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风帆五百年 ——第一届郑和国际研讨会纪实
(2010-07-12)
柯木林
公元1405年至1433年的28年中,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其中五次停留在马六甲。当年明成祖给郑和的诏书中,将出使西洋的目的,说得非常清楚, 主要是“宣德化而柔远人”。因此,郑和庞大船队所到之处,都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马六甲至今尚保存不少有关郑和的遗迹与传说。
六百年后的今天,来自十多个国家与地区研究郑和的专家学者们,风云际会,集中在古城马六甲参加第一届郑和国际研讨会。这是在中国之外第一次举办有关郑 和研究的大型学术会议,主题为“郑和与亚非世界”。自2010年7月5日至8日一连四天,分别以中英巫三种语文宣读了59篇论文。
综观这些论文,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与文化传承、郑和与海洋文明、郑和下西洋遗迹与考证、郑和与宗教和谐。
作为国际郑和学会主办当局的一员,笔者一连四天参与中英文小组讨论。经过四天集中思考与探讨郑和问题,终于悟出了几个道理:
一、郑和作为当今中国和平外交的象征,已不是单纯属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人物。马六甲州元首敦莫哈末卡里在开幕词中就说,郑和是他所钦佩的历史伟人。有关 郑和的记载,亦已走出中华文字记录的范畴,其事迹与传闻更出现在其他国家的文字记载中。与孔子、孙子一样,郑和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郑和精神是全人類共同的 文化遗产。在纷攘的世界中,这个和平使者的形象,早已深入民心。
二、郑和研究富有现实意义。今天,学者们以不同的视野,去探索郑和事迹,发掘郑和智慧。提呈本次会议论文中,有从古代世界地图的视角看郑和航海线路; 从发展旅游业的观点研究郑和;从海事工程的角度,探讨建造450尺郑和宝船的可行性;从统筹学分析郑和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等。这样全方位,多元化地研究郑 和,较之以往只单纯从历史的、静止的、刻板的研究活泼许多。
三、几个世纪以来,郑和宝船令不少研究者如痴如醉。中外学者从史料记录、海事工程、科学技术等方面,进行多方面研究与探讨,都置疑当年这样一艘44丈长,18丈宽的宝船(一丈约合 3.11米)是否适宜远洋航行?因此,今日的郑和研究,已不再是历史学的范畴。只有多方面的科际整合,才能使未来的郑和研究,再创新高。本次研讨会所提呈的论文,基本上做到了这点。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值得一书。
令人兴奋的是:南京钧龙宝船置业有限公司,其厂址就是六百年前制造郑和宝船的船厂遗址之一,目前正在复制一艘郑和宝船。此复制的宝船已正名为“仿明代 郑和宝船”,这长71.10米,宽14.05米,深6.10米,排水量1600吨的宝船,已于今年6月22日开始组装,需历时五万个工时,计划在2011 年9月底完工,2011年年底可再度首航抵达马六甲。
该公司副总经理贾铁甲在其论文中说:“(这)是国际郑和研究的新成果”,果真如此。当年南洋史学界权威陈育崧曾经感叹的:“七洲洋上潮呜咽,不见风帆五百年”,相信在2011年年底郑和宝船再度启航时,这已不是感叹而是赞叹了!
此次研讨会之所以能成功举行,本地著名研究郑和与伊斯兰教关系的专家陈达生博士是主要推动者。由他所发起的新加坡国际郑和学会,联合马六甲博物馆管理 局、马六甲州旅游与文化遗产委员会等机构,并集合了新马两地学人与学术团体,共同合作,促成此事!开幕日由新加坡华裔馆馆长廖建裕教授以中英巫三种语文发 表主题演讲。新加坡知名历史学者林孝胜及本地马来文专家符灵,负责此次会议所有论文摘要的中英巫翻译工作。这批重量级的学者,他们都是陈达生博士的学术知 音。
主办当局议决每两年一次,轮換更替,在当年郑和所到之处,举办学术会议。
通过“郑和与亚非世界”的主题的研讨,“体现和凸显国际间多元民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和谐共存、和谐交流与互动、汲取彼此的文化精髓、实现多元文 化交融的局面、弘扬了郑和下西洋所展现的国际友好与和平交往,我们称之为郑和精神。这精神应作为国际间各民族、各文化、各宗教和解共存的准则,以促进全人 类民族和谐、文化和谐、宗教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谐”。
大会结束之际,宣布了下一届的学术会议将于2012年由中国接办,届时必有一番新的创举,我们都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本文作者为本地历史学者
中国时代周刊 - 第一届郑和国际研讨会纪实
http://www.zgsdzk.com/show.asp?id=370
第一届郑和国际研讨会纪实
2010-07-12 10:27:33 来源:联合早报
● 柯木林
公元1405年至1433年的28年中,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其中五次停留在马六甲。当年明成祖给郑和的诏书中,将出使西洋的目的,说得非常清楚, 主要是“宣德化而柔远人”。因此,郑和庞大船队所到之处,都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马六甲至今尚保存不少有关郑和的遗迹与传说。
六百年后的今天,来自十多个国家与地区研究郑和的专家学者们,风云际会,集中在古城马六甲参加第一届郑和国际研讨会。这是在中国之外第一次举办有关郑 和研究的大型学术会议,主题为“郑和与亚非世界”。自2010年7月5日至8日一连四天,分别以中英巫三种语文宣读了59篇论文。
综观这些论文,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与文化传承、郑和与海洋文明、郑和下西洋遗迹与考证、郑和与宗教和谐。
作为国际郑和学会主办当局的一员,笔者一连四天参与中英文小组讨论。经过四天集中思考与探讨郑和问题,终于悟出了几个道理:
一、郑和作为当今中国和平外交的象征,已不是单纯属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人物。马六甲州元首敦莫哈末卡里在开幕词中就说,郑和是他所钦佩的历史伟人。有关 郑和的记载,亦已走出中华文字记录的范畴,其事迹与传闻更出现在其他国家的文字记载中。与孔子、孙子一样,郑和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郑和精神是全人類共同的 文化遗产。在纷攘的世界中,这个和平使者的形象,早已深入民心。
二、郑和研究富有现实意义。今天,学者们以不同的视野,去探索郑和事迹,发掘郑和智慧。提呈本次会议论文中,有从古代世界地图的视角看郑和航海线路; 从发展旅游业的观点研究郑和;从海事工程的角度,探讨建造450尺郑和宝船的可行性;从统筹学分析郑和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等。这样全方位,多元化地研究郑 和,较之以往只单纯从历史的、静止的、刻板的研究活泼许多。
三、几个世纪以来,郑和宝船令不少研究者如痴如醉。中外学者从史料记录、海事工程、科学技术等方面,进行多方面研究与探讨,都置疑当年这样一艘44丈 长,18丈宽的宝船(一丈约合3.11米)是否适宜远洋航行?因此,今日的郑和研究,已不再是历史学的范畴。只有多方面的科际整合,才能使未来的郑和研 究,再创新高。本次研讨会所提呈的论文,基本上做到了这点。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值得一书。
令人兴奋的是:南京钧龙宝船置业有限公司,其厂址就是六百年前制造郑和宝船的船厂遗址之一,目前正在复制一艘郑和宝船。此复制的宝船已正名为“仿明代郑和宝船”,这长71.10米,宽14.05米,深6.10米,排水量 1600吨的宝船,已于今年6月22日开始组装,需历时五万个工时,计划在2011年9月底完工,2011年年底可再度首航抵达马六甲。
该公司副总经理贾铁甲在其论文中说:“(这)是国际郑和研究的新成果”,果真如此。当年南洋史学界权威陈育崧曾经感叹的:“七洲洋上潮呜咽,不见风帆五百年”,相信在2011年年底郑和宝船再度启航时,这已不是感叹而是赞叹了!
此次研讨会之所以能成功举行,本地著名研究郑和与伊斯兰教关系的专家陈达生博士是主要推动者。由他所发起的新加坡国际郑和学会,联合马六甲博物馆管理局、 马六甲州旅游与文化遗产委员会等机构,并集合了新马两地学人与学术团体,共同合作,促成此事!开幕日由新加坡华裔馆馆长廖建裕教授以中英巫三种语文发表主 题演讲。新加坡知名历史学者林孝胜及本地马来文专家符灵,负责此次会议所有论文摘要的中英巫翻译工作。这批重量级的学者,他们都是陈达生博士的学术知音。
主办当局议决每两年一次,轮換更替,在当年郑和所到之处,举办学术会议。
通过“郑和与亚非世界”的主题的研讨,“体现和凸显国际间多元民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和谐共存、和谐交流与互动、汲取彼此的文化精髓、实现多元文 化交融的局面、弘扬了郑和下西洋所展现的国际友好与和平交往,我们称之为郑和精神。这精神应作为国际间各民族、各文化、各宗教和解共存的准则,以促进全人 类民族和谐、文化和谐、宗教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谐”。
大会结束之际,宣布了下一届的学术会议将于2012年由中国接办,届时必有一番新的创举,我们都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华夏复兴论坛转载 - 不见风帆五百年 — 第一届郑和国际研讨会纪实
http://www.hxfx.net/BBS/read.php?tid-35729.html
不见风帆五百年 ——第一届郑和国际研讨会纪实
(2010-07-12)
● 柯木林
(2010-07-12)
● 柯木林
公.元1405年至1433年的28年中,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其中五次停留在马六甲。当年明成祖给郑和的诏书中,将出使西洋的目的,说得非常清 楚,主要是“宣德化而柔远人”。因此,郑和庞大船队所到之处,都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马六甲至今尚保存不少有关郑和的遗迹与传说。
六百年后的今天,来自十多个国家与地区研究郑和的专家学者们,风云际会,集中在古城马六甲参加第一届郑和国际研讨会。这是在中国之外第一次举办有关郑 和研究的大型学术会议,主题为“郑和与亚非世界”。自2010年7月5日至8日一连四天,分别以中英巫三种语文宣读了59篇论文。
综观这些论文,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与文化传承、郑和与海洋文明、郑和下西洋遗迹与考证、郑和与宗教和谐。
作为国际郑和学会主办当局的一员,笔者一连四天参与中英文小组讨论。经过四天集中思考与探讨郑和问题,终于悟出了几个道理:
一、郑和作为当今中国和平外交的象征,已不是单纯属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人物。马六甲州元首敦莫哈末卡里在开幕词中就说,郑和是他所钦佩的历史伟人。有关 郑和的记载,亦已走出中华文字记录的范畴,其事迹与传闻更出现在其他国家的文字记载中。与孔子、孙子一样,郑和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郑和精神是全人類共同的 文化遗产。在纷攘的世界中,这个和平使者的形象,早已深入民心。
二、郑和研究富有现实意义。今天,学者们以不同的视野,去探索郑和事迹,发掘郑和智慧。提呈本次会议论文中,有从古代世界地图的视角看郑和航海线路; 从发展旅游业的观点研究郑和;从海事工程的角度,探讨建造450尺郑和宝船的可行性;从统筹学分析郑和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等。这样全方位,多元化地研究郑 和,较之以往只单纯从历史的、静止的、刻板的研究活泼许多。
三、几个世纪以来,郑和宝船令不少研究者如痴如醉。中外学者从史料记录、海事工程、科学技术等方面,进行多方面研究与探讨,都置疑当年这样一艘44丈 长,18丈宽的宝船(一丈约合3.11米)是否适宜远洋航行?因此,今日的郑和研究,已不再是历史学的范畴。只有多方面的科际整合,才能使未来的郑和研 究,再创新高。本次研讨会所提呈的论文,基本上做到了这点。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值得一书。
令人兴奋的是:南京钧龙宝船置业有限公司,其厂址就是六百年前制造郑和宝船的船厂遗址之一,目前正在复制一艘郑和宝船。此复制的宝船已正名为“仿明代郑和宝船”,这长71.10米,宽14.05 米,深6.10米,排水量1600吨的宝船,已于今年6月22日开始组装,需历时五万个工时,计划在2011年9月底完工,2011年年底可再度首航抵达马六甲。
该公司副总经理贾铁甲在其论文中说:“(这)是国际郑和研究的新成果”,果真如此。当年南洋史学界权威陈育崧曾经感叹的:“七洲洋上潮呜咽,不见风帆五百年”,相信在2011年年底郑和宝船再度启航时,这已不是感叹而是赞叹了!
此次研讨会之所以能成功举行,本地著名研究郑和与伊斯兰教关系的专家陈达生博士是主要推动者。由他所发起的新加坡国际郑和学会,联合马六甲博物馆管理局、 马六甲州旅游与文化遗产委员会等机构,并集合了新马两地学人与学术团体,共同合作,促成此事!开幕日由新加坡华裔馆馆长廖建裕教授以中英巫三种语文发表主 题演讲。新加坡知名历史学者林孝胜及本地马来文专家符灵,负责此次会议所有论文摘要的中英巫翻译工作。这批重量级的学者,他们都是陈达生博士的学术知音。
主办当局议决每两年一次,轮換更替,在当年郑和所到之处,举办学术会议。
通过“郑和与亚非世界”的主题的研讨, “体现和凸显国际间多元民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和谐共存、和谐交流与互动、汲取彼此的文化精髓、实现多元文化交融的局面、弘扬了郑和下西洋所展现的国 际友好与和平交往,我们称之为郑和精神。这精神应作为国际间各民族、各文化、各宗教和解共存的准则,以促进全人类民族和谐、文化和谐、宗教和谐、社会和 谐、世界和谐”。
大会结束之际,宣布了下一届的学术会议将于2012年由中国接办,届时必有一番新的创举,我们都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本文作者为本地历史学者
早報網
《郑和研究动态》第三期 (总第17期)
- 不见风帆五百年·第一届郑和国际研讨会纪实
南京宝船厂遗址探访录
https://www.meipian.cn/4i3713j9?share_depth=2&s_uid=85412317&share_to=group_singlemessage&first_share_to=group_singlemessage&first_share_uid=44510547
郑和率世界最强船队下西洋为什么没有建立殖民地?
https://mp.weixin.qq.com/s/6lF_vkvzyQi6LHFTDorNT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