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2日星期五

新加坡纪念辛亥百年的意义




联合早报 - 柯木林:新加坡纪念辛亥百年的意义 - 2011-10-28
http://www.zaobao.com.sg/special/xh100/pages/xh100111028.shtml



  ● 柯木林
  2011年10月8日 (星期六),随着晚晴园的重新开馆与中山公园的开幕,新加坡将纪念辛亥革命的百年庆典推到了高峰。此次受邀参加庆典的嘉宾约五百多位,其中一百多位来自海外,包括革命先贤与支持者的后裔,盛况空前。
  由副总理张志贤主持仪式是十分贴切的。他本人的家族史,就与这桩重大的历史事件息息相关,晚晴园的主人张永福就是副总理的曾伯公。
  张永福与张志贤的关系,是我在1995年编篡《新华历史人物列传》一书时发现的,后来求得张志贤本人证实。因此,在1995年11月25日的新书发布 会上,就邀请时任环境发展部代部长兼国防部高级政务部长的张志贤主持仪式,地点也在晚晴园。如今一晃16年过去,晚晴园旧貌换新颜,别有一番魅力!
  悠悠一百年,弹指瞬间,世界格局经已翻天覆地,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也逐渐明晰。我认为,辛亥革命是近百年来中国一批有识之士,为寻求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体系而展开的运动。然而,这场运动的过程是旣痛苦又曲折的。
  辛亥革命是政治革命,继辛亥革命之后的共产革命则是社会革命。政治革命只是推翻旧政权,社会革命却彻底完成社会階层的重组。从1949年到1978年的三十年间,经过了风风雨雨的建国历程后,中国终于在1978年找到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 “改革开放” 新道路。这是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历史启示。
  在新加坡,最早掀开辛亥革命百年庆典序幕的是中山会馆。中山会馆于2011年3月13日举办“华侨华人与辛亥百年”学术交流会,并接待来自中山市大型人文项目东南亚采访组的摄影队,拍摄孙中山在新加坡的足迹 ; 随后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也在5月13日展开《辛亥革命100周年》座谈会,邀请本地多位华社领袖和学者反思、探讨和研究新加坡早期华人对辛亥革命所作的牺牲与贡献; 接下来广州孙中山海外基金会《海外再现:走进新加坡》访问团也于9月13日到来摄制记录片。新传媒8频道则于10月6日特別播放介绍晚晴园的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联合早报》于10月6日刊出52版专题特辑“百年辛亥,南洋回眸”,大篇幅报道有关辛亥革命的信息。但《海峡时报》的特写不多,报道 亦少。本地中英文两大报章对同一历史事件及华社活动的不同诠释,说明了不同教育背景的知识阶层,有其各自不同的兴趣与着重点,在个别问题的处理上,的确有 所不同!
  此外,一场大型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辛亥革命:孙中山、革命志士与新世纪展望》也将于11月3日至4日在新加坡滨华大酒店举行。这是由晚晴园与新加坡国 立大学中文系,及台北国父纪念馆联合举办的。与会者有来自中国、台湾、香港、澳大利亚、日本和新加坡等地的40多位学者参与学术讨论。

新加坡为何如此高调地举办辛亥革命百年庆典
  新加坡为何如此高调地举办辛亥革命百年庆典呢?这可以从几方面来分析。
  从地理位置上说,新加坡是东西交通的汇点,在晚清时的海外笔记中早已被誉为“南洋第一埠头”。新加坡也是东南亚地区中,华人人数最多,财力最富的。历史上,新加坡与中国关系渊远流长,新加坡是中国在海外设置领事的第一个地方 (1877年)。作为反清革命运动的总领袖,孙中山是期望海外华人在经济上支援中国的军事起义,新加坡于是又成了孙中山在海外的一个重要革命基地。
  再者,明末反清运动失败后,不少反清义士避难新马一带。马六甲青云亭第三任亭主李为经,就是反清复明义士。新加坡劳明达街 (Lavender Street) 的社公庙也有73个“反清复明义士”的神位。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是受梁亚发的《劝世良言》一书所影响。梁亚发是一名刻书匠,曾经在马六甲及新加坡两地工作。这一切说明新马地区早已有革命火种,孙中山的到来只是点燃火种而已——晚晴园见证了这段历史!
  新马地区多闽粤人。闽粤地处中国东南沿海边陲,其族人很早就与海洋发生关系,眼界开阔,思想较闭塞的内地开明得多,能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十九世纪已 经是海洋文明的时代,不少闽粤族人飘洋过海,以个人冒险的无畏精神,写下了在异地他乡建立家园,拼搏成功的悲壮历史。由于这些移民长期漂泊在外,他们所祈 望的是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作后盾,以提高他们在海外的地位,因此对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容易引起共鸣!
  总之,海外华人对辛亥革命的重大意义,在于思想与财富倒流,从而影响中国的政局。在这块土地上,我们曾经是大历史的一环,在改变中国近代史上扮演重要角色,足以为豪。
  如果说早年清朝驻新加坡领事左秉隆在这里已经开展文教事业,培养上层知识分子的“内向之心”,那么受孙中山影响所成立的书报社,更将开启民智的活动,推广到下层人民,为日后的新加坡所欲构建的文化蓝图,打下基础。
  重新开馆后的晚晴园继承了孙中山的人文精神。此次晚晴园制作了一系列纪念品,其中有专门为学生编写的连环图,优待学生免费参观,同时招募学生做义工。通过晚晴园,启发新一代年轻人对历史的兴趣与自豪感,是值得赞许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纪念辛亥革命百年庆典,其间隐含的经济因素大于历史文化的层面。晚晴园重新开馆后一星期,迎来了逾万名访客。以后配合国家旅游局,晚 晴园将是新加坡一个重要的人文景观。假以时日,晚晴园作为新中两国人民共同记忆的文化遗产,毋庸置疑。正如时任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在2003年7月25日 莅访晚晴园时说:“晚晴园是中国人民和新加坡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晚晴园加强了新中两国的情谊,而这份与众不同的历史情谊与精神财富,有利于接轨腾飞中 国的经济列车!
  对我个人而言,辛亥革命百年庆典的最大感受,就是数次带领来自海外和本地的摄制组人员,重温孙中山在新加坡的足跡。当1988年中华总商会拍摄《晚晴 园与孙中山》历史记录片时,已经走了一次。此次重蹈旧路,故地重游,别有一番滋味!由于这是历史之旅,所到之处,当然以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其中最为深刻的 是不少古建筑物,在城市重建的规划下被拆除了。如今在历史遗址上,耸立的是一幢幢的高楼大厦,抚今追昔,人事寂寥,这是我们从荒芜到进步的代价!
  晚晴园之有今日,其最大功绩应归功于中华总商会。如果没有早期中华总商会六位领导人:李光前、李俊承、李振殿、陈延谦、杨吉兆、周献瑞的远大目光,在 1937年将破落的晚晴园从印度商人手中联合出资购回(晚晴园曾一度变卖给印商),给予保护管理;如果没有自1937年以来,历届总商会董事诸公无怨无悔 地以团体及个人力量,力图呵护这座历史建筑物,晚晴园早已变了模样! 从1937年到2009年晚晴园正式纳入国家文物局的管理系统,整整72年的时间,中华总商会在维护这座历史古迹,功不可没。际此辛亥革命百年,谨以此文 向历届中华总商会董事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作者为本地历史学者



观察者 - 观察焦点 新加坡纪念辛亥百年的意义
http://guancha.cn/html/49646/2011/10/28/61153.shtml




谈古论今
  2011年10月8日 (星期六), 随着晚晴园的重新开馆与中山公园的开幕,新加坡将纪念辛亥革命的百年庆典推到了高峰。此次受邀参加庆典的嘉宾约五百多位,其中一百多位来自海外,包括革命先贤与支持者的后裔,盛况空前。
  由副总理张志贤主持仪式是十分贴切的。他本人的家族史,就与这桩重大的历史事件息息相关,晚晴园的主人张永福就是副总理的曾伯父。
  张永福与张志贤的关系,是我在1995年编篡《新华历史人物列传》一书时发现的,后来求得张志贤本人证实。因此,在1995年11月25日的新书发布 会上,就邀请时任环境发展部代部长兼国防部高级政务部长的张志贤主持仪式,地点也在晚晴园。如今一晃16年过去,晚晴园旧貌换新颜,别有一番魅力!
  悠悠一百年,弹指瞬间,世界格局经已翻天覆地,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也逐渐明晰。我认为,辛亥革命是近百年来中国一批有识之士,为寻求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体系而展开的运动。然而,这场运动的过程是旣痛苦又曲折的。
  辛亥革命是政治革命,继辛亥革命之后的共产革命则是社会革命。政治革命只是推翻旧政权,社会革命却彻底完成社会階层的重组。从1949年到1978年的三十年间,经过了风风雨雨的建国历程后,中国终于在1978年找到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 “改革开放” 新道路。这是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历史启示。
  在新加坡,最早掀开辛亥革命百年庆典序幕的是中山会馆。中山会馆于2011年3月13日举办“华侨华人与辛亥百年”学术交流会,并接待来自中山市大型人文项目东南亚采访组的摄影队,拍摄孙中山在新加坡的足迹 ; 随后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也在5月13日展开《辛亥革命100周年》座谈会,邀请本地多位华社领袖和学者反思、探讨和研究新加坡早期华人对辛亥革命所作的牺牲与贡献; 接下来广州孙中山海外基金会《海外再现:走进新加坡》访问团也于9月13日到来摄制记录片。新传媒8频道则于10月6日特別播放介绍晚晴园的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联合早报》于10月6日刊出52版专题特辑“百年辛亥,南洋回眸”,大篇幅报道有关辛亥革命的信息。但《海峡时报》的特写不多,报道 亦少。本地中英文两大报章对同一历史事件及华社活动的不同诠释,说明了不同教育背景的知识阶层,有其各自不同的兴趣与着重点,在个别问题的处理上,的确有 所不同!
  此外, 一场大型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辛亥革命:孙中山、革命志士与新世纪展望》也将于11月3日至4日在新加坡滨华大酒店举行。这是由晚晴园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 系,及台北国父纪念馆联合举办的。与会者有来自中国、台湾、香港、澳大利亚、日本和新加坡等地的40多位学者参与学术讨论。

新加坡为何如此高调地举办辛亥革命百年庆典
  新加坡为何如此高调地举办辛亥革命百年庆典呢?这可以从几方面来分析。
  从地理位置上说,新加坡是东西交通的汇点,在晚清时的海外笔记中早已被誉为“南洋第一埠头”。新加坡也是东南亚地区中,华人人数最多,财力最富的。历史上,新加坡与中国关系渊远流长,新加坡是中国在海外设置领事的第一个地方 (1877年)。作为反清革命运动的总领袖,孙中山是期望海外华人在经济上支援中国的军事起义,新加坡于是又成了孙中山在海外的一个重要革命基地。
  再者,明末反清运动失败后,不少反清义士避难新马一带。马六甲青云亭第三任亭主李为经,就是反清复明义士。新加坡劳明达街 (Lavender Street) 的社公庙也有73个“反清复明义士”的神位。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是受梁亚发的《劝世良言》一书所影响。梁亚发是一名刻书匠,曾经在马六甲及新加坡两地工作。这一切说明新马地区早已有革命火种,孙中山的到来只是点燃火种而已——晚晴园见证了这段历史!
  新马地区多闽粤人。闽粤地处中国东南沿海边陲,其族人很早就与海洋发生关系,眼界开阔,思想较闭塞的内地开明得多,能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十九世纪已 经是海洋文明的时代,不少闽粤族人飘洋过海,以个人冒险的无畏精神,写下了在异地他乡建立家园,拼搏成功的悲壮历史。由于这些移民长期漂泊在外,他们所祈 望的是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作后盾,以提高他们在海外的地位,因此对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容易引起共鸣!
  总之,海外华人对辛亥革命的重大意义,在于思想与财富倒流,从而影响中国的政局。在这块土地上,我们曾经是大历史的一环,在改变中国近代史上扮演重要角色,足以为豪。
  如果说早年清朝驻新加坡领事左秉隆在这里已经开展文教事业,培养上层知识分子的“内向之心”,那么受孙中山影响所成立的书报社,更将开启民智的活动,推广到下层人民,为日后的新加坡所欲构建的文化蓝图,打下基础。
  重新开馆后的晚晴园继承了孙中山的人文精神。此次晚晴园制作了一系列纪念品,其中有专门为学生编写的连环图,优待学生免费参观,同时招募学生做义工。通过晚晴园,启发新一代年轻人对历史的兴趣与自豪感,是值得赞许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纪念辛亥革命百年庆典,其间隐含的经济因素大于历史文化的层面。晚晴园重新开馆后一星期,迎来了逾万名访客。以后配合国家旅游局,晚 晴园将是新加坡一个重要的人文景观。假以时日,晚晴园作为新中两国人民共同记忆的文化遗产,毋庸置疑。正如时任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在2003年7月25日 莅访晚晴园时说:“晚晴园是中国人民和新加坡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晚晴园加强了新中两国的情谊, 而这份与众不同的历史情谊与精神财富,有利于接轨腾飞中国的经济列车!
  对我个人而言,辛亥革命百年庆典的最大感受,就是数次带领来自海外和本地的摄制组人员,重温孙中山在新加坡的足跡。当1988年中华总商会拍摄《晚晴 园与孙中山》历史记录片时,已经走了一次。此次重蹈旧路,故地重游,别有一番滋味!由于这是历史之旅,所到之处,当然以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其中最为深刻的 是不少古建筑物,在城市重建的规划下被拆除了。如今在历史遗址上,耸立的是一幢幢的高楼大厦,抚今追昔,人事寂寥,这是我们从荒芜到进步的代价!
  晚晴园之有今日,其最大功绩应归功于中华总商会。如果没有早期中华总商会六位领导人:李光前、李俊承、李振殿、陈延谦、杨吉兆、周献瑞的远大目光,在1937年将破落的晚晴园从印度商人手中联合出资购回 (晚晴园曾一度变卖给印商),给予保护管理;如果没有自1937年以来,历届总商会董事诸公无怨无悔地以团体及个人力量,力图呵护这座历史建筑物,晚晴园早已变了模样! 从1937年到2009年晚晴园正式纳入国家文物局的管理系统,整整72年的时间,中华总商会在维护这座历史古迹,功不可没。际此辛亥革命百年,谨以此文向历届中华总商会董事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责任编辑:马英



观察者 - 柯木林:新加坡纪念辛亥百年的意义
http://www.guancha.cc/Comment/Comment.aspx?id=61153



柯木林:新加坡纪念辛亥百年的意义
读者评论


university.emm3.net - 新加坡紀念辛亥百年的意義
http://university.emm3.net/?p=48624



  ● 柯木林
  2011年10月8日 (星期六), 隨著晚晴園的重新開館與中山公園的落幕,新加坡將留念辛亥反動的百年慶典推到了頂峰。此次受邀參與慶典的嘉賓約五百多位,其中一百多位來自海內,包括反動先賢與支撐者的后嗣,盛況絕后。
  由副總理張志賢掌管典禮是非常貼切的。他自己的家族史,就與這樁嚴重的歷史事情毫不相關,晚晴園的仆人張永福就是副總理的曾伯父。
  張永福與張志賢的聯系,是我在1995年編篡《新華歷史人物列傳》一書時發覺的,當時求得張志賢自己證明。因而,在1995年11月25日的舊書公布 會上,就約請時任環境開展部代部長兼國防部初級政務部長的張志賢掌管典禮,地點也在晚晴園。往常一晃16年過來,晚晴園舊貌換新顏,別有一番魅力!
  悠悠一百年,彈指霎時,世界格式經已天翻地覆,辛亥反動的歷史地位也逐步清楚。我以為,辛亥反動是近百年來中國一批有識之士,為尋求一套契合中國國情的政治體系而展開的活動。但是,這場活動的進程是旣苦楚又迂回的。
  辛亥反動是政治反動,繼辛亥反動之后的共產反動則是社會反動。政治反動只是樹立舊政權,社會反動卻完全完成社會階級的重組。從1949年到1978年的三十年間,經過了風風雨雨的建國進程后,中國終究在1978年找到了一條契合本身國情,具有中國特征的 “變革關閉” 新路途。這是辛亥反動留給我們的歷史啟示。
  在新加坡,最早掀開辛亥反動百年慶典尾聲的是中山會館。中山會館于2011年3月13日舉行“華裔華人與辛亥百年”學術交換會,并接待來自中山市大型人文項目西北亞采訪組的攝影隊,拍攝孫中山在新加坡的腳印 ; 隨后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也在5月13日展開《辛亥反動100周年》座談會,約請外地多位華社首領和學者深思、討論和研討新加坡晚期華人對辛亥反動所作的捐軀與奉獻; 接上去廣州孫中山海內基金會《海內再現:走進新加坡》拜訪團也于9月13日到來攝制記載片。新傳媒8頻道則于10月6日特地播放先容晚晴園的歷史。
  值得一提的是:《結合早報》于10月6日刊出52版專題特輯“百年辛亥,南洋回眸”,大篇幅報道相關辛亥反動的消-息。但《海峽時報》的特寫未幾,報 道亦少。外地中英文兩大報章對同一歷史事情及華社活動的不同注釋,闡明了不同教育背景的學問階級,有其各自不同的愛好與著重點,在一般題目的處置上,確實 有所不同!
  此外, 一場大型的國際學術研討會《辛亥反動:孫中山、反動志士與新世紀瞻望》也將于11月3日至4日在新加坡濱華大酒店舉行。這是由晚晴園與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 系,及臺南國父留念館結合舉行的。與會者有來自中國、臺灣、香港、澳大利亞、日本和新加坡等地的40多位學者參與學術議論。
  新加坡為何如此高調地舉行辛亥反動百年慶典
  新加坡為何如此高調地舉行辛亥反動百年慶典呢?這能夠從幾方面來剖析。
  從天文地位上說,新加坡是東西交通的匯點,在晚清時的海內筆記中早已被譽為“南洋第一埠頭”。新加坡也是西北亞地域中,華人人數最多,財力最富的。歷史上,新加坡與中國聯系淵遠流長,新加坡是中國在海內設置領事的第一個中央 (1877年)。作為反清反動活動的總首領,孫中山是希冀海內華人在經濟上援助中國的軍事起義,新加坡于是又成了孫中山在海內的一個主要反動基地。
  再者,明末反清活動失利后,不少反清義士避難新馬一帶。馬六甲青云亭第三任亭主李為經,就是反清復明義士。新加坡勞明達街 (Lavender Street) 的社公廟也有73個“反清復明義士”的神位。洪秀全指導的安定天國農民活動,是受梁亞發的《勸世良言》一書所影響。梁亞發是一名刻書匠,已經在馬六甲及新加坡兩地任務。這一切闡明新馬地域早已有反動火種,孫中山的到來只是撲滅火種而已——晚晴園見證了這段歷史!
  新馬地域多閩粵人。閩粵地處中國西北邊疆邊境,其族人很早就與陸地發作聯系,眼界寬闊,思想較閉塞的邊疆開通得多,能承受新思想、新事物。十九世紀已 經是陸地文化的時期,不少閩粵族人飄洋過海,以集團冒險的恐懼肉體,寫下了在異地家鄉樹立家園,拼搏勝利的悲壯歷史。由于這些移民臨時流浪在外,他們所祈 望的是有一個弱小的祖國作后臺,以提高他們在海內的地位,因而對孫中山的反動主意輕易惹起共鳴!
  總之,海內華人對辛亥反動的嚴重意義,在于思想與財富倒流,從而影響中國的政局。在這塊土地上,我們已經是大歷史的一環,在改動中國近代史上扮演主要角色,足以為豪。
  假如說晚年清朝駐新加坡領事左秉隆在這里已經展開文教事業,培育下層學問分子的“外向之心”,那么受孫中山影響所成立的書報社,更將封閉民智的活動,推行到下層群眾,為日后的新加坡所欲建立的文化遠景,打下根底。
  重新開館后的晚晴園繼續了孫中山的人文肉體。此次晚晴園制造了一系列留念品,其中有特地為先生編寫的連環圖,虐-待先生收費觀賞,同時招募先生做義工。經過晚晴園,啟示新一代年老人對歷史的愛好與驕傲感,是值得贊同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留念辛亥反動百年慶典,其間隱含的經濟要素大于歷史文化的層面。晚晴園重新開館后一星期,迎來了逾萬名訪客。當前合作國度旅游局,晚 晴園將是新加坡一個主要的人文景觀。假以光陰,晚晴園作為新中兩國群眾單獨回憶的文化遺產,無須置疑。正如時任中國內政部長李肇星在2003年7月25日 蒞訪晚晴園時說:“晚晴園是中國群眾和新加坡群眾單獨的肉體財富”。晚晴園增強了新中兩國的友誼, 而這份異乎尋常的歷史友誼與肉體財富,有益于接軌起飛中國的經濟列車!
  對我集團而言,辛亥反動百年慶典的最大感受,就是數次率領來自海內和外地的攝制組職員,重溫孫中山在新加坡的腳印。當1988年中華總商會拍攝《晚晴 園與孫中山》歷史記載片時,已經走了一次。此次重蹈舊路,故地重游,別有一番味道!由于這是歷史之旅,所到之處,當然以歷史的眼光看題目。其中最為深入的 是不少古修建物,在鄉村重建的規劃下被撤除了。往常在歷史遺址上,屹立的是一幢幢的高樓大廈,撫今追昔,人事寂寥,這是我們從荒涼到提高的代價!
  晚晴園之有本日,其最大功勞應歸功于中華總商會。假如沒有晚期中華總商會六位指導人:李光前、李俊承、李振殿、陳延謙、楊兇兆、周獻瑞的遠大眼光,在1937年將敗落的晚晴園從印度商人手中結合出資購回 (晚晴園曾一度變賣給印商),索取維護治理;假如沒有自1937年以來,歷屆總商會董事諸公無怨無悔地以集團及集團氣力,力圖庇護這座歷史修建物,晚晴園早已變了樣子容貌! 從1937年到2009年晚晴園正式歸入國度文物局的治理零碎,整整72年的工夫,中華總商會在維護這座歷史遺跡,功不可沒。際此辛亥反動百年,謹以此文向歷屆中華總商會董事們致以最高尚的敬意!
  作者為外地歷史學者


囧寨 - 柯木林:新加坡纪念辛亥百年的意义
http://jiong.shanzhai.china.com/club/thread/564932/000/120/213/9_1.html



谈古论今
2011年10月8日 (星期六), 随着晚晴园的重新开馆与中山公园的开幕,新加坡将纪念辛亥革命的百年庆典推到了高峰。此次受邀参加庆典的嘉宾约五百多位,其中一百多位来自海外,包括革命先贤与支持者的后裔,盛况空前。
由副总理张志贤主持仪式是十分贴切的。他本人的家族史,就与这桩重大的历史事件息息相关,晚晴园的主人张永福就是副总理的曾伯父。
张永福与张志贤的关系,是我在1995年编篡《新华历史人物列传》一书时发现的,后来求得张志贤本人证实。因此,在1995年11月25日的新书发布会 上,就邀请时任环境发展部代部长兼国防部高级政务部长的张志贤主持仪式,地点也在晚晴园。如今一晃16年过去,晚晴园旧貌换新颜,别有一番魅力!
悠悠一百年,弹指瞬间,世界格局经已翻天覆地,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也逐渐明晰。我认为,辛亥革命是近百年来中国一批有识之士,为寻求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体系而展开的运动。然而,这场运动的过程是旣痛苦又曲折的。
辛亥革命是政治革命,继辛亥革命之后的共产革命则是社会革命。政治革命只是推翻旧政权,社会革命却彻底完成社会階层的重组。从1949年到1978年的三十年间,经过了风风雨雨的建国历程后,中国终于在1978年找到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 “改革开放” 新道路。这是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历史启示。
在新加坡,最早掀开辛亥革命百年庆典序幕的是中山会馆。中山会馆于2011年3月13日举办“华侨华人与辛亥百年”学术交流会,并接待来自中山市大型人文项目东南亚采访组的摄影队,拍摄孙中山在新加坡的足迹 ; 随后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也在5月13日展开《辛亥革命100周年》座谈会,邀请本地多位华社领袖和学者反思、探讨和研究新加坡早期华人对辛亥革命所作的牺牲与贡献; 接下来广州孙中山海外基金会《海外再现:走进新加坡》访问团也于9月13日到来摄制记录片。新传媒8频道则于10月6日特別播放介绍晚晴园的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联合早报》于10月6日刊出52版专题特辑“百年辛亥,南洋回眸”,大篇幅报道有关辛亥革命的信息。但《海峡时报》的特写不多,报道亦 少。本地中英文两大报章对同一历史事件及华社活动的不同诠释,说明了不同教育背景的知识阶层,有其各自不同的兴趣与着重点,在个别问题的处理上,的确有所 不同!
此外, 一场大型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辛亥革命:孙中山、革命志士与新世纪展望》也将于11月3日至4日在新加坡滨华大酒店举行。这是由晚晴园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 系,及台北国父纪念馆联合举办的。与会者有来自中国、台湾、香港、澳大利亚、日本和新加坡等地的40多位学者参与学术讨论。
新加坡为何如此高调地举办辛亥革命百年庆典
新加坡为何如此高调地举办辛亥革命百年庆典呢?这可以从几方面来分析。
从地理位置上说,新加坡是东西交通的汇点,在晚清时的海外笔记中早已被誉为“南洋第一埠头”。新加坡也是东南亚地区中,华人人数最多,财力最富的。历史上,新加坡与中国关系渊远流长,新加坡是中国在海外设置领事的第一个地方 (1877年)。作为反清革命运动的总领袖,孙中山是期望海外华人在经济上支援中国的军事起义,新加坡于是又成了孙中山在海外的一个重要革命基地。
再者,明末反清运动失败后,不少反清义士避难新马一带。马六甲青云亭第三任亭主李为经,就是反清复明义士。新加坡劳明达街 (Lavender Street) 的社公庙也有73个“反清复明义士”的神位。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是受梁亚发的《劝世良言》一书所影响。梁亚发是一名刻书匠,曾经在马六甲及新加坡两地工作。这一切说明新马地区早已有革命火种,孙中山的到来只是点燃火种而已——晚晴园见证了这段历史!
新马地区多闽粤人。闽粤地处中国东南沿海边陲,其族人很早就与海洋发生关系,眼界开阔,思想较闭塞的内地开明得多,能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十九世纪已经是 海洋文明的时代,不少闽粤族人飘洋过海,以个人冒险的无畏精神,写下了在异地他乡建立家园,拼搏成功的悲壮历史。由于这些移民长期漂泊在外,他们所祈望的 是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作后盾,以提高他们在海外的地位,因此对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容易引起共鸣!
总之,海外华人对辛亥革命的重大意义,在于思想与财富倒流,从而影响中国的政局。在这块土地上,我们曾经是大历史的一环,在改变中国近代史上扮演重要角色,足以为豪。
如果说早年清朝驻新加坡领事左秉隆在这里已经开展文教事业,培养上层知识分子的“内向之心”,那么受孙中山影响所成立的书报社,更将开启民智的活动,推广到下层人民,为日后的新加坡所欲构建的文化蓝图,打下基础。
重新开馆后的晚晴园继承了孙中山的人文精神。此次晚晴园制作了一系列纪念品,其中有专门为学生编写的连环图,优待学生免费参观,同时招募学生做义工。通过晚晴园,启发新一代年轻人对历史的兴趣与自豪感,是值得赞许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纪念辛亥革命百年庆典,其间隐含的经济因素大于历史文化的层面。晚晴园重新开馆后一星期,迎来了逾万名访客。以后配合国家旅游局,晚晴园 将是新加坡一个重要的人文景观。假以时日,晚晴园作为新中两国人民共同记忆的文化遗产,毋庸置疑。正如时任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在2003年7月25日莅访 晚晴园时说:“晚晴园是中国人民和新加坡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晚晴园加强了新中两国的情谊, 而这份与众不同的历史情谊与精神财富,有利于接轨腾飞中国的经济列车!
对我个人而言,辛亥革命百年庆典的最大感受,就是数次带领来自海外和本地的摄制组人员,重温孙中山在新加坡的足跡。当1988年中华总商会拍摄《晚晴园与 孙中山》历史记录片时,已经走了一次。此次重蹈旧路,故地重游,别有一番滋味!由于这是历史之旅,所到之处,当然以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其中最为深刻的是不 少古建筑物,在城市重建的规划下被拆除了。如今在历史遗址上,耸立的是一幢幢的高楼大厦,抚今追昔,人事寂寥,这是我们从荒芜到进步的代价!
晚晴园之有今日,其最大功绩应归功于中华总商会。如果没有早期中华总商会六位领导人:李光前、李俊承、李振殿、陈延谦、杨吉兆、周献瑞的远大目光,在1937年将破落的晚晴园从印度商人手中联合出资购回 (晚晴园曾一度变卖给印商),给予保护管理;如果没有自1937年以来,历届总商会董事诸公无怨无悔地以团体及个人力量,力图呵护这座历史建筑物,晚晴园早已变了模样! 从1937年到2009年晚晴园正式纳入国家文物局的管理系统,整整72年的时间,中华总商会在维护这座历史古迹,功不可没。际此辛亥革命百年,谨以此文向历届中华总商会董事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随笔南洋 - 柯木林:新加坡纪念辛亥百年的意义
http://www.sgwritings.com/bbs/viewthread.php?tid=60282

 谈古论今
  2011年10月8日 (星期六), 随着晚晴园的重新开馆与中山公园的开幕,新加坡将纪念辛亥革命的百年庆典推到了高峰。此次受邀参加庆典的嘉宾约五百多位,其中一百多位来自海外,包括革命先贤与支持者的后裔,盛况空前。
  由副总理张志贤主持仪式是十分贴切的。他本人的家族史,就与这桩重大的历史事件息息相关,晚晴园的主人张永福就是副总理的曾伯父。
  张永福与张志贤的关系,是我在1995年编篡《新华历史人物列传》一书时发现的,后来求得张志贤本人证实。因此,在1995年11月25日的新书发布 会上,就邀请时任环境发展部代部长兼国防部高级政务部长的张志贤主持仪式,地点也在晚晴园。如今一晃16年过去,晚晴园旧貌换新颜,别有一番魅力!
  悠悠一百年,弹指瞬间,世界格局经已翻天覆地,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也逐渐明晰。我认为,辛亥革命是近百年来中国一批有识之士,为寻求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体系而展开的运动。然而,这场运动的过程是旣痛苦又曲折的。
  辛亥革命是政治革命,继辛亥革命之后的共产革命则是社会革命。政治革命只是推翻旧政权,社会革命却彻底完成社会階层的重组。从1949年到1978年的三十年间,经过了风风雨雨的建国历程后,中国终于在1978年找到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 “改革开放” 新道路。这是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历史启示。
  在新加坡,最早掀开辛亥革命百年庆典序幕的是中山会馆。中山会馆于2011年3月13日举办“华侨华人与辛亥百年”学术交流会,并接待来自中山市大型人文项目东南亚采访组的摄影队,拍摄孙中山在新加坡的足迹 ; 随后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也在5月13日展开《辛亥革命100周年》座谈会,邀请本地多位华社领袖和学者反思、探讨和研究新加坡早期华人对辛亥革命所作的牺牲与贡献; 接下来广州孙中山海外基金会《海外再现:走进新加坡》访问团也于9月13日到来摄制记录片。新传媒8频道则于10月6日特別播放介绍晚晴园的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联合早报》于10月6日刊出52版专题特辑“百年辛亥,南洋回眸”,大篇幅报道有关辛亥革命的信息。但《海峡时报》的特写不多,报道 亦少。本地中英文两大报章对同一历史事件及华社活动的不同诠释,说明了不同教育背景的知识阶层,有其各自不同的兴趣与着重点,在个别问题的处理上,的确有 所不同!
  此外, 一场大型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辛亥革命:孙中山、革命志士与新世纪展望》也将于11月3日至4日在新加坡滨华大酒店举行。这是由晚晴园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 系,及台北国父纪念馆联合举办的。与会者有来自中国、台湾、香港、澳大利亚、日本和新加坡等地的40多位学者参与学术讨论。

新加坡为何如此高调地举办辛亥革命百年庆典
  新加坡为何如此高调地举办辛亥革命百年庆典呢?这可以从几方面来分析。
  从地理位置上说,新加坡是东西交通的汇点,在晚清时的海外笔记中早已被誉为“南洋第一埠头”。新加坡也是东南亚地区中,华人人数最多,财力最富的。历史上,新加坡与中国关系渊远流长,新加坡是中国在海外设置领事的第一个地方 (1877年)。作为反清革命运动的总领袖,孙中山是期望海外华人在经济上支援中国的军事起义,新加坡于是又成了孙中山在海外的一个重要革命基地。
  再者,明末反清运动失败后,不少反清义士避难新马一带。马六甲青云亭第三任亭主李为经,就是反清复明义士。新加坡劳明达街 (Lavender Street) 的社公庙也有73个“反清复明义士”的神位。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是受梁亚发的《劝世良言》一书所影响。梁亚发是一名刻书匠,曾经在马六甲及新加坡两地工作。这一切说明新马地区早已有革命火种,孙中山的到来只是点燃火种而已——晚晴园见证了这段历史!
  新马地区多闽粤人。闽粤地处中国东南沿海边陲,其族人很早就与海洋发生关系,眼界开阔,思想较闭塞的内地开明得多,能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十九世纪已 经是海洋文明的时代,不少闽粤族人飘洋过海,以个人冒险的无畏精神,写下了在异地他乡建立家园,拼搏成功的悲壮历史。由于这些移民长期漂泊在外,他们所祈 望的是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作后盾,以提高他们在海外的地位,因此对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容易引起共鸣!
  总之,海外华人对辛亥革命的重大意义,在于思想与财富倒流,从而影响中国的政局。在这块土地上,我们曾经是大历史的一环,在改变中国近代史上扮演重要角色,足以为豪。
  如果说早年清朝驻新加坡领事左秉隆在这里已经开展文教事业,培养上层知识分子的“内向之心”,那么受孙中山影响所成立的书报社,更将开启民智的活动,推广到下层人民,为日后的新加坡所欲构建的文化蓝图,打下基础。
  重新开馆后的晚晴园继承了孙中山的人文精神。此次晚晴园制作了一系列纪念品,其中有专门为学生编写的连环图,优待学生免费参观,同时招募学生做义工。通过晚晴园,启发新一代年轻人对历史的兴趣与自豪感,是值得赞许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纪念辛亥革命百年庆典,其间隐含的经济因素大于历史文化的层面。晚晴园重新开馆后一星期,迎来了逾万名访客。以后配合国家旅游局,晚 晴园将是新加坡一个重要的人文景观。假以时日,晚晴园作为新中两国人民共同记忆的文化遗产,毋庸置疑。正如时任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在2003年7月25日 莅访晚晴园时说:“晚晴园是中国人民和新加坡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晚晴园加强了新中两国的情谊, 而这份与众不同的历史情谊与精神财富,有利于接轨腾飞中国的经济列车!
  对我个人而言,辛亥革命百年庆典的最大感受,就是数次带领来自海外和本地的摄制组人员,重温孙中山在新加坡的足跡。当1988年中华总商会拍摄《晚晴 园与孙中山》历史记录片时,已经走了一次。此次重蹈旧路,故地重游,别有一番滋味!由于这是历史之旅,所到之处,当然以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其中最为深刻的 是不少古建筑物,在城市重建的规划下被拆除了。如今在历史遗址上,耸立的是一幢幢的高楼大厦,抚今追昔,人事寂寥,这是我们从荒芜到进步的代价!
  晚晴园之有今日,其最大功绩应归功于中华总商会。如果没有早期中华总商会六位领导人:李光前、李俊承、李振殿、陈延谦、杨吉兆、周献瑞的远大目光,在1937年将破落的晚晴园从印度商人手中联合出资购回 (晚晴园曾一度变卖给印商),给予保护管理;如果没有自1937年以来,历届总商会董事诸公无怨无悔地以团体及个人力量,力图呵护这座历史建筑物,晚晴园早已变了模样! 从1937年到2009年晚晴园正式纳入国家文物局的管理系统,整整72年的时间,中华总商会在维护这座历史古迹,功不可没。际此辛亥革命百年,谨以此文向历届中华总商会董事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作者为本地历史学者


四月网 - 柯木林:新加坡纪念辛亥百年的意义
http://www.m4.cn/opinion/1134032.shtml

 谈古论今
  2011年10月8日 (星期六), 随着晚晴园的重新开馆与中山公园的开幕,新加坡将纪念辛亥革命的百年庆典推到了高峰。此次受邀参加庆典的嘉宾约五百多位,其中一百多位来自海外,包括革命先贤与支持者的后裔,盛况空前。
  由副总理张志贤主持仪式是十分贴切的。他本人的家族史,就与这桩重大的历史事件息息相关,晚晴园的主人张永福就是副总理的曾伯父。
  张永福与张志贤的关系,是我在1995年编篡《新华历史人物列传》一书时发现的,后来求得张志贤本人证实。因此,在1995年11月25日的新书发布 会上,就邀请时任环境发展部代部长兼国防部高级政务部长的张志贤主持仪式,地点也在晚晴园。如今一晃16年过去,晚晴园旧貌换新颜,别有一番魅力!
  悠悠一百年,弹指瞬间,世界格局经已翻天覆地,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也逐渐明晰。我认为,辛亥革命是近百年来中国一批有识之士,为寻求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体系而展开的运动。然而,这场运动的过程是旣痛苦又曲折的。
  辛亥革命是政治革命,继辛亥革命之后的共产革命则是社会革命。政治革命只是推翻旧政权,社会革命却彻底完成社会階层的重组。从1949年到1978年的三十年间,经过了风风雨雨的建国历程后,中国终于在1978年找到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 “改革开放” 新道路。这是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历史启示。
  在新加坡,最早掀开辛亥革命百年庆典序幕的是中山会馆。中山会馆于2011年3月13日举办“华侨华人与辛亥百年”学术交流会,并接待来自中山市大型人文项目东南亚采访组的摄影队,拍摄孙中山在新加坡的足迹 ; 随后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也在5月13日展开《辛亥革命100周年》座谈会,邀请本地多位华社领袖和学者反思、探讨和研究新加坡早期华人对辛亥革命所作的牺牲与贡献; 接下来广州孙中山海外基金会《海外再现:走进新加坡》访问团也于9月13日到来摄制记录片。新传媒8频道则于10月6日特別播放介绍晚晴园的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联合早报》于10月6日刊出52版专题特辑“百年辛亥,南洋回眸”,大篇幅报道有关辛亥革命的信息。但《海峡时报》的特写不多,报道 亦少。本地中英文两大报章对同一历史事件及华社活动的不同诠释,说明了不同教育背景的知识阶层,有其各自不同的兴趣与着重点,在个别问题的处理上,的确有 所不同!
  此外, 一场大型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辛亥革命:孙中山、革命志士与新世纪展望》也将于11月3日至4日在新加坡滨华大酒店举行。这是由晚晴园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 系,及台北国父纪念馆联合举办的。与会者有来自中国、台湾、香港、澳大利亚、日本和新加坡等地的40多位学者参与学术讨论。
新加坡为何如此高调地举办辛亥革命百年庆典
  新加坡为何如此高调地举办辛亥革命百年庆典呢?这可以从几方面来分析。
  从地理位置上说,新加坡是东西交通的汇点,在晚清时的海外笔记中早已被誉为“南洋第一埠头”。新加坡也是东南亚地区中,华人人数最多,财力最富的。历史上,新加坡与中国关系渊远流长,新加坡是中国在海外设置领事的第一个地方 (1877年)。作为反清革命运动的总领袖,孙中山是期望海外华人在经济上支援中国的军事起义,新加坡于是又成了孙中山在海外的一个重要革命基地。
  再者,明末反清运动失败后,不少反清义士避难新马一带。马六甲青云亭第三任亭主李为经,就是反清复明义士。新加坡劳明达街 (Lavender Street) 的社公庙也有73个“反清复明义士”的神位。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是受梁亚发的《劝世良言》一书所影响。梁亚发是一名刻书匠,曾经在马六甲及新加坡两地工作。这一切说明新马地区早已有革命火种,孙中山的到来只是点燃火种而已——晚晴园见证了这段历史!
  新马地区多闽粤人。闽粤地处中国东南沿海边陲,其族人很早就与海洋发生关系,眼界开阔,思想较闭塞的内地开明得多,能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十九世纪已 经是海洋文明的时代,不少闽粤族人飘洋过海,以个人冒险的无畏精神,写下了在异地他乡建立家园,拼搏成功的悲壮历史。由于这些移民长期漂泊在外,他们所祈 望的是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作后盾,以提高他们在海外的地位,因此对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容易引起共鸣!
  总之,海外华人对辛亥革命的重大意义,在于思想与财富倒流,从而影响中国的政局。在这块土地上,我们曾经是大历史的一环,在改变中国近代史上扮演重要角色,足以为豪。
  如果说早年清朝驻新加坡领事左秉隆在这里已经开展文教事业,培养上层知识分子的“内向之心”,那么受孙中山影响所成立的书报社,更将开启民智的活动,推广到下层人民,为日后的新加坡所欲构建的文化蓝图,打下基础。
  重新开馆后的晚晴园继承了孙中山的人文精神。此次晚晴园制作了一系列纪念品,其中有专门为学生编写的连环图,优待学生免费参观,同时招募学生做义工。通过晚晴园,启发新一代年轻人对历史的兴趣与自豪感,是值得赞许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纪念辛亥革命百年庆典,其间隐含的经济因素大于历史文化的层面。晚晴园重新开馆后一星期,迎来了逾万名访客。以后配合国家旅游局,晚 晴园将是新加坡一个重要的人文景观。假以时日,晚晴园作为新中两国人民共同记忆的文化遗产,毋庸置疑。正如时任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在2003年7月25日 莅访晚晴园时说:“晚晴园是中国人民和新加坡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晚晴园加强了新中两国的情谊, 而这份与众不同的历史情谊与精神财富,有利于接轨腾飞中国的经济列车!
  对我个人而言,辛亥革命百年庆典的最大感受,就是数次带领来自海外和本地的摄制组人员,重温孙中山在新加坡的足跡。当1988年中华总商会拍摄《晚晴 园与孙中山》历史记录片时,已经走了一次。此次重蹈旧路,故地重游,别有一番滋味!由于这是历史之旅,所到之处,当然以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其中最为深刻的 是不少古建筑物,在城市重建的规划下被拆除了。如今在历史遗址上,耸立的是一幢幢的高楼大厦,抚今追昔,人事寂寥,这是我们从荒芜到进步的代价!
  晚晴园之有今日,其最大功绩应归功于中华总商会。如果没有早期中华总商会六位领导人:李光前、李俊承、李振殿、陈延谦、杨吉兆、周献瑞的远大目光,在1937年将破落的晚晴园从印度商人手中联合出资购回 (晚晴园曾一度变卖给印商),给予保护管理;如果没有自1937年以来,历届总商会董事诸公无怨无悔地以团体及个人力量,力图呵护这座历史建筑物,晚晴园早已变了模样! 从1937年到2009年晚晴园正式纳入国家文物局的管理系统,整整72年的时间,中华总商会在维护这座历史古迹,功不可没。际此辛亥革命百年,谨以此文向历届中华总商会董事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军事秀 - 新加坡纪念辛亥百年的意义
http://www.junshixiu.com/like/14805

 ● 柯木林
  2011年10月8日(星期六),随着晚晴园的重新开馆与中山公园的开幕,新加坡将纪念辛亥革命的百年庆典推到了高峰。此次受邀参加庆典的嘉宾约五百多位,其中一百多位来自海外,包括革命先贤与支持者的后裔,盛况空前。
  由副总理张志贤主持仪式是十分贴切的。他本人的家族史,就与这桩重大的历史事件息息相关,晚晴园的主人张永福就是副总理的曾伯父。
  张永福与张志贤的关系,是我在1995年编篡《新华历史人物列传》一书时发现的,后来求得张志贤本人证实。因此,在1995年11月25日的新书发布 会上,就邀请时任环境发展部代部长兼国防部高级政务部长的张志贤主持仪式,地点也在晚晴园。如今一晃16年过去,晚晴园旧貌换新颜,别有一番魅力!
  悠悠一百年,弹指瞬间,世界格局经已翻天覆地,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也逐渐明晰。我认为,辛亥革命是近百年来中国一批有识之士,为寻求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体系而展开的运动。然而,这场运动的过程是旣痛苦又曲折的。
  辛亥革命是政治革命,继辛亥革命之后的共产革命则是社会革命。政治革命只是推翻旧政权,社会革命却彻底完成社会階层的重组。从1949年到1978年 的三十年间,经过了风风雨雨的建国历程后,中国终于在1978年找到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 新道路。这是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历史启示。
  在新加坡,最早掀开辛亥革命百年庆典序幕的是中山会馆。中山会馆于2011年3月13日举办“华侨华人与辛亥百年”学术交流会,并接待来自中山市大型 人文项目东南亚采访组的摄影队,拍摄孙中山在新加坡的足迹;随后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也在5月13日展开《辛亥革命100周年》座谈会,邀请本地多位华社领 袖和学者反思、探讨和研究新加坡早期华人对辛亥革命所作的牺牲与贡献;接下来广州孙中山海外基金会《海外再现:走进新加坡》访问团也于9月13日到来摄制 记录片。新传媒8频道则于10月6日特別播放介绍晚晴园的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联合早报》于10月6日刊出52版专题特辑“百年辛亥,南洋回眸”,大篇幅报道有关辛亥革命的信息。但《海峡时报》的特写不多,报道 亦少。本地中英文两大报章对同一历史事件及华社活动的不同诠释,说明了不同教育背景的知识阶层,有其各自不同的兴趣与着重点,在个别问题的处理上,的确有 所不同!
  此外,一场大型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辛亥革命:孙中山、革命志士与新世纪展望》也将于11月3日至4日在新加坡滨华大酒店举行。这是由晚晴园与新加坡国 立大学中文系,及台北国父纪念馆联合举办的。与会者有来自中国、台湾、香港、澳大利亚、日本和新加坡等地的40多位学者参与学术讨论。

新加坡为何如此高调地举办辛亥革命百年庆典
新加坡为何如此高调地举办辛亥革命百年庆典呢?这可以从几方面来分析。
  从地理位置上说,新加坡是东西交通的汇点,在晚清时的海外笔记中早已被誉为“南洋第一埠头”。新加坡也是东南亚地区中,华人人数最多,财力最富的。历 史上,新加坡与中国关系渊远流长,新加坡是中国在海外设置领事的第一个地方(1877年)。作为反清革命运动的总领袖,孙中山是期望海外华人在经济上支援 中国的军事起义,新加坡于是又成了孙中山在海外的一个重要革命基地。
  再者,明末反清运动失败后,不少反清义士避难新马一带。马六甲青云亭第三任亭主李为经,就是反清复明义士。新加坡劳明达街(Lavender Street)的社公庙也有73个“反清复明义士”的神位。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是受梁亚发的《劝世良言》一书所影响。梁亚发是一名刻书匠,曾 经在马六甲及新加坡两地工作。这一切说明新马地区早已有革命火种,孙中山的到来只是点燃火种而已——晚晴园见证了这段历史!
  新马地区多闽粤人。闽粤地处中国东南沿海边陲,其族人很早就与海洋发生关系,眼界开阔,思想较闭塞的内地开明得多,能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十九世纪已 经是海洋文明的时代,不少闽粤族人飘洋过海,以个人冒险的无畏精神,写下了在异地他乡建立家园,拼搏成功的悲壮历史。由于这些移民长期漂泊在外,他们所祈 望的是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作后盾,以提高他们在海外的地位,因此对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容易引起共鸣!
  总之,海外华人对辛亥革命的重大意义,在于思想与财富倒流,从而影响中国的政局。在这块土地上,我们曾经是大历史的一环,在改变中国近代史上扮演重要角色,足以为豪。
  如果说早年清朝驻新加坡领事左秉隆在这里已经开展文教事业,培养上层知识分子的“内向之心”,那么受孙中山影响所成立的书报社,更将开启民智的活动,推广到下层人民,为日后的新加坡所欲构建的文化蓝图,打下基础。
  重新开馆后的晚晴园继承了孙中山的人文精神。此次晚晴园制作了一系列纪念品,其中有专门为学生编写的连环图,优待学生免费参观,同时招募学生做义工。通过晚晴园,启发新一代年轻人对历史的兴趣与自豪感,是值得赞许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纪念辛亥革命百年庆典,其间隐含的经济因素大于历史文化的层面。晚晴园重新开馆后一星期,迎来了逾万名访客。以后配合国家旅游局,晚 晴园将是新加坡一个重要的人文景观。假以时日,晚晴园作为新中两国人民共同记忆的文化遗产,毋庸置疑。正如时任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在2003年7月25日 莅访晚晴园时说:“晚晴园是中国人民和新加坡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晚晴园加强了新中两国的情谊,而这份与众不同的历史情谊与精神财富,有利于接轨腾飞中 国的经济列车!
  对我个人而言,辛亥革命百年庆典的最大感受,就是数次带领来自海外和本地的摄制组人员,重温孙中山在新加坡的足跡。当1988年中华总商会拍摄《晚晴 园与孙中山》历史记录片时,已经走了一次。此次重蹈旧路,故地重游,别有一番滋味!由于这是历史之旅,所到之处,当然以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其中最为深刻的 是不少古建筑物,在城市重建的规划下被拆除了。如今在历史遗址上,耸立的是一幢幢的高楼大厦,抚今追昔,人事寂寥,这是我们从荒芜到进步的代价!
  晚晴园之有今日,其最大功绩应归功于中华总商会。如果没有早期中华总商会六位领导人:李光前、李俊承、李振殿、陈延谦、杨吉兆、周献瑞的远大目光,在 1937年将破落的晚晴园从印度商人手中联合出资购回(晚晴园曾一度变卖给印商),给予保护管理;如果没有自1937年以来,历届总商会董事诸公无怨无悔 地以团体及个人力量,力图呵护这座历史建筑物,晚晴园早已变了模样!从1937年到2009年晚晴园正式纳入国家文物局的管理系统,整整72年的时间,中 华总商会在维护这座历史古迹,功不可没。际此辛亥革命百年,谨以此文向历届中华总商会董事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作者为本地历史学者


中国新闻网 - 辛亥百年:新加坡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热度不减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1/10-29/3423437.shtml



  中新社新加坡10月29日电 题:新加坡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热度不减                
  中新社记者 田军 张冬冬
  从街头到纪念馆,从讲座到展览,从演出到研讨会,东南亚岛国新加坡正兴起一股纪念、研究辛亥百年的热潮。
  在长约3公里、遍布文化历史古迹的马里士他路上,灯杆上一面面蓝色旗帜广告语迎风招展,上面用中英文写着:“晚晴园自10月9日至10月30日免费开放”。
  晚晴园——新加坡国家文物局属下的孙中山南洋纪念馆,就坐落在马里士他路的一角。这里曾是孙中山先生在南洋的革命基地,连日来正举办辛亥百年展,展出孙中山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图片和珍贵资料。
  10月底的新加坡正是多雨季节,天气变化无常,尽管如此,每天10时许,晚晴园门前仍是人流聚集,等待开馆参观,直到下午闭馆,人流几无间断。观展的人群中,有坐着轮椅的耄耋老人,有背着书包雀跃的学生。
  今年75岁的孙晋供11年前从印尼移居新加坡,他看到广告特意赶来,“今年是辛亥一百周年,我很想了解那段历史”。
  现年72岁的居民张训勇是本地华人,他之前不止一次到过晚晴园,“我对孙中山很有感情,晚晴园重新装修后,一定要过来看看,现在展品多了,人气也多了不少”。
  中老年人参展大多源于对孙中山的情结,小学生前来则更多蕴含着教育意义。孙中山南洋纪念馆馆长潘宣辉透露,此次晚晴园制作了一系列纪念品,其中有专门为学生编写的连环画和拼图,优待学生免费参观,同时招募学生做义工,“启发新一代年轻人对那段历史的兴趣”。
  辛亥百年展览的观展热度远远超过主办方想象,据悉,从10月9日晚晴园重新开放至今,访客数量已逼近6万人次。
  除了展览的火爆,学术界也表现出对辛亥百年的足够热情。自10月初开始,陆续有新加坡本地专家学者作客晚晴园主办的“百年辛亥忆晚晴”系列讲座,围绕 百年辛亥与新加坡的联系发表见解。从南洋华侨作用到本土革命先驱故事,内容广泛,讲座将一直持续到今年底,时间跨度达三个月。
  在系列讲座之一《空白的足迹 ——孙中山来新次数及同盟会成立时间探讨》讲座现场,记者看到,百余听众不时与主讲人交流,场面活跃,原定一个半小时的讲座延长了30多分钟才结束。
  而据了解, 一场大型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辛亥革命:孙中山、革命志士与新世纪展望》将于11月3日至4日在新加坡举行。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大利亚、日本和新加坡等地的40多位学者届时参与,将学术界辛亥纪念活动推向高潮。
  新加坡的舆论也对辛亥百年保持着高温度,《联合早报》28日刊发历史学者柯木林的文章《新加坡纪念辛亥百年的意义》,从历史文化与经济因素分析新加坡与中国的联系。《联合早报》总编辑吴新迪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指出,其实,该报自10月以来一直在不间断地报道辛亥百年活动,并于10月6日刊出52版专题特辑“百年辛亥,南洋回眸”。
  10月9日,北京隆重举行了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大会,数千里之外的新加坡,则于10月8日举行庆典,受邀嘉宾逾500人,由晚晴园昔日主人张永福的后辈、现任新加坡副总理张志贤主持仪式。20天过去了,如今的狮城,“辛亥热”依然不减。


青年网 - 辛亥百年:新加坡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热度不减
http://qndw.net/news/new.asp?id=101795

   中新社新加坡10月29日电 题:新加坡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热度不减                
  中新社记者 田军 张冬冬
  从街头到纪念馆,从讲座到展览,从演出到研讨会,东南亚岛国新加坡正兴起一股纪念、研究辛亥百年的热潮。
  在长约3公里、遍布文化历史古迹的马里士他路上,灯杆上一面面蓝色旗帜广告语迎风招展,上面用中英文写着:“晚晴园自10月9日至10月30日免费开放”。
  晚晴园——新加坡国家文物局属下的孙中山南洋纪念馆,就坐落在马里士他路的一角。这里曾是孙中山先生在南洋的革命基地,连日来正举办辛亥百年展,展出孙中山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图片和珍贵资料。
  10月底的新加坡正是多雨季节,天气变化无常,尽管如此,每天10时许,晚晴园门前仍是人流聚集,等待开馆参观,直到下午闭馆,人流几无间断。观展的人群中,有坐着轮椅的耄耋老人,有背着书包雀跃的学生。
  今年75岁的孙晋供11年前从印尼移居新加坡,他看到广告特意赶来,“今年是辛亥一百周年,我很想了解那段历史”。
  现年72岁的居民张训勇是本地华人,他之前不止一次到过晚晴园,“我对孙中山很有感情,晚晴园重新装修后,一定要过来看看,现在展品多了,人气也多了不少”。
  中老年人参展大多源于对孙中山的情结,小学生前来则更多蕴含着教育意义。孙中山南洋纪念馆馆长潘宣辉透露,此次晚晴园制作了一系列纪念品,其中有专门为学生编写的连环画和拼图,优待学生免费参观,同时招募学生做义工,“启发新一代年轻人对那段历史的兴趣”。
  辛亥百年展览的观展热度远远超过主办方想象,据悉,从10月9日晚晴园重新开放至今,访客数量已逼近6万人次。
  除了展览的火爆,学术界也表现出对辛亥百年的足够热情。自10月初开始,陆续有新加坡本地专家学者作客晚晴园主办的“百年辛亥忆晚晴”系列讲座,围绕 百年辛亥与新加坡的联系发表见解。从南洋华侨作用到本土革命先驱故事,内容广泛,讲座将一直持续到今年底,时间跨度达三个月。
  在系列讲座之一《空白的足迹 ——孙中山来新次数及同盟会成立时间探讨》讲座现场,记者看到,百余听众不时与主讲人交流,场面活跃,原定一个半小时的讲座延长了30多分钟才结束。
  而据了解, 一场大型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辛亥革命:孙中山、革命志士与新世纪展望》将于11月3日至4日在新加坡举行。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大利亚、日本和新加坡等地的40多位学者届时参与,将学术界辛亥纪念活动推向高潮。
  新加坡的舆论也对辛亥百年保持着高温度,《联合早报》28日刊发历史学者柯木林的文章《新加坡纪念辛亥百年的意义》,从历史文化与经济因素分析新加坡与中国的联系。《联合早报》总编辑吴新迪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指出,其实,该报自10月以来一直在不间断地报道辛亥百年活动,并于10月6日刊出52版专题特辑“百年辛亥,南洋回眸”。
  10月9日,北京隆重举行了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大会,数千里之外的新加坡,则于10月8日举行庆典,受邀嘉宾逾500人,由晚晴园昔日主人张永福的后辈、现任新加坡副总理张志贤主持仪式。20天过去了,如今的狮城,“辛亥热”依然不减。



中国新闻网 - 辛亥百年:新加坡紀念辛亥革命100週年熱度不減
http://big5.chinanews.com.cn:89/gate/big5/www.chinanews.com/cul/2011/10-29/3423437.shtml



  中新社新加坡10月29日電 題:新加坡紀念辛亥革命100週年熱度不減                
  中新社記者 田軍 張冬冬
  從街頭到紀念館,從講座到展覽,從演出到研討會,東南亞島國新加坡正興起一股紀念、研究辛亥百年的熱潮。
  在長約3公里、遍佈文化歷史古跡的馬利士他路上,燈桿上一面面藍色旗幟廣告語迎風招展,上面用中英文寫著:“晚晴園自10月9日至10月30日免費開放”。
  晚晴園——新加坡國家文物局屬下的孫中山南洋紀念館,就坐落在馬利士他路的一角。這裡曾是孫中山先生在南洋的革命基地,連日來正舉辦辛亥百年展,展出孫中山以及辛亥革命的歷史圖片和珍貴資料。
  10月底的新加坡正是多雨季節,天氣變化無常,儘管如此,每天10時許,晚晴園門前仍是人流聚集,等待開館參觀,直到下午閉館,人流幾無間斷。觀展的人群中,有坐著輪椅的耄耋老人,有背著書包雀躍的學生。
  今年75歲的孫晉供11年前從印尼移居新加坡,他看到廣告特意趕來,“今年是辛亥一百週年,我很想了解那段歷史”。
  現年72歲的居民張訓勇是本地華人,他之前不止一次到過晚晴園,“我對孫中山很有感情,晚晴園重新裝修後,一定要過來看看,現在展品多了,人氣也多了不少”。
  中老年人參展大多源於對孫中山的情結,小學生前來則更多蘊含著教育意義。孫中山南洋紀念館館長潘宣輝透露,此次晚晴園製作了一系列紀念品,其中有專門為學生編寫的連環畫和拼圖,優待學生免費參觀,同時招募學生做義工,“啟發新一代年輕人對那段歷史的興趣”。
  辛亥百年展覽的觀展熱度遠遠超過主辦方想像,據悉,從10月9日晚晴園重新開放至今,訪客數量已逼近6萬人次。
  除了展覽的火爆,學術界也表現出對辛亥百年的足夠熱情。自10月初開始,陸續有新加坡本地專家學者作客晚晴園主辦的“百年辛亥憶晚晴”系列講座,圍繞 百年辛亥與新加坡的聯繫發表見解。從南洋華僑作用到本土革命先驅故事,內容廣泛,講座將一直持續到今年底,時間跨度達三個月。
  在系列講座之一《空白的足跡 ——孫中山來新次數及同盟會成立時間探討》講座現場,記者看到,百餘聽眾不時與主講人交流,場面活躍,原定一個半小時的講座延長了30多分鐘才結束。
  而據了解, 一場大型的國際學術研討會《辛亥革命:孫中山、革命志士與新世紀展望》將於11月3日至4日在新加坡舉行。來自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澳大利亞、日本和新加坡等地的40多位學者屆時參與,將學術界辛亥紀念活動推向高潮。
  新加坡的輿論也對辛亥百年保持著高溫度,《聯合早報》28日刊發歷史學者柯木林的文章《新加坡紀念辛亥百年的意義》,從歷史文化與經濟因素分析新加坡與中國的聯繫。《聯合早報》總編輯吳新迪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指出,其實,該報自10月以來一直在不間斷地報道辛亥百年活動,並於10月6日刊出52版專題特輯“百年辛亥,南洋回眸”。
  10月9日,北京隆重舉行了辛亥革命100週年紀念大會,數千里之外的新加坡,則于10月8日舉行慶典,受邀嘉賓逾500人,由晚晴園昔日主人張永福的後輩、現任新加坡副總理張志賢主持儀式。20天過去了,如今的獅城,“辛亥熱”依然不減。



《联合早报》- 从辛亥革命看新加坡 - 李叶明 (2011-11-02)



联合早报 - 从辛亥革命看新加坡 - 李叶明 (2011-11-02)
http://www.zaobao.com.sg/yl/yl111102_001.shtml

 ● 李叶明
狮城脉搏
认同感中最核心的部分,不可能是建立在经济发展、政治运作、美食或娱乐等层面上。

  从4月开始,本地就有辛亥百年的纪念活动了。随着《联合早报》刊出“百年辛亥,南洋回眸”特辑,以及晚晴园重新开馆、中山公园落成开幕,相关庆祝活动可说是进入高潮。同期,成龙作品《1911辛亥革命》也在本地“壮烈”上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借着这股热潮,我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女儿灌输了一些背景知识,因此带她去看《1911辛亥革命》时,她还不至于摸不着头脑。这部电影相当成功。就连我读 小三的女儿也能被片中人物和故事感染,产生想进一步了解那段历史的欲望。于是我抓住机会,又跟她讲了一番孙中山在新加坡的故事。

辛亥革命与新加坡何干?
  女儿听得兴致勃勃。可是第二天从学校回来,她却像霜打了一般。因为她跟班里的同学谈起这部电影,竟然没人看过,也没人想听,甚至有同学问什么是辛亥革 命?女儿意外遭到被“孤立”的挫折感。不死心的她,尝试去跟老师谈这个话题,而老师也不想多谈,还问了她一句:辛亥革命跟新加坡有什么关系?
  是啊,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部分,它与新加坡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为什么要如此高调的来庆祝?重新开馆的晚晴园一时间迎来大批访客,但是到10月底免费优待结束后,本地人的参观热情还能持续吗?晚晴园的未来是否要靠中国游客来支撑?
  晚晴园开幕后,馆方推出了“百年辛亥忆晚晴”系列讲座。第一场演讲的,是本地历史学者柯木林。凑巧的是,他在讲座中也提出这个问题。之后他表示,其中 隐含的经济因素大于历史文化层面。晚晴园将被发展成一个重要人文景观,这将带来多方面的好处。在《新加坡纪念辛亥百年的意义》一文中,他明确指出,晚晴园 可加强新中两国的情谊,有利于新加坡接轨腾飞中国的经济列车。

历史学习与国家认同
  在重视经济远多过重视文化与历史的新加坡,或许只有上述理由,才是最有说服力的。可我还是固执地认为,学习历史的价值,远超越经济层面。
  菲律宾国父黎刹曾说过:要唤醒人民,就要让他们懂得昨天的历史,激发为明天奋斗的精神。他说这句话,是在反西班牙殖民统治风起云涌的“宣传运动”期 间。“宣传运动”唤醒了菲律宾人的自觉与自信。尽管黎刹没有领导起义,他在起义前就被捕,并很快被西班牙人处死了。但由于在“宣传运动”中的贡献,他依然 被菲律宾人视为国父。
  在中国,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梁启超说,历史是“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辛亥风云人物章太炎更说:“不读史,则无从爱其国家!”可见学习历史,被 视为构建国家认同的基石。很难想象,一个对本国历史不了解的人,会建立起真正的国家认同感。认同感中最核心的部分,不可能是建立在经济发展、政治运作、美 食或娱乐等层面上。
  笔者曾受邀在本地中学讲课。有一次提到英军签投降书的地点——旧福特车厂,那里见证了大英帝国向日军乞降的屈辱历史,标志着新加坡史上最黑暗的日占时 期开始。旧福特车厂如今已是纪念馆,平时少人问津。入口附近的标示牌上有日文,估计是为了吸引日本游客。而我问过那班中学同学,竟然没有一人去参观过。
  难道学习历史,对新加坡人真的不重要吗?回过头来,新加坡为什么要纪念辛亥革命?难道只是为了方便搭上中国崛起的经济快车?要知道,辛亥革命中也有新加坡的位置,中国历史中也有新加坡的故事啊!

中国的历史与新加坡
  诚如柯木林先生指出的,新加坡对于中国,早就有思想与财富的倒流了。在结识孙中山之前,本地商人张永福、陈楚楠、林义顺等就组织了被称为“小桃园俱乐 部”的政治团体。他们曾为上海《苏报》案致电各国领事抗议,他们印制被清廷查禁的邹容遗作《革命军》向国内派发,并以邮寄方式送往各省、州、县衙,甚至连 北京的总理衙门和翰林院也不放过。他们曾创办南洋第一份革命报纸《图南日报》。
  在结识孙中山后,他们成立了同盟会新加坡分会,积极协助孙中山在南洋各地发展组织,使晚晴园一度成为孙中山在南洋的大本营,成为迅速发展起来的南洋各地分会的总部。他们还出钱出力协助孙中山搞起义。辛亥革命十次起义中,就有三次是在晚晴园策划的。
  在今天的晚晴园,您可以看到一幅摄于百年前的历史巨照。那是孙中山当时在晚晴园与本地志士的合影。之所以能有这么高的清晰度,是因为历史研究人员千辛 万苦找到了它的底片。在照片上的十多人中,有四人是张家的——包括土生土长的晚晴园主人张永福,他的外甥林义顺、胞弟张华丹、儿子张秉庚。
  而这次为晚晴园开幕的张志贤副总理,就是张华丹的曾孙、张永福的曾侄孙。另外,本地赫赫有名的富商余东璇有一个堂弟余东雄,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为改变中国的命运,他毅然选择血洒广州、慷慨赴死。如今走在余东璇街上,您会问辛亥革命与新加坡有什么关系吗?

重温历史的价值
  李光耀说,孙中山是“一个改变中国命运的人”;而在这个人背后,有新加坡人的支持。正如柯木林所说,新加坡在改变中国近代史上曾扮演重要角色,我们足 以为豪。晚晴园不仅是新中两国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李肇星语),在构筑新移民对本地认同感方面,它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我们一直在强调新移民对新加坡的认同,可是却忘了,认同感并不来自经济上的吸引。那样的认同是虚伪的、表面的。认同感也不可能是被动的、高压下的产物。培养认同,怎么能忽略我们曾经共同拥有的文化与历史呢?
  当然,学习历史的好处还远不止于此。最近在本地颇有“知名度”的唐太宗曾经说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但可惜,在新加坡的学校教育中还有唐太宗 吗?千万别再问我,唐太宗与新加坡有什么关系?读史使人明智啊!要不然,唐太宗和魏征最近也不会“跑进”新加坡国会的议事厅了。
  在庆祝晚晴园重新开幕的文艺演出中,一首梁文福的新谣作品《历史考试前夕》,令我突然意识到,在梁文福的年代是有学秦始皇和唐太宗的。有没有人想过, 如果没有历史课,我们还会有梁文福和新谣吗?可是今天,我们的历史课去了哪里?人文教育、历史教育的价值,真的那么无足轻重吗?

作者从事教育与科技工作


Sina 全球新闻 - 纪念辛亥百年 新加坡热度不减
http://dailynews.sina.com/gb/news/int/chinapress/20111102/02102886488.html



  从街头到纪念馆,从讲座到展览,从演出到研讨会,东南亚岛国新加坡正兴起一股纪念、研究辛亥百年的热潮。
  自10月初开始,陆续有新加坡本地专家学者作客孙中山南洋纪念馆——晚晴园,围绕“百年辛亥忆晚晴”逐日开讲,从南洋华侨作用到本土革命先驱故事,内容广泛,讲座将持续到今年底。
  在《空白的足迹 ——孙中山来新次数及同盟会成立时间探讨》讲座现场,百余听众不时与主讲人交流,场面活跃,原定一个半小时的讲座延长了30多分钟才结束。
  此外, 一场大型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辛亥革命:孙中山、革命志士与新世纪展望》将于11月3日至4日在新加坡举行。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大利亚、日本和新加坡等地的40多位学者届时参与,将学术界辛亥纪念活动推向高潮。
  新加坡的媒体也对辛亥百年保持着热情,《联合早报》近日刊发历史学者柯木林的文章《新加坡纪念辛亥百年的意义》,从历史文化与经济因素分析新加坡与中国的联系。《联合早报》总编辑吴新迪指出,该报自10月以来一直在不间断地报道辛亥百年活动,并刊出52版专题特辑“百年辛亥,南洋回眸”。
  10月9日,北京隆重举行了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大会,新加坡则于前一天举行庆典,晚晴园昔日主人张永福的后辈、现任新加坡副总理张志贤主持仪式。虽然已有20多天过去,但如今的狮城,“辛亥热”依然不减。中新社


凤凰网 - 辛亥百年南洋行:新加坡大马掀起“辛亥热”背后
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1_11/02/10352953_0.shtml

 新加坡国家文物局属下的孙中山南洋纪念馆(晚晴园), 曾作为孙中山先生在南洋的革命基地,它不只象征了南洋在辛亥革命历史上的定位与角色,更反映了二十 世纪交替间新加坡华侨社会的多元性与多面向,是新加坡华社集体历史的缩影。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之际,晚晴园进行翻新,于2011年10月份重新开放。图为 10月27日的晚晴园。中新社发 苏丹 摄

中新社吉隆坡11月2日电 题:新加坡马来西亚掀起“辛亥热”的背后
中新社记者 董会峰 田军 张冬冬

  二十多天前,曾有媒体报道,新加坡、马来西亚掀起一股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热潮;近一周来,中新社记者实地探寻,发现这股热潮还在持续。相关活动之多,持续时间之长,参与人数之众,前所未见。
  新、马何以会出现此现象?经过深入采访,听闻专家分析,记者发现其背后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是地缘、时缘、“人为”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一,从历史和地缘的角度看,新加坡、马来西亚与中国邻近,关系密切。特别是,“南洋”是孙中山从事革命事业的重镇。比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29 位来自“南洋”;新加坡晚晴园,中山先生曾三度入住。孙中山“九次革命、五到槟城”,1910年的“庇能会议”策划了著名的黄花岗起义,其于辛亥革命的重 要意义日益被学术界所看重。在武昌首义前的艰困岁月里,“南洋”为孙中山和一众辛亥志士提供了募集款项、藏身休整、积聚动能、辗转腾挪等宝贵支持。
  其二,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隆重纪念不仅在海峡两岸、香港澳门、海外侨社,也是新、马两地华人乃至官方的共识。曾担任政要、目前在新加坡国立大 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担任访问学者的杨荣文表示,“我们是整个大潮流的一部分”,辛亥革命影响深远,代表着中国封建时代的结束,对于每个新加坡人,包括非 华族新加坡人在内,都有着重要意义。新加坡知名学者柯木林日前投书报纸,专门解析“新加坡纪念辛亥百年的意义”。马来西亚多位学者也对大马开展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的活动持相似看法,认为有特殊意义。
  其三,华文媒体和有心人士的积极行动,为新、马“辛亥热”推波助澜。新加坡《联合早报》总编辑吴新迪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透露,早在一年前该报就在 筹划如何报道辛亥革命百年,加上晚晴园整修一年重新开放、第11届世界华商大会在新举行,终促成10月6日以52个“百年辛亥南洋回眸”专版呈现。孙中山 一手创办的槟城百年华报《光华日报》,自10月9日起连续推出《孙中山与马新同志》系列专题,该报记者刘钊伊遍访新、马采写的扎实、感性稿件,打动众多读 者,就连新加坡一位从事史料收集的人士也每期必买。马来西亚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星洲日报》,也不吝版面,持续数月聚焦“辛亥百年”,总主笔罗正文对中新社 记者说,除了星洲媒体集团的报道,该报还广泛收集大马其他媒体及新加坡等地有关的文章、专题,拟在明年汇集成册,完整呈现给读者,为历史留存一份新记录。
  可以说,新、马兴起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热,狮城晚晴园短短三周便能吸引逾7万名观众,并非偶然。其从深层次折射出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有超乎中国自 身的影响力,历百年而不衰。当下,华人聚居、中华文化传承较好的新加坡、马来西亚,与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牢固,在中国快速崛起和全球化背景下,纪念辛亥革 命百年、倡导奉献精神,对于新、马两国自身,亦有其现实意义。


新华网 - 辛亥百年南洋行:新加坡大马掀起“辛亥热”背后
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11-11/02/c_122227558.htm



  新加坡国家文物局属下的孙中山南洋纪念馆(晚晴园), 曾作为孙中山先生在南洋的革命基地,它不只象征了南洋在辛亥革命历史上的定位与角色,更反映了 二十世纪交替间新加坡华侨社会的多元性与多面向,是新加坡华社集体历史的缩影。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之际,晚晴园进行翻新,于2011年10月份重新开放。图 为10月27日的晚晴园。中新社发 苏丹 摄
  中新社吉隆坡11月2日电 题:新加坡马来西亚掀起“辛亥热”的背后
  中新社记者 董会峰 田军 张冬冬
  二十多天前,曾有媒体报道,新加坡、马来西亚掀起一股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热潮;近一周来,中新社记者实地探寻,发现这股热潮还在持续。相关活动之多,持续时间之长,参与人数之众,前所未见。
  新、马何以会出现此现象?经过深入采访,听闻专家分析,记者发现其背后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是地缘、时缘、“人为”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一,从历史和地缘的角度看,新加坡、马来西亚与中国邻近,关系密切。特别是,“南洋”是孙中山从事革命事业的重镇。比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29 位来自“南洋”;新加坡晚晴园,中山先生曾三度入住。孙中山“九次革命、五到槟城”,1910年的“庇能会议”策划了著名的黄花岗起义,其于辛亥革命的重 要意义日益被学术界所看重。在武昌首义前的艰困岁月里,“南洋”为孙中山和一众辛亥志士提供了募集款项、藏身休整、积聚动能、辗转腾挪等宝贵支持。
  其二,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隆重纪念不仅在海峡两岸、香港澳门、海外侨社,也是新、马两地华人乃至官方的共识。曾担任政要、目前在新加坡国立大 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担任访问学者的杨荣文表示,“我们是整个大潮流的一部分”,辛亥革命影响深远,代表着中国封建时代的结束,对于每个新加坡人,包括非 华族新加坡人在内,都有着重要意义。新加坡知名学者柯木林日前投书报纸,专门解析“新加坡纪念辛亥百年的意义”。马来西亚多位学者也对大马开展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的活动持相似看法,认为有特殊意义。
  其三,华文媒体和有心人士的积极行动,为新、马“辛亥热”推波助澜。新加坡《联合早报》总编辑吴新迪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透露,早在一年前该报就在 筹划如何报道辛亥革命百年,加上晚晴园整修一年重新开放、第11届世界华商大会在新举行,终促成10月6日以52个“百年辛亥南洋回眸”专版呈现。孙中山 一手创办的槟城百年华报《光华日报》,自10月9日起连续推出《孙中山与马新同志》系列专题,该报记者刘钊伊遍访新、马采写的扎实、感性稿件,打动众多读 者,就连新加坡一位从事史料收集的人士也每期必买。马来西亚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星洲日报》,也不吝版面,持续数月聚焦“辛亥百年”,总主笔罗正文对中新社 记者说,除了星洲媒体集团的报道,该报还广泛收集大马其他媒体及新加坡等地有关的文章、专题,拟在明年汇集成册,完整呈现给读者,为历史留存一份新记录。
  可以说,新、马兴起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热,狮城晚晴园短短三周便能吸引逾7万名观众,并非偶然。其从深层次折射出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有超乎中国自 身的影响力,历百年而不衰。当下,华人聚居、中华文化传承较好的新加坡、马来西亚,与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牢固,在中国快速崛起和全球化背景下,纪念辛亥革 命百年、倡导奉献精神,对于新、马两国自身,亦有其现实意义。


中国政协新闻网 - 辛亥百年南洋行:新加坡大马掀起“辛亥热”背后
http://cppcc.people.com.cn/GB/49056/16119665.html



新加坡国家文物局属下的孙中山南洋纪念馆(晚晴园),曾作为孙中山先生在南洋的革命基地,它不只象征了南洋在辛亥革命历史上的定位与角色,更反映了二十世 纪交替间新加坡华侨社会的多元性与多面向,是新加坡华社集体历史的缩影。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之际,晚晴园进行翻新,于2011年10月份重新开放。图为10 月27日的晚晴园。中新社发 苏丹 摄
  二十多天前,曾有媒体报道,新加坡、马来西亚掀起一股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热潮;近一周来,中新社记者实地探寻,发现这股热潮还在持续。相关活动之多,持续时间之长,参与人数之众,前所未见。
  新、马何以会出现此现象?经过深入采访,听闻专家分析,记者发现其背后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是地缘、时缘、“人为”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一,从历史和地缘的角度看,新加坡、马来西亚与中国邻近,关系密切。特别是,“南洋”是孙中山从事革命事业的重镇。比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29 位来自“南洋”;新加坡晚晴园,中山先生曾三度入住。孙中山“九次革命、五到槟城”,1910年的“庇能会议”策划了著名的黄花岗起义,其于辛亥革命的重 要意义日益被学术界所看重。在武昌首义前的艰困岁月里,“南洋”为孙中山和一众辛亥志士提供了募集款项、藏身休整、积聚动能、辗转腾挪等宝贵支持。
  其二,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隆重纪念不仅在海峡两岸、香港澳门、海外侨社,也是新、马两地华人乃至官方的共识。曾担任政要、目前在新加坡国立大 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担任访问学者的杨荣文表示,“我们是整个大潮流的一部分”,辛亥革命影响深远,代表着中国封建时代的结束,对于每个新加坡人,包括非 华族新加坡人在内,都有着重要意义。新加坡知名学者柯木林日前投书报纸,专门解析“新加坡纪念辛亥百年的意义”。马来西亚多位学者也对大马开展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的活动持相似看法,认为有特殊意义。
  其三,华文媒体和有心人士的积极行动,为新、马“辛亥热”推波助澜。新加坡《联合早报》总编辑吴新迪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透露,早在一年前该报就在 筹划如何报道辛亥革命百年,加上晚晴园整修一年重新开放、第11届世界华商大会在新举行,终促成10月6日以52个“百年辛亥南洋回眸”专版呈现。孙中山 一手创办的槟城百年华报《光华日报》,自10月9日起连续推出《孙中山与马新同志》系列专题,该报记者刘钊伊遍访新、马采写的扎实、感性稿件,打动众多读 者,就连新加坡一位从事史料收集的人士也每期必买。马来西亚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星洲日报》,也不吝版面,持续数月聚焦“辛亥百年”,总主笔罗正文对中新社 记者说,除了星洲媒体集团的报道,该报还广泛收集大马其他媒体及新加坡等地有关的文章、专题,拟在明年汇集成册,完整呈现给读者,为历史留存一份新记录。
  可以说,新、马兴起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热,狮城晚晴园短短三周便能吸引逾7万名观众,并非偶然。其从深层次折射出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有超乎中国自 身的影响力,历百年而不衰。当下,华人聚居、中华文化传承较好的新加坡、马来西亚,与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牢固,在中国快速崛起和全球化背景下,纪念辛亥革 命百年、倡导奉献精神,对于新、马两国自身,亦有其现实意义。(记者 董会峰 田军 张冬冬)


家国网 - 柯木林:新加坡纪念辛亥百年的意义
http://www.jguo.cn/portal.php?mod=view&aid=4971

   2011年10月8日(星期六),随着晚晴园的重新开馆与中山公园的开幕,新加坡将纪念辛亥革命的百年庆典推到了高峰。此次受邀参加庆典的嘉宾约五百多位,其中一百多位来自海外,包括革命先贤与支持者的后裔,盛况空前。
  由副总理张志贤主持仪式是十分贴切的。他本人的家族史,就与这桩重大的历史事件息息相关,晚晴园的主人张永福就是副总理的曾伯父。
  张永福与张志贤的关系,是我在1995年编篡《新华历史人物列传》一书时发现的,后来求得张志贤本人证实。因此,在1995年11月25日的新书发布 会上,就邀请时任环境发展部代部长兼国防部高级政务部长的张志贤主持仪式,地点也在晚晴园。如今一晃16年过去,晚晴园旧貌换新颜,别有一番魅力!
  悠悠一百年,弹指瞬间,世界格局经已翻天覆地,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也逐渐明晰。我认为,辛亥革命是近百年来中国一批有识之士,为寻求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体系而展开的运动。然而,这场运动的过程是旣痛苦又曲折的。
  辛亥革命是政治革命,继辛亥革命之后的共产革命则是社会革命。政治革命只是推翻旧政权,社会革命却彻底完成社会階层的重组。从1949年到1978年 的三十年间,经过了风风雨雨的建国历程后,中国终于在1978年找到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新道路。这是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历史 启示。
  在新加坡,最早掀开辛亥革命百年庆典序幕的是中山会馆。中山会馆于2011年3月13日举办“华侨华人与辛亥百年”学术交流会,并接待来自中山市大型 人文项目东南亚采访组的摄影队,拍摄孙中山在新加坡的足迹;随后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也在5月13日展开《辛亥革命100周年》座谈会,邀请本地多位华社领 袖和学者反思、探讨和研究新加坡早期华人对辛亥革命所作的牺牲与贡献;接下来广州孙中山海外基金会《海外再现:走进新加坡》访问团也于9月13日到来摄制 记录片。新传媒8频道则于10月6日特別播放介绍晚晴园的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联合早报》于10月6日刊出52版专题特辑“百年辛亥,南洋回眸”,大篇幅报道有关辛亥革命的信息。但《海峡时报》的特写不多,报道 亦少。本地中英文两大报章对同一历史事件及华社活动的不同诠释,说明了不同教育背景的知识阶层,有其各自不同的兴趣与着重点,在个别问题的处理上,的确有 所不同!
  此外,一场大型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辛亥革命:孙中山、革命志士与新世纪展望》也将于11月3日至4日在新加坡滨华大酒店举行。这是由晚晴园与新加坡国 立大学中文系,及台北国父纪念馆联合举办的。与会者有来自中国、台湾、香港、澳大利亚、日本和新加坡等地的40多位学者参与学术讨论。
  新加坡为何如此高调地举办辛亥革命百年庆典呢?这可以从几方面来分析。
  从地理位置上说,新加坡是东西交通的汇点,在晚清时的海外笔记中早已被誉为“南洋第一埠头”。新加坡也是东南亚地区中,华人人数最多,财力最富的。历 史上,新加坡与中国关系渊远流长,新加坡是中国在海外设置领事的第一个地方(1877年)。作为反清革命运动的总领袖,孙中山是期望海外华人在经济上支援 中国的军事起义,新加坡于是又成了孙中山在海外的一个重要革命基地。
  再者,明末反清运动失败后,不少反清义士避难新马一带。马六甲青云亭第三任亭主李为经,就是反清复明义士。新加坡劳明达街(Lavender Street)的社公庙也有73个“反清复明义士”的神位。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是受梁亚发的《劝世良言》一书所影响。梁亚发是一名刻书匠,曾 经在马六甲及新加坡两地工作。这一切说明新马地区早已有革命火种,孙中山的到来只是点燃火种而已——晚晴园见证了这段历史!
  新马地区多闽粤人。闽粤地处中国东南沿海边陲,其族人很早就与海洋发生关系,眼界开阔,思想较闭塞的内地开明得多,能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十九世纪已 经是海洋文明的时代,不少闽粤族人飘洋过海,以个人冒险的无畏精神,写下了在异地他乡建立家园,拼搏成功的悲壮历史。由于这些移民长期漂泊在外,他们所祈 望的是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作后盾,以提高他们在海外的地位,因此对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容易引起共鸣!
  总之,海外华人对辛亥革命的重大意义,在于思想与财富倒流,从而影响中国的政局。在这块土地上,我们曾经是大历史的一环,在改变中国近代史上扮演重要角色,足以为豪。
  如果说早年清朝驻新加坡领事左秉隆在这里已经开展文教事业,培养上层知识分子的“内向之心”,那么受孙中山影响所成立的书报社,更将开启民智的活动,推广到下层人民,为日后的新加坡所欲构建的文化蓝图,打下基础。
  重新开馆后的晚晴园继承了孙中山的人文精神。此次晚晴园制作了一系列纪念品,其中有专门为学生编写的连环图,优待学生免费参观,同时招募学生做义工。通过晚晴园,启发新一代年轻人对历史的兴趣与自豪感,是值得赞许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纪念辛亥革命百年庆典,其间隐含的经济因素大于历史文化的层面。晚晴园重新开馆后一星期,迎来了逾万名访客。以后配合国家旅游局,晚 晴园将是新加坡一个重要的人文景观。假以时日,晚晴园作为新中两国人民共同记忆的文化遗产,毋庸置疑。正如时任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在2003年7月25日 莅访晚晴园时说:“晚晴园是中国人民和新加坡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晚晴园加强了新中两国的情谊,而这份与众不同的历史情谊与精神财富,有利于接轨腾飞中 国的经济列车!
  对我个人而言,辛亥革命百年庆典的最大感受,就是数次带领来自海外和本地的摄制组人员,重温孙中山在新加坡的足跡。当1988年中华总商会拍摄《晚晴 园与孙中山》历史记录片时,已经走了一次。此次重蹈旧路,故地重游,别有一番滋味!由于这是历史之旅,所到之处,当然以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其中最为深刻的 是不少古建筑物,在城市重建的规划下被拆除了。如今在历史遗址上,耸立的是一幢幢的高楼大厦,抚今追昔,人事寂寥,这是我们从荒芜到进步的代价!
  晚晴园之有今日,其最大功绩应归功于中华总商会。如果没有早期中华总商会六位领导人:李光前、李俊承、李振殿、陈延谦、杨吉兆、周献瑞的远大目光,在 1937年将破落的晚晴园从印度商人手中联合出资购回(晚晴园曾一度变卖给印商),给予保护管理;如果没有自1937年以来,历届总商会董事诸公无怨无悔 地以团体及个人力量,力图呵护这座历史建筑物,晚晴园早已变了模样!从1937年到2009年晚晴园正式纳入国家文物局的管理系统,整整72年的时间,中 华总商会在维护这座历史古迹,功不可没。际此辛亥革命百年,谨以此文向历届中华总商会董事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观察者 - 周边 - 柯木林:新加坡纪念辛亥百年的意义
http://guancha.cn/html/49641/2011/10/28/61123.shtml

 谈古论今
  2011年10月8日 (星期六), 随着晚晴园的重新开馆与中山公园的开幕,新加坡将纪念辛亥革命的百年庆典推到了高峰。此次受邀参加庆典的嘉宾约五百多位,其中一百多位来自海外,包括革命先贤与支持者的后裔,盛况空前。
  由副总理张志贤主持仪式是十分贴切的。他本人的家族史,就与这桩重大的历史事件息息相关,晚晴园的主人张永福就是副总理的曾伯父。
  张永福与张志贤的关系,是我在1995年编篡《新华历史人物列传》一书时发现的,后来求得张志贤本人证实。因此,在1995年11月25日的新书发布 会上,就邀请时任环境发展部代部长兼国防部高级政务部长的张志贤主持仪式,地点也在晚晴园。如今一晃16年过去,晚晴园旧貌换新颜,别有一番魅力!
  悠悠一百年,弹指瞬间,世界格局经已翻天覆地,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也逐渐明晰。我认为,辛亥革命是近百年来中国一批有识之士,为寻求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体系而展开的运动。然而,这场运动的过程是旣痛苦又曲折的。
  辛亥革命是政治革命,继辛亥革命之后的共产革命则是社会革命。政治革命只是推翻旧政权,社会革命却彻底完成社会階层的重组。从1949年到1978年的三十年间,经过了风风雨雨的建国历程后,中国终于在1978年找到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 “改革开放” 新道路。这是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历史启示。
  在新加坡,最早掀开辛亥革命百年庆典序幕的是中山会馆。中山会馆于2011年3月13日举办“华侨华人与辛亥百年”学术交流会,并接待来自中山市大型人文项目东南亚采访组的摄影队,拍摄孙中山在新加坡的足迹 ; 随后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也在5月13日展开《辛亥革命100周年》座谈会,邀请本地多位华社领袖和学者反思、探讨和研究新加坡早期华人对辛亥革命所作的牺牲与贡献; 接下来广州孙中山海外基金会《海外再现:走进新加坡》访问团也于9月13日到来摄制记录片。新传媒8频道则于10月6日特別播放介绍晚晴园的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联合早报》于10月6日刊出52版专题特辑“百年辛亥,南洋回眸”,大篇幅报道有关辛亥革命的信息。但《海峡时报》的特写不多,报道 亦少。本地中英文两大报章对同一历史事件及华社活动的不同诠释,说明了不同教育背景的知识阶层,有其各自不同的兴趣与着重点,在个别问题的处理上,的确有 所不同!
  此外, 一场大型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辛亥革命:孙中山、革命志士与新世纪展望》也将于11月3日至4日在新加坡滨华大酒店举行。这是由晚晴园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 系,及台北国父纪念馆联合举办的。与会者有来自中国、台湾、香港、澳大利亚、日本和新加坡等地的40多位学者参与学术讨论。

新加坡为何如此高调地举办辛亥革命百年庆典
  新加坡为何如此高调地举办辛亥革命百年庆典呢?这可以从几方面来分析。
  从地理位置上说,新加坡是东西交通的汇点,在晚清时的海外笔记中早已被誉为“南洋第一埠头”。新加坡也是东南亚地区中,华人人数最多,财力最富的。历史上,新加坡与中国关系渊远流长,新加坡是中国在海外设置领事的第一个地方 (1877年)。作为反清革命运动的总领袖,孙中山是期望海外华人在经济上支援中国的军事起义,新加坡于是又成了孙中山在海外的一个重要革命基地。
  再者,明末反清运动失败后,不少反清义士避难新马一带。马六甲青云亭第三任亭主李为经,就是反清复明义士。新加坡劳明达街 (Lavender Street) 的社公庙也有73个“反清复明义士”的神位。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是受梁亚发的《劝世良言》一书所影响。梁亚发是一名刻书匠,曾经在马六甲及新加坡两地工作。这一切说明新马地区早已有革命火种,孙中山的到来只是点燃火种而已——晚晴园见证了这段历史!
  新马地区多闽粤人。闽粤地处中国东南沿海边陲,其族人很早就与海洋发生关系,眼界开阔,思想较闭塞的内地开明得多,能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十九世纪已 经是海洋文明的时代,不少闽粤族人飘洋过海,以个人冒险的无畏精神,写下了在异地他乡建立家园,拼搏成功的悲壮历史。由于这些移民长期漂泊在外,他们所祈 望的是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作后盾,以提高他们在海外的地位,因此对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容易引起共鸣!
  海外华人对辛亥革命的重大意义,在于思想与财富倒流,从而影响中国的政局。在这块土地上,我们曾经是大历史的一环,在改变中国近代史上扮演重要角色,足以为豪。
  如果说早年清朝驻新加坡领事左秉隆在这里已经开展文教事业,培养上层知识分子的“内向之心”,那么受孙中山影响所成立的书报社,更将开启民智的活动,推广到下层人民,为日后的新加坡所欲构建的文化蓝图,打下基础。
  重新开馆后的晚晴园继承了孙中山的人文精神。此次晚晴园制作了一系列纪念品,其中有专门为学生编写的连环图,优待学生免费参观,同时招募学生做义工。通过晚晴园,启发新一代年轻人对历史的兴趣与自豪感,是值得赞许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纪念辛亥革命百年庆典,其间隐含的经济因素大于历史文化的层面。晚晴园重新开馆后一星期,迎来了逾万名访客。以后配合国家旅游局,晚 晴园将是新加坡一个重要的人文景观。假以时日,晚晴园作为新中两国人民共同记忆的文化遗产,毋庸置疑。正如时任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在2003年7月25日 莅访晚晴园时说:“晚晴园是中国人民和新加坡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晚晴园加强了新中两国的情谊, 而这份与众不同的历史情谊与精神财富,有利于接轨腾飞中国的经济列车!
  对我个人而言,辛亥革命百年庆典的最大感受,就是数次带领来自海外和本地的摄制组人员,重温孙中山在新加坡的足跡。当1988年中华总商会拍摄《晚晴 园与孙中山》历史记录片时,已经走了一次。此次重蹈旧路,故地重游,别有一番滋味!由于这是历史之旅,所到之处,当然以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其中最为深刻的 是不少古建筑物,在城市重建的规划下被拆除了。如今在历史遗址上,耸立的是一幢幢的高楼大厦,抚今追昔,人事寂寥,这是我们从荒芜到进步的代价!
  晚晴园之有今日,其最大功绩应归功于中华总商会。如果没有早期中华总商会六位领导人:李光前、李俊承、李振殿、陈延谦、杨吉兆、周献瑞的远大目光,在1937年将破落的晚晴园从印度商人手中联合出资购回 (晚晴园曾一度变卖给印商),给予保护管理;如果没有自1937年以来,历届总商会董事诸公无怨无悔地以团体及个人力量,力图呵护这座历史建筑物,晚晴园早已变了模样! 从1937年到2009年晚晴园正式纳入国家文物局的管理系统,整整72年的时间,中华总商会在维护这座历史古迹,功不可没。际此辛亥革命百年,谨以此文向历届中华总商会董事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福建侨网 - 辛亥百年南洋行:新加坡大马掀起“辛亥热”背后
http://www.fjqw.gov.cn/qbcmsapp/view/zh-cn/news.jsp?cateunid=4A77D31D5F4D654E1141A7DC55BC045E&unid=D02BD957BB9CC195CB8595CD31994DF0


二十多天前,曾有媒体报道,新加坡、马来西亚掀起一股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热潮;近一周来,中新社记者实地探寻,发现这股热潮还在持续。相关活动之多,持续时间之长,参与人数之众,前所未见。
  新、马何以会出现此现象?经过深入采访,听闻专家分析,记者发现其背后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是地缘、时缘、“人为”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一,从历史和地缘的角度看,新加坡、马来西亚与中国邻近,关系密切。特别是,“南洋”是孙中山从事革命事业的重镇。比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29 位来自“南洋”;新加坡晚晴园,中山先生曾三度入住。孙中山“九次革命、五到槟城”,1910年的“庇能会议”策划了著名的黄花岗起义,其于辛亥革命的重 要意义日益被学术界所看重。在武昌首义前的艰困岁月里,“南洋”为孙中山和一众辛亥志士提供了募集款项、藏身休整、积聚动能、辗转腾挪等宝贵支持。
  其二,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隆重纪念不仅在海峡两岸、香港澳门、海外侨社,也是新、马两地华人乃至官方的共识。曾担任政要、目前在新加坡国立大 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担任访问学者的杨荣文表示,“我们是整个大潮流的一部分”,辛亥革命影响深远,代表着中国封建时代的结束,对于每个新加坡人,包括非 华族新加坡人在内,都有着重要意义。新加坡知名学者柯木林日前投书报纸,专门解析“新加坡纪念辛亥百年的意义”。马来西亚多位学者也对大马开展纪念辛亥革 命百年的活动持相似看法,认为有特殊意义。
  其三,华文媒体和有心人士的积极行动,为新、马“辛亥热”推波助澜。新加坡《联合早报》总编辑吴新迪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透露,早在一年前该报就在 筹划如何报道辛亥革命百年,加上晚晴园整修一年重新开放、第11届世界华商大会在新举行,终促成10月6日以52个“百年辛亥南洋回眸”专版呈现。孙中山 一手创办的槟城百年华报《光华日报》,自10月9日起连续推出《孙中山与马新同志》系列专题,该报记者刘钊伊遍访新、马采写的扎实、感性稿件,打动众多读 者,就连新加坡一位从事史料收集的人士也每期必买。马来西亚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星洲日报》,也不吝版面,持续数月聚焦“辛亥百年”,总主笔罗正文对中新社 记者说,除了星洲媒体集团的报道,该报还广泛收集大马其他媒体及新加坡等地有关的文章、专题,拟在明年汇集成册,完整呈现给读者,为历史留存一份新记录。
  可以说,新、马兴起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热,狮城晚晴园短短三周便能吸引逾7万名观众,并非偶然。其从深层次折射出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有超乎中国自 身的影响力,历百年而不衰。当下,华人聚居、中华文化传承较好的新加坡、马来西亚,与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牢固,在中国快速崛起和全球化背景下,纪念辛亥革 命百年、倡导奉献精神,对于新、马两国自身,亦有其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