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8日星期一

弥敦道上

弥敦道上
* 柯木林 *
《星洲日报》  1974-12-15 (星期日)

    今年五月,与太太许娟云往曼谷、香港、台湾旅游。由于本身有历史癖,是次行程,考察成分重于观光。每到一处,便急于寻访当地的历史文物,往往流连忘返。其中以曼谷的岩尼瓦寺及台南的安平古堡印象最深。岩尼瓦寺为暹王拉玛三世
(Rama III) 所建,全寺作中国帆船的模型,藉以纪念古代中国帆船的贡献;安平古堡则为明末郑成功反清的军事基地。香港九龙的弥敦道 (Nathan Road),虽然没有什么历史古迹,但这里却是满清末年中国驻新加坡领事左秉隆晚年的棲隐处,所以也给予我深刻的印象。漫步在弥敦道上,自不免撩起怀古之情思。
弥敦道是九龙最繁荣的街道,由尖沙咀之梳利士巴利道之半岛酒店侧起,中经油麻地,旺角,直通深水埗,接界限街及大埔道街等处。据说弥敦道为纪念港督弥敦而得名,尚待证明。这里是人文荟萃之地,银行、戏院、百货商店、夜总会都集中于此。我们在香港的下榻旅店,也在这里。





5 月8日抵港后,即刻与黄康显取得联络。他是我大学时代的教授,现执教于香港大学。翌日黄昏,黄康显到访。由于彼此兴趣相同,他亦同意我的提议,漏夜走访左 秉隆故宅弥敦道九十二号。步出旅店,冷风阵阵,颇有秋意。弥敦道两旁,早已是万家灯火,霓虹灯闪烁的光芒,令人眼花缭乱。街道上行人熙熙攘攘,如过江之 鲫,好不热闹。一路上,我们谈论着左秉隆的事迹,兴趣正浓。不知不觉,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此时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座美仑美奂的百货市场,左秉隆的故 宅,已荡然无存了。人事沧桑,不竟感从中来!
有关左秉隆的事迹,拙作“左秉隆领事与星华社会” (刊载于1973731日《星洲日报》"文化版"),以及左氏著作《勤勉堂诗钞》中都有详细记载。《勤勉堂诗钞》是陈育崧在1958年冬旅港时从左秉隆表甥孙黄荫普处取得,由南洋历史研究会出版。
左秉隆虽是晚清同光中兴时期杰出的外交人才,可是他的官运并不如意。终其一生,浮沉宦海,仅得一荒岛领事。而他个人的遭遇,也是十分不幸的。原配太太早卒,无所出,继任夫人共生五子四女,五子中一痴一癫一早折,满清亡后,他寓居新加坡一段时期后,于1916年徙香港九龙。1924年卒于广州,年七十五,在他旅居九龙期间,写有不少诗著,这里是其中四首:
为避羊城乱,全家徙九龙,装轻舟易载,屋小榻难容。
树暗沿江路,灯明隔岸峰,回看桑与梓,妖雾障重重。
--<徙居九龙>
倦飞孤鸟还,息影九龙间,门对一湾水,楼观四面山。
清宵香自蒸,白昼户常关,试问红尘客,谁如此老闲。
--<题所居楼>
今代九龙地,宋时官富场,我来寻胜迹,亮节忆侯王。
庙左依鹅岭,城坚负鹤岡,登高一以眺,津口集番舰。
--<游九龙城>
红楼春暖幕初开,薄晚信舟买醉来,玉蕊花偎骚客座,金陵酒冷谪仙杯。
当窗一水香霏雾,隔崖千峰翠作堆,借问秦淮旧游侣,风光可以石塘隈。
--<香港金陵酒店留题>
这些诗篇,使我们依稀看到香江早年风貌,也看到了左秉隆在垂暮之年时那种与世无争的人生哲学,往日豪气,不知消磨何所了!
今日的弥敦道成为高度物质繁荣的十里洋场,高楼大厦,栉次鳞比,与左秉隆当年所见的“门对一湾水,楼观四面山”的情景,已不可同日而语。
(稿于1974127日)





昕余传媒 // 看看晚清驻新加坡首位领事 都干了些什么?
https://page.om.qq.com/page/OjDw6siZcig_-fYzt_Qu_uSA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