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2日星期五

芳林公园应有左秉隆塑像

《联合早报》- 封面看点 : 学者:芳林公园应有左秉隆塑像
  ·2009-07-06·



岳飞的定位历来便有起落


* 柯木林 *

 
    刚回国,就注意到对岳飞的论争达到了新高点。2002年11月18日出版的《亚洲周刊》刊载《新加坡掀起岳飞大论战》的总结性文章,12月10日《联合早 报》发表来自北京的特稿《岳飞不再是民族英雄?》。两天后,该报言论版以全版篇幅讨论岳飞,甚至当天的“社论”也以《历史应该由谁来写?》为题。记忆中, 把中国厉史人物列入本地社论议题,尚属首次,可见舆论界对此问题的重视。
    笔者认为,岳飞的问题,不单纯是历史问题,它涉及复杂的政治内涵。在岳飞有生之年,这政治内涵指的是宋朝的“国策”、岳飞逝世后历朝历代对此问题的处理, 又牵扯到“古为今用”的治史态度,其中也不免有政治的成分。历史问题一旦被政治化了,就不能以普通的逻辑思维来理解。今天,岳飞的问题之所以掀起“轩然大 波”,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综观历史,宋朝的军事力量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差的。北南宋320年的统治,军队几乎不曾对外打过胜仗。然而,这个弱兵劣军的王朝,竟然能够维持三百多 年的悠长岁月,实在是个奇迹。其中主要的因素,就是宋朝卓越的经济力量。日本著名的经济事务评论家界屋太一说:“宋王朝盛时的11世纪,产业经济的水准远 远超越中国过去的水准,我们不仅可以断言她是当时世界最高的,甚至往后几百年之间仍无法超越她。”
    这个“弱兵的经济大国”自其开国君主宋太祖开始,就制定了“经济第一,军事无用”的信念。在这军人劣势、经济官僚优势的体制下,宋朝以提供经济援助的方式 购买国家安全。换言之,宋朝不愿成为军事强国,不愿流血,一切想以金钱解决。这种以“金钱买安全”的国策,使得宋朝想生存就必须有不惜巨额费用以保障和平 的觉悟。北宋支付辽国和西夏的岁币最高的时候曾占到国家财政的15%,以今天币值论,约等于七百亿美元。而南宋之所以能够维持152年的国祚,除支付金国 岁币外,还称金国为“兄”为“父”,甘愿忍受难堪的屈辱外交。

读史随笔三则



* 柯木林 *

其一
上个星期,林珊在《海峡时报》双语版的《华絮》专栏里说:“华族人民是世界上唯一的,保有自己完整历史的民族”,这句话,触发了我写这篇短文的动机。
中 华民族或许是世界上最富历史感的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不是凭空捏造的。这不仅有文字记载,也有出土实物为根据。在纸张未发明以前,中国的历史先是刻于龟甲 上(甲骨文),然后是铸于金属器上(钟鼎文),接着是用漆书于竹简上(竹书)。从公元前一千三百年的殷朝开始,保存自己的历史,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 统。
周 朝时设有史官。史官可以牺牲宝贵的生命,前仆后继,为的是要保存翔实的历史记载,这就是“董狐之笔”。以后各朝的史馆,不仅要负责修撰本朝史,还要编修前 代史。此外,民间私修的历史、野史、笔记、小说,也多少保存了某方面的历史面貌。最近电视播映的记录片《巨龙之心》,显示成都区地震局的工作人员,正从古 书籍中寻找历代地震的资料,就是一个例子。
在 中国,保存家谱最完善的,要首推“孔子世家”了。在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至今仍然住着孔子的第七十七代孙子。两千五百年来,对孔子后裔的记录,就从未间断 过。据有关史书的记载,历代帝王中曾出巡到孔庙的有汉高祖、汉明帝、汉章帝、汉安帝、魏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周太祖、宋仁宗、清圣祖、清高宗等,共十一 个皇帝,十九次出巡来过这里。前些时候,世界船王包玉刚回乡查阅家谱,赫然发现自己原来是北宋名臣包拯(包公)的第廿七代孙。这些例子,正说明了中华民族 的“历史感”。

“圆明园重建”之我见 : 重要的是要对古迹的尊重


* 柯木林 *  

    2004年11月27日,《联合早报》以大篇幅报道了圆明园的重建问题,并随文刊载了评论。本地报章能对中国的古迹如此关注和重视,还是比较少见的。
  圆明园是否重建,真是“吹皱一池春水,干君底事”,似乎与身为新加坡人的笔者扯不上什么关系,但作为历史研究者、对古文物及历史遗迹的热衷爱好者,亦想就圆明园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目前的报刊、网站中,对圆明园的重建问题有两种比较鲜明的观点,赞同或反对。赞同者认为圆明园曾代表过去中国高度发达的历史文明,重点恢复园林中一 些富有特色的景区,可以再现当年风采;反对者则认为圆明园拥有沉重和悲怆的历史意义,它是中华文明深深的创痕,是国耻的见证,对今人有巨大的警示意义。
  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保留圆明园“大水法”的断壁残垣,或是恢复当年“中华第一园”的辉煌景观。而是在于能否通过圆明园重建的争议,更强烈的唤起整个中华民族对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意识。
  祖先五千年的文明给我们留下厚重的沉淀,使这神州大地的每一寸土地都散发着历史的芳香。然而,后世子孙是否对得起我们的祖先呢?笔者常常有这样的一种 看法,五千年文明遗留下来的或许不止眼前这些文物,后世子孙毁掉的远比保留下来的要多,这不由得使我们扼腕叹息。除了战争、岁月、天灾外,其中最令人痛惜 的就是人为的破坏。就像圆明园一样,英法联军火烧过后还曾留下十六处重要景观,得到清朝政府的妥善保护,而圆明园的彻底破坏却是在六十年代的文革时期。
  再如旧北京城,历经明清两个朝代500多年的经营,经历了明末农民战争、满清入关、抗战烽火、国共内战,却依然保存完好,但不幸毁于五十年代的和平时 代;又如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杭州的雷锋塔,因年久失修缺乏维护而倒塌;苏州桃花坞的唐伯虎故居,如今也只剩一块石碑。天津李叔同(弘一大师)的故居亦蕩 然无存矣!目前还有不少名人故居面临被拆除的厄运。
  笔者走过神州大地不少文物古迹,总觉得除了那些世界文化遗产保留的历史文物外,其他如市级重点,省级重点乃至全国重点文物的保留现状,都存在不少问 题。就拿明十三陵来说,除长陵、定陵、献陵保护较好外,其他的明陵简直就是危楼,缺乏维护保养。对文物古迹的不珍惜才是问题的所在,令人感到遗憾。
  此次关于圆明园是否重建的争论尚无定论,但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希望看到历史文化遗产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定期的维护。珍惜、维护,维护、珍惜,只有这样,重建圆明园才有意义。(作者为本地历史研究者)
(本文节录刊载于2004年12月15日 (星期三) 新加坡<<联合早报>>言论版,署题<重要的是要对古迹的尊重>) 



《联合早报》- 圆明园是否重建 中国国家文物局委婉否定 (2020-11-16)

https://www.zaobao.com.sg/news/china/story20201116-1101259

  (北京综合讯)是否重建北京圆明园的老论题再度掀起舆论热议,中国国家文物局近日委婉地否定,中国主流媒体也近乎一面倒反对重建。
  综合中新社、澎湃新闻、《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中国国家文物局近日对中国全国人大代表关于“重建圆明园,加强国家爱国主义文化建设的建议”做出答覆时称,重建圆明园缺乏必要的考古及历史文献依据,且将改变圆明园遗址被列强破坏的历史现状,应慎重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当局强调,圆明园遗址不仅是清代皇家园林的重要代表,更是近代中国被侵略、殖民的历史见证。“遗址以断壁残垣告诫后人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早在2011年,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体委员会曾就加强国家文化中心建设提出九大建议,其中包括研究论证圆明园的重建或修复。
  在当时的争论中,一方主张历史不容抹杀,应保留圆明园被焚毁后的残迹以警示国民勿忘国耻,而重建恐有劳民伤财之嫌;另一方则主张重建或修复圆明园,可以恢复民族往日荣光,抚平这段历史创伤。
  新浪网当年发起一项投票调查显示,有七成网民表示反对重建,两成多网民则赞成重建。
  《光明日报》上周刊文说,国家文物局的回覆虽有“慎重论证”的含蓄措辞,但意思已非常明显,重建建议本身的诉求点不太立得住。
  文章认为,论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化建设,圆明园断壁残垣的遗址,就是最现实的教材,虽然耻辱,但令人反思。
  文章指,“它用残酷的现实告诉所有中国人,落后就要挨打,强大才能兴邦。”
  圆明园于1707年始建,1809年建成,曾为清朝最大的皇家园林,被称为“万园之园”。
  1860年和1900年该园先后被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烧毁,成为一片废墟。
  有学者指出,有关重建争议本身反映了在国力提升和国际影响力扩大的背景下,中国社会和民众对待伤痛历史的纠结,以及回归理性探讨的态度,因此有争议也无可非议。





鞭炮以外的民族传统

2004-02-03 (星期二)《联合早报》


2013年7月11日星期四

“万点花飞雨外村”- 悼陈育崧先生




* 柯木林 *
  
  陈育崧先生作古了!他是在1984年4月1日下午九时辞世的,享年积闰八十五岁。从此新马史学界,又殒落了一颗光芒万丈的彗星。
  陈育崧先生是新马史学界泰斗,蜚声国际的历史学者。凡是研究南洋史的人,没有不知道他的。他是我最敬爱的长辈。我钦佩他那谆谆善诱、提携后进的精神, 仰慕他那博览群书,饱学多识的风度,欣赏他那谈笑风生,语惊四座的口才。许多人认为他是成功的殷商,一代学人,我却把他当作一位难得的导师。自从与他交往 后,颇有相逢恨晚之慨!
  第一次看到“陈育崧”的名字,是在1966年,即我念高中二的那年。记得当年本地正在上映一部历史影片《甲午风云》,轰动一时,有一天班上同学拿了一 本《天马杂志》来兜售,书内刊载一篇文章,题目是“甲午前夕北洋水师访问新加坡记”。他们即以该文为号召,要我买一本。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陈育崧先生。 拜读后,对他那流畅的行文及笔锋带感情的句子,留下深刻印象。不过,那时我还不知道陈先生的来历。
  进入大学,选修“东南亚华人史”一科。指导老师带我们去参观国家图书馆的“东南亚室”(SEA Room)。“东南亚室”的部分藏书即为陈育崧先生所赠献。这时,对“陈育崧”这个名字,已经刻骨铭心了。后来,指导老师又带我们实地考察新加坡的历史古迹,陈先生也在场解说。这是我第一次看到陈育崧先生的风采。
  1970年初就读荣誉班。学年已过了一大半,却还没有找到适当的毕业论文题目,心情苦闷极了。然而失望中出现了曙光,我想到了陈育崧先生。在很冒昧的 情况下,打电话给他。但他却以十分诚恳与热心的口吻,约我面谈。就在他东海岸的住宅里,在他那闻名国内外的书房 —“椰荫馆”与他会面。交谈后他立即借我一份文件夹,里面尽是些战前剪报及有关的文献资料。他又取出名片,介绍我去访问林树彦、周镇豪、黄正本三位战前侨 领。在陈育崧先生的帮助下,顺利地完成了论文。这件事使我毕生难忘。而当年由陈先生介绍的三位侨领当中,周镇豪及黄正本两位先生也已作古,人事沧桑,如斯 而已。
  从1972年到1975年这三年期间,与陈育崧先生过从甚密,几乎每个星期六都在合洛路一间酒家共进午餐,听他述说南洋史的研究心得,获益良多。有时 到他的椰荫馆高谈阔论。在他的鼓励下,我与几位同道友好,勘察了新加坡有代表性的华族古迹,撰述《石叻古迹》一书。陈育崧先生为该书写序文并封面题字。

记许云樵教授


* 柯木林 *
 
  壬戌新岁(1982年正月底),打电话向许甦吾先生拜年。许甦吾是已故东南亚史学界泰斗许云樵教授的挚友,著有《新加坡华侨教育全貌》、《南洋学会与 南洋研究》等书,膺誉甚隆。许甦吾对我说,南洋学会计划为许云樵教授出版纪念文集,写稿者除海内外知名学者外,学会也希望平日与许教授有交往的人士撰文。 言下之意,是要我为纪念文集写一篇文章。我难却盛情,只好滥竽充数。
  第一次看到许云樵的名字,该是1966年。那时,我刚念完高中,准备进入大学修读历史科。乘学校假期,到图书馆翻阅有关历史书籍。许云樵著的《南洋 史》,就是其中涉猎的一册。可能由于程度关系,当时我对《南洋史》的直觉是:“难以卒读”。后来才知道,这是一部颇具权威的学术著作,至今思之,尚有惭 颜!
  大学时代,选修《东南亚华人史》,开始有系统地阅读这方面的著作。可以肯定的是,当初对华人史,并没有多大兴趣。然而,在读了许云樵的《马来亚丛谈》 一书后,情形就不同了。这本书,以轻松趣味的笔调,撰述新马华人史迹,可读性甚高。无可否认的,《马来亚丛谈》引导我进入了新马华族史的研究领域。如果把 《南洋史》与《马来亚丛谈》对比,前者严肃,后者隽永,说明了许教授既能钻研学术,又能把学术趣味化,通俗化。这两本书给我的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
  曾聆听许教授的学术演讲,讲题是:“印度佛教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记忆中,那是1968年的事。在讲座上,第一次见到许教授其人。当时对他的印象 是:一个黑黝瘦削的老学人,造诣甚高。1970年初,许教授以“蒲罗中”的考证问题(据许教授的考证,蒲罗中是新加坡的古代名称),在本地引起了一场学术 论战。是非问题,姑且不论。许教授能在蒲罗中这问题上,提出大量论证,其治学之火侯,由此可见!
  也曾听说,许教授不轻易公开他的藏书,如果有难题请教他,也不能得到什么启示。1970年中,为了撰写“新加坡侨汇与民信业”的毕业论文而走访许教 授,地点是在他麦波申的住宅。这是我第一次与他面谈。在他的家,有如身处图书室,到处都是书。当时,我正苦于民信业的资料繁杂,不知如何就笔。可是经他一 语道破,加强了我完成论文的信心。他说:“你的论文,可以做到保存史料的价值”。他还任由我翻阅案上与书架的藏书,如果我有需要,还可外借呢!
  许教授是南洋学会的发起人之一。有关早期南洋学会的活动,姚楠的“忆许云樵先生 — 兼谈南洋学会早期情况”一文述之甚详(见《星洲日报》“文化版”,3-5-1982),这里不再重复。不过,有一点要提到的是:许教授常对我说,他与郁达 夫(也是南洋学会发起人之一)交往甚密,要带我去看郁达夫在中峇鲁的故居。然而,日复一日,许教授却辞世了!后悔之余,郁飞的“先父郁达夫在星洲的三年” 一文发表了。该文指出了郁达夫在中峇鲁故居的住址,完成了我走访郁达夫故居的心愿。
  书架上有二本许教授持赠的书,一本是《文心雕虫》,另一本是《世界发明史》,赠书日期分别为1973年10月及1977年8月。记得在这段期间,许教授常召集他一批旧日学生在白沙浮的一间餐馆餐聚餐。如今一兜就是十年,往事虽历历在目,而人事已非了。
  
摘自新加坡《星洲日报》(1982年6月7日)

火烧恒山亭的感想


* 柯木林 *
  
  座落在惹兰红山的恒山亭,于(1992年)5月11日傍晚7时被大火烧毁。次日黄昏,细雨纷飞,晚来风急,我独自驱车前往遗址现场,但见满目苍夷,庙 内碑碣匾额,几乎全部被毁,除了几对善男信女还在膜拜外,一切是寂静的。我焚香伫立,遥想164年前恒山亭创建时的盛况,不免百感交集。恒山亭虽在瞬间化 为废墟,但它对开埠初期新华社会的贡献,将永载史册。

   立于道光十年 (1830年) 的《恒山亭碑》在这次大火中烧毁,十分可惜

我来古庙申虔祷




我来古庙申祈祷
(访名人故居与古庙有感)
* 柯木林 *
       前几天,驱车经过里峇峇利路(River Valley Road)陈金声故宅,看到故宅原址上已耸立起新式高楼,不禁感从中来!
      1973年初,我曾到访这座故宅,当时是希望从访古中得到口述历史的资料,可惜却不得其门而入。19823月,中西各大报章都以显著版位,报导陈金声故宅被拆除的消息。见报后旧地重游,大有沈园再到之感,故宅已被拆除一大半,满目疮痍。庭前杂物废纸狼藉,令人不期然想起了民国初年“大内档案”的命运,所幸陈金声文物,已交由博物馆保管。
      陈金声是十九世纪华族先贤,他曾拨巨资兴建自来水库,使我们有卫生的食水。今日的金声路、金声桥、金声选区,以及伊丽莎白女皇道(Queen Elizabeth Walk,俗称五丛树脚)的喷水池,都是用来纪念他的。他对早期新加坡社会的贡献,功不可沫。
      距离陈金声故宅不远,就是振裕园。这是李清渊的住宅。在加东,也有一座振裕园,那是清渊长子俊源的住所。加东的振裕园在1981年年底被拆除,遗址现为高楼大厦。清渊、俊源父子同是本世纪初期炙手可热的侨领。李清渊的振裕园,仍是清末醇亲王的行邸。醇亲王载沣是光绪皇帝的胞弟,宣统皇帝溥仪的父亲。十九世纪末当他抵达新加坡时,就住在这里,所以振裕园的正门,至今仍悬挂着“多罗贝勒行邸”的名匾。
回顾十三年前撰述的《石叻古迹》一书,发现清元真君古庙、广福古庙、绿野亭公所、曹家馆、豆腐街消失了;“天福宫”的旧名匾不知所踪;粤海清庙庭园变小, 气派大不如前,双林寺虽在,寺内古老的法堂已经被拆除重建,而粉刷一新的恒山亭、玉皇殿,早已失却当年古风,萃英书院面临被拆除的厄运。十三年的岁月,不 仅人事翻新,连古迹也历尽沧桑。清末左秉隆领事游廖内时曾到古庙虔祷,“唯愿铁钉嘉树荣”,他希望当地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今天,我们所要虔祷的是这 些与新加坡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历史文物,在各公私单位的庇护下,得以保存下来,因为,这是我们历史的见证人,文化的根!


摘自《源》(创刊号),(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19861月),页39,署题“我来古庙申虔祷”

以激光科技刻录中国历史

2005年10月21日 (星期五) 《联合早报》



今年是“明”年

“任重能无颠阙忧”: 南大校友的使命

“任重能无颠阙忧”: 南大校友的使命
——出席北京“南洋大学第11届全球校友联欢会”感言
* 柯木林 *

南洋大学全球校友联欢会自1988年在吉隆坡举办后,每两年一届,在世界各地举行。2008年10月第11届校友会地点在北京,与会者1150多名,为历届校友会参加人数之冠。     笔者前后参加了三次聚会:第一次在1988年的吉隆坡,出席并参与主讲“新马华族历史研究之方法与推广” 讲座会;第二次在新加坡南洋大学云南园校园内,时间是2002年,毕业三十年后重返母校,颇有“沈园再到”之感;第三次就是今年的10月16日,借在沈阳 工作之便,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第11届联欢会。三次与会均有不同感受,但相同的是,每次都会遇到南洋大学复办的课题,本届亦不例外。此次聚会,感触良多, 乃撰此文一抒己见,以期抛砖引玉!
    蜚声国际历史学者黄仁宇博士在其名著《万历十五年》的序中指出:“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同样地,在南大复 办问题的探讨中,作为出身南大的校友,往往以情感代替理智,使这问题预先蒙上特殊的色彩,从而影响了判断,也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思维的“误区”!

宗乡总会历史走廊:《光阴的故事》

 《联合早报》- 宗乡总会50万元设历史走廊 - 2013-05-27


《中国侨批. 世界记忆工程》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中国档案报》- “中国侨批·世界记忆工程”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 - 2013-04-26


《新加坡历史悬案》座谈会



厦门大学人文国际讲坛 : 蜕变与转型—新加坡的华人会馆文化


南侨机工纪念雕塑



“中国侨批·世界记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福州举行


华龙网 - 中国侨批冲刺“世界记忆名录”
http://news.cqnews.net/html/2012-12/11/content_22422083.htm

   中新社福州12月11日电 (记者 孙贤迅)中外侨批研究专家学者11日聚集福州,就侨批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国内外侨批业及侨批业政策、侨批文献的价值、保护与开发等课题进行深入研讨,为中国侨批申报《世界记忆名录》发声。
  当天,“中国侨批·世界记忆”国际学术研讨会与《百年跨国两地书——福建侨批档案展》一起在福州登场。主办方称,这些活动的举办将进一步提升社会各界对侨批档案的认知与了解,促进中国侨批冲刺《世界记忆名录》。
  2010年3月,福建和广东联合申报的“侨批档案”成功入选第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12年5月,“侨批档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目前,闽粤档案部门正密切合作,冲刺2013年即将评审的《世界记忆名录》。
  国家档案局副局长、中央档案馆副馆长李明华期盼中国侨批成功冲刺“世界记忆名录”。他说,侨批发源于民间,流转于民间,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草根文献,是全人类珍贵的记忆遗产。
  侨批是海外华侨寄给国内侨眷的书信与汇款的合称,是一种“银信合一”的家书。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是中国重要的侨乡,广大闽籍华侨华人在迁移海外、拼搏创业过程中,始终与家乡亲人保持着密切联系,形成了大量的侨批。
  根据现有的史料记载,侨批最早出现于19世纪中期清道光年间,最迟的侨批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历时150余年。迄今为止,福建境内已发现的可提供目录的侨批档案有3万余件。
  与会专家表示,这些历经百年的海外华侨华人与国内侨眷的两地家书,内容涉及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记录了从清末到新中国改革开放近一个半世纪的社会变迁,见证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弥足珍贵的人类记忆遗产。
  在此次福建侨批档案展上,一份份档案和实物,从侨批产生、侨批运营、侨批价值、珍贵记忆四个部分,全面反映了福建侨批业兴起、发展、繁荣、衰微和消失 的过程;也真实再现广大侨胞通过“水客递送”、“批局经营”、“银行经营”等侨批经营传递方式,源源不断地将辛勤劳作所得的批款寄回家乡,或用于顾家赡 养,或用于慈善公益,或用于投资兴业,或用于共纾国难。
  福建省档案局局长丁志隆认为,福建侨批档案是中国侨批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属珍贵的文献遗产。由于福建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福建侨批档案具有 鲜明的地域和文化特征,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彰显出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见证并促进了侨乡和侨居地的经济文化发展以及中西文化交融。
  为冲刺《世界记忆名录》,福建在侨批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上下足功夫,对馆藏侨批档案文献进行了系统整理、编目和校勘,并通过数字化手段有效整合侨批档案资源,编辑、出版各种侨批文化产品,推动侨批申报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闽籍人物与新加坡》

讲坛荟萃 - 闽籍人物与新加坡
http://www.fjwh.net/jthc/jqap/201212/t20121208_164535.htm



  东南周末讲坛第287期  “海外华人与中国近代化”专题讲座
  主办:福建省社科联  福建省图书馆
  主讲嘉宾:柯木林  新加坡著名历史学者
  讲座时间:2012年12月15日(周六)上午9:30
  讲座地点:省图书馆一楼多功能厅
  讲座简介:
  新加坡自1819年开埠以来,闽籍人物对当地社会的贡献很大。在短短一百多年岁月中,闽帮人才辈出,群季俊秀。他们排难解纷、建医院、建学校,发起公 益事业。闽帮领袖人物均能以高瞻远瞩及大公无私的伟大胸襟,作出许多超帮贡献,所以获得当地政府及人民的敬重。新加坡著名历史学者柯木林先生将以翔实史 料,及珍贵历史图片,为您勾画出闽籍人物在新加坡一些可歌可泣的事迹,及其与中国近代史的关系。
  主讲嘉宾简介:
  柯木林,新加坡著名历史学者。南洋大学历史系毕业,获第一等荣誉文学士学位。业余从事历史研究,擅长新加坡华族历史人物的研究。过去十数年一直在华经 商工作,对中国历史文化亦有造诣,故其讲课可以从新的视角看问题。著述甚丰,为学术界熟知的有《新加坡华族史论集》、《石叻古迹》、《新华历史与人物硏 究》及《新华历史人物列传》等。近作有《石叻史记》、《世界福建名人录。新加坡篇》,都是有关新加坡华族历史的著述。此外,还有不少文章及学术论述散见于 报章、刊物与学报中。


孙中山、宋庆龄纪念地联席会议

《联合早报》- 孙中山、宋庆龄纪念地联席会议 35纪念馆代表首次齐聚我国 (2012-11-11)


《论从史出:关于华人史研究的若干问题》

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 - 新加坡知名学者柯木林捐赠图书仪式暨学术讲座在我馆举行
http://www.qzhqg.com/article/2012/1107/hqg_news_555.html


2012年11月6日上午,新加坡知名学者柯木林捐赠图书仪式暨学术讲座在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举行。市侨联副主席王巧丽、副调研员杨丽影、泉州华侨历史学 会会长陈小钢、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蔡振翔、华侨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刘以榕、泉州学研究所所长林少川、华博馆馆长吴翠蓉以及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 院和泉州理工学院师生、华侨历史学会部分会员、华博馆专业技术人员和义工等参加活动。

捐书仪式由吴翠蓉馆长主持。吴馆长首先回顾了柯木林先生与华博馆的深厚情谊,对柯先生多年来对华博馆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随后,柯先生向吴馆长捐赠 《南海明珠天福宫》等书籍,王巧丽副主席向柯先生颁发捐赠证书。王副主席感谢柯先生长期以来对博物馆的关怀,希望他能一如既往继续支持博物馆的建设发展。 柯先生自2001年开始向华博馆捐赠书籍,迄今已捐赠珍贵图书100多册,他表示未来将继续捐赠。

学术讲座由陈小钢会长主持。柯木林先生做了“论从史出:关于华人史研究的若干问题”的专题报告。他从为什么要研究华人史引入,提出要用第三只眼来看历史, 并以新加坡为例,认为人物研究可作为新华历史研究的切入点。他举了薛佛记、陈笃生、胡亚基、左秉隆等人为例说明人物研究的重要性。柯先生认为一个成功的史 学者需要具备精密的功力和高远的想象力,要做好历史研究则需要靠文献资料、田野工作、口述历史三重证据。最后,他以翔实的例子详细讲解了如何解读原始资料 以及如何将文章写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报告结束后,柯先生一一回应了与会人员的提问。

《物业管理运作指南(第二版)》

新浪网 - 物业管理高级沙龙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召开
http://bj.house.sina.com.cn/chat/2012-10-29/0957420240.shtml



我的博客

2012-09-03 我的博客今天3岁253天了,我领取了精英博主徽章


《家书抵万金—新加坡侨批文化展》座谈会


“莱佛士书信:新加坡开埠背后的谋略”展览会


《新华历史研究备忘录》


《家书抵万金—新加坡侨批文化展》

福建会馆

《联合早报》- 介绍本地150位闽籍人物贡献 福建会馆出版同乡名人录 《世界福建名人录·新加坡篇》- 2012-06-11


新加坡四大历史名楼座谈会 (2012年4月7日)


第七届世界福建同乡恳亲大会

联合早报 - 世界福建同乡大会11月首次在本地举行 (2012-01-14)


南洋大学


《联合早报》 - 李书再吹皱南大春水 (2012-01-08)



怡和轩

联合早报 - 林清如:重新评价学运历史 - 2012-05-14


追寻孙中山在南洋的革命足迹——专访学者柯木林

http://edu.xj163.cn/news/2011-10/06/content_1542670.htm


咖啡山风云


联合早报 - 武吉布朗坟场碑文 隐藏华人南来历史 2013-08-25

百年辛亥 南洋回眸 (第一部份)

《联合早报》2011年10月6日


百年辛亥 南洋回眸 (第二部份)

《联合早报》2011年10月6日


晚晴园系列讲座 - 百年辛亥忆晚晴

2011-10-07 version

孙中山海外再现纪实系列片

孙中山海外再现 - 孙中山海外再现走进新加坡
http://www.sunzstv.com/show_news.asp?id=330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全球华人将以各种形式隆重地纪念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在2011年9月13日下午,由孙中山海外基金会带领“孙中山海外再现”纪实系列片剧组主创人员走访新加坡,进行为期6天的“孙中山海外再现”纪实系列片之“新加坡足迹” 采风拍摄,受到新加坡历史学者柯木林、晚晴园馆长潘宣辉、晚晴园副馆长陈丁辉、怡和轩主席林清如、《联合早报》副总编辑严孟达、同德书报社代表詹尊权、陈武烈后人陈继亷、李来华等人的热情招待。

配合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晚晴园10月9日重新开放

《联合早报》- 配合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晚晴园10月9日重新开放
·2011年9月30日


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

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 -《亚洲文化》索引 - 历史、地理、传记
http://sgsocietyofasianstudies.wordpress.com/2008/05/16/《亚洲文化》索引-历史、地理、传记-asian-culture-index-history-geography-biogr/



08 历史、地理、传记 ISTORY, GEOGRAPHY, BIOGRAPHY

World Scientific - 《南洋学报》(Journal of South Seas Society) (JSSS)

World Scientific - 《南洋学报》(Journal of South Seas Society) (JSSS)
http://www.worldscinet.com/jsss/



第六十五卷 二O一一年 八月
论文
三十年代南洋客属华人的中国意识 —以南洋客属总会十周年纪念活动为考察中心
王力坚
Page: 1-15
北洋水师访问新加坡的历史反思 —兼谈甲午海战时期的北洋舰队
柯木林
Page: 17-61

《梦回东方—华侨华人百年心灵史》

知识人网 - 长篇报告文学<梦回东方>出版 记述华侨百年心灵史http://www.zsr.cc/Returnee/Print.asp?ArticleID=625173



龙溪会馆


《联合早报》- 龙溪会馆在祖籍地立纪念地标 (2012-11-19)


海外华人 - 文化、宗教与世界观

Chinese Oversears:
Culture, Religions and Worldview
海外华人 - 文化、宗教与世界观



2013年7月10日星期三

孙中山南洋纪念馆

中山科普网 - 孙中山南洋纪念馆10月重启
http://www.zskepu.com/zh-CN/introduce005.html?newsID=235484&flag=1


孙中山南洋纪念馆10月重启
部分捐赠物品将首次与观众见面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华侨华人与辛亥百年”南洋报道组抵达新加坡展开采访。昨日,首个采访活动是参加新加坡中山会馆举办的“辛亥百年”纪念学术交流会。我国驻新加坡大使馆人员亦出席了交流会。在辛亥百年到来之际,新加坡政府与民间学者、团体亦陆续展开纪念辛亥百年活动。
    180多年前,新加坡开埠,不久新加坡中山分馆成立,至今已有173年。中国移民及其后裔,占了新加坡人口总数的七成以上。孙中山为发动革命活动,先后8 次到新加坡。1906年孙中山初到新加坡,受到爱国华侨张永福、陈楚楠、林义顺等的欢迎,其后他多次到新加坡,3次住在晚晴园。这里成为辛亥革命前的一系 列起义的重要策源地。
    交流会上,上世纪80年代曾制作《孙中山与晚晴园》纪录片的历史学者柯木林说,其实革命的火种那时早已在东南亚华侨心中埋下,只是孙中山的到来点燃了熊熊火焰。晚晴园应该成为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文物。
    在辛亥革命百年到来之际,新加坡不仅是民间各华族宗乡会馆、研究学者在行动,政府机构亦十分重视。晚晴园虽多次易主,园内物品大部分散落流失,但现在已被列为历史保护建筑。负责管理的孙中山南洋纪念馆去年已闭馆进行装修,拟在今年10月8日以全新面貌迎接各地的凭吊者。
    馆长潘宣辉表示,为了丰富馆藏,纪念馆已积极到华侨华人中收集史料。他们联系到了晚晴园主人张永福的后人。张家后人捐赠的孙中山穿中山装站立的相片、孙中山手书“博爱”图等,都将首次与观众见面。
    为了让更多青少年了解孙中山与新加坡的这段历史,纪念馆还想出了许多方法,如制作适合中小学生看的中英文动画书、漫画故事等;还拟聘请志愿青少年来做讲解员。
发布时间: 2011-03-14

第四届海外华人研究与文献收藏机构国际会议 (2009年5月)

第四届海外华人研究与文献收藏机构国际会议 - Conference Papers
http://202.116.13.5:8080/en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9&Itemid=11



201、
KUA Bak Lim(柯木林)
Independent scholar,Singapore
China’s First Consul to Singapore:The Story of Zuo Bing Long & His Role In History


华商资本:历史和文献研讨会


福建省图书馆百年馆庆系列活动 - 东南周末讲坛 - 六月讲座安排宣传册 (2011年6月)


哈尔滨业主论坛 - 柯木林语录

搜房网 - 哈尔滨业主论坛 - 柯木林语录
http://bbs.hrb.soufun.com/1910105388~-1~49/29630_29630.htm



柯木林语录
楼主
小矮人alex 发表于 搜房网 - 哈尔滨业主论坛 - 东方中山花园
物业管理今后将流行“三角恋”:和发展商、专业公司、和企业的关系

=============================================

中国特色的物业管理就是-----以人为本!

=============================================

什么是好的物业公司?

只要能使我的物业保值的公司就是好的物业公司

《联合早报》 - 辛亥革命100周年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