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网 - 柯木林:“南侨机工纪念雕塑”为何选址晚晴园
http://www.zaobao.com.sg/yl/yl130309_001.shtml
新加坡虽是南侨机工的首发地,参与的人数也是东南亚地区最多的,但在纪念此历史事件上,却远不如其他国家来得及时:较之吉隆坡迟了66年,比槟城迟了62年,比云南省迟了28年,或因个别地区与国情不同的缘故,这迟来的纪念,好过没有纪念。
3月4日“南侨机工纪念雕塑”在晚晴园正式揭幕。雕塑落成上距南侨机工历史事件已75年,超过中国的一个甲子纪年,是迟来的纪念!
“南侨机工”这个历史名词,指的是1939年至1942年间,南洋地区(东南亚)的一批热血青年,为了响应陈嘉庚领导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 (简称“南侨总会”)的号召,参加“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通过滇缅公路,运送战争物资前往中国,在后方支援中国抗日运动的壮举。
事缘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件”爆发后,中国政府迁都重庆,正式宣布全面抗日。当时中国面临的是75%的交通运输线、90%的工业、100%的 港口,都落入敌手的危急关头。由于海上运输通道已被切断,为了运送在国外购买的和国际援助的战略物资,中国政府乃紧急修建滇缅公路。
滇缅公路起点云南省昆明市,终点缅甸北部的小城腊戍(Lashio),全长1146.1公里,中国境内段长为959.4公里。滇缅公路于1937年 11月确定了线路,12月即征工赶修,1938年8月31日全线通车,随后又进行了改善和加固。滇缅公路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西南后方一条历时最久,运输量 最大的唯一国际通道。
滇缅公路山路险峻,物资的运输,非有熟练的机工不能胜任。一时要训练这种机工已不可能。因此,陈嘉庚乃登高一呼,号召南洋华侨机工(包括驾驶员、维修员)回国服务,以实际行动支援战事。
当年参加滇缅公路运输队的机工到底有多少人?没有一个精确的记录,这也是研究这段历史遗憾之处。有些记载说,约3200人,其中还包括一些非华族人士。他们齐集新加坡,分九批出发前往滇缅公路工作。
第一批由80人组成的“南侨机工八十先锋队”于1939年2月18日(星期六)由新加坡出发;其中32位来自新加坡,48位来自柔佛峇株巴辖。据统计,滇缅公路上的运输车辆多达3000辆以上,其中超过三分之一是由南侨机工驾驶的。
这批青年机工奔驰于蜿蜒险峻的滇缅公路上,有力地支援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初期。从1939年至1942年,估计有1000多名机工在这“战争生命线”上殉职。
1955年6月,在南侨机工复员10年后,新加坡华社一些有识之士,萌发了筹建南侨机工纪念碑的设想。然而由于当年时代因素及党派立场的不同,最终不了了之。
31年后的1986年11月,本地历史悠久的学术团体南洋学会,为了探寻南侨机工的踪迹,在李氏基金支助下,组织了“新加坡南洋华侨机工访问团”,由 时任中华总商会会长陈共存领队,南洋学会会长魏维贤博士、及历史学者崔贵强、林孝胜随行,全团十多人,包括医生及保安人员等,于1986年11月5日在昆 明与庄明理(1909-1991。1940年曾受陈嘉庚的委托,视察滇缅公路并慰问华侨机工)会合,前后六天,重走滇缅公路,总计来回行程约1850公 里。
访问团于1986年11月12日的最后一天考察时,在昆明与当年留滇的部分机工合影,留下了一张历史性图片。陈共存嗣后又亲自执笔,写了《考察滇缅公 路报告书》(1986年12月1日)。然而,这份报告书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任何反响。(此报告书日后收录在林少川著,《陈嘉庚与南侨机工》(北京:中国华侨 出版社,1994年10月),页395-399)。
这一搁置又是26年过去!直到2012年2月,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才再度联合怡和轩俱乐部、陈嘉庚基金、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发起“南侨机工纪念标志筹建小组”,并议决树立“南侨机工纪念雕塑”于晚晴园。
理论上说,选址立碑纪念某历史事件的地点,一般是在历史事件的原发地。以南侨机工而言,最合适的具体地点,应该是怡和轩俱乐部或双林寺。怡和轩俱乐部 是东南亚地区抗日总部,南侨总会的办事处就设在这里;至于双林寺,其住持普亮法师于新加坡沦陷后的检证期间,和他的两名徒弟在樟宜海边为日军杀害!原因是 法师支持南侨总会,将寺院空地用做南侨机工的训练营地。
晚晴园竖立纪念雕塑的意义
显然,怡和轩地处闹市,地理位置的局限使立碑于怡和轩一带为不可能;而双林寺,或许考虑到其宗教色彩不大适合,所以才决定立碑晚晴园。那么,晚晴园跟这段历史又有什么关系呢?
20世纪初,孙中山以晚晴园为基地,引导新马华人支持辛亥革命。二次大战前后,陈嘉庚以怡和轩俱乐部为海外华人抗日救亡总部,发起组织南侨机工到中国 后方支援抗战,并在双林寺进行机工培训工作。此二者之间虽无直接联系,但作为当年海外华人希望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为后盾,以提高他们在海外地位的心愿是一致 的。
如果说,辛亥革命是海外华人思想与财富的倒流,从而影响中国的政局。那么,南侨机工的壮举,则是海外华侨以人力和技术进行抗日救国的典型。晚晴园作为 此大历史背景的一环,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正如《南侨机工纪念雕塑》碑文上所说的:“晚晴园位于历史风云现场,先后见证海外华人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于此 竖立‘南侨机工纪念雕塑’具有特殊意义”。
历史是一面很好的镜子。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怜的,一个有英雄却不被尊敬的民族是可悲的!新加坡虽是南侨机工的首发地,参与的人数也 是东南亚地区最多的,但在纪念此历史事件上,却远不如其他国家来得及时:较之吉隆坡迟了66年,比槟城迟了62年,比云南省迟了28年,或因个别地区与国 情不同的缘故,这迟来的纪念,好过没有纪念。
我们的祖辈曾经为支援抗日战争做出贡献,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有责任让下一代对战争保持清醒的记忆。居安思危,和平生活毕竟来之不易。“南侨机工纪念雕塑”肯定了南侨机工的历史贡献,表扬了南侨机工的奉献精神,是我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应该珍惜!
作者是本地历史学者
厦门广电网 - 陈嘉庚先生诞辰141周年 纪念活动在集美举行
http://xiamen.xmtv.cn/2015/10/20/VIDE1445339675227469.shtml
陈嘉庚先生诞辰141周年 纪念活动在集美举行
今年是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诞辰141周年,今天(20日)上午,我市各界在集美鳌园举行陈嘉庚诞辰纪念仪式,讲述集美学校抗战内迁历史的“烽火弦歌”历史展也同时在陈嘉庚纪念馆开展。
上午在集美鳌园内,仪仗队向陈嘉庚先生陵墓敬献花篮,随后嘉庚先生的后裔共同整理花篮条幅,缅怀陈嘉庚先生。仪式上,陈嘉庚先生的孙子陈立人特地佩戴着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上个月,他应邀作为/为中国抗战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遗属代表,被习总书记授予纪念章。
陈嘉庚先生的孙子 陈立人:大概有十来秒钟的交流 习总书记对我说 非常感谢陈嘉庚先生所做的事情
抗战时期,集美学校处在敌人的炮火威胁之下,为保存国家文化血脉,集美学校辗转迁徙。今天上午在嘉庚纪念馆开幕的“烽火弦歌”历史展,讲述的正是集美学校内迁的那段历史。时任集美学校校董的陈村牧在1937年抗战爆发后,经请陈嘉庚同意,先后将集美师范、水产航海各校迁入安溪,共渡集美学校最困难的时期。陈村牧先生的儿子回忆,当年为了维持学校运作,所有老师都不计酬劳地付出。
陈村牧先生的儿子 陈毅中:那个时候我父亲一到安溪 因为那时嘉庚先生的财力和精力都放在抗战上 对学校来讲费用就少了 我父亲带头就拿六折工资 其他老师工资也都比较低
陈嘉庚纪念馆馆长 陈呈:日本人当时对集美学校是怎么看的 认为我们集美学校是一座兵工厂 我们生产出来的是无数有生命的炸弹 指的就是我们的学生 集美学校在艰苦的条件下办学的意义就是传承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
“烽火弦歌”历史展将持续展出半年的时间,市委常委、统战部长黄菱参加纪念活动。
(新媒体编辑: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