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科普网 - 孙中山南洋纪念馆10月重启
http://www.zskepu.com/zh-CN/introduce005.html?newsID=235484&flag=1
孙中山南洋纪念馆10月重启
部分捐赠物品将首次与观众见面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华侨华人与辛亥百年”南洋报道组抵达新加坡展开采访。昨日,首个采访活动是参加新加坡中山会馆举办的“辛亥百年”纪念学术交流会。我国驻新加坡大使馆人员亦出席了交流会。在辛亥百年到来之际,新加坡政府与民间学者、团体亦陆续展开纪念辛亥百年活动。
180多年前,新加坡开埠,不久新加坡中山分馆成立,至今已有173年。中国移民及其后裔,占了新加坡人口总数的七成以上。孙中山为发动革命活动,先后8 次到新加坡。1906年孙中山初到新加坡,受到爱国华侨张永福、陈楚楠、林义顺等的欢迎,其后他多次到新加坡,3次住在晚晴园。这里成为辛亥革命前的一系 列起义的重要策源地。
交流会上,上世纪80年代曾制作《孙中山与晚晴园》纪录片的历史学者柯木林说,其实革命的火种那时早已在东南亚华侨心中埋下,只是孙中山的到来点燃了熊熊火焰。晚晴园应该成为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文物。
在辛亥革命百年到来之际,新加坡不仅是民间各华族宗乡会馆、研究学者在行动,政府机构亦十分重视。晚晴园虽多次易主,园内物品大部分散落流失,但现在已被列为历史保护建筑。负责管理的孙中山南洋纪念馆去年已闭馆进行装修,拟在今年10月8日以全新面貌迎接各地的凭吊者。
馆长潘宣辉表示,为了丰富馆藏,纪念馆已积极到华侨华人中收集史料。他们联系到了晚晴园主人张永福的后人。张家后人捐赠的孙中山穿中山装站立的相片、孙中山手书“博爱”图等,都将首次与观众见面。
为了让更多青少年了解孙中山与新加坡的这段历史,纪念馆还想出了许多方法,如制作适合中小学生看的中英文动画书、漫画故事等;还拟聘请志愿青少年来做讲解员。
发布时间: 2011-03-14
中山网络问政平台 - 孙中山南洋纪念馆10月重启
http://www.wanqingyuan.com.sg/media/14Mar11 Zhong Shan News - WQY reopening in Oct.pdf
商报新加坡电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华侨华人与辛亥百年”南洋报道组抵达新加坡展开采访。昨日,首个
采访活动是参加新加坡中山会馆举办的“辛亥百年”纪念学术交流会。我国驻新加坡大使馆人员亦出席了交流
会。在辛亥百年到来之际,新加坡政府与民间学者、团体亦陆续展开纪念辛亥百年活动。
180多年前,新加坡开埠,不久新加坡中山分馆成立,至今已有173年。中国移民及其后裔,占了新加坡人
口总数的七成以上。孙中山为发动革命活动,先后8次到新加坡。1906年孙中山初到新加坡,受到爱国华侨张
永福、陈楚楠、林义顺等的欢迎,其后他多次到新加坡,3次住在晚晴园。这里成为辛亥革命前的一系列起义
的重要策源地。
交流会上,上世纪80年代曾制作《孙中山与晚晴园》纪录片的历史学者柯木林说,其实革命的火种那时早
已在东南亚华侨心中埋下,只是孙中山的到来点燃了熊熊火焰。晚晴园应该成为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文物。
在辛亥革命百年到来之际,新加坡不仅是民间各华族宗乡会馆、研究学者在行动,政府机构亦十分重视。
晚晴园虽多次易主,园内物品大部分散落流失,但现在已被列为历史保护建筑。负责管理的孙中山南洋纪念馆
去年已闭馆进行装修,拟在今年10月8日以全新面貌迎接各地的凭吊者。
馆长潘宣辉表示,为了丰富馆藏,纪念馆已积极到华侨华人中收集史料。他们联系到了晚晴园主人张永福
的后人。张家后人捐赠的孙中山穿中山装站立的相片、孙中山手书“博爱”图等,都将首次与观众见面。
为了让更多青少年了解孙中山与新加坡的这段历史,纪念馆还想出了许多方法,如制作适合中小学生看的
中英文动画书、漫画故事等;还拟聘请志愿青少年来做讲解员。
中国新加坡经贸合作网 - “华侨华人与辛亥百年”学术交流会昨在新加坡中山会馆举行
http://www.csc.mofcom.gov.cn/csweb/csc/info/Article.jsp?a_no=252523&col_no=129
“华侨华人与辛亥百年”学术交流会昨在新加坡中山会馆举行
2011-03-14 15:29:55
2011-03-14 15:29:55
“我爱祖国,祖国历史最辉煌,万里长城,长江黄河……”70岁的民俗文物收藏家陈来华仍能记起了他小学时候的一首歌。昨日,陈来华与一同来参加在新加 坡中山会馆举行的“华侨华人与辛亥百年”学术交流会的专家学者一同深情回顾了孙中山先生在新加坡革命的历程。驻新加坡大使馆人员到会以示庆祝。中山市 “华侨华人与辛亥百年”大型人文项目东南亚采访组一行五人参加了这个重要活动。
追溯与孙中山休戚相关的晚晴园同德书报社历史
昨日,现场参加学术研讨会的有同德书报社詹尊权教授,新加坡著名历史学学者柯木林,孙中山南洋纪念馆馆长潘宜辉,民俗文物收藏家陈来华,他们一起回顾了孙中山与新加坡的历史渊源。
会议现场播放了柯木林先生在1988年拍摄下了 《晚清园与孙中山》的纪录片,这个文献片追溯了孙中山先生从1906年2月16日孙中山到1912年12月5日8次到新加坡的历史,以及百年来晚晴园(现 为孙中山南洋纪念馆所在地)的命运。他呼吁世界各地学者关注辛亥革命的历史,因为它在世界史上都扮演了不能忽视的角色,他认为中国的命运被两个人改变了, 一个是孙中山,一个是张学良,百年辛亥之时,只有认真对待历史,才能把握历史的大趋势。
如果说晚晴园的命运多舛,那么由孙中山先生创办的新加坡的同德书报社也可以说是系列书报社里硕果仅存的一个,据同德书报社詹尊权教授介绍,当时创办的 书报社东南亚共有一百多家,新加坡就有十多家,但新加坡现存下来的就只有同德书报社,从创办算起,现在已经有101年的历史,如今,它仍然起到了推广中国 传统文化的作用,且风雨无阻。
中山会馆百年来的绵长故土情
12 日是孙中山先生的逝世日,新加坡中山会馆每年都会在这一天以及11月12日的诞辰日举行纪念和庆祝活动,今年也不例外。12日,中山会馆顾问许仕佳,荣誉会长许国伟,会长蔡明俊等人聚在中山会馆,向大堂中央的孙中山遗像三鞠躬。
新加坡中山会馆成立已经有170多年的历史,最初叫 “香邑馆”。会馆大堂中央立的是孙中山先生遗像,遗像对面设注有“榄镇”“隆镇”“海洲”祖先的牌位。中山会馆多年来热心公益,积极参与新加坡与祖国的建 设,同时,为了让青少年不忘祖国文化,还专门设立了粤语班、书法班。刚大学毕业的邓惠文六年前就在会馆习粤语与书法,今年当上了中山会馆青年团团长,在会 馆的安排下,她和会馆里的孩子们还经常回中山体验生活,“我很喜爱会馆,从这里我了解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她流利地用普通话表达了自己对故乡和会馆的热 爱之情。
痴迷收藏与孙中山相关的文物
民俗文物收藏家陈来华现场展示了他的部分藏品。陈来华是随祖父来到新加坡的,他与妻子杨宝珠祖籍都在福建。
陈来华从43岁开始收藏与孙中山革命相关的文物,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就卖掉了自己的小轿车,然后他去世界各地收藏流落在海外的文物。妻子杨宝珠说: “我先生把藏品一车一车地捐给祖国,但我们现在还住在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里。”她虽然这样表达自己的小小的“不满”,但还是不遗余力地帮丈夫做整理以及展 览工作。
“我捐出的藏品价值大概有20多万新币,大概值100万人民币吧。”他的藏品现在很多捐给了新加坡晚晴园,中国华侨博物馆、厦门博物馆等多个博物馆。
现在,陈来华仍热情四溢地坚持进行免费展览和收藏工作。
信息来源:中山日报
中山市外事侨务局 - 聆听海外专家学者的声音 ——新加坡中山会馆举行纪念辛亥百年学术交流会
http://faob.zsnews.cn/2011/03/14/1661928.shtml
——新加坡中山会馆举行纪念辛亥百年学术交流会
来源于:港澳科、办公室
3月13日上午,新加坡中山会馆召开纪念辛亥百年学术交流会。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参赞戴兵、参赞龚春森,多位从事孙中山研究的当地知名专家学者,新加坡中山会馆主要负责人及“华侨华人与百年辛亥”东南亚线采访组全体成员参加了会议。
中山日报社刘廷玉副社长在交流会上介绍了“华侨华人与辛亥百年”东南亚线采访活动的基本情况及主要任务,他衷心希望在座的专家学者能为此次采访活动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意见和线索。
会上播放了由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研究与出版组柯木林主任1988年制作的《晚晴园与孙中山》纪录片,该片以孙中山先生3次居住在晚晴园为主线,介 绍了革命活动在新加坡的不同发展阶段,让大家对孙中山与晚晴园乃至新加坡的关系有了更为直观、具体的认识。柯木林先生还与采访组成员就新加坡在中国革命中 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精彩的互动交流,并提出了自己在孙中山研究方面的学术观点。
新加坡同德书报社是孙中山先生为掩护革命活动,向侨胞传播革命思想而创立的侨团,“同德书报社”牌匾由孙中山先生亲笔书写。来自同德书报社的詹尊权教 授主讲了孙中山精神与同德书报社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的原因和成立书报社的意义及作用,对如何加强对新生代华人的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自己 的见解。
孙中山南洋纪念馆(晚晴园)馆长潘宣辉先生围绕晚晴园的重修与发展概况进行了精彩的讲解,他重点介绍了此次重修后晚晴园的重点变化和主要特色,并就如何突出晚晴园的教育推广及学术交流功能,加强与青少年学生的融合互动提出了具有新意的举措。
此次活动使采访组从不同角度了解孙中山先生当年在新加坡的活动情况,为深入挖掘有价值的采访题材提供了重要线索。据了解,新加坡中山会馆是当地率先举 办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活动的侨团。此次活动使新加坡中山会馆与同德书报社、孙中山南洋纪念馆及其他专家学者增进了沟通与交流,有效提升了会馆在当地的知 名度和影响力。
发布日期:2011年3月14日 作者:谭文辉、何剑文 责任编辑:中山外事侨务局
中山市外事侨务局 -“华侨华人与辛亥百年”学术交流会昨在新加坡中山会馆举行
http://faob.zsnews.cn/2011/03/14/1666947.shtml
本报新加坡电 “我爱祖国,祖国历史最辉煌,万里长城,长江黄河……”70岁的民俗文物收藏家陈来华仍能记起了他小学时候的一首歌。昨日,陈来华与一同来参加在新加坡中 山会馆举行的“华侨华人与辛亥百年”学术交流会的专家学者一同深情回顾了孙中山先生在新加坡革命的历程。驻新加坡大使馆人员到会以示庆祝。中山市 “华侨华人与辛亥百年”大型人文项目东南亚采访组一行五人参加了这个重要活动。
■追溯与孙中山休戚相关的晚晴园同德书报社历史
昨日,现场参加学术研讨会的有同德书报社詹尊权教授,新加坡著名历史学学者柯木林,孙中山南洋纪念馆馆长潘宜辉,民俗文物收藏家陈来华,他们一起回顾了孙中山与新加坡的历史渊源。
会议现场播放了柯木林先生在1988年拍摄下了 《晚清园与孙中山》的纪录片,这个文献片追溯了孙中山先生从1906年2月16日孙中山到1912年12月5日8次到新加坡的历史,以及百年来晚晴园(现 为孙中山南洋纪念馆所在地)的命运。他呼吁世界各地学者关注辛亥革命的历史,因为它在世界史上都扮演了不能忽视的角色,他认为中国的命运被两个人改变了, 一个是孙中山,一个是张学良,百年辛亥之时,只有认真对待历史,才能把握历史的大趋势。
如果说晚晴园的命运多舛,那么由孙中山先生创办的新加坡的同德书报社也可以说是系列书报社里硕果仅存的一个,据同德书报社詹尊权教授介绍,当时创办的书报 社东南亚共有一百多家,新加坡就有十多家,但新加坡现存下来的就只有同德书报社,从创办算起,现在已经有101年的历史,如今,它仍然起到了推广中国传统 文化的作用,且风雨无阻。
■中山会馆百年来的绵长故土情
12 日是孙中山先生的逝世日,新加坡中山会馆每年都会在这一天以及11月12日的诞辰日举行纪念和庆祝活动,今年也不例外。12日,中山会馆顾问许仕佳,荣誉会长许国伟,会长蔡明俊等人聚在中山会馆,向大堂中央的孙中山遗像三鞠躬。
新加坡中山会馆成立已经有170多年的历史,最初叫 “香邑馆”。会馆大堂中央立的是孙中山先生遗像,遗像对面设注有“榄镇”“隆镇”“海洲”祖先的牌位。中山会馆多年来热心公益,积极参与新加坡与祖国的建 设,同时,为了让青少年不忘祖国文化,还专门设立了粤语班、书法班。刚大学毕业的邓惠文六年前就在会馆习粤语与书法,今年当上了中山会馆青年团团长,在会 馆的安排下,她和会馆里的孩子们还经常回中山体验生活,“我很喜爱会馆,从这里我了解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她流利地用普通话表达了自己对故乡和会馆的热 爱之情。
■痴迷收藏与孙中山相关的文物
民俗文物收藏家陈来华现场展示了他的部分藏品。陈来华是随祖父来到新加坡的,他与妻子杨宝珠祖籍都在福建。
陈来华从43岁开始收藏与孙中山革命相关的文物,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就卖掉了自己的小轿车,然后他去世界各地收藏流落在海外的文物。妻子杨宝珠说:“我 先生把藏品一车一车地捐给祖国,但我们现在还住在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里。”她虽然这样表达自己的小小的“不满”,但还是不遗余力地帮丈夫做整理以及展览工 作。
“我捐出的藏品价值大概有20多万新币,大概值100万人民币吧。”他的藏品现在很多捐给了新加坡晚晴园,中国华侨博物馆、厦门博物馆等多个博物馆。
现在,陈来华仍热情四溢地坚持进行免费展览和收藏工作。
发布日期:2011年3月14日 作者:记者 杨彦华 通讯员 谭文辉 责任编辑:中山外事侨务局
辛亥百年 - 学者追溯孙中山革命史
http://www.zsnews.cn/zt/2011xinhaigeming100years/2011/03/14/1661754.shtml
本报新加坡电 “我爱祖国,祖国历史最辉煌,万里长城,长江黄河……”70岁的民俗文物收藏家陈来华仍能记起了他小学时候的一首歌。昨日,陈来华与一同来参加在新加坡中 山会馆举行的“华侨华人与辛亥百年”学术交流会的专家学者一同深情回顾了孙中山先生在新加坡革命的历程。驻新加坡大使馆人员到会以示庆祝。中山市 “华侨华人与辛亥百年”大型人文项目东南亚采访组一行五人参加了这个重要活动。
■追溯与孙中山休戚相关的晚晴园同德书报社历史
昨日,现场参加学术研讨会的有同德书报社詹尊权教授,新加坡著名历史学学者柯木林,孙中山南洋纪念馆馆长潘宜辉,民俗文物收藏家陈来华,他们一起回顾了孙中山与新加坡的历史渊源。
会议现场播放了柯木林先生在1988年拍摄下了 《晚清园与孙中山》的纪录片,这个文献片追溯了孙中山先生从1906年2月16日孙中山到1912年12月5日8次到新加坡的历史,以及百年来晚晴园(现 为孙中山南洋纪念馆所在地)的命运。他呼吁世界各地学者关注辛亥革命的历史,因为它在世界史上都扮演了不能忽视的角色,他认为中国的命运被两个人改变了, 一个是孙中山,一个是张学良,百年辛亥之时,只有认真对待历史,才能把握历史的大趋势。
如果说晚晴园的命运多舛,那么由孙中山先生创办的新加坡的同德书报社也可以说是系列书报社里硕果仅存的一个,据同德书报社詹尊权教授介绍,当时创办的书报 社东南亚共有一百多家,新加坡就有十多家,但新加坡现存下来的就只有同德书报社,从创办算起,现在已经有101年的历史,如今,它仍然起到了推广中国传统 文化的作用,且风雨无阻。
■中山会馆百年来的绵长故土情
12 日是孙中山先生的逝世日,新加坡中山会馆每年都会在这一天以及11月12日的诞辰日举行纪念和庆祝活动,今年也不例外。12日,中山会馆顾问许仕佳,荣誉会长许国伟,会长蔡明俊等人聚在中山会馆,向大堂中央的孙中山遗像三鞠躬。
新加坡中山会馆成立已经有170多年的历史,最初叫 “香邑馆”。会馆大堂中央立的是孙中山先生遗像,遗像对面设注有“榄镇”“隆镇”“海洲”祖先的牌位。中山会馆多年来热心公益,积极参与新加坡与祖国的建 设,同时,为了让青少年不忘祖国文化,还专门设立了粤语班、书法班。刚大学毕业的邓惠文六年前就在会馆习粤语与书法,今年当上了中山会馆青年团团长,在会 馆的安排下,她和会馆里的孩子们还经常回中山体验生活,“我很喜爱会馆,从这里我了解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她流利地用普通话表达了自己对故乡和会馆的热 爱之情。
■痴迷收藏与孙中山相关的文物
民俗文物收藏家陈来华现场展示了他的部分藏品。陈来华是随祖父来到新加坡的,他与妻子杨宝珠祖籍都在福建。
陈来华从43岁开始收藏与孙中山革命相关的文物,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就卖掉了自己的小轿车,然后他去世界各地收藏流落在海外的文物。妻子杨宝珠说:“我 先生把藏品一车一车地捐给祖国,但我们现在还住在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里。”她虽然这样表达自己的小小的“不满”,但还是不遗余力地帮丈夫做整理以及展览工 作。
“我捐出的藏品价值大概有20多万新币,大概值100万人民币吧。”他的藏品现在很多捐给了新加坡晚晴园,中国华侨博物馆、厦门博物馆等多个博物馆。
现在,陈来华仍热情四溢地坚持进行免费展览和收藏工作。
辛亥革命网 -“华侨华人与辛亥百年”学术交流会昨在新加坡中山会馆举行
http://www.xhgmw.org/archive-51533.shtml
“华侨华人与辛亥百年”学术交流会昨在新加坡中山会馆举行
辛亥革命网 2011年03月14日 来源:中山日报 作者:杨彦华 查看:1150 次
昨日,在新加坡中山会馆举行的“华侨华人与辛亥百年”学术交流会的专家学者一同深情回顾了孙中山先生在新加坡革命的历程。驻新加坡大使馆人员到会以示庆祝。
“我爱祖国,祖国历史最辉煌,万里长城,长江黄河……”70岁的民俗文物收藏家陈来华仍能记起了他小学时候的一首歌。昨日,陈来华与一同来参加在新加 坡中山会馆举行的“华侨华人与辛亥百年”学术交流会的专家学者一同深情回顾了孙中山先生在新加坡革命的历程。驻新加坡大使馆人员到会以示庆祝。中山市 “华侨华人与辛亥百年”大型人文项目东南亚采访组一行五人参加了这个重要活动。
追溯与孙中山休戚相关的晚晴园同德书报社历史
昨日,现场参加学术研讨会的有同德书报社詹尊权教授,新加坡著名历史学学者柯木林,孙中山南洋纪念馆馆长潘宜辉,民俗文物收藏家陈来华,他们一起回顾了孙中山与新加坡的历史渊源。
会议现场播放了柯木林先生在1988年拍摄下了 《晚清园与孙中山》的纪录片,这个文献片追溯了孙中山先生从1906年2月16日孙中山到1912年12月5日8次到新加坡的历史,以及百年来晚晴园(现 为孙中山南洋纪念馆所在地)的命运。他呼吁世界各地学者关注辛亥革命的历史,因为它在世界史上都扮演了不能忽视的角色,他认为中国的命运被两个人改变了, 一个是孙中山,一个是张学良,百年辛亥之时,只有认真对待历史,才能把握历史的大趋势。
如果说晚晴园的命运多舛,那么由孙中山先生创办的新加坡的同德书报社也可以说是系列书报社里硕果仅存的一个,据同德书报社詹尊权教授介绍,当时创办的 书报社东南亚共有一百多家,新加坡就有十多家,但新加坡现存下来的就只有同德书报社,从创办算起,现在已经有101年的历史,如今,它仍然起到了推广中国 传统文化的作用,且风雨无阻。
中山会馆百年来的绵长故土情
12 日是孙中山先生的逝世日,新加坡中山会馆每年都会在这一天以及11月12日的诞辰日举行纪念和庆祝活动,今年也不例外。12日,中山会馆顾问许仕佳,荣誉会长许国伟,会长蔡明俊等人聚在中山会馆,向大堂中央的孙中山遗像三鞠躬。
新加坡中山会馆成立已经有170多年的历史,最初叫 “香邑馆”。会馆大堂中央立的是孙中山先生遗像,遗像对面设注有“榄镇”“隆镇”“海洲”祖先的牌位。中山会馆多年来热心公益,积极参与新加坡与祖国的建 设,同时,为了让青少年不忘祖国文化,还专门设立了粤语班、书法班。刚大学毕业的邓惠文六年前就在会馆习粤语与书法,今年当上了中山会馆青年团团长,在会 馆的安排下,她和会馆里的孩子们还经常回中山体验生活,“我很喜爱会馆,从这里我了解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她流利地用普通话表达了自己对故乡和会馆的热 爱之情。
痴迷收藏与孙中山相关的文物
民俗文物收藏家陈来华现场展示了他的部分藏品。陈来华是随祖父来到新加坡的,他与妻子杨宝珠祖籍都在福建。
陈来华从43岁开始收藏与孙中山革命相关的文物,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就卖掉了自己的小轿车,然后他去世界各地收藏流落在海外的文物。妻子杨宝珠说: “我先生把藏品一车一车地捐给祖国,但我们现在还住在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里。”她虽然这样表达自己的小小的“不满”,但还是不遗余力地帮丈夫做整理以及展 览工作。
“我捐出的藏品价值大概有20多万新币,大概值100万人民币吧。”他的藏品现在很多捐给了新加坡晚晴园,中国华侨博物馆、厦门博物馆等多个博物馆。
现在,陈来华仍热情四溢地坚持进行免费展览和收藏工作。
广东侨网 - 新加坡中山会馆举行纪念辛亥百年学术交流会
http://gocn.southcn.com/ztzl2010/zxzt2010/2011xhgm/zs/201103/t20110322_147926.htm
3月13日上午,新加坡中山会馆召开纪念辛亥百年学术交流会。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参赞戴兵、参赞龚春森,多位从事孙中山研究的当地知名专家学者,新加坡中山会馆主要负责人及“华侨华人与百年辛亥”东南亚线采访组全体成员参加了会议。
中山日报社刘廷玉副社长在交流会上介绍了“华侨华人与辛亥百年”东南亚线采访活动的基本情况及主要任务,他衷心希望在座的专家学者能为此次采访活动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意见和线索。
会上播放了由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研究与出版组柯木林主任1988年制作的《晚晴园与孙中山》纪录片,该片以孙中山先生3次居住在晚晴园为主线,介 绍了革命活动在新加坡的不同发展阶段,让大家对孙中山与晚晴园乃至新加坡的关系有了更为直观、具体的认识。柯木林先生还与采访组成员就新加坡在中国革命中 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精彩的互动交流,并提出了自己在孙中山研究方面的学术观点。
新加坡同德书报社是孙中山先生为掩护革命活动,向侨胞传播革命思想而创立的侨团,“同德书报社”牌匾由孙中山先生亲笔书写。来自同德书报社的詹尊权教 授主讲了孙中山精神与同德书报社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的原因和成立书报社的意义及作用,对如何加强对新生代华人的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自己 的见解。
孙中山南洋纪念馆(晚晴园)馆长潘宣辉先生围绕晚晴园的重修与发展概况进行了精彩的讲解,他重点介绍了此次重修后晚晴园的重点变化和主要特色,并就如何突出晚晴园的教育推广及学术交流功能,加强与青少年学生的融合互动提出了具有新意的举措。
此次活动使采访组从不同角度了解孙中山先生当年在新加坡的活动情况,为深入挖掘有价值的采访题材提供了重要线索。据了解,新加坡中山会馆是当地率先举 办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活动的侨团。此次活动使新加坡中山会馆与同德书报社、孙中山南洋纪念馆及其他专家学者增进了沟通与交流,有效提升了会馆在当地的知 名度和影响力。(中山外侨局)
广东侨网 - 新加坡中山会馆举行纪念辛亥百年学术交流会
http://gocn.southcn.com/dfqw2010/zs/201103/t20110315_146222.htm
3月13日上午,新加坡中山会馆召开纪念辛亥百年学术交流会。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参赞戴兵、参赞龚春森,多位从事孙中山研究的当地知名专家学者,新加坡中山会馆主要负责人及“华侨华人与百年辛亥”东南亚线采访组全体成员参加了会议。
中山日报社刘廷玉副社长在交流会上介绍了“华侨华人与辛亥百年”东南亚线采访活动的基本情况及主要任务,他衷心希望在座的专家学者能为此次采访活动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意见和线索。
会上播放了由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研究与出版组柯木林主任1988年制作的《晚晴园与孙中山》纪录片,该片以孙中山先生3次居住在晚晴园为主线,介 绍了革命活动在新加坡的不同发展阶段,让大家对孙中山与晚晴园乃至新加坡的关系有了更为直观、具体的认识。柯木林先生还与采访组成员就新加坡在中国革命中 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精彩的互动交流,并提出了自己在孙中山研究方面的学术观点。
新加坡同德书报社是孙中山先生为掩护革命活动,向侨胞传播革命思想而创立的侨团,“同德书报社”牌匾由孙中山先生亲笔书写。来自同德书报社的詹尊权教 授主讲了孙中山精神与同德书报社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的原因和成立书报社的意义及作用,对如何加强对新生代华人的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自己 的见解。
孙中山南洋纪念馆(晚晴园)馆长潘宣辉先生围绕晚晴园的重修与发展概况进行了精彩的讲解,他重点介绍了此次重修后晚晴园的重点变化和主要特色,并就如何突出晚晴园的教育推广及学术交流功能,加强与青少年学生的融合互动提出了具有新意的举措。
此次活动使采访组从不同角度了解孙中山先生当年在新加坡的活动情况,为深入挖掘有价值的采访题材提供了重要线索。据了解,新加坡中山会馆是当地率先举 办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活动的侨团。此次活动使新加坡中山会馆与同德书报社、孙中山南洋纪念馆及其他专家学者增进了沟通与交流,有效提升了会馆在当地的知 名度和影响力。(中山外侨局)
中国会馆 - 学者追溯孙中山革命史
http://www.huiguan.org.cn/modules.php?name=News&file=article&sid=2634
本报新加坡电 “我爱祖国,祖国历史最辉煌,万里长城,长江黄河……”70岁的民俗文物收藏家陈来华仍能记起了他小学时候的一首歌。昨日,陈来华与一同来参加在新加坡中 山会馆举行的“华侨华人与辛亥百年”学术交流会的专家学者一同深情回顾了孙中山先生在新加坡革命的历程。驻新加坡大使馆人员到会以示庆祝。中山市 “华侨华人与辛亥百年”大型人文项目东南亚采访组一行五人参加了这个重要活动。
■追溯与孙中山休戚相关的晚晴园同德书报社历史
昨日,现场参加学术研讨会的有同德书报社詹尊权教授,新加坡著名历史学学者柯木林,孙中山南洋纪念馆馆长潘宜辉,民俗文物收藏家陈来华,他们一起回顾了孙中山与新加坡的历史渊源。
会议现场播放了柯木林先生在1988年拍摄下了 《晚清园与孙中山》的纪录片,这个文献片追溯了孙中山先生从1906年2月16日孙中山到1912年12月5日8次到新加坡的历史,以及百年来晚晴园(现 为孙中山南洋纪念馆所在地)的命运。他呼吁世界各地学者关注辛亥革命的历史,因为它在世界史上都扮演了不能忽视的角色,他认为中国的命运被两个人改变了, 一个是孙中山,一个是张学良,百年辛亥之时,只有认真对待历史,才能把握历史的大趋势。
如果说晚晴园的命运多舛,那么由孙中山先生创办的新加坡的同德书报社也可以说是系列书报社里硕果仅存的一个,据同德书报社詹尊权教授介绍,当时创办的书报 社东南亚共有一百多家,新加坡就有十多家,但新加坡现存下来的就只有同德书报社,从创办算起,现在已经有101年的历史,如今,它仍然起到了推广中国传统 文化的作用,且风雨无阻。
■中山会馆百年来的绵长故土情
12 日是孙中山先生的逝世日,新加坡中山会馆每年都会在这一天以及11月12日的诞辰日举行纪念和庆祝活动,今年也不例外。12日,中山会馆顾问许仕佳,荣誉会长许国伟,会长蔡明俊等人聚在中山会馆,向大堂中央的孙中山遗像三鞠躬。
新加坡中山会馆成立已经有170多年的历史,最初叫 “香邑馆”。会馆大堂中央立的是孙中山先生遗像,遗像对面设注有“榄镇”“隆镇”“海洲”祖先的牌位。中山会馆多年来热心公益,积极参与新加坡与祖国的建 设,同时,为了让青少年不忘祖国文化,还专门设立了粤语班、书法班。刚大学毕业的邓惠文六年前就在会馆习粤语与书法,今年当上了中山会馆青年团团长,在会 馆的安排下,她和会馆里的孩子们还经常回中山体验生活,“我很喜爱会馆,从这里我了解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她流利地用普通话表达了自己对故乡和会馆的热 爱之情。
■痴迷收藏与孙中山相关的文物
民俗文物收藏家陈来华现场展示了他的部分藏品。陈来华是随祖父来到新加坡的,他与妻子杨宝珠祖籍都在福建。
陈来华从43岁开始收藏与孙中山革命相关的文物,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就卖掉了自己的小轿车,然后他去世界各地收藏流落在海外的文物。妻子杨宝珠说:“我 先生把藏品一车一车地捐给祖国,但我们现在还住在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里。”她虽然这样表达自己的小小的“不满”,但还是不遗余力地帮丈夫做整理以及展览工 作。
“我捐出的藏品价值大概有20多万新币,大概值100万人民币吧。”他的藏品现在很多捐给了新加坡晚晴园,中国华侨博物馆、厦门博物馆等多个博物馆。
现在,陈来华仍热情四溢地坚持进行免费展览和收藏工作。
中山统战 - 学者追溯孙中山革命史
http://www.zstz.org.cn/2011/03/14/1661684.shtml
本报新加坡电 “我爱祖国,祖国历史最辉煌,万里长城,长江黄河……”70岁的民俗文物收藏家陈来华仍能记起了他小学时候的一首歌。昨日,陈来华与一同来参加在新加坡中 山会馆举行的“华侨华人与辛亥百年”学术交流会的专家学者一同深情回顾了孙中山先生在新加坡革命的历程。驻新加坡大使馆人员到会以示庆祝。中山市 “华侨华人与辛亥百年”大型人文项目东南亚采访组一行五人参加了这个重要活动。
■追溯与孙中山休戚相关的晚晴园同德书报社历史
昨日,现场参加学术研讨会的有同德书报社詹尊权教授,新加坡著名历史学学者柯木林,孙中山南洋纪念馆馆长潘宜辉,民俗文物收藏家陈来华,他们一起回顾了孙中山与新加坡的历史渊源。
会议现场播放了柯木林先生在1988年 拍摄下了 《晚清园与孙中山》的纪录片,这个文献片追溯了孙中山先生从1906年2月16日孙中山到1912年12月5日8次到新加坡的历史,以及百年来晚晴园(现 为孙中山南洋纪念馆所在地)的命运。他呼吁世界各地学者关注辛亥革命的历史,因为它在世界史上都扮演了不能忽视的角色,他认为中国的命运被两个人改变了, 一个是孙中山,一个是张学良,百年辛亥之时,只有认真对待历史,才能把握历史的大趋势。
如果说晚晴园的命运多舛,那么由孙中山先生创办的新加坡的同德书报社也可以说是系列书报社里硕果仅存的一个,据同德书报社詹尊权教授介绍,当时创办的书报 社东南亚共有一百多家,新加坡就有十多家,但新加坡现存下来的就只有同德书报社,从创办算起,现在已经有101年的历史,如今,它仍然起到了推广中国传统 文化的作用,且风雨无阻。
■中山会馆百年来的绵长故土情
12 日是孙中山先生的逝世日,新加坡中山会馆每年都会在这一天以及11月12日的诞辰日举行纪念和庆祝活动,今年也不例外。12日,中山会馆顾问许仕佳,荣誉会长许国伟,会长蔡明俊等人聚在中山会馆,向大堂中央的孙中山遗像三鞠躬。
新加坡中山会馆成立已经有170多年的历史,最初叫 “香邑馆”。会馆大堂中央立的是孙中山先生遗像,遗像对面设注有“榄镇”“隆镇”“海洲”祖先的牌位。中山会馆多年来热心公益,积极参与新加坡与祖国的建 设,同时,为了让青少年不忘祖国文化,还专门设立了粤语班、书法班。刚大学毕业的邓惠文六年前就在会馆习粤语与书法,今年当上了中山会馆青年团团长,在会 馆的安排下,她和会馆里的孩子们还经常回中山体验生活,“我很喜爱会馆,从这里我了解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她流利地用普通话表达了自己对故乡和会馆的热 爱之情。
■痴迷收藏与孙中山相关的文物
民俗文物收藏家陈来华现场展示了他的部分藏品。陈来华是随祖父来到新加坡的,他与妻子杨宝珠祖籍都在福建。
陈来华从43岁开始收藏与孙中山革命相关的文物,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就卖掉了自己的小轿车,然后他去世界各地收藏流落在海外的文物。妻子杨宝珠说:“我 先生把藏品一车一车地捐给祖国,但我们现在还住在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里。”她虽然这样表达自己的小小的“不满”,但还是不遗余力地帮丈夫做整理以及展览工 作。
“我捐出的藏品价值大概有20多万新币,大概值100万人民币吧。”他的藏品现在很多捐给了新加坡晚晴园,中国华侨博物馆、厦门博物馆等多个博物馆。
现在,陈来华仍热情四溢地坚持进行免费展览和收藏工作。
发布日期:2011年3月14日 作者:记者 杨彦华 通讯员 谭文辉 责任编辑:龙慧
FindArt 搜艺搜 - “华侨华人与辛亥百年”学术交流会昨在新加坡中山会馆举行 学者追溯孙中山革命史
http://yishujia.findart.com.cn/10703591-148355-zixun.html
本报新加坡电 “我爱祖国,祖国历史最辉煌,万里长城,长江黄河……”70岁的民俗文物收藏家陈来华仍能记起了他小学时候的一首歌。昨日,陈来华与一同来参加在新加坡中 山会馆举行的“华侨华人与辛亥百年”学术交流会的专家学者一同深情回顾了孙中山先生在新加坡革命的历程。驻新加坡大使馆人员到会以示庆祝。中山市 “华侨华人与辛亥百年”大型人文项目东南亚采访组一行五人参加了这个重要活动。yishujia.findart.com.cn
■追溯与孙中山休戚相关的晚晴园同德书报社历史
昨日,现场参加学术研讨会的有同德书报社詹尊权教授,新加坡著名历史学学者柯木林,孙中山南洋纪念馆馆长潘宜辉,民俗文物收藏家陈来华,他们一起回顾了孙中山与新加坡的历史渊源。
会议现场播放了柯木林先生在1988年拍摄下了 《晚清园与孙中山》的纪录片,这个文献片追溯了孙中山先生从1906年2月16日孙中山到1912年12月5日8次到新加坡的历史,以及百年来晚晴园(现 为孙中山南洋纪念馆所在地)的命运。他呼吁世界各地学者关注辛亥革命的历史,因为它在世界史上都扮演了不能忽视的角色,他认为中国的命运被两个人改变了, 一个是孙中山,一个是张学良,百年辛亥之时,只有认真对待历史,才能把握历史的大趋势。yishujia.findart.com.cn
如果说晚晴园的命运多舛,那么由孙中山先生创办的新加坡的同德书报社也可以说是系列书报社里硕果仅存的一个,据同德书报社詹尊权教授介绍,当时创办的 书报社东南亚共有一百多家,新加坡就有十多家,但新加坡现存下来的就只有同德书报社,从创办算起,现在已经有101年的历史,如今,它仍然起到了推广中国 传统文化的作用,且风雨无阻。yishujia.findart.com.cn
■中山会馆百年来的绵长故土情
12 日是孙中山先生的逝世日,新加坡中山会馆每年都会在这一天以及11月12日的诞辰日举行纪念和庆祝活动,今年也不例外。12日,中山会馆顾问许仕佳,荣誉 会长许国伟,会长蔡明俊等人聚在中山会馆,向大堂中央的孙中山遗像三鞠躬。yishujia.findart.com.cn
新加坡中山会馆成立已经有170多年的历史,最初叫 “香邑馆”。会馆大堂中央立的是孙中山先生遗像,遗像对面设注有“榄镇”“隆镇”“海洲”祖先的牌位。中山会馆多年来热心公益,积极参与新加坡与祖国的建 设,同时,为了让青少年不忘祖国文化,还专门设立了粤语班、书法班。刚大学毕业的邓惠文六年前就在会馆习粤语与书法,今年当上了中山会馆青年团团长,在会 馆的安排下,她和会馆里的孩子们还经常回中山体验生活,“我很喜爱会馆,从这里我了解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她流利地用普通话表达了自己对故乡和会馆的热 爱之情。yishujia.findart.com.cn
■痴迷收藏与孙中山相关的文物
民俗文物收藏家陈来华现场展示了他的部分藏品。陈来华是随祖父来到新加坡的,他与妻子杨宝珠祖籍都在福建。
陈来华从43岁开始收藏与孙中山革命相关的文物,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就卖掉了自己的小轿车,然后他去世界各地收藏流落在海外的文物。妻子杨宝珠说: “我先生把藏品一车一车地捐给祖国,但我们现在还住在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里。”她虽然这样表达自己的小小的“不满”,但还是不遗余力地帮丈夫做整理以及展 览工作。yishujia.findart.com.cn
“我捐出的藏品价值大概有20多万新币,大概值100万人民币吧。”他的藏品现在很多捐给了新加坡晚晴园,中国华侨博物馆、厦门博物馆等多个博物馆。
现在,陈来华仍热情四溢地坚持进行免费展览和收藏工作。
中新经贸合作网 - 《华侨与辛亥革命》摄制组新加坡采访拍摄结束
http://www.csc.mofcom-mti.gov.cn/csweb/csc/info/Article.jsp?a_no=259445&col_no=123
5月10日-14日,《华侨与辛亥革命》东南亚摄制组一行6人前往东南亚的首站新加坡进行采访拍摄,在新加坡中山会馆许社佳、梁亚苏、邓福广、刘仲淦等乡亲的大力协助下,拍摄工作圆满结束。
新加坡对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悉,孙中山一生领导的十次战役中,八次是在新加坡进行策划组织的。为更好地反映当时新加坡华人华侨的 生活,深入了解当地华侨支持孙中山革命事业所开展的各项活动,摄制组采访了新加坡相关专家学者,如孙中山南洋纪念馆(晚晴园)馆长潘宣辉、研究员陈丁辉, 新加坡著名历史学者詹尊权、柯木林,南洋大学教授李元瑾,同德书报社社长湛承宪,民俗文物收藏家陈来华等,并前往晚晴园等孙中山革命活动旧址,以及如新加坡中山会馆、新加坡广惠肇碧山亭、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等百年侨团进行采访拍摄,从多角度、深层次的挖掘华人华侨为辛亥革命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结束了在新加坡的采访拍摄后,摄制组又马不停蹄前往马来西亚吉隆坡,参加了雪隆中山同乡会一年一度的春祭仪式。
信息来源:中新网
辛亥革命网 - 《华侨与辛亥革命》新加坡采访拍摄圆满结束
http://www.xhgmw.org/archive-54025-2.shtml
《华侨与辛亥革命》新加坡采访拍摄圆满结束
辛亥革命网 2011年05月17日 来源:中山外事侨务局 作者:谭文辉、何雪萍
辛亥革命网 2011年05月17日 来源:中山外事侨务局 作者:谭文辉、何雪萍
5月10日-14日,《华侨与辛亥革命》东南亚摄制组一行6人前往东南亚的首站新加坡进行采访拍摄,在新加坡中山会馆许社佳等乡亲的大力协助下,拍摄工作圆满结束。
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 - 我馆举办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座谈会
http://www.chinaembassy.org.sg/chn/gdxw/t822693.htm
魏苇大使高度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他指出,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爱国者和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振兴中华、民族复兴”是先生毕生奋斗的宗旨和思想的核 心。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国家综合实力、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与日俱增。我们将继承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不懈奋斗,最终实现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魏大使积极评价海外华人华侨对辛亥革命的重大贡献,强调中国人民不会忘记新加坡华人在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及改革开放以来为 中国的救亡图存、经济发展和民族复兴做出的巨大贡献。每当中国人民面临重大灾难和历史关键时刻,新加坡华人对中国人民这种血浓于水的真挚情感就愈发凸显。
新加坡宗乡总会主席蔡天宝、中华总商会副会长钟声坚、新中友协、中国商会会长潘国驹、怡和轩主席林清如、三江会馆馆长李秉萱、晚晴园馆长潘宣辉以及著名学者柯木林等在座谈会上先后发言。他 们回顾历史,认为广大华人华侨在辛亥革命的进程中扮演了特殊角色,为革命捐钱出力;认为辛亥革命也对东南亚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革命提出的民主主义 思想和改革道路,冲击了当时保守闭塞的华人社会,废除了华人社会的一些陋习,促进了当地华人社群的团结,打破了帮派的界限,还推动了本地华人文化教育事业 的发展。他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座谈会,深化了对新加坡与辛亥革命关系的认识,也让他们对中国现在走的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澳奇网 - 辛亥革命100周年座谈会
http://www.actimes.com.au/actimes/plus/view.php?aid=147806
辛亥革命100周年座谈会 宗乡总会会长蔡天宝: 新加坡具备优势 能
时间:2011-05-14来源:联合早报 作者:网管
● 谢燕燕 萧佳慧 报道
宗乡总会会长蔡天宝说,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提醒国人,全球各地华人共同拥有的历史和族群联系是可贵的。
他指出,历史上,新加坡具备这方面优势,使得它能在海外华人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他认为新加坡华人社群应继续保持与全球各地华人的联系与交流,积极促进新中关系的发展。
蔡天宝说,辛亥革命还提醒国人应珍视先辈们的光荣历史,新加坡国土面积虽小,却能为世界进步的大事业做出贡献,这是新加坡的光荣。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本地多位华社领袖和学者昨天聚集在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通过座谈会方式,一起反思、探讨和研究新加坡早期华人对这场革命所作的牺牲与贡献。
蔡天宝指出,新加坡在辛亥革命的进程中扮演了特殊角色。辛亥革命则对本地华人社群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而影响了新加坡的历史。
他说,辛亥革命提出的民主主义思想和改革,对新加坡华人带来重要影响,一定程度上对当时闭塞、保守的华人社会产生冲击,如提出剪除发辫、禁止缠足,提倡新式教育、戒除吸鸦片恶习等,废除了华人社会中的一些封建陋习。
他指出,辛亥革命还促进了新加坡华人社群的团结。辛亥革命期间,各籍贯华人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联合起来,打破帮派界限,不分籍贯,团结一致地支援革命。他们在革命中经常接触,加深了彼此间的了解和感情,有利于此后新加坡华人社群的团结。
辛亥革命推动本地华人文化教育事业
除此之外,辛亥革命还推动了新加坡华人的文化教育事业。蔡天宝指出,辛亥革命后,本地华校数量增加,学校也开始采用新式教材。各种书报社的创立,也对提高新加坡华人的文化水平有重要作用。
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魏苇则指出,在中国革命历史中,每一次关键时刻,包括新加坡华人在内的海外华人都作出了巨大付出与贡献。
他说,在纪念辛亥革命时,除了缅怀孙中山的个人业绩,还要铭记当年海外华人的巨大贡献。孙中山便曾说华侨是革命之母,没有华侨,就没有中国革命。
他指出,当年设于晚晴园的同盟会南洋支部,正是新加坡华人支持辛亥革命的有力见证。回顾历史,有很多东西值得大家思考、研究和总结。
中华总商会副会长、晚晴园主席钟声坚则肯定了新加坡对辛亥革命的积极贡献,并表示回顾历史的意义在于展望未来,那便是继承革命先烈所展现的宝贵精神,让它为人们今天的事业带来动力,照亮前进的方向,激励大家接受磨难及克服困难,走向成功。
怡和轩俱乐部主席林清如在谈《辛亥革命时期的怡和轩》时,指出新加坡的辛亥革命先驱人物如陈楚南、张永福和林义顺等都是怡和轩会员,但是怡和轩初期领导人都是大商人、士大夫和买办阶级,不热心于革命,更倾向于支持满清政府的保皇党。
不过后来的灵魂人物陈嘉庚则曾和孙中山见过三次面,思想上也认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后来还剪掉辫子,加入同盟会,在怡和轩公开支持辛亥革命,并为之筹款。
林清如说,武昌起义成功后,陈嘉庚担任福建保安会主席,曾汇2万元给福建革命政府,而孙中山在1911年12月从欧洲回上海组织政府时,途经新加坡,曾与陈嘉庚见面,陈嘉庚过后汇了5万元支持孙中山。
本地历史学者柯木林认为辛亥革命是过去一百多年来,中国一批有识之士为了寻找一套符合国情的政治体系所展开的一场运动。这场运动的过程既痛苦又曲折。
他认为从1949年到1978年,中国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建国历程,最后找到了一条出路,那便是改革开放。过去30年,改革开放取得骄人成绩。这样的成绩是欧洲几代人才能完成的,但中国只花了二三十年就达到。
柯木林认为辛亥革命是一场政治革命,只为推翻旧政权,共产革命则是一场社会革命,改组了整个社会阶层结构,重新调整整个社会组织。
三江会馆会长李秉萱指出,早期华人背井离乡,基本上是求生存,光宗耀祖,衣锦还乡,但回去的时候未必那么理想,因为国家腐败,让人痛心疾首,因此都非常向往美好的政治诉求。
不过在旧中国,只有造反、起义、光复,才能够改朝换代,当时没有革命的概念。孙中山从日本带回既新奇又具煽动性的革命概念,形成比保皇派更接近时代需求的社会运动。
不过他在参阅中华总商会1933年的章程时,发现当时的章程把“吾侨”改成“华人”,华人的思潮从“落叶归根”转向“落地生根”,这是一个很大的改变。
*chiayy@sph.com.sg
*seowkh
@sph.com.sg
潘国驹:
杨荣文盼中山公园不会搞得太商业化
陈嘉庚基金会主席、新中友好协会会长潘国驹教授昨天出席新加坡华人社团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座谈会时,强调了外交部长杨荣文和华社领袖陈共存对保留晚晴园的贡献。
一定要体现辛亥革命精神
潘国驹说,杨荣文两个月前才和他谈起正在兴建中的中山公园,他当时指出,中山公园不能做得太复杂,一定要体现辛亥革命的精神。
杨荣文认为中山公园的构思非常好,但希望不会搞得太商业化,例如设贩卖部等。他认为公园应保留庄严、朴素的面貌,这样才能凸显孙中山精神。
潘国驹还忆起一段往事,中华总商会一度想拆除晚晴园,当时已引退的华社领袖陈共存极力主张保留晚晴园,于是托他找杨荣文谈,希望对方出面力保晚晴园。
潘国驹说,杨荣文确实为推动晚晴园、怡和轩以及华人文化事业做了很多贡献。
杨荣文当时还请内阁资政李光耀为晚晴园题字,结果资政写了“孙中山,一个改变中国命运的人”。
潘国驹指出,辛亥革命在新加坡是不分帮派的,张永福、陈嘉庚都齐心把力量集中起来,支持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也推动了新加坡的文化教育,一百年前成立的同德书报社就是在辛亥革命的号召下成立,主要目的是为低下阶层的华人提供文化教育。
他认为谈辛亥革命,最重要的不是回顾过去,而是看看未来。新加坡的教育制度不重视历史,中学、高中学生很少有机会学历史,但是最近几年,教育部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正在讨论如何把历史纳入高中课程中。
杨荣文确实为推动晚晴园、怡和轩以及华人文化事业做了很多贡献。
——潘国驹教授
Chinadaily - 《华侨与辛亥革命》摄制组新加坡采访拍摄结束
http://www.chinadaily.com.cn/hqpl/zggc/2011-05-20/content_2676014.html
[提要] 据中山市外侨局消息,5月10日-14日,《华侨与辛亥革命》东南亚摄制组一行6人前往东南亚的首站新加坡进行采访拍摄,在新加坡中山会馆许社佳、梁亚 苏、邓福广、刘仲淦等乡亲的大力协助下,拍摄工作圆满结束。新加坡对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结束了在新加坡的采访拍摄后,摄制组又马不停蹄 前往马来西亚吉隆坡,参加了雪隆中山同乡会一年一度的春祭仪式。
采访组在新加坡
参加马来西亚中山会馆联合会春祭仪式
中新网5月20日电 据中山市外侨局消息,5月10日-14日,《华侨与辛亥革命》东南亚摄制组一行6人前往东南亚的首站新加坡进行采访拍摄,在新加坡中山会馆许社佳、梁亚苏、邓福广、刘仲淦等乡亲的大力协助下,拍摄工作圆满结束。
新加坡对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悉,孙中山一生领导的十次战役中,八次是在新加坡进行策划组织的。为更好地反映当时新加坡华人华侨的 生活,深入了解当地华侨支持孙中山革命事业所开展的各项活动,摄制组采访了新加坡相关专家学者,如孙中山南洋纪念馆(晚晴园)馆长潘宣辉、研究员陈丁辉, 新加坡著名历史学者詹尊权、柯木林,南洋大学教授李元瑾,同德书报社社长湛承宪,民俗文物收藏家陈来华等,并前往晚晴园等孙中山革命活动旧址,以及如新加 坡中山会馆、新加坡广惠肇碧山亭、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等百年侨团进行采访拍摄,从多角度、深层次的挖掘华人华侨为辛亥革命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结束了在新加坡的采访拍摄后,摄制组又马不停蹄前往马来西亚吉隆坡,参加了雪隆中山同乡会一年一度的春祭仪式。 (谭文辉 何雪萍)
来源:中新网
上海社联 - 上海市华侨历史学会
http://www.sssa.org.cn/group/group_xh.cfm?catid=23
上海市华侨历史学会(简称侨史学会)于1983年12月23日成立。首任会长吴泽,第二、三任会长姚楠, 1996年4月22日姚楠会长不幸病逝,经第三届二次理事会选举陈昌福为会长。董寅初、吴泽、蔡北华为顾问。2000年1月13日召开侨史学会第四次会员 大会,选举陈昌福为第四届会长,李景来、封福海、林其锬、郭南麟为副会长,秘书长李景来(兼)。同时,学会成立中共党的工作小组。侨史学会现有会员60余 人,均来自上海各高校、社科院及侨务部门。
侨史学会的宗旨,就是组织和团结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和侨务工作者,用科学的历史观研究华侨华人的发展过程,华侨华人的现状,发扬华侨华人热爱祖(籍)国的 优良传统,为祖(籍)国的建设和统一大业,为促进我国和华侨华人居住国的友好关系贡献力量。侨史学会的业务范围:学术研讨、交流、编印出版、调研侨情、培 训侨联干部、咨询等。
侨史学会定期召开学会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迄今已先后举行过中小型学术专题研讨会20余次,侨史学术报告会、座谈会50余次。侨史学会曾分别邀请澳大利亚悉 尼大学侨史专家和香港学者作题为《澳大利亚华侨华人简史》、《陈嘉庚先生历史研究》、《孙中山与华侨》等学术报告;美国侨史专家麦礼谦作《关于华侨、华 人、华商和华文等问题》的学术报告;日本神户孙中山纪念馆副馆长陈德仁作《日本华侨现状》的报告;新加坡中山会馆学术部主任柯木林介绍孙中山在新加坡的革命活动的新信息; 泰国研究会会长周镇荣作《泰国华侨的历史和现状》;美国东华盛顿大学朱立平作《华侨在开发美国西部中的历史和新评述》;台湾地区华侨协会总会长张希哲等一 行9人来会介绍、交流台湾侨史研究的现状和新问题等。截止2003年,我会会员已发表的论文、译作和专著300多篇(部)500余万字,其中5篇论文获上 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颁发的优秀学术成果奖。姚楠译注的《海岛逸志》被列为侨史著作珍本文献。林其锬的专著《五缘文化论》(即亲缘、地缘、神缘、业缘和物 缘为内涵的“五缘文化”)对华侨华人与祖(籍)国之间可以相互沟通,共同促进的关系作了论证,对侨史研究与侨务工作相结合有现实意义。林其锬写的《“五缘 文化”与未来的挑战》一文,获国务院侨办第一届全国侨务工作研究论文评选二等奖。侨史学会还将会员的研究成果汇编成《上海侨史论丛》,于1987年、 1990年、1993年、1998年、2001年、2003年出版了6辑。
侨史学会成员多次应邀前往泰国、新加坡、以色列、美国、菲律宾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进行访问、讲学和学术交流。学会还组织和参加国内有关侨史研究的国际学术 会议。1989年11月侨史学会举办了《华侨华人问题学术讨论暨姚楠教授从事东南亚研究60周年纪念会》,应邀参加纪念会的有来自新加坡、泰国、香港、台 湾及苏联的学者、友人13人和内地六省三市的专家学者70余人。
侨史学会注重华侨历史的推广普及工作,相继在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开设华侨史课程和海外华侨华人讲座,并为各级侨联进行侨史教育和培训侨联干部。侨史学会成立以来,逐渐形成如下特点:
一是探索以“五缘文化论”来诠释华侨华人历史的内涵;二是重视对侨情的新变化的追踪和研究,特别是关注留学人员这一特殊人才群体的崛起和工作对策研究;三是在侨史研究与社区侨务相结合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四是吸纳富有实践经验的侨务工作者充实侨史研究队伍。
侨史学会是经社团管理局注册登记,由市社联进行业务指导的法人团体。学会办公地址在上海市延安西路129号华侨大厦1007室,邮政编码200040,联系人:李景来,电话号码:62497517,传真号码:021-62490889。
凤凰网资讯 - 《华侨与辛亥革命》摄制组新加坡采访拍摄结束
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1_05/20/6525873_0.shtml
中新网5月20日电 据中山市外侨局消息,5月10日-14日,《华侨与辛亥革命》东南亚摄制组一行6人前往东南亚的首站新加坡进行采访拍摄,在新加坡中山会馆许社佳、梁亚苏、邓福广、刘仲淦等乡亲的大力协助下,拍摄工作圆满结束。
新加坡对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悉,孙中山一生领导的十次战役中,八次是在新加坡进行策划组织的。为更好地反映当时新加坡华人华侨的生 活,深入了解当地华侨支持孙中山革命事业所开展的各项活动,摄制组采访了新加坡相关专家学者,如孙中山南洋纪念馆(晚晴园)馆长潘宣辉、研究员陈丁辉,新 加坡著名历史学者詹尊权、柯木林,南洋大学教授李元瑾,同德书报社社长湛承宪,民俗文物收藏家陈来华等,并前往晚晴园等孙中山革命活动旧址,以及如新加坡 中山会馆、新加坡广惠肇碧山亭、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等百年侨团进行采访拍摄,从多角度、深层次的挖掘华人华侨为辛亥革命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结束了在新加坡的采访拍摄后,摄制组又马不停蹄前往马来西亚吉隆坡,参加了雪隆中山同乡会一年一度的春祭仪式。 (谭文辉 何雪萍)
孙中山文献检察中心 - 南洋史迹处处 犹记伟人风姿:马来西亚、新加坡两地丰富史料揭开孙中山策动革命的系列感人故事
http://www.zsda.gov.cn/plus/view.php?aid=288268&pageno=1
7月25日至30日,“粤台学子寻觅孙中山革命足迹”大型活动踏足马来西亚、新加坡。前去寻访的学子们发现:东南亚华人们正纷纷举办活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革命史迹 皆获保护
7月29日,寻访团来到新加坡晚晴园。孙中山多次旅居的新加坡晚晴园正在修缮,以迎接辛亥革命100周年。晚晴园所在的孙中山南洋纪念馆馆长潘宣辉介绍,修缮后的晚晴园将于10月8日重新开放。晚晴园所在的区域,也被改造成中山公园。据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研究与出版组主任柯木林介绍,这将是东南亚地区首个以孙中山名字命名的公园,已于7月28日开放。
7月28日,寻访团拜会了位于马来西亚槟城的光华日报社。据该报社总编辑胡锦昌介绍,《光华日报》是1910年在槟城创办的,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营华文报,也是当时的革命机关报。
7月27日上午,寻访团到访槟城孙中山纪念馆。该纪念馆2010年开馆。据悉,馆长庄耿康是同盟会会员庄春华的幼子。当天,同盟会会员丘明昶的孙子丘鼎爵专门带来了两枚硕大的弹壳,上面刻有纪念民国建立的字样,落款为民国元年元月元日。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孙中山及其支持者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及革命足迹,2010年,马来西亚槟城古迹信托会将孙中山及其支持者的有关历史古迹制作成了“槟城 孙中山史迹巡礼”这一导览路线。寻访团在该导览路线设计人林玉裳的带领下,一一参观了每一处史迹,每一处均整饬一新。林玉裳告诉记者,2011年4月28 日,温家宝总理访问马来西亚,中国驻马大使馆委托她召集和带领来自槟城的革命先驱的后裔前往吉隆坡与温总理会谈。据介绍,孙中山在1905年至1911年 至少踏足槟城5次,1910年还亲自在槟城召开了著名的“庇能会议”,以策划1911年农历三月廿九日的黄花岗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帷幕。
另外,马来西亚槟城孙中山协会会长林秋雅2010年组织了“庇能会议100周年”相关纪念及研讨活动;新加坡南洋学会独立研究员郑永美也为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收集了两大本厚厚的文稿,正待出版。
马来西亚 宣扬革命 五踏槟城
寻访的学子们在林玉裳的带领下,走访了“槟城孙中山史迹巡礼”上的节点后发现,马来西亚槟城与辛亥革命有着莫大的关系。
据林玉裳介绍,1905年-1911年期间,孙中山至少踏足槟城5次,也在1910年将同盟会南洋总机关部及家人迁移至槟城。同年11月,孙中山亲自 在槟城召开历史上有名的“庇能会议”,以策划1911年农历三月廿九日的黄花岗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帷幕。1911年12月12日,孙中山从美国返回中 国候选临时大总统途中,特地在槟城作了数小时的短暂停留,在英国政府的严密保护下登陆与家人重逢并与支持者商讨国策。
1905年,孙中山首次到访槟城,在当时的小兰亭作首次演讲,痛心疾首地指出“满清不去,中国必亡”,在座的华人茅塞顿开,纷纷给予支持,1906 年,孙中山成立了槟榔屿同盟会。当时,与孙中山会晤的有槟榔屿同盟会创会主席吴世荣,还有黄金庆、陈新政、丘明昶等人。至今,槟城还流传着吴世荣说服妻子 将当时市区最魁伟壮观的五层洋楼变卖以资助革命的故事。后来,这座建筑成为了清朝及民国驻槟城领事馆。遗憾的是,现今只剩下残垣败瓦。而毁家纾难的吴世 荣,晚年则一贫如洗,甚至死无葬身之地。另一位支持者黄金庆也是千金散尽,客死他乡(新加坡)。林玉裳表示,这些例子比比皆是,这些革命志士们视财富为敝 屣,而以纾祖国之难为己任,为辛亥革命谱写了一篇篇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
1908年,同盟会人成立槟城阅书报社以掩护革命活动,丘明昶是该社的创始人,也是革命党喉舌《光华日报》创办人之一。
1910年,孙中山将同盟会南洋总机关部迁移至槟城。当时林博爱是文案科科员,负责革命活动的文宣工作。林博爱原名林高尚,因崇尚博爱精神而毅然改名为林博爱。他与友人创办同学善堂,后改为同善学校。
1910年11月,孙中山在槟城召开“庇能会议”,其中的一个地点,现在是孙中山槟城基地纪念馆。这栋建筑是庄清意女士所拥有的私人产业,当她及女儿得知这是庇能会议的地点之一时,母女将它改为私人纪念馆,开放给公众。
据了解,世界历史最悠久的民营华文报、革命机关报《光华日报》也于1910年在槟榔屿创办。除此之外,孙中山的支持者创办了许多华文学校,如著名的钟灵中学等,为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奠下了稳固的基础,形成了延续中华文化的一股强大的力量。
新加坡 三住晚晴园 立同盟会章
在新加坡马里士他路旁的大人路12号,一座古老的双层式楼房展现在学子和记者眼前,原来这就是著名的“晚晴园”。柯木林告诉记者,它是本世纪初期新加坡乃至整个东南亚华人社会的反清革命基地。当年孙中山曾八次抵达新加坡,其中三次就住在晚晴园。
据介绍,孙中山的卧室就在楼上左边后面的一个房间,办公也在这里。睡房面积约为30平方米(6米×5米)。可惜当年孙中山所睡的钢床,所用的桌椅、文具,及纪念文物和图片等,在日治时期已荡然无存。
为何多次到新加坡
柯木林解释,新加坡是东南亚地区的中心,也是东南亚地区华人人数最多、财力最雄厚的地方。因此,作为革命党在东南亚华人社会活动的总机关,新加坡无疑有极大的潜能。1900年孙中山第一次抵达新加坡时,这里并没有任何革命党人。他很快被英殖民地当局驱逐出境,五年内不得入境。被驱逐出境后,他很少留意这里的革命动向。直到1904年,第一份革命性报章《图南日报》创刊后,新加坡才又引起他的注意。
1905年《图南日报》所刊行的日历上有“忍令上国衣冠沦于涂炭,相率中原豪杰还我山河”的题词。此外还有“自由钟”及“独立旗”插图,旗上有“同胞国民万岁万岁万岁”字样。孙中山在檀香山时则就是因为这份日历,从而了解到新加坡有反清思想存在。
1905年7月初,孙中山从欧洲往日本,途经新加坡。新加坡革命志士陈楚楠、张永福、林义顺三人,经尤列介绍,上船与孙中山见面。张永福等见到孙中山后,对其风度与辩才留下了深刻印象,更倾心于接受他的领导。于是决定将晚晴园借出,作为新加坡革命活动的总部。
成立同盟会分会
1906年2月16日,孙中山第一次下榻晚晴园。当时,中国同盟会已于数月前在东京成立(1905年8月)。孙中山在晚晴园住了三四天后,就成立了同盟会新加坡分会。东南亚华人社会之有革命党的正式组织,即在晚晴园开始。
此后三年,晚晴园不仅成了新加坡革命志士聚会的场所,也是整个东南亚华人革命党的总机关。孙中山、胡汉民、汪精卫、黄兴等近代风云人物,在这里商谈国 事,为推翻数千年的封建专制政权,呕心沥血;同盟会党章在这里制定(由胡汉民起草),这份党章成了日后东南亚各地同盟会分会的楷模,甚至中国近代史上许多 著名的战役,如黄冈起义(1907年5月)、镇南关起义(1907年12月)、河口起义(1908年4月)等,事前都是在晚晴园策划的。
制定同盟会党章
1906年7月初,孙中山与胡汉民从日本抵达新加坡,由林义顺到码头迎接。上岸后,先到张永福的新长美布庄座谈,然后乘马车到晚晴园安宿。张永福当时 以电话通知同盟会志士,让他们到晚晴园会见。这是孙中山第二次下榻晚晴园。此次来新,为当地政府知悉,于是请孙中山到华民政务司处会谈。殖民地政府还派了 华籍便衣暗探十多人,日夜轮流在晚晴园处四处逡巡。不过,负责监视晚晴园动静的巡长,后来却又被同盟会的人收买,做了“密探中之密探”。
此次孙中山在晚晴园住了一个半月。旅新期间最大的收获,就是制定同盟会党章。巩固革命组织,并将其扩展至马来半岛。1906年8月以后,芙蓉、吉隆坡、怡保、槟城等地相继成立了同盟分会,“作为全球性反清革命的中国同盟会的一环”。
筹起义经费未果
1908年3月,镇南关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胡汉民、汪精卫、黄兴等,先后回到新加坡,仍旧住在晚晴园。这是孙中山第六次抵新,也是最后一次下榻晚晴 园。张永福回忆当时的情形表示:“晚晴园这回人数增多…自然不免有人满之虑,但统是一家人,地方虽浅狭些,三二人共一床,亦算将就过去,孙先生便将镇南关 所竖的青天白日旗,及俘获清军所穿的前后补心的军衣三四件,带来展开与同志们观看”。
孙中山在晚晴园住了三个月,清楚地看到同盟会会员对革命失去信心,于是改组组织,1908年7月成立了南洋支部,想藉此唤起当地党人的热诚,可是结果 却使他失望。不久,他往槟城扩展党务,住了一个半月才回新加坡。1908年10月28日,孙中山再度北上,在芙蓉、吉隆坡、怡保、槟城辗转了十天,主要目 的是筹捐起义经费,结果依然令他失望,遂于11月9日回新。11月20日到曼谷筹款,也没有成绩。此后五个月,孙中山虽留居新加坡,却不住晚晴园,而是改 住两处旅店。1909年5月19日,孙中山离开新加坡前往欧洲,结束了这为期最长,但也是最令他痛心的一次新加坡之行。
柯木林介绍,辛亥革命成功以后,晚晴园已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人去楼空,便沉寂下来。又因屋主张永福致力革命,无暇顾及,遂变卖给印度商人,而印商也不常住此,晚晴园一度凄清冷落。1937 年,李光前、陈延谦等合资购下晚晴园,重修后开放供众凭吊。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新加坡沦陷。在日本统治下,晚晴园被充作日军通讯营。1946年和平后再 重修,作为中国国民党驻新加坡支部办公室,直至1951年。至此晚晴园又由复兴而又被荒弃。1966年,适逢孙中山诞辰百年纪念,在中华总商会董事诸公的 倡议下,完成第四次重修工程,重新开放。
而今,再一次重修后的晚晴园,将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辛亥百年 - “华侨华人与辛亥百年”采访组走访新加坡晚晴园、同德书报社 百年晚晴园10月8日新装迎客
http://www.zsnews.cn/zt/2011xinhaigeming100years/2011/03/16/1663863.shtml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3月14日“华侨华人与辛亥百年”东南亚线采访组终于见到了在中国民主革命史中著名的晚晴园,以及由孙中山创办于1910年的同德书报社。
晚晴园一度淡出人们视野
晚晴园历经风雨沧桑之后,仍能引起新加坡政府对其的重视和关注,并把它当作了重点保护和开发的历史遗址,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孙中山。
晚晴园是巴拉甸式两层楼独立洋房,建于1880年,原称“明珍庐”,是广东籍梅姓商人为其妻建造的,因其妻芳名“明珍”而得名。1905年,广东籍富商张永福买下此楼作为其母亲陈宝娘颐养天年的住宅,并取唐朝诗人李商隐诗句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而命名为“晚晴园”。
张永福热心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上,1906年征得母亲同意,于当年4月提供给孙中山作为他在新加坡居住和革命活动的场所。这栋楼就成了辛亥革命前南洋的重要革命基地。
孙中山曾8次来新加坡,其中3次就住在晚晴园。据新加坡著名历史学学者柯木林介绍,在晚晴园孙中山一共策划了三次起义:潮州黄冈起义、镇南关起义、河口起 义,当然,起义都失败了。由于起义总是失败,支持者们开始丧失信心。1910年,设在此处的南洋同盟会支部迁往槟城,随后新加坡退居次要地位,晚晴园渐渐 从人们视野中淡出。
风雨百年重现光华
辛亥革命成功后,1912年12月孙中山回国就任临时大总统时,最后一次途径新加坡,但没有住在晚晴园,而是住在陈金钟大厦,这是孙中山最后一次到新加坡。
1937年,新加坡6位华社领导重修晚晴园,并于1940年对公众开放。不幸的是,1942年被日本攻占,并作为日本的通讯营部。日本投降后,晚晴园败落。1951年后,晚晴园一直由中华总商会照管,1964年12月重修,随后一直被边沿化至今。
1994年,古迹保存局将孙中山故居评定为国家级古迹。1996年,中华总商会将其更名为孙中山南洋纪念馆,以追念孙中山先生在东南亚一带的革命事迹。
但直到去年,新加坡政府才正式参与管理,据孙中山南洋纪念馆馆长潘宜辉介绍,政府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才会发挥晚晴园的作用。
那棵来自故乡的酸子树
我们见到晚晴园时,它正在闭园装修。装修后的晚晴园将于辛亥百年纪念活动之时对公众开放,时间是定在10月8日。
我们参观了正在修葺中的晚晴园,园中有孙中山先生的坐像以及拄文明杖的立像。馆内有他一生的简介以及支持他革命的追随者的简要介绍。
在园中的一个角落里,我们发现了那棵来自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酸子树的后代,旁边立了一块牌子,上面书写道:孙中山手栽酸子树之后代。据介绍,这棵酸子树是 前任馆长花费了极大心血悄悄从故居带回国的,其间还躲避了海关的检查。另有一说是,他每去一次就要弄几棵小树苗回来,但只有这一棵活了。这棵远赴故乡的酸 子树倒有点像飘洋过海的孙中山本人,革命不怕失败,时机到了,就生发起来。
勇敢活着的同德书报社
和晚晴园相比,孙中山创办于1910年的同德书报社也同样命运多舛。同德书报社位于新加坡著名的唐人街“牛车水”区,最初是为了革命需要而成立。原先在东 南亚一带这样的书报社有100多家,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但同德书报社勇敢地活了下来,这其中包含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坚守的信念。
羊城晚报 - 南洋史迹处处 犹记伟人风姿
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1-10/10/content_1227336.htm
文/羊城晚报特派记者 张演钦
图/羊城晚报特派记者 陈文笔
7月25日至30日,“粤台学子寻觅孙中山革命足迹”大型活动踏足马来西亚、新加坡。前去寻访的学子们发现:东南亚华人们正纷纷举办活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革命史迹 皆获保护
7月29日,寻访团来到新加坡晚晴园。孙中山多次旅居的新加坡晚晴园正在修缮,以迎接辛亥革命100周年。晚晴园所在的孙中山南洋纪念馆馆长潘宣辉介 绍,修缮后的晚晴园将于10月8日重新开放。晚晴园所在的区域,也被改造成中山公园。据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研究与出版组主任柯木林介绍,这将是东南亚 地区首个以孙中山名字命名的公园,已于7月28日开放。
7月28日,寻访团拜会了位于马来西亚槟城的光华日报社。据该报社总编辑胡锦昌介绍,《光华日报》是1910年在槟城创办的,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营华文报,也是当时的革命机关报。
7月27日上午,寻访团到访槟城孙中山纪念馆。该纪念馆2010年开馆。据悉,馆长庄耿康是同盟会会员庄春华的幼子。当天,同盟会会员丘明昶的孙子丘鼎爵专门带来了两枚硕大的弹壳,上面刻有纪念民国建立的字样,落款为民国元年元月元日。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孙中山及其支持者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及革命足迹,2010年,马来西亚槟城古迹信托会将孙中山及其支持者的有关历史古迹制作成了“槟城 孙中山史迹巡礼”这一导览路线。寻访团在该导览路线设计人林玉裳的带领下,一一参观了每一处史迹,每一处均整饬一新。林玉裳告诉记者,2011年4月28 日,温家宝总理访问马来西亚,中国驻马大使馆委托她召集和带领来自槟城的革命先驱的后裔前往吉隆坡与温总理会谈。据介绍,孙中山在1905年至1911年 至少踏足槟城5次,1910年还亲自在槟城召开了著名的“庇能会议”,以策划1911年农历三月廿九日的黄花岗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帷幕。
另外,马来西亚槟城孙中山协会会长林秋雅2010年组织了“庇能会议100周年”相关纪念及研讨活动;新加坡南洋学会独立研究员郑永美也为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收集了两大本厚厚的文稿,正待出版。
马来西亚 宣扬革命 五踏槟城
寻访的学子们在林玉裳的带领下,走访了“槟城孙中山史迹巡礼”上的节点后发现,马来西亚槟城与辛亥革命有着莫大的关系。
据林玉裳介绍,1905年-1911年期间,孙中山至少踏足槟城5次,也在1910年将同盟会南洋总机关部及家人迁移至槟城。同年11月,孙中山亲自 在槟城召开历史上有名的“庇能会议”,以策划1911年农历三月廿九日的黄花岗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帷幕。1911年12月12日,孙中山从美国返回中 国候选临时大总统途中,特地在槟城作了数小时的短暂停留,在英国政府的严密保护下登陆与家人重逢并与支持者商讨国策。
1905年,孙中山首次到访槟城,在当时的小兰亭作首次演讲,痛心疾首地指出“满清不去,中国必亡”,在座的华人茅塞顿开,纷纷给予支持,1906 年,孙中山成立了槟榔屿同盟会。当时,与孙中山会晤的有槟榔屿同盟会创会主席吴世荣,还有黄金庆、陈新政、丘明昶等人。至今,槟城还流传着吴世荣说服妻子 将当时市区最魁伟壮观的五层洋楼变卖以资助革命的故事。后来,这座建筑成为了清朝及民国驻槟城领事馆。遗憾的是,现今只剩下残垣败瓦。而毁家纾难的吴世 荣,晚年则一贫如洗,甚至死无葬身之地。另一位支持者黄金庆也是千金散尽,客死他乡(新加坡)。林玉裳表示,这些例子比比皆是,这些革命志士们视财富为敝 屣,而以纾祖国之难为己任,为辛亥革命谱写了一篇篇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
1908年,同盟会人成立槟城阅书报社以掩护革命活动,丘明昶是该社的创始人,也是革命党喉舌《光华日报》创办人之一。
1910年,孙中山将同盟会南洋总机关部迁移至槟城。当时林博爱是文案科科员,负责革命活动的文宣工作。林博爱原名林高尚,因崇尚博爱精神而毅然改名为林博爱。他与友人创办同学善堂,后改为同善学校。
1910年11月,孙中山在槟城召开“庇能会议”,其中的一个地点,现在是孙中山槟城基地纪念馆。这栋建筑是庄清意女士所拥有的私人产业,当她及女儿得知这是庇能会议的地点之一时,母女将它改为私人纪念馆,开放给公众。
据了解,世界历史最悠久的民营华文报、革命机关报《光华日报》也于1910年在槟榔屿创办。除此之外,孙中山的支持者创办了许多华文学校,如著名的钟灵中学等,为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奠下了稳固的基础,形成了延续中华文化的一股强大的力量。
新加坡 三住晚晴园 立同盟会章
在新加坡马里士他路旁的大人路12号,一座古老的双层式楼房展现在学子和记者眼前,原来这就是著名的“晚晴园”。柯木林告诉记者,它是本世纪初期新加坡乃至整个东南亚华人社会的反清革命基地。当年孙中山曾八次抵达新加坡,其中三次就住在晚晴园。
据介绍,孙中山的卧室就在楼上左边后面的一个房间,办公也在这里。睡房面积约为30平方米(6米×5米)。可惜当年孙中山所睡的钢床,所用的桌椅、文具,及纪念文物和图片等,在日治时期已荡然无存。
为何多次到新加坡
柯木林解释,新加坡是东南亚地区的中心,也是东南亚地区华人人数最多、财力最雄厚的地方。因此,作为革命党在东南亚华人社会活动的总机关,新加坡无疑 有极大的潜能。1900年孙中山第一次抵达新加坡时,这里并没有任何革命党人。他很快被英殖民地当局驱逐出境,五年内不得入境。被驱逐出境后,他很少留意 这里的革命动向。直到1904年,第一份革命性报章《图南日报》创刊后,新加坡才又引起他的注意。
1905年《图南日报》所刊行的日历上有“忍令上国衣冠沦于涂炭,相率中原豪杰还我山河”的题词。此外还有“自由钟”及“独立旗”插图,旗上有“同胞国民万岁万岁万岁”字样。孙中山在檀香山时则就是因为这份日历,从而了解到新加坡有反清思想存在。
1905年7月初,孙中山从欧洲往日本,途经新加坡。新加坡革命志士陈楚楠、张永福、林义顺三人,经尤列介绍,上船与孙中山见面。张永福等见到孙中山后,对其风度与辩才留下了深刻印象,更倾心于接受他的领导。于是决定将晚晴园借出,作为新加坡革命活动的总部。
成立同盟会分会
1906年2月16日,孙中山第一次下榻晚晴园。当时,中国同盟会已于数月前在东京成立(1905年8月)。孙中山在晚晴园住了三四天后,就成立了同盟会新加坡分会。东南亚华人社会之有革命党的正式组织,即在晚晴园开始。
此后三年,晚晴园不仅成了新加坡革命志士聚会的场所,也是整个东南亚华人革命党的总机关。孙中山、胡汉民、汪精卫、黄兴等近代风云人物,在这里商谈国 事,为推翻数千年的封建专制政权,呕心沥血;同盟会党章在这里制定(由胡汉民起草),这份党章成了日后东南亚各地同盟会分会的楷模,甚至中国近代史上许多 著名的战役,如黄冈起义(1907年5月)、镇南关起义(1907年12月)、河口起义(1908年4月)等,事前都是在晚晴园策划的。
制定同盟会党章
1906年7月初,孙中山与胡汉民从日本抵达新加坡,由林义顺到码头迎接。上岸后,先到张永福的新长美布庄座谈,然后乘马车到晚晴园安宿。张永福当时 以电话通知同盟会志士,让他们到晚晴园会见。这是孙中山第二次下榻晚晴园。此次来新,为当地政府知悉,于是请孙中山到华民政务司处会谈。殖民地政府还派了 华籍便衣暗探十多人,日夜轮流在晚晴园处四处逡巡。不过,负责监视晚晴园动静的巡长,后来却又被同盟会的人收买,做了“密探中之密探”。
此次孙中山在晚晴园住了一个半月。旅新期间最大的收获,就是制定同盟会党章。巩固革命组织,并将其扩展至马来半岛。1906年8月以后,芙蓉、吉隆坡、怡保、槟城等地相继成立了同盟分会,“作为全球性反清革命的中国同盟会的一环”。
筹起义经费未果
1908年3月,镇南关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胡汉民、汪精卫、黄兴等,先后回到新加坡,仍旧住在晚晴园。这是孙中山第六次抵新,也是最后一次下榻晚晴 园。张永福回忆当时的情形表示:“晚晴园这回人数增多…自然不免有人满之虑,但统是一家人,地方虽浅狭些,三二人共一床,亦算将就过去,孙先生便将镇南关 所竖的青天白日旗,及俘获清军所穿的前后补心的军衣三四件,带来展开与同志们观看”。
孙中山在晚晴园住了三个月,清楚地看到同盟会会员对革命失去信心,于是改组组织,1908年7月成立了南洋支部,想藉此唤起当地党人的热诚,可是结果 却使他失望。不久,他往槟城扩展党务,住了一个半月才回新加坡。1908年10月28日,孙中山再度北上,在芙蓉、吉隆坡、怡保、槟城辗转了十天,主要目 的是筹捐起义经费,结果依然令他失望,遂于11月9日回新。11月20日到曼谷筹款,也没有成绩。此后五个月,孙中山虽留居新加坡,却不住晚晴园,而是改 住两处旅店。1909年5月19日,孙中山离开新加坡前往欧洲,结束了这为期最长,但也是最令他痛心的一次新加坡之行。
柯木林介绍,辛亥革命成功以后,晚晴园已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人去楼空,便沉寂下来。又因屋主张永福致力革命,无暇顾及,遂变卖给印度商人,而印商也不 常住此,晚晴园一度凄清冷落。1937年,李光前、陈延谦等合资购下晚晴园,重修后开放供众凭吊。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新加坡沦陷。在日本统治下,晚晴园 被充作日军通讯营。1946年和平后再重修,作为中国国民党驻新加坡支部办公室,直至1951年。至此晚晴园又由复兴而又被荒弃。1966年,适逢孙中山 诞辰百年纪念,在中华总商会董事诸公的倡议下,完成第四次重修工程,重新开放。
而今,再一次重修后的晚晴园,将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新华网广东频道 - 南洋史迹处处 犹记伟人风姿
http://www.gd.xinhuanet.com/newscenter/photo/2011-10/11/content_23862894.htm
新加坡晚晴园中的孙中山像。晚晴园正在修缮,以迎接辛亥革命100周年。孙中山曾8次到访新加坡,3次住在晚晴园
马来西亚槟城孙中山纪念馆中的微型雕塑,呈现的是1910年孙中山在此召开紧急会议,商讨执行“庇能会议”的决议
7月25日至30日,“粤台学子寻觅孙中山革命足迹”大型活动踏足马来西亚、新加坡。前去寻访的学子们发现:东南亚华人们正纷纷举办活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革命史迹 皆获保护
7月29日,寻访团来到新加坡晚晴园。孙中山多次旅居的新加坡晚晴园正在修缮,以迎接辛亥革命100周年。晚晴园所在的孙中山南洋纪念馆馆长潘宣辉介绍, 修缮后的晚晴园将于10月8日重新开放。晚晴园所在的区域,也被改造成中山公园。据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研究与出版组主任柯木林介绍,这将是东南亚地区 首个以孙中山名字命名的公园,已于7月28日开放。
7月28日,寻访团拜会了位于马来西亚槟城的光华日报社。据该报社总编辑胡锦昌介绍,《光华日报》是1910年在槟城创办的,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营华文报,也是当时的革命机关报。
7月27日上午,寻访团到访槟城孙中山纪念馆。该纪念馆2010年开馆。据悉,馆长庄耿康是同盟会会员庄春华的幼子。当天,同盟会会员丘明昶的孙子丘鼎爵专门带来了两枚硕大的弹壳,上面刻有纪念民国建立的字样,落款为民国元年元月元日。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孙中山及其支持者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及革命足迹,2010年,马来西亚槟城古迹信托会将孙中山及其支持者的有关历史古迹制作成了“槟城孙中 山史迹巡礼”这一导览路线。寻访团在该导览路线设计人林玉裳的带领下,一一参观了每一处史迹,每一处均整饬一新。林玉裳告诉记者,2011年4月28日, 温家宝总理访问马来西亚,中国驻马大使馆委托她召集和带领来自槟城的革命先驱的后裔前往吉隆坡与温总理会谈。据介绍,孙中山在1905年至1911年至少 踏足槟城5次,1910年还亲自在槟城召开了著名的“庇能会议”,以策划1911年农历三月廿九日的黄花岗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帷幕。
另外,马来西亚槟城孙中山协会会长林秋雅2010年组织了“庇能会议100周年”相关纪念及研讨活动;新加坡南洋学会独立研究员郑永美也为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收集了两大本厚厚的文稿,正待出版。
马来西亚 宣扬革命 五踏槟城
寻访的学子们在林玉裳的带领下,走访了“槟城孙中山史迹巡礼”上的节点后发现,马来西亚槟城与辛亥革命有着莫大的关系。
据林玉裳介绍,1905年-1911年期间,孙中山至少踏足槟城5次,也在1910年将同盟会南洋总机关部及家人迁移至槟城。同年11月,孙中山亲自在槟 城召开历史上有名的“庇能会议”,以策划1911年农历三月廿九日的黄花岗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帷幕。1911年12月12日,孙中山从美国返回中国候 选临时大总统途中,特地在槟城作了数小时的短暂停留,在英国政府的严密保护下登陆与家人重逢并与支持者商讨国策。
1905年,孙中山首次到访槟城,在当时的小兰亭作首次演讲,痛心疾首地指出“满清不去,中国必亡”,在座的华人茅塞顿开,纷纷给予支持,1906年,孙 中山成立了槟榔屿同盟会。当时,与孙中山会晤的有槟榔屿同盟会创会主席吴世荣,还有黄金庆、陈新政、丘明昶等人。至今,槟城还流传着吴世荣说服妻子将当时 市区最魁伟壮观的五层洋楼变卖以资助革命的故事。后来,这座建筑成为了清朝及民国驻槟城领事馆。遗憾的是,现今只剩下残垣败瓦。而毁家纾难的吴世荣,晚年 则一贫如洗,甚至死无葬身之地。另一位支持者黄金庆也是千金散尽,客死他乡(新加坡)。林玉裳表示,这些例子比比皆是,这些革命志士们视财富为敝屣,而以 纾祖国之难为己任,为辛亥革命谱写了一篇篇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
1908年,同盟会人成立槟城阅书报社以掩护革命活动,丘明昶是该社的创始人,也是革命党喉舌《光华日报》创办人之一。
1910年,孙中山将同盟会南洋总机关部迁移至槟城。当时林博爱是文案科科员,负责革命活动的文宣工作。林博爱原名林高尚,因崇尚博爱精神而毅然改名为林博爱。他与友人创办同学善堂,后改为同善学校。
1910年11月,孙中山在槟城召开“庇能会议”,其中的一个地点,现在是孙中山槟城基地纪念馆。这栋建筑是庄清意女士所拥有的私人产业,当她及女儿得知这是庇能会议的地点之一时,母女将它改为私人纪念馆,开放给公众。
据了解,世界历史最悠久的民营华文报、革命机关报《光华日报》也于1910年在槟榔屿创办。除此之外,孙中山的支持者创办了许多华文学校,如著名的钟灵中学等,为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奠下了稳固的基础,形成了延续中华文化的一股强大的力量。
新加坡 三住晚晴园 立同盟会章
在新加坡马里士他路旁的大人路12号,一座古老的双层式楼房展现在学子和记者眼前,原来这就是著名的“晚晴园”。柯木林告诉记者,它是本世纪初期新加坡乃至整个东南亚华人社会的反清革命基地。当年孙中山曾八次抵达新加坡,其中三次就住在晚晴园。
据介绍,孙中山的卧室就在楼上左边后面的一个房间,办公也在这里。睡房面积约为30平方米(6米×5米)。可惜当年孙中山所睡的钢床,所用的桌椅、文具,及纪念文物和图片等,在日治时期已荡然无存。
为何多次到新加坡
柯木林解释,新加坡是东南亚地区的中心,也是东南亚地区华人人数最多、财力最雄厚的地方。因此,作为革命党在东南亚华人社会活动的总机关,新加坡无疑有极 大的潜能。1900年孙中山第一次抵达新加坡时,这里并没有任何革命党人。他很快被英殖民地当局驱逐出境,五年内不得入境。被驱逐出境后,他很少留意这里 的革命动向。直到1904年,第一份革命性报章《图南日报》创刊后,新加坡才又引起他的注意。
1905年《图南日报》所刊行的日历上有“忍令上国衣冠沦于涂炭,相率中原豪杰还我山河”的题词。此外还有“自由钟”及“独立旗”插图,旗上有“同胞国民万岁万岁万岁”字样。孙中山在檀香山时则就是因为这份日历,从而了解到新加坡有反清思想存在。
1905年7月初,孙中山从欧洲往日本,途经新加坡。新加坡革命志士陈楚楠、张永福、林义顺三人,经尤列介绍,上船与孙中山见面。张永福等见到孙中山后,对其风度与辩才留下了深刻印象,更倾心于接受他的领导。于是决定将晚晴园借出,作为新加坡革命活动的总部。
成立同盟会分会
1906年2月16日,孙中山第一次下榻晚晴园。当时,中国同盟会已于数月前在东京成立(1905年8月)。孙中山在晚晴园住了三四天后,就成立了同盟会新加坡分会。东南亚华人社会之有革命党的正式组织,即在晚晴园开始。
此后三年,晚晴园不仅成了新加坡革命志士聚会的场所,也是整个东南亚华人革命党的总机关。孙中山、胡汉民、汪精卫、黄兴等近代风云人物,在这里商谈国事, 为推翻数千年的封建专制政权,呕心沥血;同盟会党章在这里制定(由胡汉民起草),这份党章成了日后东南亚各地同盟会分会的楷模,甚至中国近代史上许多著名 的战役,如黄冈起义(1907年5月)、镇南关起义(1907年12月)、河口起义(1908年4月)等,事前都是在晚晴园策划的。
制定同盟会党章
1906年7月初,孙中山与胡汉民从日本抵达新加坡,由林义顺到码头迎接。上岸后,先到张永福的新长美布庄座谈,然后乘马车到晚晴园安宿。张永福当时以电 话通知同盟会志士,让他们到晚晴园会见。这是孙中山第二次下榻晚晴园。此次来新,为当地政府知悉,于是请孙中山到华民政务司处会谈。殖民地政府还派了华籍 便衣暗探十多人,日夜轮流在晚晴园处四处逡巡。不过,负责监视晚晴园动静的巡长,后来却又被同盟会的人收买,做了“密探中之密探”。
此次孙中山在晚晴园住了一个半月。旅新期间最大的收获,就是制定同盟会党章。巩固革命组织,并将其扩展至马来半岛。1906年8月以后,芙蓉、吉隆坡、怡保、槟城等地相继成立了同盟分会,“作为全球性反清革命的中国同盟会的一环”。
筹起义经费未果
1908年3月,镇南关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胡汉民、汪精卫、黄兴等,先后回到新加坡,仍旧住在晚晴园。这是孙中山第六次抵新,也是最后一次下榻晚晴园。 张永福回忆当时的情形表示:“晚晴园这回人数增多…自然不免有人满之虑,但统是一家人,地方虽浅狭些,三二人共一床,亦算将就过去,孙先生便将镇南关所竖 的青天白日旗,及俘获清军所穿的前后补心的军衣三四件,带来展开与同志们观看”。
孙中山在晚晴园住了三个月,清楚地看到同盟会会员对革命失去信心,于是改组组织,1908年7月成立了南洋支部,想藉此唤起当地党人的热诚,可是结果却使 他失望。不久,他往槟城扩展党务,住了一个半月才回新加坡。1908年10月28日,孙中山再度北上,在芙蓉、吉隆坡、怡保、槟城辗转了十天,主要目的是 筹捐起义经费,结果依然令他失望,遂于11月9日回新。11月20日到曼谷筹款,也没有成绩。此后五个月,孙中山虽留居新加坡,却不住晚晴园,而是改住两 处旅店。1909年5月19日,孙中山离开新加坡前往欧洲,结束了这为期最长,但也是最令他痛心的一次新加坡之行。
柯木林介绍,辛亥革命成功以后,晚晴园已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人去楼空,便沉寂下来。又因屋主张永福致力革命,无暇顾及,遂变卖给印度商人,而印商也不常住 此,晚晴园一度凄清冷落。1937年,李光前、陈延谦等合资购下晚晴园,重修后开放供众凭吊。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新加坡沦陷。在日本统治下,晚晴园被充 作日军通讯营。1946年和平后再重修,作为中国国民党驻新加坡支部办公室,直至1951年。至此晚晴园又由复兴而又被荒弃。1966年,适逢孙中山诞辰 百年纪念,在中华总商会董事诸公的倡议下,完成第四次重修工程,重新开放。
而今,再一次重修后的晚晴园,将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中新视频 - 百年辛亥:管窥新加坡“辛亥热”
http://www.chinanews.com/shipin/2011/11-24/news47450.html
这里是新加坡的一条名叫马里士他路的街道,灯杆上一面面广告旗迎风招展,孙中山像及晚晴园字样分外显眼。上边的中英文信息显示:从10月9日到10月 30日,晚晴园对观众免费开放。无须问路,按着路牌指引,很容易就找到了这座红顶白墙的二层小楼,在周围的高楼大厦和热带绿茵之中超然独立。
孙中山南洋纪念馆(晚晴园) 馆长 潘宣辉
它建于1880年左右
(距今)大约130年
孙中山来过 也住过
一共来新加坡八次嘛
有些新的研究
他可能来不止八次
那他在晚晴园就住了三回
晚晴园本是新加坡橡胶业巨头张永福买给母亲度晚年的,后来为了支持孙中山革命,他把晚晴园送给了孙中山。晚晴园一楼展区的入口处,便有孙中山与新加坡同盟会领导人陈楚楠、张永福的合影。
新加坡历史学者 柯木林
在这里同盟会成立的时候
当时是1906年的2月份的
一个晚上九点半左右的时候
外面狂风大作
很多 几百只乌鸦飞进来
他们都觉得是有不祥的预兆
但孙中山他不相信这一点
他毕竟是一个革命家
他就解释给他们
因为外面风雨大嘛
在东南亚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活动中,晚晴园重开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作为同盟会南洋支部的所在地,2010年新加坡政府斥资修缮,今年重开 之际又挂上了孙中山南洋纪念馆的牌匾,成为一处游览胜地。馆内有大量有关辛亥革命的实物、图片、多媒体展示。适逢辛亥百年,晚晴园重开,观者如云。
孙中山南洋纪念馆(晚晴园) 馆长 潘宣辉
我们非常地高兴
这一次在8日
我们重新开馆之后
公众的反应如此的热烈
我们在短短的几个星期当中
我们的访客就超过了四万多位
据了解,到11月初,晚晴园的参观者已超过10万人。我们造访当日,晚晴园的参观者正络绎不绝,馆内人头攒动间让人备感其“热度”。从白发老者到幼年小童,从学生到职员,从游客到当地人,在这个潮湿的雨季,与百年前的历史静静相对。
新加坡观众
我就是来看看它装修得怎么样
会不会翻新后比较亮丽一点
以前比较简陋
新加坡观众
看以前的历史
以前孙中山革命的时候的历史
新加坡观众
就是要给她知道中国的历史
还有我们华人在这边
跟中国是什么关系
无独有偶。就在晚晴园的不远处,马里士他路路旁,有一间画廊正在举办百年辛亥书画展。画廊内有很多关于孙中山言论的书法作品,令人吃惊的是,除了相关字画,这里还有画廊主人精心布置的一个关于辛亥革命的小型展览。
新加坡乐高艺术馆 馆长 鲍璐华
是希望通过这样一个
小小的这样一个活动吧
能够让大家知道
孙中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中国是怎么个情况
包括李光耀讲的(孙中山是)
一个改变中国命运的人
我觉得这些非常关键
很多人都不知道
字幕:新加坡 广东民路
在新加坡广东民路,孙忠亲笔手书的“同德书报社”的匾额,在一排古朴的南洋风格建筑间格外醒目。它是孙中山先生于1910年为宣传革命创办的。据说,新加坡的书报社最盛之时有10家以上,如今历经百年风雨,同德书报社已是硕果仅存的一家。
新加坡同德书报社 社长 湛承宪
孙中山先生过世后到今天
他的诞辰忌辰
同德书报社都(有活动)
3月12日是他的忌辰
11月12日是他的诞辰
我们都会在这里举行仪式
(每年都坚持 风雨无阻?)
风雨无阻
上世纪40年代,日据时期,同德书报社的同仁为了保护孙中山亲书的牌匾不被日本人毁掉,冒着生命危险把牌匾藏到了民间。
新加坡同德书报社 社长 湛承宪
日本人来 就有一位社员
为了同德书报社这个品牌
他冒着生命(危险)拿回去
但是他是一个卖猪肉的
所以他想到拿来做砧板
他翻过来这样的话
就没有人想到是这个品牌
每年的8月8日,都是同德书报社的社庆之日。2011年的社庆,原本预计有15桌来宾,没想到最终来了24桌。一直坚持默默耕耘的这间“百年老店”,也体验到了辛亥革命100周年不寻常的热度。
新加坡同德书报社 社长 湛承宪
给我一个很大的鼓励是
我没想到 一百年后华人
对孙中山先生他所发动的辛亥革命
这么轰轰烈烈的庆祝
如今,公共图书馆已经取代了书报社的大部分职能,但湛承宪社长说,相信孙中山的博爱精神、大同世界的理念,会一直在华人世界一代代传承下去,这也是同德书报社坚守百年不倒的“秘诀”。
字幕:新加坡 亚洲文明博物馆
这是一场关于孙中山到底来新加坡几次的讲座,可容百人的报告厅竟然座无虚席,提问环节观众的踊跃不亚于一场新闻发布会。据了解,同类的学术活动在新加坡非常活跃。对于新加坡为何出现“辛亥热”,新加坡报人学者杜南发给出了这样的解答。
新加坡《新明日报》《联合晚报》总编辑 杜南发
我们有两个可以注重的地方
一个是本土华人先贤
跟辛亥革命之间的关系
第二呢 通过联系新加坡
年轻一代可以理解到
新加坡曾经是
整个亚洲历史大潮流的一份子
并不是孤立在野外的一个蛮邦
从政府出资修缮晚晴园,到各个历史遗迹举办活动,又到民间接连举办的各种学术研讨会,再加上当地媒体的大举报道,自上而下,这股有关辛亥百年的热潮在新加坡持续蔓延。
新加坡历史学者 柯木林
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问题
就是辛亥革命跟新加坡
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为什么我们要来庆祝一百多年前
发生在中国的一场惊天动地的大事
新加坡《联合早报》总编辑 吴新迪
新加坡不管在地理位置上
还是历史渊源上其实都跟
中国的历史和发展密不可分的
新加坡历史学者 柯木林
总之这个辛亥革命 一句话
就是海外华人思想和财富的倒流
从而影响中国近代史的证据
在这个大历史的格局里面
新加坡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我们在这里是引以为豪的
在新加坡晚晴园对面,是占地0.46公顷的中山公园,3年前,这里被规划为该公园的专用土地,自2011年7月底正式向公众开放,这是东南亚第一个以孙中山先生命名的公园。公园里,新加坡前任总理李光耀对孙中山的评价被镌刻在巨石上:“一个改变中国命运的人”。
(编导、摄像:王玉平)
《联合早报》- 新加坡的孙中山追悼大会 (2019-10-21)
https://www.zaobao.com.sg/news/fukan/multiplex/story20191021-998704
孙中山逝世后,1925年在新加坡举行的追悼大会,可说盛况空前,根据当时报章的报道,当天出席哀悼的人达八九万。
20世纪初,孙中山在进行推翻满清政府的革命运动期间曾到访新加坡九次,并对新加坡华人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孙中山逝世后,1925年在新加坡举行的追悼大会,可说盛况空前。根据当时报章的报道,当天出席哀悼的人达八九万。当时新加坡的华人只有30几万人口,换句话,四人中就有一人参与,或平均每户都有一人参与,可见那是轰动新加坡华人社会的一件大事,有必要列入史册。
除了华侨各界外,还有中外领事整装出席,另有日本侨民40余人,欧洲人20余人,马来人百余人及印度人200余人等,可见孙中山的高知名度和人脉的广阔。
200筹备委员
孙中山是在1925年3月12日于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59岁。逝世消息很快传达新加坡,第二天,新加坡的中英文报章都有显著的消息。此后的一个半月,各报章大篇幅报道哀悼通告,孙中山的生平事迹,逝世经过,治丧情形,移灵过程,以及海内外各地追悼会情况。有关悼念孙中山的文章、诗词、祭文和挽联等也日日见报。
除了许多社团和会馆分别举行各自的追悼会外,新加坡华人社会也积极筹划一个大规模的联合追悼会,称为“星洲全侨追悼国父大会”。日期定在4月12日是要配合中国各地同时举行追悼大会的规定。
新加坡的追悼会筹备委员会组织庞大,有近200位筹备委员,以十人为首的中央委员为领导中心,下设中央书记一人,座办一人,财政股主任一人,建设股主任六人,文事股主任六人、交际股主任六人,纠察股主任六人,宣讲股主任六人。再下层的职员还有建设股干事员数十人、交际股干事员数十人、纠察股干事员数十人、财政股干事员数十人等。
领导中心的十位中央委员依序为张永福、李陵溪、黄肖岩、陈开国、李玉阶、何德如、潘兆鹏、李春荣、符养华和徐统雄。这十人中,五位曾担任同德书报社的社长或副社长,其中潘兆鹏为当届社长,张永福和徐统雄曾担任社长,黄肖岩和李春荣则当过副社长。其中有三人还同时兼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的董事,即张永福、陈开国和李玉阶,可见同德书报社和中华总商会领导人在“星洲全侨追悼国父大会”的领袖地位。
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在3月30日召开的会议上,表决通告同意参与“星洲全侨追悼国父大会”,并借出商会在禧街47号的会址当作临时筹办处。但追悼会会场不可能设在中华总商会,因为需要一块占地面积很大的空间,因此须要另外安排场地。
4月11日追悼会前一天,报章刊登通告,提醒男众臂缠黑纱,女众襟悬黑花,商行机构下半旗。4月12日追悼会当天,有九成五的商店休业,工人停工,戏院如“庆维新班”等,电影戏院如“中华”“英华”“曼舞罗”等均停止开演,甚至作皮肉生涯之妓院也一律歇业。
4000副挽联
“星洲全侨追悼国父大会”会场范围广阔,除了设有主祭坛外,也设置“中山遗迹陈列所”,陈列孙中山遗像,以及展现张永福和陈楚楠等与孙中山的书信,以供祭者了解和缅怀孙中山的事迹。会场还设置宣布台、各界招待所、救护站、职员办公室等,可谓设备齐全。另外还有一个中山舰模型和一家高档的南京酒家。
场内的主街道为中山路,其他衔接道路分别以孙中山的理念或中国城市命名,分别有三民路、五权路、共和路、护法路、光复路、北京路、天津路、武昌路等。追悼会四个入口大门,分别命名为“平等”“互助”“博爱”和“自由”。会场各处及街道的出入口皆挂满各界所题的追悼挽联,计有4000副左右之多,让会场显得庄严肃穆。
从报章刊登的追悼会会场平面图来看,可以清楚看到有条南京路,因此很容易让人误会,以为会场就是在今天的南京路附近的芳林公园。其实并不正确,追悼会会场是在丹戎巴葛的“欢乐园”。欢乐园是新加坡最早创立的游乐园之一,于1924年2月正式开幕。欢乐园成立初期,据报道是新加坡唯一的“金迷纸醉之地,每逢良宵,门前马龙车水,园中游人如蚁”。欢乐园的具体位置是丹戎巴葛火车站东面与广东民路之间的一大片土地上。
欢乐园的创办人是林德金(1882-1938),出生于新加坡。他的第一任夫人是金门籍富商王三龙的长女。林德金以经营洋酒杂货起家,后兼营黄梨和咖啡贸易致富。欢乐园附近有两条街以他的姓名和公司命名,分别是林德金路(Lim Teck Kim Road)及和昌路(Hoe Chiang Road)。
追悼会灵魂人物张永福
追悼会当天,正式宣布追悼会开会者正是同时代表同德书报社和中华总商会的张永福,他无疑是追悼会筹办过程中的灵魂人物。张永福也曾在追悼会前多次刊登征文广告,鼓励各界将有关纪念孙中山的资料,包括诗、词、歌、赋、谣、文、哀、诛、挽联、纪事、地方琐闻、美术等稿件,寄交给他,以便日后编印成册,以兹怀念。
追悼会结束后,张永福继续主导善后工作,包括决定将所有挽联暂时保留,以作为编辑哀思录的资料,两座孙中山遗像分别送交中华总商会和中国驻新加坡总领事馆。
孙中山在1911年12月16日最后一次离开新加坡后,就不曾再踏足新加坡。14年后他在中国逝世,新加坡社会为他举办如此隆重和庄严的追悼会,而且得到新加坡各界积极参与追悼,可见孙中山的精神和志业对新加坡社会的影响力。
氏族文化 - 伟人孙中山祖籍引发学界辩疑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4NzczNjc5NA==&mid=2247484419&idx=1&sn=c1d356b996811ea8f19834ab41bee3fb&chksm=fde637b6ca91bea0a2deacee977b9682a48cda973b98011b11d2225e5218510866d9387a0f1a&mpshare=1&srcid=&sharer_sharetime=1593147299714&sharer_shareid=2fca31eaee47fe8182b06c2c78377311&from=groupmessage&scene=1&subscene=10000&clicktime=1593668438&enterid=1593668438&ascene=1&devicetype=android-29&version=27001035&nettype=WIFI&abtest_cookie=AAACAA%3D%3D&lang=en&exportkey=AgZzaEQKzB3UgqsSLh0xRWU%3D&pass_ticket=2VCV%2FdPC%2BYag%2BPYsnzaMaY1xypwL2s4fSsmI8XO6keWY5CfUYg%2Fl3d5%2BG24FGX5x&wx_header=1
一、孙中山祖籍问题争论简史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之前,孙中山先生的祖籍问题还没有引起重视,那时在东莞孙氏与翠亨孙氏之间,不论是家谱(或族谱)文字记载,还是血缘关系认同,以及家族内部交往,都明确体现着家族源流关系。孙中山先生逝世几年后,孙中山的祖籍问题起初在东莞孙氏内部引起争议,继而在学术界出现分歧。东莞孙氏内部的争议是在东莞员头山与上沙乡之间展开的,两地孙氏都认为孙中山的先祖是由各自所在乡迁往香山(今中山)的。东莞孙氏内部的争议活动在当时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东莞县政府为澄清事实也奉命参与调查活动,至1933年2月18日,由胡汉民、陈济棠、白崇禧、刘纪文、邹鲁、林翼中等组成的国民党西南委员会执行部作出结论,致函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称“总理始迁祖缔宗公确自东莞县上沙乡迁来中山县翠亨乡,至员头山乡孙姓系由赞礼公分枝,不能认为总理始迁祖”,这一结论与中山县翠亨、左?孙氏认同的源自上沙乡的情况是完全吻合的。上述结论得出之后,东莞孙氏内部的争议很快就销声匿迹了。稍后,在学术界提出反对意见的是中山大学教授罗香林先生。起初,罗香林先生也接受孙中山祖上来自东莞的说法,但他后来又修正为“孙公上代,原住紫金,后迁东莞”,至1942年罗先生所著《国父家世源流考》一书问世前后,罗先生才完全排斥东莞而推断紫金为孙中山的祖籍。该书由民国社会名流孙科、邹鲁、吴铁城、陈立夫等作序(孙中山侄孙孙满称孙科、吴铁城两序系罗香林本人自拟),又得到蒋介石、于右任、张继等题署,特别是孙科先生接受了罗著观点,因而使罗著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是,“紫金说”一提出,当时的国民党党史会成员邓慕韩、钟公任、林一厂及莫纪彭、孙镜、许师慎等就提出反对意见,维护“东莞说”,孙中山的亲属也多数对“紫金说”持否定意见。然而,此时“紫金说”因得到“党国要人”的支持而带上了的色彩,因而他们的意见未能引起重视。到了60年代以后,中山大学著名孙中山研究学者谭彼岸、邱捷、林家有教授及翠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副馆长李伯新等同志,从翠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保存的文物出发,结合其它文献资料,开始全面审视孙中山的祖籍问题,并对翠亨地区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特别是民俗学调查,调查研究显示:“紫金说”证据不足,牵强附会,不足为信,而“东莞说”不仅符合孙家多数人一直坚持的观点,而且有大量的证据证实。
二 、“紫金说”的依据
紫金说”的第一个依据是:孙中山祖祠在“公馆背。“公馆背”是罗香林先生根据1925年出版的美国人林百克所著英文版《孙逸仙传记》中关于孙中山祖祠所在地的地名“Kung Kun ”推断出的中文译名,而紫金中坝孙屋排村的《孙氏族谱》提及一处祖坟的所在地土名为“公馆背”,因此“公馆背”成为罗香林先生认定紫金孙氏与翠亨孙氏拥有源流关系的第一个依据。“紫金说”的第二个依据是:紫金孙琏昌与香山孙连昌是同一个人。紫金孙屋排村《孙氏族谱》中有谱名孙琏昌者,系十二世,而孙中山的直系先祖孙连昌,在翠亨《孙氏家谱》中也是十二世,罗香林因此把二人视为同一人。“紫金说”的第三个证据是:紫金《孙氏族谱》记载的“琏昌公,移居增城,于后未知。”而香山有个名字相近、世系相同的孙连昌,因此二人应是同一人。基于以上三个依据,罗香林便把孙琏昌视为紫金孙氏迁入香山的始祖,他解释琏昌的迁徙过程是:“惟连昌(指琏昌)公在增城,似居殖未久,即碾转迁居中山县涌口门村”,他确定孙中山祖先的迁徙路线是……?江西宁都?福建长汀?广东紫金忠坝?增城?中山县(香山县)涌口门村?翠亨村。鉴于紫金孙氏是客家人,翠亨孙氏是广府人,民系归属不同,罗先生便在没有可靠根据的情况下推断:“孙中山,实客家人与广府本地系之混血种,所居翠亨,原名菜坑,盖客家移民,初以种菜为生,故以菜坑名村也。”
三、“东莞说”的论据
“东莞说”运用大量的口碑、文字、文物与调查资料来证明孙中山的祖籍是东莞,而不是紫金。“东莞说”的证据如下:
(一)文字资料:1、原由孙中山的胞姐孙妙茜保存的翠亨《孙氏家谱》记载:“始祖、二世、三世、四世祖俱在东莞县长沙乡(即上沙乡)居住。五世祖礼赞公在东莞县迁居来涌口村居住。”2、清朝档案称孙中山是左?头人。“孙文,原字帝像,别号逸仙,改字载之,香山县蔡坑村人,现改称早埔头(即左?头)人,”左?头村(又称左?村,距翠亨村约8公里)是翠亨《孙氏家谱》所载孙中山的六世先伯祖乐千公的分居地,乐千与乐南是礼赞的长、次子,乐千的后代一直以左?头为主要居住地,而乐南的后代后来相继由涌口迁居迳仔?、翠亨村,因此,翠亨孙氏与左?孙氏是同源族亲的关系。3、左?《孙氏族谱》有源于东莞的确切记载。4、翠亨孙氏十二世祖孙连富(孙连昌之二兄)的后人孙华祥(现居檀香山)保存的族谱与翠亨《孙氏家谱》完全吻合。5、由孙中山的胞兄孙眉遗下、孙眉的长孙孙满保存的翠亨孙氏《家谱略记》简述翠亨孙氏直系先祖十至十七世考妣的生卒情况,明确表明了孙瑞英与孙连昌的传代关系。
(二)口碑资料:1、1912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与来自东莞上沙的孙姓族人同开恳亲大会,当时的主持人孙龙光在演说中称孙氏“自南雄珠玑巷迁来广东后,散居各处。”孙龙光的演说称孙氏由南雄迁入广东,而不是由福建迁入。当时的报纸曾对此作过报道。2、孙中山的胞姐孙妙茜在1931年4月26日就国民党党史会钟公任到访时说:“孙氏始祖在东莞县。至五世始迁中山县。其后于此县中曾迁徙过一二处。至十四世始住翠亨村。”孙中山的姐姐孙妙茜的叙述与翠亨《孙氏家谱》的记载是吻合的。3、孙妙茜的孙子杨连逢证实孙妙茜只承认东莞为祖籍,从未讲过紫金方面的事情。4、孙中山的胞兄孙眉的后人孙满、孙乾等人则一直坚持祖籍为东莞而拒绝承认紫金,他们的态度非常明确。5、东莞孙氏一直承认与左?、翠亨孙氏为源流关系,而左?、翠亨孙氏多数人不仅一直互相承认为同源族亲,而且共同承认源于东莞。
(三)实物资料:1、在翠亨附近的谭家山孙家坟场,葬有39穴坟墓,其墓碑所刻墓主名讳与《孙氏家谱》、《孙梅景等人卖田契》、《乐安堂仕合号账册》、《孙达成兄弟批耕山荒合约》所记载的孙家人名名号相吻合。而这些文物、史料证明孙中山的先祖早在明朝成化年间就已自东莞迁至香山,同时也证实了左?孙氏与翠亨孙氏是同源族亲。2、1912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与来自东莞上沙的孙姓族人开恳亲大会时留下了合影一张,上沙乡孙衍佳尚保存有其父孙同发留下的开会的传单与合照;孙中山于同月月底回翠亨后又与妻子卢慕贞、大哥孙眉、大嫂谭氏、女儿孙?、孙婉到左?与孙族叔伯在左?孙氏宗祠合影三张,这些照片是孙中山与左?和东莞上沙孙氏有宗亲关系的重要证明资料。而参加合影的左?孙氏的后代不仅知道照片中很多人的名字及相互关系,而且知道很多有关孙中山及翠亨孙氏的事情。3、清光绪年间为祝贺东莞上沙大宗祠重修,左?孙氏十八传孙俊邦、孙俊棠撰写对联制成木质堂对,悬挂于上沙宗祠大堂之内,其内容是“萃子姓于家乡木有本水有源五世箕裘开莞岭,安先灵于寝庙功念宗德念祖三房俎豆贡香山。”这表明了东莞上沙孙氏与香山左?孙氏之源流关系。4、孙科于1947年为东莞上沙车站茶亭题写“国父先代故乡”,并留有照片为证。
(四)著述资料:紫金说流行以前,史书有关孙中山的家世大都采用孙中山先祖由东莞迁居香山的观点,如1932年9月出版的国民党党史会编印的《总理年谱长编初稿》记载翠亨孙氏先祖的迁徙过程是:…浙江杭州--南雄珠玑巷--东莞员头山--上沙乡--香山涌口--左沙头--迳仔--翠亨,而1933年的《总理年谱长编初稿各方签注汇编》一书是对《总理年谱长编初稿》内容进行审定从而签注意见的权威性资料,孙科先生的签注文字被全部收入。可以看出,孙科仅将“乐千又分居左沙头”改成正确的“分居左?头”,并无其它任何异议;且“左?”的“?”字与“迳仔?”的“?”字一样,都是当地地名用字,很不常用,但长期在外很少回乡因而并不谙熟家族事物的孙科却能将“左沙头”改成正确的“左?头”,这说明他对“左?”的印象很深,因为正如翠亨《孙氏家谱》所记“左?”是他的先伯祖乐千公的分居地。又如1937年出版的胡去非所撰《总理事略》一书也采用孙中山祖籍为东莞的说法,孙科不仅为该书题写书名,而且亲笔题词“《总理事略》,编订明备”。
(五)调查资料:持“东莞说”者通过对翠亨地区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特别是民俗学调查了解关于翠亨孙氏在居住、语言、妇女足型、婚姻对象等方面的特征如下:
1、翠亨村的实际生活状况表明:翠亨村是广府人居住的村落,建村历史仅有300年左右,最早开村的麦姓、冯姓、陆姓都不是客家人,因此翠亨村不是罗香林所说的“客家移民”种菜的菜坑,并且一直也没有客家人入住。过去,由于民系隔阂,翠亨地区的客家人与广府人是分村而居的,没有混居的情况。因此孙家居住于翠亨村,证明翠亨孙氏不是客家人。如果翠亨孙氏是由紫金迁来的客家人,那么他们就不能迁入翠亨村,而只能迁入翠亨村周围的客家村,特别是有紫金人居住的客家村。
2、孙中山1924年的讲话录音及有关资料、实际情况表明:孙中山及其大嫂、姐姐、孙中山的宗亲孙社正、孙中山的外孙杨连逢以及孙中山、孙眉的后代都讲粤语(当地称为白话),不讲客家话,孙眉的后代说听不懂客家话,也没发现他们的先辈讲过客家话。客家人有“可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之说。而翠亨孙氏整族人都讲白话而不讲客家话,则证明翠亨孙氏本来就不是客家人。
3、有关史料与口碑资料表明:孙中山的母亲、二婶、嫂子、姐姐、妹妹、堂妹及其他宗亲的妇女都是缠足的,缠足是广府民系及中国绝大多数汉族妇女所热诚奉行的自然的而且绝对不能违背的积习以求高贵的标记,而“古往今来,客家妇女都是天足,看不到缠足的小脚女人。”林百克在《孙逸仙传记》中对于孙中山反对给姐姐孙妙茜缠足的故事叙述颇详,该书是用对话的形式展现孙中山与母亲辩论的情景的:“文(中山)的母亲断然地说:‘看看客家人吧!没有一个客家妇女是缠过足的,客家人不象本地人或中国人那样缠足。你想你的姐姐成为一个客家妇女还是一个中国妇女?你想她成为我们中间的一员还是成为一个外乡人?’”这段话对于孙家是否客家人的问题已经给出了极其明确的答案,而该书对于孙家其他人的描述也昭示了孙家不属客家而属广府民系的特征。因此,翠亨孙氏妇女及其女儿们缠足的事实证明翠亨孙氏不是客家人。
4、孙中山时代孙家并没有与客家人通婚的习惯,如孙中山的母亲杨氏、三婶谭氏、大嫂谭氏都来源于崖口,姐姐孙妙茜则嫁回崖口;二婶程氏来源于南?,原配卢慕贞来源于外沙,妹妹孙秋绮嫁到西江里,而翠亨、崖口、南?、外沙、西江里都是当地人居住的村落,既不是客家村,也没有客家人居住。在过去,即使是邻近乡村的客家人与广府人之间也是很少通婚的,而孙中山的亲属以及孙中山本人都与当地人即广府人结婚,而不与客家人结婚,这对过去当地人与客家人不通婚的习俗是非常有力的实证,同时也表明翠亨孙氏不是客家人。又据有关史料和孙中山、孙眉后人称:本世纪二十年代以后,离开家乡的孙家人与客家人结婚的仅有两例,即孙中山女儿孙婉所嫁的戴恩赛和孙中山的孙子孙治强的继室林伦可是客家人,但这两对夫妻都受过高等教育,早已走出乡居的环境,或者本来就在城市甚至国外长大,是在现代社交环境中相识并结合的。即便是这样,对于孙中山的女儿孙婉与客家人戴恩赛结婚问题,孙中山的元配卢慕贞曾持极力反对的态度,这是因为卢慕贞并未受过新式教育,且早年一直生活在乡村,因而具有较强的民系隔阂心理使然。
四、“东莞说”对“紫金说”的否定
(一)对“紫金说”的“公馆背”的否定。持“东莞说”者经过考证证实:“Kung Kun ”是孙中山自述祖祠所在东江地区的一个地名,而孙中山自述的对象是美国人,因此,孙中山不可能把一个只有孙家人才能知道的“公馆背”的地方叙述给外国人,且“公馆背”的“背”字是不能随便省略的,此其一;其二,孙中山讲的是祖祠在东江的“Kung Kun ”,而不是祖坟在“Kung Kun ”,所以紫金孙氏的某一处祖坟在“公馆背”与孙中山自述的祖祠在“Kung Kun ”是不相吻合的,此其二;其三,紫金中坝孙屋排村从来也没有使用过“公馆”作为村名;其四,紫金孙屋排村位于珠江流域韩江支流琴江上游,至多算得上是“韩江孙屋排村”,既不能称为“东江孙屋排村”,也不能称为“东江公馆村”;其五,孙中山与外国人谈话涉及东江流域的地名时,不可能直接具体到某一个很少人知道的小土坡的名字,而应先讲县,再讲村,范围由大到小。而东莞是属于东江流域(下游)的一个县的县名,所以,“Kung Kun ”应是“Tung Kun”(东莞)之误。其六、罗香林早期的判断与“东莞说”的推断是完全吻合的,罗香林1932年在《客家研究导论》的一个注释中曾解释“Kung Kun ”“当是东莞无疑”。
(二)对孙琏昌与孙连昌是同一人的结论的否定。尽管两个人都是十二世,名字也只有有无“王”字旁之差,持“东莞说”者经过考证证实孙琏昌与孙连昌不是同一人。其理由为:1、中国人重名或近名的情况是司空见惯的,因此重名或近名不能作为判断孙琏昌与孙连昌是不是同一人的依据。2、紫金孙琏昌是第二房,其父名孙鼎标,而香山孙连昌系第三房,其父名孙瑞英,二人房次及其父名不一样。3、紫金《孙氏族谱》称孙“琏昌公,移居增城,于后未知。”罗香林推断孙琏昌“继于康熙中叶,再迁中山县涌口门村”。而翠亨《孙氏家谱》载孙连昌之五世先祖孙礼赞、六世先祖孙乐南早在明朝成化年间就从“东莞县迁居来涌口村(不是涌口门村,涌口门村也没有客家人)居住”,这比罗香林推断孙琏昌的迁徙活动早了150年左右。4、迳仔?孙连富(孙连昌之二兄)的后人孙华祥(现居檀香山)所保存的族谱与翠亨《孙氏家谱》的记载完全吻合,该族谱与翠亨孙氏《家谱略记》的发现都进一步证实了孙瑞英与孙连昌的传代关系。5、据考紫金孙琏昌曾参加过钟丁先抗清起义,而钟丁先起义发生在清顺治三年左右,即1646年前后,而香山孙连昌1669年才出世,因此,无论如何,紫金孙琏昌与香山孙连昌也不可能是同一人。既然二人不是同一人,那么,紫金孙氏与香山孙氏也就没有源流关系。
(三)罗香林先生关于紫金孙琏昌迁居香山的“考证”纯属推断之词,不足为信。罗香林先生对于紫金孙琏昌的迁移过程是这样猜测的:“惟连昌(指琏昌)公在增城,似居殖未久,即碾转迁居中山县涌口门村。……盖连昌(指琏昌)公之初迁增城,本属流移性质,其迫于生事,而再谋迁居中山县涌口门村。”这样的推断怎么可以作为定论呢?罗香林推断孙琏昌到了香山,而翠亨的各种文物史料与传说证实,翠亨孙氏不是由紫金的孙琏昌迁居、繁衍而来的,而是由与紫金孙氏没有直接关系的东莞孙氏迁来的,且迁居的时间要比孙琏昌失踪早150年左右。
(四)紫金孙氏与翠亨孙氏并不因罗香林“考证”出源流关系而建立来往关系、产生族亲感情。就中国宗族传统的伦理道德而言,紫金孙氏不找寻外迁的孙琏昌及其后代是不足为怪的,而孙琏昌及其后代落足香山而没有追宗寻祖的话,那就十分不近情理了。而翠亨孙氏始终与左? 孙氏、东莞孙氏相互交往、论资排辈,难道祖籍或祖宗是可以随便承认,祖坟是可以随便拜祭的吗?非也。事实上,即使罗香林“考证”出紫金与翠亨孙氏的关系之后,除了孙科等少数孙家人承认与紫金孙氏有源流关系外,翠亨孙氏多数人始终不承认与紫金孙氏有直接的关系,也并不与紫金孙氏交往。孙中山的大哥孙眉的孙子孙满、孙乾的态度不必说了,就连孙科的长子孙治平也并没有遵循其父的观点,而是认同东莞说。不过,倒是紫金孙氏少数人以“紫金说”为依据做出了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这从当时的温济琴致罗香林先生的电文内容可以看得一清二楚:紫金“中坝孙姓少数人,竟为地方豪劣讼棍所摆弄,举凡孙姓历代卖出产业,均指为国父先祖遗产,控之于县府司法当局,强判人以窃占国父先祖遗产之罪,致拆屋毁坟,拘押勒榨,无不令人感慨。”另外,紫金孙氏及当地政府依据罗香林先生的论断确立了“公馆村”和孙中山祖籍纪念地、纪念馆的事实,虽反映了当地各界人士对孙中山的崇敬之情,但依上所述,所立之纪念地毕竟与孙中山的家族毫无关系。
综上所述,“紫金说”的依据是不充分的,并且牵强附会。而“东莞说”不仅有大量的论据材料支撑论点,而且这些论据材料都是确凿可靠的。因此,“东莞说”得到孙中山研究界和孙中山的多数亲属后裔的认可,而“紫金说”则基本上已被孙中山研究界排斥与否定。请看如下一些事实:1、一位著名的孙中山研究专家在1986年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的闭幕式上发言指出:“有的论文,根据大量文献、文物和访问材料,进行了细密的考证,指出孙中山的祖籍是广东东莞,而不是罗香林先生所说的广东紫金,得到许多学者的赞许。”2、1989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实正误》把“东莞说”定为正,而把“紫金说”定为误。3、1996年在翠亨举行孙中山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由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翠亨小组与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研究室合编的《酸豆》第三期曾分发给与会专家、学者人手一册,该期刊登有主张“东莞说”的文章,结果到会的孙中山研究专家、学者包括最权威人士都没有提出任何疑义。4、同样是在去年11月,在南京举行的孙中山、宋庆龄纪念地联谊活动学术讨论会上,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的某专家明确表示承认“东莞说”,否定“紫金说”。5、台湾研究界对“紫金说”也早已有所动摇,如某学者很早就提出“国父是客家人吗?”的疑问,并引述有关资料论证孙中山不可能是客家人的论点;又有学者例举罗香林论点不能成立之理由,并提出“国父家族历史尚待考证”的问题。又如1985年台湾国民党史政机构第三次重版《国父年谱》,虽仍采用“紫金说”,但却加了一条注释,注释开头说:“关于先生家世源流,学者之间颇有争议,先生家属之间,意见亦不一致。”注释最后称:“本谱暂依罗香林前说,并继续研究考订,容有确论,再行补正。”6、大陆孙中山研究界则较多地采用“东莞说”,如1991年出版的《孙中山年谱长编》和1994年出版的《孙中山辞典》这两部权威著作都采用“东莞说”。如此看来,罗香林先生的《国父家世源流考》在台湾的可靠性已发生动摇,失去了往日的光泽,而大陆的孙中山研究界及孙中山多数亲属后裔则已将其否定,因此,笔者在此提请非孙中山研究界和社会其他人士,对孙中山的祖籍问题要有科学的分析与正确的判断,不要盲目接受和坚持“紫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