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8日星期一

古色古香的天福宫

* 柯木林 *
   
  雄据直落亚逸街的“天福宫”,是新加坡一座历史悠久的大欉林,也是福建会馆的前身。这座古老的建筑物,在创建初期,本是临海的。后来政府将丹戎巴葛的山土搬来填海,并且扩展到老巴刹一带的海墘,才把天福宫的地理位置变成不临海了。


 位于直落亚逸街的天福宫是新加坡一座历史悠久的大欉林,也是福建会馆的前身



  天福宫的兴建,是新加坡都市建设的一个里程碑。根据Major James Low的报告:天福宫的建筑工程,从1839年兴建到1842年尚未完成,已经耗去宋银(西班牙银)三十千,确是一座堂皇富丽的建筑物。捐金人士从三千元到二十四元计四百零二名,共收缘银三万一千四百余元。所有的建筑材料,据说全是从中国搬运来的。
  天福宫的正殿是崇祀庇护航海的神灵 — 天妃,殿之东堂祀关圣帝君,殿之西堂祀保生大帝,殿后寝堂祀观音大士。宫的左右各有楼阁一座,其左为“崇文阁”,是新加坡最早的一间华文学塾;其右是“庆 德会”,为土生华人(峇峇)的组织。宫前越过马路处,过去有一座华丽的戏台。可惜这座戏台,在1954年被拆除,改建六层大厦,即今福建会馆宏大馆址所 在。
  天福宫虽然在1842年年底(道光廿二年)才落成,然而据说在这之前,即1810年的嘉庆十五年,已有人在天福宫的原址设坛奉祀了。1821年,天福 宫的原址,已发展成一间小土庙。新加坡开埠以后,南来的华人日益众多,香火也日盛一日。因为当年的华人多是乘搭中国帆船南来,而船上所崇奉的便是护航之神 “天妃”。天福宫既在临海的“直落亚逸”(马来语“水湾”之意),因此落成后便成了航海者必到之处。凡是南来或北归的华人,都把船舶淀在宫前,然后到宫内 拜祀天妃,祈求“海不扬波”,平安返国。今日在天福宫的正殿里,尚悬挂着这样的一对对联:“此地为涉洋第一重冲要帆樯稳渡又来万里拜慈云,惟神拯航海千百 国生灵庙宇宏开藉与三山联旧雨”。从这对联中,可以想见当年中国帆樯麕集天福宫的情境。
  为什么航海的人必定要祀拜天妃呢?要知道,一个神祗的受人崇奉,一定要有不少的灵验传说。天妃的受人崇拜,正是这个原因。天妃华人俗称“天后圣母”, 亦曰“天上圣母”,而闽人则称“妈祖”,琼人称“婆祖”,是茫茫大海中促使航海者心理安定的唯一神灵。往日航海的人,在遭遇狂风暴雨的袭击时,便祈求天妃 保佑。因为他们相信天妃会来救她的善男信女。天妃是位女神,她来时必有红纱灯前导,天妃本身也穿着红衣,所以在危险中,只要看见有红光或火光,便是天妃来 临的预兆。有时在无边无际的茫茫大海中,竟会发现有小鸟飞来,他们相信那是天妃的使者,来报吉兆。如果有这些现象,那么船便会转危为安,脱离险境。在往日 遇险归来的人,一定为天妃大吹特吹,演戏酬谢她的灵应。但据现代科学家所说,小鸟飞来看似奇迹,其实海中的鸟类多至千余种,有的能飞至几千哩外,并无神 秘;至于红光,那是海中动物活动时所闪烁的燐光。在雷雨中,船的高处如桅竿顶,常会发泄电流,好像火焰一样。至于转危为安,是脱离风带所致,和天妃无关。 其实,葬身鱼腹的人,同样也会遇见小鸟、红光、火焰等异观,只是他们都死了,人们无从得知而已。
  天福宫内天妃神像,是1840年4月间由中国运到新加坡来的。当时还举行过一次空前热烈的迎神庙会。宋旺相的《新加坡华人百年史》(One Hundred Years’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Singapore)(页50-51)对这次的盛会,曾作过很生动、真实的描写:
  
  这一回的迎神行列,长达三分之一英里,可说锣声震天,彩旗蔽日。 而最精彩的还是那些彩女,都是五岁至八岁的小姑娘,一队队出现于行列中紮彩的花台上,穿的是满汉衣服。这些小孩双足踏在铁柱上,铁柱被掩在衣服下,她们服 饰艳丽,又多笑脸迎人,有无数锦伞为她们遮掩炙热的太阳。天上圣母的神像是安放在一顶极端华丽杏黄绸纱的彩轿上,由一队著杏花短襖的“天神”卫护着,被迎 到岛上最宏伟的天福宫。这一回的迎神赛会,被视为向华人正式宣布:天上圣母已驾临新加坡。全部迎神用费共达六千余元之钜。
  
  天福宫内至今尚保存许多石碑与匾额,这些碑铭,是今日我们研究新马华族社会史所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宫内有三块石碑,其中两块是“建立天福宫碑记”, 刻于道光卅年(1850年),详细地记录了当年捐金建庙者的芳名。于中有七十多个“某某鸼”、“某某船”和“某某双层”的名字,无疑这些都是舶主的大号, 他们共捐了六千五百八十八元。而在众多的匾额中,最堪注意者有三个:一个是悬挂于正殿中最高处的“波靖南溟”,这四个字是出自光绪皇帝的手笔。该匾额上半 部横置铜制圆筒一个,相传光绪帝的御书真本,即收藏在圆筒里。在“波靖南溟”匾额下,另有“泽被功敷”一匾,这匾是陈笃生所立。陈笃生不仅是十九世纪新加 坡华族社会的杰出侨领,同时也是天福宫的大董事,他捐金三千零七十四元七角七分,为当年捐建天福宫最大的一笔资金。在正殿入口处,又有“显徹幽明”一匾, 是匾为中国派驻新加坡第一位领事左秉隆所奉献。我们从以上献匾的历史人物看来,不难想见,天福宫在当年的华族社会,是个何等重要的组织。
天福宫大董事陈笃生

  从1840年迄今,天福宫已有一百卅三年的历史了。沧海桑田,往日航海者必到的圣地,如今已成为旅游者凭吊的对象。抚今追昔,无限感慨!

摘自林孝胜等著,《石叻古迹》(新加坡:南洋学会,1975年4月),页47-52




《联合早报》- 陈笃生200名后人齐聚我国寻根 (2014-07-27)



http://www.zaobao.com.sg/news/singapore/story20140726-370032


  自2005年起,每三年办一次盛大家族聚会的陈笃生后人,这几天又像候鸟般飞来新加坡,第四度在新加坡谒祖寻根,寻访先人足迹,让后辈认识显赫家族史。
  200名来自七个国家的陈笃生后裔,今晚在肯特岗的国大毕业生俱乐部(NUSS Guild House)举行盛大家族筵。按家族习俗,后裔做峇峇娘惹打扮,筵席上的长桌(tok panjang)摆满各种最地道的娘惹菜肴。
  陈笃生这名开埠时期的闽帮领袖,和妻子李淑娘生育有三男四女,包括庶出则有四男五女。在他逝世164年后的今天,后人所收录的家谱已增至2668个名字,但这还不是完整记录,有些支系尚未连接上。
  百多年下来,陈家后人繁衍情况和许多开放国度在族群和文化等方面很相似,即是越来越多元化。后裔经过一代代迁徙、移民,与异族通婚等,已从祖籍福建漳州海澄,演变成混有英国人、德国人、泰国人血液的混血儿,或成了不同国家的国民。
  这次家族大聚会,参与者主要是生活在本地的后人,但也有40名来自澳大利亚、美国、德国、泰国、英国和马来西亚的后裔,飞到我国寻根。
  负责续谱的英国藉第七代孙陈绪文(45岁)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从姑姑陈茱莉叶(85岁)那里拿到一份约有40个名字的家谱,并以那为蓝本,慢慢追踪和增至今日规模。
  一些陈家后人昨天下午到陈笃生医院的历史博物馆,与医院首席执行总裁朱伟仁教授和首席营运总监苏源财医生茶叙。
  出席者包括陈金钟的孙女陈珠娘(80岁),她目前旅居美国,祖母是陈金钟娶的泰国公主。来自吉隆坡的陈艾琳(85岁)则是陈笃生曾孙陈武烈的孙女,她的已故夫婿是德国人,两名儿子因此有德国人和华人血统。




《联合早报》- 寻访陈笃生足迹 (2014-07-27)



http://www.zaobao.com.sg/news/singapore/story20140727-370433


  200名本地和来自六个不同国家的陈笃生后人,昨晚在我国举行盛大的家族团圆晚宴。这个本地名门望族,目前已繁衍成小型“联合国”,当中除了新马华人,还有澳大利亚、英国、德国、美国和泰国人。
  自2005年起,陈笃生后人每三年举行一次大型家族聚会。组织这次聚会的陈笃生第五代孙陈继廉(67岁)说,这次聚会除了本地后人,也吸引了40名海外亲人飞到我国“认祖归宗”。
  陈笃生和妻子李淑娘生前育有三男四女,包括庶出(妾所生)则有四男五女。在他逝世164年后的今天,其英文家谱已从三年前的26米增至35米长,所收录的名字从1800人增加至2668人,负责续谱的是英国籍第七代孙陈绪文(Lawrence Tan)。
  陈继廉今天将带领陈家68名后人走一趟“陈笃生足迹之旅”,行程从陈笃生之墓开始,参观景点包括陈德源楼、天福宫、保赤宫、乌节路的泰国大使馆等。他们也会为中峇鲁两条以陈笃生后人命名的道路,主持故事看板揭幕仪式。
  陈笃生这位开埠时期的闽帮领袖,在新加坡可说无人不晓,大家最起码知道他设立了新加坡第一家平民医院。事实上,他在新加坡所留下的,远远不止一家陈笃生医院。
  且让我们跟随其后人,看看陈笃生及其儿孙陈金钟、陈德源、陈武烈、陈齐贤等人留下些什么重要建筑文化遗产,让大家更深入认识这位先贤。

●陈笃生之墓
  陈笃生(1798-1850)位于欧南山北麓的墓,是座迁葬墓。陈笃生在马六甲出生,1850年在新加坡逝世后葬在淡滨尼13英里,他儿子陈金钟也葬在那里。
  陈笃生的墓后来迁到欧南园,陈金钟则迁葬武吉布朗,陈金钟之孙陈武烈也葬在武吉布朗。陈笃生父亲陈月中的墓则在马六甲圣约翰山,陈家在马六甲还有个私人坟地,葬有陈德源、陈齐贤、陈温祥等人。

●陈德源楼
  位于新加坡中央医院的陈德源楼建于1911年,是陈笃生杰出孙子陈齐贤出资兴建,以其父陈德源命名。
  这座国家古迹与本地医学教育息息相关,是新加坡第一所医学院。1904年,陈金声之孙陈若锦和一群商人筹建七州府医学堂,后来要增添新楼却缺了一笔钱,于是陈若锦去见从事橡胶种植业的陈齐贤,对方一口就答应了。

●中峇鲁的两条街
  文化历史浓厚的中峇鲁,街道几乎都是以早期先贤命名,当中有两条街与陈笃生后人有关。目前已改为步行街的金钟街是以陈笃生长子陈金钟命名,附近的齐贤街则是为了纪念陈笃生之孙陈齐贤。
  除了路名,陈金钟还有一栋以他命名的别墅。陈齐贤则有一名擅长栽培胡姬花的儿子陈温祥,为他栽培了“万代陈齐贤”。

●天福宫
  1839年,陈笃生率领一群闽帮社会贤达,筹募三万银元兴建祭祀妈祖的天福宫。位于直落亚逸街的天福宫,是新加坡开埠以来最重要的福建人庙宇。
  陈笃生当时捐了3074元,居所有捐款之首,也因此被推举为天福宫首任大董事,成了福建帮最高领袖。会馆成立前,天福宫是闽帮最高领导机构。

●陈氏宗祠保赤宫
  由陈笃生之子陈金钟和陈金声之子陈明水合力创办的陈氏宗祠保赤宫,既是一间供奉着“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庙宇(保赤宫),也是陈姓宗亲供奉祖先牌位的陈氏宗祠。
  根据碑文记载,保赤宫建于光绪四年(1878年),不过近年出土的两块砖契却显示,庙宇是在“天运戊戌年九月”(1898年)才举行落成庆典,比建庙晚了20年。保赤宫当时的领导人,已从陈金钟、陈明水传到陈武烈(陈金钟之孙)和陈若锦(陈明水之子)。

●陈笃生医院
  1844年7月25日在珍珠山创建的陈笃生医院,是我国首家平民医院,由陈笃生独资捐出7000西班牙银元兴建。陈笃生逝世后,陈金钟曾再捐2000银元,改善医院设施。
  1858年,英殖民政府决定把珍珠山变成军事据点,医院只好搬迁。陈金钟再捐3340元建新医院,陈笃生遗孀李淑娘则捐资建女性病房。1860年竣工的陈笃生医院位于实龙岗路,原来的院舍目前成了广惠肇留医院的保留部分。
  1903年,著名商人陆佑捐五万元买地建新医院,陈笃生医院于1909年搬到摩绵路现址。为了纪念陈笃生的贡献,医院在2001年设立历史博物馆。

●金钟别墅
  位于花柏山秉德路10号的金钟别墅,是陈笃生曾孙陈武烈为纪念陈金钟而建。建于1910年,采用乔治王时期建筑风格的别墅,目前是丹麦海员教会。
   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从美国回返中国途中,曾于1911年12月15日在别墅住了一晚。这栋别墅还接待过不少泰国王室成员。泰王朱拉隆功五世 (King Chulalongkorn)的王储查卡拉邦思(Prince Chakrabongse),1920年6月在别墅内病逝。

●防风屋(Hurricane House)
   位于乌节路的泰国大使馆,前身是历史悠久的防风屋(Hurricane House)。这栋别墅和周边果园原来属于英国人史格士(William Scott),他在1830年代是新加坡的码头与海港总管。暹罗王朱拉隆功1871年首次访新便爱上那里,之后曾到访十多次。
  朱拉隆功一直想买下防风屋,但主人不愿出让,后来在陈金钟斡旋下,泰王才如愿以偿。

●驳船码头店屋
  下一次到驳船码头(Boat Quay)吃喝玩乐时,一定要留意目前已成为Penny Black酒廊的26号店屋和由Harris Bar所在的28号店屋。
  陈家后人从旧档案中,确定这两家时尚餐饮场所过去是陈金钟的办公室和暹罗领事馆。陈金钟当时是中国商人蒸汽轮船船务和保险代理,在曼谷设有分行。




泉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 天之洪福——新加坡天福宫拍摄散记
http://www.qzql.org/content/2015-04/06/content_5083157.htm

   协商结果,只能一个半小时后,下班关闭山门时进行拍摄。这期间摄制组调整器材,商讨拍摄方法并一遍遍预演,天福宫工作人员看到我们的认真劲头也很认可:“嗯,北京来的。”
  古老的天福宫大门开关三次,最后一个斯坦尼康镜头宣告完成,也标志着我分集摄制小组在新加坡的拍摄告一段落。收拾完器材询问急匆匆要下班的工作人员:“可否拜一拜天福宫?”
  天福宫始建于1839年,距今已有176年历史,供奉护航之神“天后娘娘”,因是福建人士建造经营,所以也叫妈祖宫。在新加坡开埠时期,南来北归的华人所乘帆船就停泊在宫前不远处,所以都会到宫内拜祀,南来者感谢妈祖保佑,北归者祈求海不扬波。



  经过多年填海造地,如今天福宫门外高楼林立,早已看不到那些经历海上风浪后刚上岸的闽南番客。在今天,乘坐厦门往返新加坡的航班,也只需要四个小时。可在当年,从闽南到新加坡,海上航行需要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因为年糕不会坏,竟成为了海路最恰当的食物。将放久有些发硬的年糕用海水洗净,在嘴里咬嚼起来,看看身后的家乡,再望向前方茫然无际的大海,那滋味真是甜在口苦在心。
  陈嘉庚先生与陈六史先生也是带着对未来期许,与家人告别,不同时间在这里登陆上岸。同样也在天福宫拜祀,从米店伙计和码头苦力做起,他们后来的故事竟影响和感召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添了油,各自取十二只香,随后毕恭毕敬一一奉上。明日我们将回国复命,也请妈祖保佑我们平安,保佑我们摄制之路顺利。
(作者:大型纪录片《闽南望族》分集编导 高俊)




《厦门日报》 - 侨领后人名字刻在祖厝墙上 (2015-10-5)





厦门网电子报 - 五年前通过本报成功寻根 五年后捐款重建祖厝再传佳话 侨领后人名字刻在祖厝墙上
http://www.xmnn.cn/dzbk/xmrb/20151005/201510/t20151005_4668707.htm


  10月3日,回到漳州海澄镇仓头社参加陈氏祖厝重建落成仪式的新加坡著名侨领陈笃生的后人陈继廉等人,摸着镌刻有自己姓名的祖厝重建捐款碑记,再次体会到“根”赋予他们巨大的吸引力。
  “我们十分感谢《厦门日报》、洪卜仁老先生、厦门大学图书馆林振锋老师,以及五年前帮助我们寻根的日报读者。”接受记者采访时,陈继廉的普通话与当年相比,流利了许多。他说:“我们的家庭越来越大,就好像一棵大树,我们要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这非常重要。”

从异国赶到海澄 参加祖厝重建落成仪式
  10月3日,后许陈氏祖厝重建落成仪式在海澄仓头社举行。陈继廉及来自新加坡、泰国、美国的陈笃生后人,受邀参加了仪式。
  看到原先破旧的三间祖厝焕然一新,宗亲们兴高采烈,大家纷纷拿出相机、手机拍照。专程从泰国赶来参加仪式的陈笃生后人Jackson Pek、Remy夫妇看到镌刻有自己姓名的捐款碑记,非常激动。
  “当初我们就是在重修会庵宫新室和仓头社石路捐缘牌上,找到有陈武烈(陈笃生曾孙)字样的碑刻,更加确定这里的陈氏是宗亲。”陈继廉说,以后他们的后代如果来到这里,也能从碑刻上找到亲人的名字。

响应重建祖厝 上百名侨胞慷慨解囊
  陈继廉告诉记者,2011年的寻根认亲之旅后,他一直想为后许的宗亲做点事。看到陈氏祖厝年久失修,他一回到新加坡,就与陈笃生后人们商议,捐钱帮宗亲重建祖厝。后来,他往返新加坡与漳州海澄五六趟,落实祖厝重建一事。“此次重建祖屋,28户家庭积极响应,慷慨解囊,100多名陈笃生后人捐款。”
  从2005年开始,在新加坡的陈笃生后人每三年就会举办一次盛大的家族聚会。陈继廉说,100多年来,陈笃生后人与异族通婚,已从祖籍漳州海澄,演变成混有英国人、德国人、泰国人血液的混血儿,或成了不同国家的国民。“截至2014年,陈笃生家族成员收录进的名册已增至2688人,而且这还不是完整的记录,有些支系还未连接上。”
  陈继廉最后说,2014年陈笃生家族聚会时,他们首次公开让新加坡电视台的记者跟踪拍摄,下一次的聚会在2017年,他希望本报记者能前往新加坡参与盛会。

【幕后故事】
  本报牵线搭桥 著名侨领陈笃生 两千后人找到“根”
  5年前,新加坡开埠初期著名的侨领陈笃生的直系玄孙陈继廉,通过《厦门日报》在福建寻根一事,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2010年3月23日,本报刊登《侨领陈笃生玄孙托人福建寻“根”》一文,发出了线索征集。这篇报道得到厦漳等地读者的积极响应,众多陈姓读者纷纷致电本报热线968820,为陈继廉寻根出点子、提供线索。这让陈继廉非常感动。作为唯一受邀媒体,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本报对陈继廉的寻根之旅做了全程跟踪报道。其中, 2010年3月份本报四篇报道还被新加坡国家博物馆收藏。
  在厦大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林振锋老师、厦门文史专家洪卜仁老先生及本报牵线搭桥下,陈继廉及其亲属最终锁定了位于漳州海澄镇仓头社的后许陈氏。2011年8月,来自世界各地的30多名陈笃生后人,在后许与宗亲们相认。陈继廉说,这些宗亲是陈笃生堂叔的后人,他们认祖归宗,也为陈笃生2000多名后人找到了“根”。




《联合早报》- 位于乌节路附近 陈笃生后人老洋房推出市场标售 (2016-04-05)



http://www.zaobao.com.sg/finance/singapore/story20160405-601283

  第10邮区乌节路附近卡斯加登路(Cuscaden Road)有一栋和四周高楼大厦格格不入的两层楼独立老洋房,门庭由修剪有序的浓密灌木遮盖,把房子与马路很好地相隔开来,使匆匆路过的人很少会注意到这所房子。

要价1.6亿至1.7亿元 可发展酒店或住宅
  这栋属于陈笃生后人的永久地契地段,昨天以竞标形式推出市场出售,总要价介于1亿6000万元至1亿7000万元。
  若顺利售出,这幅地段可重新发展为一个拥有约300个客房的精品酒店或是高楼私宅项目,最多可拥有185个平均面积为540平方英尺的鞋盒公寓,或50个平均面积达2000平方英尺的豪华公寓。
  地段位于卡斯加登路9号,一旁是圣丽奇雅居(St Regis Residence),后方则是东陵购物中心(Tanglin Shopping Centre),距离乌节路大概200公尺。
  地段占地2万5741平方英尺,在2014年新加坡发展总蓝图下属于酒店用地,最高总容积率为4.2。总容积率指的是建筑物相对地段面积的比值。总容积率为4.2,意味这幅地段可兴建的建筑,总楼面面积可达10万8112平方英尺。
  该地段的独家销售代理仲量联行(JLL)表示,市区重建局也可考虑让发展商兴建20层楼高的住宅项目。不管是建酒店还是住宅,当局可允许发展商把地面层当成商业空间。
  仲量联行国际主管卡南吉星(Karamjit Singh)说:“这栋独立洋房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它是卡斯加登路最后还未重新发展的地段之一。要在乌节路周边收购发展地段,尤其是永久地契地段,不管是住宅还是酒店用途,都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南吉星表示,房子并不是受保留建筑。已故主人在上世纪50年代买下它当居所,房子目前已经无人居住,而已故主人的遗产受托人已决定脱售房子。

该地段主人陈温祥 是陈笃生曾孙
  根据土地管理局资料,这幅地段的主人是本地已故著名胡姬培育者陈温祥的后人。陈温祥是本地早期慈善家陈笃生的曾孙,也是马来亚橡胶种植业先驱陈齐贤的独子。根据本报找到的一份讣告,陈温祥在1991年去世,享年82岁。
  陈温祥所培植并以父亲名字命名的“陈齐贤梵兰”(Vanda Tan Chay Yan),在1954年夺下英国切尔西花卉展的一等奖,让新加坡胡姬花首次扬名世界。
  这个胡姬品种依然被视为本地培育出的最杰出品种之一。而新加坡植物园内,依然有以陈温祥名字命名的陈温祥雾室(Tan Hoon Siang Mist House),展示稀有胡姬花。
  据知,陈温祥的其中一名儿子陈柔浩,后来也继承父亲的衣钵,出任新加坡园艺协会会长、滨海湾花园的董事,以及国家公园局的锦簇社区奖评审等。本报摄影记者昨天走访老洋房时,发现房子的花草依然井然有序,后院也设有一个可放置园艺工具的棚子。
  南吉星预期,海内外的发展商和投资者都会对地段有浓厚兴趣。乌节路上一次有酒店重新发展地段推出,已是10年以前的事。
  去年,位于乌节路的商住大楼“通城大厦”(Thong Sia Building)以3亿8000万元的价格集体出售给亚洲私人投资公司SIN Capital,成交价相当于容积率每平方英尺2430元,新建筑的约六成楼面将用于住宅或服务公寓。
  这次的竞标活动将于5月12日(星期四)下午2时30分截止。




Straits Times - House with Tan Tock Seng link could fetch $170m (2016-04-05)






《联合早报》- 王鲁湘:民间信仰外传后形成新格局 妈祖在本地代表“爱” (2016-10-30)



http://www.zaobao.com.sg/znews/singapore/story20161030-683922

  前资深报人杜南发为题为“从妈祖崇拜到游神,谈华人民间信仰 ”讲座总结时指出,王鲁湘点出中国的神系传到海外后形成新的价值格局,等于在海外的新社会重建一个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新价值体系,这是对华族文化精神的一种凝聚与超越。
  著名文化学者王鲁湘认为中国民间信仰流传到海外后,原来的神系产生结构性变化,像妈祖信仰到了异国他乡后开始出现新的精神与信仰格局。
  王鲁湘以本地的天福宫为例,指出由妈祖坐镇的神殿两旁,右边是代表“义”的关公,左边是代表“仁”的保生大帝,另外有代表“文”的孔子、代表“武”的伽蓝、代表“孝”的开漳圣王,以及代表“法”的城隍。他认为在这一格局下,妈祖代表了“爱”。
  这名凤凰卫视《文化大观园》总策划兼主持人,昨天下午在报业中心的新跃文化中华讲座上,与在场观众分享他参观天福宫时的入微观察。
  题为“从妈祖崇拜到游神,谈华人民间信仰 ”的公开讲座是由新跃大学、《联合早报》和通商中国合办,邀请本地前资深报人杜南发主持,另外邀请马来西亚文化人兼作家陈再藩当讨论嘉宾。讲座吸引450人出席,现场座无虚席。
  杜南发总结时指出,王鲁湘点出中国的神系传到海外后,形成新的价值格局,等于在海外的新社会重建一个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新价值体系,这是对华族文化精神的一种凝聚与超越。
  讲座一开始,王鲁湘先介绍妈祖的由来。他认为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卒于雍熙四年(987年)的莆田湄洲岛姑娘林默,从名字看有可能天生有哑疾。南方闽越人好巫,聪慧的林默娘很可能是一位女巫。南宋最早有关妈祖的记载说林默“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既殁,众为立庙于本屿”。
  女巫因“航海者有祷必应”而升格为保佑航海者的女神,最早供奉林默娘的庙叫“顺济庙”,即顺利渡水的意思。
  王鲁湘说,林默娘死后100年,妈祖信仰在湄洲岛一百里外的商港涵江宁海开始往外传播,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路允迪奉旨出使高丽,八艘使船有七艘沉没,唯独有女神引航的船只安然无恙,妈祖在隔年便有了“庙号”。32年后才有“神号”,被朝廷赐封为“崇福夫人”。到了1190年,妈祖由“夫人”晋升为“灵惠妃”。
  妈祖在元代继续晋爵,升为“天妃”,最后在清代由康熙皇帝赐封为“天后”,那是施琅率水军攻克台湾之后。
  王鲁湘说,民间一直亲切地称林默娘为妈祖,官方却把祂提到“护国庇民”的政治高度,让妈祖信仰官方化、政治化,军事化。

新山“游神”回流到潮州
  曾到潮州和柔佛新山古庙拍摄游神活动的王鲁湘说,游神活动看似无政府、无秩序、无纪律,却是社会活力的体现。他发现这种活动在“大政府、小社会”的环境里搞不起来,只能存在于“大社会、小政府”的地区。
  新山文化推手陈再藩说,潮州地区的“营老爷”游神活动停办64年后,在参照柔佛古庙的游神绕境后于2014年重办,这可说是一种文化回潮现象。
  王鲁湘则指出,清末民初时,因游神时的竞争需要,潮州大锣鼓非常兴盛,一度有13班之多,当时的潮州城就像是一座音乐城,到处都能听到人们在演奏潮州音乐。

“小神多人拜”和中国社会结构有关
  新加坡民间信仰近年出现小神有很多人拜,黑白无常(大二爷伯)被供奉在庙里,大神如玉皇大帝却越来越没有市场,王鲁湘认为这和中国社会结构有关。
  他指出,传统中国社会是从皇帝到官员到百姓的垂直极权社会结构。老百姓发现和自己关系最靠近的小官,求他时还真能办点事,反而官越大越够不着,求他没用。大家把这种生活政治经验平行移植到信仰世界,神的谱系也是个官僚谱系,从上面的大神一级级下来,最后是土地公公,相等于一个村长,而村长能天天见到。
  王鲁湘说,西方的唯一神信仰和法治思维,在某种意义是建立在形式逻辑上,是排他性的。但中国的文化与思维之间,似乎有意识地规避这种形式逻辑,在信仰上拒绝归一。
  他说:“我们一直讲变化,不仅变,而且化,讲究的是模糊。我们的审美是模糊的,所以特别能欣赏水墨。西方人觉得光就是光,暗就是暗,我们却觉得模糊性之中有无尽微妙,妙不可言。”

民间信仰填补政权空白处
  中国民间信仰正在恢复中,王鲁湘认为这是对高度结构化政治管制的一种社会补充。无论是政权或国家,都无法管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有白社会,也会有黑社会,黑白之间还有个灰色过渡带,在清晰明朗的政权结构之外,一定有些不清晰、不明朗的角落存在,在社会底层更是如此。
  他说:“这些地方不能处在无政府状态,老百姓会在这些区间建立一个精神政府,这便是民间信仰体系。他们会安排各种各样的神各司其职,管政府管不着的角落和方面。”他认为民间信仰一定是功利的,因为它是在解决实际的生存问题。




《联合早报》- 上网增补华人百年史 陈笃生玄孙义不容辞 (2017-04-16)




新华网 - 狮城最大中式庙宇 供奉开漳圣王
http://www.fj.xinhuanet.com/2016zmyf/2016-02/04/c_1117992390.htm?from=singlemessage


  新加坡,旧称新嘉坡、石叻坡,别称狮城。新加坡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为邻,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毗邻马六甲海峡南口。
  因地理优势,19世纪初新加坡开埠后,迅速取代了马六甲的国际贸易地位。许多原本在马六甲经商的漳州商人纷纷迁往新加坡,如陈笃生家族、薛佛记家族等,漳州沿海一带海商也纷纷到此贸易。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联邦正式独立。新加坡华人大部分源自福建、广东和海南等地,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闽南。长久发展中,闽籍,特别是漳籍华人带领乡亲,修建庙宇,置办义冢,延续着家乡的信仰,构筑起互帮互助的闽帮社群,至今仍是维系新加坡华人社会的重要力量。

 天福宫是福建会馆的前身,也是新加坡闽商精神的象征

【寻迹】
闽南风格天福宫
漳籍华人领捐建


  在高楼林立的新加坡,要寻得中国传统样式的古建筑并不容易。不过,在新加坡市区的直落亚逸街158号,一座庞大典型的中国式庙宇坐落在高楼林立之旁,十分显眼。
  这座古建筑便是新加坡最古老、最大规模的中式庙宇——天福宫,也是福建会馆的前身,是新加坡闽帮人物与闽商精神的象征。
  天福宫始建于1840年,历时3年才建成,目前已有175年历史。现场管理员李先生介绍,天福宫是正统闽南风格的宫观建筑。从雕梁画栋、檐脊饰物到彩画门神,整个建筑工程非常考究。天福宫供奉主神是妈祖,两旁还有佛祖、孔子等,与马六甲青云亭相似,都是“儒释道”兼备,只是主神不同。
  尤为特别的是,在左侧边庭,还有一间“德威祠”,供奉的是开漳圣王陈元光。信仰陈元光的庙宇在漳州非常普遍,这也是漳州独特的信仰,标记着独特的漳州元素。
  天福宫的入口处,还有一块高约2.5米、宽约1米的“建立天福宫碑记”的石碑,落款时间为“道光三十年”,即1850年。
  这块碑记开头写的是建天福宫的缘由,感恩众神明保护由内地帆海而来经商的唐人。之后的内容便是列举捐献者的情况。排列在前面的是大董事,共有三人,分别是陈笃生、薛佛记、龚光传。
  新加坡历史学者柯木林称,这三个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祖籍都为漳州,“天福宫与马六甲的青云亭一样,都是以神明信仰维系华人社会”。
  海都记者还注意到,在捐资榜中,有“诏安众船户”捐金200元的字样,可见当时诏安人往新加坡跑船的不在少数。

兴建恒山亭公冢
薛氏家族影响深

  柯木林介绍,薛佛记又名薛文舟,祖籍漳浦县东山上营(今漳浦石榴镇东山村上营)人,1793年出生于马六甲,新加坡刚开设商埠,他就到新加坡经商,成为新加坡华籍最大富户。
  1828年,薛佛记带头捐献巨款,兴建恒山亭公冢。恒山亭是为旅新漳泉人士而设的公冢。它是新加坡华人历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一些比较严肃的集会、议事,甚至排除纠纷、维持法纪都在这里举行,是当时新加坡华人社会最高领导机构。“可惜1992年5月11日晚上,新加坡恒山亭被一场大火烧毁成废墟”,柯木林称。
  薛佛记家族对华人和新加坡社会贡献颇多。1887年,他的女婿、青云亭第四任亭主陈明水,主持崇文阁和萃英书院的扩建工程。薛佛记孙子薛有礼是新加坡第一份华文报纸《叻报》的创办人,后薛佛记回到马六甲,任青云亭亭主。

【非遗】
唐人街老药店 家家卖片仔癀


  牛车水是新加坡唐人街的一部分。据说,早年这里没有自来水,很多人用牛车运水,便称这里为牛车水。同其他城市的唐人街一样,这里的老中药行一间接着一间,无论哪一间,福建三宝片仔癀都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
  泰山药行始建于1955年,老板祖籍厦门同安,说一口流利的闽南话。相比东南亚其他国家,新加坡有更为严格的药品管理制度,“很多印尼、马来西亚的客人过来玩,都会带一些片仔癀回去”。泰山药行销售的中成药产自世界各地,其中新加坡进口中成药份额中,片仔癀占据首位,“从中国进口过来的药,片仔癀是卖得最好的”,店老板称。

提片仔癀下南洋 三代苦心经营

  新加坡正大参茸行成立1938年,至今已有70多年历史,长期以来以经销片仔癀及出口燕窝为主要业务,传到陈翊君已经是第三代。
  陈翊君祖籍漳州市区新华东,“家族比较早就到厦门开设参茸行,当时做得比较大”,因为当时中国时局动荡,于是家族又把生意拓展到香港、马尼拉,后来又到新加坡。
  “我父亲当时就是提着片仔癀到新加坡开拓家族生意的”,陈翊君称,他本来学土木工程,而且从事本专业工作好多年,最后还是被父亲叫回新加坡。“父亲说,如果我不回来,家族生意就关门不干了”,陈翊君称,正大参茸行经销片仔癀及燕窝数十年,凝聚了家族两代人的心血,不能到自己这一代就终止了,于是他回到新加坡接手家族生意。

【对话】
父辈做苦力起家 乡亲常回国寻根


  人物名片:田锦河,祖籍漳州诏安,新加坡诏安会馆主席
  记者:您家族是怎么在新加坡扎根的?
  田锦河:1930年,新加坡人口只有20多万,当时还不发达。父亲从诏安到新加坡后吃了不少苦。和当时许多诏安同乡一样,我父亲也是从苦力做起,比如码头泊运、搬运工、泥子挑,经过一番吃苦耐劳后,父亲有了一定的积蓄,就在新加坡创办了“宝源饼家”,从此以做饼为生。我是在新加坡出生的,今年73岁了,从15岁起,我就每天起早贪黑学做饼。做生意最重要的是诚信,我家的饼店至今已有85年历史了,在新加坡小有名气。
  记者:新加坡诏安会馆创办后,在促进中新交流上,做出了哪些贡献?
  田锦河:新加坡诏安会馆是1935年10月10日成立的,目的在于联络宗亲,共谋福利,服务社会。1942年初,日军侵占新加坡,诏安会馆被炸,到1945年日本投降,星岛光复,会馆随即成立“复兴委员会”,恢复正常工作,帮助乡亲开展互济,恢复生产,重整家园。
  此外,会馆还举办或参与社会上多项公益事业。1953年,响应创办南洋大学,发动会员捐款;1970年、1972年,会馆先后成立互助部和教育基金会,每年为大中小学生颁发奖助学金,延绵至今。会馆支持政府开展文明礼貌和推广华语活动,1981年起连续三年举办华语演讲比赛。最近几年来,我们会馆也多次组织诏安籍乡亲回国寻根,考察家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因为思乡心切,我本人已回诏安五次。
  记者:怎么看待中国提倡的“一带一路”战略?
  田锦河: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推进,世界各国都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激发域内发展活力与合作潜力。“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东南亚各国的共同需求,中国有实力投资海外,与相关国家共同把握发展机遇,合作共赢,这是新的历史机遇。我相信,“一带一路”只要有具体成绩出来了,其他国家看到了,都会抢着跟上去。

【札记】
每次膜拜 都是乡愁


  马六甲与新加坡,无论从地理还是历史角度,都能找到明显的内在关联:马六甲位于马六甲海峡中部,顺着海峡往南200多公里便到了新加坡;历史上,新加坡原本也是马六甲王国的一部分。随着马六甲港口不断淤积,新加坡逐步取代了马六甲的国际贸易地位,这时历史的车轮已转到19世纪,轰轰烈烈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正接踵而来。
  对于许多原本侨居马六甲的漳州商人而言,此时已经积累了数代的财富,并在当地形成庞大的家族。这些家族大都富甲一方,通融中西,有着显著的族群特点,被当地人称为“峇峇娘惹”人。
  新的历史时期到来,他们举家南下进入新加坡,在这里执拗地延续了侨居马六甲时的做法:修建庙宇天福宫,置办义冢恒山亭,以神明信仰祖先崇拜建构闽帮社群。几经沉淀,最终形成今天“福建会馆”现代华人社团组织,至今成为维系新加坡华人社会的重要力量。
  他们崇拜的,是来自家乡的开漳圣王、妈祖等神明,或是代表血脉传承的祖先义冢。数百年来,他们每次膜拜,都是满满的故土乡愁。



Straits Times - Where seafarers prayed for safe passage (2017-09-14)



《联合晚报》- 安溪城隍爷五舍神尊 今出巡10地点赐福 (2017-09-24)


《新明日报》- 湄洲妈祖巡台湾 郭台铭亲自抬轿 5万信众迎驾 (2017-09-24)


《联合晚报》 - 陈笃生儿孙媳 墓遭喷漆涂鸦 (2019-06-02)



南溟文斋 - 新加坡天福宫匾额《波靖南溟》的由来
http://kenglian46.blogspot.com/2007/06/blog-post_3031.html



《联合早报》 - 走一遍陈笃生生平足迹 纪念医院成立175年 (2019-06-24)

https://www.zaobao.com.sg/znews/singapore/story20190624-966798

  本地慈善家陈笃生1844年为贫困者设立的医院,如今已成为本地最繁忙的公共医院之一。为纪念陈笃生医院成立175年,院方昨早(6月23日)举办八公里义走,途经医院原址、天福宫和新加坡河等地标,走一遍陈笃生在新加坡留下的足迹。

玄孙陈继廉:为建医院 陈笃生捐7000西班牙元
  陈笃生的玄孙陈继廉(72岁)也参加了这项义走活动。他受访时透露,陈笃生当年看到不少人死在街头,便建议当时的总督威廉·巴特卫设立一家医院。总督表示资金不足,陈笃生便捐出7000西班牙元,在珍珠山建立了贫民医院。
  昨早的慈善义走从医院原址出发,共有175名医院职员等人参加。参与者也到陈笃生捐赠3000多西班牙元与其他人资建的天福宫,那是当年华族移民聚集的重要地点。义走路程还包括陈笃生当年开店经商的驳船码头一带。
  义走活动共筹集100万元善款给陈笃生医院社区基金,比原定目标高出一倍。除了帮助病人,基金也资助医疗研究和社区健康计划等。
  义走主宾是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王瑞杰,他2016年中风时被送入陈笃生医院接受治疗,过后快速康复,45天后出院。他昨早与夫人章慧霓抵达义走终点陈笃生医院,与医院职员和义工排成巨大“175”的字样。
  他过后致辞时说,自己也是医院的受益人,很高兴又碰到当年照顾他的一些医护人员,并再次对他们表达感激。他忆述当年刚在医院醒来的情况,并笑说医护人员还记得他有多渴望喝咖啡。
  王瑞杰透露,他当时办了小聚会感谢他的护理团队,出席人数之多让他感到惊讶。“这是因为我在医院住了那么久,而医院是轮班制,所以每天至少有三组医护人员来照顾我。”
  王瑞杰指,今年新加坡正好纪念莱佛士登陆新加坡200周年,若追溯历史,各个社群在新加坡独立前做出许多贡献、发挥互助精神,并相信命运得由自己掌握。陈笃生175年前发起的行动,仍是我国遗产的重要一部分。
  陈继廉说,陈笃生家族很高兴医院的职员仍延续着陈笃生的精神。“如果陈笃生还活着,他会很高兴……医院仍治疗来自不同背景的病人,并秉持着相同的关怀和恻隐之心。”
  1750名来自中区社区发展理事会的参与者,也从新加坡河加入义走,当中包括碧山—大巴窑集选区议员安迪、麦波申区议员陈佩玲,以及丹戎巴葛集选区议员杨益财。








《联合早报》- 直落亚逸 厚重多元 (2020-07-09)

https://www.zaobao.com.sg/news/fukan/cover/story20200709-1067600
  直落亚逸是新加坡最古老的街道之一,也是罗列最多国家古迹的街道。百多年前,直落亚逸是许多先辈南来登陆的地点。1842年落成的天福宫是探索直落亚逸最标准的打开方式。天福宫乃至于整个古老街区,在光鲜亮丽、高楼林立的现代市容中,一点都不显得过气。
  飞檐翘角的天福宫,是探索直落亚逸最标准的打开方式。疫情前的日子,门口总是停满了旅游车,游客来到这条街如果只能参观一个点,那必定是天福宫。
  时间回转到百多年前,直落亚逸也是许多先辈南来登陆的地点。直落亚逸是马来语“水湾”的意思,原本的海岸线就在这里,南来北往的华人都把船舶停在宫前,平安抵步后首先就到天福宫上香,答谢神恩。
  可以想象1842年落成的天福宫,屹立在那个时空里的标志性意义。悠悠百多年物换星移,天福宫乃至于整个古老街区,在光鲜亮丽、高楼林立的现代市容中,一点都不显得过气。
  岁月变迁,老建筑一直与时并进。1973年列为国家古迹,1998年进行全面修复,2001年重新对外开放,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表扬奖。这些年来天福宫一直保持活跃,不时主办各种活动,如南音演出、提线木偶戏、文化节、美食展等,走向群众。
  穿街走巷就以天福宫为中心,不需翻阅地图。以旧时俗称来看,天福宫是“妈祖宫”,后面的厦门街称为“妈祖宫后”,天福宫门口原本有个戏台,戏台后面的史坦利街就是“戏台后”。三条平行街道相当直接,加上横向的文达街,也称“妈祖宫边”,轻松可以走完,细看却有说不完的故事。

老区再发现
  近几年来各式各样的街区活动、导览路线很受欢迎,老街区纷纷妆点俏丽新貌。最近推出的“重新发现直落亚逸”(Rediscover Telok Ayer)由拉萨尔艺术学院学生呈献,获得市区重建局支持,以装置艺术的形式散见于各个角落。作品并不抢眼,坐车路过甚至不会察觉,必须要用双脚慢慢地逛,不经意的角落突然看见,带来发现的乐趣。
  例如,走在史坦利街五脚基,抬头突然看见墙面上方的雕饰,传统题材以色彩鲜明的手法重新诠释;文达街咖啡店外墙,大大小小的瓷盘画上昔日点点滴滴;通往安祥山的走道挂上飘逸薄纱,虚无缥缈,往事如烟。
  比较有趣的是《来唱歌》系列,以传统福建歌互动。走到永春会馆楼下,驻足观看墙上文字,突然传来“烧肉粽……”,原来是音乐盒感应到有人来了,自动播放歌曲。盒子上还有歌词可以跟着阅读或哼唱,可惜只有字母拼音,没有汉字。系列共有三件作品,另两件分别设置在天福宫以及隔壁的咖啡座里。
  网红时代街头艺术蔚然成风,街区里最显著的打卡热点莫过于天福宫后墙的巨型作品《乡情》。而整条厦门街的街头与巷尾,也分别出现了比较醒目的大型壁画,靠近安祥山入口的墙面上绘制了一艘大帆船和“厦门街”三个大字,从安祥山上就能看见;靠近克罗士街的这一端,白底墙面以黑线条画上长长巨龙,标上“Amoy Alley”字眼,把目光引到后巷风光。
  直落亚逸一带旧店屋栉比鳞次,车流密集,少有适合发挥创意或主办活动的大片空间。但街区一直在有限空间里注入活力,带动人潮。较具规模的是每年数次的无车周末,禁止汽车进入腾出了空间可以举行活动,游人也可以更自在地走到马路中间,欣赏夹道老店屋的立面细节。
  沿街两三层楼的旧店屋充满南洋特色,拱形窗搭配罗马柱元素,有些还雕有文字如“性本善”“善居室”,很令人玩味。平时只能走在五脚基从对面观望,匆忙路过时也很难多看一眼。
  寻常的日子,直落亚逸街与厦门街之间的小片绿意,是密集街区里驻足休息的透气空间。直落亚逸绿园(Telok Ayer Green)是个很小的公园,主要看点有本地铸铜雕塑家林龙成的三组雕塑:提灯的游行队伍、印族牛奶小贩和一艘舢板。公园设计也以波浪形步道带出海湾元素,在有限范围内缅怀曾经的直落亚逸湾。

消失的街道
  直落亚逸街源自早期的直落亚逸湾,填土造地后海岸线向外推移,原本的大海成为高楼林立的金融区,沧海桑田,难以想象。
  要了解直落亚逸的本来面貌,福德祠里有一组庙会模型,有生动细致的描绘。
  福德祠如今是远东广场的一部分,同时也属于直落亚逸街。直落亚逸街很长,除了天福宫周边还跨越克罗士街(Cross Street),一直延伸到漆街(Church Street)。逛老街时别忽略了,远东广场这一边虽然已发展成商业中心,却也是街区的一部分。
  福德祠建于1824年,比天福宫还早,相信也是早年南来的华人上岸后答谢神恩的地方。纳入远东广场后改建为博物馆,最吸引眼球的是正殿中央的庙会模型。
  模型里庙前岸边正在举行庙会,戏台半搭在海湾上,船上有苦力在搬货,岸边有人在喝茶、聚赌、聊天,街上店铺商号罗列,还有人力车、理发匠、书信佬、果菜摊贩等等,生动重现早年的生活场景,趣味盎然。
  福德祠空间不大,往内进入更发现,展厅其实也是精品酒店入口,酒店门面低调,沿用了Amoy的旧称。发展商重新发展这片地段时,保留了原本的街道格局与建筑结构,室内换上了现代用途,临街大多为餐馆和零售商店,楼上用作办公室,部分也改成酒店客房,以现代概念诠释当年住宿、商号、店铺云集的街道面貌。
  远东广场涵盖了直落亚逸街、厦门街、中国街三条平行街道,厦门街位于正中,纳入为冷气商场的核心部分,露天街巷加盖了透光屋顶,餐馆座位摆到街道空间,重现了街上人来人往的场景。
  商场里的人群多半已不记得,眼前的商场步道就是曾经的老街。临街店面其实还保留了原本地址,例如,朋友相约吃饭,地址明明写着厦门街130号,开车在厦门街绕来绕去找不到这个门牌,必须下车走进远东广场,才恍然大悟。如今的醉宇轩餐馆原来是曾经的萃英书院,新加坡最早的华文学校。细细再看,不同功能的建筑与店铺夹道并列,对照庙会模型所见,脑海中构建出原本的街道面貌。
  消失在商场中的街道,除了部分的厦门街,还包括横巷的北京街,以及纳入华贸商场(China Square Central)的南京街、福建街。中国街俗称“赌间口”,源自赌馆,记忆中却是小时候祖母常去的地点,各种干粮、杂货、熟食、糕点等都喜欢到此购买。今日重访已找不到任何残余印象,就连近90年的老字号陈福成饼家,原本也要结业,后来延长了一年租约,倒数警钟已敲起。

多元生活面貌
  从消失的海湾到并入商场的街道,直落亚逸年代久远又能够顺应发展趋势,见证了城市的变迁。作为移民上岸的起点,也表现出新加坡自开埠以来一种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精神。
  直落亚逸是新加坡最古老的街道之一,也是罗列最多国家古迹的街道。从街头看起顺序为:应和会馆、纳哥德卡(Nagore Dargah)、玉皇宫、天福宫、阿尔阿布拉回教堂(Al-Abrar Mosque)、卫理公会直落亚逸礼拜堂,展现多元种族、宗教、文化特色。
  这地区在莱佛士的城市发展蓝图中被规划为华人聚落,但曾经也有马来渔民聚居;直落亚逸湾停满了中国帆船,而印度移民也是在此登陆。
  天福宫邻近的纳哥德卡是新加坡印度回教社群兴建的最早回教圣殿,早期的印度回教徒移民上岸后,便会到圣殿内祷告。古迹如今是印度回教文化遗产中心,介绍该社群移居本地的历史与故事。另外还有阿尔阿布拉回教堂,由来自孟加拉湾一带的淡米尔回教徒所建,与周边的华人店屋结构完全融合。
  华族社群方面,天福宫周边是最多福建人聚居活动的地点,同时也有客家的应和会馆、广东和客家社群福德祠、潮州社群的粤海清庙。天福宫左侧的玉皇宫,前身为庆德会,由马六甲土生华人创立,现由道教协会管理;右侧的崇文阁是新加坡第一所华文学塾,由福建会馆创立,如今是音乐盒博物馆与咖啡座。
  街道末端的卫理公会直落亚逸礼拜堂是本地最早的华人礼拜堂,用闽南语布道,又称福建教会。有别于西式教堂风格,建筑综合了中式屋顶与本土五脚基廊道,极具本地特色。
  除了不同的宗教建筑,街区里也以不同类型的学校见称。早期的厦门街又称“义学口”,除了以华文为主的崇文阁、萃英书院,也看到双语并重的特色。厦门街70号是英华学校的原校舍,还能看到“ACS House”牌子。礼拜堂旁边的小空地上也有一个“颜永成学校”历史标志,纪念新加坡最早的双语学校。
  小小街区里五脏俱全,处处看到先辈一路走来的生活印记。乘风破浪终于平安上岸,进庙祭天敬神;初抵异乡人地生疏,到会馆里与乡亲交际。安顿下来展开生活,夹道的旧店屋结合了住家与商店用途,沿街有商行、食肆、赌馆、诊所等等,具备完整的生活机能。然后还设学堂兴办教育,有了更长远的打算……
  今天的街区保留了原本的格局,店屋罗列,少了楼上的住户与街边小贩。厦门街后巷倒是隐藏了一口保留至今的古井,增添早期生活的想象。夹道商号林立,古早门面里换上了现代业务;沿街美食荟萃,世界风味替代了传统老菜。街头美食却也没有消失,荣登米其林的厦门街熟食中心,享誉国际。
  说到美食当然还有老巴刹,包围在办公楼密集的中央商业区里,差点就忘了它原本也位于直落亚逸湾,全名就叫直落亚逸巴刹,如今却不属于这条街上。周边高楼面貌日新月异,金融区里乱走偶尔迷失了方向,远远看到了沉稳熟悉的百年建筑,顿时就脚步踏实,有一种此心安处的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