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网 - 柯木林:英女皇登基60周年庆典绪言 - 2012-06-23
http://www.zaobao.com.sg/yl/yl120623_009.shtml
“为期五天的庆祝女王登基60周年庆典活动于英国当地时间6月2日拉开帷幕。6月3日,庆典活动的‘重头戏’千船巡游也在泰晤士河上上演了。数以千计的民众蜂拥至伦敦,亲眼目睹这一盛典!”
这是今年6月初许许多多国际新闻中的一则。尽管新加坡作为英国的前殖民地约150年(1819-1965),这则“庆祝女王登基60周年庆典活动”的新闻,在本地却兴不起半点涟漪。然而,让时光倒流60年,情况可大不一样。
1953年6月2日伊丽莎白女王二世(Queen Elizabeth II)在西敏寺舉行加冕仪式。当时新加坡曾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家父抱着年幼的我观看花车游行。只见万头攒动,人山人海,眼前出现的 是一辆载着大型皇冠的花车,明亮夺人,皇冠在花车上转动,至今仍深烙脑海中。若干年后,才知道这是当年新加坡社会庆祝英女王登基的花车游行队伍,地点在谐 街( High Street)一带;我也从历史图片中找到这辆载着皇冠的花车。
凑巧的是:今年6月17日(星期日),我的好友张夏帏在《星期日时报》(Sunday Times)发表了一篇题为《Memories from a New Village》的文章,回忆他儿时在其故乡柔佛州昔加末(Segamat)附近的小村庄巫罗加什(Buloh Kasap)庆祝女王加冕的情景。文中提及他至今印象尤深的歌曲,这是以典雅文言文撰写的颂词:“愿女王陛下政躬永健,愿女王陛下福寿无疆,普天同庆、四海欢腾”。这样的颂词,如果用以祝贺清朝的慈禧太后,也是十分恰当的。
张夏帏的文章还提到一个有趣的问题,那就是画家陈文希(1906-1991)的一幅油画,油画内容所表现的,是1953年新加坡庆祝女王登基的街景。 文章指出,像这样的一幅油画,其间所蕴藏的秘密是什么?以陈文希这样一位具有浓厚中国背景的画家,为何热衷于表现女王加冕的场景? 从画中窥视历史,可视为大历史的小注解。
女王加冕是一代新加坡人的记忆。当年新加坡是英国的殖民地,理所当然要大事庆祝一番。60年后的今天,同一女王已经在位60年了,世界格局也有天翻地 覆的变化。在新加坡,女王钻禧庆典并不是一件轰动的大事,只是许许多多新闻中的一则,读报者一略而过,也没有特别留意。这倒应验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六十 年风水轮流转”。
由此联想,如果把时间上溯到1890年代,那时中国的实际统治者是慈禧太后,英国则为维多利亚女王(Queen Victoria)。作为殖民社会,新加坡侨民有不同的效忠对象。因此,当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庆祝七十寿辰时,以太平局绅佘连城(1850-1925)为首 的侨生社会,在1889年2月26日筹建一座女王白汉玉雕像,作为女王寿辰的献礼,以感激英国殖民地的统治。这座雕像至今仍然佇立在总统府的花园内。 1894年岁次甲午,适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叻报》在1894年3 月1日(光绪二十年正月廿四日,星期四)首版特此遥祝“皇太后六旬万寿”。同一个社会,却出现两种不同的效忠目标,我们不得不佩服老牌殖民主义者的高明之 处。
这也难怪,新加坡本耒就是一个商业社会。大清王朝或大英帝国的盛衰,会直接影响商人的利益。人们都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靠山,以保护他们旣得的利益。今天,与女王登基60年庆典的同时,人们又多了一份心思,关注武吉布朗(Bukit Brown)的后续发展。两个课题同时出现,孰轻孰重,显示了过去60年来,本土观念已在这里扎底生根。
作者是本地历史学者
The Sunday Times - Memories from a 'new village' Teo Han Wue - 2012-06-17
《联合早报》- 新村旧事 —— 英女王钻禧的反思 - 张夏帏 - 2012-06-30
早报网- 新村旧事 —— 英女王钻禧的反思 - 张夏帏 - 2012-06-30
http://www.zaobao.com.sg/fk/fk120630_009.shtml
有个朋友开车时爱听BBC国际电台,最近每当听到该台广播员津津乐道地重复有关英女王钻禧的新闻,很受不了,即刻就转台。
但是对我来说,英国庆祝伊丽莎白女王二世加冕60周年的报道,则唤起小时候生活在英属马来亚“新村”的回忆,同时也引起我们反思殖民地时代的经历。
记得1953年我和乡亲们在柔佛州一个小村庄里,曾以乡间式的隆重来为这宗英帝国历史性大事志庆。
那个时候,住在昔加末附近巫罗加什Buloh Kasap的100多户以割树胶为业的村民,刚被命令从森林的边缘搬迁至一块用铁蔟篱围起的地段,草草另建新家园,成为我们所谓的“新村”。这个迁徙行动 乃殖民地政府于1948至1960年间的“紧急法令”时期,为防止村民被森林里的马共渗透或颠覆,同时也为阻止村民接济马共而施行的计划。
虽然新村里居住条件相当恶劣——简陋的木板墙、锌板屋檐、泥土地板,晚间虽有私人经营发电机供应的电流,但水却得从井里打回来。尽管如此,村子对于英女王加冕的盛事还是有个够像样、甚至相当铺张的庆祝方式。
我双亲是村里华文小学的教师,住的教师宿舍条件比其他仓促盖起的房子要好多了,也似乎理所当然的成为村里装饰得最讲究的一家,除了彩旗、国旗以外,屋前上头还安了一块大牌匾,上面写上中英文字及画上一顶大王冠和英国王室的族徽,并镶有五颜六色的灯泡。
这些事情对我这个八岁的小孩来说是令人兴奋的,尤其那时我还帮着父亲——他是村子里的画家兼书法家——制作那些装饰,因此也学会了如何画那顶华丽庄严的王冠,画得像以外,对上头有几颗宝石还如数家珍。
我们小学生都分得一枚有女王肖像的徽章,听说若别在胸前乘火车可以免费。有一次我和弟弟很得意地戴上,妈妈没买票就带我们上往芙蓉(森美兰州的首府)去的火车,当车长来查票时,才发现原来不是那么一回事。
不记得我们是否用华语来唱英国国歌God Save
the
Queen(天佑我女王),但是小学生们都得合唱一首文言歌词的曲子来颂赞英女王。如今那首歌大部分已忘记了,只记得怎么唱结尾的那句:“愿女王陛下政躬永健,愿女王陛下福寿无疆,普天同庆、四海欢腾……”
但是,小孩们却很认真地高声唱,唱的次数肯定也够频繁,否则我至今哪还会记得呢。我们似乎没想起那段以前常听长辈叙述的事迹:英军曾于1942年撤退时,为切断日军往南挺进的路,将巫罗加什蔴河Sungei
Muar上150米长的大桥炸毁。结果断桥并未曾阻挠日军长驱直下。如今留下的半截断桥立于江上,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军事遗迹。生活朴实 气氛焦躁
巫罗加什新村是全马来亚480个新村之一,我除了记得英女王加冕盛事外,当然还有很多关于乡间生活的回忆。虽然每当英军铜乐队和风笛队到来,疾驰而过 的军车上兵士见我们欢呼,便抛巧克力和奶糖以报之,小孩们都特别兴奋,但朴实的新村生活时时刻刻还是笼罩着一股焦虑不安的气氛。
天一黑村里就戒严,原先米粮的配给后来发展成“大锅饭”计划,村民家里都无需煮饭,得按时提个锅去大锅饭中心领饭才有饭吃。这项措施是为了防止村民由于同情拿米粮去接济森林里的马共。
当局不准村民自由出入用铁蔟篱围起来的新村,若出入必须经过特设的关卡,让荷枪实弹的卫兵检查搜身才能通过。父亲和其他男性村民一样必须加入“警卫队”,还得去练枪打靶。
去森林附近的树胶园里割胶的村民只准许携带白开水而已,结果他们当中不少都患上胃病与营养不良的毛病。
有时晚上森林里爆发枪战,英军与马共驳火时传来枪声扑扑,父亲马上关掉屋里所有的灯,教我们都趴在地上,一直等到枪声停息为止。翌日早晨有些好奇的村民围在新村的栅门口等看或许有尸体被抬出来。
怪不得有许多曾经在新村生活过的人记得那是一段犹如“集中营”的日子。
陈文希的庆祝英女王加冕画作
近来这些陈年往事总使我联想起新加坡先驱画家陈文希(1906-1991年)的一幅油画。这幅画是好藏之私人美术馆主人郭瑞腾先生的藏品,我因曾经在那里工作而对它相当熟悉。
那是一幅以1953年新加坡庆祝英女王加冕时的街景为题材的作品,上面除了画家用英文署名外没有注明年代和题目。根据记录,新加坡画家描绘这事件的画作极其罕见,就因为如此我们免不了要质疑陈文希为何要选择作这样的画,更何况画家本身并不曾画过其他庆典与节日的题材。
画家在作这幅画时心里有怎样的想法?画中景物是殖民地至高行政权威的象征:右边是高等法院,左边是立法议会(如今的艺术之家The Arts House),以及远处山上的福康宁灯塔(已拆除),在夕阳瞬息变幻流动的彩霞底下,呈现一股令人不安的动感,整个画面带着浓郁的气息,发人深省。画里的 街道并无显著的喜庆气氛,因为画家很低调平实地描绘本来应该是极富色彩缤纷、鲜艳的节日装饰如彩旗、国旗、牌楼、王冠、英王族徽等图像。
我非常怀疑一位像陈文希那样曾在上海接受新时代美术专科教育,不说英语只说有浓重潮州腔华语的华侨中学教师,会将这大英帝国的庆典处理成喜气洋洋的图景。
我想,倘若他果真如此,那就和他的身份与历史背景极度的格格不入了。
《联合早报》- 旧事新述 —— 忆当年采访英国女王登基 - 陈加昌 - 2012-06-30
早报网- 旧事新述 —— 忆当年采访英国女王登基 - 陈加昌 - 2012-06-30
http://www.zaobao.com.sg/fk/fk120630_008.shtml
陈加昌/文(作者提供照片)
英王乔治六世驾崩时,本地某华文报曾因标题错误遭遇尴尬;在女王登基的报道中,本地马来《前锋报》的一篇新闻导言因措辞不当引发争议……
英国隆重庆祝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加冕登基60周年之际,作者分享了当年作为记者采访英国王室新闻的经历和见闻。
6月初,英国隆重庆祝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加冕登基60周年。
在亚洲,好像只有香港凤凰卫视制作了近一个星期的系列特别节目来回顾登基前后的历史纪录。
不必讳言,香港回归已经15年,对一度曾经是英国殖民地的极少数“老臣民”,远在白金汉宫举行的女王登基钻禧,不可能不带来一丝感触与情结。
“The king is dead, Long Live the Queen”(国王已死,女王万岁),是英国臣民当年对王室的两句格言。前一句唱去世的国王,后一句祝贺继承王位的新国王,世世代代。
采访英王去世
伊丽莎伯公主的父王乔治六世1952年2月驾崩,我已在报社工作。编辑要我电话访问当地华人领袖谈英王驾崩的感想。我访问三人,给我最深印象的是官委 市议员叶平玉。他是日军进攻新加坡时的抗日义勇军团的一名队长,战后获英王颁赐勋章。叶平玉电话告诉我:“1950年我在白金汉宫觐见英王乔治六世,他紧 握我的手,叫我的名字叶平玉……感谢你”。叶平玉讲完话后要我重复他说的话给他听,我告诉他我没有录音机,无法将他的话逐句念一遍。我明白他的意思,他要 我记下英王叫他的名字“叶平玉”。容易的是访问华民政务司郑惠明和进党领袖陈才清律师。郑惠明是殖民地政府时期署理华人事务的高级官员。陈才清是亲英的官 委议员。两人对英王去世没有多说话,只表示“悲伤哀悼”。
殖民地时期能够觐见英王是三生有幸,有人还因此飞黄腾达。
英王乔治六世驾崩噩耗当天传到海外,正在属地非洲巡视的英王长女伊丽莎白公主随即偕同驸马爱登堡公爵兼程回国奔丧。
这一天,新加坡某华文报的“手民”(排字工友)排置这段新闻,将“公主昨返抵伦敦”铅字标题错置“昨返抵敦伦”。印报机转动前,报社校对、编辑及老总皆看走了眼。‘敦伦’标题倒置闯过三关,报社隔日尴尬,读者一笑了了。
国丧后一年(1953)6月2日举行伊丽莎白二世加冕典礼。普天同庆,欢腾整个英伦三岛不算,自治领、属邦、殖民地一带各地,尤其是星、马、港,游行 花车张灯结彩,大路筑起城堡牌楼堂皇宏伟,另有青年集会、选美会。在新加坡尚在筹备创立的南洋大学都备有华丽的花车,车上是南大课室模型。市街日夜高潮, 连续一周热闹。当时有前辈报人回忆,女王加冕盛况比起20年前(1934)爷爷乔治五世庆祝银禧大典及其父乔治六世1936年加冕登基盛况有过之。
采访女王登基
英国政府为女王登基空前历史盛事邀请自治领、属地和殖民地各地语文报纸的代表到西敏寺观礼采访。
星马两地去了三四位记者,其中一位是新加坡马来《前锋报》编辑阿芝·伊萨克。他在报道女王加冕典礼的新闻导言用了“The greatest show on earth”。这句英语是阿芝模仿描写同一时候轰动世界的马戏团在美国表演用的句子,照今天的中译应是“地球上最伟大的秀”。可是60年前,任何人都知道这句英文是指正在纽约表演的世界最大马戏团。
在阿芝看来他的新闻导言是“赞美典礼盛况”,有人认为它有侮辱、不尊重之意。
约两周后,刚刚就任马来亚联合邦钦差大臣的邓普勒将军也自英国观礼回来,他知道阿芝如此描写女王加冕典礼的新闻导言,火冒三丈,认为是对女王大大不敬,也是为普天同庆大典大煞风景。
邓普勒立即召阿芝到他吉隆坡郊外滨湖公园对面山顶上的官邸“皇楼”办公室,面斥这位身兼殖民地官委立法议会议员:“你是老鼠,恶臭遍及东南亚”。
阿芝被钦差大臣责骂后,向在新加坡的大哥,前锋报社长尤索夫报告:“他骂我老鼠,一个XX竟敢如此妄为,然后粗鲁态度说,滚出去。”
这件事在英国国会并没闹大。
这位前锋报记者阿芝,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加坡一门三杰的伊萨克兄弟三人。大哥尤索夫曾是马来前锋报社长,新加坡自治邦初时的首任元首,独立后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统。
阿芝排第二,是前锋报驻吉隆坡主任。1957年7月马来亚独立时出任东姑阿拉曼首相内阁中的农业部长。1964年与人民党波斯达曼合作勾结印尼总统苏 卡诺(对抗大马)图谋推翻政府而以叛国罪名被捕入狱。最小的弟弟拉欣·伊萨克,也是前锋报编辑,后来被揽入人民行动党,当选国会议员,出任外交部政务部 长、大使专员等职务。现定居澳大利亚。
邓普勒将军个子清瘦,与他巡察乡间常常性子暴虐不太相称。他刚年过半百,是经过首相邱吉尔及帝国参谋总部长千挑万选出来负责清剿马来亚共产武装叛乱的 一名凶猛悍将。这时正是星马进入严峻的紧急状态时期。邓普勒到任后即以七分政治三分军事夹攻,文治武功、奖惩分明政策奏效。马共总部及总书记陈平也在这时 “战略转进”移到泰马边境。
这位炙手可热,手中握有无限军政大权的钦差大臣,一次在“皇楼”举行的园游会招待代表侄女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巡视星、马、婆殖民地的女王的婶婶肯特公爵 夫人。这一晚笔者在场,看到肯特夫人手上的折扇不小心掉落地上,周围待从、副官不便马上趋前去惊动宾客。主人邓普勒将军的视线往地下一瞄,未有表示,邓夫 人在招待其他宾客,公爵夫人自己弯下身子大方捡起。
到任时,英国及星马的报纸均给他马来亚“强人”的绰号。当晚园游会的表现显现出邓普勒有大将之风,可当之无愧?
四年任满后回国出任帝国武装部队(三军)参谋总长职。
历经沧桑永葆尊严
回顾伊丽莎白登基之初,一度遍及全球日不落的大不列颠属地,殖民地先后独立自立的全盛时代开始消失。伊丽莎白公主座位不久,先有妹妹玛格烈公主的不愉 快恋情,与铁娘子首相撒切尔夫人间有矛盾流言,王储查尔斯及戴安娜妃事件,查尔斯和离婚夫人卡米拉与女王间的微妙关系等,60年白金汉宫风风雨雨的不如意 事,王运气势幻变。
60年来,别的前属地殖民地不说,新加坡独立建国前曾经出现过女皇律师、女皇学者、女皇男女童子军、女皇镇,还有女王每年圣诞前夕向海外属地的臣民广播寄语,都曾为彼此带来回忆。
与女王差不多年代的人,再望白金汉宫,看欧洲昔日的五帝六后,先后凋落,几乎夷为庶民,唯伊丽莎伯女王二世,在位一个甲子,依然保持大英帝国尊严,象征大英帝国系统尚在。
她86高龄,老骨头还硬,经历过王室内各种事故,国外属地大都在在位60年间失去,纵然无可奈何会有心碎之感,看她仍然撑得住气。电视机上看她依然老当益壮,致力维持国家尊严团结与荣耀。“Long Live the Queen”!
新闻与思考 - 柯木林:英女皇登基60周年庆典绪言
http://www.xwsk.net/zaobao/viewpoint/12062222230700000015.html
柯木林
“为期五天的庆祝女王登基60周年庆典活动于英国当地时间6月2日拉开帷幕。6月3日,庆典活动的‘重头戏’千船巡游也在泰晤士河上上演了。数以千计的民众蜂拥至伦敦,亲眼目睹这一盛典!”
这是今年6月初许许多多国际新闻中的一则。尽管新加坡作为英国的前殖民地约150年(1819-1965),这则“庆祝女王登基60周年庆典活动”的新闻,在本地却兴不起半点涟漪。然而,让时光倒流60年,情况可大不一样。
1953年6月2日伊丽莎白女王二世(Queen Elizabeth II)在西敏寺舉行加冕仪式。当时新加坡曾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家父抱着年幼的我观看花车游行。只见万头攒动,人山人海,眼前出现的 是一辆载着大型皇冠的花车,明亮夺人,皇冠在花车上转动,至今仍深烙脑海中。若干年后,才知道这是当年新加坡社会庆祝英女王登基的花车游行队伍,地点在谐 街( High Street)一带;我也从历史图片中找到这辆载着皇冠的花车。
凑巧的是:今年6月17日(星期日),我的好友张夏帏在《星期日时报》(Sunday Times)发表了一篇题为《Memories from a New Village》的文章,回忆他儿时在其故乡柔佛州昔加末(Segamat)附近的小村庄巫罗加什(Buloh Kasap)庆祝女王加冕的情景。文中提及他至今印象尤深的歌曲,这是以典雅文言文撰写的颂词:“愿女王陛下政躬永健,愿女王陛下福寿无疆,普天同庆、四海欢腾”。这样的颂词,如果用以祝贺清朝的慈禧太后,也是十分恰当的。
张夏帏的文章还提到一个有趣的问题,那就是画家陈文希(1906-1991)的一幅油画,油画内容所表现的,是1953年新加坡庆祝女王登基的街景。 文章指出,像这样的一幅油画,其间所蕴藏的秘密是什么?以陈文希这样一位具有浓厚中国背景的画家,为何热衷于表现女王加冕的场景? 从画中窥视历史,可视为大历史的小注解。
女王加冕是一代新加坡人的记忆。当年新加坡是英国的殖民地,理所当然要大事庆祝一番。60年后的今天,同一女王已经在位60年了,世界格局也有天翻地 覆的变化。在新加坡,女王钻禧庆典并不是一件轰动的大事,只是许许多多新闻中的一则,读报者一略而过,也没有特别留意。这倒应验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六十 年风水轮流转”。
由此联想,如果把时间上溯到1890年代,那时中国的实际统治者是慈禧太后,英国则为维多利亚女王(Queen Victoria)。作为殖民社会,新加坡侨民有不同的效忠对象。因此,当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庆祝七十寿辰时,以太平局绅佘连城(1850-1925)为首 的侨生社会,在1889年2月26日筹建一座女王白汉玉雕像,作为女王寿辰的献礼,以感激英国殖民地的统治。这座雕像至今仍然佇立在总统府的花园内。 1894年岁次甲午,适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叻报》在1894年3 月1日(光绪二十年正月廿四日,星期四)首版特此遥祝“皇太后六旬万寿”。同一个社会,却出现两种不同的效忠目标,我们不得不佩服老牌殖民主义者的高明之 处。
这也难怪,新加坡本耒就是一个商业社会。大清王朝或大英帝国的盛衰,会直接影响商人的利益。人们都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靠山,以保护他们旣得的利益。今天,与女王登基60年庆典的同时,人们又多了一份心思,关注武吉布朗(Bukit Brown)的后续发展。两个课题同时出现,孰轻孰重,显示了过去60年来,本土观念已在这里扎底生根。
作者是本地历史学者
《新明日报》- 贺女王登基70周年 (2022-01-08)
从国王到女王:英国为啥允许女人登基称王?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uper?rs=3531557601&ruk=nkbo0VRWwWeCxHJ3oVhojw&isBdboxFrom=1&pageType=1&urlext=%7B%22cuid%22%3A%22livpa_imv8jvivuql8Huu_OQSu0NuS88luHc80irS8gsuH8dYO2C8gf51MlK8QuKY6HmA%22%7D&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144385118532414496%22%7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