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2日星期五

“圆明园重建”之我见 : 重要的是要对古迹的尊重


* 柯木林 *  

    2004年11月27日,《联合早报》以大篇幅报道了圆明园的重建问题,并随文刊载了评论。本地报章能对中国的古迹如此关注和重视,还是比较少见的。
  圆明园是否重建,真是“吹皱一池春水,干君底事”,似乎与身为新加坡人的笔者扯不上什么关系,但作为历史研究者、对古文物及历史遗迹的热衷爱好者,亦想就圆明园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目前的报刊、网站中,对圆明园的重建问题有两种比较鲜明的观点,赞同或反对。赞同者认为圆明园曾代表过去中国高度发达的历史文明,重点恢复园林中一 些富有特色的景区,可以再现当年风采;反对者则认为圆明园拥有沉重和悲怆的历史意义,它是中华文明深深的创痕,是国耻的见证,对今人有巨大的警示意义。
  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保留圆明园“大水法”的断壁残垣,或是恢复当年“中华第一园”的辉煌景观。而是在于能否通过圆明园重建的争议,更强烈的唤起整个中华民族对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意识。
  祖先五千年的文明给我们留下厚重的沉淀,使这神州大地的每一寸土地都散发着历史的芳香。然而,后世子孙是否对得起我们的祖先呢?笔者常常有这样的一种 看法,五千年文明遗留下来的或许不止眼前这些文物,后世子孙毁掉的远比保留下来的要多,这不由得使我们扼腕叹息。除了战争、岁月、天灾外,其中最令人痛惜 的就是人为的破坏。就像圆明园一样,英法联军火烧过后还曾留下十六处重要景观,得到清朝政府的妥善保护,而圆明园的彻底破坏却是在六十年代的文革时期。
  再如旧北京城,历经明清两个朝代500多年的经营,经历了明末农民战争、满清入关、抗战烽火、国共内战,却依然保存完好,但不幸毁于五十年代的和平时 代;又如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杭州的雷锋塔,因年久失修缺乏维护而倒塌;苏州桃花坞的唐伯虎故居,如今也只剩一块石碑。天津李叔同(弘一大师)的故居亦蕩 然无存矣!目前还有不少名人故居面临被拆除的厄运。
  笔者走过神州大地不少文物古迹,总觉得除了那些世界文化遗产保留的历史文物外,其他如市级重点,省级重点乃至全国重点文物的保留现状,都存在不少问 题。就拿明十三陵来说,除长陵、定陵、献陵保护较好外,其他的明陵简直就是危楼,缺乏维护保养。对文物古迹的不珍惜才是问题的所在,令人感到遗憾。
  此次关于圆明园是否重建的争论尚无定论,但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希望看到历史文化遗产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定期的维护。珍惜、维护,维护、珍惜,只有这样,重建圆明园才有意义。(作者为本地历史研究者)
(本文节录刊载于2004年12月15日 (星期三) 新加坡<<联合早报>>言论版,署题<重要的是要对古迹的尊重>) 



《联合早报》- 圆明园是否重建 中国国家文物局委婉否定 (2020-11-16)

https://www.zaobao.com.sg/news/china/story20201116-1101259

  (北京综合讯)是否重建北京圆明园的老论题再度掀起舆论热议,中国国家文物局近日委婉地否定,中国主流媒体也近乎一面倒反对重建。
  综合中新社、澎湃新闻、《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中国国家文物局近日对中国全国人大代表关于“重建圆明园,加强国家爱国主义文化建设的建议”做出答覆时称,重建圆明园缺乏必要的考古及历史文献依据,且将改变圆明园遗址被列强破坏的历史现状,应慎重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当局强调,圆明园遗址不仅是清代皇家园林的重要代表,更是近代中国被侵略、殖民的历史见证。“遗址以断壁残垣告诫后人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早在2011年,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体委员会曾就加强国家文化中心建设提出九大建议,其中包括研究论证圆明园的重建或修复。
  在当时的争论中,一方主张历史不容抹杀,应保留圆明园被焚毁后的残迹以警示国民勿忘国耻,而重建恐有劳民伤财之嫌;另一方则主张重建或修复圆明园,可以恢复民族往日荣光,抚平这段历史创伤。
  新浪网当年发起一项投票调查显示,有七成网民表示反对重建,两成多网民则赞成重建。
  《光明日报》上周刊文说,国家文物局的回覆虽有“慎重论证”的含蓄措辞,但意思已非常明显,重建建议本身的诉求点不太立得住。
  文章认为,论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化建设,圆明园断壁残垣的遗址,就是最现实的教材,虽然耻辱,但令人反思。
  文章指,“它用残酷的现实告诉所有中国人,落后就要挨打,强大才能兴邦。”
  圆明园于1707年始建,1809年建成,曾为清朝最大的皇家园林,被称为“万园之园”。
  1860年和1900年该园先后被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烧毁,成为一片废墟。
  有学者指出,有关重建争议本身反映了在国力提升和国际影响力扩大的背景下,中国社会和民众对待伤痛历史的纠结,以及回归理性探讨的态度,因此有争议也无可非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