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两国交往大事记(三世纪—1950年)
* 柯木林 *
* 柯木林 *
近年来,新加坡与中国交往频繁,关系密切。今年(1995)10月适逢新中建交五周年,我特将历史上两国交往的记录制成大事记发表,以资纪念。
必须指出,本大事记的断限仅止于1950年。由于历史因素,1950年后的新中关系,有一段长时间处于“低调”状态,迄至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后始 得转机。文中所引用的资料,泰半取自晚清官员的海外笔记,其中有些部分系参考许云樵教授的《新加坡150年大事记》及旧报刊档案、学术论文等,疏漏错误 处,尚祈教正。
年份与事略
■ 三世纪
三国时代康泰奉命南宣国化,在所著《吴时外国传》中提及“蒲罗中”一词。据考证,“蒲罗中”乃新加坡古名。
■ 1349年
元朝汪大渊在其《岛夷志略》一书中提到“龙牙门”(今岌巴港)。岛上有华人居住,并与泉州通商。
■ 1621年
明朝茅元仪编辑的《武备志》一书所附郑和航海图里,志有新加坡的位置,当时称为“淡马锡”。
■ 1820年
清朝谢清高在其口述,杨炳南笔受的《海录》一书中,曾提及“旧柔佛”(Johore Lama)。这里的旧柔佛乃指新加坡。此时新加坡才开埠一年。
■ 1821年2月18日
第一艘中国帆船从厦门直接抵达新加坡。
■ 1836年
华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从广州迁至新加坡出版(1838年停刊)。
■ 1840年4月
雄据直落亚逸街(Telok Ayer Street)的华族庙宇天福宫落成,妈祖神像由中国运到。
■ 1840年5月
奉派至中国参加鸦片战争的英军抵达新加坡,在大草埔扎营,当地华人未对他们采取敌视。
■ 1866年4月3日
清朝内务府正白旗汉军斌椿抵达新加坡。在其所著《乘槎笔记》中述及“英国炮台…形势雄壮…洋楼颇宏整。”
■ 1866年8月11日
斌椿的随员张德彝由欧洲返航,经过新加坡。
■ 1871年6月10日
新加坡、香港海底电线接通。
■ 1872年1月
举行第一次上海对新加坡射击比赛。
■ 1876年12月13日
晚清外交官郭嵩焘、刘锡鸿抵达新加坡。张德彝随团任三等翻译官,这是张德彝第二次来新加坡。
■ 1877年10月5日
新加坡殷商胡璇泽(胡亚基)被委为中国首任驻新领事(新加坡是中国在海外设置领事的第一个地方)。
■ 1878年3月22日
中国驻新加坡领事馆正式开馆。
■ 1878年12月5日
中国驻英法大臣曾纪泽抵达新加坡,与胡亚基会面。
■ 1880年2月16日
人力车自上海运到新加坡。
■ 1880年4月
胡亚基逝世,灵柩运返广州。
■ 1881年9月25日
左秉隆领凭上任,成为第一位由北京直接派驻新加坡的正式领事。
■ 1881年12月10日
第一份华文日报《叻报》在新加坡创刊,聘香港《中外新报》编辑叶季允南来主持编务。
■ 1884年3月28日
《出洋琐记》作者蔡钧,在遣洋回国途中抵达新加坡。
■ 1886年3月29日
京师大学堂教员邹代钧抵达新加坡。
■ 1887年润四月
上海名士李钟珏来新,小住匝月,著成《新加坡风土记》一书。
■ 1889年3月4日
左秉隆领事为庆祝光绪皇帝婚典,特于新加坡领事馆招待贵宾及侨领。
■ 1890年10月17日
《叻报》刊登满清政府供新马华人捐购官衔之价格表。
■ 1890年2月11日
晚清著名外交家薛福成抵达新加坡。
■ 1890年4月4日
北洋水师第一次访问新加坡。参加这次访问的有海军提督丁汝昌,管带邓世昌、林永升、邱宝仁、方伯谦、刘步蟾等。
■ 1890年10月19日
英国外交部接受黄遵宪接任左秉隆领事。
■ 1891年7月
左秉隆离开新加坡前往香港任领事。
■ 1891年8月
清朝政府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准薛福成的建议,将中国驻新加坡领事馆升格为总领事馆,领事升为总领事,兼辖槟榔屿、马六甲、海门等处。
■ 1891年11月1日
黄遵宪自伦敦莅新,成为中国驻新加坡第一任总领事。
■ 1894年3月5日
北洋水师第二次访问新加坡,左秉隆领事派员邢华祝、何惠荃率领华侨代表登舰迎迓。
■ 1894年11月17日
晚清官僚王之春抵达新加坡。
■ 1896年4月7日
北洋大臣李鸿章赴俄途中,莅临新加坡,逗留一星期。
■ 1900年2月2日
康有为从香港来新加坡避难,寓吻基(Boat Quay)客云庐。
■ 1900年7月
中国发生义和团事件,新加坡有些受英文教育的侨生,呼吁组织“义勇军”到中国去与八国联军会合,攻打义和团。
■ 1900年7月9日
孙中山第一次抵达新加坡。
■ 1901年7月31日
光绪御弟醇亲王载沣过境,在同济医院接见侨民。
■ 1905年7月初
孙中山从欧洲往日本,途经新加坡,新加坡华人陈楚楠、张永福、林义顺三人,上船拜会孙中山。
■ 1905年11月
前任驻新加坡总领事张弼士,奉命偕农商部部员时楚卿来新加坡考察商务,邀集闽粤华商,倡议设立商会,并首捐三千元作为开办会。
■ 1906年2月16日
孙中山第三次访问新加坡,下榻晚晴园,在晚晴园成立中国同盟会新加坡分会。
■ 1906年4月8日
中华商务总会成立,吴寿珍、陈云秋当选正副会长。
■ 1906年7月初
孙中山第四次访问新加坡,住晚晴园。
■ 1906年7月3日
满清王族载泽及钦差考察政治大臣尚志恒率领的欧美考察团回国途中经新加坡。中华商务总会总理(会长)吴寿珍、协理林维芳及华人代表李浚源在庄士敦码头迎迓。
■ 1907年3月底
孙中山第五次访问新加坡。
■ 1908年3月
孙中山第六次访问新加坡,逗留了十个半月。
■ 1910年7月11日
孙中山第七次抵新,住丝丝街77号旅店。
■ 1911年11月8日
《叻报》首先将原本在报端上所印有的“大清宣统三年”字样改为“岁在辛亥”,以示支持辛亥革命。
■ 1912年12月15日
孙中山第八次,亦是他最后一次来新加坡,下榻秉德路(Pender Road)10 号的金钟大厦。
■ 1913年11月23日
中国教育部颁布领事经理华侨学校规程,委驻新总领事管理华校。
■ 1920年8月
陈嘉庚斥资一百万元,创办厦门大学。首任校长林文庆博士。
■ 1925年12月31日
是年由中国入境华人达214,692名,较上年增18.3%,但仍较1911年少55,162名(减20.4%)。
■ 1928年5月
济南惨案后,陈嘉庚发起组织“新加坡山东惨祸筹赈会”(简称“山东筹赈会”),呼吁华侨抵制日货。
■ 1929年1月15日
《星洲日报》创刊,蒋介石为该报题签。
■ 1929年1月24日
中国驻新加坡总领事唐榴莅临。
■ 1929年2月18日
国民政府特派南洋宣慰专员谢作民抵达新加坡。
■ 1929年4月3日
中国总领事馆迁金禧路(Cairhill Road)山上新址办公。
■ 1929年10月14日
何香凝女士来新为廖仲恺农工学校募款。
■ 1930年5月21日
华民政务司接受殷商胡文虎建议,合资遣送失业老侨回国。
■ 1930年10月22日
新任中国驻新总领事陈长乐博士抵达新加坡。
■ 1936年10月2日
中国银行在新加坡设立分行,经理黄伯权。
■ 1937年7月7日
芦沟桥事变发生,新加坡华人成立筹赈会。
■ 1938年10月10日
东南亚各地筹赈会代表云集新加坡,假华侨中学开会,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会址设怡和轩俱乐部,主席陈嘉庚。
■ 1939年1月
中正中学创立,藉以纪念国民政府委员长蒋介石(字中正)。
■ 1942年2月15日
日军攻陷新加坡,改名昭南岛。
■ 1943年4月1日
日治时期,准本地华人汇款回国接济家属,但指定由香港、汕头、厦门、上海四处转。
■ 1945年8月15日
日本投降,昭南岛处无政府状态。
■ 1946年4月1日
新加坡自马来亚割出,成为英国直辖殖民地,限制家用汇款每人每月不得超过45元。
■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1950年1月6日
中华民国驻新加坡总领事伍伯胜博士因英国政府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下旗闭馆。
摘自新加坡《联合早报》,1995年3月19日、3月26日及4月2日,
署题“新中关系渊深源远”
文学城 - 新中两国交往大事记(止于1950年)
http://bbs.wenxuecity.com/memory/308543.html
新中两国交往大事记(止于1950年)
柯木林(1995)
近年来,新加坡与中国交往频繁,关系密切。今年(1995)10月适逢新中建交五周年,我特将历史上两国交往的记录制成大事记发表,以资纪念。
必须指出,本大事记的断限仅止于1950年。由于历史因素,1950年后的新中关系,有一段长时间处于“低调”状态,迄至70 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后始得转机。文中所引用的资料,泰半取自晚清官员的海外笔记,其中有些部分系参考许云樵教授的《新加坡150年大事记》及旧报刊档案,学术论文等,疏漏错误处,尚祈教正。
年份与事略:
三世纪
三国时代康泰奉命南宣国化,在所著《吴时外国传》中提及“蒲罗中”一词。据考证,“蒲罗中”乃新加坡古名。
1349年
元朝汪大渊在其《岛夷志略》一书中提到“龙牙门”(今岌巴港)。岛上有华人居住,并与泉州通商。
1621年
明朝茅元仪编辑的《武备志》一书所附郑和航海图里,志有新加坡的位置,当时称为“淡马锡”。
1820年
清朝谢清高在其口述,杨炳南笔受的《海录》一书中,曾提及“旧柔佛”(Johore Lama)。这里的旧柔佛乃指新加坡。此时新加坡才开埠一年。
1821年2月18日
第一艘中国帆船从厦门直接抵达新加坡。
1836年
华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从广州迁至新加坡出版(1838年停刊)。
1840年4月
雄据直落亚逸街(Telok Ayer Street)的华族庙宇天福宫落成,妈祖神像由中国运到。
1840年5月
奉派至中国参加鸦片战争的英军抵达新加坡,在大草埔扎营,当地华人未对他们采取敌视。
1866年4月3日
清朝内务府正白旗汉军斌椿抵达新加坡。
1866年8月11日
斌椿的随员张德彝由欧洲返航,经过新加坡。在其所著《乘槎笔记》中述及“英国炮台…形势雄壮…洋楼颇宏整。”
1871年6月10日
新加坡、香港海底电线接通。
1872年1月
举行第一次上海对新加坡射击比赛。
1876年12月13日
晚清外交官郭嵩焘,刘锡鸿抵达新加坡。张德彝随团任三等翻译官,这是张德彝第二次来新加坡。
1877年10月5日
新加坡殷商胡璇泽(胡亚基)被委为中国首任驻新领事(新加坡是中国在海外设置领事的第一个地方)。
1878年3月22日
中国驻新加坡领事馆正式开馆。
1878年12月5日
中国驻英法大臣曾纪泽抵达新加坡,与胡亚基会面。
1880年2月16日
人力车自上海运到新加坡。
1880年4月
胡亚基逝世,灵柩运返广州。
1881年9月25日
左秉隆领凭上任,成为第一位由北京直接派驻新加坡的正式领事。
1881年12月10日
第一份华文日报《叻报》在新加坡创刊,聘香港《中外新报》编辑叶季允南来主持编务。
1884年3月28日
《出洋琐记》作者蔡钧,在遣洋回国途中抵达新加坡。
1886年3月29日
京师大学堂教员邹代钧抵达新加坡。
1887年润四月
上海名士李钟珏来新,小住匝月,著成《新加坡风土记》一书。
1889年3月4日
左秉隆领事为庆祝光绪皇帝婚典,特于新加坡领事馆招待贵宾及侨领。
1889年10月17日
《叻报》刊登满清政府供新马华人捐购官衔之价格表。
1890年2月11日
晚清著名外交家薛福成抵达新加坡。
1890年4月4日
北洋水师第一次访问新加坡。参加这次访问的有海军提督丁汝昌,管带邓世昌、林永升、邱宝仁、方伯谦、刘步蟾等。
(注:这应是北洋水师第二次访问新加坡,为了宣慰侨胞宣扬国威,1887北洋水师曾到访购粮)
1890年10月19日
英国外交部接受黄遵宪接任左秉隆领事。
1891年7月
左秉隆离开新加坡前往香港任领事。
1891年8月
清朝政府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准薛福成的建议,将中国驻新加坡领事馆升格为总领事馆,领事升为总领事,兼辖槟榔屿、马六甲、海门等处。
1891年11月1日
黄遵宪自伦敦莅新,成为中国驻新加坡第一任总领事。
1894年3月5日
北洋水师第二次访问新加坡,左秉隆领事派员邢华祝,何惠荃率领华侨代表登舰迎迓。(注:这应是北洋水师第三次访问新加坡,宣慰侨胞宣扬国威,1887北洋水师曾到访购粮)
1894年11月17日
晚清官僚王之春抵达新加坡。
1896年4月7日
北洋大臣李鸿章赴俄途中,莅临新加坡,逗留一星期。
1900年2月2日
康有为从香港来新加坡避难,寓吻基(Boat Quay)客云庐。
1900年7月
中国发生义和团事件,新加坡有些受英文教育的侨生,呼吁组织“义勇军”到中国去与八国联军会合,攻打义和团。
1900年7月9日
孙中山第一次抵达新加坡。
1901年7月31日
光绪御弟醇亲王载沣过境,在同济医院接见侨民。
1905年7月初
孙中山从欧洲往日本,途经新加坡,新加坡华人陈楚楠、张永福、林义顺三人,上船拜会孙中山。
1905年11月
前任驻新加坡总领事张弼士,奉命偕农商部部员时楚卿来新加坡考察商务,邀集闽粤华商,倡议设立商会,并首捐三千元作为开办会。
1906年2月16日
孙中山第三次访问新加坡,下榻晚晴园,在晚晴园成立中国同盟会新加坡分会。
1906年4月8日
中华商务总会成立,吴寿珍、陈云秋当选正副会长。
1906年
广州总督派遗专员刘士骥赴南洋考察学堂运作,在新期间协助创办瑞蒙中学。
1906年7月初
孙中山第四次访问新加坡,住晚晴园。
1906年7月3日
满清王族载泽及钦差考察政治大臣尚志恒率领的欧美考察团回国途中经新加坡。中华商务总会总理(会长)吴寿珍、协理林维芳及华人代表李浚源在庄士敦码头迎迓。
1907年3月底
孙中山第五次访问新加坡。
1907年
清廷钦差大臣杨士琦访新,行程包括参观瑞蒙学堂。
1908年3月
孙中山第六次访问新加坡,逗留了十个半月。
1910年7月11日
孙中山第七次抵新,住丝丝街77号旅店。
1911年11月8日
《叻报》首先将原本在报端上所印有的“大清宣统三年”字样改为“岁在辛亥”,以示支持辛亥革命。
1912年12月15日
孙中山第八次,亦是他最后一次来新加坡,下榻秉德路 (Pender Road) 10号的金钟大厦。
1913年11月23日
中国教育部颁布领事经理华侨学校规程,委驻新总领事管理华校。
1916年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遭受严重的战火侵袭,中国向法国派遣了十几万战地华工。中法教育界人士认为有必要对这些华工进行教育,于是在李石曾、蔡元培、 吴玉章等人的组织下,1916年在法国巴黎成立了“华法教育会”,并创办了华工学校,蔡元培任中方会长,欧乐任法方会长,李石曾任书记,吴玉章任会计。留 法勤工俭学生赴法前,需要在国内进行必要的预备,学习一些法语、西俗和一般工艺技能,以便赴法后的交流、做工和学习。
1919年-1921年
留法勤工俭学生经过在国内的预备学习之后,于1919年开始分批赴法。据不完全统计,从1919年3月17日至1920年12月15日不到两年的时间,共有20批学生赴法,约计2000多人。
1920年8月
陈嘉庚斥资一百万元,创办厦门大学。首任校长林文庆博士。
1925年12月31日
是年由中国入境华人达214,692名,较上年增18.3%,但仍较1911年少55,162名(减20.4%)。
1928年5月
济南惨案后,陈嘉庚发起组织“新加坡山东惨祸筹赈会(简称“山东筹赈会”),呼吁华侨抵制日货。
1929年1月15日
《星洲日报》创刊,蒋介石为该报题签。
1929年1月24日
中国驻新加坡总领事唐榴莅临。
1929年2月18日
国民政府特派南洋宣慰专员谢作民抵达新加坡。
1929年4月3日
中国总领事馆迁金禧路(Cairhill Road)山上新址办公。
1929年10月14日
何香凝女士来新为廖仲恺农工学校募款。
1930年5月21日
华民政务司接受殷商胡文虎建议,合资遣送失业老侨回国。
1930年10月22日
新任中国驻新总领事陈长乐博士抵达新加坡。
1936年10月2日
中国银行在新加坡设立分行,经理黄伯权。
1937年7月7日
芦沟桥事变发生,新加坡华人成立筹赈会。
1938年10月10日
东南亚各地筹赈会代表云集新加坡,假华侨中学开会,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会址设怡和轩俱乐部,主席陈嘉庚。
1939年1月
中正中学创立,藉以纪念国民政府委员长蒋介石(字中正)。
1942年2月15日
日军攻陷新加坡,改名昭南岛。
1943年4月1日
日治时期,准本地华人汇款回国接济家属,但指定由香港、汕头、厦门、上海四处转。
1945年8月15日
日本投降,昭南岛处无政府状态。
1946年2月22日Dr. Wu Paak Shing 伍伯胜 assume appointment as Consul-General of China, Singapore on Feb 22, 1946.
(中华民国护照,1948,限用3年)
1946年4月1日
新加坡自马来亚割出,成为英国直辖殖民地,限制家用汇款每人每月不得超过45元。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1月6日
中华民国驻新加坡总领事伍伯胜博士,因英国政府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下旗闭馆。
(联合早报 19/03/1995,26/03/1995,02/04/1995)
柯木林(Kua Bak Lim),1971年南洋大学历史系毕业,获一等荣誉学位。历任新加坡关税局,建屋发展局,怡安产业公司,怡禾控股有限公司高级职员。柯木林对新加坡华人 史及中国历史有深厚研究,为新马著名历史学者。主要编著有:《新加坡华族史论集》(1972)、《石叻古迹》(1975)、《新加坡华人会馆沿革史》 (1986)、《新华历史与人物研究》(1986)、《读史随笔》(1988)、《新华历史人物列传》(1995)、《石叻史记》(2007)等。其中, 《新华历史与人物研究》曾获新加坡政府社会发展部颁发的1988年度书籍奖中的学术著作奖。
维基百科 - 中国驻新加坡大使列表
http://zh.wikipedia.org/wiki/中国驻新加坡大使列表
历任中国驻新加坡大使
附: 大清驻新嘉坡领事(1877年-1912年)
清廷于光绪三年(1877年)开始在新嘉坡设领事一人,兼辖海门(海峡殖民地)等处交涉事务。这也是中国首次在海外设置领事。光绪十七年(1891年)改设总领事一人,统辖槟榔屿、麻六甲及附近英属各岛交涉事务。[1]姓名 | 任命(西历) | 任命(中历) | 离任(西历) | 离任(中历) | 外交职务 |
---|---|---|---|---|---|
胡璇泽 | 1877年10月 | 光绪三年九月 | 1880年3月 | 光绪六年二月 | 领事 |
苏溎清 | 1880年3月 | 光绪六年二月 | 1881年9月 | 光绪七年八月 | 署理领事 |
左秉隆 | 1881年9月 | 光绪七年八月 | 1891年5月 | 光绪十七年三月 | 领事 |
黄遵宪 | 1891年5月 | 光绪十七年三月 | 1894年7月 | 光绪廿年六月 | 总领事 |
张振勋 | 1894年7月 | 光绪廿年六月 | 1897年 | 光绪廿三年 | 署理总领事 |
刘玉麟 | 1897年 | 光绪廿三年 | 1899年5月 | 光绪廿五年四月 | 署理总领事 |
罗忠尧 | 1899年5月 | 光绪廿五年四月 | 1902年1月 | 光绪廿七年十二月 | 总领事 |
吴世奇 | 1902年1月 | 光绪廿七年十二月 | 1902年5月 | 光绪廿八年四月 | 署理总领事 |
凤仪 | 1902年5月 | 光绪廿八年四月 | 1906年1月 | 光绪卅一年十二月 | 总领事 |
孙士鼎 | 1906年1月 | 光绪卅一年十二月 | 1907年10月 | 光绪卅三年九月 | 总领事 |
左秉隆 | 1907年10月 | 光绪卅三年九月 | 1910年10月 | 宣统二年九月 | 总领事 |
苏锐钊 | 1910年10月 | 宣统二年九月 | 1911年10月 | 宣统三年 | 总领事 |
附: 中華民國驻新嘉坡总领事(1912年-1950年)
中华民国建国后在新嘉坡设置总领馆并派遣总领事。[2]1950年1月,英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后,驻新加坡总领馆闭馆。姓名 | 任命 | 离任 | 备注 |
---|---|---|---|
胡惟贤 | 1912年9月21日 | 1918年10月19日 | |
罗昌 | 1917年10月19日 | 1919年 | |
伍璜 | 1919年1月25日 | 1921年9月21日 | |
罗昌 | 1921年9月21日 | 1923年11月13日 | |
周国贤 | 1923年11月13日 | 1924年11月22日 | 未到任前由贾文燕代 |
马廷亮 | 1924年11月22日 | 1925年1月19日 | |
贾文燕 | 1925年1月19日 | 1926年2月4日 | 1926年7月逝世 |
冯祥光 | 1926年2月4日 | 1926年 | 1926年6月22日留署汉堡,贾文燕署 |
欧阳祺 | 1926年7月19日 | 1927年5月26日 | |
李骏 | 1927年5月26日 | 1929年 | |
唐榴[3] | 1929年 | 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后的首位总领事[4] | |
陈长乐 | 1930年 | ||
刁作谦 | 1933年 | 1936年 | 加公使衔 |
高凌百 | |||
伍伯胜 | 1950年1月 | 因英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而闭馆 |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新加坡共和国大使(1990年至今)
1990年10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新加坡共和国建交后,开始派遣驻新加坡特命全权大使。[5]姓名 | 任命 | 到任 | 递交国书 | 免職 | 離任 | 外交衔级 | 外交职务 | 備註 | |
---|---|---|---|---|---|---|---|---|---|
张青 | 1990年12月 | 1993年2月 | 大使 | 特命全权大使 | |||||
杨文昌 | 1993年3月 | 1995年6月 | 大使 | 特命全权大使 | |||||
傅学章 | 1995年7月 | 1997年7月 | 大使 | 特命全权大使 | |||||
陈宝鎏 | 1997年8月 | 2000年8月 | 大使 | 特命全权大使 | |||||
张九桓 | 2000年8月 | 2004年4月 | 大使 | 特命全权大使 | |||||
张云 | 2004年5月 | 2007年2月 | 大使 | 特命全权大使 | |||||
张小康 | 2007年3月 | 2010年4月 | 大使 | 特命全权大使 | |||||
魏苇 | 2010年5月 | 现任 | 大使 | 特命全权大使 |
注释与参考资料
- ^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清季中外使领年表》. 中华书局.
- ^ 北京政府駐外使領人員年表(1912∼1928). 近代名人暨外交經濟檔案數位典藏.
- ^ 1929年后总领事因资料不全可能有遗漏
- ^ 王振春. 《根的系列》. 胜友書局.
- ^ 驻新加坡共和国历任大使.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联合早报》- 新中探讨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 (2014-07-29)
继苏州工业园区和天津生态城之后,新加坡和中国正探讨在中国西部开展第三个政府间的合作项目。我国副总理张志贤昨天也表示,新加坡有意愿接受邀请,成为中国倡导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创始成员。
正在访华的副总理兼国家安全统筹部长及内政部长张志贤昨天下午与中共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会面时,讨论了上述课题。
我国外交部昨晚发布文告说,张志贤和张高丽已经指派两国官员进一步探讨开展第三个国家级合作项目的建议。
据本报了解,张高丽是在去年10月访问新加坡时,首次倡议两国开展第三个国家级的合作项目,此后新加坡就进入认真考虑的阶段,而中国几个西部省份则展 开了角逐战。本报上周报道,有意争取这个国家级合作项目落户当地的,包括西部直辖市重庆、四川省省会成都,以及陕西省省会西安。
自去年底以来,新加坡多名政要、官员和商界领袖也频密访问中国西部的多个省份和城市,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发展现况和需要。
我国有意愿接受邀请
成为亚投行创始成员
另一方面,张高丽昨天也在会见中,邀请新加坡成为中国倡导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简称AIIB )的创始成员国。张志贤表示新加坡有意愿接受中国的邀请。
两位副总理针对AIIB如何同现有多边开发银行形成互补,如何确保开放和包容性,以及如何在治理和运作方面向现有多边银行借鉴最佳准则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AIIB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年底访问印度尼西亚时首次提出设立,至今已获得印尼、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国的支持。新加坡当时也对这个倡议表示欢迎。
据新华社上个月报道,亚洲开发银行测算,未来10年亚洲地区基础设施的融资缺口巨大,需要至少8万亿美元(约9万3350亿新元)基础设施资金,才能支撑目前经济增长的水平。AIIB能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在亚太的发展提供融资渠道。
张志贤和张高丽昨天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阁进行的双边会见,时间比原定的60分钟延长到80分钟,交谈气氛融洽。
两人重申了新中两国的长期友好关系,并再次承诺加强和深化双方在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合作。
张高丽:
愿同新加坡加强全方位合作
另据央视晚间《新闻联播》报道,张高丽表示,当前两国关系阔步前行,各领域合作取得新的进展。两国双边贸易和相互投资稳健增长,金融合作不断提速,苏 州工业园区、天津生态城等大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双方在社会治理、科技创新、人才培训等领域交流日益密切,双边关系充满生机与活力。
张高丽还表示,明年是中新建交25周年,中国愿同新加坡努力加强全方位、多领域、各层次合作,增进战略互信,推动双边关系与时俱进,提高水平,造福两国人民。
张志贤和张高丽也是新中双边合作联合委员会的联合主席。这是新加坡与中国最高层级的双边合作机制,每年轮流在两国召开会议。两人昨天均表示,期待今年再次共同主持即将在苏州召开的第11次会议。
张志贤昨天也在中国发行量最高的报纸《参考消息》发表署名文章,回顾两国的合作并展望未来。他今天将会见中组部部长赵乐际,随后访问重庆。
《联合早报》- 张志贤:新中合作的实质与未来 (2014-07-29)
明年,新加坡和中国将庆祝建交25周年。新中两国关系密切、合作领域广泛。去年,新加坡对华投资达73.3亿美元,成为中国最大外资来源国。此外,新 加坡与中国贸易额达731亿美元,是中国第十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成为新加坡最大的贸易国。这些数据显现了两国紧密的经济往来,同时也展现了新加坡对中国 发展的支持及其未来的信心。
新中两国的接触,起步于李光耀先生和邓小平先生的时代。自那时起,历代新中领导人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和深入的相互了解。邓小平先生于1978年访问新加 坡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都是中国的首要任务。访新期间,邓先生目睹了一个正着力应对这些挑战的社会,并认识到新加坡经验对中国 的参考价值。对此,新加坡非常乐意分享我们的经验,因为新加坡希望中国成功。
因此,新中于1990年正式建交之时,两国关系已经相当密切。中国官员频繁访新与对口单位进行交流。李光耀先生认识到实践合作才是相互学习的最佳方 式,因此他提议两国政府共同发展一个规模空前、愿景远大的合作项目——中新苏州工业园区。二十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取得了巨大成功。如今,它已成为城市与工 业发展的范例,并成功复制于中国其他的城市,如江苏南通、江苏宿迁、安徽滁州及新疆霍尔果斯。
2008年,新中两国在天津启动了着重于生态建设的第二个重点合作项目。发展生态城的宗旨是为了寻求一个既能促进经济发展,又能解决社会和环境问题的 方法。除了结合高品质的基础设施和硬体建设,天津生态城还着重于软体建设,通过经济、社会和环境政策的贯彻,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且充满活力的宜居城市。我 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三和”城市,即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经济活动和谐共进、还有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存。
苏州工业园区和天津生态城是新中两国政府的旗舰合作项目。同时,我们还有几项以“企业牵头、政府支持”模式发展的重大项目。这些项目包括:旨在成为中 国经济转型升级典范和催化剂的“新中广州知识城”;将新加坡食品安全和物流经验,与中国丰富自然资源和农业基础相互结合的“新中吉林食品区”;及旨在支持 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新川创新科技园”。
不仅如此,新中两国合作项目延及新的经济和金融合作领域。去年,新加坡成为大中华境外的首个离岸人民币清算中心。作为一个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我们很 高兴能为人民币国际化尽一分力。近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和中国人民银行达成共识,在苏州工业园和天津生态城,实行一套促进跨境人民币交易的试点政策。这一 举措将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同时也为新中两国在苏州工业园区和天津生态城增添新的合作层面。
新中关系并不仅止于经济合作。尽管两国面积悬殊,政治体制不同,新中两国秉着文化的渊源与民间的深厚感情,享有着独特的友谊。两国都高度重视人才培 养,并共同推广人力资源发展的合作项目。过去20年来,近5万名中国官员曾访新借鉴经验。随着中国发展的转型,交流的内容也有所调整。从最初的经济发展重 点,至今日的多元议题,交流学习内容已涵盖了可持续发展、社会治理、反腐以及法治等新领域。同时,越来越多新加坡官员也到中国学习借鉴经验,以加深我们对 中国的了解。
去年,我与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赵乐际先生,共同主持了第四届新加坡-中国领导力论坛,并就“干部队伍‘德’的建设”进行了深入探讨。这次访华,我将与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孟建柱先生,共同主持第二届新加坡-中国社会治理论坛,探讨“社会治理进程中的依法治理”。
新中两国得以展开广泛多元的合作,基于两国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在这个扎实的基础上,我们必须持续加强推广两国各阶层人民的相互理解。
除了双边合作,新加坡一直坚定支持东盟(亚细安)与中国深化关系,并为此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2008年签订的新中自由贸易协定,为之后的中国-东盟 自贸协定奠定基础,为区域带来了实际的利益。目前,我们正积极参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的协商,旨为区域国家创造更具包容性、更为公平的经济 发展机会。为支持区域金融的稳定,东盟加3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于新加坡落脚。同时, 新加坡与中国密切合作,共同推动和落实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
东盟和中国之间密切的关系和多元的利益,超越单一的议题。即使一些东盟国家与中国存有领土争议,我们鼓励各方通过对话协商管控分歧,并按照国际法以和 平的方式解决争端。东盟期待与中国尽快制定南中国海行为准则。这将有助于增进互信,并促进区域和平稳定,为东盟与中国关系开拓再一个黄金十年。
最后,我期待能继续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兼中新双边合作联委会中方主席张高丽先生携手合作,继往开来,为两国建立广泛实质,互补共赢,与时俱进,引领未来的永久友谊。
作者是新加坡副总理
文章原刊于2014年7月28日新华社旗下《参考消息》
原题为“新中关系:广泛实质 互补共赢 与时俱进 引领未来”
《联合早报》- 新中将相互借鉴社会治理经验 (2014-07-29)
新中两国政治领袖昨天一致表达在社会治理法治化方面加强交流合作的意愿。
正在中国访问的我国副总理兼国家安全统筹部长及内政部长张志贤,以及中共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昨早在第二届“新加坡-中国社会治理高层 论坛”的开幕式上致辞时指出,由于新加坡和中国的文化内涵相似,两国在社会治理领域面临一些共同挑战,彼此经验也可以相互借鉴。
新中双方的与会高官通过这场论坛,针对法治、社会治理的挑战,以及“理情法”三者如何平衡等话题,进行了交流。
昨天上午,孟建柱对约200名与会的两国官员说,中国和新加坡文化相通,在社会治理法治化方面有许多经验,值得互相学习。
他高度评价新加坡是一个“不断创造奇迹的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且探索了一条植根东方传统文化、融合现代文明的社会治理之路,打造了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环境宜居的包容性社会,成为亚太国家的成功典范”。
他回顾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1978年访问新加坡时,就对新加坡的社会治理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于1992年初在南方视察时,也提出要学习借鉴新加坡的社会治理经验。
孟建柱接着指出,作为新加坡的友好邻邦和合作伙伴,中国一直关注新加坡在社会治理领域的探索,并为新加坡取得的每一个成就感到高兴,而这些成就都给中国“很大的启发”。
他举例说,新加坡加强执政党与基层民众的沟通互动,建设不同于西方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的劳资政关系,促进各种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建设包容性、有活力、自立的社区。
孟建柱:新加坡社会治理成就与厉行法治密不可分
他也以自己多次到访新加坡,通过近距离考察所得的经验为例指出,新加坡在社会治理领域取得的成就,与厉行法治密不可分。
他进一步说明:“新加坡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操作性强的法律体系,为社会治理法治化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民众敬畏法律、遵守法律已成风气。执法司法公正严明,使践踏法律的行为付出高昂代价。这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对中国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大有裨益。”
为此,孟建柱表示,愿意深入推进两国社会治理交流合作,特别是坚持依法治理、建设法治社会。
他就此提出四点建议:两国应该坚持交流互鉴,共享社会治理法治化经验;坚持务实合作,共同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坚持突出重点,共同破解社会治理难题;坚持完善机制,提升社会治理交流合作水平。
针对孟建柱提出的这四点建议,张志贤表示“完全赞同”。
张志贤指出,虽然新中两国土地面积和人口规模悬殊很大,但在社会治理领域面临一些共同挑战。其中,对两国社会发展方向构成影响的有四大趋势,包括人民 日趋多元化的期望、人口向城市迁移、科技和全球化对工作要求与收入分配的影响,以及新资讯科技普及下的信息高速和广泛传递。
张志贤说:“我们如何应对和处理这些趋势,将会塑造我们的社会发展。它们既能帮助团结人民为未来共创愿景,但也有可能分化我们的社群、破坏社会和谐。”
他接着介绍了新加坡在社会治理方面的理念和做法,指出新加坡根据其需要、环境和经验,发展出自身的三大社会治理原则。
新加坡遵循的这三项原则是:以法治为基础来建设一个公正、平等和透明的社会;以政策为指南来引导民众或群体间的相互交流;建立促进合作、化解分歧的平台。
不过,张志贤也不忘强调,这三大社会治理原则要有效发挥作用,仍需人民的配合,大家得愿意共同寻求解决方案,并设法达成共识,而非激化分歧。
我国社会及家庭发展部长兼国防部第二部长陈振声则在讲话中强调,除了法治,“理”和“情”也至关重要。
陈振声说,新加坡力求在“理、情、法”这三者之间取得平衡:首先是采用“理治”方式,以理性务实的方式来规划我们的政策和制度;其次,也讲“情”,通过协商的方式来构建社会的“心件”;最后是推行法治,通过法律框架,维护国家的基本价值观。
他提醒说,采取合理、合情、合法的做事方式,虽然对新加坡来说是行之有效的,但也必须继续保持警惕,并灵活调整治理方式,以应对新的社会断层线所带来的挑战。
本届论坛,主题为“社会治理进程中的依法治理”。
中国近期的消息显示,将在今年内召开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也将以“依法治国”为主题。
据一些中国境外媒体昨天报道,这将是中共史上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的中央全会。而全会的讨论草案正是由孟建柱领衔的中央政法委牵头参与拟定,相关部门已在数月前开始专题调研。
孟建柱也是中共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主任。中央综治委是协助中共中央、中国国务院领导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常设机构,主要任务和职责包括指导和协调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并研究提出有关方针、政策和重大措施,供中央及国务院决策。
《联合早报》- 习近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共创中新关系美好未来 (2015-11-06)
http://www.zaobao.com.sg/forum/views/opinion/story20151106-545989
应新加坡总统陈庆炎先生邀请,带着对新加坡人民的友好感情和发展两国关系的良好愿望,我即将对新加坡进行国事访问。
我对新加坡这个花园之国并不陌生,多次来这里访问。新加坡充满着蓬勃的发展生机,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精致的都市景观交融,人民安居乐业、热情友好,每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这次访问,恰逢新加坡建国50周年和中新建交25周年,更具重要意义。
建国50年来,新加坡政府和人民因地制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实现了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族群和睦,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新加坡的发展成就不仅给本国人民带来了福祉,也对亚洲其他国家的发展富有启迪。相信在本届政府带领下,新加坡在国家建设进程中将取得更大成就。
中新建交25年来,两国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借鉴,推动了各自国家的发展。25年来,中新关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是新加坡最大贸易伙伴,去年双边贸易额达到797.4亿美元,是建交初期的28倍。新加坡是最早参与中国对外开放的国家之一,目前是中国最大投资来源国、重要的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继中国苏州工业园区、天津生态城两大项目成功合作之后,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呼之欲出。两国金融、科技环保、教育文化、社会治理、执法安全等领域务实合作深入推进,成果丰硕。
中新关系得到长足发展,不是历史的偶然。
一是得益于两国领导人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和规划两国关系发展,指明前进方向,这为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新关系始终走在发展快车道上提供了坚强保障。
二是得益于双方紧扣中国发展的战略方向,契合新加坡的独特优势和发展需求,顺应中国和东盟国家关系发展的时代潮流,不断开拓务实、包容合作,精心打造合作旗舰项目,推动经贸、投资、金融、科技、人文等各领域务实合作全面开花。
三是得益于双方以不断创新意识和开拓思维共谋合作,孵化出社会治理、食品安全、现代服务业、互联互通等具有时代特点、符合两国发展战略需求的合作新领域,为中新关系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今天,中新关系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继往开来,共创中新关系更加美好的明天。借此机会,我愿分享对发展中新关系的三点建议。
——我们要继续做好顶层设计。要把战略规划和高层引领的中新关系“传家宝”继承下来,保持高层密切交往势头,增强政治互信,加强战略沟通,坚持相互理解、彼此尊重,不断夯实两国关系政治基础。
——我们要深化拓展务实合作。中国正在主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抓紧制定“十三五”规划,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新加坡正在拟定“科研、创新和企业”五年计划,实施新一轮经济发展。双方要加紧对接发展战略,扩大共同利益,扎实推进合作项目,发掘合作新增长点,推动务实合作提质升级。
——我们要密切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合作。中国致力于维护和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和亚洲命运共同体。新加坡是东盟重要国家,今年起接任中国-东盟关系协调国,在地区和国际舞台上具有重要影响力。双方应该携手推进各项合作倡议,聚焦发展合作,做地区一体化的推动者、亚洲和平发展的促进者以及世界人民福祉的贡献者。
我期待就以上想法和建议同新加坡领导人深入交换意见,推动中新关系更上一层楼。“交情郑重金相似。”中方愿同新方一道,传承和发展老一辈领导人共同缔造和精心培育的中新友好事业,携手向前,让中新友谊如新加坡遍植的雨树一样生机勃勃、枝繁叶茂。
作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联合早报》- 新中建交25周年 两地往来 源远流长 (2015-11-06)
《联合早报》- 庆祝新中建交25周年 热烈欢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新加坡 (2015-11-06)
Straits Times - Singapore, China mark 25 years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2015-10-3)
《联合早报》- 新中建交25周年 两国领导人互发贺函 (201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