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8日星期三
2018年8月7日星期二
2018年8月5日星期日
2018年7月14日星期六
2018年7月8日星期日
2018年6月4日星期一
2018年5月16日星期三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访问团到省档案馆交流访问
福建档案 -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访问团到省档案馆交流访问
https://mp.weixin.qq.com/s/GuYqSHsfIT5LXqPOtX5_rg
5月15日下午,新加坡国家图书馆馆长伍慧贤等一行4人组成的新加坡国家图书馆访问团到省档案馆交流访问。访问团实地参观了省档案馆查档大厅、档案修裱和影音工作室,以及“百年跨国两地书——福建侨批”展览等,观看了福建档案宣传片,了解省档案馆基本概况。卓兆水局(馆)长、马俊凡副局(馆)长陪同参观,并与访问团进行座谈交流。
座谈交流会上,卓兆水局(馆)长对新加坡国家图书馆访问团来馆交流表示欢迎。他指出,福建是传统侨乡,与新加坡渊源深厚,许多福建先民早期移民至新加坡,是新加坡开埠的重要参与者和建设者。时至今日,新加坡仍有许多福建籍民众与国内保持密切的民间往来。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新加坡各领域交流合作,包括档案、图书等文化领域交流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希望通过本次活动,省档案馆能与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国家档案馆增进交流与了解,碰撞思想与智慧,加强友好与合作,在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和档案业务工作方面共促共进。
2018年5月8日星期二
2018年4月1日星期日
2018年3月15日星期四
2018年2月28日星期三
2018年2月20日星期二
2018年2月10日星期六
2018年2月5日星期一
2018年2月2日星期五
2018年1月29日星期一
《吴华文史选集》新书推介
南方沙龙 - 《吴华文史选集》新书推介
由南方大学学院出版的《吴华文史选集》将于2月6日(星期二),晚上7时30分在南方大学学院国际感恩大楼IEB 409举办新书推介。此新书推介活动将由马华公会副总会长拿督何国忠上议员、《吴华文史选集》经费赞助人拿督张文强及南方大学学院董事长拿督陈洺臣联合主持揭幕推介礼,并邀请新加坡著名历史学者柯木林为新书讲评。推介礼也将赠书与文教团体。此新书推介礼是为南方大学学院第七十场南方沙龙人文学术专题系列,由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所主办。
《吴华文史选集》乃由吴华经已出版的文集中选出55篇有关新马会馆史略、地方掌故、名人传略、族群事迹等文稿。最早的一篇在1975年刊出,最近的一篇则在2016年完稿,时隔40年之久,是吴华四十多年来默默耕耘,累积下的成果。其中的部分作品多已绝版,一些有份量的文章也多散见于各特刊,不容易读得。此选集是由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安焕然教授主编,尽求能反映吴华数十年来研究的整体成果编选而成。
2018年1月24日星期三
《新加坡华人通史》(中国版)面世
微信 -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推介的《新加坡华人通史》近日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引进出版
https://mp.weixin.qq.com/s/cpHqSpjkkoozttBbkJi5xg
2015年11月,筹备了三年多,聚集新加坡本地及海内外37位历史学者撰写的《新加坡华人通史》,终于在新加坡出版。 这是新加坡首部中文版当地华人通史。新书推介仪式由李显龙总理在圣淘沙名胜世界罗盘宴会厅 (Resorts World Sentosa, Compass Ballroom)主持,该书被作为新加坡共和国建国50周年曁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成立30周年庆典的献礼。
该书现已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引进,于2017年12月正式出版。
2018年1月21日星期日
2018年1月20日星期六
2018年1月3日星期三
2018年1月2日星期二
2017年11月17日星期五
Temples, Trust and Trade: Chinese Temple Networks in Southeast Asia
NUS - Temples, Trust and Trade: Chinese Temple Networks in Southeast Asia
https://ari.nus.edu.sg/Event/Detail/9d7c98cf-7bb9-4b71-8fce-275a19de9fa7?from=singlemessage
The spread of religious network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ultural aspects of globalization today. This conference will bring together scholars based in Malaysia, Singapore, Indonesia, Philippines, Thailand, Vietnam and China to examine specific case studies of the historical formation and contemporary flourishing of certain of the trade, temple and trust networks that emerged from the spread of migration of Chinese from the south and southeast coast of China to Southeast Asia.
Underlying and funding many of these temples and association were the great Chinese business families and extended lineages, the different dialect groups and their huiguan (regional business associations) and tongxianghui (native place associations), and the brotherhoods that enforced their mutually exclusive limits and economic niches. This conference seek papers that focus on Chinese temples, institutions, and business families with transnational networks. Papers that can relate the spread of these networks to the role of the temples/associations in their local context are welcome. Other papers may wish to explore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emples and associations in a particular region over time. Despite the centrality of these networks, there are still very few published case studies of their ritual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Thus the conference will lead to a publication that will fill a major gap in the historiography of Southeast Asian Chinese communities.
This conference will focus on local historical sources from Southeast Asia to explore the role of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hinese temple, family-lineage, and native place association networks in Southeast Asia in building long distance trust networks. All of these institutions played a part in the formation of a unique form of Chinese capitalism, which formed within the transnational networks linking south and southeast China to Southeast Asia. Some religious networks rejected national identities in place of either more local identities or more universal identities. Conference papers will examine the aspirations that can be found within many such religious networks, as these values motivated people to transfer wealth into religious merit and temple building, to re-circulate their wealth through charities, or more radically, to direct their profits into ritual fasting or support for the Dharma.
The networks examined in this conference moved and continue to flow past political borders and boundaries. They are incredibly flexible and developed fluid networking strategies. Many transcend or reshape ethnic or kinship boundaries while bringing their members into very specific regimes of exchange and reciprocity and mobilization. New religious networks in Southeast Asia have continually layered themselves onto the kaleidoscopic pattern of pre-existing networks, drawing upon the reservoir of shared symbolic capital within these networks, redirecting these resources towards their own ends, sometimes moralizing or expanding the sense of the self, or introducing a sense of belonging to a universal community beyond the bounds of the nation or any ethnicity. The networks discussed in the conference can also be seen as part of the ongoing expansion of religious connectivity and communication in Asia. Many networks are now exploring contemporary techniques and using new technologies to spread their message(s) and connect their adherents together across Southeast Asia and the world as a whole. This conference will solicit papers that explore a broad range of religious networks within the Chinese communities of Southeast Asia.
REGISTRATION
Admission is free, and seats are available on a first come, first served basis. Please email to minghua.tay@nus.edu.sg to indicate your interest to attend the conference.
CONTACT DETAILS
Conference Convenor
Prof Kenneth Dean
Asia Research Institute, and 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Contact Person(s)
Minghua TAY
尊敬的柯木林先生:
您好。
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將在11月21日至22日, 舉辦為期兩天的學術研討會。詳情請見以下的資料介紹。
我們會在第二天早上(11月22日)舉辦一場閉門式的圓桌會議, 邀請一些專家學者為本場研討會和我們的研究課題提供意見。素仰 閣下學問深廣,善治新馬華社團體與文化研究,享譽學界。 值此學術良緣,敦請您出席這場圓桌會議,惠賜高見。 耑此 順頌 時祺。
丁荷生教授
中文系主任,新加坡國立大學
宗教與國際化研究小組組長,亞洲研究中心,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
Roundtable discussion on day 2: Conference on Temples, Trust and Trade: Chinese Temple Networks in Southeast Asia, 21-22 Nov
2017年11月15日星期三
2017年11月13日星期一
2017年10月9日星期一
2017年10月3日星期二
2017年9月18日星期一
2017年9月17日星期日
2017年9月14日星期四
2017年9月13日星期三
2017年9月8日星期五
2017年8月24日星期四
2017年8月15日星期二
《南洋家书》央视播出广获好评
厦门广电网 - 《南洋家书》央视播出广获好评
http://www.xmtv.cn/2017/08/09/ARTIBEX9AH6ulCupbNpJY8jT170809.shtml?from=singlemessage#10006-weixin-1-52626-6b3bffd01fdde4900130bc5a2751b6d1
2017年7月14日星期五
《海丝丛书》发布会
报名网址/Registration Link:
https://wis.ntu.edu.sg/pls/webexe/REGISTER_NTU.REGISTER?EVENT_ID=OA17061513154740
《源》总第128期, 2017年8月 - 《海丝丛书》在新加坡发布
https://wis.ntu.edu.sg/pls/webexe/REGISTER_NTU.REGISTER?EVENT_ID=OA17061513154740
《源》总第128期, 2017年8月 - 《海丝丛书》在新加坡发布
《联合早报》- 捐赠文档揭示 史学家王赓武充满“文学细胞” (2017-10-10)
http://www.zaobao.com.sg/news/singapore/story20171010-801719
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图书馆把王赓武教授所捐赠的大量私人文档编成电子目录时,发现王赓武鲜为人知的一面。原来王赓武多才多艺,如果不是选择研究历史,极可能成了一位诗人。
很少人知道著名学者王赓武教授年轻时曾经徜徉在文学的世界里,出版过英文诗集《脉搏》,也以中文写过新诗和古典诗词,动过学书法的念头,甚至想把慈禧太后和李莲英的故事编成剧本,但是他最终选择了历史。
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图书馆把这位耄耋之年史学家所捐赠的大量私人文档编成电子目录(E-catalogue)时,发现王赓武鲜为人知的一面。原来王赓武多才多艺,如果不是选择研究历史,极可能成了一位诗人。
东南亚研究院昨天趁王赓武87岁诞辰,为已完成的电子目录举行发布会,同时为王赓武举办简单温馨的庆生会,并献上寿桃。大约50名以学者为主的宾客,出席这个活动。王赓武教授是东南亚研究院信托局主席。
至今数量最庞大捐赠
王赓武是在2010年把能装满55.2米长储藏柜的个人文档资料,包括书信、手稿、照片、日记、奖状、书法拓片、剪报等捐给东南亚研究院图书馆。馆长毕观华说,这是至今数量最庞大的一批捐赠,他们把文档分成照片、教学材料、研究心得、演讲和访问稿、卡片目录、奖状证书、剪报、文章手稿和大学档案记录等。
负责把这批捐赠编成电子目录的东南亚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高健康在发布会上说,王赓武最近接受多维新闻网访问时,被问及中共十九大是否将宣告邓小平时代的终结,他谨慎地表示,有迹象显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过去五年似乎偏离邓小平时代的某些政策,但要下那样的定论尚言之过早。
高健康在阅读这一报道时,除了留意到王赓武至今依然十分活跃,对他那漫长的学术生涯感佩万分外,也很好奇他是如何成为今日赫赫有名的学者,是否一开始就注定成为著名史学家。
在整理目录的过程中,他发现王赓武早在1950年就已出版过一本英文诗集《脉搏》(Pulse),里头收藏了12首诗。他当时只是马来亚大学的一名学生,但《海峡时报》却给予报道。1962年,马大校长写信给王赓武,通知他已把自己那一本《脉搏》捐给大学图书馆,还说英国文学教授在阅读他的诗篇后,一定很懊恼他选择了历史。
高健康从王赓武所收藏的两封私人信函中,找到他选择历史的原由。原来王赓武在考虑荣誉学位要修读什么时,马大历史系教授帕金森(C.N.Parkinson)在1952年7月4日的信中对他说:“要修什么当然要由你自己决定,但如果你选修历史,我个人会很高兴。”
在四个月后的另一封信中,帕金森教授请他在港大的朋友恩达可(G.B. Endacott)协助王赓武进行研究工作。王赓武说,对中国历史没有什么研究的帕金森教授当时给了他一笔旅费,让他到香港搜集戊戌政变后、康有为的保皇党和孙中山的革命党展开斗争的各种原材料。
王赓武回忆说,在那个年代,没有人能教他中国历史,因为历史系学者都不懂中国历史,他反而得靠外面的朋友如许云樵和陈育崧等。即使到伦敦深造,也无人能指导他,一切都靠自己钻研摸索,过程相当辛苦。
不过对于选择历史,他从没后悔过。他说:“既然下了功夫研究历史,就不再写诗。”他补充说,既然下了本钱就要坚持下去,何况他始终觉得历史很有意思。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