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封面看点 : 学者:芳林公园应有左秉隆塑像
·2009-07-06·
芳林公园应有左秉隆塑像
(联合早报·2009-07-06·星期一)
* 柯木林 *
(联合早报·2009-07-06·星期一)
* 柯木林 *
芳林公园(Hong Lim Park)作为我们的演说角落(Speakers' Corner)是有其历史传承的。
1887年7月2日夜晚,海峡华人体育会(Straits Chinese Recreation Club)假芳琳埔 (Hong Lim Green) 举行开幕礼式,左秉隆受邀并以英语发表演说,强调体育健身与劳逸结合的重要性。芳琳埔 即今芳林公园。
左秉隆何许人也?或许很多人对他还很陌生。今年6月27日,笔者就以《“我视新洲成旧洲”:左秉隆与新中关係》为题,在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演讲,阐述了这位百年前首任中国专业外交官对新加坡华族社会的贡献。简单地说,左秉隆是新华文化的奠基者。
左秉隆(1850-1924)任新加坡领事,前后两次。第一次自1881年至1891年,连任十年之久,始调任香港。1907年9月,他再度来新加坡
任总领事,直到1910年9月任满辞官后仍留寓新加坡。1916年迁居香港,同年9月回广州,1924年卒于广州,终年75岁。左秉隆在任内设立“会贤社”,以受华文教育的侨民为对象,每月出课题一次。他亲自评改课艺,往往直至深夜仍未入睡;又将自己的薪俸捐作奖学金,以勖士子。
此外,他亲任主席,主催英语雄辩会(Celestial Reasoning Association),专为受英文教育的侨生而设,每两星期在领事馆集会一次,提出政治、社会、文化等问题,公开辩论。
华族社会在左秉隆的倡导下,掀起了启蒙运动与兴学之风。这一个时代的成就,奠定了华族社会的基础。
1908年,左秉隆选派一批华侨学生回国读书,李光前(1893-1967)入选,前往清朝政府为招收华侨学生而在南京创办的暨南学堂求学,左秉隆为之送 行。1912年,李光前返回新加坡,成为日后新加坡著名的企业家与慈善家。今天新加坡的“李氏基金”与“李光前参考图书馆”,就是纪念他的。
左秉隆也关注劳苦小民的福利,这反映在取缔猪仔(即契约劳工)的贩卖,倡办同济医院赠医施药(1884年),设立保良局(1885年)以庇妇孺,及破获海盗等惠政上。
身为基督教徒,左秉隆的宗教包容精神是值得赞许的。他曾分别于1886年及1907年赠匾予天福宫(“显彻幽明”匾)及都城隍庙(“聪明正直”匾)两座华人庙宇。这两塊匾额,至今完好无损,是新中两地友好的历史见证。
左秉隆虽然不是土生土长在新加坡,但他一生的事业,以新加坡为重,这就使得他成为我们历史的一部分,今天国人应该以更豁达的胸襟来接纳这位先贤。
学习左秉隆提倡文教,奨掖后进,勤政爱民,不亢不卑的精神,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具有现实意义。去年(2008年9月)新加坡与中国在广州开发区倡建“知识城”,这是一项商业合作项目。然而,如果我们能赋予这项合作以文化的内涵,乃不失为画龙点睛之举。
左秉隆是广州人,一百多年前他对新加坡的贡献,在一百年后,这位先贤仍可成为新中两国都能接受的历史人物,就如孙中山作为海峡两岸共同敬仰的历史人物一样,左秉隆代表了新中关係的深厚情谊,有其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的双重意义。
因此,笔者建议,除了广州开发区的“知识城”要有左秉隆塑像外,我们也应该在当年左秉隆留下足迹的芳林公园树立塑像,以资纪念。这不仅为缅怀左秉隆这位先贤提供一个永远记忆的场所,也为芳林公园增添了更具内涵的旅游和人文景观,赋予公园新的生命。
左秉隆是李光前的历史恩人,相信在李氏基金的推动下,配以国家文物局的宣扬,及国家旅游局的协助,上述筹建左秉隆塑像的建议,乃非纸上谈兵。更何况在我们公园场所中,可供后人追思的先贤实物实在太少了!
(作者为本地历史学者)
早报选读:柯木林—芳林公园应有左秉隆塑像
http://www.malaysia-chinese.com/cgi-bin/czreadall.pl?mesgdir=messages&board=luntan&User=&Pass=&file=108&records=32065&year=2009&month=07
主题:早报选读:柯木林—芳林公园应有左秉隆塑像
作者:韦春花 12:47pm 06/07/2009
芳林公园应有左秉隆塑像
(2009-07-06)
● 柯木林
芳林公园(Hong Lim Park)作为我们的演说角落(Speakers’ Corner)是有其历史传承的。
1887年7月2日夜晚,海峡侨生俱乐部(Straits Chinese Recreation Club)假芳琳埔(Hong Lim Green)举行开幕礼式,左秉隆受邀并以英语发表演说,强调体育健身与劳逸结合的重要性。芳琳埔即今芳林公园。。
左秉隆何许人也?或许很多人对他还很陌生。今年6月27日,笔者就以《“我视新洲成旧洲”:左秉隆与新中关係》为题,在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演讲,阐述了这位百年前首任中国专业外交官对新加坡华族社会的贡献。简单地说,左秉隆是新华文化的奠基者。
左秉隆(1850-1924)任新加坡领事,前后两次。第一次自1881年至1891年,连任十年之久,始调任香港。1907年9月,他再度来新加坡 任总领事,直到1910年9月任满辞官后仍留寓新加坡。1916年迁居香港,同年9月回广州,1924年卒于广州,终年75岁。
左秉隆在任内设立“会贤社”,以受华文教育的侨民为对象,每月出课题一次。他亲自评改课艺,往往直至深夜仍未入睡;又将自己的薪俸捐作奖学金,以勖士子。
此外,他亲任主席,主催英语雄辩会(Celestial Reasoning Association),专为受英文教育的侨生而设,每两星期在领事馆集会一次,提出政治、社会、文化等问题,公开辩论。
华族社会在左秉隆的倡导下,掀起了启蒙运动与兴学之风。这一个时代的成就,奠定了华族社会的基础。
1908 年,左秉隆选派一批华侨学生回国读书,李光前(1893-1967)入选,前往清朝政府为招收华侨学生而在南京创办的暨南学堂求学,左秉隆为之送行。 1912年,李光前返回新加坡,成为日后新加坡著名的企业家与慈善家。今天新加坡的“李氏基金”与“李光前参考图书馆”,就是纪念他的。
左秉隆也关注劳苦小民的福利,这反映在取缔猪仔(即契约劳工)的贩卖,倡办同济医院赠医施药(1884年),设立保良局(1885年)以庇妇孺,及破获海盗等惠政上。
身为基督教徒,左秉隆的宗教包容精神是值得赞许的。他曾分别于1886年及1907年赠匾予天福宫(“显彻幽明”匾)及都城隍庙(“聪明正直”匾)两座华人庙宇。这两塊匾额,至今完好无损,是新中两地友好的历史见证。
左秉隆虽然不是土生土长在新加坡,但他一生的事业,以新加坡为重,这就使得他成为我们历史的一部分,今天国人应该以更豁达的胸襟来接纳这位先贤。
学习左秉隆提倡文教,奨掖后进,勤政爱政,不亢不卑的精神,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具有现实意义。去年(2008年9月)新加坡与中国在广州开发区倡建“知识城”,这是一项商业合作项目。然而,如果我们能赋予这项合作以文化的内涵,乃不失为画龙点睛之举。
左秉隆是广州人,一百多年前他对新加坡的贡献,在一百年后,这位先贤仍可成为新中两国都能接受的历史人物,就如孙中山作为海峡两岸共同敬仰的历史人物一样,左秉隆代表了新中关係的深厚情谊,有其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的双重意义。
因此,笔者建议,除了广州开发区的“知识城”要有左秉隆塑像外,我们也应该在当年左秉隆留下足迹的芳林公园树立塑像,以资纪念。这不仅为缅怀左秉隆这位先贤提供一个永远记忆的场所,也为芳林公园增添了更具内涵的旅游和人文景观,赋予公园新的生命。
左秉隆是李光前的历史恩人,相信在李氏基金的推动下,配以国家文物局的宣扬,及国家旅游局的协助,上述筹建左秉隆塑像的建议,乃非纸上谈兵。更何况在我们公园场所中,可供后人追思的先贤实物实在太少了!
作者为本地历史学者
大马华人 - 回应: 早报选读:柯木林—芳林公园应有左秉隆塑像 作者: 韦春花
http://www.malaysia-chinese.com/cgi-bin/czread.pl?file=108&User=&Pass=&board=luntan&read=messages/2009/07/32066.html
主题:内行人说外行话(二)
作者:韦春花 12:48pm 06/07/2009
回应: 早报选读:柯木林—芳林公园应有左秉隆塑像 作者: 韦春花 12:47pm 06/07/2009
内行人说外行话(二)
花儿我对左秉隆没有研究,知道清领事中最著名的好像还是黄遵宪,所以看到本地历史学者柯木林在早报上大作《芳林公园应有左秉隆塑像》,当然要拜读一番。
读后当然是觉得好笑,因为很多历史学者写小品文,有时是比那些高头讲章式的论文还好看的,因为有真知灼见;但是柯木林这篇文章却是牵强附会,除了里面少许的历史真实,纯粹是一篇充满修辞学的东西。
第一好笑当然是文章开头的两段:
芳林公园(Hong Lim Park)作为我们的演说角落(Speakers’Corner)是有其历史传承的。
1887年7月2日夜晚,海峡侨生俱乐部(Straits Chinese Recreation Club)假芳琳埔(Hong Lim Green)举行开幕礼式,左秉隆受邀并以英语发表演说,强调体育健身与劳逸结合的重要性。芳琳埔即今芳林公园。
就这样芳林公园的演说角落有了历史传承!?
其二,文章所提左秉隆在新加坡的作为,完全是官方的说法,我在台湾出版的《中华百科全书》中找到这一则:
左秉隆
左秉隆(西元一八五○~一九二四年),字子兴,祖籍沈阳,清隶属汉军正黄旗,驻防广州,民国籍广州市,生于清道光三十年,殁于民国十三年,享年七十五 岁。秉隆幼聪颖,习汉满文,十五岁入广州同文馆习英文、数理,光绪二年(一八七六)任北京同文馆副教习。四年曾纪泽出使英法大臣派充驻英使署翻译官。七 年,派充新嘉坡正领事官,八月到任,为侨民服务,朝夕勤劳,不遑宁处。氏以为保侨之道,莫过于振兴文教、创设义塾。开办文会(会贤社)、主持英语雄辩会, 掀起华侨社会启蒙运动的热潮。又关心民瘼,竭力解除华侨疾苦,取缔贩卖猪仔,保护良家妇女,破获海盗组织等卓著正声!对劳苦小民,尤加爱护,有古循吏民饥 己饥、民溺己溺的风范。二十九年,卸职归国,新嘉坡人赠万民伞,上德正碑。三十一年,清廷遣五大臣赴东西洋考察政治,秉隆充头等参赞官,游历日、美、英、 法、比、德、奥、义等国,英牛津大学赠名誉学士学位。三十三年,派驻新嘉坡兼辖海门等处总领事官。宣统二年(一九一○)辞职,仍寓新嘉坡。民国五年(一九 一六),迁居香港九龙,旋回广州定居。十三年卒。撰有“勤勉堂诗钞”七卷。(程光裕)
简简单单500字左右,柯木林的所谓“历史研究”都超不出这些范围。
为什么我说是“官方说法”呢,因为你只要把左秉隆在星洲的这一段,放到中国近代史来看,就知道“官方说法”的言过其实,如果因此相信并且夸大,要替他立碑塑像,我只能说太天真了。
左秉隆前后来过新加坡两次,第一次是光绪七年至光绪十六年(1881—1891年),第二次是光绪三十二年至宣统二年(1907-1910年)。从大历史 来看,自慈禧她老公咸丰的时代,清朝已经步入晚清,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咸丰还收拾细软躲到热河避暑山庄去了,被人抢劫一空,还得“议和”赔 款,此时的清朝已日薄西山了。
清朝在新加坡设领事所为何事呢?最主要就是谍报,其次是向侨民募款,其余的只能算是官与民的一些唱酬。所以什么“会贤社”、“雄辩会”到底有多少人参与、盛况如何?我都存疑。
根据《德宗景皇帝实录》:
卷二百一 光绪十一年正月
戊申 论军机大臣等,电寄刘铭传:据李鸿章电称,接新嘉坡电,法到大战船一、运兵船三,装黑兵四千,并粮铣分往东京、台湾等语。……
卷二百四 光绪十一年二月
丁亥 又论,电寄苏元春等,据张之洞电陈,左育接仗各情,并称黄守忠骁勇等语,……新加坡电报,有法船运水陆兵往东京之信,我军必应稳扎稳守,苏元春等不得恃胜轻进,致有挫失。……
卷二百十七 光绪十一年十月
丙子 又奏,张之洞奏:外洋各埠如新嘉坡等处,华商甚多,若劝令捐赀,购造护商兵船,分赴周巡,有事时调集相助,养船经费,由各埠抽捐,……
这是左秉隆来新加坡的第一段时期,可是当他离开星洲去香港任职的期间,中国发生了许多大事,如1894年的甲午战争,北洋海军几乎全军覆没,并且还让李鸿章签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此后几年光绪痛定思痛,决定在1989年6月颁布《定国是诏》,结果引起慈禧的强烈反应,在百日之后压制了这些改革,把光绪软禁起来,后来人称戊戌变法或者百日维新。
在本地方面也引起了不小风波,保皇党康有为逃到星洲受到邱叔园的接济,可见在保守派(依然维护帝制)方面也人心思变。邱叔园的行为被当时新加坡领事上奏朝廷,认为是与逆贼往来。他是个有功名的人,后来被逼写悔过书,并且塞了大量的银两才平息这件事。
另外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方面来讲,1901年孙的战友,“四大寇”之一的尢列已经来到大坡单边街以行医为名,集结革命党人。1906年孙中山也在地方侨 领的拥护下在晚晴园成立中国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如果孙中山的“华侨是革命之母”之说属实,则清所派驻的领事应该是只过街老鼠而已。这是左秉隆第二段来星洲 的大背景。
此时的左领事也只能尽量怀柔:
卷五百十六 光绪二十九年五月
壬申 以劝谅南洋各埠华商创兴孔教,消弭邪说,予同知吴桐林以知府选用。
卷五百七十一 光绪三十三年三月
癸丑 颁南洋新嘉坡天后庙扁额曰‘波靖南溟’。
卷五百七十六 光绪三十三年七月
王寅 又谕,朕钦奏皇太后懿旨,农工商部奏:南洋华侨商会成立,请派员考察奖励一摺。南洋各埠,华侨居冬,类以商业自谋生聚,现在商会渐次成立,朝廷时深注念,甚为嘉许。着派杨士琦前
往各该埠考察情形’剀切宣布德意,优加抚慰,如有慨集钜资回华振兴大宗商务者,除从优子以爵赏外,定饬地方官妥为保护,以重实业而惠侨民。
比如保送李光前去中国读书,还有这段:
身为基督教徒,左秉隆的宗教包容精神是值得赞许的。他曾分别于1886年及1907年赠匾予天福宫(“显彻幽明”匾)及都城隍庙(“聪明正直”匾)两座华人庙宇。这两塊匾额,至今完好无损,是新中两地友好的历史见证。
你不觉得读来蹊跷吗?好像说基督徒原本没有宗教包容精神似的。连皇帝都写了,他这个领事哪有不写的道理?
柯木林说:“左秉隆虽然不是土生土长在新加坡,但他一生的事业,以新加坡为重,这就使得他成为我们历史的一部分,今天国人应该以更豁达的胸襟来接纳这位先贤。”——又是一个想当然耳,且看左秉隆在星洲留下的最后一首诗:
平生意气销磨尽,祇此诗情未许无。
头白自愁窥玉镜,心清差可比冰壶。
每思马援犹招谤,拟学虞卿早著书。
已是秋风凉冷候,迟君不至益栖如。 —— 《次匀酬黄公度观察见寄》
诗中自比后汉马援,老来犹请缨上阵,招人谤言;以及虞卿的“困于梁。魏齐已死,不得意,乃著书……凡八篇。以刺讥国家得失,世传之曰《虞氏春秋》。”——“一生事业以新加坡为重”根本不能成立,他的心是向着皇帝和那个被推翻的朝廷。
王非篮球训练营 - 芳林公园应有左秉隆塑像【新中友好】
http://wangfeihoops.chinajob.com/wangfeihoops_/content.php?id=12763023
芳林公园(Hong Lim Park)作为我们的演说角落(Speakers’Corner)是有其历史传承的。
1887年7月2日夜晚,海峡侨生俱乐部(Straits Chinese Recreation Club)假芳琳埔(Hong Lim Green)举行开幕礼式,左秉隆受邀并以英语发表演说,强调体育健身与劳逸结合的重要性。芳琳埔即今芳林公园。。
左秉隆何许人也?或许很多人对他还很陌生。今年6月27日,笔者就以《“我视新洲成旧洲”:左秉隆与新中关係》为题,在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演讲,阐述了这位百年前首任中国专业外交官对新加坡华族社会的贡献。简单地说,左秉隆是新华文化的奠基者。
左秉隆(1850-1924)任新加坡领事,前后两次。第一次自1881年至1891年,连任十年之久,始调任香港。1907年9月,他再度来新加坡任 总领事,直到1910年9月任满辞官后仍留寓新加坡。1916年迁居香港,同年9月回广州,1924年卒于广州,终年75岁。
左秉隆在任内设立“会贤社”,以受华文教育的侨民为对象,每月出课题一次。他亲自评改课艺,往往直至深夜仍未入睡;又将自己的薪俸捐作奖学金,以勖士子。
此外,他亲任主席,主催英语雄辩会(Celestial Reasoning Association),专为受英文教育的侨生而设,每两星期在领事馆集会一次,提出政治、社会、文化等问题,公开辩论。
华族社会在左秉隆的倡导下,掀起了启蒙运动与兴学之风。这一个时代的成就,奠定了华族社会的基础。
1908年,左秉隆选派一批华侨学生回国读书,李光前(1893-1967)入选,前往清朝政府为招收华侨学生而在南京创办的暨南学堂求学,左秉隆为之送 行。1912年,李光前返回新加坡,成为日后新加坡著名的企业家与慈善家。今天新加坡的“李氏基金”与“李光前参考图书馆”,就是纪念他的。
左秉隆也关注劳苦小民的福利,这反映在取缔猪仔(即契约劳工)的贩卖,倡办同济医院赠医施药(1884年),设立保良局(1885年)以庇妇孺,及破获海盗等惠政上。
身为基督教徒,左秉隆的宗教包容精神是值得赞许的。他曾分别于1886年及1907年赠匾予天福宫(“显彻幽明”匾)及都城隍庙(“聪明正直”匾)两座华人庙宇。这两塊匾额,至今完好无损,是新中两地友好的历史见证。
左秉隆虽然不是土生土长在新加坡,但他一生的事业,以新加坡为重,这就使得他成为我们历史的一部分,今天国人应该以更豁达的胸襟来接纳这位先贤。
学习左秉隆提倡文教,奨掖后进,勤政爱政,不亢不卑的精神,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具有现实意义。去年(2008年9月)新加坡与中国在广州开发区倡建“知识城”,这是一项商业合作项目。然而,如果我们能赋予这项合作以文化的内涵,乃不失为画龙点睛之举。
左秉隆是广州人,一百多年前他对新加坡的贡献,在一百年后,这位先贤仍可成为新中两国都能接受的历史人物,就如孙中山作为海峡两岸共同敬仰的历史人物一样,左秉隆代表了新中关係的深厚情谊,有其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的双重意义。
因此,笔者建议,除了广州开发区的“知识城”要有左秉隆塑像外,我们也应该在当年左秉隆留下足迹的芳林公园树立塑像,以资纪念。这不仅为缅怀左秉隆这位先贤提供一个永远记忆的场所,也为芳林公园增添了更具内涵的旅游和人文景观,赋予公园新的生命。
左秉隆是李光前的历史恩人,相信在李氏基金的推动下,配以国家文物局的宣扬,及国家旅游局的协助,上述筹建左秉隆塑像的建议,乃非纸上谈兵。更何况在我们公园场所中,可供后人追思的先贤实物实在太少了!
作者为本地历史学者
引自《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