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3日星期六

可作为华社软实力机构




《联合早报》- 可作为华社软实力机构 [2012-02-02]
http://www.zaobao.com.sg/yl/yl120202_007.shtml



  壬辰新岁,华社迎来了一大喜讯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会长曁通商中国主席蔡天宝在1月25日 (星期三) 的新春团拜上宣布,宗乡总会正在探讨设立全新的华社文化中心——这将是一个推广华族文化艺术,带动族群互动,凝聚华社各群体的中心。
  蔡会长进一步阐述 :“华社文化中心将具有四大功能,它旣是文化中心、也是活动中心、交往中心和融合中心”。华社文化中心将以活动和项目为基础,而不是一个历史展览中心。1月26日的《联合早报》社论,也以 “期盼华社文化中心的成立”为题,全力支持这项创举。
  蔡天宝会长为华社文化中心所设定的四大功能指导原则,是毋庸置疑的,这可说是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给华社的龙年大红包。依我个人的解读,华社文化中心应该是一个“四不像”的组织 :
  ·不是草根机构,但必须具有草根机构的组织能力及搞活动的技巧,所出台的活动项目,必须具有华族及宗乡特色,展现多元文化的功能;
  ·它不是博物馆,不是一个历史展览中心,但必须有一定的文物展示,而且所展出的实物,必须能勾起人们的共同记忆,且具互动性;
  ·它不是学术团体,但必须与学术团体挂钩,作为新加坡各学术团体的活动总平台,联合出版系列期刊文集,及开展富有本地色彩的文化活动;
  ·它不是档案馆,但必须要收集有关华社及宗乡会馆的历史档案,并将之数码化上网,方便研究者。
  如此一来,华社文化中心一旦建成;将是史无前例的创举。
  此次华社文化中心的设立;与其他团体设立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获得政府的大力配合与帮助。历史告诉我们,任何民间活动项目,如果有政府的鼎力配合与支持,会有不同的效果 : 中华总商会之于晚晴园,福建会馆之于南洋大学,及1995年5月宗乡总会所倡设的华裔馆,都足以说明这一点。
  历史也告诉我们 : 苏东坡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不在那西子湖上,早春晓雾里的苏堤,而是把中原声教远播南蛮的功绩。中国历史盛世留予后世者,不在于帝皇将相的丰功伟业,也不在 于政治的清明,人民生活如何幸福!读史者都很清楚,盛世留给我们几部闪烁古今的经典:《贞观会要》、《永乐大典》、《康熙字典》及《四库全书》等,才是瑰 宝。
  大英帝国虽已日落黄昏,但其影响力至今犹存,靠的是文化的软势力,英国文化协会 (British Council) 就是扮演这个角色。崛起的中国也设法加强其软势力,在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
  华族是对新加坡的贡献至深甚巨,至今我们尚未有展现华族软势力的机构。华社文化中心的设立,弥补了这个空白,它将是新加坡华社软势力的象征,也是宗乡总会留给后世子孙的一大丰厚遗产!


《联合早报》- 宗乡总会将设华社文化中心 (2012年1月26日)



Straits Times - Chinese clans plan centre for new citizens (2012-1-26)






联合早报社论 - 期盼华社文化中心的成立 [2012-1-26]




联合早报社论:期盼华社文化中心的成立

  宗乡会馆联合总会会长蔡天宝昨天宣布,宗乡总会正在探讨成立一个新加坡华社文化中心。这个中心将由文化中心、活动中心、交往中心和融合中心四个方面组 成。其目标是通过举办以文艺表演性质为主的文化活动及非表演性质的其他活动,来促进我国华社不同群体之间的交往,促成整体华社的融合,进而实现各族的和谐 共处。

  由宗乡总会牵头成立的华社文化中心,虽然还在探讨阶段,但是已经得到了政府的表态支持。李显龙总理昨天在宗乡总会与通商中国联办的新春团拜会上演讲 时,就表示欢迎宗乡总会提出的这个构想,并指出“对于这个华社文化中心,政府乐观其成,并且将给予配合与帮助”。蔡天宝在接受本报访问时也说,华社文化中 心预计将耗资好几千万元兴建,希望在经费方面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并且希望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和新闻通讯及艺术部能参与中心的设立。

  与其他传统的华社组织不同,华社文化中心的服务物件不光是以母语为主要媒介语,还包括了双语教育下成长的华族社群以及以英语为主要媒介语的华社族群,亦即涵盖了整个华社族群。这应该是个相当新颖的构想。

  由于历史的复杂因素,我国华社并非一个单一的族群。在早期,本地华社是由土生华人和“新客”两个部分组成,后来又因为语文源流的关系分成了讲华语华社和讲英语华社两大块,也就是俗称的华校生和英校生。

  最近二十多年,随着中港台等地华族新移民的不断涌入,本地华社的情况就更趋复杂。即使是在同样讲华语的本地华社和新移民之间,甚至新移民与新移民之间,也会因为价值信念、生活方式、传统习俗等方面的不同,而发生矛盾。

  为了维系我国的多元种族和多元文化社会特色,我们亟需一个平台来促进不同华社群体之间的交流与谅解,如此才能进一步实现与其他种族之间的大融合。而华社文化中心,应能在这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华社主要有两大领导机构,就是中华总商会和宗乡总会。总商会主要是商会组织,其服务物件不包括非商团成员。而宗乡总会是由本地的传统会馆组 织及少数新移民社团组成,其中的传统会馆源自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新客”华社发起成立的亲缘及地缘同乡团体,早期主要用语是各籍贯的方言,现在的主要 用语则是华语,新移民社团的用语也是华语。

  近年来,宗乡总会为了推动新移民融入,举办了不少活动,如中元习俗之旅、会馆走透透及青年达人秀等,也确实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效。可是,宗乡总会毕竟 只能代表会馆组织,更因为其“新客”华社的历史背景以及以华语为主要用语的缘故,无法吸引土生华人协会等土生华社团体和讲英语华人参加其活动。换句话说, 宗乡总会在提供新移民华社与这一部分的新加坡华人交流的平台上还有很多改进空间。

  还在构想阶段的华社文化中心却不同,其文化中心将在展现本地多元文化特色的同时,结合新移民带来的新文化元素,使得本地的中华文化更加丰富,更加多元。更加斑斓多彩的中华文化活动,除了提升我国华人的精神生活素质以外,也会是凝聚本地华社的一股文化力量。

  至于其活动中心功能,将集合会馆、新移民组织的各类活动,如交流会、讲座、研究会、辩论赛、节庆活动等,吸引本地年轻人参与。据瞭解,部分活动会以双语举行,因此就能为讲华语和讲英语的本地华人,包括新移民华社、本地传统的讲华语及讲英语华社之间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

  华社文化中心的另外两个功能,即交往中心和融合中心,旨在促进和扩大华社团体与民众的往来和开展华社活动也要兼顾跨种族文化的融合。我国是个多元种族社会,华社文化中心以增进各族和谐共处作为举办华社活动的最终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





《怡和世纪》- 我们应该有华族文明馆 (February 2012)


 原文:

我 们 应 该 有 华 族 文 明 馆
-- 柯 木 林 --

  距今正好一百年的1912年,豆腐街上万人空巷,灯火辉煌。在这里,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出,为新加坡华族史册,留下浓砚重墨的一笔!这到底是什么一回事呢 ?
  辛亥革命以后,海外华人都期望建立一个强盛的中国。然而,由于过去的种种不平等条约,使中国负债累累。海内外爱国之士乃群起筹办“国民捐”,以赈济国家财政的枯竭。
  于是一场由佛家发起的筹款爱国运动,响应了中华商务总会的 “国民捐” 筹募运动, 一连拜六、礼拜两晚,在豆腐街口的“新舞台戏园”开演。募款形式是由僧人表演杂技。
  这是一场以新加坡的双林寺、金兰庙、都城隍庙和天福宫四大寺庙为首,联合了槟城的极乐寺、马六甲的青云亭以及廖内的妈祖宫为中心所组成的南洋佛教社的不平凡演出。根据1912年7月22日的《南侨日报》记载: 当晚的场面,盛况空前。入场卷分为特别位、头等位、一号位及二号位四个等级。特别位票价为五大元、头等位二大元、一号位一大元、二号位五角正。男女界同价,所收经费,悉数拨充“中华国民捐”。

诗屋人寻豆腐街

  19世纪60年代的新加坡已显繁荣景象,娱乐事业应运而生。豆腐街或珍珠街上段(Upper Chin Chew Street) 就是娱乐场所的集中地。这条横贯桥南路(South Bridge Road)及新桥路(New Bridge Road)之间的古径,今天已不复存在。但早期这里是全坡最繁华地区, 民众夜生活的好去处。著名的酒楼、餐馆、戏园、妓院都集中于此。这里不仅是文人骚客常到之处,也是王孙哥儿闲荡的场所,车水马龙,冠盖云集,热闹非凡。
  1887年11月, 北洋舰队访问新加坡。旅新期间,舰队将领酬酢甚繁,其用餐地点福如居、广东馆等闽粤风味的菜馆, 相信就在豆腐街一带。此外,寿荣华酒楼亦十分著名。1889年10月,清朝驻新加坡首任领事官左秉隆的诗友,沪滨名士卫铸生抵新,赋有<寿荣华酒楼即句>八绝,香艳旖旎, 馀韻犹存,是早年新加坡上层社会的生活写照。
  当光绪丙午年(1906)《叻报》主笔叶季允(1859-1921)离职退隐时,也寓居豆腐街。叶季允名懋斌,号永翁,  安徽人。任职《叻报》达40年之久。叶季允不但是一位报人,也是一位诗人、文豪、金石家兼医药国手,左秉隆领事曾赠额曰“道参康统”。那时他的英名,驰骋遐迩。近代著名诗人邱逢甲以保商局事奉命南来,宣慰华侨,久闻他的大名,特地登门拜会, 并赠诗数首,其中一首这样写道 :

  万里飞腾志未乖
  海山苍莽遣吟怀
  他年岛国传流寓
  诗屋人寻豆腐街      

(见1900年3月27日《叻报》南武山人邱逢甲稿 <赠叶永翁布衣>。诗中注云: “君(指叶季允)所寓曰豆腐街” )。

  我曾为此诗着迷。1974年时豆腐街旧址尚在,我与南洋史学界泰斗陈育崧漫步其间,试图寻找叶季允故居。在豆腐街上,怀古之幽情,油然而生。陈育崧嗣后赋诗一首,并手书赠我, 诗曰:

  豆腐街头棲隐处
  短垣残壁半生烟
  报人心血诗人泪
  缀网劳蛛四十年

  此诗收录在陈育崧所著 《椰荫馆文存》(第一册)中 , 题为 “同木林访叶季允故居”。邱逢甲与陈育崧这两首诗,为豆腐街生色不少。可惜叶季允故居早已荡然无存矣!
  我曾为文指出:“豆腐街的没落,开始于1929年。这一年,正是世界经济大恐慌浪潮汹涌澎湃的时期。华族社会受了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工商业及各个生产事业部门,都遭受惨重的打击。 豆腐街既是以娱乐奢侈为主的繁华地区,在社会经济萧条的情况下,自然难以维持。各酒楼旅馆,因市情不佳,纷纷收盘。加以禁娼条令的实施,妓院营业大受打击,从此一蹶不振。于是,这一地带的繁华,便逐渐成为历史陈迹”( 参阅柯木林, “豆腐街昔日繁华今何在”,载柯木林著,《石叻史记》 , 新加坡青年书局, 2007年8月出版, 页234-236)  。

大华戏院的浪漫传说

  豆腐街对过的大华戏院(Majestic Theatre) 始建于 1928年,大华戏院开启了新加坡娱乐事业新的篇章。这座颇具特色的建筑,它的兴建亦极富传奇色彩。本世纪初,富商余东璇因其爱妻于观赏广东大戏时遭冷遇,他衝冠一怒为红颜,竟将整条街道买下,并在此建立了一座戏院,这就是大华戏院; 而他所折资购置的街道, 就是今天的余东璇街(Eu Tong Sen Street)。
  大华戏院由当年著名的思旺.墨加崙建築师事务所(Swan And Maclaren)设计。此建築师事务所在本地有不少项目:莱佛士酒店(Raffles Hotel)与维多利亚纪念堂(Victoria Memorial Hall)也是他们设计的。大华戏院原名天演大舞台(Tien Yien Moh Toi Theatre 或 “Tin Yin Dance Stage” ),主要以演广东大戏为主,其间亦放映默片(无声电影)。天演大舞台的名字至今依然可见。
  1938年天演舞台租给邵氏机构,改名皇后戏院 (Empress Theatre ) ,放映电影。邵氏机构的登场,正值海外华人筹款抗日运动如火如荼展开的时期, 皇后戏院于是成了筹赈会的活动场所。
  1942年2月,皇后戏院为日军佔用, 改为大和剧场, 专门放映日军的宣传影片。和平后, 邵氏机构重新购回,改名大华戏院沿用至今。当年余东璇送给爱妻的礼物, 却成了牛车水区的重要地标之一。
  大华戏院结合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建筑物外观砌以色彩绚丽的瓷砖, 其间饰有广东大戏的人物造型, 又有祥龙飞舞的图案,飞龙首尾相接,翊翊如生。

怡和轩 :东南亚社会抗日救亡的总机关

  除大华戏院外, 在牛车水区的古建筑物群中,怡和轩也是其中佼佼者。怡和轩所处的位置,乃是牛车水区的重要地带,可见当年先贤们置业时,已是很有眼光。这个在1895年10月18日成立的百万富翁俱乐部, 至今已有117年的历史。
  1928年2月,怡和轩迎来了南京政要胡汉民、孙科 (孙中山的儿子) 及伍朝枢 (大律师伍廷芳的儿子,曾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 三位贵宾。为尽地主之谊,怡和轩于2月7日中午设茶会招待,会后贵宾们在怡和轩门前摄影留念。晚上八点, 时任怡和轩总理的陈嘉庚也在怡和轩筵开五席, 宾主相聚甚欢。
  三个月后的1928年5月,发生济南惨案。日本关东军与国民党北伐军在山东省会济南市发生武装冲突,军民伤亡甚重,事后中国特使蔡公时被杀。济南惨案 使新华社会群情激动,在陈嘉庚领导下,怡和轩发起组织山东筹赈会,拉开了抗日的序幕,这是怡和轩第一次参与抗日救亡运动。
  山东筹赈会的成立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它上承1912年7月在豆腐街举办的 “中华国民捐” 的僧人杂技表演;下启1937年全面声援中国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的抗日运动。 可见牛车水区一带,素有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的历史传统。
  也正是南侨总会,使怡和轩永垂青史。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怡和轩主席陈嘉庚被殖民地政府指定为抗战救亡的总领袖,怡和轩也在殖民地政府默许 下,一跃成为整个东南亚社会抗日救亡的总机关,为怡和轩与牛车水区的历史写下最光辉的一页。在此期间,新加坡到处都可看到演剧、游艺、捐香、卖花、卖物及 报效募捐运动。男女老少,不分帮派,都投入这场轰轰烈烈的救亡运动之中。
  不幸的是,新加坡人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期间 (1942.02.15-1945.09.12), 由于大检证 (又称肃清 ) 被日军杀害的约有2万多人。当时新加坡的人口不过是70多万人,被杀害的人数却占人口约5% 。和平后, 为了纪念这起事件, 1967年中华总商会在美芝路(Beach Road) 树立 “日治时期死难人民纪念碑”,并于每年的2月15日举行公祭。
  从1942年至1945年,怡和轩被日军占用为军官俱乐部。所有文件、图书及一切用具被一扫而空。沦陷期间,怡和轩会员不幸身故者有 : 王声世、蒋骥甫、陆运怀、石焕章、谢天福、曾有美、谢荣西、林文田、陈森茂、陈延谦、陈贵贱、曾江水、蔡汉亮、陈邦元、陈楚敦、蔡嘉种、黄奕寅、陈金治、侯西反与卓祺嘉等。陈嘉庚在沦陷前及时逃往印尼,始免于难!

我们应该有一个场所将这些历史记录在案, 以示后人!

  从这点上看,牛车水区是设立新加坡华族文明馆最适当不过的地点。华族文明馆展出的内容可以牛车水区为主线,联系新加坡历史的方方面面,从点到面,构成了一部完整的新加坡社会发展图景。
  目前,我们已经有马来传统文化馆(Malay Heritage Centre)及拟建中的印度传统文化馆(Indian Heritage Centre),唯独缺了华族文明馆。 华族文明馆一旦建成, 此三馆所展示的内容,正好综合说明了新加坡今日的繁荣,係各族人民过去两百年来在这块土地上披荆斩棘、努力奋斗的成果!
  期待梦想成真 !
(作者是本地历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