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唐代中央官制的渊源及其影响


* 柯木林 *  

一、序言
  中国经历四百 年的长期分裂,而重新有统一政府出现,是为隋唐。但那时的统一政府,却与秦汉统一帝国不同。秦汉帝国,虽与外族发生极密切的关系,然其典章制度文化等等夸 耀于各民族之前者,都是自己独自创造出来的。至于隋唐帝国,因其时代,直接南北朝对立之后,所有典章文化制度,多系汉民族与其他各民族所分别创造。迨统一 告成,汇合演进,遂成为一种较秦汉更复杂更高等的东西。这主要表现在唐代官制的创立上。



二、唐代中央官制的渊源
  根据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周谷城的看法,隋唐的官制,主要有两大来源:
  a. 秦汉魏晋宋齐梁陈历代的因革损益,所传下的许多旧制,这称为历史上的来源。
  b. 西北诸民族在晋时入侵中原以后,即在中原创始新制。其中以北魏拓跋氏创制最多,北齐高氏及北周宇文氏继起其后,也铸成了许多新制,这可称为外族方面的来源。
  因此,隋代官 制,大都是拿外族方面所创的来源,与历史方面所传下的来源,斟酌损益的结果。这结果,唐代完全继承了。这一点颇像汉初的承袭秦制。唐代中央政府的各种职 官,如三公、三师、三省、九寺、诸监、御史台等,其组织及职掌,莫不沿袭隋制。高祖时固然是“率由旧章”,即使太宗也没有什么革命性的创作,只是把隋制加 以充实或局部修改,使它更趋完善严密而已。《新唐书》说:“唐之官职,其名号禄秩,虽因时增损,而大抵皆沿隋故”。因此,唐代的官制,隋代的也包括在内 了。
  唐代官制的特点,细密与庞大,兼而有之。细密是指其体制,各部门职权互相牵制,得防过误之用;庞大是指其组织,分工既细,机构亦多,对后世具有很大的影响。

三、唐代中央官制的内容
  在唐代中央官制的许多部门中,最重要的有三个部门。一是三师与三公的部门,相当于今日之议政机关;二是三省的部门,相当于今之行政机关;三是御史台的部门,相当于今之监察机关。但这却不是唐代三权分立及三权相钳的制度。周谷城教授对此有很详细的解释,分述如下:
1. 三师与三公
  三师就是太 师、太傅与太保。三师的地位虽高(正一品),但仍只对皇帝个人负责,而不把意见直接提供于行政部门。三师的官位,是不一定常设的。三师之外,又有所谓三 公,三公就是太尉、司徒、司空,官皆正一品。三公也只是帮助皇帝的人,且多为亲贵,职权极不明显。三师三公之下,都没有其他的属官,似乎完全无事可作,而 只是皇帝私人的咨议顾问而已。
2. 三省
  这系由尚书 省、门下省及中书省所组成的。它是唐代中央政府的最高机关。三省的首长,即尚书令、侍中、中书令,均为宰相之职。然而,三者之中,乃以侍中及中书令为真宰 相。因尚书令只有执行命令之权,而无发布命令及参加决定之权;所以不能认为真宰相。隋时,三省的职掌,尚没有明确的划分,直到太宗时,始告确定。即:中书 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查法令,尚书省执行法令。
  中书省是一个 替皇帝起草例行文书的秘书。政府的一切命令,皆由中书省所发出。这命令,名义上是皇帝的诏书(在唐代叫做“勅”),但实际上皇帝自己却不拟“勅”,而是由 中书省拟定,此所谓“定旨出命”。一切照例文章,如册封爵位、大赦罪人、奖励有功等等,都归中书省人办稿,由皇帝裁可发布。此外,如襄办祭祀的礼仪、宣读 皇帝的册命、传达外国所上的表疏、收受百官的贺表等等,也属中书省的职务。因其职务偏重在作照例文章,或堂皇典丽的文章,因此这省的官员,多属能文之士。 在中书省中,除中书令为正长官外,又设有副长官“中书侍郎”,中书侍郎之下,又有“中书舍人”,员额有七八人之多。中书舍人的官位不高,而他们却有拟撰诏 勅之权。遇中书发布命令,多由他们拟撰。所以,唐代政府“定旨出命”之权,实操于中书省。
  门下省也是一 个秘书机关。中书省的职掌,如系承皇帝之命办理照例的下行文书,则门下省的职掌,便可以说是承皇帝之命审核各种上行的公事。门下省与中书省,既都能管出纳 帝命,都能相礼仪,因此,国家之务,两省都得参总。因此两省的性质,大体相近。不过,中书省偏重于办理照例的下行文书,责任较轻;门下省偏重于审核各种上 行的紧要公事,责任较重。因责任重,所以负责之官,也特别小心。因特别小心,乃有所谓“封驳”(亦称涂归、封还、驳还)。封驳就是请皇帝重行考虑的意思。 在门下省侍中侍郎之下,设有若干第三级官,称为“给事中”。给事中官位并不高,但对皇帝诏书也得参加意见。凡公事或文书,无论是上行的或下行的,虽经皇帝 亲自裁可,交由门下省迳行公布,或转交于执行机关执行,但门下省认为关系重大,认为有重行考虑的必要,往往将原件封还,请皇帝重新考虑。此项封驳之权,属 于门下省。职是之故,门下省所掌是一种副署权,每一命令,必须门下省副署,始得发生正式效能。如门下省不同意副署,中书省命令便不得行下。专制时代,而有 这种办法,当然是很值得称誉的。
  三省之中,范 围最广的一省为尚书省。凡政事之执行,几乎完全在这一省。然而,尚书省也只有执行命令之权,而于决定命令则无权过问。尚书省共包括有六部,即:吏部、户 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兵二部,职位最优,称前行;刑户为中行;工礼为后行。吏兵二部,职权分为铨选与兵制章,户礼刑三部职权分为经济、科举、刑 法诸章。尚书省之长官为尚书令,其下置左右二仆射为令之贰,其地位很像副尚书令(唐太宗曾为尚书令,其后无人敢为是官,于是尚书令徒存其名,实际上左仆射 便是尚书省之长)。其下有左丞一人,管吏户礼三部;右丞一人,管兵刑工三部。二丞之任,在此省为最重要。至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自身,每部设尚书一人,总部 事,与左右仆射合称“八座”。每部又分为四个机关:其第一个机关,即以各部之名为名,余三机关各有特称。尚书省主要之事,在文书往来,左右丞承上启下,实 际多所关决,但文书处理,都有程限,其机构曰都省,为尚书省之总办公厅。
  三省权力分立 彻底实行后,往往发生许多公务上的争执。这就是审查、制定和执行法令者因不是同一的人,则难免有审查者吹毛求疵,制定者好高骛远,而执行者敷衍了事之弊。 唐太宗为了补救这个流弊,因而设“政事堂”,作为三省首长联席议政的机关。从此,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若未经政事堂通过,在当时认为是违法的。最初,政事 堂设在门下省,后来移到中书省,改称为“中书门下”。
  三省长官虽为 宰相,但其他官吏也可由皇帝指派,参决大政。这个制度,也承自隋朝。太宗时,命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此后任何官吏,只要在他的原有官衔之下,加上一个 “参议朝政”或“平章政事”之类的名号,便是实际的宰相。这类名号最初甚为繁多,后来逐渐确定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两个名称。前者 的意思是表示任何拥有这个名号的官吏,具有中书省首长中书令,和门下省首长侍中相同的品级(三品)和权力;后者的意思是表示可以与中书令,侍中共同平章政 事。到高宗以后,除三公、三师、中书令及侍中外,凡不加这两个名号之一的官吏,虽为尚书省的首长,也不得入“中书门下”议政,而致失去宰相的地位。
  由于三省首长 以外的官员都可以参议大政,因此,唐代宰相数相之多,为历代所少见。宰相数目既多,其权力自然削弱。所以,唐代相权,平均不如汉代为重。但唐代也有掌握大 权的宰相。因同一时期,宰相虽有多人,其中受皇帝信任的,权力自然较他相为大。如天宝时的李林甫、杨国忠,其权威之重,也不亚于汉代。
3. 御史台
  除上述相当于 议政机关的三师三公,以及相当于行政机关的三省之外,唐代中央政府中,尚有一个很重要的部门,这部门即相当于监察机关的御史台。台之最高级长官,为御史大 夫。台之下,也分三个机关:一为台院,二为殿院,三为察院。这样的监察机关,是不能与现代的监察机关相比的。一则这个机关之进行监察,有时须直接禀承皇帝 的命令,所谓“大事奏裁”是也。这么一来,便不能算有独立的监察精神了。二则这个机关的职责,与三省也没有完全划清。三省之中书门下两省,便有与御史大夫 共同判事的权利。如说“凡冤而无告者,三司诘之”,便是明证。盖三司乃御史大夫与中书门下也。不过,帝王专制时代,而有此种机关的设立,不能不算是人类社 会的进化。

四、唐代中央官制的影响
(甲)对唐以后的影响
A. 三省制度
  宋 代继承唐代三省制度,但三省之长已渐无实权。至南宋时,不置门下省,而元朝又废尚书省,而以中书省总领庶政,枢密院统领兵事。至明代时,承元之制,不但不 置尚书门下二省,且自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之乱后,再废中书省,而折其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由是六部之权特尊,三省之制始尽废矣。
B.  六部
  宋代中央官, 除行三省制外,亦行六部。六部隶属尚书。于六部外,宋代又另设专官以分六部之权,如财政则有盐铁、度支二使,与户部合称为三司,分理其事。军政则于兵部之 上,又置枢密使,其权较兵部为大。到了元朝,由于中央官制中仅存中书省,因此中书独尊,六部俱隶入中书,每事必受成于中书令。明时,三省之制尽废,六部于 是成为天子之属隶,统理国家的行政机关。及至清代,其中央官制,除理藩院为增设机关外,多仍明代之旧。清末叶,因外交频繁,始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至光绪 时,又改为外交部。变法以后,改行新官制,设外务、吏、民政、度支、礼学、陆军、农工商、邮传、理藩、法十一部。宣统元年,又增海军部。于是,自古以来之 六部制度又尽废矣。
C. 御史台
  宋元两朝皆承继唐之御史台,成为掌理纠察官邪,肃正纲纪之部门。而元代的御史台又设有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
(乙)对日本的影响
  日本天智天皇 即位以后,励精图治,制定律令(近江律),致力于大化革新的实践。文武天皇将其所订律令订正,成为《大宝律令》。其后元正天皇再加修改,为《养老律令》。 其编制篇目,与中国唐律相同。日本的法令于是乃告完备(此项法典施行千余年,直到明治维新始行改订),由此可见唐代中央官制对当时远隔重洋的日本的影响。 (日本的中央官制是分为二官、八省、一台及五卫府,详见附表,页68
(丙)对高丽的影响
  高丽皇太祖时 (约唐末宋初),对于制度多参酌模仿唐制。至成宗时,便大举施行改革,仿唐之中央官制,即在中央官署之内,置有掌管高等行政的“三省内史(后又改为中书) 门下尚书”、六部及掌庶务之“九寺”等各官衙,而把三省要官,称为“宰宦”。三省中以内史与门下最有实权。这是唐代中央官制对高丽的影响。

原载《社会科学研究》第2 19698



坐看风云日志 - 柯木林:唐代中央官制的内容及景物

http://kangxiaoli.ycool.com/post.4247990.html

一、唐代中央官制的内容

中央官制的重要三个部门:三师与三公-议政机关;三省-行政机关;御史台-检察机关。

1. 三师与三公:三师是太师、太傅、太保。三公是太尉、司徒、司空。(皇帝私人的咨询顾问)

2. 三省:尚书省、门下省及中书省;三省首长分别是尚书令、侍中、中书令,均为宰相之职。

1)中书省:替皇帝起草例行文书的秘书,定旨出命。

2)门下省:秘书机关,系承皇帝之命办理照例的下行文书,承皇帝之命审核各种上行的公事。“封驳”大权在握。官职三级:侍中---侍郎---给事中。

3)尚书省:范围最广,凡政事之执行,几乎完全在这一省。只有执行命令之权而于决定命令则无权过问。包括六部:吏部、户部、兵部、礼部、刑部、工部。吏兵 二部职位最优称前行;刑户称中行;工礼称后行。吏兵二部职权分为铨选与兵制章,户礼刑三部职权分为经济、科举、刑法诸章。

3. 唐太宗:设“政事堂”,作为三省首长联席议政的机关。

4. 御史台:最高级长官为御史大夫,下设三个机关---台院、殿院、察院。

二、唐代中央管制的影响

1. 三省制度:宋代继承唐代三省制度,但三省之长已渐无实权。至南宋时,不置门下省,而元朝又废尚书省,而以中书省总领庶政,枢密院统领兵事。至明代时,承元之制,不但不置尚书门下二省,再废中书省,而折其权于吏户礼兵行工六部。六部之权特尊,三省之制尽废。

2. 六部:宋代六部隶属尚书,另设专官以分六部之权,如财政则有盐铁、度支二使与户部合称为三司,分理其事。军政则于兵部之上,又置枢密使,其权较兵部为大。 到元朝时,中书独尊,六部俱隶入中书,每事必受成于中书令。明时,三省尽废,六部成为天子之隶属,统领国家的行政机关。及至清代,其中央官制,除理藩院为 增设机关外,多为明代之旧。清末,因外交频繁,始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至光绪时,又改为外交部。变法以后,改行新官制,设外交、吏、民政、度支、礼学、陆 军、农工商、邮传、理藩、法十一部。宣统元年,又增海军部。于是,自古以来之六部制度又尽废矣。

3. 日本的中央官制分为二官、八省、一台及五卫府。





联合早报 - 陕西出土武则天“女宰相”墓 损毁严重 (2013-09-11)




http://www.zaobao.com.sg/news/china/story20130911-251489



(西安综合电)陕西意外发现女皇帝武则天宠臣上官婉儿墓,但墓葬破坏严重。
  据新华社报道,考古学家在西安咸阳机场的配合考古工作中,意 外发现了一座被盗扰的唐墓,从目前出土的墓志可以断定墓主人就是上官婉儿。公元710年,唐中宗去世,李隆基发动政变诛韦后,上官婉儿表忠不成而被杀。李 隆基成为后来的唐玄宗,而上官婉儿死后葬于何处,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谜。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表示,考古工作者近日在西安咸阳机场附近发现了一座唐墓。经初步发掘,墓葬破坏严重,出土随葬品不多,但根据一方墓志,考古工作者判断墓的主人为唐代著名女政治家上官婉儿。
  由于考古工作尚在进行中,目前考古现场已被封闭,考古工作者仍在对墓葬进行紧张的清理和发掘工作。
  有“巾帼宰相”之名
  上官婉儿生于664年,死于710年7月,又名上官昭容,是唐高宗时期宰相上官仪的孙女。祖籍唐朝陕州陕县人(今河南三门峡)。她是唐代女官、女诗人,皇妃。
  她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跌宕起伏。与武后、中宗相始终。凭借才气,一步步登上权力高峰,还影响了当时的文风。
  上官婉儿曾受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在唐中宗时,封为昭容,权势更盛。她在政坛、文坛有着显要地位,以皇妃的身份掌管内廷与外朝的政令文告。



《联合晚报》- 西安发现 唐才女上官婉儿墓 (20103-9-11)




《新明日报》- 武则天宠臣 上官婉儿墓出土 (20103-9-11)






《联合早报》- 1300年的科举制度——参观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 (2020-12-03)

https://www.zaobao.com.sg/zlifestyle/culture/story20201203-1105760


隋朝设立科举制度,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结束,历经1300多年。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2017年开馆,重现古代科举考试场景。

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延续1300多年,从第一位状元到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历经变革,始终没有真正消失。教育系统与时并进,莘莘学子的求学之路,始终要伴随着一场又一场的考试,一步步登科晋级。

千年后的今天,形形色色的大考小考依然牵动着学生的每一根神经,考试季节师长家人全员备战,放榜之日有人欢喜有人愁,考场风云年年上演,成为骊歌高唱后依然挥之不去的人生记忆。

古今同慨,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里看到翻阅得泛黄破旧的古代书生读本,笔迹工整的考生答卷,写满细小字体的作弊小抄,考官的批卷与评语,考生的生活点点滴滴,仿佛活生生的《儒林外史》场景,在眼前幕幕掠过。

十年苦读的辛酸,考场迎战的忐忑,亲友师长的寄望,金榜题名的荣耀,穿越时空依然感同身受。

展馆隐身水池下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所在的南京夫子庙地区,自古就是书生文人云集之地。地点前身为江南贡院是中国历史上最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科举考场。始建于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鼎盛时期占地面积30万平方公尺,可容纳两万多名考生,著名文人如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等,都曾在此参加过考试。

科举制度废除后,江南贡院废置,部分建筑与地皮改作其他用途,规模宏大的考场变成繁华的商业街区。直到近代整顿历史街区,遗址上重建中国科举博物馆,2017年正式开馆,重现古代科举考试场景。

江南贡院原本的建筑只剩下一座明远楼,在琳琅满目的步行街上并不起眼。从中国科举博物馆的牌坊大门进入,只看到水池如镜,辉映着明远楼与周边建筑。

展馆原来另有乾坤,隐身水池之下,沿着狭长坡道一路深入地下空间,营造地下探宝的趣味。坡道两侧一面是鱼鳞瓦片,代表鱼跃龙门;一面以数以万计的竹筒堆砌而成,象征读万卷书。坡道长度130公尺,象征科举制度1300年的历史,一步步进入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考试制度。

622年出现第一位状元

博物馆内共分四层,馆藏从各地征集来的万余件文物。从地下四层一层层往上参观,阐述科举从诞生到结束的历史进程。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基本制度。在此之前,周代以乡举里选的方式推荐贤士,由地方官员层层向上推举到中央参加选拔。到了汉朝采用察举制度,设立科目由官员根据所设科目推举人才。但是推荐制度存在弊端,不够公平,隋文帝正式设立科举制度,在唐朝发展成型,唐朝武德五年(622年)出现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

宋朝重文轻武,科举制度飞速发展,确立相当完整的体制。到了元朝一度没落,明朝达到鼎盛,参加科举的人数大增,八股文也成了科举考试的标准文本。清朝沿袭明朝制度,直到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奏请停办科举以便推广新式学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终结了科举时代。

对整个制度的历史发展有基本认识,展览并没有就此结束。

90岁考生乡试都没考中

更有趣的展区是以考生为主角,通过多媒体影片与实际展品,带领观众体验古代书生寒窗苦读,一步步沿着乡试、会试、殿试,逐级应试的整个过程。

正式踏入科举考场之前,必须参加童生试,通过县试、府试、院试,全部合格过关后,获得秀才的荣誉,才有资格开始科举考试。

首先参加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失败就要再等三年才有机会重考。顺利通过后成为举人,就要离乡背井进京参加会试。会试同样是每三年举办一次,成绩排名前300者册封为进士。最后才来到最高级别的殿试,由皇上亲自出题,前三名分别被册封为状元、榜眼、探花。

说起来三言两语,实际上左三年右三年,转眼十年寒窗,甚至耗上一辈子也未必有机会一举成名。展品中就看到一份为年老考生请求恩赏功名的文件,高龄90岁的考生连乡试都还没有考中,求得了功名又如何?脑中浮现起耄耋老翁眯眼弯腰挑灯苦读的画面,科举路漫漫,淹没多少宝贵人生?

九天的艰辛考试

展厅里还看到考生答卷,字迹工工整整,没有半处修改痕迹,透着小心翼翼的态度;离家赴考时写给家人的书信,通知府试已通过,需要盘缠参加下一场考试,忧喜交织,都是古代书生的艰苦辛酸。而写满密密麻麻字体的作弊夹带,以及进场时严格核实身份与毫无尊严的搜身方式,更是充满了画面感与戏剧性。

印象最深的是贡院号舍,用今天的说法就是考场宿舍。考试期间必须全程住在里面,自备干粮,不得离开半步。每场考试持续三天两夜,只有在考试结束后才能换洗衣物,安排餐食,准备下一场的应战。考生一般须要参加三场考试,全程经历九天的艰辛考验。

所有的艰苦只为了一朝的金榜题名,榜单写在黄纸上以皇帝名义颁布,在展厅里长长张挂,感受古人争相观榜的气氛。一举成名的另一面,当然就是名落孙山的失望。

狭隘幽闭的号舍

看完各展厅回到地面层,明远楼位于江南贡院建筑群的中轴线上,也是贡院里最高的主要建筑,当年是考试期间号令和指挥全场的地方。

今天的明远楼修葺一新,两边的户外空间按照当年原样复建一排排的考生号舍,作为实景展示。

实际走近才感受到号舍的狭隘幽闭,有如鸽子笼的隔间约1.5平方公尺,只够一人容身。概念接近现代的胶囊旅店,但设备简陋,膳食烛台都须自备,只提供两块木板,分别作为桌椅,晚上把两板拼接起来蜷曲而眠。考试期间吃喝拉撒睡都要在这个小格子里解决,还须振作精神应考,实在比囚犯还不如。

走在一排排的号舍之间真实体验,想想现代学生的苦读,实在一点都不苦。



万象 - 中国古今官职对照表,涨知识了!
https://mp.weixin.qq.com/s/6Jr--biZ90eWjZY39K3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