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0日星期三

“华人历史研究方法与心得”专题学术报告

新加坡知名学者柯木林先生到我馆做
“华人历史研究方法与心得”专题学术报告

2009-05-12 16:47:00  作者:骆曦  来源: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 

http://www.qzhqg.com/article/2009/0512/hqg_news_218.html


    2009年5月7日下午,新加坡知名学者柯木林先生应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泉州华侨历史学会邀请,前来华侨历史博物馆,做“华人历史研究方法与心得”专题 学术报告,泉州华侨历史学会会长郭景仁主持报告会并作总结。泉州市侨联、泉州市侨办、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泉州华侨历史学会、泉州乡讯社、泉州学研究所有 关人员和泉州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研究生以及博物馆义工到会聆听报告。报告结束后,与会者就各自关注的问题与柯先生展开热烈讨论。
    柯先生的报告分为两部分。首先,他从自身经历谈起,回顾了自己是如何走上华人历史研究的道路,并由此提出学术研究入门的途径。柯先生从小就有历史爱好之 癖,喜欢阅读古典作品,例如古典四大名著、唐诗宋词、演义小说等,在中学时他就已经涉猎大部分古代经典作品,这为他将来从事历史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兴趣基础 和语言基础。之后,柯先生就读于新加坡南洋大学历史系。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获选攻读荣誉学位。大学前三年,柯先生选修了《东南亚华人史》课 程,开始逐步对华人历史产生兴趣。攻读荣誉学位后,柯先生结合自身兴趣将论文定为《新加坡侨汇与民信业初探》。论文写作期间,柯先生遇到种种难题,从初始 资料稀缺时的苦恼,到之后资料芜杂繁多时的茫然,无一不困扰着他。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和自我的不断努力下,柯先生一一克服困难,最终完成了一篇优秀的学术 论文。大学毕业后,柯先生在学术研究的征途上继续奋进,多年来相继有多部有分量的学术著作问世。回顾了自己的学术旅程之后,柯先生提出对学术研究入门途径 的看法,认为:学术研究需要“先广后专”,将面铺开后再深入某一领域;学术研究需要有浓厚的兴趣,兴趣是从事长期研究的最大动力;学术研究入门时需要有良 师的指点迷津,良师的指导将会使你茅塞顿开、事半功倍。
    接着,柯先生结合多年的具体研究经验谈了华人历史的研究方法和心得体会。他认为,从事华人历史研究应从人物研究入手。柯先生以他曾经做过研究的历史人物薛 佛记为例说明了人物研究在华人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薛佛记为早期新加坡的华人领袖。他于19世纪20年代移居新加坡,经商致富,成为新加坡最大的土地所有 者。1828年,薛佛记创建恒山亭,任大董事。薛佛记于1839年移居马六甲任青云亭亭主,但仍与新加坡仍有密切联系。薛佛记的二子薛荣樾长期经商新加坡 与厦门之间。薛荣樾的儿子薛有礼1881年在新加坡创办了第一家华文报纸《叻报》。薛佛记的曾孙薛中华,曾于1919年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详细介绍 了薛佛记整个家族的谱系之后,柯先生指出:从薛佛记这一人物入手,我们可以清晰看到新加坡的历史进程中华人所起的作用,由此可见人物研究之重要。接下来, 柯先生又提出华人历史研究应重视会馆的资料。他认为:会馆在海外华人群体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与整个华人群体有着广泛和紧密的联系,因而会馆资料对华人 历史研究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柯先生最后认为:从事华人历史研究,海外学者和国内学者各有各自的优势和缺陷,海外学者可以充分运用海外的资料,然而对侨乡 资料就掌握较少;国内学者则可以充分利用侨乡资料,而对海外资料就缺少了解。最好的情况是将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当然在条件限制下,最主要的就是发挥出自 己的优势,充分利用好手头上所有能够掌握的资料。
    柯先生的发言在听众中引起了热烈的回响,大家都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参与讨论。有的听众谈了自己从事研究的历程;有的听众向柯先生请教了如何从事研究 过程中的困惑;有的听众就华语在新加坡地位问题与柯先生展开了探讨。柯先生一一回应了所有提问。整个会场的气氛积极活跃。

(报告会会场)


  (左:柯木林   右:郭景仁)

  (黄清海先生发言)

  (华侨历史博物馆吴翠蓉馆长发言)

 (泉州学研究所所长林少川发言)

 (华大研究生)

 (华大研究生)

 (部分与会人员合影)


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 - 通讯 - 2009总第22期 - 柯木林谈“华人历史研究方法与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