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百年祭
--柯木林--
--柯木林--
1911年10月10日 ( 星期二 ) 黄昏七点,武昌首义的枪声,击崩了存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帝制。这场闻名中国近代史的起义,历史学者称之为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命运,震撼世界。
辛亥革命前夕, 孙中山曾八次抵达新加坡, 在这里鼓吹并策划革命。如今一百年过去了,往事并不如烟。今年适逢辛亥革命百年,世界各地尤其是当年孙中山足迹所到之处,都大事举行纪念活动。中国与台湾更是此次庆典的主要地点。 “新加坡华人社会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座谈会” 也于2011年5月13日 (星期五) 在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举行, 集一时之盛。
辛亥革命给我们留下什么历史启示呢?我认为, 辛亥革命乃至之后的共产革命, 是近百年来中国一批有志之士,为寻求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体系而展开的运动。在此寻寻觅觅的运动过程中,一直到三十三年前,中国才找到一条出路,那就是“改革开放”。
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成绩有目共睹。三十年的努力, 使中国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完成了前辈领导人所期望的 “赶英超美”的意愿。中国今日的成就,是欧洲几代人才能做到的,可是中国却只用二、三十年的时间,就达到了如此骄人的成绩。
辛亥革命旣为寻求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体系而展开的运动, 但这场运动的 过程是旣痛苦又曲折的。多少仁人志士为此抛头颅、洒热血。今天,竖立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 “人民英雄纪念碑 ”的碑文,足以说明这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清楚地告诉我们:“由此上溯到1840年, 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如果把辛亥革命放在 “大历史观 ” (macro history) 的视野,由此上推两三百年,那时中国正值康雍乾盛世 (1661-1799),封建王朝的辉煌, 达到顶峯。与此同时,西方世界也在发生变化。康熙二十八年(1689), 英国颁布《权利法案》削减皇室权力;康熙五十二年(1713),美国《联邦宪法》宣布任何形式皇权的非法性;乾隆五十四年(1789),法国大革命把专制神权转化为民主权利。但此时的中国,仍然坚信皇权的至高无上!
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19世纪扩展到欧洲大陆、北美和日本。 工业革命的结果,使市场经济蓬勃发展,西方工业国必须寻找可以销售其产品的市场。中国偌大的幅原,当然是西方工业国主要争取的目标。1793年,英国派遣特使马 嘠 尔 尼 ( George Macartney 1737 –1806 ) 来中国,目的是要与中国通商贸易。然而,乾隆皇帝却以 “天朝旡所不有”, 不予接受。47年后,中国的国门终于在鸦片战争中被西方的炮火轰开了! 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的失败,朝野认为是由于武器设备不精, 无法抵禦西方的船坚炮利使然。于是开始近代化,展开自强运动、洋务运动、聘用洋人为顾问、 购买新式战备武器、派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北洋海军的成军 (1888年) ,是这个时代的亮点, 史称 “同光中兴”。
当举国上下,中兴迷梦正浓之际, 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战,中国又败于弹丸小岛的日本。这不得令人深思,中国的衰落,乃非武器军备的问题,而是体制的问题。当时的认知是: 皇权体制依然不错, 只要稍作改动,学习日本明治维新的作法,中国定可富强。于是维新变法的呼声,甚嚣尘上。
1895年春以康有为为首的公车上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不幸的是,维新变法前后仅仅历时103天,就以 “戊戌六君子” 血洒菜市口,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海外告终。维新变法失败,如今唯一的出路,就是彻底摧毁旧体制,重建新体系。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于是有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在经历几次起义失败后,1911年辛亥革命的成功,来得如此突然! 旧体制被打倒,新制度尚未建立。二千年来突然没有了皇帝, 顿觉群龙无首。 一些曾参与革命的野心军人,个个想做皇帝,于是洪宪帝制、复辟运动、军阀混战,因而形成。这一系列的政治与社会动荡,一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才告结束。
总的看来,辛亥革命是一场政治革命,继辛亥革命之后的共产革命则是一场社会革命。政治革命只是推翻旧政权,社会革命却彻底完成社会階层的重组。从1949年到1978年的三十年间,经过了风风雨雨的建国历程后,中国终于在1978年找到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 具有中国特色的 “改革开放” 新道路。
在这场改变中国命运的辛亥革命前夕,孙中山曾前后八次来新加坡,以晚晴园作为基地策划革命。晚晴园不仅成了当年新加坡革命志士聚会的场所,也是整个东南亚华人革命党的总机关。孙中山、胡汉民、汪精卫、黄兴等近代风云人物,在这里商谈国事,为推翻 数千年的封建专制政权,呕尽心血;同盟会党章在这里制定(由胡汉民起草),这份党章成了日后东南亚各地同盟会分会的楷模。甚至中国近代史上许多著名的 战役,如黄冈起义(1907年5月)、镇南关起义(1907年12月)、河口起义(1908年4月)等,事前都是在晚晴园策划的。这是海外华人思想与财富倒流,从而影响中国政局的一个例子。
这本由新加坡国家文物局晚晴园管理委员会出版的《孙中山 : 新加坡足迹之旅》,描绘了当年孙中山在新加坡期间的事迹, 及其与新加坡辛亥人物的关係。其间不乏一些历史场景的今昔对照, 图文并茂, 值得一读。然而阅读此书前, 有必要对辛亥革命的大历史背景有基本的认识。辛亥革命并非一夜促蹴, 所谓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这是一场从渐进到突变的历程。
以上绪言,概述辛亥革命发生的缘由。值此辛亥革命百年及《孙中山 : 新加坡足迹之旅》出版之际,廖此数语, 是为导言。
初稿于2011年5月7日. 凌晨.
数度修饰于2011年5月13日完稿
原载国家文物局编,《孙中山:新加坡足迹之旅》(新加坡: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出版,2011年10月第一版),页 5-7
《联合早报》- 林志强:本地戏院与辛亥革命 (2017-10-26)
http://www.zaobao.com.sg/forum/views/talk/story20171026-805986
华侨为革命之母。中国辛亥革命成功之前,新加坡曾出现一股推翻中国满清的革命浪潮。演说是宣传革命思想的重要渠道,戏曲也起着重要作用,戏院更成为宣扬革命的平台。在重温100多年前这场革命之余,也略谈和本地戏院相关的革命事迹。
1908年1月11日,孙中山的秘书汪精卫在新加坡的新舞台进行首场演说。当晚门外遍缀生花,楼上高竖汉帜,主持人林义顺登上讲台高唱革命万岁后,随即介绍演说员,同台演说的还有同盟会的林航苇和魏仁同。汪精卫是天才演说家,引得群众感情激昂;当他踏上讲台时,满堂鸦雀无声,每逢精彩之处,掌声如雷而起。
同年3月15日,汪精卫再度在新舞台演说。辛亥革命成功之后,革命派一连三晚在新舞台为阵亡烈士筹募抚恤义款,上台演说的有新加坡振武善社的陈树南、中华女子学堂校长余岱宗和陈章甫。新舞台就是哇央街21号的升平园,即珍珠大厦现址,这所戏院应该是建于1881年前后。
1909年3月,香港粤剧团志士班振天声在梨春园上演改良式粤剧《梦后钟》《黑狱红莲》和《熊飞将军战死留花塔》。粤剧最初是以参杂官话的粤语演唱,俗称戏棚官话。在香港革命人士陈少白等人的努力下,编写大量具有革命意识的粤剧,并改为通俗粤语演唱。因语言浅白,观众更能体会剧情而留下深刻印象,革命种子就在民间滋长。
同年12月31日,新加坡振武善社(又称禁吸鸦片协会)的林航苇再次组织铎民社,为振武善社筹款演出。梨春园位于史密斯街36号,在1883年已经存在,目前的建筑是戏院东主林路在1897年所建。
改良式粤剧在本地深受欢迎,继梨春园之后,振天声再度受华里园和乐怡轩(小桃源)之邀请,二度在甘榜爪哇街口新戏院演出。当时同盟会的陈楚楠看了振天声社演出后,并把戏票当作珍贵纪念品,一直留在身边。这就是阿拉伯街口对面的同乐戏院。阿拉伯街俗称爪哇街,因此称为甘榜爪哇街口新戏院。同乐戏院是老板钟坤成在1907年所建,现已成为莱佛士医院的一部分。
孙中山的日籍挚友梅屋庄吉在1904年来到新加坡,最初在美芝路硕田旅馆附近开设梅屋照相馆。他想做电影院生意,一些革命人士伸出援手搭起戏院。有关这家戏院的资料非常有限,倒是电影戏院业主叶玉桑于1908年,提呈在连城街口的美芝路兴建电影戏院的建筑蓝图。早期放映电影的戏院都是大帐篷或临时建筑,后来才正式建造戏院,戏院曼舞罗和阿布拉罕也是如此,这所戏院前身或许就是梅屋放映电影之处。
100多年后的今天,旧建筑陆续拆毁,梨春园是仅存革命年代的戏院。梨春园的价值不只是古老的硬体建筑,它曾经是粤剧枢纽,又是辛亥革命的历史遗迹,浓郁的人文历史已成为海内外华人不可磨灭的集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