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0日星期三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


《联合早报》- 宗乡璀璨 狮城荣光 热烈庆祝新加坡建国59周年 (2024-08-09)




《联合早报》- 黄祖耀博士千古 (2024-02-05)



Straits Times - Wee Cho Yaw a titan of S'pore's banking industry, says PM Lee (2024-02-05)



Straits Times - ‘I now proudly declare myself as Hinghwa’: New clan group member (2024-01-07)



https://www.straitstimes.com/singapore/i-now-proudly-declare-myself-as-hinghwa-new-clan-group-member

SINGAPORE – Growing up, Ms Catherine Yeow perceived the Hinghwa community as small and relatively unknown in Singapore.

Frequently met with puzzled expressions when identifying herself as Hinghwa, she often ended up using the more familiar Hokkien label instead.

But this changed after she met Mr Fong Chi Chung, president of the Singapore Puxian (Hinghwa) Network, while providing recruitment services for the regional expansion of his restaurant chain Putien Holdings.

He invited her to join the association to reconnect with her roots and heritage.

In September 2022, Ms Yeow became a member of the Puxian network, one of the newest clan associations in Singapore.

The 53-year-old managing director (Singapore & Thailand) of executive search company HRnet One is a third-generation Hinghwa, with her grandparents and parents being migrants from Putian, a coastal city in the south-east of Fujian province in China.

“I now proudly declare myself as Hinghwa, taking every opportunity to share with others who we are and our origins,” she said.
Get a round-up of the top stories to start your day
Sign up

“Despite growing up in a Hinghwa family, my knowledge about our culture and origins was limited, confined mostly to the delicious Hinghwa dishes my grandma and mum prepared,” she said.

The Hinghwas first arrived in Singapore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from Putian, also known as Henghua or Henghwa, Hin Ann or Puxian. According to the Census of Population 2020, there are about 27,000 Hinghwa people here. 

The Singapore Puxian (Hinghwa) Network, which was inaugurated in 2021, has about 700 members.

Ms Yeow is actively involved in two upcoming projects: the inaugural Hinghwa Food and Cultural Festival from March 12 to 17 at Ngee Ann City’s Civic Plaza, and Travel to Putian, a collaboration with Chan Brothers Travel to help people rediscover their roots in 2024.

Like the Hinghwa network, other clan associations are also taking steps to recruit members and narrow the gap between immigrants and locals.

More clan members

A survey conducted in 2021 by the Singapore Federation of Chinese Clan Associations (SFCCA), which had 241 member associations at the time, found that membership had increased.

It recorded growth of 12 per cent – or 9,057 new members – since 2018 for the 158 clan associations that took part in its survey. SFCCA, now with 245 member associations, will be conducting its latest survey later in 2024.

Clan associations are attracting new blood by engaging in more charity work and refreshing their buildings, amenities or image. They also allow young people to showcase their talent, including leadership and organisational skills.

Said SFCCA president Thomas Chua: “It’s important to pass on our legacy through leadership renewal. To attract the younger generation, we must cultivate an environment that embraces change and empowers them to lead with purpose and dedication.”

Mr Kua Bak Lim, a historian who is an SFCCA council member and chairman of its research committee, noted that there is an increasing demand from younger, English-educated members for help from SFCCA to find out more about the history of their clan associations or ancestors. Many people start thinking about their roots when they are about 45 or slightly older, he observed.

“Today, clan associations have evolved from the traditional role of helping immigrants find jobs and accommodation, to being a cultural protector,” he said. “And the hallmark of overseas Chinese culture is adaptability. For survival, it can change and adapt itself to suit local situations.”

He added: “While some clans may dwindle or die, there are still many that are growing from strength to strength. Clan associations are an integral part of overseas Chinese culture, and culture will prevail.”

Integration of locals and new immigrants

New immigrants join clan associations to integrate into Singapore society,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in turn can help sustain and revive their clans, said Mr Kua.

Ms Yeow has witnessed the strong integration between new Hinghwa immigrants and locals.

“Although the way of doing things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are obvious, everyone can seek common ground while reserving differences,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and do things well together,” she said.

Mr Fong, who chairs her clan group, said the association was established to unite locals of Hinghwa heritage and new immigrants, so that they can jointly promote Hinghwa culture and values.

“We will also assist new immigrants to familiarise themselves with Singapore and better integrate into the local society,” said Mr Fong, who came to Singapore more than 20 years ago.

Another clan association, Chin Kang Huay Kuan, helps natives and immigrants bond over karaoke, pub hopping, sports and community work.

The association was established in 1918 by immigrants from Jinjiang city in southern Fujian province. 

About 20 per cent of its 1,240 members are young people aged 18 to 45, while 10 per cent are new immigrants.

Its heritage gallery, a modern facility which opened in its Bukit Pasoh building in October, will be introducing educational and leisure programmes to attract participants. It has been organising community projects in aid of the poor and needy, and festive celebrations that encourage intergenerational bonding. It relies on social media platforms to attract and recruit younger members.

Mr Steven Shi, an immigrant from Jinjiang, is an executive committee member. The 37-year-old Singapore permanent resident arrived in Singapore 14 years ago, and has been with the group for about eight years.

“Joining the clan helps me widen my social network and hone my leadership skills,” said the principal data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ngineering manager with data tech company Handshakes. “There are many successful role models in the clan whom I can learn from.”

He added: “There is no 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new immigrants and locals in the clan as we all share the same ancestry.”




《新明日报》- 宗乡之光 (2022-11-27)


SFCCA - “光阴的故事” 历史虚拟走廊
https://mp.weixin.qq.com/s/BLTeu8UZ3J4SRUgiWV5QxQ






《源》2022年·第3期·总157 - 从宗亲社团到宗乡总会 我的社团之路




《联合早报》- 黄循财吁宗乡总会 助团结其他族群 (2022-07-11)


https://www.zaobao.com.sg/news/singapore/story20220711-1291588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在推广华语、华族文化与传统和价值观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也坚定不移地为促进族群融合做出贡献。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希望宗乡总会接下来能够代表华社继续团结不同族群,确保我国的多元种族社会在极端主义抬头之际不会遭遇太大冲击。
  黄循财上周三(7月6日)走访宗乡总会,同理事们一起进行“潮州粥交流会”。他在面簿贴文说:“我坚信宗乡总会将继续在建设和谐新加坡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宗乡总会会长蔡其生透露,黄循财向理事们分析了新加坡长期面对的挑战,指出目前人们遇到的原材料价格和电价高涨问题,主要是国际局势带来的的冲击,尤其是俄乌战争的影响。
  蔡其生说:“副总理告诉我们这个问题需要时间解决,但是政府有信心可以克服,政府刚推出的15亿元援助配套,也能够帮助经济能力较弱的群体应对通胀问题。”
  黄循财也向出席者强调,在关注眼下物价问题的同时,也不要忽略极端主义抬头以及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带来的长期挑战,他希望宗乡总会能够代表华社想办法团结其他族群,因为只有团结的新加坡才能抵御外部的威胁。
  蔡其生说,黄循财也指出新加坡是国际大都会,有很多外地人到本地求学、工作和生活,宗乡总会也要继续帮助他们融入本地社会,不能将和谐共处视为理所当然。
  过去35年在农历新年期间举行的“春到河畔”也得到了黄循财的特别肯定,他强调这个活动在促进多元种族和谐社会扮演的积极作用。蔡其生说,黄循财承诺政府将继续给予支持,让宗乡总会把活动办好。
  “潮州粥交流会”上讨论的其他事项还有:宗乡总会设立共享秘书处,帮助中小型会员组织处理行政工作;举办活动帮助新移民融入,以及借助科技吸引年轻人和海外人士了解本地华社的历史与文化。


《新明日报》- 促进多元种族和谐 宗乡总会角色重要 (2022-07-09)



微信 - 与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先生的午餐交流会 
https://mp.weixin.qq.com/s/X6ZYtO6uKBt22sbHwSxrsQ









Sunday Times - Chinese Clan Associations urged to help unite S'pore (17-10-2021)





《联合早报》- 宗乡总会面对更艰巨时代挑战 (2021-10-21)



https://www.zaobao.com.sg/forum/editorial/story20211021-1205360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第17届理事会在上周末正式就职,副总理兼经济政策统筹部长王瑞杰在演说中强调,我国社会不断发展和演变,但多元种族文化的特征值得我们小心经营和珍惜。他这番话虽然不新,对宗乡总会却是永不过时的提醒。
  宗乡总会在36个年前成立的初衷是整合本地不同血缘、地缘族群的会馆社团,避免一些面临生存的会馆社团受时代淘汰,并促进华社的团结,共同负起传承文化的使命。
  上个世纪80年代,新加坡社会的转型也给会馆社团带来转型的挑战,它们若跟不上时代发展,为新一代华族子弟所疏离,便失去发展的动力。
  另一方面,来自中国的新移民给总会的成长带来契机,协助新移民融入本地社会,成为会馆社团的时代使命。
  南洋的宗乡团体,对来自大陆的新移民具有新鲜感,也是他们融入本地社会的捷径。因此,不少会馆领导层更新换代找到新的活力,成立青年团蔚为风气,给年轻的新移民找到贡献所长的平台。
  此外,新移民成立的宗乡团体,则给本地华社打开新的窗户,带来了文化新观点新视角。它们也在总会的旗帜下,进入本地的多元社会。
  但是,华社并非新加坡社会的全部,促进多元社会的团结与和谐才是各族群的更大使命。
  新加坡政策研究院上个月公布一项调查显示,新加坡人有强烈的种族与国家认同感,各种族的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处于“健康水平”。而在各大种族中,少数种族对国家与种族身份有更强烈的双重认同。
  马来族受访者中71%认为种族身份非常重要,78%认为国家认同非常重要;在印度族中,这两项认同的比率为60%和85%,华族则为45%和67%。
  作为少数种族,以回教为单一族群信仰的马来族具有更高的种族身份认同是可以理解。
  另一个有趣而重要的数据发人深省,55%的马来族认为,新加坡的文化由华族文化支配,而只有32%的华族和38%的印度族有同感。这反映出,华族本身信仰多元,加上一定程度的西化,华语地位和华族文化在多元种族的社会中逐渐式微,华族本身的感受深刻。
  新加坡华族社会的转型比其他少数种族更为明显,这给了宗乡总会新的时代命题,它既要维护和传承好族群文化,又要促进种族的和谐。
  每个人都具有多重身份,认同的多面性因此再正常不过。过去多年的发展也证实,在多元种族社会中保持族群认同与建立国家意识并不矛盾,这种“求同存异“有赖于各种族之间的互相包容与理解。
  自其成立以来,推动华族文化,占据宗乡总会常年重要活动日程。在新时代中,这项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值得一提的是,总会延续华社先贤兴校办学的精神,在2011年起颁发奖学金,培养双语双文化人才。今年五位获奖学生前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与复旦大学修读本科学位。今年度奖学金申请比五年前增加了50%。
  至今有49名学生获宗乡总会颁发的奖学金,他们不受合约约束,但必须在假期时到总会或是附属会馆实习,了解本地宗乡组织,向华族企业家和专业人士学习。总会的这一奖学金计划,有着薪火相传的意义,值得寻找和投入更大的资源拓展。
  宗乡总会会长蔡其生说,国际形势越来越紧张,我国作为一个开放社会,容易受到各方势力的影响,加剧了社会分化的风险。他说,总会要坚持立场,发挥影响力,团结各族群,提高社会凝聚力。他把总会的时代使命提高到新的台阶,意味着总会今后的转型也许比以往不同阶段的转型更为艰巨。
  总会每一个时期的领导层都必须敢于面对新的使命和挑战,开拓新的领域,加强符合时代需求的“有用性”,才能继往开来、生生不息。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第17届理事会宣誓就职,开启华社新征程
https://mp.weixin.qq.com/s/EdgTmdnPVCTUuun7GbRfdA







《联合早报》- 王瑞杰:珍惜我国多元种族特点 传承各族文化时须继续维持族群和谐 (2021-10-17)


https://www.zaobao.com.sg/news/singapore/story20211017-1204071

王瑞杰在宗乡会馆联合总会第17届理事会就职典礼上致辞时强调,我国社会将不断发展和演变,但有一个特征是值得我们小心经营和珍惜的,那就是多元种族文化。他说:“种族和谐得来不易,每一代国人都必须付出努力。我很高兴看到会馆以不同方式,促进各族人民相互了解,和谐共处。”

副总理王瑞杰在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第17届理事会就职典礼上,呼吁国人珍惜我国多元种族文化特点,在传承各族群特有文化传统的同时,继续维持族群和谐。

宗乡总会第17届理事会昨天在副总理兼经济政策统筹部长王瑞杰的见证下宣誓就职。就职典礼以线上线下方式举行,受邀出席的嘉宾包括担任华社联络组主席的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长兼律政部第二部长唐振辉。

宗乡总会于9月下旬完成第17届理事会换届选举,由蔡其生接替陈奕福成为第四任会长,副会长由钟声坚和曾建权担任。上一届财政吴绍均获选为秘书长,洪宝兴则是本届财政。

王瑞杰在致辞时强调,我国社会将不断发展和演变,但有一个特征是值得我们小心经营和珍惜的,那就是多元种族文化。

他说:“种族和谐得来不易,每一代国人都必须付出努力。我很高兴看到会馆以不同方式,促进各族人民相互了解,和谐共处。由宗乡总会举办的华族文化活动,融入我国其他种族的文化特色,反映了新加坡多元文化的社会面貌,也加强所有国人对新加坡的认同感。”

新会长蔡其生提出 围绕三重点开展会务

成立于1985年的宗乡总会,宗旨在弘扬华族文化与价值观,并以促进社会和谐与凝聚力为愿景。在首任会长黄祖耀的带领下,总会成功实现宗乡团体的文化转型。第二任会长蔡天宝则不断扩大总会的功能,增加“杰出会馆奖”“端午节嘉年华会”等颇具影响力的活动,并倡导成立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陈奕福担任第三任会长期间,遇到席卷全球的冠病疫情,带领理事会积极配合政府抗疫,在困难时期采用新科技推展会务。

蔡其生在就职典礼上感谢三位前会长和历届理事暨执委的贡献,并提出总会下来将围绕三个重点开展会务。一、加快总会转型,提高管理效率,加速数码化,同时协助会员团体实现数码转型。二、与会员团体开展不同层次的交流,积极探索更多元化的活动方式,成为慈善和公益等社会事务的汇集点,吸引年轻一代加入。三、加强与各族群的合作与融合,促进社会和谐。

蔡其生也说:“新加坡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特性,一方面塑造了独特的社会文化,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社会分化,尤其是在疫情暴发期间,国际局势越来越紧张,我国作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容易受到各方势力的影响,这些都加剧了社会分化的风险。这个时候,宗乡团体作为社会的核心部分,更要负起责任,坚持立场,发挥影响力,团结各族群,提高社会凝聚力,推动民间的正向交流与互动,共同战胜困难。”  

卸下第16届理事会会长一职的陈奕福,在新理事会就职典礼上回顾了宗乡总会过去三年的会务。除了感谢他的团队,还有社会各界人士在他任期内给予的信任和支持,陈奕福也勉励新一届理事会继续保持精诚团结、继往开来的精神,为宗乡总会再创辉煌。





《联合早报》- 新领导班子出炉 蔡其生接任会长 宗乡总会弘扬传统促进种族和谐 (2021-09-27)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第17届理事会诞生,蔡其生接任宗乡总会会长
https://mp.weixin.qq.com/s/LnGAhzVGdMySnqsJY5f2XQ











《联合早报》- 会员团体热烈庆祝新加坡建国55周年 (2020-08-09)



《联合早报》- 宗乡之光 (2019-12-02)



新加坡万事通 - 中国暗中影响操纵新加坡?!大使馆霸气回怼亮了
https://mp.weixin.qq.com/s/TxJSRNjOVQ_t0wKbdcuzKw












微信 - 宗乡总会第16届理事正式就职,掀开华社新篇章
https://mp.weixin.qq.com/s/90sEqUz3edTp47KOWl_h3g







《联合早报》 - 张志贤:人民之间、新旧之间、国家之间 宗乡总会扮演三种桥梁角色 (2018-10-08)

https://www.zaobao.com.sg/znews/singapore/story20181008-897188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扮演重要角色,成为人民之间、新旧之间,还有国家之间的桥梁。张志贤也希望宗乡总会能提供更多奖学金和实习机会,让年轻新加坡人到中国学习与工作。
  本地的宗乡会馆今天面对一个与过去大不相同的新加坡,但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能扮演重要角色,成为人民之间、新旧之间,还有国家之间的桥梁。
  副总理兼国家安全统筹部长张志贤昨天(10月7日)以主宾身份为宗乡总会第16届理事会暨执委会主持就职典礼时表示,多元种族和多元文化是新加坡社会特点,应好好保留优良传统文化,让它代代相传。宗乡总会举办很多发扬华族文化的活动,并融入新加坡其他文化,增强新加坡独特的多元文化社会,以此充当人民之间的桥梁。
  在扮演新旧之间的桥梁方面,张志贤希望宗乡总会与时俱进,不断自我更新和吸引更多青年加入。他期盼宗乡总会能继续推出创新项目,加强与青年的交流。他也留意到宗乡总会一直在帮助新移民融入社会,希望总会继续提供机会让新移民了解新加坡的风俗文化,加深交流。
  谈到充当国家之间的桥梁,张志贤指出,宗乡总会对中国有深厚了解,在中国保持了很多关系和网络,因此能加强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增强互信与了解。
  他也希望宗乡总会能提供更多奖学金和实习机会,让年轻的新加坡人到中国学习与工作。他提到在上个月的新中双边合作联委会(JCBC)会议上,中国副总理韩正曾和他讨论这一点,彼此同意应多加推动。
  张志贤说:“这能为我们培养下一代的双语、双文化、并且了解中国的新加坡人,让他们继续为新中关系做出贡献。”
  宗乡总会是本地华人会馆最高领导机构,1985年注册成立至今,会员团体已从最初的70家增至今天的235家。新一届理事会引进八张新脸孔,分别是卜清锺、梁善源、李伟聪、张自章、吴佶财、符敦珏、李瑞庆和陈嘉兆。

筹备明年开埠200周年 首个活动项目11月中开始
  昨天正式从蔡天宝手中接过华社领导棒子的宗乡总会新会长陈奕福致辞时说,宗乡总会不会忘记华社须履行的社会责任,培养各社群回馈社会及国家的意识,加深国家身份认同感。他强调宗乡总会将继续这项使命,倡导回馈社会的精神。
  这位历来最年轻的会长(49岁)说,新一届团队将延续历届会长和理事会的方针,继续关心资源有限的会馆,为他们提供适当支援,同时关注会馆自我更新、吸引年轻人加入的课题。
  陈奕福说,总会下来的首个任务是筹备明年新加坡开埠200周年,以“无名英雄”作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首个项目是11月中旬开始的“落地生根,开拓新家园”展览。
  他感谢前两任会长黄祖耀和蔡天宝与时俱进的领导作风,不时调整内外运作,扩大服务范围及影响力,成功奠定总会在华社的重要地位。
  蔡天宝在卸任之际提到宗乡总会庆祝25周年时,已故建国总理李光耀曾赠送一幅刻着“和衷共济”的大型牌匾。他说:“我深信,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只要聚集大家的力量,任何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我希望接下来的理事会能够继续秉持这种精神,集思广益,携手合作,一定能突破重重难关,为总会开创佳绩。”


Straits Times - Clan federation urged to attract more youth (2018-10-08)




《联合早报》- 蔡天宝卸下宗乡总会会长职务 (2018-09-17)

https://www.zaobao.com.sg/news/singapore/story20180916-891503


  宗乡总会昨天举行会员大会,并公布由会员以投票方式选出14名理事。新理事会将在本月20日委任10名增选理事,同时举行复选,选出新一届理事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财政和各个执行委员会主任等。
  两个月前刚卸下新加坡福建会馆会长一职的本地华社领袖蔡天宝,昨天(9月15日)最后一次以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会长身份主持宗乡总会第33届常年会员大会。他并未参加宗乡会馆新一届理事会的选举,因此将在第16届理事会诞生后正式引退。
  蔡天宝(70岁)是在2010年从银行家黄祖耀手中接过新加坡福建会馆会长一职,并在差不多同时期获推举为宗乡总会会长。他在完成八年任期后决定功成身退。
  宗乡总会昨天举行会员大会时,也公布第16届理事会第二阶段选举的投票结果。第二阶段投票昨早10时截止,而会员大会的第六项议程是开箱计票,公布由会员以投票方式选出的14名理事。这次提名角逐理事的共有20人。
  三年一度的宗乡总会理事会选举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由七个发起会员,即福建会馆、潮州八邑会馆、广东会馆、南洋客属总会、海南会馆、三江会馆和福州会馆各委派一名代表进入新一届理事会。
  在本届选举中,福建会馆委派了副会长陈奕福、潮州八邑会馆派了会务顾问郭明忠、广东会馆的代表是副会长梁善源、客属总会委派了会长何谦诚、福州会馆委任了第一副主席洪宝兴、海南会馆委派了会长潘家海,三江会馆的代表则是会长李秉蘐。
  第二阶段选举是以投票方式,从被提名的20人中选出14名理事(见附表)。今年的选举总共有129个总会会员参与投票,这当中出现三张废票。
  宗乡总会的第三阶段选举工作,是由目前已当选的21名新理事,以增选(co-opt)方式委任另外10人为理事,最终组成一个不超过31人的理事会。新理事会将在9月20日正式委任增选的10人为理事,同时举行复选,选出新一届理事会的会长、副会长、秘书长、财政和各个执行委员会主任等。
  据《联合早报》了解,即将引退的现任宗乡总会理事还有副会长何侨生、秘书长李国基、理事何国才、高允裕、刘国华、白敬平,以及在昨天的选举中落选的陈文平。
  蔡天宝在大会上致辞时说,宗乡总会去年成功举办各种多元化活动,除了弘扬华族文化,促进社会发展,总会更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年轻人更了解本土文化,鼓励他们参与华社事务,带动家人朋友参加总会的活动。
  他说:“宗乡总会一直致力于促进社会融合,协助新移民更好地融入本地。除了大家熟悉的‘新移民与新加坡社会’系列讲座,总会也再次以打造和谐社会为出发点,举办‘心系新加坡’摄影比赛,透过展现本地风土人情的照片引起共鸣,拉近各族群间的距离。”
  除了主办活动,总会也关注内外运作发展。蔡天宝说,总会上个月成功申请了ISO认证,确保总会的活动及服务有一定标准。他表示总会曾展开会馆调查,了解会员的内部情况,希望借此协助会员提升会务。他感谢会员团体过去所给予的支持,同时也希望他们给予新理事会同样的支持。
  截至今年3月,宗乡总会共有226间会馆会员和9间准会员。 昨天共有77间社团会馆的176名代表出席了会员大会。

宗乡总会新一届当选理事名单
方百成(南洋方氏总会)
曾宪民(永定会馆)
陈笃汉(金门会馆)
庞琳(新加坡琼海同乡会)
蔡纪典(南洋普宁会馆)
卜清锺(新加坡晋江会馆)
李瑞庆(新加坡安溪会馆)
吴佶财(新加坡延陵吴氏总会)
林伟民(新加坡福清会馆)
符敦珏(符氏社(祖祠))
黄保华(新加坡黄氏总会)
周兆呈(新加坡江苏会)
刘智评(客属刘氏公会)
杜志强(新加坡天府会)








《联合早报》- 尚达曼:巩固新加坡身份认同 各族应保留弘扬自身文化 也积极参与彼此文化活动 (2016-02-12)



 http://www.zaobao.com.sg/news/singapore/story20160211-580097


  各族国人保留和弘扬自身文化的当儿,也应积极了解并参与彼此的文化活动,才能进一步巩固新加坡身份认同感。
  副总理兼经济及社会政策统筹部长尚达曼昨天以主宾身份,出席由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通商中国和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联办的新春团拜。
  他致词时说,国人在建设独特的新加坡文化时,应该考虑三大要素,而宗乡总会、通商中国,以及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在这三方面都能做出贡献。
  首先,尚达曼认为,国人应该进一步巩固国家身份认同感。他说,新加坡在建设多元文化的和谐社会方面,取得卓越成就,而以他以一名印度族部长的身份受邀担任这场活动的主宾,没有人对此感到稀奇就能说明这一点。
  他说,国人应巩固国家身份认同,不仅是为了预防在纷乱的世界局势里可能带来的社会分裂,也因为这能让国人进一步培养对本地多元社会的自豪感。
   “但巩固新加坡身份认同并不是淡化各种族文化特色,或把不同文化凑合成一体,这将形成一个‘薄弱而混乱’的文化和国家身份认同。我们应该保留及发扬各自 的文化特色。但这并不足够。我们也要积极了解并参与不同族群的文化活动……这才能强化新加坡身份认同感,让国人由衷地对本地多元文化的特色感到自豪。”

继续协助新移民融入我国社会
  尚达曼以“南洋画派”为例指出,我国先驱画家开启这个独特的美术风格,融合中西画派和技巧,却以本区域人文风貌为创作主题。
  “融合并不代表削弱自身的文化传统,而是不断发展自己的文化,使之更具活力。过去,我们以这样的方式发展本地文化,今后也必须以这样的精神往前走,不断融合及吸收不同文化元素,让各种族的文化更丰富多彩。”
  其次是继续协助新移民融入我国社会。尚达曼指出,新移民的子女一般很自然地融入本地社会并对国家做出贡献,但对于第一代新移民,国人应积极协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区,例如创造机会让他们学习与本地人沟通及参与社区活动等。

回馈社会精神依然很重要
  最后是国人应继续发扬并传承各社群回馈社会及国家的优良传统。尚达曼以早期华人社群为例说创办会馆援助宗亲,靠的就是这股精神,而在我国独立后,这种互助信念成为一种为广大社会服务的精神。马来族和印度族社群也出现同样的情况。
  但尚达曼也指出,这股回馈社会的精神,对经历过艰苦的建国一代来说是理所当然,因为殖民地时代,社会援助资源匮乏,各社群必须靠各自的力量照顾宗亲。
  “如今,我国政府致力于照顾人民,也加强了各种社会援助机构,但回馈社会的精神依然很重要。”
  尚达曼对三四十年后,新一代国人可能不会自发地要回馈社会感到担忧。他强调,回馈社会的信念是我国文化的重要元素,国人应该通过教育及社区活动等,确保这股精神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尚达曼致词时就以开场以华语祝愿在场宾客新年快乐,还以潮州话祝贺:“新春如意,新年大赚”,结束演讲时再以华语祝愿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屡次获得全场热烈掌声。
  逾500人受邀出席昨天的新春团拜,其中包括卫生部长颜金勇、总理公署部长陈振声、教育部代部长黄志明和王乙康等。



《联合早报》- 宗乡总会设“杰出青年奖” 颁给献身本地华社年轻人 (2016-02-12)

http://www.zaobao.com.sg/news/singapore/story20160211-580129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增设“杰出青年奖”,明年起颁发给为本地华社做出卓越贡献的年轻人。
  宗乡总会、通商中国和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昨天在大巴窑2巷宗乡总会会所联办新春团拜。
  宗乡总会会长、通商中国暨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主席蔡天宝致词时说,作为本地会馆的领导机构,宗乡总会向来积极为新生代量身定制各种活动,去年配合我国独立50周年所举办的“我的新加坡故事微电影大赛,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蔡天宝说,宗乡总会今年筹备设立一项“杰出青年奖”,目的是奖励为本地华社的发展,义务做出卓越贡献的年轻人。
  “我们希望通过这奖项鼓励更多年轻人回馈社会,并在各宗乡会馆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关于“杰出青年奖”的报名年龄及资格等细节仍待敲定,宗乡总会预计稍后会公布详情。

招募更多青年大使介绍本地华族文化
  宗乡总会是从2012年起,每年颁发“杰出会馆奖”,过去两年是在四五月份为该奖项举办颁奖礼。新设的“杰出青年奖”,预计明年起与“杰出会馆奖”一同颁发。
  另一方面,蔡天宝致词时也透露,宗乡总会也将招募更多华社青年大使,向我国各族同胞和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人,介绍本地独特的华族文化。
  华社青年大使的任务包括主持导览活动,向人们介绍宗乡总会历史走廊,以及讲解我国华人先辈从中国过番来到南洋,以及过后在我国落地生根的历史。
  宗乡总会已经招募了第一批华社青年大使,目前人数约20人。他们主要是宗乡总会奖学金得主以及青年组组员。这群华社青年大使昨天初试啼声,负责为出席新春团拜的外交使节和本地大学生主持导览活动。
  宗乡总会目前在与本地学府探讨合作,目的是训练本地学生加入华社青年大使的行列。




第十五届理事暨执委会就职仪式合影


《联合早报》- 第十五届理事就职 蔡天宝连任 宗乡总会会长 (2015-10-03)
 http://www.zaobao.com.sg/news/singapore/story20151003-533257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昨天下午召开第十五届理事会复选会议,选出新一届理事及执委,同时举行第十五届理事暨执委会就职典礼。蔡天宝众望所归连任宗乡总会会长,副会长由何侨生和钟声坚担任。
  宗乡总会这次引进四名新理事和四名新执委,新移民代表也从原来的四人增加到七人。从上一届理事会开始,宗乡总会理事人数已从15人增加到31人,以此加强总会的阵容与实力,增加活动量,也更好地为华社做出贡献。
  新一届理事会中,李国基继续担任秘书长,副秘书长是潘家海和吴绍均,财政是方百成,郑桂发和郭明忠担任副财政。理事包括蔡纪典、何国才、李秉萱、洪宝兴、陈笃汉、刘国华、陈奕福、何谦诚、林伟民、曾宪民、黄保华、庞琳、陈文平、杜志强、白敬平、高允裕、白毅柏、周兆呈、尹崇明、柯木林、蔡成宗和刘智评。
  黄祖耀担任名誉会长,名誉理事包括林理化、方水金、蔡锦淞、梁庆经、陈新荣、水铭漳、林光景和李亚丰。
  执行委员会属下共有六个小组;会员事务委员会由白毅柏当主任,副主任是张自章和陈英来。社会事务委员会由周兆呈任主任,副主任是李秉萱和庞琳。文化委员会的新主任是尹崇明,副主任是黄保华和林璒利。学术委员会的主任是柯木林,副主任是林伟民和李叶明。青年委员会的主任是陈奕福,副主任是李伟聪和陈本忠。产业委员会的主任是曾宪民,副主任是符敦珏和吴文昌。



《联合早报》 - “宗乡汇典”即日起免费下载 宗乡总会推出综合数码平台 (2014-09-21)


 http://www.zaobao.com.sg/news/singapore/story20140921-391296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推出综合数码移动平台,向信息数码化迈进一大步,也为宗乡总会立下一个重要里程碑。
  宗乡总会昨日上午举行第29届常年会员大会,总结和探讨总会过去一年的工作及成就。宗乡总会也在会上预先推出“宗乡汇典”综合数码移动平台。
  这个手机及平板电脑应用程序能让用户下载会馆刊物、浏览和报名参加会馆活动以及接收最新资讯与消息。应用程序目前仍在测试阶段,但即日起可免费下载,预计将在今年12月正式推出。
  随着社会加速迈向数码化,宗乡总会希望借此平台加强会员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也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宗乡总会和各社团。同时,把各会馆的刊物数码化,也能让这些珍贵文物永久保存下来。
  宗乡总会会长蔡天宝致词时说:“各会馆可利用这个平台,展示会馆刊物、视频和活动资讯,借此提高年轻人对宗乡会馆的兴趣。”
  目前,应用程序已收录57家会馆的刊物。宗乡总会正在紧锣密鼓地收集与处理各会馆的刊物,希望能在接下来几个月内加入所有212家会馆会员的标志及文物。宗乡总会也希望在年底正式推出平台之前,收录超过1000本刊物的数码版本。
  负责策划“宗乡汇典”的宗乡总会理事林伟民受访时说,所收录的刊物当中,历史最久的刊物甚至有百多年书龄,因此处理时也要格外小心。
  他说:“我们早在今年1月就开始筹备这个综合数码移动平台,并尽量将平台设计得简单易用,让年长用户也能轻松使用。”

出版《图说石叻坡》 展现我国200年华人历史

  宗乡总会昨天也为新书《图说石叻坡》举行推介仪式。这本书收录宗乡总会历史走廊的171张精选图,以中英文编辑成一本图文并茂的册子,展现新加坡近200年的华人历史面貌。
  在昨日的常年会员大会上,不少会员反映会馆需要吸纳新血,探讨如何鼓励更多年轻人和新移民加入,延续各籍贯族群的血脉与文化。
  宗乡总会秘书长李国基在受访时说,年轻人有许多活动选择,因此会馆必须要办有意义的活动,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
  李国基说:“活动内容要回应年轻人所关注的社会问题及对历史的疑问,才会吸引更多人参与。”
  至于新移民,李国基觉得活动应该让他们了解本地的生活习俗,帮助他们融入本地社会。他说:“在参加活动后,年轻人与新移民就可从中更加了解宗乡总会及各大社团的背景。”
  李国基也鼓励规模较小的会馆多参加宗乡总会为他们组织的活动。
  “宗乡汇典”综合数码移动平台的试用期从即日起至11月30日。用户若在试用期期间在“信息回馈”中提供反馈意见,有机会赢取三星平板电脑,共有四部平板电脑让公众赢取。
  App Store)和谷歌商店(Google Play)免费下载程序,更多详情可浏览www.smartmediasoft.com.sg/immp。




Straits Times - Buzz over launch of new Chinese clan associations 2014-01-13



















学术委员会http://www.sfcca.sg/node/420



宗乡总会 - 第14届理事会暨执委会就职仪式



《联合早报》- 宗乡总会引进17新理事 (2012-09-30)


早报网 - 宗乡总会引进17新理事 (2012-09-30)
http://www.zaobao.com.sg/sp/sp120930_008.shtml

  昨天宣誓就职的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第14届理事会引进众多新血,总共出现17张新脸孔。新一届理事会的阵容比原来大一倍以上,从原来的15人扩大到31人,任期也从两年增加到三年。
新理事会除了大量引进新血,新移民代表也从原来的一人增加到三人,还首次出现一位有新移民背景的副会长钟声坚。另外两位有移民背景的新理事是天府会会长杜自强和联合早报网兼新汇点主编周兆呈。
  宗乡总会去年修改章程,扩大理事会阵容,包括增加一位副会长、一位副秘书长和一位副财政。
  总会昨天召开第14届理事会复选会议时,先委任10位新理事,再举行复选,然后是新理事会暨执委会宣誓就职。
  蔡天宝众望所归,连任宗乡总会会长(之前称主席),何侨生和钟声坚担任副会长,李国基继续担任秘书长,副秘书长是方百成和郑桂发,潘家海担任财政,副财政是洪宝兴和新人吴绍均。
蔡天宝受访时说,引进更多新血,是希望注入更多新想法,增添新活力,甚至擦出新火花。他指出,宗乡总会目前所处的时代与过去很不一样,必须有更多新血带入与时并进的新观点。
  新脸孔包括面包物语集团主席郭明忠、张兴贸易董事经理张仰兴、远泰燃料执行董事长陈奕福、胜德海运董事经理白敬平、普华古柏会计师事务所(PwC)私营企业咨询合伙人吴绍均以及在中国从事房地产开发的高允裕等。
  郭明忠目前是潮州八邑会馆副会长,张仰兴是张氏总会会长,陈奕福是南安会馆会长,白敬平是白氏公会主席,高允裕是高氏公会和龙溪会馆的会长。
  蔡天宝指出,17名第一次进入理事会的理事中,有些过去曾在总会的各个小组工作过,因此不算是全新脸孔。这一类新理事包括会员事务委员会主任蔡成宗、社会事务委员会主任周兆呈、学术委员会主任柯木林、青年委员会主任白毅柏和产业委员会主任尹崇明。
宗乡总会过去有五个小组,目前已增加到六个,名称上则改成委员会。新增的是产业委员会。
  第一次进入宗乡总会理事会的还有永定会馆会长曾宪民、茶阳(大埔)会馆会长刘智评、李氏总会会长李笃从、福清会馆副主席林伟民、符氏社社长符敦珏和天府会会长杜志强等。
  蔡天宝说,他在招募新人才时,很高兴发现大家都很乐意为宗乡总会服务,这显示华社中事业有成或学有专长的专业人士回馈社会的意愿依然很强。
  郭明忠说,他几年前加入潮州八邑会馆想为潮州人做点事后,经常和好友蔡天宝、钟声坚和李国基等聊起会馆事务。他觉得自己既然是八邑会馆的一分子,如果能加入总会,合作起来会更有默契。

将设华族文化中心
  另外,宗乡总会以弘扬华族文化为宗旨,下来又将设立华族文化中心,他个人很喜欢美学与文化,因此希望在这方面能有所贡献。
  2010年进入宗乡总会担任社会事务组主任的周兆呈说,他的主要工作是策划和组织活动,促进新移民和本地族群之间的互动,例如端午节嘉年华已成为华族社群、新移民,还有其他族群共同参加的常年活动,让这些活动成为融合社群的催化剂。
  近五六年开始为华社做事的吴绍均说,他小学念过六年华校,从小被灌输华人价值观,知道要饮水思源,回馈社会,因此受邀加入理事会时便决定挺身而出。
  钟声坚受访时说:“宗乡总会应该说是比较辛苦,却又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因为它能把华社的细胞激活起来,让更多会馆凝聚在一起。”对被推举为副会长,他感到荣幸,会根据宗乡总会的宗旨,积极协助会长推动会务工作。
  李笃从认为宗乡总会下来应鼓励更多小会馆一起联办活动,并由总会主导,这一来便能团结总会下面的小会馆,凝聚大家的力量。

设筹款委员会拟筹600万元
  宗乡总会设立新的筹款委员会,希望在两年内为华族文化中心筹募到600万元。
  为了筹建中的华族文化中心,宗乡总会昨天举行新一届理事会复选时,也成立新的筹款委员会,并推选何侨生担任筹款委员会主任,副主任是钟声坚和陈笃汉。
  其他委员包括吴南祥、何国才、刘国华、林光景、林伟民、杜志强、白敬平和刘智评。
  何侨生受访时说,委员会计划在两年内筹募600万元,他们会先从理事会开始,相信能筹到约一半,其他便是通过会馆和华社来筹募,希望能得到各界支持。


SFCCA - 第三届亚洲青年华语论坛海内外师生到访宗乡总会

http://www.sfcca.sg/node/673


宗乡总会副秘书长方百成先生和研究与出版组主任柯木林先生于2012年8月24日在宗乡总会二楼会议厅接待了第三届亚洲青年华语论坛海内外师生。柯木林主任为来访的师生主讲了课题《蜕变与转型:新加坡的会馆文化》。

柯主任的讲解为在场的师生描绘了一幅早期中国人下南洋的画面,通过例举各方言群的特色、所经营的行业和创办的学校、医院等,生动的描述本地会馆先贤对社会 的贡献。师生们也在观看了纪录片《抚今追昔》后,积极向柯主任提出疑问,如针对会馆运作资金来源、儒商结合、与其他种族的和谐共处等问题。



在场的华侨中学(第三届亚洲青年华语论坛的主办方)王达坤老师也在结束前,向这批双语双文化的学生强调这次的青年华语论坛的重点:共创和谐,包容新社会,并认为宗乡总会在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处,外来移民的融入等方面都做了不少工作,很符合此次青年华语论坛的主题。


《联合早报》- 谢燕燕 - 会馆可修史补空白 (2011年12月10日)


联合早报广告 2011-09-25 - 宗乡之光





《源》总92期2011年第2期 - 编辑手记




会员通讯录
Members' Directory 2011/2012






SFCCA - 宗乡总会举办“闽帮人物与闽商精神”研讨会
http://www.sfcca.sg/?action-viewnews-itemid-1685


4位主讲者以各种独特的角度阐述闽商文化和精神左起为李培德、苏文菁、柯木林、杨进发

由宗乡总会与国家图书馆联办,新加坡福建会馆赞助的“闽帮人物与闽商精神--新加坡福建族群的世纪回望”研讨会,已于2011年4月3日,在国家图书馆良 机会议厅圆满举行。研讨会反应热烈,出席者多达180人。总会主席蔡天宝、副秘书长方百成、理事李秉萱博士等也出席了当天的活动。这次的研讨会请来了4名 主讲者,分别来自新加坡、澳洲、香港和中国福建福州。

总会研究与出版组主任柯木林首先以《薛氏家族•叻报• 闽帮文化》为题,讲述了薛佛记这个新加坡闽帮“开山鼻祖”的一生。除了对薛氏家族人物事迹妙趣横生的描述,柯木林也通过叻报纪年方式的变迁(沿用清朝年 号,黄帝纪年,民国纪年等)这个历史的“冰山一角”,带领听众进入“过去进行式”,感受历史发生巨变时人们对时代变化的真实表述。

第二讲由南澳洲佛林德斯大学历史系杨进发博士展开,畅谈《天福宫与新加坡福建会馆的领导层(1840-1949)》。杨博士探索其组织与结构的演变,评论 其领导层的成就与贡献,并总结出闽帮领导层能在殖民地时代中生存,进步与发展,与领袖素质、组织结构、改革精神和“缘首”传统有关。他以闽帮最为耀眼夺目 的两个人物陈金钟和陈嘉庚为代表,详细地诠释了闽帮领导人的俱“财富、才华、博爱”于一身的人格魅力,以及他们对社会的大爱精神。

香港大学人文社会研究研究员及助理教授李培德博士在第三讲的《海外华商网络的延伸和冲突——以陈嘉庚与胡文虎的竞争为个案》中,以两个新加坡著名的闽商人物陈嘉庚和胡文虎作为比较,对陈胡之间的互动做了相当详尽的考据,分析他们在商业方面的共同与不同之处。

来自中国福建福州大学教授、闽商文化研究院院长苏文菁博士则带来了《闽商的历史贡献与现实意义》。她把闽商文化放在中华文化的地图来考察,从“大福建”的 概念上来谈中国海洋文化,将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联系起来,饶有趣味的讲解让听众获得不少启发,也引起听众的频频发问,探问求知。

研讨会的最后,由早报副总编辑严孟达主持问答环节,4位主讲者为听众一一解答,获得踊跃的参与,在交流激荡中,为此次研讨会拉下帷幕。

(本刊整理编辑)



乡音 - 探討文化學術合作‧新院研究所訪新加坡鄉團

http://mykampung.sinchew.com.my/node/143871


(雪蘭莪‧加影1日訊)新紀元學院屬下的馬來西亞與區域研究所日前首次組團訪問新加坡宗鄉團體組織,進行為期兩天一夜的文化考察活動,探討未來文化學術計劃合作的方向。

訪問團由該學院副院長莫順宗博士率領,成員包括研究所所長文平強博士、馬來西亞歷史研究中心主任廖文輝博士,以及法律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羅榮強博士。

莫順宗希望此行能促成馬新學術單位和鄉會組織,加強文化學術的交流活動。

新紀元學院代表團訪問新加坡華團最高領導機構新加坡宗鄉聯合總會、新加坡茶陽會館和歷史文物館,並對該會多年推動文教出版事業的積極表現,留下深刻的印象。

訪問團訪問新加坡宗鄉聯合總會時,獲該會研究及出版組主任柯木林、副主任李葉明、三江會館會長李秉宣博士等接待,雙方針對馬新文化歷史課題,進行交流。

新加坡茶陽會館副總務謝世康和文教股主任何炳彪則代表會館,熱烈接待新紀元學院訪問團的到訪,並引領他們參觀文物館。(星洲日報/大都會)


马来西亚与区域研究所 - 探讨文化学术合作—新院研究所访新加坡乡团
http://www.newera.edu.my/imrs_cn.php?id=862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 - 2011年活动列表
http://www.sfcca.sg/?action-viewnews-itemid-1583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
2011 年活动列表

序号 负责小组 项目 日期
1
    - 25周年庆典暨筹款晚宴 2011 1 18
2
跨组活动 新春团拜 2011 2 5
(正月初三)
3
    - 春到河畔2011 – 开幕 201121
4
文化艺术组 春到河畔2011 – 宗乡之夜 201127
5
    - 集思营 2011219日–20
6
    - 政府华社联络组与宗乡会馆对话会 201132
7
研究与出版组 《闽帮人物与闽商精神――新加坡福建族群的世纪回望》研讨会 201143

8
    - 全国宗乡会馆分享大会 2011521
9
社会事务组 端午节 201165
10
青年事务组 青年事务组15 周年庆典暨青年论坛 2011625
11
研究与出版组 “从历史角度谈在华经商”座谈会 20116
12
青年事务组 宗乡会馆青年联欢会 20117
13
文化艺术组 爱国歌曲大家唱 201186日(暂定)
14
文化艺术组 宗乡之夜: 乡情乡韵My Clan, My Music!

2011 8 月底

15
    - 中秋节 2011 9
16
会员事务组 宗乡杯高尔夫球赛 20119
17
青年事务组 与中国留学生组织联办活动 20119

18
    - 会员大会 20119月底 或 10月初
19
青年事务组 竞走(筹款) 201111
20
会员事务组 象棋比赛/ 围棋比赛 201111月底



SFCCA - 总会执行委员会及各组组员名单
http://www.sfcca.sg/?action-viewnews-itemid-62


总会执行委员会及各组组员名单

会员事务组
主任:     蔡成宗
副主任: 陈英来、蔡纪典

社会事务组
主任:     周兆呈
副主任: 韩进元、梁 端

文化艺术组
主任:     尹崇明
副主任: 张振兴、何伟山

研究与出版组
主任:     柯木林
副主任: 李叶明、周雁飞

青年事务组
主任:     白毅柏
副主任: 李伟聪、陈辉明



暨南大学图书馆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中心 - 宗乡总会第13届理事暨执委会 宣誓就职(2010)
http://hqhr.jnu.edu.cn/article.asp?newsid=15112

宗乡总会第13届理事暨执委会 宣誓就职(2010)



蔡天宝主席(右一)在张志贤副总理(左一)的监誓下,完成就职仪式

宗乡总会第13届理事暨执委会在10月30日于新达新加坡国际会议与博览中心二楼宴会厅举行就职典礼。此次是宗乡总会首次举行隆重的理事暨执委会就职典礼。

当天邀请了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张志贤为典礼主持监誓仪式。出席的嘉宾还包括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部长维文医生、人力部部长颜金勇、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魏苇阁下,共300多位官方机构代表、会馆及新移民组织的领导等,一同见证总会新时代更替的一刻。

在张志贤副总理的监誓下,蔡天宝宣誓成为宗乡总会第二任主席,并率领13位理事及14位执委会正副主任宣誓就职。理事钟声坚及研究与出版组主任柯木林有事而无法出席

蔡天宝主席在致词时说,总会的成立起着凝聚各会馆的作用,领导本地会馆与时俱进,协助会员适应社会的变化,把“推广华文华语、弘扬华族文化与传统”作为历 史使命,把“促进社会和谐与凝聚国家族群”作为前进的动力。随着新移民的增加,无形中也给本地的宗乡会馆带来了新的契机。因此,总会将会展开一系列的活 动,以便吸引新移民走进本地会馆,融入本地生活圈。

出处:发布: 2010-11-12 09:54 来源: 宗乡简讯

作者:佚名


宗乡会馆联合总会 - 13届理事暨执委会宣誓就职
http://www.sfcca.sg/?action-viewnews-itemid-1473



宗乡总会第13届理事暨执委会在10月30日于新达新加坡国际会议与博览中心二楼宴会厅举行就职典礼。此次是宗乡总会首次举行隆重的理事暨执委会就职典礼。

当天邀请了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张志贤为典礼主持监誓仪式。出席的嘉宾还包括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部长维文医生、人力部部长颜金勇、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魏苇阁下,共300多位官方机构代表、会馆及新移民组织的领导等,一同见证总会新时代更替的一刻。

在张志贤副总理的监誓下,蔡天宝宣誓成为宗乡总会第二任主席,并率领13位理事及14位执委会正副主任宣誓就职。理事钟声坚及研究与出版组主任柯木林有事而无法出席。

蔡天宝主席在致词时说,总会的成立起着凝聚各会馆的作用,领导本地会馆与时俱进,协助会员适应社会的变化,把“推广华文华语、弘扬华族文化与传统”作为历 史使命,把“促进社会和谐与凝聚国家族群”作为前进的动力。随着新移民的增加,无形中也给本地的宗乡会馆带来了新的契机。因此,总会将会展开一系列的活 动,以便吸引新移民走进本地会馆,融入本地生活圈。

修改章程      引进新移民

蔡主席表示,本届理事会的第一个突破,便是引进了一位新移民理事,并委任了三位新移民担任执委会正副主任的职务,希望借助新移民理事的联络网,进一步增进 新移民与各个会馆的关系,为彼此搭建友谊的桥梁。而如今新移民团体山西会馆已经加入总会,天府会和天津会也在办理申请加入总会的手续。 

“总会已成立了修改章程委员会,准备通过新的章程让总会的会务与时代的步伐并进,同时探讨增设执委组别以便扩大为会员的服务范围,让总会的运作更加灵活,并吸引更多才俊为总会服务。”

张志贤副总理祝贺蔡天宝获选为主席,以及各位理事的当选,同时也感谢前主席黄祖耀过去的领导和贡献。他表示,25年前宗乡总会成立后,就协助会馆寻找新定 位,带头推广华文华语,发扬传统文化,让会馆有新的使命,重新看到了希望,总会和各个会馆勇于接受挑战的精神,令人敬佩。

他说,宗乡会馆是一个地缘组织、也是一个血缘组织,更是一个“人缘”组织。通过“人缘”,会馆可以在文化和商贸方面与全世界华人,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带领 会馆年轻企业家和世界华商建立经济网络。在“人缘”方面,如果会馆能善用新移民的潜能,再加上更多青年才俊的参与,就能克服会馆接班人的问题。

蔡天宝主席也在就职典礼上对前主席黄祖耀为总会作出的贡献表示赞扬,并感谢退任资深理事和执委们的无私奉献,为总会的发展奠定了稳健的基石。

就职典礼结束后,理事及嘉宾们共进午宴,畅谈共乐。社青体部政务部长符喜泉虽缺席就职典礼,但也赶来参与午宴。宴席上邀请到湘灵音乐社及“敦煌新语”呈献 富有华族文化色彩的演出,古雅韵味的美妙视听,让出席者享受其中。全体理事及执委也上台向来宾们敬酒,感谢他们的出席和莅临。

(刘宏量报道)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 - 大事记 (1994-1995)
http://www.sfcca.sg/?action-viewnews-itemid-69


大事记 (1994-1995)
主要活动

1994年1月15日
“我对宗乡会馆的感受与看法”座谈会,主讲者有:蔡成宗、林振南、张美香和刘蕙霞。座谈会内容刊登在《源》第26期。

1994年1月21日起
“东南亚华人文化经济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历时3天)--出席者来自港台等学术界学者,由亚洲研究学会、南大毕业生协会和宗乡总会联办。

1994年1月21日
第一本丛书《新加坡华人--从开埠到建国》发行,作者崔贵强。

1994年2月4日起
春到河畔迎新年大汇演'94(历时10天),由黄根成部长主持开幕仪式。由宗乡总会带头主办,联办单位有报业控股、旅游促进局、中华总商会、人民协会

1994年2月13日
“红包狗展”——春到河畔迎新年节目之一,由新加坡畜犬协会“春到河畔迎新年”筹委会主办。

1994年2月15日起
春到河畔工委会主办“仿唐乐舞”(历时3天),由陕西歌舞团呈献,收入捐献“宗乡基金”。

1994年2月17日
“新春高尔夫球赛”—为宗乡基金筹款,总统王鼎昌受邀为贵宾,共筹得40万。

1994年3月23日
华文课外读物理事会新书发布仪式,发布之新书有《鱼尾狮的故事》、《八大塑像的故事》及《东方寓言故事》,新闻及艺术部兼教育部政务部长柯新治主持仪式。

1994年3月26日
中学生礼俗比赛,共有100 多名学生报名参加。

1994年4月5日 
学术主任柯木林主讲“历史悬案古今谈”13讲,每周一讲。

1994年5月7日
由广西暨高州会馆主办,宗乡总会及新加坡美术家总会联办“谭诗慧个人画展”。

1994年6月25日
宗乡总会和新加坡文物馆联办“战国时代历史常识问答比赛”。

1994年4月16日
礼俗问答比赛及春联创作比赛颁奖仪式

1994年5月18日起
福建省招商洽谈会开幕(历时3天),主办者:福建省人民政府协办者:新加坡贸易发展局、新加坡中华总商会、 新加坡宗乡总会及新加坡厂商公会。

1994年5月22日
《唐伯虎点秋香》台湾豫剧团演出

1994年9月10日
会员交流会:探讨与基层组织合作的可能性,有10多家会馆代表出席。

1994年9月24日
由宗乡总会、中华总商会和报业控股华文报集团联办“全国中小学生多口讲故事比赛”,邀请国会议员吴俊刚先生主持仪式。

1994年9月25日
宗乡总会第九届常年会员大会,选出第五届15个理事。

1994年10月2日
访问潮安会馆。访问交流后,有4间潮籍会馆同意加入总会。

1994年12月15日
由惠广公会主办、宗乡总会和乒乓总会协办“全国宗乡会馆乒乓赛”。

1995年1月
春联创作比赛,比赛分公开组、学生组。

1995年1月27日
春到河畔迎新年'95(历时10天),宗乡总会、报业控股、旅游促进局、中华总商会、人民协会联合举办。

1995年2月24日
宗乡总会、华中和华初校友会负责筹办“华族文化节”,由副总理李显龙主持开幕仪式。

1995年3月25日
与《联合早报》及狮城扶轮联办“全国中学生华人礼俗问答比赛”。

1995年5月17日
华裔馆开幕暨南大新牌坊揭幕仪式,展出前李光前文物珍藏,新闻及艺术部兼卫生部长杨荣文准将主持仪式。

1995年5月20日
华文课外读物理事会第二次新书发布记者会,发布的新书有:《华巫印民间故事》和《我的儿歌》。

1995年5月24日
宗乡总会、中华总商会和北京航空旅行社联办“中国国家军乐团演出”。首场为华裔馆和晚晴园筹款,共为华裔馆筹得8万余元。

1995年6月20日
黄祖耀主席邀请广帮非会员团体代表共进午餐,增进彼此之间深一层了解,并劝请他们入会。出席的有11间会馆的代表和部分理事。

1995年6月23日
黄祖耀主席邀请海南籍非会员团体代表共进午餐,增进彼此之间深一层了解,并劝请他们入会。出席的有13间会馆的代表和部分理事。

1995年6月26日
澳洲经理级代表来访,以了解宗乡团体的组织和华族文化。

1995年7月15日
“总会十年”座谈会,主讲者:潘国驹、严孟达、吴开国、李文龙、 黄培茂、郑建铭、李慧玲。座谈会内容在《总会十年》纪念刊刊出。

1995年7月21日
黄祖耀主席邀请客籍和福州籍非会员团体代表共进午餐,增进彼此之间深一层了解,并劝请他们入会。出席的有8 间客籍会馆和两间福州籍会馆的代表。

1995年8月14日
宣布设立“中文系高级学位奖学金”,每年提供五份,奖学金数额为4000元至8000元不等。

1995年9月23日
宗乡总会、中华总商会及报业控股联办“群口讲故事比赛”,比赛分中学组及小学组。

1995年9月24日
宗乡总会第十届常年会员大会,关注事项涉及:会馆会所产业税问题、会馆捐款、增加会员问题。

1995年11月25日 
《新华历史人物列传》新书发布会,张志贤准将主持仪式。

1995年12月7日
总会十年成立庆典,同时出版《总会十年》特刊以资纪念,为配合成立总会十周年,举办“总会十年”图片展。图片展内容包括:发展里程碑、全国性活动、常年大项活动及非常年活动。主宾为王鼎昌总统,上千人受邀出席盛会。

1995年12月7日起
全国宗乡会馆美展(历时4天),黄根成部长主持开幕仪式。由潮安会馆主办,宗乡总会协办。



Google books - 《总会三年》
http://books.google.com/books/about/總會三年.html?id=Ns_WPwAACAAJ

Bibliographic information

Title     總會三年
Authors   柯木林, Singapore Federation of Chinese Clan Associations
Publisher 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
Length    128 pages
Subjects  Chinese
          Clans



Straits Times - 4 S'poreans lauded by Forbes for philanthropy (2014-06-27)




宗乡总会 2015年 月历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 -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柯木林赠《图说石叻坡》
http://ny.xmu.edu.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2527


    2014年11月,本馆收到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柯木林先生赠送的《图说石叻坡》,此书于2014年2月由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出版,分为追本溯源、下南洋、分担风雨、百年树人、落地生根、会馆团结、展望未来七个部分。

    感谢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和柯木林先生对本馆资料建设的支持。



8新闻及时事节目 - 李总理: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 协助稳定我国社会结构
https://www.channel8news.sg/news8/singapore/20151109-sg-pm-sfcca/2249030.html

  在我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李显龙总理表示,宗乡总会与其他族群和宗教组织一起,稳定了我国的社会结构。
  李显龙总理在新加坡宗乡总会成立30周年晚宴上表示,宗乡总会自1985年成立以来,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经常举行华语对话会,深入浅出解释政府政策,是政府和华社之间很好的桥梁。
  李显龙总理表示:“颜部长又应邀出席今年的健康嘉年华,再次举行华语对话会,我希望以后有更多的部长,能够出席宗乡总会组织的各种各样的华语对话会。”
  李总理指出,宗乡总会2012年倡议设立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推动本地华族文化的发展,对华社意义深远。
  李总理也说:“不过大家还是需要了解,我们新加坡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掌握我们国家发展的需求,这样才能帮助我国的华族文化茁壮起来,传承下去。”
  李总理表示,预计华族文化中心将于明年建成。总理也在庆祝会上,推介宗乡总会特别出版的《新加坡华人通史》。
- CH8/Y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