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风雨牛车水
(2012-01-25)
早报网- 柯木林:风雨牛车水
(2012-01-25)
http://www.zaobao.com.sg/yl/yl120125_001.shtml
狮城脉搏
中年以上的新加坡人,对《风雨牛车水》这部电影一定不会感到陌生。这部由严俊导演,李丽华主演的影片,其主要摄制地点就在新加坡。此影片于1956年9月18日首次上映,轰动一时。
年关将屆,牛车水一带最有农历新年气息:整个地区张灯结彩,各种小店、杂铺都装修一新,还有不少节日商品和风味小吃。在许多人印象中,牛车水指的是唐城坊或珍珠大厦附近一带,其实这是一种错觉。
真正牛车水区的范围很广,北起新加坡河,南至麦士威路,东到丝丝街,西至新桥路,约2.6平方公里。这个范围基本上就是当年的新加坡市中心所在。由于此处华人聚集甚多,牛车水成了名符其实的唐人街或中国城。
牛车水的地名起自何时,已不可考,但其形成与莱佛士的城市规划颇有关系。这里的三条街道与区内的两座建筑物,及由此所伸延出耒的历史,可视为新加坡华人史的缩影。这三条街道分别为广合源街、源顺街及豆腐街;两座建筑物指的是大华戏院与怡和轩。
牛车载水的区域
早年的新加坡没有自来水设备,全市饮水主要靠牛车自郊外载到市中心,再由市中心转往市内各地。由于牛车水地处中心位置,这个以牛车载供应用水的区域就叫牛车水。水车路这个街名,反映了这段历史。今天,在安祥山下仍然有一口古井,足以说明当年水供简陋的情况。
有鉴于此,从马六甲来的移民陈金声(1805-1864),乃于1857年11月18日捐款1万3000元,促殖民地政府兴建自来水库,由麦里芝引食水至市区来。但这项计划进行并不顺利,及至1877年新加坡完成第一项自来水供应工程时,陈金声已逝世14年矣!
当局可能因此内疚,同时为了对华族社会有所交待,只好隆重其事地表扬陈金声的贡献,乃建立一座喷泉以纪念他慷慨解囊的义举。这就是屹立在伊丽莎白女皇道(俗称五丛树脚)上的陈金声纪念喷泉。
今天,我们都知道陈金声对新加坡社会最大贡献,是改善居民水供问题,但却很少人知道,陈金声其实是新加坡华文教育的创始者。1849年,陈金声在天福 宫左殿创办崇文阁,为华族子弟提供教育场所。崇文阁比厦门街的萃英书院(1854年创立)还早5年,成为新加坡第一所华文学塾。
从广合源街到源顺街
广合源街即宝塔街,广合源本是一家猪仔馆的商号。早年南来的华人,多数是在家乡无法生活的穷人,他们乘搭拥挤不堪的中国帆船,飘洋过海来到蛮荒的南洋 一带出卖苦力谋生。這些苦力被当成“猪仔”贩卖,贩售苦力的仲介商行被称为“猪仔館”。而广合源号更是其中的大宗,因此广合源街便成为宝塔街的代名詞。
猪仔馆的居住条件简陋,卫生设备奇差,又十分拥挤,这种情景体现了早年移民的生活样相。广合源街这个名字,简单易记,但却饱含了先辈多少的苦难与辛 酸!除了猪仔馆外,昔日的广合源街上也到处有鴉片烟馆,苦闷且頹靡的生活弥漫整个城市,与今日整洁的店屋街景,很难联系在一起!
然而,南来的移民毕竟有些成功了,有些经商致富。从广合源街到源顺街,即直落亚逸街,显示了社会阶梯的提升。
源顺街乃19世纪新加坡的商业中心,这条古老的街道,虽然在城市重建的计划下已变得面目全非,但我们从尚存的古建筑群中,还可依稀看出当时繁华的景 象。一批社会名流的商店及重要社团组织如:安和号(中华商务总会首任会长吴寿珍的商号)、《叻报》馆(新加坡第一份华文日报社)、应和馆(第一个客属团 体)、褔德祠(广幇人士重要庙宇)、天福宫(早期新华社会最高领导机构)等都集中在源顺街。
诗屋人寻豆腐街
19世纪60年代的新加坡已显繁荣景象,娱乐事业应运而生。豆腐街或珍珠街上段,就是娱乐场所的集中地。这条横贯桥南路及新桥路之间的古径,今天已不 复存在。但早期这里是全坡最繁华地区,民众夜生活的好去处。著名的酒楼、餐馆、戏园、妓院都集中于此。这里不仅是文人骚客常到之处,也是王孙哥儿闲荡的场 所,车水马龙,冠盖云集,热闹非凡。
1887年11月,北洋舰队访问新加坡。旅新期间,舰队将领酬酢甚繁,其用餐地点福如居、广东馆等闽粤风味的菜馆,相信就在豆腐街一带。此外,寿荣华 酒楼亦十分著名。1889年10月,清朝驻新加坡首任领事官左秉隆的诗友,沪滨名士卫铸生抵新,赋有《寿荣华酒楼即句》八绝,香艳旖旎,余韻犹存,是早年 新加坡上层社会的生活写照。
当光绪丙午年(1906年)《叻报》主笔叶季允(1859-1921)离职退隐时,也寓居豆腐街。叶季允名懋斌,号永翁,安徽人,任职《叻报》达40 年之久。那时他的英名,驰骋遐迩。近代著名诗人邱逢甲以保商局事奉命南来,宣慰华侨,久闻他的大名,特地登门拜会,并赠诗数首,其中一首这样写道:
万里飞腾志未乖
海山苍莽遣吟怀
他年岛国传流寓
诗屋人寻豆腐街
南洋史学界泰斗陈育崧亦曾赋诗一首,题为“同木林访叶季允故居”,诗曰:
豆腐街头棲隐处
短垣残壁半生烟
报人心血诗人泪
缀网劳蛛四十年
豆腐街因叶季允故居闻名;而邱逢甲与陈育崧这两首诗,也为此街生色不少。可惜豆腐街与叶季允故居早已荡然无存矣!
辛亥革命以后,海外华人都期望建立一个强盛的中国,於是群起筹办“国民捐”,以赈济国家财政的枯竭。1912年7月一场由佛家发起的筹款爱国运动,响 应了中华商务总会的“国民捐”筹募运动,一连拜六、礼拜两晚,在豆腐街口的“新舞台戏园”开演。募款形式是由僧人表演杂技。
这场以新加坡的双林寺、金兰庙、都城隍庙和天福宫四大寺庙为首,联合了槟城的极乐寺、马六甲的青云亭,以及廖内的妈祖宫为中心所组成的南洋佛教社的不平凡演出,在豆腐街举行,为新加坡华族史册,留下浓砚重墨的一笔!
大华戏院的浪漫传说
豆腐街对面的大华戏院始建于1928年,大华戏院开启了新加坡娱乐事业新的篇章。这座颇具特色的建筑,它的兴建亦极富传奇色彩。
本世纪初,富商余东璇因其爱妻于观赏广东大戏时遭冷遇,他冲冠一怒为红颜,竟将整条街道买下,并在此建立了一座戏院,这就是大华戏院;而他所斥资购置的街道,就是今天的余东璇街。
大华戏院原名天演大舞台,主要以演广东大戏为主,其间亦放映默片(无声电影)。天演大舞台的名字至今依然可见。当年余东璇送给爱妻的礼物,却成了牛车水区的重要地标之一。
怡和轩:东南亚社会抗日救亡的总机关
除大华戏院外,在牛车水区的古建筑物群中,怡和轩也是其中佼佼者。这个在1895年10月18日成立的百万富翁俱乐部,至今已有117年的历史。
1928年5月,发生济南惨案。日本关东军与国民党北伐军在山东省会济南市发生武装冲突,军民伤亡甚重,事后中国特使蔡公时被杀。济南惨案使新华社会群情激动,在陈嘉庚领导下,怡和轩发起组织山东筹赈会,拉开了抗日的序幕,这是怡和轩第一次参与抗日救亡运动。
山东筹赈会的成立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上承1912年7月在豆腐街举办的“中华国民捐”的僧人杂技表演,下启1937年全面声援中国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的抗日运动。也正是南侨总会,使怡和轩永垂青史。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怡和轩主席陈嘉庚被殖民地政府指定为抗战救亡的总领袖,怡和轩也在殖民地政府默许下,一跃成为整个东南亚社会抗日救亡的 总机关,为怡和轩与牛车水区的历史写下最光辉的一页。在此期间,新加坡到处都可看到演剧、游艺、捐香、卖花、卖物及报效募捐运动。男女老少,不分帮派,都 投入这场轰轰烈烈的救亡运动之中。
不幸的是,新加坡人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三年零七个月的日治期间(1942年2月15日-1945年9月12日),由于大检证(又称肃清)被日 军杀害的约有2万多人。当时新加坡的人口不过是70多万人,被杀害的人数却占人口约5%。和平后,为了纪念这起事件,1967年中华总商会在美芝路竖立 “日治时期死难人民纪念碑”,并于每年的2月15日举行公祭。
牛车水区三条街道(广合源街、源顺街、豆腐街)及两座建筑物(大华戏院与怡和轩)的内涵及其所延伸的历史,勾画了近两百年来新加坡发展的轮廓。我们应该有一个场所将这些历史记录在案,以示后人!
目前,我们已经有马来传统文化馆及拟建中的印度传统文化馆,唯独缺了华族文明馆。华族文明馆一旦建成,此三馆所展示的内容,正好综合说明了新加坡今日的繁荣,系各族人民过去200年来在这块土地上披荆斩棘、努力奋斗的成果!
期待梦想成真!
作者是本地历史学者
早报网- 柯木林:风雨牛车水 (2012-01-25)
www.zaobao.com/yl/yl120125_001.shtml
狮城脉搏
中年以上的新加坡人,对《风雨牛车水》这部电影一定不会感到陌生。这部由严俊导演,李丽华主演的影片,其主要摄制地点就在新加坡。此影片于1956年9月18日首次上映,轰动一时。
年关将屆,牛车水一带最有农历新年气息:整个地区张灯结彩,各种小店、杂铺都装修一新,还有不少节日商品和风味小吃。在许多人印象中,牛车水指的是唐城坊或珍珠大厦附近一带,其实这是一种错觉。
真正牛车水区的范围很广,北起新加坡河,南至麦士威路,东到丝丝街,西至新桥路,约2.6平方公里。这个范围基本上就是当年的新加坡市中心所在。由于此处华人聚集甚多,牛车水成了名符其实的唐人街或中国城。
牛车水的地名起自何时,已不可考,但其形成与莱佛士的城市规划颇有关系。这里的三条街道与区内的两座建筑物,及由此所伸延出耒的历史,可视为新加坡华人史的缩影。这三条街道分别为广合源街、源顺街及豆腐街;两座建筑物指的是大华戏院与怡和轩。
牛车载水的区域
早年的新加坡没有自来水设备,全市饮水主要靠牛车自郊外载到市中心,再由市中心转往市内各地。由于牛车水地处中心位置,这个以牛车载供应用水的区域就叫牛车水。水车路这个街名,反映了这段历史。今天,在安祥山下仍然有一口古井,足以说明当年水供简陋的情况。
有鉴于此,从马六甲来的移民陈金声(1805-1864),乃于1857年11月18日捐款1万3000元,促殖民地政府兴建自来水库,由麦里芝引食水至市区来。但这项计划进行并不顺利,及至1877年新加坡完成第一项自来水供应工程时,陈金声已逝世14年矣!
当局可能因此内疚,同时为了对华族社会有所交待,只好隆重其事地表扬陈金声的贡献,乃建立一座喷泉以纪念他慷慨解囊的义举。这就是屹立在伊丽莎白女皇道(俗称五丛树脚)上的陈金声纪念喷泉。
今天,我们都知道陈金声对新加坡社会最大贡献,是改善居民水供问题,但却很少人知道,陈金声其实是新加坡华文教育的创始者。1849年,陈金声在天福 宫左殿创办崇文阁,为华族子弟提供教育场所。崇文阁比厦门街的萃英书院(1854年创立)还早5年,成为新加坡第一所华文学塾。
从广合源街到源顺街
广合源街即宝塔街,广合源本是一家猪仔馆的商号。早年南来的华人,多数是在家乡无法生活的穷人,他们乘搭拥挤不堪的中国帆船,飘洋过海来到蛮荒的南洋 一带出卖苦力谋生。這些苦力被当成“猪仔”贩卖,贩售苦力的仲介商行被称为“猪仔館”。而广合源号更是其中的大宗,因此广合源街便成为宝塔街的代名詞。
猪仔馆的居住条件简陋,卫生设备奇差,又十分拥挤,这种情景体现了早年移民的生活样相。广合源街这个名字,简单易记,但却饱含了先辈多少的苦难与辛 酸!除了猪仔馆外,昔日的广合源街上也到处有鴉片烟馆,苦闷且頹靡的生活弥漫整个城市,与今日整洁的店屋街景,很难联系在一起!
然而,南来的移民毕竟有些成功了,有些经商致富。从广合源街到源顺街,即直落亚逸街,显示了社会阶梯的提升。
源顺街乃19世纪新加坡的商业中心,这条古老的街道,虽然在城市重建的计划下已变得面目全非,但我们从尚存的古建筑群中,还可依稀看出当时繁华的景 象。一批社会名流的商店及重要社团组织如:安和号(中华商务总会首任会长吴寿珍的商号)、《叻报》馆(新加坡第一份华文日报社)、应和馆(第一个客属团 体)、褔德祠(广幇人士重要庙宇)、天福宫(早期新华社会最高领导机构)等都集中在源顺街。
诗屋人寻豆腐街
19世纪60年代的新加坡已显繁荣景象,娱乐事业应运而生。豆腐街或珍珠街上段,就是娱乐场所的集中地。这条横贯桥南路及新桥路之间的古径,今天已不 复存在。但早期这里是全坡最繁华地区,民众夜生活的好去处。著名的酒楼、餐馆、戏园、妓院都集中于此。这里不仅是文人骚客常到之处,也是王孙哥儿闲荡的场 所,车水马龙,冠盖云集,热闹非凡。
1887年11月,北洋舰队访问新加坡。旅新期间,舰队将领酬酢甚繁,其用餐地点福如居、广东馆等闽粤风味的菜馆,相信就在豆腐街一带。此外,寿荣华 酒楼亦十分著名。1889年10月,清朝驻新加坡首任领事官左秉隆的诗友,沪滨名士卫铸生抵新,赋有《寿荣华酒楼即句》八绝,香艳旖旎,余韻犹存,是早年 新加坡上层社会的生活写照。
当光绪丙午年(1906年)《叻报》主笔叶季允(1859-1921)离职退隐时,也寓居豆腐街。叶季允名懋斌,号永翁,安徽人,任职《叻报》达40 年之久。那时他的英名,驰骋遐迩。近代著名诗人邱逢甲以保商局事奉命南来,宣慰华侨,久闻他的大名,特地登门拜会,并赠诗数首,其中一首这样写道:
万里飞腾志未乖
海山苍莽遣吟怀
他年岛国传流寓
诗屋人寻豆腐街
南洋史学界泰斗陈育崧亦曾赋诗一首,题为“同木林访叶季允故居”,诗曰:
豆腐街头棲隐处
短垣残壁半生烟
报人心血诗人泪
缀网劳蛛四十年
豆腐街因叶季允故居闻名;而邱逢甲与陈育崧这两首诗,也为此街生色不少。可惜豆腐街与叶季允故居早已荡然无存矣!
辛亥革命以后,海外华人都期望建立一个强盛的中国,於是群起筹办“国民捐”,以赈济国家财政的枯竭。1912年7月一场由佛家发起的筹款爱国运动,响 应了中华商务总会的“国民捐”筹募运动,一连拜六、礼拜两晚,在豆腐街口的“新舞台戏园”开演。募款形式是由僧人表演杂技。
这场以新加坡的双林寺、金兰庙、都城隍庙和天福宫四大寺庙为首,联合了槟城的极乐寺、马六甲的青云亭,以及廖内的妈祖宫为中心所组成的南洋佛教社的不平凡演出,在豆腐街举行,为新加坡华族史册,留下浓砚重墨的一笔!
大华戏院的浪漫传说
豆腐街对面的大华戏院始建于1928年,大华戏院开启了新加坡娱乐事业新的篇章。这座颇具特色的建筑,它的兴建亦极富传奇色彩。
本世纪初,富商余东璇因其爱妻于观赏广东大戏时遭冷遇,他冲冠一怒为红颜,竟将整条街道买下,并在此建立了一座戏院,这就是大华戏院;而他所斥资购置的街道,就是今天的余东璇街。
大华戏院原名天演大舞台,主要以演广东大戏为主,其间亦放映默片(无声电影)。天演大舞台的名字至今依然可见。当年余东璇送给爱妻的礼物,却成了牛车水区的重要地标之一。
怡和轩:东南亚社会抗日救亡的总机关
除大华戏院外,在牛车水区的古建筑物群中,怡和轩也是其中佼佼者。这个在1895年10月18日成立的百万富翁俱乐部,至今已有117年的历史。
1928年5月,发生济南惨案。日本关东军与国民党北伐军在山东省会济南市发生武装冲突,军民伤亡甚重,事后中国特使蔡公时被杀。济南惨案使新华社会群情激动,在陈嘉庚领导下,怡和轩发起组织山东筹赈会,拉开了抗日的序幕,这是怡和轩第一次参与抗日救亡运动。
山东筹赈会的成立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上承1912年7月在豆腐街举办的“中华国民捐”的僧人杂技表演,下启1937年全面声援中国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的抗日运动。也正是南侨总会,使怡和轩永垂青史。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怡和轩主席陈嘉庚被殖民地政府指定为抗战救亡的总领袖,怡和轩也在殖民地政府默许下,一跃成为整个东南亚社会抗日救亡的 总机关,为怡和轩与牛车水区的历史写下最光辉的一页。在此期间,新加坡到处都可看到演剧、游艺、捐香、卖花、卖物及报效募捐运动。男女老少,不分帮派,都 投入这场轰轰烈烈的救亡运动之中。
不幸的是,新加坡人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三年零七个月的日治期间(1942年2月15日-1945年9月12日),由于大检证(又称肃清)被日 军杀害的约有2万多人。当时新加坡的人口不过是70多万人,被杀害的人数却占人口约5%。和平后,为了纪念这起事件,1967年中华总商会在美芝路竖立 “日治时期死难人民纪念碑”,并于每年的2月15日举行公祭。
牛车水区三条街道(广合源街、源顺街、豆腐街)及两座建筑物(大华戏院与怡和轩)的内涵及其所延伸的历史,勾画了近两百年来新加坡发展的轮廓。我们应该有一个场所将这些历史记录在案,以示后人!
目前,我们已经有马来传统文化馆及拟建中的印度传统文化馆,唯独缺了华族文明馆。华族文明馆一旦建成,此三馆所展示的内容,正好综合说明了新加坡今日的繁荣,系各族人民过去200年来在这块土地上披荆斩棘、努力奋斗的成果!
期待梦想成真!
作者是本地历史学者
林斯戈部落 - 新加坡故事 - 柯木林:风雨牛车水
http://linsige01.blogspot.com/2012/01/blog-post_26.html
年关将屆,牛车水一带最有农历新年气息:整个地区张灯结彩,各种小店、杂铺都装修一新,还有不少节日商品和风味小吃。在许多人印象中,牛车水指的是唐城坊或珍珠大厦附近一带,其实这是一种错觉。
真正牛车水区的范围很广,北起新加坡河,南至麦士威路,东到丝丝街,西至新桥路,约2.6平方公里。这个范围基本上就是当年的新加坡市中心所在。由于此处华人聚集甚多,牛车水成了名符其实的唐人街或中国城。
牛车水的地名起自何时,已不可考,但其形成与莱佛士的城市规划颇有关系。这里的三条街道与区内的两座建筑物,及由此所伸延出耒的历史,可视为新加坡华人史的缩影。这三条街道分别为广合源街、源顺街及豆腐街;两座建筑物指的是大华戏院与怡和轩。
牛车载水的区域
早年的新加坡没有自来水设备,全市饮水主要靠牛车自郊外载到市中心,再由市中心转往市内各地。由于牛车水地处中心位置,这个以牛车载供应用水的区域就叫牛车水。水车路这个街名,反映了这段历史。今天,在安祥山下仍然有一口古井,足以说明当年水供简陋的情况。
有鉴于此,从马六甲来的移民陈金声(1805-1864),乃于1857年11月18日捐款1万3000元,促殖民地政府兴建自来水库,由麦里芝引食水至市区来。但这项计划进行并不顺利,及至1877年新加坡完成第一项自来水供应工程时,陈金声已逝世14年矣!
当局可能因此内疚,同时为了对华族社会有所交待,只好隆重其事地表扬陈金声的贡献,乃建立一座喷泉以纪念他慷慨解囊的义举。这就是屹立在伊丽莎白女皇道(俗称五丛树脚)上的陈金声纪念喷泉。
今天,我们都知道陈金声对新加坡社会最大贡献,是改善居民水供问题,但却很少人知道,陈金声其实是新加坡华文教育的创始者。1849年,陈金声在天福 宫左殿创办崇文阁,为华族子弟提供教育场所。崇文阁比厦门街的萃英书院(1854年创立)还早5年,成为新加坡第一所华文学塾。
从广合源街到源顺街
广合源街即宝塔街,广合源本是一家猪仔馆的商号。早年南来的华人,多数是在家乡无法生活的穷人,他们乘搭拥挤不堪的中国帆船,飘洋过海来到蛮荒的南洋 一带出卖苦力谋生。這些苦力被当成“猪仔”贩卖,贩售苦力的仲介商行被称为“猪仔館”。而广合源号更是其中的大宗,因此广合源街便成为宝塔街的代名詞。
猪仔馆的居住条件简陋,卫生设备奇差,又十分拥挤,这种情景体现了早年移民的生活样相。广合源街这个名字,简单易记,但却饱含了先辈多少的苦难与辛 酸!除了猪仔馆外,昔日的广合源街上也到处有鴉片烟馆,苦闷且頹靡的生活弥漫整个城市,与今日整洁的店屋街景,很难联系在一起!
然而,南来的移民毕竟有些成功了,有些经商致富。从广合源街到源顺街,即直落亚逸街,显示了社会阶梯的提升。
源顺街乃19世纪新加坡的商业中心,这条古老的街道,虽然在城市重建的计划下已变得面目全非,但我们从尚存的古建筑群中,还可依稀看出当时繁华的景 象。一批社会名流的商店及重要社团组织如:安和号(中华商务总会首任会长吴寿珍的商号)、《叻报》馆(新加坡第一份华文日报社)、应和馆(第一个客属团 体)、褔德祠(广幇人士重要庙宇)、天福宫(早期新华社会最高领导机构)等都集中在源顺街。
诗屋人寻豆腐街
19世纪60年代的新加坡已显繁荣景象,娱乐事业应运而生。豆腐街或珍珠街上段,就是娱乐场所的集中地。这条横贯桥南路及新桥路之间的古径,今天已不 复存在。但早期这里是全坡最繁华地区,民众夜生活的好去处。著名的酒楼、餐馆、戏园、妓院都集中于此。这里不仅是文人骚客常到之处,也是王孙哥儿闲荡的场 所,车水马龙,冠盖云集,热闹非凡。
1887年11月,北洋舰队访问新加坡。旅新期间,舰队将领酬酢甚繁,其用餐地点福如居、广东馆等闽粤风味的菜馆,相信就在豆腐街一带。此外,寿荣华 酒楼亦十分著名。1889年10月,清朝驻新加坡首任领事官左秉隆的诗友,沪滨名士卫铸生抵新,赋有《寿荣华酒楼即句》八绝,香艳旖旎,余韻犹存,是早年 新加坡上层社会的生活写照。
当光绪丙午年(1906年)《叻报》主笔叶季允(1859-1921)离职退隐时,也寓居豆腐街。叶季允名懋斌,号永翁,安徽人,任职《叻报》达40 年之久。那时他的英名,驰骋遐迩。近代著名诗人邱逢甲以保商局事奉命南来,宣慰华侨,久闻他的大名,特地登门拜会,并赠诗数首,其中一首这样写道:
万里飞腾志未乖
海山苍莽遣吟怀
他年岛国传流寓
诗屋人寻豆腐街
南洋史学界泰斗陈育崧亦曾赋诗一首,题为“同木林访叶季允故居”,诗曰:
豆腐街头棲隐处
短垣残壁半生烟
报人心血诗人泪
缀网劳蛛四十年
豆腐街因叶季允故居闻名;而邱逢甲与陈育崧这两首诗,也为此街生色不少。可惜豆腐街与叶季允故居早已荡然无存矣!
辛亥革命以后,海外华人都期望建立一个强盛的中国,於是群起筹办“国民捐”,以赈济国家财政的枯竭。1912年7月一场由佛家发起的筹款爱国运动,响 应了中华商务总会的“国民捐”筹募运动,一连拜六、礼拜两晚,在豆腐街口的“新舞台戏园”开演。募款形式是由僧人表演杂技。
这场以新加坡的双林寺、金兰庙、都城隍庙和天福宫四大寺庙为首,联合了槟城的极乐寺、马六甲的青云亭,以及廖内的妈祖宫为中心所组成的南洋佛教社的不平凡演出,在豆腐街举行,为新加坡华族史册,留下浓砚重墨的一笔!
大华戏院的浪漫传说
豆腐街对面的大华戏院始建于1928年,大华戏院开启了新加坡娱乐事业新的篇章。这座颇具特色的建筑,它的兴建亦极富传奇色彩。
本世纪初,富商余东璇因其爱妻于观赏广东大戏时遭冷遇,他冲冠一怒为红颜,竟将整条街道买下,并在此建立了一座戏院,这就是大华戏院;而他所斥资购置的街道,就是今天的余东璇街。
大华戏院原名天演大舞台,主要以演广东大戏为主,其间亦放映默片(无声电影)。天演大舞台的名字至今依然可见。当年余东璇送给爱妻的礼物,却成了牛车水区的重要地标之一。
怡和轩:东南亚社会抗日救亡的总机关
除大华戏院外,在牛车水区的古建筑物群中,怡和轩也是其中佼佼者。这个在1895年10月18日成立的百万富翁俱乐部,至今已有117年的历史。
1928年5月,发生济南惨案。日本关东军与国民党北伐军在山东省会济南市发生武装冲突,军民伤亡甚重,事后中国特使蔡公时被杀。济南惨案使新华社会群情激动,在陈嘉庚领导下,怡和轩发起组织山东筹赈会,拉开了抗日的序幕,这是怡和轩第一次参与抗日救亡运动。
山东筹赈会的成立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上承1912年7月在豆腐街举办的“中华国民捐”的僧人杂技表演,下启1937年全面声援中国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的抗日运动。也正是南侨总会,使怡和轩永垂青史。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怡和轩主席陈嘉庚被殖民地政府指定为抗战救亡的总领袖,怡和轩也在殖民地政府默许下,一跃成为整个东南亚社会抗日救亡的 总机关,为怡和轩与牛车水区的历史写下最光辉的一页。在此期间,新加坡到处都可看到演剧、游艺、捐香、卖花、卖物及报效募捐运动。男女老少,不分帮派,都 投入这场轰轰烈烈的救亡运动之中。
不幸的是,新加坡人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三年零七个月的日治期间(1942年2月15日-1945年9月12日),由于大检证(又称肃清)被日 军杀害的约有2万多人。当时新加坡的人口不过是70多万人,被杀害的人数却占人口约5%。和平后,为了纪念这起事件,1967年中华总商会在美芝路竖立 “日治时期死难人民纪念碑”,并于每年的2月15日举行公祭。
牛车水区三条街道(广合源街、源顺街、豆腐街)及两座建筑物(大华戏院与怡和轩)的内涵及其所延伸的历史,勾画了近两百年来新加坡发展的轮廓。我们应该有一个场所将这些历史记录在案,以示后人!
目前,我们已经有马来传统文化馆及拟建中的印度传统文化馆,唯独缺了华族文明馆。华族文明馆一旦建成,此三馆所展示的内容,正好综合说明了新加坡今日的繁荣,系各族人民过去200年来在这块土地上披荆斩棘、努力奋斗的成果!
期待梦想成真!
中国数字时代 - 联合早报 | 柯木林:风雨牛车水
http://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2012/01/联合早报-柯木林风雨牛车水/
狮城脉搏
中年以上的新加坡人,对《风雨牛车水》这部电影一定不会感到陌生。这部由严俊导演,李丽华主演的影片,其主要摄制地点就在新加坡。此影片于1956年9月18日首次上映,轰动一时。
年关将?茫?3邓?淮?钣信├?履昶?ⅲ赫?龅厍?诺平岵剩?髦中〉辍⒃悠潭甲靶抟恍拢?褂胁簧俳谌丈唐泛头缥缎〕浴T谛矶嗳擞∠笾校?3邓?傅氖翘 瞥欠换蛘渲榇笙酶浇?淮??涫嫡馐且恢执砭酢?p> 真正牛车水区的范围很广,北起新加坡河,南至麦士威路,东到丝丝街,西至新桥路,约2.6平 方公里。这个范围基本上就是当年的新加坡市中心所在。由于此处华人聚集甚多,牛车水成了名符其实的唐人街或中国城。
牛车水的地名起自何时,已不可考,但其形成与莱佛士的城市规划颇有关系。这里的三条街道与区内的两座建筑物,及由此所伸延出耒的历史,可视为新加坡华人史的缩影。这三条街道分别为广合源街、源顺街及豆腐街;两座建筑物指的是大华戏院与怡和轩。
牛车载水的区域
早年的新加坡没有自来水设备,全市饮水主要靠牛车自郊外载到市中心,再由市中心转往市内各地。由于牛车水地处中心位置,这个以牛车载供应用水的区域就叫牛车水。水车路这个街名,反映了这段历史。今天,在安祥山下仍然有一口古井,足以说明当年水供简陋的情况。
有鉴于此,从马六甲来的移民陈金声(1805-1864),乃于1857年11月18日捐款1万3000元,促殖民地政府兴建自来水库,由麦里芝引食水至市区来。但这项计划进行并不顺利,及至1877年新加坡完成第一项自来水供应工程时,陈金声已逝世14年矣!
当局可能因此内疚,同时为了对华族社会有所交待,只好隆重其事地表扬陈金声的贡献,乃建立一座喷泉以纪念他慷慨解囊的义举。这就是屹立在伊丽莎白女皇道(俗称五丛树脚)上的陈金声纪念喷泉。
知源网 oofeeds - 柯木林:风雨牛车水
http://64.120.204.88/item.php?id=504129
原文:
风
雨 牛 车 水
-- 柯木林 --
中年以上的新加坡人,对《风雨牛车水》(英文名:Rainstorm in Chinatown)这部电影一定不会感到陌生。这部由严俊导演,李丽华主演的影片,其主要摄制地点就在新加坡 。影片剧情讲述 江丽珍的丈夫王根生远赴南洋谋生,一别十年,音信断绝。丽珍带着女儿千里寻夫,却发现丈夫已入赘富有人家,弃糟糠不顾,乃绝望离去。剧终时王根生醒悟,与妻儿团聚,皆大欢喜。此影片于1956年9月18日首次上映, 轰动一时。
记得小时候听说李丽华在协和树胶厂拍外景。该厂离我儿时住家不远的金泉路 (Kim Chuan Road) ,许多人都去围观,至今印象尤深!
年关将屆, 牛车水一带最有农历新年气息 : 整个地区张灯结彩, 各种小店、杂铺都装修一新,还有不少节日商品和风味小吃。在许多人印象中, 牛车水指的是唐城坊(China Town Point) 或珍珠大厦 (People’s Park Complex) 附近一带,其实这是一种错觉。
真正牛车水区的范围很广,北起新加坡河 (Singapore River),南至麦士威路(Maxwell Road),东到丝丝街 (Cecil Street),西至新桥路 (New Brigde Road),约2.6 平方公里。这个范围基本上就是当年的新加坡市中心所在。由于此处华人聚集甚多,牛车水成了名符其实的唐人街或中国城。
牛车水的地名起自何时,已不可考 ,但其形成与莱佛士的城市规划颇有关系。1822年,莱佛士 “重组市区”的计划付诸实行后,各民族及不同籍贯的华人族群已有各自不同的居住地点, 牛车水成了早期中国移民的聚居地。这里的三条街道与区内的两座建筑物,及由此所伸延出耒的历史,可视为新加坡华人史的缩影。这三条街道分别为广合源街、源顺街及豆腐街;两座建筑物 指的是大华戏院与怡和轩。
牛车载水的区域
早年的新加坡没有自来水设备,全市饮水主要靠牛车自郊外载到市中心,再由市中心转往市内各地。由于牛车水地处中心位置,这个以牛车载供应用水的区域就叫牛车水。水车路(Kreta Ayer Road)这个街名,反映了这段历史。今天,在安祥山 (Ann Siang Hill ) 下仍然有一口古井,足以说明当年水供简陋的情况。这口古井与北京市王府井大街上的古井一样, 都是历史的徵信物。
鉴此水供简陋的情况,从马六甲来的移民陈金声(1805-1864),乃于1857年11月18日捐款一万三千元促殖民地政府兴建自来水 库,由麦里芝(Macritchie)引食水至市区来。
政府在接收陈金声的捐款后,对于自来水库建设工程,却一事无成。等到1862年新加坡发生严重干旱时,兴建自来水库工程 又再旧事重提,可是这笔捐款已被政府工程师糊里糊涂地浪费完尽。及至1877年新加坡完成第一项自来水供应工程时,陈金声已逝世14年矣!
当局可能因此 内疚,同时为了对华族社会有所交待,只好隆重其事地表扬陈金声的贡献, 乃建立一座喷泉以纪念他慷慨输囊的义举。这就是屹立在伊丽莎白女皇道(Queen Elizabeth Walk,俗称五欉树脚)上的陈金声纪念喷泉(Tan Kim Seng’s Memorial Fountain )( 参阅柯木林, “从陈金声纪念喷泉谈起”,载柯木林著,《石叻史记》 , 页230-233)
今天, 我们都知道陈金声对新加坡社会最大贡献,是改善居民水供问题。但却很少人知道他也是新加坡华文教育的创始者。1849年陈金声在天福宫左殿创办崇文阁 , 为华族子弟提供教育场所。崇文阁比厦门街 (Amoy Street) 的萃英书院 (1854年创立) 还早五年, 成为新加坡第一间华文学塾。
从广合源街到源顺街
广合源街即宝塔街 (Pagoda Street) , 广合源本是一家猪仔馆的商号。早年南来的华人,多数是在家乡无法生活的穷人,他们乘搭拥挤不堪的中国帆船,漂洋过海来到蛮荒的南洋一带出賣苦力谋生。這些苦力被當成 “豬仔”販賣,販售苦力的仲介商行被稱为 “豬仔館”。 而广合源號更是其中的大宗,因此广合源街便成為寶塔街的代名詞。
猪仔馆的居住条件简陋,卫生设备奇差,又十分拥挤,这种情景体现了早年移民的生活样相。广合源街这个名字,简单易记,但却饱含了先辈们多少的苦难与辛酸!除了豬仔馆外,昔日的广合源街上也到處有鴉片煙馆,苦悶且頹靡的生活弥漫整个城市,與今日整洁的店屋街景, 很难联系在一起!
然而, 南来的移民毕竟有些成功了, 有些经商致富。从广合源街到源顺街 ( 即直落亚逸街Telok Ayer Street)),显示了社会阶梯的提升。 源顺街乃19世纪新加坡的商业中心, 这条古老的街道,虽然在城市重建的计划下已变得面目全非,但我们从尚存的古建筑群中, 还可依稀看出当时繁华的景象。一批社会名流的商店及重要社团组织如 : 安和号 (中华商务总会首任会长吴寿珍的商号)、《叻报》馆 (新加坡第一份华文日报社)、应和馆 (第一个客属团体)、褔德祠 (广幇人士重要庙宇)、天福宫 (早期新华社会最高领导机构) 等都集中在源顺街。
诗屋人寻豆腐街
19世纪60年代的新加坡已显繁荣景象,娱乐事业应运而生。豆腐街或珍珠街上段(Upper Chin Chew Street) 就是娱乐场所的集中地。这条横贯桥南路(South Bridge Road)及新桥路(New Bridge Road)之间的古径,今天已不复存在。但早期这里是全坡最繁华地区, 民众夜生活的好去处。著名的酒楼、餐馆、戏园、妓院都集中于此。这里不仅是文人骚客常到之处,也是王孙哥儿闲荡的场所,车水马龙,冠盖云集,热闹非凡。
1887年11月, 北洋舰队访问新加坡。旅新期间,舰队将领酬酢甚繁,其用餐地点福如居、广东馆等闽粤风味的菜馆, 相信就在豆腐街一带。此外,寿荣华酒楼亦十分著名。1889年10月,清朝驻新加坡首任领事官左秉隆的诗友,沪滨名士卫铸生抵新,赋有<寿荣华酒楼即句>八绝,香艳旖旎, 馀韻犹存,是早年新加坡上层社会的生活写照。
当光绪丙午年(1906)《叻报》主笔叶季允(1859-1921)离职退隐时,也寓居豆腐街。叶季允名懋斌,号永翁, 安徽人。任职《叻报》达40年之久。叶季允不但是一位报人,也是一位诗人、文豪、金石家兼医药国手,左秉隆领事曾赠额曰“道参康统”。那时他的英名,驰骋遐迩。近代著名诗人邱逢甲以保商局事奉命南来,宣慰华侨,久闻他的大名,特地登门拜会, 并赠诗数首,其中一首这样写道 :
万里飞腾志未乖
海山苍莽遣吟怀
他年岛国传流寓
诗屋人寻豆腐街
(见1900年3月27日《叻报》南武山人邱逢甲稿 <赠叶永翁布衣>。诗中注云: “君(指叶季允)所寓曰豆腐街” )。
我曾为此诗着迷。1974年时豆腐街旧址尚在,我与南洋史学界泰斗陈育崧漫步其间,试图寻找叶季允故居。在豆腐街上,怀古之幽情,油然而生。陈育崧嗣后赋诗一首,并手书赠我, 诗曰:
豆腐街头棲隐处
短垣残壁半生烟
报人心血诗人泪
缀网劳蛛四十年
此诗收录在陈育崧所著 《椰荫馆文存》(第一册)中 , 题为 “同木林访叶季允故居”。邱逢甲与陈育崧这两首诗,为豆腐街生色不少。可惜叶季允故居早已荡然无存矣!
辛亥革命以后,海外华人都期望建立一个强盛的中国。然而,由于过去的种种不平等条约,使中国负债累累。海内外爱国之士乃群起筹办“国民捐”,以赈济国家财政的枯竭。
于是一场由佛家发起的筹款爱国运动,响应了中华商务总会的 “国民捐” 筹募运动, 一连拜六、礼拜两晚,在豆腐街口的“新舞台戏园”开演。募款形式是由僧人表演杂技。
根据1912年7月22日的《南侨日报》记载: 当晚的场面,盛况空前。入场卷分为特别位、头等位、一号位及二号位四个等级。特别位票价为五大元、头等位二大元、一号位一大元、二号位五角正。男女界同价,所收经费,悉数拨充“中华国民捐”。
这场以新加坡的双林寺、金兰庙、都城隍庙和天福宫四大寺庙为首,联合了槟城的极乐寺、马六甲的青云亭以及廖内的妈祖宫为中心所组成的南洋佛教社的不平凡演出,在豆腐街举行,为新加坡华族史册,留下浓砚重墨的一笔!
我曾为文指出:“豆腐街的没落,开始于1929年。这一年,正是世界经济大恐慌浪潮汹涌澎湃的时期。华族社会受了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工商业及各个生产事业部门,都遭受惨重的打击。 豆腐街既是以娱乐奢侈为主的繁华地区,在社会经济萧条的情况下,自然难以维持。各酒楼旅馆,因市情不佳,纷纷收盘。加以禁娼条令的实施,妓院营业大受打击,从此一蹶不振。于是,这一地带的繁华,便逐渐成为历史陈迹”(参阅柯木林, “豆腐街昔日繁华今何在”,载柯木林著,《石叻史记》 , 新加坡青年书局, 2007年8月出版, 页234-236)。
大华戏院的浪漫传说
豆腐街对过的大华戏院(Majestic Theatre) 始建于 1928年,大华戏院开启了新加坡娱乐事业新的篇章。这座颇具特色的建筑,它的兴建亦极富传奇色彩。本世纪初,富商余东璇因其爱妻于观赏广东大戏时遭冷遇,他衝冠一怒为红颜,竟将整条街道买下,并在此建立了一座戏院,这就是大华戏院; 而他所折资购置的街道, 就是今天的余东璇街(Eu Tong Sen Street)。
大华戏院由当年著名的思旺.墨加崙建築师事务所(Swan And Maclaren)设计。此建築师事务所在本地有不少项目:莱佛士酒店(Raffles Hotel)与维多利亚纪念堂(Victoria Memorial Hall)也是他们设计的。大华戏院原名天演大舞台(Tien Yien Moh Toi Theatre 或 “Tin Yin Dance Stage” ),主要以演广东大戏为主,其间亦放映默片(无声电影)。天演大舞台的名字至今依然可见。
1938年天演舞台租给邵氏机构,改名皇后戏院 (Empress Theatre ) ,放映电影。邵氏机构的登场,正值海外华人筹款抗日运动如火如荼展开的时期, 皇后戏院于是成了筹赈会的活动场所。
1942年2月,皇后戏院为日军佔用, 改为大和剧场, 专门放映日军的宣传影片。和平后, 邵氏机构重新购回,改名大华戏院沿用至今。当年余东璇送给爱妻的礼物, 却成了牛车水区的重要地标之一。
大华戏院结合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建筑物外观砌以色彩绚丽的瓷砖, 其间饰有广东大戏的人物造型, 又有祥龙飞舞的图案,飞龙首尾相接,翊翊如生。
怡和轩 :东南亚社会抗日救亡的总机关
除大华戏院外, 在牛车水区的古建筑物群中,怡和轩也是其中佼佼者。怡和轩所处的位置,乃是牛车水区的重要地带,可见当年先贤们置业时,已是很有眼光。这个在1895年10月18日成立的百万富翁俱乐部, 至今已有117年的历史。
1928年2月,怡和轩迎来了南京政要胡汉民、孙科 (孙中山的儿子) 及伍朝枢 (大律师伍廷芳的儿子,曾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 三位贵宾。为尽地主之谊,怡和轩于2月7日中午设茶会招待,会后贵宾们在怡和轩门前摄影留念。晚上八点, 时任怡和轩总理的陈嘉庚也在怡和轩筵开五席, 宾主相聚甚欢。
三个月后的1928年5月,发生济南惨案。日本关东军与国民党北伐军在山东省会济南市发生武装冲突,军民伤亡甚重,事后中国特使蔡公时被杀。济南惨案 使新华社会群情激动,在陈嘉庚领导下,怡和轩发起组织山东筹赈会,拉开了抗日的序幕,这是怡和轩第一次参与抗日救亡运动。
山东筹赈会的成立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它上承1912年7月在豆腐街举办的 “中华国民捐” 的僧人杂技表演;下启1937年全面声援中国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的抗日运动。 可见牛车水区一带,素有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的历史传统。
也正是南侨总会,使怡和轩永垂青史。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怡和轩主席陈嘉庚被殖民地政府指定为抗战救亡的总领袖,怡和轩也在殖民地政府默许 下,一跃成为整个东南亚社会抗日救亡的总机关,为怡和轩与牛车水区的历史写下最光辉的一页。在此期间,新加坡到处都可看到演剧、游艺、捐香、卖花、卖物及 报效募捐运动。男女老少,不分帮派,都投入这场轰轰烈烈的救亡运动之中。
不幸的是,新加坡人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期间 (1942.02.15-1945.09.12), 由于大检证 (又称肃清 ) 被日军杀害的约有2万多人。当时新加坡的人口不过是70多万人,被杀害的人数却占人口约5% 。和平后, 为了纪念这起事件, 1967年中华总商会在美芝路(Beach Road) 树立 “日治时期死难人民纪念碑”,并于每年的2月15日举行公祭。
从1942年至1945年,怡和轩被日军占用为军官俱乐部。所有文件、图书及一切用具被一扫而空。沦陷期间,怡和轩会员不幸身故者有 : 王声世、蒋骥甫、陆运怀、石焕章、谢天福、曾有美、谢荣西、林文田、陈森茂、陈延谦、陈贵贱、曾江水、蔡汉亮、陈邦元、陈楚敦、蔡嘉种、黄奕寅、陈金治、侯西反与卓祺嘉等。陈嘉庚在沦陷前及时逃往印尼,始免于难!
牛车水区三条街道 (广合源街、源顺街、豆腐街)及两座建筑物 (大华戏院与怡和轩) 的内涵及其所延伸的历史,勾划了近两百年来新加坡发展的轮廓。我们应该有一个场所将这些历史记录在案, 以示后人!
从这点上看,牛车水区是设立新加坡华族文明馆最适当不过的地点。华族文明馆展出的内容可以牛车水区为主线,联系新加坡历史的方方面面,从点到面,构成了一部完整的新加坡社会发展图景。
目前,我们已经有马来传统文化馆(Malay Heritage Centre)及拟建中的印度传统文化馆(Indian Heritage Centre),唯独缺了华族文明馆。 华族文明馆一旦建成, 此三馆所展示的内容,正好综合说明了新加坡今日的繁荣,係各族人民过去两百年来在这块土地上披荆斩棘、努力奋斗的成果!
期待梦想成真 !
作者是本地历史学者
位于安祥山下的古井,足以说明当年水供简陋的情况
牛车载水情景
咖啡山文史研究——武吉布朗墓碑
https://bukitbrowntomb.blogspot.com/2020/02/blog-post.html
《联合早报》- 百年前的牛车水暴动 (2021-01-07)
1919年6月19日,牛车水发生过一次严重暴动,暴动的导火线和北京的“五四运动”有关。
我在牛车水成长,很留意在这一方土地有没有发生过暴动事件。
1956年,林有福政府下令警察驱散集中在校园的华校学生,引起在牛车水暴动。当时我在屋子四楼天台上,目睹在桥南路262号安昌金铺分行前面,一辆从史密斯街(戏院街)转入桥南路的邮政局车子,被暴徒拦截将它推到,汽油溢出,然后放火焚烧的暴乱事件。警察发射催泪弹镇压,驱散群众。
除了这场暴动事件,早在1919年6月19日,牛车水也发生过一次很严重暴动。1919年6月20日,新加坡的华文《叻报》、英文《新加坡自由报》(Singapore Free Press)和《马来亚论坛》(Malaya Tribune)都有报道此事。
由于事态严峻,海峡殖民地总督亚瑟·扬爵士(Sir Arthur Henderson Young)第二天(6月20日)颁布军法令及戒严令,委任莱道少将(Major General Dudley Ridout)为执行法令的司令,应付混乱局势。可惜这一次暴动的有关记录不多,也少为人知。幸好还能寻得几份旧的华英文报纸,让我读得史料,认识几被遗忘的历史。
抵制日货变销毁日货
这次暴动的导火线和北京的“五四运动”有关。
始因是在1919年1月的巴黎和会上,很多国家不顾中国提出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提案,通过让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中国的国土管辖权竟然让其他国家决定与支配,此举严重损害中国主权和民族尊严。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回国,激起各界人士的强烈义愤。5月4日下午2时,北京大学及北京各学府的3000余名学生举行抗议集会,接着北京各大专学校开始总罢课。6日,天津、上海等20多所院校行动起来,声援北京学生。中国国内亦出现反日情绪,日本则以武力威胁中国。
“五四运动”的消息迟到6月才传到新加坡和马来亚,引起当时还是效忠中国的华侨义愤填膺,群情激奋。
受到日本人的耻辱和欺凌,抵制日货之声此起彼伏。1919年6月19日晚上7时过后,不少志愿人士不约而同地涌现牛车水各条街道。他们先在华影街(哇燕街,Wayang Street)和摆地摊的摊贩起冲突,有人抢夺摊贩的洋货物,如汗衣、毛巾,将它焚烧。不久,群众往长泰街(Upper Hokien Street),把摊贩的日本制造货物如火柴香烟,丟落路上。这条街上妓院的妓女,也自动把房里相信是日本制造的用具,如枕头、痰盂、毛巾、手镜及大镜等掷出窗外。
到了晚上8点,有学生装束的队伍出现丁加奴街,他们将李泰记洋货店的洋货,抛掷到街上。史密斯(戏院街)马玉山糖果店内的玻璃大镜、罐头、糖果一一被毁。位于大马路(桥南路)邝大生号的大门被撬,很多货物被丢。
抵制日货运动演变为销毁日货。是时警察全副武装,背负安上刺刀的来福枪,到现场驱散示威群众,同时鸣枪警戒。Chancellor警官受到攻击,头部受伤,有两暴徒被击毙。骚乱也蔓延到小坡武吉士街(Bugis Street)、陈桂兰街各街道,估计有1000人参与摧毁地摊洋货。在福南街,有些要收拾散落在地上货物者,还被掌掴阻止。
宋木林策动事件
第二天(6月20日),养正学校教员、学生在“草坡”(柏路,Park Road,养正学校开办时校舍外,珍珠大厦原址)也公开露面演说,劝阻停息骚乱。
此次暴乱,死伤皆有,一名日本人在马来街22号被打重伤致死;有华人被日本人打重伤;有人被流弹击中,共有200多人受伤。在惹兰勿刹赛阿威路(Syed Alwi Road),一家日本肥皂厂被暴徒破门冲入,蓄意破坏。
殖民地政府出动军警,大事镇压、拘捕和囚禁参与抗议行动的激进人士。至于当时的抵制日货运动是否事先有策划、有组织的行动,则不得而知。当晚上街骚乱的,相信是一群乌合之众。
英殖民地政府早已知悉,最为积极鼓动抵制东洋货运动,策动新加坡华侨学生罢课,商店罢市,工人罢工,抵制东洋货的,是吉隆坡尊孔、坤成两校的校长宋木林(1877-1952)。
他原是新加坡养正学校第二任校长。1915年底,因为和中国驻新加坡领事胡惟贤产生矛盾,愤而辞去校长一职。1916年,宋木林获得鹤山同乡,富豪陆佑礼聘,出掌吉隆坡尊孔、坤成两校的校长,该两校属于兄妹学校。是时新马同属英国海峡殖民地,两地人民同属一地区,可以自由往返活动。
由于在新加坡的抵制日货行动闹大,演变成牛车水与小坡一带流血伤亡大暴动,英国殖民政府决定,将宋木林驱逐递解出境,永不得回返新马。
《联合早报》- 纪念孙中山逝世两周年 1927年牛车水暴动 (2021-07-22)
https://www.zaobao.com.sg/lifestyle/history-heritage/story20210722-1172104 1927年3月12日,为了纪念孙中山逝世两周年,竟引起华侨与警察发生冲突,进而演变成暴动……
1919年牛车水暴动平息后八年,牛车水再次发生暴动,根据殖民地时期的英文记录,这次的暴动称为1927年牛车水事件(Kreta Ayer Incident 1927)。
国民党内部两派起冲突
暴动发生在1927年3月12日,事件主要是新加坡华侨与警察发生冲突引起。但记载将该暴动定性为马来亚国民党支持者内部左派与温和派冲突而起。当时马来亚及新加坡都属英国海峡殖民地,华侨未必有党派立场,不过华人因国民党创立人孙中山(1866-1925)推翻封建满清皇朝,人人皆尊崇孙中山。
事缘当地的华侨为了纪念孙中山逝世两周年,举办纪念会。这次集会由当时的同仁俱乐部广东侨领太平绅士吴胜鹏及梅国良等人,以及福建侨领侯西反、萧志来等,向华民政务司联合申请举办。申请获得批准,条件是纪念会不得有演讲,张挂国民党党旗,以及游行。当局也派出五名特警到场监视。
因演说造成骚动
追悼会在1927年3月12日下午,于丹戎巴葛的欢乐园(Happy Valley)举行。欢乐园位于广东民路与丹戎巴葛路之间的地段,由富商林和昌公司主人林德金(Lim Teck Kim,1882-1938)兴建,该次上万人的集会地点,是由林德金借用。
据记录,纪念会举行时,有为数2000名海南青年(包括夜校较年长学生)抵达会场,要向群众演说。粤籍代表以不得违反准证规定为由劝阻,引起不满发生肢体冲突,造成骚动。警察趋前,欲将一人扣手铐时,该人抗拒,反而向警察动粗。
闹事后,有上千人从欢乐园徒步出发,经过安顺路步入麦士威路,有人还带着国民党旗帜,以及反帝国主义传单。
人群抵达麦士威路、尼路、桥南路及丹戎巴葛路交界的警署前,很遗憾,一辆由新加坡电车公司(Singapore Traction Company)的洋人主管汤申(Oliver Thompson)驾驶的无轨电车,冲往人群,情况发生急速变化。
愤怒的群众追赶闯祸、攻击停在警署前的电车,结果警察开枪,击毙六人,其中两人当场毙命,四人翌日因伤重不治,14人受伤。
《叻报》报道,游行队伍在牛车水警署前聚集,造成交通堵塞,阻碍电车通行,警员以警棍将群众驱散但无效,有两警员被痛殴,警长被击中头部重伤,群众于是冲进警署,结果有一警员开枪,击毙六人。
亦有说,因群众闯进警署,打伤一名警长和四名马来警员后,警察才向群众开火。
没有记录显示,群众是否因鲁莽及危险驾驶的洋主管逃入警署寻求庇护,导致群众闯入要人,讨回公道,反而被视为袭击警署。
警察开枪杀人消息一经传出,引起公愤,群情汹涌,局势恶化,暴动一发不能收,连珍珠巴刹也发生暴动,惊动殖民地政府出动军队镇压。事件过五六星期后(5月底)才平息。
由于电车公司的洋主管惹祸,居民抵制电车公司,一连好几个月,电车空荡无人乘搭。
事后,殖民地政府采取更强硬态度,对付国民党活动,如突击检查夜校,将多所夜校列为非法学校等。
暴动属突发事件
1927年3月14日《自由西报》对暴动事件的报道与评论。
这1927年3月至5月牛车水事件的来龙去脉,有记录可寻。百年之后阅读这段历史,相信能够分析事件的是非黑白。
虽然调查报告认为起因是国民党支持者非法游行,分发传单,散播谣言,导致暴动,警方是合法开枪;报告也将事件归咎于国民党内两派的政治运动,引发的警民冲突。
回顾这一段历史,“游行”时还算和气,群众双方没有殴斗记录,没有骚乱。发生在牛车水警署前的事件,属于突发事件,不算是预谋策划袭警骚乱;相信是警方处理不当,引起群众不满与公愤,才爆发与警方对抗的局面。
《联合早报》- 交流站:为牛车水进一步塑造文化风情 (2021-07-23)
https://www.zaobao.com.sg/forum/talk/story20210723-1172519 本地人的共同记忆离不开牛车水,原居民搬迁后,有关当局重新打造此地区,以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Chinatown)命名,吸引旅客到此一游。
开埠的年代,印度人的印度庙、回教堂和牛奶甘榜(Kampung Susu)在牛车水落户,形成日后华人南下,印度人东行的交汇点。
19世纪末的牛车水风情,可参照清朝李钟钰的《新加坡风土记》:“有地名牛车水者,在大坡中,酒楼、戏园、妓寮毕集,人最稠密,藏垢纳污,莫此为甚……戏园有男班,有女班,大坡共四五处,小坡一二处,皆演粤剧,间有演闽剧、潮剧者。”
数十年前,这里是店屋住家、露天巴刹、喧嚣夜市,吃喝嫖赌的庶民场所;如今的牛车水主要靠中秋节和农历新年为本地人营造气氛,马里安曼印度庙为女神沐浴奏乐则成为每日的亮点。
牛车水的核心地带从广合源街(宝塔街)至番寨尾。重建前的广合源街是洋服街,番寨尾则涵盖庙仔街(硕莪街)、死人街(硕莪巷)、万拿街(万达街)和番仔妹(日本女子)落户的番寨尾(史必灵街)。
核心地带的中心点就是从前的“戏园”梨春园了。梨春园独当一面,戏院街(史密斯街)、戏院横街(丁加奴街)、戏院后街(登婆街)的命名都环绕着它。
如今牛车水的茶楼和许多老字号,已由外来餐饮店和做游客生意的零售店取代,从前的路边摊则集中在牛车水大厦内。至于梨春园、庆维新(普长春)、升平园、哲园、怡园、大华、东方、金华和长江戏院都已消失。恭锡街的最后一间妓院亦因冠病疫情结业了。
我们没必要重塑烟花巷的繁华,不过牛车水的生活文化离不开戏园。虽然从前的戏台已不再唱戏,但梨春园的名字仍然存活在众人心中。牛车水大厦前四面通风的舞台以及万拿山上的人民剧场,始终难以取代民间在闹市逛街看戏的昔日风情。
梨春园已于现址落户百多年,虽然重建几次,但大致上保留原来外观和内部中堂。梨春园的年代在中堂看戏是自由入座的,经济位的观众使用手帕来罢位,跟今天纸巾霸位大行其道没有两样。
辛亥革命爆发前两三年,香港振天声剧团在梨春园演出粤剧,中场休息的时候,汪精卫、胡汉民、黄兴等重头人物上台宣扬革命。那个年代的正统粤剧以北方官话吊腔唱戏,广府话念对白,振天声全场以纯广府话演出,突显革命的决心,开启现代粤剧的先河。
追溯起来,19世纪中叶的广东梨园子弟响应太平天国起义,清朝政府把屠刀挥向粤剧艺人,禁演大戏多年。有些艺人加入外江班跑龙套,有些越洋避难,新加坡成为他们的栖身之所。1881年的官方记录显示,本地有240名华族演员,相信其中不乏粤剧戏班。
梨春园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反清年代晚晴园的民间版。它的原址现在是一家旅店,如果能结合主题旅店和多用途小戏院的运作模式,为疫情后的时代开创新局面,既可放映电影,亦可为民间戏曲和表演爱好者提供小型的舞台,在古色古香的环境里推介传统文化,牛车水的文、史、地代表意义将更加鲜明。
《联合早报》- 拂拭百年牛车水 (2021-09-30)
牛车水不是各帮华人的唐人街,而是跨族群、宗教、文化的历史遗址,各类文化枢纽汇集之地,承载各族群的集体记忆,留下大量实体旧建筑与历史接轨。
因杰生规划图之故,牛车水一直被误以为莱佛士规划的唐人街,其实许多规划未曾落实。如果追溯历史,潮州人的十八间后、广东人的中街和闽南人的源顺街都在河口周边地区,这才是最早集聚各帮华人的唐人街。这里就重新勾勒牛车水和周边地区的历史原貌,说一说百年前的轶事,以及发展历程。
牛车水名称由来
清人李钟钰1887年来新加坡,他将个人所闻所见写成《新加坡风土记》,书中就提及牛车水。关于牛车水的名称由来有不同说法,一是牛车运载井水,一是牛车载水洒在路面清除尘埃。
牛车水是荒芜的山谷底盆地,河流两旁有大片沼泽地直抵新加坡河,大约1850年代才逐渐完成桥南路和新桥路之间的填土工程,后来工部也开始雇用员工以牛车洒水清洗繁忙道路。1862年的地图依据街道繁忙程度划分为紫色一级,灰色二级,黄色三级,最繁忙的街道都在河口周边,牛车水属不设等级的市区外围。
1862年的地图依据街道繁忙程度划分为紫色一级,灰色二级,黄色三级,最繁忙的街道都在河口周边,牛车水属不设等级的市区外围。
马里安曼印度庙(Sri Mariamman)创办人比莱获得直落亚逸的一列土地建庙,因宗教因素需要净水,所以要求更换在史丹福路,但该土地有其他用途,1823年选在桥南路。这里群山环抱,人烟稀疏,印度庙背后河道正是山涧泉水汇集的上游,水源充沛是庙宇接受现址的原因。
早期食用水不完全依赖井水,邱新民曾提到马里士他路的芋叶塘水质清甜,牛车水河道上游其实是可以饮用的净水,这里的水源比周边井水更丰富,是牛车汇聚取水之处,这或许是牛车水名称的由来。
各族群遗留足迹
直落亚逸的阿尔阿布拉回教堂(Masjid Al-Abrar)和纳宫神社(Nagore Durgha)都建于1820年代,崇文阁部分土地也购自印度人,莱佛士拨给比莱的一列土地相信就在这里。随着比莱放弃这地段,华人开始流入,后来建造天福宫。桥南路的詹美回教堂(Masjid Jamae Chulia)于1826年落成,和马里安曼印度庙,以及对面安祥山脚的甘榜素素(Kampung Susu)形成最早的印度社区,阿裕尼曾出资捐赠四口井,其中一口就在这里。在恭锡街和水车街路口,还有一座建于1859年的印度庙,这说明在此的印度社群规模不小。
甘榜马六甲奥马回教堂(Masjid Omar Kampong Melaka)是阿裕尼于1820年所建,合乐路的珍珠山斜坡也有称为武吉民丹的圣坟(Kramat Bukit Bentan),这附近其实有个马来聚落。珊顿道有条巴诗路(Parsi Road),这是因为帕西族群(Parsees)坟场就在今天的伟新大厦(Bestway Building),隔邻是马来渔村,哈比诺(Habib Noh)的圣坟(Kramat)和回教堂,恭锡路背后也有女性圣坟,传说和哈比诺有关。
珍珠山、安祥山和万达山都是英国人的种植地,安祥山和厄士金山最初是哈利·史格(Harry Scott)兄弟的豆蔻园,后来被约翰·仁美(John Gemmill)买下,他在此建造豪宅,这就是陈桂兰的翠兰亭俱乐部,一度成为马来学院和冉安志牧师的东方学校。这产业被槟城富商邱汉阳买下,拆除后重建新豪宅,他死后被谢荣西和友人(疑为陆寅杰)买下,主楼成为养正学校,入口处的哨站后来重建成为今天的吾庐俱乐部。
牛车水沧海桑田
经历30余年的移山填土工程,弯曲的新加坡河支流成为笔直的达豪施水道,填土地段发展成为繁荣的新镇。随着人口激增更为密集,河流受到污化已经不适合饮用,牛车水一词却在民间留下深深烙印,成为不可磨灭的集团记忆,专指马里安曼印度庙周边地区。
永寿年戏班在梨春园演出革命剧《徐锡麟枪毙恩铭》。
新开辟土地吸引不少闽人前来,硕莪街俗称庙仔街,名称得自街边小庙三福宫,捐钱建庙者当中林永庆(林振瑞父亲)、刘金榜、陈福荣、杨鸿义和陈庆源是闽籍地主。本地碑铭专著将刘金榜误植为陈金榜,他是梨春园和庆维新戏院业主,在丁加奴街还有一列店屋。林永庆在硕莪街硕莪巷拥有许多产业,杨逢义则是新桥路硕莪街的大地主。
说到牛车水,许多人记忆犹新的是广东大排档,其实路边摊的平民小吃到处都有,潮籍的同济院前,闽籍的赌间口绝不逊色。百年前的餐馆多数是广东人经营,而且都集中在牛车水,这里最负盛名的还有戏院和妓院,这些伶人和青楼歌妓都是粤籍。在特殊的大环境底下,不论食家戏迷还是寻芳客,都能说几句粤语,并带动牛车水粤籍的其他行业,粤语成为其他籍贯华民的共同语言。
革命思维之摇篮
牛车水也是革命摇篮,传闻尤列在单边街(必麒麟街上段)开设一叶楼宣传革命,其实一叶楼是在摩士街(Mosque Street)18号,革命第一声就在这里开始。同盟会成立后,广帮在丁加奴街创办开明书报社,永寿年戏班也在梨春园演出革命剧《徐锡麟枪毙恩铭》,革命思想不断在牛车水传播。
1908年,光绪慈禧先后逝世,保皇派领导的中华总商会要求所有华商停业以示哀悼,总领事馆内设置神位,本地华绅也以三跪九拜齐集哭哀。革命派陈裕义、林海生等人却拿着广告牌推销“推泪万应如意油”,这其实是戏谑保皇派绅商,哭不出时可以搽两滴来催泪,他们后来受到攻击而逃离。
中医师何心田在牛车水开设广顺号杂货店,天一亮就照常营业,这群手持催泪如意油广告牌者被追赶,跑到店内逃避。两三百名保皇派迁怒于何心田开业,向杂货店抛掷石头,当时孙中山被困在里头,粤剧乐师冯源初率众前去救援。他在1904年去英国为英王加冕演奏,过后加入永寿年戏班,因和保皇派格斗被捕并遭驱逐出境。
振天声1909年在梨春园演出《梦后钟》,中场振武善社林航苇、振天声领队黄咏台和团长陈铁军上台致词。世事变幻莫测,此时汪精卫和胡汉民都在缅甸,黄兴去了日本,孙中山刚从马来亚回来,住在乌节路111号。他只身孤影坐困愁城,写信给外地革命战友,要求盘缠离开新加坡。
尘封的文化遗产
牛车水不是广东或各帮华人的唐人街,而是跨族群、宗教、文化的历史遗址,各类文化枢纽汇集之地,承载各族群的集体记忆,留下大量实体旧建筑与历史接轨,是非常丰富的多元文化遗产。牛车水是如此的多姿多彩,然而却覆盖着百年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