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飞腾志未乖,
海山苍莽遣吟怀;
他年岛国传流寓,
诗屋人寻豆腐街。
— 邱逢甲
这是满清末年邱逢甲(1864 -1912)南来新加坡时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的“豆腐街”,即今珍珠街上段(Upper Chin Chew Street)。
豆腐街命名的由来,已不得而知,但顾名思义,这里大概是从前制作豆腐的集中地。这条横贯桥南路(South Bridge Road)及新桥路(New Bridge Road)之间的古径,在早期本是一条繁华的街道。当年著名的酒楼、餐馆、戏园、妓院都集中于此。这里不仅是文人骚客常到之处,也是王孙哥儿闲荡的好场所,车水马龙,冠盖云集,热闹非凡。
夕阳巷口,繁华何处,古旧的豆腐街,已成为历史陈迹
当光绪丙午年(1906年)《叻报》主笔叶季允(1859-1921)离职退隐时,即寓居于此。叶季允不但是一位报人,同时也是一位诗人、文豪、金石 家兼医药国手。左秉隆领事曾赠额曰“道参康统”。那时他的英名,驰骋遐迩。邱逢甲以保商局事奉命南来,宣慰华侨,久闻他的大名,特命驾造访,并写了上面那 首诗送给他。诗中舒发了诗人得以一瞻叶氏风采的兴奋情怀,同时对叶氏的名扬遐迩,赞叹不已。有朝一日,当叶季允的英名流芳万古时,他的住宅,必定成为文人 歌颂的题材,而他所寓居的豆腐街,也必将成为人们寻访凭吊的对象。
逢甲此诗,为豆腐街生色不少。叶季允的故居,可惜人事沧桑,确实的地址已不可考了。夕阳巷口,寓宅何处?今日,当我们徘徊于这条古老的街道上时,一阵阵怀古之幽情,油然而生。
辛亥革命以后,推翻了颟頇腐败的满清政府,万众欢腾,均期望建立一强盛的国民政府,以救中国。然而,由于中国过去所受种种不平等条约的束缚,使得国家 负债累累。当时海内外爱国之士,无不群起筹办“国民捐”,以赈济国家财政的枯竭。于是,以新加坡的双林寺、金兰庙、都城隍庙和天福宫四大寺庙为首,联合了 槟城的极乐寺、马六甲的青云亭以及廖内的妈祖宫为中心所组成的南洋佛教社,即响应了当年由中华商务总会所发起的筹募“国民捐”事宜。筹募的形式,是由僧人 表演杂技。入场卷分为特别位、头等位、一号位及二号位四个等级。特别位票价为五大元,头等位二大元,一号位一大元,二号位五角正。男女界同价。所收经费, 悉数拨充“中华国民捐”。
这场由佛家所发起的筹款爱国运动,当时一连于拜六、礼拜两晚,就是在豆腐街口的“新舞台戏园”开演。据1912年7月22日的《南侨日报》记载,当晚 的场面,盛况空前:“(戏)园外陈设花草,以各色纸造一横额,文曰‘同心报国’;又一联曰‘少林聊献技,卜式愿输财’;头门上又一横额,以生花砌成四字, 曰‘五真色空’。及入场,则座位已满,八点余钟,首由僧人宣布开演理由,次则陆续演技,并有本坡热心人士,登场助演杂技…”。
这场不平凡的演出,在豆腐街举行,为新加坡华族历史,留下光辉的一页。
豆腐街与其邻近的一些地区,都是早期华族移民的集中地,也是新加坡开发较早的地区。我们从这些地区的古旧建筑物及所遗留下来的一景一物,可以依稀看出 当年华族社会的旧影。然而,随着时间的洗礼,这一地带的旧城,显然已被淘汰。可以肯定的,豆腐街的没落,开始于1929年。这一年,正是世界经济大恐慌浪 潮汹涌澎湃的时期,华族社会受了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工商业及各个生产事业部门,都遭受惨重的打击。豆腐街既是以娱乐奢侈为主的繁华地区,在社会经济萧条的 情况下,自然难以维持。各酒楼旅馆,因市情不佳,纷纷收盘。加以禁娼条令的实施,妓院营业大受打击,从此一蹶不振。于是,这一地带的繁华,便逐渐成为历史 陈迹。
豆腐街,这条历史悠久的古径,其昔日繁华的景象,已不复存在。而今,当我们漫步其中,两旁为破旧简陋的古老建筑物,又有谁能想到:这里是当年繁盛熙攘的地区呢!
摘自 林孝胜等著,《石叻古迹》(新加坡:南洋学会,1975年4月),页241-245
《联合早报》交流站 - 牛车水文物馆梨春园老照片有误 (2019-08-06)
https://www.zaobao.com.sg/zopinions/talk/story20190806-978668
牛车水文物馆两周前开幕,日前特地前去参观,展览所介绍的梨春园老照片引起我的关注。
坐落在史密斯街的梨春园是林路在1897年所建,前身也是一座戏院,业主为刘金榜;传统的说法是建于1887年,近期我的研究发现1883年已经存在。
牛车水文物馆展示的梨春园照片是另一座建筑,因为我尚未寻获梨春园旧建筑的照片,所以对这张旧照深感兴趣。
据查证,这张旧照片其实是梨春园对面的酒楼,几年前网民已经分享过。它在百年前也是一家酒楼,放大照片后,可以看见三楼柱子上有“莲珍茶居酒楼”的招牌。文物局网站也收录了这张名为“在史密斯街和丁加奴街角头的广式茶楼”照片,1890年代由G R Lambert公司拍摄。
更具体的证据是新加坡档案馆收录一张1905年的丁加奴街照片,同时拍摄到茶楼和戏院的两个角落。我认为,牛车水文物馆这张梨春园照片有误。
《联合早报》- 新加坡的三个唐人街 (2019-11-07)
https://www.zaobao.com.sg/zlifestyle/culture/story20191107-1003307
说到新加坡的唐人街,很多人都会想到牛车水,殊不知在新加坡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三个唐人街。
旅游局将牛车水定为唐人街,在1828年出版的新加坡城市规划图,杰生中尉(Lieutenant Jackson)也标记牛车水地区为唐人街,因此大家都以为这是莱佛士规划的唐人街。本文以旧地图重新探索昔日新加坡的唐人街。
最早唐人街
早期的新加坡河南岸遍地都是沼泽与山丘,虽驳船码头地区有一个华人村落,但居民大多集聚在北岸。1822年10月,莱佛士制定新加坡市区发展蓝图,新加坡河南岸上游为印度区,下游划为华人聚落,河口发展成商业区;北岸作为政府保留区,欧洲人和阿拉伯人则在美芝路一带。
华人住户受到政令影响必须迁徙,但让出来的土地不是建造道路或政府建筑,而是给更富裕的一群。这引起华人不满,包括甲必丹陈浩盛在内的111户华人联名陈情,莱佛士却志在必行。
翻开1822/23年新加坡市区地图,当时的桥南路到北干拿路之后,就朝安祥山和直落亚逸去。干拿是水道(Canal)的音译,从驳船码头开始朝向马真路(Merchant Street),将新加坡河南岸切割,沿着水道两岸的道路,就称为南、北干拿路。在莱佛士坊有座小山丘,新加坡开埠后就开始移山填海的工程,发展成为洋人的商业广场。
粤海清庙是本地最古老的庙宇,庙内的香炉可以追溯到1819年,在莱佛士开埠之前已经有潮州人在此定居。直落亚逸原是沿海道路,闽人在此经商也称为源顺街,海唇大伯公是广客共同供奉的庙宇,客家嘉应创办应和会馆,这就是新加坡最早的老城区——唐人街。
哥里门的唐人街
继杰生之后,哥里门(G D Coleman)在1829年开始勘察市区和周边地形,由J B Tassin绘制的新加坡城市和周边地区地图于1836年印制。因受安祥山和哇里山的隔绝,直落亚逸到山下就停止,这是市区的最西端,当时桥南路已经衔接丹戎巴葛和尼路。
哥里门这张地图有个特色,就是沿着桥南路,在克罗士街(Cross Street)和马交街(毕麒麟街,Pickering Street)之间划出一个华人聚落。这里的道路以中国街为轴心,旁边的街道分别名为珍珠街、南京街、马交街、北京街和厦门街,马交是澳门(Macao)的译称,这些街名都是以中国城市命名。因Chin Chew被译为珍珠,令人误以为其名字源自不远的珍珠山,因此忽略这个官方规划的华人聚落。
18世纪葡萄牙出版的漳州湾地图(Carte De La Baye De Chin Chew)涵盖厦门和金门,葡萄牙版的Chin Chew指的是漳州。中英签署《南京条约》后,英国传教士在1844年北上,将中文翻译成白话字或罗马化闽南音,英国版的Chin Chew却变成泉州。这条街道在英国传教士北上前出现,原意是指漳州街,因出现转变,后来也有人视为泉州街。
规划师有意打造另一个唐人街,一份1840年出版的地图也标记中国街为唐人街。但华人移民不断的流入,人数超越其他种族,已经无法局限在一个小城区,19世纪40年代就不再以唐人街来称呼华人聚落。
牛车水的形成
牛车水位于安祥山、珍珠山、达士顿山之间,中间是新加坡河支流,这种天然地理形势说明,从牛车水到驳船码头之间是人烟稀疏的沼泽地。1846年汤申(J B Thomson)绘制地图显示,衔接新加坡两岸的新桥路已经开辟并直抵甘榜峇鲁,然而新桥路和桥南路之间的街道,从新加坡河口到宝塔街就停止。史密斯街和硕莪街地区原是迪金生种植园山脚,在1858年开始发展,完成珍珠坊地段时已经是1870-80年代。不断在沼泽地段填土,珍珠山和安祥山之间终于成为可居住地带。
为了应付发展工程,英国引进印度囚犯,将他们安置在芳林公园前的土地,这牢房即是警察总部的前身;朱烈街前身也称为吉宁街,即印度街之意,说明印度人和这片土地的渊源。马里安曼兴印度创办人比来(Naraina Pillai)在1819年获得直落亚逸地段建庙,但因水源问题要求更换地点,多次辗转最后于1824年选定桥南路,而隔邻的詹美回教堂、纳哥德卡殿和阿尔阿布拉则在1827年落户直落亚逸。
印度移民后来落户在俗称吉宁街克罗士街的安祥山下,每天在此售卖羊奶,这里就称为甘榜素素(Kampong Su Su,即羊奶村) ,当时已经形成一个小印度。他们之中有些事业有成,比莱(Aaron Pillay)更是这个地区大地主,在摩士街和毕麒麟街上段之间拥有36幅土地,当中以福建街上段和南京街上段最为密集。
牛车水成形后成为福建人集聚地,金门人1876年在史密斯街建造孚济庙,陈庆源等于1886年在硕莪街兴建三福宫供奉大伯公,庙仔街因此庙得名。刘金榜创建的庆维新在1882年6月落成,史密斯街的华人戏院梨春园在1883年3月之前也开始演戏。当时戏曲以粤剧为主,两大戏院的蓬勃发展带动周边商业。这些戏曲、酒楼业者和烟花女子都是广东人,牛车水无意间就形成以广东人为主的集聚区,吸引无数公子哥儿到此寻欢作乐,成为纸醉金迷之地。
受到城市发展的影响,牛车水逐渐没落,旅游局后来重新打造为唐人街。为了和历史衔接,牛车水范围不断扩大,涵盖先前两个唐人街之余,也包括小印度,范围发展到和昔日大坡不相上下,然而时至今日,新加坡处处都是“唐人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