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2日星期五

转型中的晚晴园




《联合早报》- 言论 - 转型中的晚晴园 (2011-11-18)
http://www.zaobao.com.sg/yl/yl111118_003.shtml


柯木林:转型中的晚晴园
(2011-11-18)
狮城脉搏
柯木林
  重新开馆后的晚晴园,开创了五个“第一”:
  “第一次”参观人数在短短三周内(从10月8日至31日)达到7万零269人次,远远超过翻修前,每年平均1万2000人次的访客量。这也是自1940年开馆以来,即过去70年来从未有的现象;
  “第一次”开办培训班,有计划地训练中学生当义务导览及讲解员;
  “第一次”制作系列旅游纪念品,包括《孙中山:新加坡足迹之旅》历史手册、记事本、儿童连环图及印有晚晴园标签的饮用食品等,树立文化企业的形象;
  “第一次”走出园区,在晚晴园外开办系列讲座会;
  “第一次”举办大型学术研讨会,提高晚晴园的国际地位。
  有关前三个“第一”,过去一个月来报章媒体都有详细报道,这里不再述赘。本文旨在讨论后两项“第一”,因为这涉及晚晴园的转型问题。
  晚晴园向来有注重人文精神的传统。1940年元旦,就曾邀请当年的革命志士、新加坡富商陈楚楠在晚晴园主讲《晚晴园与中国革命史略》。47年后的 1987年6月27日,也主办一次由笔者主讲的《晚晴园与孙中山》专题演讲,此后又将此演讲内容摄制成同名记录片。1988年1月9日,蜚声国际的历史学 者颜清湟博士作客晚晴园,主讲《孙中山与新马华人》的专题。
  然而,这些毕竟是零星的安排,没有系统化。自2011年10月6日开始,晚晴园推出一系列9讲《百年辛亥忆晚晴》的讲座会,以个别有趣的专题,系统地 向公众人士介绍孙中山、辛亥革命及其与本地历史相关的内容。首讲题目《从渐变到突变:辛亥革命百年祭》(柯木林主讲),最后一讲的题目是《“百年辛亥南洋 回眸”新书推介暨分享会》(周兆呈、谢燕燕主讲)。每逢星期三在亚洲文明博物馆(Asian Civilisations Museum)开讲。至今已举办过三次,每讲吸引了约120多位听众,此系列讲座的最大目的乃在普及历史知识。
  当然在普及的同时,亦不忘提高。一场大型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辛亥革命:孙中山、革命志士与新世纪展望》也于11月3日至4日在新加坡滨华大酒店举行。 这是由晚晴园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及台北国父纪念馆联合举办的。与会者有来自中国、台湾、香港、澳大利亚、日本和新加坡等地的40多位学者参与讨论。

两岸外研究孙中山之重镇
  此次研讨会共有六个分题:一、孙中山的人格特质与领袖风格;二、孙中山、同盟会与革命志士;三、孙中山的理想世界;四、孙中山的思想渊源与事迹;五、 辛亥革命与海外华人;六、孙中山思想与当前世界发展。大会主宾孙必达是孙中山的曾侄孙。由于这是“闭门会议”,仅限受邀者出席,因此报章媒体报道的不多。 会后主办方还带领学者参观百年前孙中山在新加坡的历史遗迹,十分有意义!
  由系列讲座到国际研讨会,使我联想晚晴园的转型问题。一座博物馆或纪念馆的优劣,不仅仅表现在其展出的实物史料,更重要的是对这些实物史料的诠释与研究,方可体现出该馆的文化内涵与实际价值。
  当海峡两岸对孙中山的研究,因某种需要而有所定调时,新加坡由于其特殊环境,再加上与孙中山的密切关系,这种超然的地位,可以将孙中山的研究、及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提升到另一个高度。
  晚晴园今后可以加强这方面的努力,除了充实展品的内容、丰富史料的收集外,更可以有计划地出版《晚晴园系列丛书》,侧重介绍与本地历史相关的辛亥革命 史料,比如重刊张永福的《南洋与创立民国》、宫崎寅藏的《三十三年之落花梦》、冯自由的《华侨革命开国史》、林文庆专集、邱菽园诗稿等等,使晚晴园成为海 峡两岸之外,唯一一处研究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历史专题的基地,并将此研究扩展为一门崭新的学科:“南洋学”。
  “遥从南斗望中原,壮志天池欲化鲲。百战故人今健在,白头重话晚晴园”,这是汪兆铭为张永福在1933年出版的《南洋与创立民国》一书中的题诗。这首 诗目前刻在晚晴园展览馆入口处,我对此诗颇有感触。希望今后研究晚晴园与辛亥革命的本地学者,不再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而是年轻一代的学人。我也相信,新一 代的晚晴园管理人,更致力于晚晴园的转型,使晚晴园不仅仅是孙中山南洋纪念馆,而是专题历史的研究机构。这样一来,晚晴园就有异于其他地方的纪念馆,晚晴 园的形象,才能臻至另一高峰!
  有厚望焉,各位晚晴园的管理同仁!

作者是本地历史学者



360doc.com - 转型中的晚晴园
http://www.360doc.com/relevant/165399858_more.shtml









《孙中山:新加坡足迹之旅》导论




《联合早报》 - 余云 - 白头重话晚晴园 - 2013-05-09



http://www.zaobao.com.sg/fk/fk130509_005.shtml


● 余云
看见
  张永福的晚年悲剧也和政治辨识力不足,听凭情感义气驱使有关么?——确有此一说。无论如何,很难将“汉奸”两字安到张永福身上。
  除了写于1912年4月的《太平山听瀑布》和咏太平公园的《八声甘州》两组诗词,汪精卫的《双照楼诗词稿》中,直接与南洋有关的还有一绝,作于1933年8月,是汪为张永福《南洋与创立民国》一书题的序——
  “张永福先生创办《图南日报》,为宣传革命之嚆矢,其别墅曰晚晴园,总理孙先生每过星洲,必下榻焉,日来永福先生以大著见示,为赋一绝。”
遥从南斗望中原,
壮志天池欲化鲲。
百战故人今健在,
白头重话晚晴园。
  据汪梦川注释:南斗为星名,即斗宿,在北斗星以南,有星六颗,形似斗,借指南方。天池即南冥,南方大海。《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 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这首诗不难理解。当时为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这本张永福著作写序的,还有国民党元老居正、陈树人、林森、冯自由等。其中林森的序言简意赅:“南洋固本党革命 策源地,而星洲晚晴园则当时之枢密所。晚晴园者,张永福同志之别墅也。永福为吾党中坚人物,早侍总理,于本党革命过程及总理起居知之甚谂。此出其所著南洋 革命史,记述总理在秘密时代屡过南洋,惨淡经营之情形,并附总理起居注数则于其后,读之具见当时本党缔造之艰难及总理伟大之风范……”
  受过良好中英文教育的富商革命家张永福对孙中山高山仰止不在话下,让人感兴趣的是他和汪精卫的关系。英气焕发的汪精卫作为孙中山助手,学识才华及鼓动 革命的能力贡献,都让张钦佩不已。追随孙中山的岁月里,两人既为同道也私交甚笃。辛亥革命成功后汪成为孙的重臣,孙病危时的“总理遗嘱”亦出自汪之手。在 张永福心中汪是孙最忠实信徒,孙的继承人非汪莫属。虽然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领袖尚有廖仲恺、胡汉民等,但唯有汪既为张崇拜又是他感情深厚的好友。
  汪精卫和张永福的故事里,终于发生了后来最引人瞩目的一段:同为南洋革命先驱,当比张永福年轻12岁的陈楚楠不为汪政府“国务委员”“中央监察委员” 的诱饵所动,严词拒斥,张永福却不仅在汪精卫公开发表艳电后,即发快邮表态拥护,成了“华侨附逆第一人”,更在1941年,以年近70之身从寓居的香港受 邀北上,成了汪精卫南京政府一员。除了“中央监察委员”“国民政府委员”头衔,实际做的是“驻越南商务特派员”:奔走东南亚各地游说侨界故旧,以壮汪政权 声势,直至汪精卫1944年病逝日本。抗战胜利后他自然难逃惩处,但经国民党元老居正、张继等人说情,当局念其早年贡献,也因罪孽并不深重吧,从轻判了两 年缓刑。
  刘常平、李可在2011年出版,详尽叙述辛亥革命与张永福及晚晴园关系的《风雨晚晴园》一书中说,如果没有汪精卫,没有汪精卫的投日,年近古稀的张永福本可在香港或新加坡安度余生。是汪精卫的政治赌博对张永福的晚年生涯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然而历史并不给假设留位,一切皆有因有果。名作家严歌苓这样分析:华侨的爱国心和其寄居生态紧密相关,他们更希望祖国强盛,也因寄居海外比国人更早看 到民主共和的优越,他们成为辛亥革命先驱是必然的。为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和武装起义,也为办报宣扬民主理想,张永福几乎倾注了张家三代人聚敛的家产,对 此晚晴园是见证更是丰碑。而张永福晚年所犯的错误,同样可归结于他的华侨经验。作为华侨,张永福总是去除不掉那点对于中国政治的天真幼稚,因为和中国本土 政治隔着很大距离,不了解在孔孟学说下建立起来的官僚机构的复杂和含有的腐蚀性,就使他蹈入了幼稚简单的逻辑:敌人的敌人就是友人,谬误的对立面必是真 理。张永福当时对蒋介石十分失望,认为蒋在某种程度上背叛了孙中山,那么作为蒋对立面的汪精卫,同时又是孙革命时期的助手和战友,便成了该追随的领袖。 “因此,一条由革命元老到汉奸的人格弧线形成了,落点是张永福充满反思的寂寞晚年。”
  最近香港作家陶杰在一篇短文里写:“情感泛滥的人,尤不适宜从政。中国的汪精卫,是很杰出的人物,其刺杀摄政王,舍身革命,却有艺术家的纯情和激烈。 但情感泛滥的人头脑简单,凡事只看表面,汪精卫听信了日本,另组政府,日本轰炸珍珠港时,他才知道日本的殖民主没有先告诉他,急得以头撞墙而哀喊。汪先生 不懂得人性深层的邪恶,所以身败名裂。”
  张永福的晚年悲剧也和政治辨识力不足,听凭情感义气驱使有关么?——确有此一说。无论如何,很难将“汉奸”两字安到张永福身上。读过他一生事迹,难以相信此等人物甘心附逆日本侵略者。张永福曾“附汪”而非“附日”的说法,或许更接近事实也更为公正?
  往事茫茫劫后尘,秋风秋树送行人。
  吾庐高士今安在,笑语梦中尚疑真。
  画壁含苔满座尘,楼台荒冷暗无人。
  十年春梦谁相证,一觉南窗迹已陈。
  这是张永福的《晚晴园有感》,也是“白头重话”,苍凉却不哀怨。
  距张永福离世又过去半个多世纪了,有幸屹立南洋一隅至今的晚晴园,修葺一新的张家别墅,早已百岁有余。它鲲鹏折翅的主人,可曾魂兮归来?


《联合早报》 - 余云 - 十年春梦谁相证 - 2013-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