员”职衔,显示了峇峇贵族身份的多重性。
  此后有关陈武烈的墓地就很少被提及。直至75年后的2009年,其家族后人,也就是陈笃生玄孙陈继亷(Roney Tan),花了一个多月时间,10次上武吉布朗坟山,才寻获陈武烈古墓。陈武烈古墓设计独特,墓的两旁各有六道“金光”,相信是受到国民党党徽设计的影响。

行踪揭秘
  陈武烈行踪神秘,在那段离开新加坡的日子里,他到底去了那里?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了解陈武烈的业务情况。
  陈武烈继承了家族殷实的企业,业务遍及中国及东南亚等地区。他的祖父陈金钟曾任暹罗驻新加坡首任领事,与泰国皇室关系密切,有扎实的社会根基与经济基础。而家族企业“振成号”所经营的米业,居东南亚之冠。因业务关系,陈武烈经年往返新暹之间是可以理解的。
  1903年,泰国华侨创建泰京天华慈善医院,陈武烈积极捐助。医院落成时,泰王拉玛五世(Rama V)亲临主持揭幕典礼。在《天华医院董事会历届董事芳名表》中,“振成栈” 从1906年第一届起,连任六届董事直至1911年。
  1910年泰国的报德善堂创立,当时掌管“振成栈” 的陈武烈,慷慨资助报德善堂。报德善堂乃潮籍人士创办,闽藉捐款人士唯陈武烈一人耳;还有泰国《天华医院成立八十周年纪念特刊》在《光绪甲申年捐题倡建本院芳名录》部分, 有“陈振成捐银4000铢”的记载, 所捐献数目在捐款人中的前10名。可见陈氏家族捐助慈善事业是不分藉贯与地域的。
  然而,不幸的是,1913年,“振成栈”被大火烧毁。“振成栈” 因何失火,可能与商业竞争有关!“振成栈”的衰败可能与这场大火有关。从此,陈武烈的事业就走下坡。1913 年到1914 年的报章,都可以看到拍卖陈金钟遗产的广告。
  1930年,泰國中華總商會舉行新會所開幕, 出版《暹羅中華總商會開幕紀念刊》(香港商務印書館代印,1930年1月)。該刊內容記载陳武烈捐250泰銖,說明他此時的經濟情况已大不如前,這是陳武烈在泰國的最後記錄。1932年陳武烈移居上海,兩年後在上海辭世。

名存史册
  陈武烈辞世后,晚晴园主人张永福通过侨务委员会 致函中国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汪精卫,吁请国民政府明令褒扬其生前致力革命的贡献,并将其事迹交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载入史册。此请获得批准, 并报告中央常务委员会备案。
  陈武烈辞世时,其三女儿吉蒂(Kitty Tan, 原名陈宝月Tan Poh Guat 1922-1961 ),年仅12岁,就读于上海徐家汇崇德女学(当年教会办的贵族学校,今上海七一中学)。吉蒂自述云:“其家兄姊辈……散处四方,鲜通闻问,日夕彷徨,罔知所措”,“只身在沪,孑然无依”,付不起學費。後由國民政府中央抚恤委员会特意發給“一等一次恤金一千元”, “寄交崇德女学校长收存,以作吉蒂求学期间费用”(參閱民國二十三年十月二十四日僑務委員會呈行政院報告。这份資料由陈继廉提供)。陈武烈热心女子教育,可谓生前功德,福庇后人。

后人现狀
  我对 Kitty Tan 当年一小女孩,在父亲逝世后,只身滞留上海,无依无靠的处境十分同情,一直想知道这小女孩后来怎么样了?
  自2005年以来,每三年办一次盛大家族聚会的陈笃生后人,于今年第四度在新加坡举行,让后辈认识其显赫家族史。2017年7月25日,我受邀向其后人讲述陈武烈事迹。其中一位后人在讲座会上问我:“How do you know Kitty Tan ? She was my mother ”, 当时我十分察异, 真乃“踏破铁鞋无觅处”,天意也!
  嗣后我访问了这位后人,他名叫Terence K S Tan (陈吉瑞),现年66岁,已退休,退休前从事保险金融业务。目前居住在Thomson Hill,生活优异。
  根据陈吉瑞口述,他的母亲吉蒂在上海待了不久就回到新加坡,在母亲的大姐陈宝丽(Polly Tan Po Li,1898-1969即 Mrs Seow Poh Leng  银行家肖保龄的夫人) 照顾下,进入新加坡女子学校就读。修完护士课程毕业后,与陈文水医生(Dr Tan Boon Chwee 1917-1993)结婚。婚后有三男,陈吉瑞为其幼子 ,也就是陈武烈的外孙。1961年7月7日吉蒂因皮肤癌辞世,年仅39岁。


作者是本地历史学者

初稿2017年8月15日
2017年11月17日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