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2日星期五

南大重开历史系




早报网 - 南大重开历史系 (2012-1-13)
http://www.zaobao.com.sg/yl/yl120113_001.shtml

 ● 柯木林
  由于人类对某些事件的反应,都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了解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以及历史人物如何处理这些事件的方法后,会加强我们处理危机的智慧。
  昨天(12/1)的《联合早报》,报道了南洋理工大学将于今年8月重开历史系。南大已不设历史系多年,目前学生如果要主修历史科,就必须到新加坡国立 大学历史系。此次南大重开历史系,同时把哲学列为副修科,此后则计划以3到5年时间,逐步将哲学提升为主修课程。历史、哲学本是一家,如此一来,今后我们 将有不少人文科学的毕业生面世。
  南大重开历史系的另一重大意义,说明了此后的中小学校,将注意引导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舆论界及民间组织,也应协助鼓励学生进入人文学科的领域,否则南大历史系将无生源。
  读历史有什么用?历史跟我们日常生活又有什么关系?读历史系有没有出路?这些陈腔滥调又毫无意义的问题,我不想在本文中回答。至于读历史可以让我们了 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过去,继往开来、从而培养爱国意识等大道理,我也不想在文中讨论。这里所要谈的是历史作为个人的素养,以及熟读历史后对个人所带来 的好处,与大家分享。
  唐太宗说 :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历史作为一面镜子,对我们了解当前局势、国际大环境及对个别事件的解读层面上,会有更深邃的分析力与眼光,有助于呈现更具说服力的分析报告。我们不难发现,某些历史过程与现代事件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另一方面,古圣先贤的哲理,亦可以作为人生处世的指引。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精髓, 集中在《道德经》、《论语》及《孙子兵法》这三本书。这三本书正巧也都是5000字左右。此三部经典所闪烁的光芒与智慧,熟读之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现代科技较古代发达,但人类的智慧,今人远不如古人!

以历史教训为师
  还有,历史人物事迹,也就是历史人物传记,可以让我们了解伟人及先哲的治国处世方略。看他们如何委屈求全、忍辱负重 ;如何韬光养晦、曲线达到目的 。曾国藩崇尚 “三立完人” (立德,立功,立言)、 崇尚“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的大智大勇大忍的精神,伟人的成功, 不是偶然的;伟人表面的风光,其内心所受的委屈,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这些人物传记的光辉事迹,对个人来说是人生的激励,使我们在逆境中上进,在苦闷边缘中,不致堕落而力争上游。
  由于人类对某些事件的反应,都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了解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以及历史人物如何处理这些事件的方法后,会加强我们处理危机的智慧。作为历代帝皇教科书的《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主编)与《帝鉴图说》 (明代张居正编撰) 所要传达到的也就是这个讯息。清末洪秀全领导的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以《三国演义》作为兵书; 毛泽东在遇到任何事情无法解决时,总爱从历史中去寻找答案。历史其实是活人根据需要,向死人索求答案的智库。
  对历史事件的深邃认识,可以让我们对眼前所发生的一切,不致于大惊小怪(no surprise)。当代历史学家陈寅恪 (1890-1969) 在战乱逃难之际,身边带着一本《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述宋高宗赵构一朝时事的编年史书)沿途阅读,当读到汴京围困屈降诸卷,沦城之日,谣言与烽火同时流窜,陈寅恪取当日身历目睹之事与史实印证,不禁汗流浃背,觉得平生读史,从未有如此亲切之感觉 !
  历史虽然不能重演,但历史有许多教训,至今仍可以之为师。日本著名的评论家和作家堺屋太一(Sakaiya Taichi)也肯定人类可以从本质相似的历史过程中,寻得启示。这是因为“本质相似导致过程相似”。由于“人”的本质变化远比环境的变化要缓慢得多,因 此,尽管环境已经起了很大的变化,“人”还是以和以往相似的思考,作出相似的反应。通过了解历史事件,了解历史人物的处境与处事方案,肯定可以从中寻得启 示,找到另一种智慧。
  有些人只懂得历史,对历史事件津津乐道,然而对历史给予人们的教训与启示,亦即历史哲学的部分,却懵然不知,可谓枉读历史。人们最可悲的事莫过于不能 从历史教训中吸取教训。美籍历史学家黄仁宇博士所倡议的“大历史观”,就是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去认识历史。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并领悟其中的哲理部分,只有这 样,才不至于“食古不化”。
  因此, 历史学者不应该只是躲在象牙塔里面钻研学术,历史学者的价值在于发挥历史所付予的力量, 以期达到实用史学的目的。把历史生活化,有助于个人对未来的事件指点迷津。著名的英国哲学家培根 (Francis Bacon,1561-1626)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如果想成就一番事业,那就应该多读历史!读史会产生智慧的人生,有助于完善有效的管理哲学。
  总之,这门在南大被忽略多年的学科,如今得以 “重见天日”,是件可喜可贺的事。若干年后,我们将有一批经过严格史学训练的历史工作者,投入服务,对新加坡的历史建设工程,作出贡献!

作者是本地历史学者


原文:

南大重开历史系
-- 柯木林--

  上个月,  <<海峡时报>>有一则不太显眼的新闻,题为 “NTU to offer history degree from next year”   (dated 19-12-2011),内容报导南洋理工大学将于今年8月重开历史系。昨天的<<联合早报>> (1月12日),也有类似的新闻报导。据悉,南大已不设历史系多年,目前学生如果要主修历史科,就必需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系。此次南大重开历史系,同时 把哲学列为副修科,此后则计划以3-5年时间,逐步将哲学提升为主修课程。历史、哲学本是一家,如此一来,今后我们将有不少人文科学的毕业生面世。
  南大重开历史系的另一重大意义,说明了此后的中小学校,将注意引导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舆论界及民间组织,也应协助诱导学生进入人文学科的领域,否则南大历史系将无生源。
  读历史有什么用?历史跟我们日常生活又有什么关系?读历史系有没有出路?这些陈腔滥调又毫无意义的问题,我不想在本文中回答。至于读历史可以让我们了 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过去,继往开来、从而培养爱国意识等大道理,我也不想在文中讨论。这里所要谈的是历史作为个人的素养,以及熟读历史后对个人所带来 的好处,与大家分享。
  唐太宗说 :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历史作为一面镜子,对我们了解当前局势、国际大环境及对个别事件的解读层面上,会有更深邃的分析力与眼光,有助于呈现更具说服力的分析报告。我们不难发现,某些历史过程与现代事件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另一方面,古圣先贤的哲理,亦可以作为人生处世的指引。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精髓, 集中在《道德经》、《论语》及《孙子兵法》这三本书。这三本书正巧也都是5000字左右。此三部经典所闪烁的光芒与智慧,熟读之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现代科技较古代发达,但人类的智慧,今人远不如古人!
  还有,历史人物事迹,也就是历史人物传记,可以让我们了解伟人及先哲的治国处世方略。看他们如何委屈求全、忍辱负重 ;如何韬光养晦、曲线达到目的 ; 曾国藩崇尚 “三立完人” (立德,立功,立言)、 崇尚“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的大智大勇大忍的精神,伟人的成功, 不是偶然的;伟人表面的风光,其内心所受的委屈,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这些人物传记的光辉事迹,对个人来说是人生的激励,使我们在逆境中上进,在苦闷边缘中,不致堕落而力争上游。
  由于人类对某些事件的反应,都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了解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以及历史人物如何处理这些事件的方法后,会加强我们处理危机的智慧。作为历代帝皇教科书的《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主编) 与《帝鉴图说》 (明代.张居正编撰) 所要传达到的也就是这个讯息。清末洪秀全领导的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以《三国演义》作为兵书; 毛泽东在遇到任何事情无法解决时,总爱从历史中去寻找答案。历史其实是活人根据需要,向死人索求答案的智库。
  对历史事件的深邃认识,可以让我们对眼前所发生的一切,不致于大惊小怪(no surprise)。当代历史学家陈寅恪 (1890-1969) 在战乱逃难之际,身边带着一本《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述宋高宗赵构一朝时事的编年史书) 沿途阅读,当读到汴京围困屈降诸卷,沦城之日,谣言与烽火同时流窜,陈寅恪取当日身历目睹之事与史实印证,不禁汗流夹背,觉得平生读史,从未有如此亲切之感觉 !
  历史虽然不能重演,但历史有许多教训,至今仍可以之为师。日本著名的评论家和作家堺屋太一(Sakaiya Taichi)也肯定人类可以从本质相似的历史过程中,寻得启示。这是因为“本质相似导致过程相似”。由于“人”的本质变化远比环境的变化要缓慢得多,因 此,尽管环境已经起了很大的变化,“人”还是以和以往相似的思考,作出相似的反应。通过了解历史事件,了解历史人物的处境与处事方案,肯定可以从中寻得启 示,找到另一种智慧。
  有些人只懂得历史,对历史事件津津乐道,然而对历史给予人们的教训与启示,亦即历史哲学的部分,却懵然不知,可谓妄读历史。人们最可悲的事莫过于不能 从历史教训中吸取教训。美籍历史学家黄仁宇博士所倡议的“大历史观”,就是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去认识历史。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并领悟其中的哲理部分,只有这 样,才不至于“食古不化”。
  因此, 历史学者不应该只是躲在象牙塔里面钻研学术,历史学者的价值在于发挥历史所付予的力量, 以期达到实用史学的目的。把历史生活化,有助于个人对未来的事件指点迷津。著名的英国哲学家培根 (Francis Bacon,1561-1626)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如果想成就一番事业,那就应该多读历史!读史会产生智慧的人生,有助于完善有效的管理哲学。
  总之,这门在南大被忽略多年的学科,如今得以 “重见天日”,是件可喜可贺的事。若干年后,我们将有一批经过严格史学训练的历史工作者,投入服务,对新加坡的历史建设工程,作出贡献!
                                                                                                
作者是本地历史学者
Date: 06/08-01-2012




《联合早报》- 也谈历史学之功能 @ 金彩云 (2012-01-19)



早报网 - 也谈历史学之功能 @ 金彩云 (2012-01-19)
http://www.zaobao.com.sg/yl/yl120119_005.shtml

 ● 金彩云
回应
  1月12日,《联合早报》报道了南洋理工大学将于今年8月重开历史系,以满足本地社会发展的需要。1月13日,《联合早报·言论》刊登了本地历史学者 柯木林先生的文章,柯先生在文中重点强调了历史学的作用,即我们要以历史教训为师,历史小至可以提高个人修养,大至可以为国家,为社会提供危机处理的智 慧。柯先生关于历史学功能的观点其实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即“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等人提出来的,主张研究学问要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历 史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学问,它的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求真务实,专注于对现实问题的探索与解决是历史学家不可推卸的职责所在。具体而言, 笔者认为,历史学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思想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切思想与文化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在对先代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正如英国科学家牛顿所说,他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 成就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思想文化也是如此。没有对前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很难出现文化繁荣和思想进步的局面。历史是百科全书,更是包罗万象的万 花筒,它和思想、文化从来都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依相生,并存发展的。可是,在当今的商业社会,“历史无用论”流行,连很多历史学者对自身的存在价值都有着 怀疑,因为历史学家的研究大多在短期内难以见到经济效益。历史学毕业的学生就业难成为各国普遍性的问题。新加坡经济状况良好,如何解决历史学毕业生的就业 问题需要综合考虑。
  其次,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借鉴。一切现实问题的出现都是矛盾发展的结果,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出来,矛盾的出现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 化因素。这一点对于新加坡尤其重要。新加坡是一个蕞尔小国,地小人多,资源缺乏,生活在马来人的汪洋之中。如果在处理邻国关系上稍有不慎,将会给新加坡带 来毁灭性的打击。此外,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亚洲大国对新加坡的未来影响也非常重要。固然,在处理与邻国关系时,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是首要考虑的因素,但是自 身与邻国的历史文化因素非常重要,不可忽视。因此,对本地历史、邻国历史以及整个全球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的研究尤其迫切。可喜的是,南大历史系在课程设置 上注意到了这一点,在课程设置上把本地历史的发展放在亚洲和全世界历史视野之中。
  再者,学习历史可以提高自我认识。这里的自我不仅仅指“小我”,即对个体本身的认识,还包括民族或者国家的“中我”和人类的“大我”。认识“小我”可 以提高个人的修养,扩大视野;认识“中我”有助于推动国家和社会的进步;认识“大我”则可以推动全人类的发展。古人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都离不开对历史的学习与研究。历史作为一门专门记述人自身发展的学问,它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和治国方略可谓汗牛充栋。因此,对个人的自我认识和完 善、对国家的发展乃至全球的进步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应该多读好的史学作品,多多向历史这位老师请教,最终达到“以古观今,以史观我,古为今用,鉴 往察来”的目的。
  历史学不仅仅是历史学人的历史学,更是社会的历史学。关于历史学之功能问题一直被反复探讨,但大都没有超出“经世致用”的范畴,不同的见解只不过是在不同人、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的表述上有所差异而已。南大重开历史系的意义也不外于此。



Straits Times - NTU to offer history degree from next year (2011-12-19)



《联合早报》- 从过去展望未来 南大推出历史系主修课程 (2012-01-12)




早报网 - 从过去展望未来 南大推出历史系主修课程 (2012-01-12)
http://www.zaobao.com.sg/sp/sp120112_029.shtml

 林妙娜报道
  新课程将让更多人了解到历史是了解社会、民族和发展的一门学说,而不仅是一个背诵日期、地点和事件的学科而已。课程将把本地历史放在亚洲和全世界历史中加以探讨。
  随着本地社会逐渐成熟,更多人希望从过往的发展中了解未来发展的动力。近期民众对咖啡山墓地让路给国家发展的热烈讨论就显示,在社会迅速变迁的同时,新加坡社会如何在这过程中蜕变形成愈加受到重视。
  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出本地第二个历史系主修课程,院长刘宏教授希望,新课程将让更多人看到历史是了解社会、民族和发展的一门学说,打破学习历史需要死记硬背许多地理、人名和日期的枯燥学科的既定印象。
  南大将从今年8月开始招收40名主修历史的学生,并计划在四年后扩大到拥有200名学生的历史主修课程。目前,南大只以副修的形式提供历史课程,想要在大学主修历史的学生只能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这么做。
  刘宏在介绍南大历史主修课程时强调,新课程将借助南大在其他领域的强项,推出与科技史、医学史、环境史和商业史有关的跨部门课程内容。
  他说:“首先,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冷战历史的发展,它最初是国防产业的一部分。互联网的历史虽短,但却是科技史里面不容忽视的一部分。事实上,历史作为一个学科本身已在经历变化,学者在做历史研究时也利用很多互联网上的资料,和过去更加依赖档案资料相比有所不同。”
  在新加坡历史的教学方面,课程将把本地历史的发展过程放在亚洲和全世界历史中,探讨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
  身为一个全新的历史课程,南大希望摆脱“西方冲击和亚洲的反应”的传统以西方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而强调亚洲内在的动力和与世界的互动。与此同时,课程也将突破以国家地域或年代的历史陈述方式。
  本身负责教导中国历史的刘宏说:“课程不会以不同朝代来教中国历史,而是以了解世界历史里的中国为切入点,突出中国与西方的交往、以及内部革命、改革到后来的开放;在崛起的今天,中国又如何与外界互动,并发挥影响力。”
  在所提供的选修课当中,其中一门名为“生物科技与社会”的课程将探讨基因工程、克隆技术、干细胞研究等现代生物科技所引发的社会、道德和监管问题,这相信是本区域首创。
  曾经在美国哈佛大学任教的史蒂文斯(Hallam Stevens)将加入南大担任助理教授,探讨互联网从国防科技演变成社交工具后,对人们隐私、自我身份认同、商业和媒体所产生的影响。


上下四方宇的博客 - 柯木林: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重开历史系
http://shilchun.blog.163.com/blog/static/86995052201201395630307/



柯木林:南大重开历史系
(2012-01-13)《联合早报》
  由于人类对某些事件的反应,都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了解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以及历史人物如何处理这些事件的方法后,会加强我们处理危机的智慧。
  昨天(12/1)的《联合早报》,报道了南洋理工大学将于今年8月重开历史系。南大已不设历史系多年,目前学生如果要主修历史科,就必须到新加坡国立 大学历史系。此次南大重开历史系,同时把哲学列为副修科,此后则计划以3到5年时间,逐步将哲学提升为主修课程。历史、哲学本是一家,如此一来,今后我们 将有不少人文科学的毕业生面世。
  南大重开历史系的另一重大意义,说明了此后的中小学校,将注意引导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舆论界及民间组织,也应协助鼓励学生进入人文学科的领域,否则南大历史系将无生源。
  读历史有什么用?历史跟我们日常生活又有什么关系?读历史系有没有出路?这些陈腔滥调又毫无意义的问题,我不想在本文中回答。至于读历史可以让我们了 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过去,继往开来、从而培养爱国意识等大道理,我也不想在文中讨论。这里所要谈的是历史作为个人的素养,以及熟读历史后对个人所带来 的好处,与大家分享。
  唐太宗说 :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历史作为一面镜子,对我们了解当前局势、国际大环境及对个别事件的解读层面上,会有更深邃的分析力与眼光,有助于呈现更具说服力的分析报告。我们不难发现,某些历史过程与现代事件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另一方面,古圣先贤的哲理,亦可以作为人生处世的指引。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精髓, 集中在《道德经》、《论语》及《孙子兵法》这三本书。这三本书正巧也都是5000字左右。此三部经典所闪烁的光芒与智慧,熟读之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现代科技较古代发达,但人类的智慧,今人远不如古人!

以历史教训为师
  还有,历史人物事迹,也就是历史人物传记,可以让我们了解伟人及先哲的治国处世方略。看他们如何委屈求全、忍辱负重 ;如何韬光养晦、曲线达到目的 。曾国藩崇尚 “三立完人” (立德,立功,立言)、 崇尚“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的大智大勇大忍的精神,伟人的成功, 不是偶然的;伟人表面的风光,其内心所受的委屈,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这些人物传记的光辉事迹,对个人来说是人生的激励,使我们在逆境中上进,在苦闷边缘中,不致堕落而力争上游。
  由于人类对某些事件的反应,都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了解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以及历史人物如何处理这些事件的方法后,会加强我们处理危机的智慧。作为历代帝皇教科书的《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主编)与《帝鉴图说》 (明代张居正编撰) 所要传达到的也就是这个讯息。清末洪秀全领导的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以《三国演义》作为兵书; 毛泽东在遇到任何事情无法解决时,总爱从历史中去寻找答案。历史其实是活人根据需要,向死人索求答案的智库。
  对历史事件的深邃认识,可以让我们对眼前所发生的一切,不致于大惊小怪(no surprise)。当代历史学家陈寅恪 (1890-1969) 在战乱逃难之际,身边带着一本《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述宋高宗赵构一朝时事的编年史书)沿途阅读,当读到汴京围困屈降诸卷,沦城之日,谣言与烽火同时流窜,陈寅恪取当日身历目睹之事与史实印证,不禁汗流浃背,觉得平生读史,从未有如此亲切之感觉 !
  历史虽然不能重演,但历史有许多教训,至今仍可以之为师。日本著名的评论家和作家堺屋太一(Sakaiya Taichi)也肯定人类可以从本质相似的历史过程中,寻得启示。这是因为“本质相似导致过程相似”。由于“人”的本质变化远比环境的变化要缓慢得多,因 此,尽管环境已经起了很大的变化,“人”还是以和以往相似的思考,作出相似的反应。通过了解历史事件,了解历史人物的处境与处事方案,肯定可以从中寻得启 示,找到另一种智慧。
  有些人只懂得历史,对历史事件津津乐道,然而对历史给予人们的教训与启示,亦即历史哲学的部分,却懵然不知,可谓枉读历史。人们最可悲的事莫过于不能 从历史教训中吸取教训。美籍历史学家黄仁宇博士所倡议的“大历史观”,就是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去认识历史。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并领悟其中的哲理部分,只有这 样,才不至于“食古不化”。
  因此, 历史学者不应该只是躲在象牙塔里面钻研学术,历史学者的价值在于发挥历史所付予的力量, 以期达到实用史学的目的。把历史生活化,有助于个人对未来的事件指点迷津。著名的英国哲学家培根 (Francis Bacon,1561-1626)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如果想成就一番事业,那就应该多读历史!读史会产生智慧的人生,有助于完善有效的管理哲学。
  总之,这门在南大被忽略多年的学科,如今得以 “重见天日”,是件可喜可贺的事。若干年后,我们将有一批经过严格史学训练的历史工作者,投入服务,对新加坡的历史建设工程,作出贡献!

作者是本地历史学者


推呀网 - 南大重开历史系
http://twiyia.com/link_show.php?id=3433341



原文标题: 柯木林:南大重开历史系

  由于人类对某些事件的反应,都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了解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以及历史人物如何处理这些事件的方法后,会加强我们处理危机的智慧。
  昨天(12/1)的《联合早报》,报道了南洋理工大学将于今年8月重开历史系。南大已不设历史系多年,目前学生如果要主修历史科,就必须到新加坡国立 大学历史系。此次南大重开历史系,同时把哲学列为副修科,此后则计划以3到5年时间,逐步将哲学提升为主修课程。历史、哲学本是一家,如此一来,今后我们 将有不少人文科学的毕业生面世。
  南大重开历史系的另一重大意义,说明了此后的中小学校,将注意引导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舆论界及民间组织,也应协助鼓励学生进入人文学科的领域,否则南大历史系将无生源。
  读历史有什么用?历史跟我们日常生活又有什么关系?读历史系有没有出路?这些陈腔滥调又毫无意义的问题,我不想在本文中回答。至于读历史可以让我们了 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过去,继往开来、从而培养爱国意识等大道理,我也不想在文中讨论。这里所要谈的是历史作为个人的素养,以及熟读历史后对个人所带来 的好处,与大家分享。
  唐太宗说 :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历史作为一面镜子,对我们了解当前局势、国际大环境及对个别事件的解读层面上,会有更深邃的分析力与眼光,有助于呈现更具说服力的分析报告。我们不难发现,某些历史过程与现代事件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另一方面,古圣先贤的哲理,亦可以作为人生处世的指引。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精髓, 集中在《道德经》、《论语》及《孙子兵法》这三本书。这三本书正巧也都是5000字左右。此三部经典所闪烁的光芒与智慧,熟读之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现代科技较古代发达,但人类的智慧,今人远不如古人!
  还有,历史人物事迹,也就是历史人物传记,可以让我们了解伟人及先哲的治国处世方略。看他们如何委屈求全、忍辱负重 ;如何韬光养晦、曲线达到目的 。曾国藩崇尚 “三立完人” (立德,立功,立言)、 崇尚“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的大智大勇大忍的精神,伟人的成功, 不是偶然的;伟人表面的风光,其内心所受的委屈,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这些人物传记的光辉事迹,对个人来说是人生的激励,使我们在逆境中上进,在苦闷边缘中,不致堕落而力争上游。


Twitter - 《联合早报》- 南大重开历史系
http://twitter.com/#!/zbcom/statuses/157629180748627969



Myrss - 柯木林:南大重开历史系
http://www.myrss.cn/20120113/柯木林:南大重开历史系/



Oofeeds 知源网 - 柯木林:南大重开历史系
http://www.oofeeds.com/item.php?id=425360



昨天(12/1)的《联合早报》,报道了南洋理工大学将于今年8月重开历史系。南大已不设历史系多年,目前学生如果要主修历史科,就必须到新加坡国立大学 历史系。此次南大重开历史系,同时把哲学列为副修科,此后则计划以3到5年时间,逐步将哲学提升为主修课程。历史、哲学本是一家,如此一来,今后我们将有 不少人文科学的毕业生面世。
文章来源http://zaobao.feedsportal.com/c/34003/f/616934/s/1bc554e2/l/0L0Szaobao0N0Cyl0Cyl120A1130I0A0A10Bshtml/story01.htm


pcchong - 以斯帖记 - 一个看不见神的世代
http://www.pcchong.com/Esther/CourseOutline.htm


默想:
我还是比较喜欢历史学者柯木林(Kua Bak Lim)的回应。


 全文如下:

昨天(12/1/2012)的《联合早报》,报道了南洋理工大学将于今年8月重开历史系。南大已不设历史系多年,目前学生如果要主修历史科,就必须到新加 坡国立大学历史系。此次南大重开历史系,同时把哲学列为副修科,此后则计划以3到5年时间,逐步将哲学提升为主修课程。历史、哲学本是一家,如此一来,今 后我们将有不少人文科学的毕业生面世。
  南大重开历史系的另一重大意义,说明了此后的中小学校,将注意引导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舆论界及民间组织,也应协助鼓励学生进入人文学科的领域,否则南大历史系将无生源。
  读历史有什么用?历史跟我们日常生活又有什么关系?读历史系有没有出路?这些陈腔滥调又毫无意义的问题,我不想在本文中回答。至于读历史可以让我们了 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过去,继往开来、从而培养爱国意识等大道理,我也不想在文中讨论。这里所要谈的是历史作为个人的素养,以及熟读历史后对个人所带来 的好处,与大家分享。
  唐太宗说 :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历史作为一面镜子,对我们了解当前局势、国际大环境及对个别事件的解读层面上,会有更深邃的分析力与眼光,有助于呈现更具说服力的分析报告。我们不难发现,某些历史过程与现代事件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另一方面,古圣先贤的哲理,亦可以作为人生处世的指引。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精髓, 集中在《道德经》、《论语》及《孙子兵法》这三本书。这三本书正巧也都是5000字左右。此三部经典所闪烁的光芒与智慧,熟读之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现代科技较古代发达,但人类的智慧,今人远不如古人!
 
以历史教训为师
  还有,历史人物事迹,也就是历史人物传记,可以让我们了解伟人及先哲的治国处世方略。看他们如何委屈求全、忍辱负重;如何韬光养晦、曲线达到目的 。曾国藩崇尚 “三立完人” (立德,立功,立言)、 崇尚“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的大智大勇大忍的精神,伟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伟人表面的风光,其内心所受的委屈,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这些人物传记的光辉事迹,对个人来说是人生的激励,使我们在逆境中上进,在苦闷边缘中,不致堕落而力争上游。
  由于人类对某些事件的反应,都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了解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以及历史人物如何处理这些事件的方法后,会加强我们处理危机的智慧。作为历代帝皇教科书的《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编)与《帝鉴图说》 (明代张居正编撰) 所要传达到的也就是这个讯息。清末洪秀全领导的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以《三国演义》作为兵书; 毛泽东在遇到任何事情无法解决时,总爱从历史中去寻找答案。历史其实是活人根据需要,向死人索求答案的智库。
  对历史事件的深邃认识,可以让我们对眼前所发生的一切,不致于大惊小怪(no surprise)。当代历史学家陈寅恪 (1890-1969)在战乱逃难之际,身边带着一本《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述宋高宗赵构一朝时事的编年史书)沿途阅读,当读到汴京围困屈降诸卷,沦城之日,谣言与烽火同时流窜,陈寅恪取当日身历目睹之事与史实印证,不禁汗流浃背,觉得平生读史,从未有如此亲切之感觉 !
  历史虽然不能重演,但历史有许多教训,至今仍可以之为师。日本著名的评论家和作家堺屋太一(Sakaiya Taichi)也肯定人类可以从本质相似的历史过程中,寻得启示。这是因为“本质相似导致过程相似”。由于“人”的本质变化远比环境的变化要缓慢得多,因 此,尽管环境已经起了很大的变化,“人”还是以和以往相似的思考,作出相似的反应。通过了解历史事件,了解历史人物的处境与处事方案,肯定可以从中寻得启 示,找到另一种智慧。
  有些人只懂得历史,对历史事件津津乐道,然而对历史给予人们的教训与启示,亦即历史哲学的部分,却懵然不知,可谓枉读历史。人们最可悲的事莫过于不能 从历史教训中吸取教训。美籍历史学家黄仁宇博士所倡议的“大历史观”,就是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去认识历史。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并领悟其中的哲理部分,只有这 样,才不至于“食古不化”。
  因此, 历史学者不应该只是躲在象牙塔里面钻研学术,历史学者的价值在于发挥历史所付予的力量, 以期达到实用史学的目的。把历史生活化,有助于个人对未来的事件指点迷津。著名的英国哲学家培根 (Francis Bacon,1561-1626)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如果想成就一番事业,那就应该多读历史!读史会产生智慧的人生,有助于完善有效的管理哲学。
  总之,这门在南大被忽略多年的学科,如今得以“重见天日”,是件可喜可贺的事。若干年后,我们将有一批经过严格史学训练的历史工作者,投入服务,对新加坡的历史建设工程,作出贡献! (完)


上下四方宇的博客 - 柯木林: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重开历史系
http://shilchun.blog.163.com/blog/static/86995052201201395630307/

 狮城脉搏
  由于人类对某些事件的反应,都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了解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以及历史人物如何处理这些事件的方法后,会加强我们处理危机的智慧。
  昨天(12/1)的《联合早报》,报道了南洋理工大学将于今年8月重开历史系。南大已不设历史系多年,目前学生如果要主修历史科,就必须到新加坡国立 大学历史系。此次南大重开历史系,同时把哲学列为副修科,此后则计划以3到5年时间,逐步将哲学提升为主修课程。历史、哲学本是一家,如此一来,今后我们 将有不少人文科学的毕业生面世。
  南大重开历史系的另一重大意义,说明了此后的中小学校,将注意引导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舆论界及民间组织,也应协助鼓励学生进入人文学科的领域,否则南大历史系将无生源。
  读历史有什么用?历史跟我们日常生活又有什么关系?读历史系有没有出路?这些陈腔滥调又毫无意义的问题,我不想在本文中回答。 至于读历史可以让我们了解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的过去,继往开来、从而培养爱国意识等大道理,我也不想在文中讨论。这里所要谈的是历史作为个人的素养,以及熟读历史后对个人所带来的好处,与大家分享。
  唐太宗说 :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历史作为一面镜子,对我们了解当前局势、国际大环境及对个别事件的解读层面上,会有更深邃的分析力与眼光,有助于呈现更具说服力的分析报告。我们不难发现,某些历史过程与现代事件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另一方面,古圣先贤的哲理,亦可以作为人生处世的指引。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精髓, 集中在《道德经》、《论语》及《孙子兵法》这三本书。 这三本书正巧也都是5000字左右。此三部经典所闪烁的光芒与智慧,熟读之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现代科技较古代发达,但人类的智慧,今人远不如古人!

以历史教训为师
  还有,历史人物事迹,也就是历史人物传记,可以让我们了解伟人及先哲的治国处世方略。看他们如何委屈求全、忍辱负重 ; 如何韬光养晦、曲线达到目的 。曾国藩崇尚 “三立完人” (立德,立功,立言)、 崇尚“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的大智大勇大忍的精神,伟人的成功, 不是偶然的;伟人表面的风光,其内心所受的委屈,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这些人物传记的光辉事迹,对个人来说是人生的激励,使我们在逆境中上进,在苦闷边缘中,不致堕落而力争上游。
由于人类对某些事件的反应,都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了解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以及历史人物如何处理这些事件的方法后,会加强我们处理危机的智慧。作为历代帝皇教科书的 《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主编)与《帝鉴图说》 (明代张居正编撰) 所要传达到的也就是这个讯息。清末洪秀全领导的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以《三国演义》作为兵书; 毛泽东在遇到任何事情无法解决时,总爱从历史中去寻找答案。历史其实是活人根据需要,向死人索求答案的智库。
  对历史事件的深邃认识,可以让我们对眼前所发生的一切,不致于大惊小怪(no surprise)。当代历史学家陈寅恪 (1890-1969) 在战乱逃难之际,身边带着一本《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述宋高宗赵构一朝时事的编年史书) 沿途阅读,当读到汴京围困屈降诸卷,沦城之日,谣言与烽火同时流窜,陈寅恪取当日身历目睹之事与史实印证,不禁汗流浃背,觉得平生读史,从未有如此亲切之感觉 !
  历史虽然不能重演,但历史有许多教训,至今仍可以之为师。日本著名的评论家和作家堺屋太一(Sakaiya Taichi)也肯定人类可以从本质相似的历史过程中,寻得启示。这是因为“本质相似导致过程相似”。由于“人”的本质变化远比环境的变化要缓慢得多,因 此,尽管环境已经起了很大的变化,“人”还是以和以往相似的思考,作出相似的反应。通过了解历史事件,了解历史人物的处境与处事方案,肯定可以从中寻得启 示,找到另一种智慧。
  有些人只懂得历史,对历史事件津津乐道,然而对历史给予人们的教训与启示,亦即历史哲学的部分,却懵然不知,可谓枉读历史。人们最可悲的事莫过于不能 从历史教训中吸取教训。美籍历史学家黄仁宇博士所倡议的“大历史观”,就是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去认识历史。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并领悟其中的哲理部分,只有这 样,才不至于“食古不化”。
  因此, 历史学者不应该只是躲在象牙塔里面钻研学术,历史学者的价值在于发挥历史所付予的力量, 以期达到实用史学的目的。把历史生活化,有助于个人对未来的事件指点迷津。著名的英国哲学家培根 (Francis Bacon,1561-1626)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如果想成就一番事业,那就应该多读历史! 读史会产生智慧的人生,有助于完善有效的管理哲学。
  总之,这门在南大被忽略多年的学科,如今得以 “重见天日”,是件可喜可贺的事。若干年后,我们将有一批经过严格史学训练的历史工作者,投入服务,对新加坡的历史建设工程,作出贡献!
作者是本地历史学者




《联合早报》- 善用本地丰富的人文资源 (2012-08-21)


早报网 - 善用本地丰富的人文资源 (2012-08-21)
http://www.zaobao.com.sg/yl/jl120821_002.shtml


  自先生来新加坡后,我一直很关注新加坡的历史与现实,多方面的了解使我逐渐喜欢上了这里,并最终下定决心于两年前辞去工作,带着女儿来新与先生团聚。
  两年的狮城生活,使我对新加坡的方方面面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干净的环境、良好的治安、廉洁高效的政府机构,还有公平的教育机会和法治环境亦如在国内 了解的一样,甚至还有很多方面如美食、便利的生活等方面超出了我的预期。但是在新加坡居住的时间一长,有一种感觉挥之不去,就是本地丰富的人文资源没有受 到应有的重视。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新加坡只不过是地球上的一个小红点,独立到现在还不到五十年的历史,就算是从1819年莱佛士登陆算起,也不到两百年,能有多少人 文资源?试想一下,新加坡在短期内从一个破落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经济繁荣、高效廉洁的、国际化的城市国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但这个奇迹是如何创造 的?独立后政府的正确领导固然重要,但没有历史上无数先贤人物的努力奋斗,没有广大人民的默默付出,这个奇迹就很难发生。这个奇迹的背后就蕴含了丰富的人 文资源。
  历史短浅的新加坡缺乏的不是人文资源,而是丰富的人文资源没有被善用,或者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最近几年学界和媒体一直在努力,不少民众也参与 其中,从晚清园,到咖啡山的武吉布朗坟墓,还有南侨机工等,但这些还远远不够。新加坡还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和先贤人物值得人们世代传颂,永远牢 记。
  可能有人会认为这些已经过去的事件,已去世的人物已成过眼烟云,重提能产生多少价值?这个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历史文化的功能问题。年初,南洋理工大学重开历史系的消息见报后,本地历史学家柯木林先生曾经撰文讨论过这个问题,柯先生认为我们要以历史教训为师,历史小至可以提高个人修养,大至可以为国家,为社会提供危机处理的智慧。笔 者对此问题作了回应,认为历史的功能在于“经世致用”。“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鉴往而知来”、“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 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些都是古人关于历史功能的代表性观点。无论怎样表述,历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如严春宝先生在8月18日的《从南侨机工想到了星 华义勇军》的文中所言,从历史上看,要想彻底的消灭一个国家,最好的方法是人为地隔断它以往的历史与文化,因为这样的国家让人看不到未来。
  一个国家的历史人文资源是其重要的精神财富,能够使国人产生归属感,明白我从哪里来,未来要朝哪里去。个别人士,或者少数人因为自身喜好,可以讨厌历史,忽视历史,认为历史无用,但身为国家则不可忽视自身历史,忘记历史,否则国家则可能迷失发展方向。
  新加坡的历史上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可以为国人提供精神养分。之前媒体广泛讨论的南侨机工,还有严春保先生强调的星华义勇军等都是激励国人为国奋斗的 极佳资源,还有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值得国人学习和仿效,如陈笃生、佘有进、林文庆、林义顺、胡文虎、陈嘉庚、李光前、陈金声、伍连德、陈六使等,他们在新 马历史熠熠生辉。他们大都在各自的领域建立了丰功伟业;但是他们并不局限于个人的成功,他们除了经营自己的事业,还热心公益事业,不辞劳苦地为普通百姓谋 求福祉,或者热心慈善事业,帮助劳苦大众;或者热心教育,倾其财富办学校。他们这种吃苦耐劳、积极进取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还有“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 幼,及人之幼”的华族传统博爱精神不正是我们当今社会所缺乏的吗?
  当今的新加坡也有着传承和发扬这些宝贵人文资源的极佳条件。首先,本地学界经过多年的耕耘,出现了一批研究本地华人历史和乃至南洋华侨历史的专家学 者,积累和整理了大量历史文献,对新加坡历史或者与新加坡历史有关的人物和历史事件都有了较为系统的专门研究。其次,教育育部长王瑞杰上任以来,致力于倡 导“以学生为本,以价值观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的源泉从何而来?本地丰富的人文资源应是其最重要的来源。
  先贤们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显现出来的吃苦耐劳和百折不挠精神,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不正是我们所要灌输的 价值观吗?再次,李显龙总理在国庆献辞中表达了希望新加坡人能思考“未来的新加坡应该是个怎样的国家”,并宣布已委任王瑞杰领导一个由年轻部长组成的委员 会,检讨各项现行政策。委员会也将征询民众的意见,进而对国家发展的方向建立广泛的共识。笔者认为,国人在思考未来新加坡该如何的同时,应该对过去和现在 的新加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正所谓“鉴往知来”。
  如何善用本地丰富的人文资源,这需要学者、教育部门、媒体,乃至社会其他部门长期的通力合作。媒体和教育部门可以借助学者的研究,将一些对新加坡有重 大贡献的人物,或者重要事件拍成电影和纪录片,或者作为教学材料,借助电视、网络和其他科技的传播力量,使之为本地人耳熟能详。如果本地人文资源被善用, 我相信国人对未来该如何的问题一定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教育部门的“价值观为导向”的教育理念的实施一定别有洞天,本地的原貌馆、虎豹别墅等历史文物一定 会获得新的生命力。



《联合早报》- 章星虹:学点历史的 理由 (2019-02-27)

https://www.zaobao.com.sg/news/fukan/mini-columns/story20190227-935346

  友人阿莫那天在FB转发一篇文章,作者是美籍学者Erika Bsumek(艾瑞卡·布斯梅克),文中列出了“每个人都应学点历史”的四个理由。
  这里说的,不是把历史当专业的“学历史”,而是闲时读点历史书,听点历史“古”,找点资料佐证一番的“学点历史”,重在那“点”字上。
  对我来说,历史是成年后的兴趣,文学是自小的爱好,回头看在教书和新闻行业打转的这些年,很难想象工余生活里少了历史和文学的相伴。 “文史”一词其来有自,两者自古一体,不必分开,也不能分开。
  只是从未想过,学点历史、读点文学,还需要什么理由。当然,近年常见“文学有什么意义”的讨论,“为何要学点历史”的指教倒听得不多。
  原来Erika的正职是在大学教历史,她发现“历史”这门课不知怎的总跟其他学科互不相连,学生有时云里雾里不知那遥远过去跟自己眼前生活有何相干。“殊不知学点历史,能让学生掌握不少基本生活技能,足以助他们在未来职场胜任愉快,”她说。
  在Erika看来,有兴趣学点历史的人,不知不觉之间能学到四种“看世界”的视角和方法。因为不知不觉,所以轻松好玩。
  那么,一个人学点历史,能不知不觉地学到些什么呢?
  学点历史,昨天会带着我们看懂今天。有回顾便有比较,人会看到不同时代之间的异同和相似,不知不觉间你就明白了现今社会中有些现象的来龙去脉。
  学点历史,能让人避免以偏概全。要知道凡事都有史,树木有史,音乐有史,桥梁有史,政治争斗也有史。知道了这一点,人在不知不觉间懂得用不同角度看这个世界。
  学点历史,也能培养一个人在生活中的逻辑推理能力,这可是生活的基本技能之一。史料的梳理归纳,讲求静下心来,抽丝剥茧,不知不觉间你不再惧怕面对生活中的凌乱碎片。
  学点历史,更给人一个开放的胸襟。在没有既定答案的环境中寻找真相,不仅要基于史料,也得运用想象,还得接受世事并非“非黑即白”的事实,不知不觉之间你的心境会得打开,愿意聆听他人的声音,也渐渐不再固执己见。
  Erika举例说 ,读点北美历史,看看当年白人移民和联邦政府怎么对待美洲印第安人,你就会明白为何他们迄今仍会“抗拒”那些在外人看来是出自“善意”的“经济机会”。
  这是个有智慧、重庶民的历史学者,她研究北美印第安纳瓦霍人文化,学术含量甚高,却也不见动辄强调“学术”,而是尽一己之力把历史的晦涩转化为大众知识。历史学者的责任不就正在于此?
  阿莫对这篇文章感触良多。专长自然地理的他,近年涉足最多的反倒是人文地理,跋履山川处处遇见历史。转文时他加了一句:The power of history。
  阿莫要说的,是历史的威力/力量,还是历史的魅力/魔力?学点历史后,每个人都会找到自己的感觉。于我而言,历史跟文学一样,有着说不尽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