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结语
一百年来,侨汇在中国的经济史上占着重要的地位,过去中国的入超,就是藉着侨汇弥补,侨汇对中国财政的贡献,实在不小。而在世界各地的侨汇中,新马侨汇是最重要的一环。
侨汇的产生应该是很早,自从华人到海外谋生时便开始了。不过,早期的侨汇是由归侨或水客们办理,到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为民信局。
与官家的邮差相对,民信局的任务除了负责邮递的全责外,它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带银。它一面将华侨的银信送到国内侨眷手中,一面从侨眷那儿携带音讯回来。所以这个特殊的商业机构,可说是华侨特别雇用的邮差。
新加坡是华侨集中之地,所以民信局在本地的设立,实属必要。本坡民信局分福建帮、潮州帮、琼州帮、广东帮及客帮等五帮,其中以前三帮信局较为重要。在黄金时代中,全新信局共计约二百余家。同业组织,除闽、潮、琼三帮汇兑公会外,尚有1946年3月成立的“南洋中华汇业总会”及1948年10月成立的“中华汇业股份有限公司”,期藉团结精神,共谋业务发展。
华侨汇款回国数额的增减,有好几个原素决定:(一)海外华侨人数;(二)海外华人的经济状况和(三)国内的治安与投资机会等。此外,汇率的高低也很重要。
汇率有利时,他们可以多汇,否则少汇。战后国币汇率低跌波幅极大,使得侨胞们对国币失去信心;再加上上述的因素不利于侨汇,因而导致侨汇的衰退。虽然汇率
的低降,民信局利用套汇方法,营业蒸蒸日上,形成汇业的黄金时代。然而,“盛极而衰”,中国通货膨胀短暂地使民信业走入红运,但跟着而来的是它的衰微。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后,民信业从此一蹶不振,直至今日,还在惨淡经营中。
根据调查所得,本坡现存的民信局约有五十五家,即闽帮廿二家,潮帮十二家及琼帮廿一家。如果再加上广客二帮的信局,也不过六十家。六十家的信局与黄金时代
的二百余家数目相比,简直是天渊之别。二十年来锐减了整四倍,实在惊人。以我个人的观察,再过一二十年,本坡民信局可能完全消失。如果我们从民信局诞生的
社会根源来分析这问题,便可以知道这样的推论一点不假。因为民信局是建立在一个移民社会的基础上,当时旅居本坡的华侨,他们的眷属多在国内,很少在这里建
立家室的。就由于他们与中国尚有眷属亲戚等关系,以故逐月汇款回乡接济家用之需,自属无可厚非之事。加以其时银行制度未盛,华侨既感银行汇款手续繁荷,语
言尤多隔膜,因此,汇款者多舍银行而趋信局,才造成民信局的滋生。然而,时过境迁,数十年后的今日,一切情况改变了。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出境的华侨几乎绝迹,而新马两地也相继获得独立。大多数的华侨,都定居下来,建家立室,致力于当地的建国大业。他们与中国的关系
逐渐地疏远了。而侨生人数的增加,更减少了汇款的可能;银行业务的高度发展,过去中国通货膨胀情形不复存在,也使一些汇款者改由银行寄汇。据新加坡大学经
济学系李绳毅讲师研究所得,从1958年至1964年,星马两地华侨汇款,平均每年数额是一千四百万元(就中以1961年及1962年最少),其中多数经由银行寄汇,尤以中国银行收汇最多[1]。职是之故,民信局业务更受打击。民信局既是建立在一个移民社会的基础上,那么,现在这社会基础动摇了,它也就自然跟着消失。
《新加坡侨汇与民信业研究》全文摘自柯木林,吴振强编,《新加坡华族史论集》(新加坡:南洋大学毕业生协会,1972年12月初版),页159-210
[1]
S.
Y. Lee, “The Development of Monetary And Commercial Banking System
of Malaya and Singapore”, An unpublished
Thesis, p.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