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大伯公是谁?



1986年12月21日 (星期日) 《联合早报》

大伯公是谁?
* 柯木林 *
  
  大伯公是新马两地人民熟悉的神祗。奉祀大伯公的庙宇为“福德祠”,所以大伯公又叫“福德正神”。在新加坡就有不少的大伯公庙,比较著名的有:丹戎巴葛 福德祠、直落亚逸海唇福德祠、恒山亭大伯公庙(已毁)、梧槽大伯公庙、龟屿大伯公庙等。然而,大伯公到底是谁?相信这是一般人都感兴趣的问题。
  已故南洋史学者许云樵教授认为,“大伯公”三字是马来话和客家话的缀语。“伯公”是客家话,土地公的意思。“大”乃源自马来话Datoh(神)的缩称toh的译音。最初马来人称“伯公”为Datoh Pekong,后来叫滑了,缩做 To Pekong,华人发音不准,叫作大伯公。
  大伯公是由客家人从广东带来的。早年客人南来时,多是开矿的矿工,矿工是要冒犯土地的,掘地、翻土,都会使土地公不安,因此非拜祭他不可。我们这里看 到的大伯公画像或塑像,是一位身着“员外装”的慈祥老者,一手持拐杖,一手拿元宝,文质彬彬,与中国南方奉祀的土地公样貌颇相似。
  虽然说大伯公就等于中国的土地公,但是,这位土地公究竟是谁?这个问题以前就有好几位学者讨论过。有的说,大伯公是槟城私会党开山祖张理;有的说,大 伯公是舶主都纲;有的说,大伯公是坤甸的罗芳伯。更有趣的是,曼谷的大伯公叫“老本头公”,全副武装打扮,与本地的大伯公画像迥然不同,传说他是《水浒 传》中的浪子燕青。由此可见大伯公的身份的确“复杂”。

全副武装的“老本头公”(即大伯公)其样貌与我们平日所看到的“员外装”形象,迥然不同

  其实大伯公既然是土地神,那便因地而异。例如新加坡的龟屿大伯公,传说是抚养一对马来神童的福建老夫妻;雅加达安恤(Ant jol)的大伯公,据说是郑和下西洋时的兵士,死后显灵为神。我倒同意汉学家巴素博士(Dr. Victor Purcell)的说法:“大伯公只是华侨先驱者的象征”,并不是一个人,也不一定要有名。
    本文附图,是1974年11月在南洋史学者陈育崧先生(已故)的书室"椰荫馆"清谈时,由张夏帏(时任《海峡时报》双语版主编)拍挕,保存至今。前几天整理书橱,发现这张照片,不禁使我联想起陈育崧先生在世时谈及有关大伯公的问题,特记一笔,以示不掠人之美 !  
  
摘自《东南亚季刊》(总第17期),(云南:东南亚研究所,1987年12月),页63






台湾南洋文化学会主办民间宗教文化的本土变迁学术研讨会
2014年4月26-27日,台北台湾师范大学综合大楼

从泰国神牌论述泰国土地公崇拜的本土变迁
-- 杨松年

一.前言

中国有土地神崇拜,为时极早。《左传》早就记载春秋社事:“凡有社里,必有土地神。” 早期的中国,二十五家可以成为一社,其后随着时日变迁,社的规模也就因时因地而异。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国社会,人们群居,达到一定数目,可称为社,而社 有社神,那就是土地神。土地神崇拜原为自然崇拜,土地上神秘现象处处,土地生养万物,令人崇敬,土地崇拜自然而然产生。其后社之崇拜,逐渐由自然转而为 人,于是就有土地公神明的出现了。土地神的职责简单地说是守护一方之土的神灵。然而一方之土的事务可不少,传统上,一切守护乡里、保佑乡民、照料山林、桥 梁工作都落在他身上。在现代的社会中,守护社区、照顾坟墓、管理财富、保护矿业建筑、祈赐福气,等等工作,更加在他身上。由于他管理财富,老百姓更视他为 财神。所以土地神和一般老百姓、各行业者靠得最近,也深得来百姓的普遍崇敬。因此,土地神庙宇、神坛、神龛,在市区、乡间、家门口、商店前、市场内,处处 林立,成为都市、乡村的道道风景。
土地公,形体肥胖,须发皆白,常手持拐杖、如意,或手拿元宝,坐在太师椅上,温和慈祥,员外装扮。这是一般常见的土地公达到形象。见下图:




而由于政治动乱,社会不安,经济困境,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居,移徙,土地神也跟着搬迁,有的在内地迁移,有的更跨国传播。

二。土地公(本头公)形象的中国性
土地公神象自中国来到中南半岛,形象有些承继中国传统的土地神,有些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也换了一个名称。越南、泰国、柬埔寨土地神,人们称之为“本头 公”。本头的意思是什么,有各种的说法。我们的意见是中南半岛潮籍人居多,潮籍人讲我们这里,音为bendou,与本头音近,本头公, 意即我们这里的土地在泰国,潮籍、闽籍与琼籍人士都供奉本头公。这使得本头公的祭拜风气极盛,和中国大陆、台湾一样,大小地方:市区、乡间、田野、商店门 前、住家门口、肉菜市场,都有本头公寺庙、神坛、神位或神龛。如主祀本头公的寺庙有曼谷嵩越路833号的大本头公庙、曼谷的新本头公庙、曼谷挽叻石龙军路 的本头妈庙、乌隆府乌隆市区的本头公妈庙、万仑的本头公庙、甘烹碧府那空春的本头公庙、差纳府市区的本头公庙、素攀府市区的石本头公庙、挽叻市场的本头公 庙、洛坤市区的本头公庙、洛坤咬吉县的本头公庙、素叻他尼府的海南神庙、洛坤的琼州公庙等等,配祀本头公神明的庙宇更多,如曼谷月亮路的关圣帝君古庙,正 殿中央主祀关帝,左玄天上帝、本头公,右观音、大伯公。曼谷石龙军路的新兴宫,正殿中央主祀天妃,左,本头公,右,观音。素叻他尼班多路的天后圣母庙,正 殿中央主祀天后圣母,左,本头公;右,关帝。洛坤主街的天后宫,正殿主祀中央天后圣母,左,本头公,右,帝爷观音娘娘。洛坤府北浪县的广灵庙,正殿中央主 祀广泽尊王,左,本头公,右,天后圣母。等等。大型佛庙如曼谷石龙军路的龙莲寺华佗殿也配祀本头公妈。据称:泰国各地大大小小本头公庙,共有数百座,可见 本头公庙在泰国的普遍。
有了土地公(本头公),民间后来又增多土地婆(本头妈),土地公婆(本头公妈),都是慈祥白发苍苍的老人家(见图一),非常符合中国人尊老敬老的心态。曼谷挽叻菜市场 内的本头公古庙,是一座小庙。进门就是殿堂。殿内供奉本头公妈,也完全承继中国传统的土地公、土地婆的形象。下图为该本头公庙的外观及本头公妈形象:



我所收藏的泰国本头公神牌,不少本头公形象是承继中国奉传统土地神形象的。下图为三廊本头公神牌。圆形。神牌正面本头公坐太师椅像,员外穿着,年老须长,手执如意,样貌非常传统。背面中间有“本头公”三字,直行,两旁各有一“三”与“廊”字。三廊为地名。


春德 本头公妈神牌。圆形。银色。正面为两个大小同心圆。小圆内本头公坐像。两圆形之间有“春德本头公妈”字样。背面中央为八卦太极图,图两旁各有保佑及平安字样。



 隆顺本头公妈神牌的本头公,也和中国的土地神一样,须长,坐太师椅,慈祥。正面,本头公妈坐像,本头公手执如意。坐像上有“隆顺本头公妈”字样,背面八卦太极图。上有华文,下有泰文。


 与传统土地神不同的,泰国有些本头公形象并不年老,可以说是土地神形象在泰国演变的变异。前述的龙莲寺本头公妈神龛中的本头公妈都显得非常年轻。



三。土地公(本头公)神像的本土演变
文化传播探讨,令人感到非常有趣但也非常重要的,就是传播讯息到了异地后,由于与当地文化交融,甚至冲突而呈现的异化演变的状况。举个例子说,中国土地公 崇拜传播到马来亚,在地化的演变令人感到惊奇。马来亚马来民族很早就有拿督公崇拜。拿督原本是马来人的原始神,马来人祭拜拿督以求保佑及免除灾害。这和刚 刚南来移民要求平安,避免灾难的心态相合,于是拿督公乃代替具有同样功能与职责的土地公,成了华族民众奉祀的对象。由于拿督公所扮演的角色与中国的土地公 太接近, 人们所膜拜的拿督公形象也近似中国传统的土地神,除了头戴SongKok,穿马来袍,与中国土地神不同,神态、外貌和中国神明差异不大。见下图:
   



1.武装土地公(本头公)的出现

在泰国,一些本头公庙中的本头公形象,和中国土地公的形象更有很大的不同。柯木林在1986年12月21日新加坡《联合早报》的一片文章《大伯公是谁》中 引用陈育崧书室的一幅老本头公的画像(见下图),画像中的本头公是武装的。这类本头公形象和中国传统的土地公形象就有很大的差异。



我在泰国曼谷嵩越路大本土公庙中所见的本头公像,就是武装的。该庙正殿中,所供奉的本头公,一身武装穿着。不过和柯木林所见的武装本头公还是有别。(见下图)



但是该庙另有一座老本头公神龛,本头公形象就近似柯木林所见的,(见下图):



大本头公庙也和其他泰国寺庙一样,刻制神牌,供信徒佩戴,神牌本头公像就是武装的。见下图:神牌正面为本头公妈头像,本头公在右,本头妈在左,本头公身着武装。神牌背面为大本头公庙外形图。



同类型神牌还有彩色的,如下图:神牌底色为深红色。本头公妈金色,襯托之下,相当突出。背面和前一神牌一样,为大本头公庙图,金色。大本头公庙位于曼谷嵩越路833号,该庙外观图亦附具如下:




手头所藏的武装本头公穿著的还有几个。下一个展示的老本头公神牌,正面本头公坐像,背面有老本头公字样,直排,其下有制作日期:佛历2527。佛历2527即公元1984年。正面的本头公像,头戴战盔,身披战甲,俨然一副英姿飒飒的将军模样:



本头公庙重建所制作的落成开光之庆的神牌,正面是索通佛祖坐像,背面则是本头公坐像。本头公穿着也是武装的。坐像位于神牌正中,下有“本头公庙重建落成开光之庆”字样,神牌椭圆形,文字自左至右横列。



下列神牌,本头公也是武装穿着,正面初看仿佛是关圣帝君,看到背面时才确定是本头公神像。此神牌背面,中间为八卦太极图,上有“本头公”字样,由左至右横排,两旁分列“出入”与“平安”四字。正面红色背景,突出威武的武装本头公坐像。



清迈老本头公庙 为重建开光而制作的神牌中的本头公也是武装的。见下图。神牌正面正中为本头公与本头妈坐像,本头公右手拿着一把剑,头戴的似是钢盔,有一股英气,与旁坐的 娴静的本头妈恰成对照,坐像上有“重建开光之庆”字样,自左至右横列。神牌背面中间有一蝙蝠图,下有“清迈”及“老本头公庙”字样,分列两行。



本头公是老百姓的保护神,在那个动乱的、社会不安宁的时代,武装的本头公的出现,正符合当时民众急切安定动乱,维持安宁的保护神出现的心理要求。

2.与其他宗教交融土地公(本头公)的出现
本头公崇拜在泰国的演变不仅是武装本头公的出现。本头公形象变异最大的还是石本头公。泰国本头公庙有称为木本土公庙及石本土公庙的,乃根据本土公像制作的 材料而定名。我所收藏到的本头公神牌中,称为石本头公的,形象就和一般的本头公相距甚远。下图就是山浚世阁的石本土公像,石本头公盘腿坐着,无须。



而从素攀石本头公庙 的石本头公更可以看到这类本头公形象特别的地方。素攀石本头公庙庙在泰国素攀武里府(Suphan Buri) 内,素攀府是一座古城,坐落在他金河边,距离曼谷约一百一十公里,有黄金之城的盛称。素攀石本头公庙在该府九峰村口,原建于1987年,1996年重建。



该庙有几个特色,一是神龙高柱,

.


另一是一百多公尺的龙型雕像,


还有一个是七层佛塔,



而更引人注意的是两尊石本头公立像。



素攀石本头公庙的神牌,就有其中雕像的刻制。如以下神牌,长方形,正面为两尊石本头公立像,背面则有巨龙雕像、龙柱等雕刻:



以下神牌也是如此,椭圆形,正面两尊石本头公神像,背面有巨龙雕像、龙柱等雕刻。



除了上举的神牌外,素攀石本头公庙在佛历25及2535曾制作石本头公神牌。前一尊神牌,椭圆形,铜色,正面有两尊石本头公立像,背面上有“素攀石本头公像”文字,自右至左排列,下为制作年份佛历25xx,下有方格,方格中有“万事”及“如意”字样,分两行直排。



素攀石本头公庙还制作另一形状的神牌,X形,有两三种颜色,以下这尊为枣红色,正面中间两尊石本头公立像,立像上有横排的“素攀石本头圣像”字样,上下有彩花雕饰。



不过最能突显石本头公形象的当属以下两类神牌,其



其二长方上顶圆拱形,正面石本头公立像,四手各持不同法物。背面有“石本头公”四字,直排,神名上有“有通”二字,再上为泰文。见下图:


段立生《泰国的中国寺庙》:“(素攀石本头公庙 )正殿的前部分,隔成一间小屋,供有本头公,其所谓的石本头公,实际是印度教信仰的毗湿奴神。据说这两尊毗湿奴神已有百年历史,华人将它看作土地神-本头公。” 泰国为南传佛教国家,中国神明到此与佛教神明碰触,会有交融的现象,是可以理解的。中国南传的本头公,和印度东传的神明,会有如此变化的交融,正是文化传播交融演变所展现的本土变迁的最佳案例。

三.小结

从以上可知,小小道庙神牌,其实包含讯息不少,妥加收集分析,可以从另一角度论析文化传播的方方面面。像神牌那样可以提供文化资料的其他文物应该很多,是研究者应当留心观察的。
在台湾讲课的那几年间,常常经过曼谷来往两地,加上二儿子也常到泰国,我们看见泰国南传佛教文物众多,道庙资料也不少,遂加购买收藏,目前手头上已有不少佛像、佛牌不说,单是道庙神牌,就有数千枚,我会充分地利用今后的三四年把他们整理分析出来。



《联合早报》- 从新加坡大伯公、伯益公和缎伯公 重新探索大伯公 (2023-05-11)

https://www.zaobao.com.sg/lifestyle/history-heritage/story20230511-1393316
  大伯公究竟是哪路神明?上世纪的学者纷纷提出争论。韩槐准认为大伯公是水神;陈达认为是伯益;关楚朴则认为大伯公可能是洪门会党中的最高职位;饶宗颐和许云樵认为大伯公是土地神。作者以碑记和记载重新探索大伯公。
  上个世纪学者对谁是大伯公做出热烈的争论。韩槐准引用宋代和明代的史籍,认为大伯公就是水神,马来文叫“都钢”(Tokong)。陈达认为大伯公是伯益。关楚朴以槟城建德堂为例,认为大伯公可能是洪门会党内的最高职位。英国学者巴素博士(Victor Purcell)却提出:“大伯公只不过是华侨先驱者的象征,并不一定要有名字。”饶宗颐则认为:“伯公在粤东民间流行甚广,不专限于客家,乃一般土地神之通称。”许云樵同样认为大伯公是土地神,但他指出:“大伯公虽说就是土地公,可是土地只是一项职衔,并非人名。”中国的土地庙就是福德庙,南洋的大伯公庙也是福德庙,此后主流观念都认同大伯公就是土地神。然而饶宗颐没有提及土地公以外的大伯公,这里以碑记和记载重新探索大伯公。

新加坡大伯公
  马里安曼兴都庙以六种文字镌刻的碑石。 (作者提供)
  在马里安曼兴都庙(Sri Mariamman Temple)有块分别以淡米尔文(Tamil)、英文、泰卢固文(Telugu)、梵文(Sanskrit)、乌尔都文(Urdu)和华文镌刻六段文字的碑石。英文可以辨认,华文部分有些字漫漶,但“新嘉加坡大伯公”依稀可辨。
  近期要求一个兴趣小组协助翻译古淡米尔文,内容和英文版相似,但没有提及编号75的地契,华文版没有提及地契、年份和捐赠者父亲的名字,但受捐者却冠上新加坡大伯公的称号。对照英文和淡米尔文,华文版内容大意如下:“新加坡大伯公名曰科徒礁·拉马沙米,此厝乃是西纱西郎·比来,自甘心情愿奉献与大伯公。”科徒礁·拉马沙米(Cothunda Ramasamy)是印度教毗湿奴(Vishnu)的化身,捐赠人西纱西郎·比来(Sashasala Pillay)立碑的目的是宣示毗湿奴是产业主人,华文碑文撰者以新加坡大伯公来称呼这位印度神明,碑石立于1831年3月。
马里安曼兴都庙碑石局部,华文碑文部分漫漶,但“新嘉坡大伯公”依稀可辨。 (作者提供)
  新加坡河南岸是华人和印度人的聚集地,因此以四种印度文字、英文和华文立碑。佘有进一篇1848年的文章中提及,当时新加坡华人有四万名,其中潮籍人口1万9000名,是华社的最大社群。基于闽南原乡没有大伯公信仰,协助西纱西郎·比来撰写华文碑文的相信是潮州人。那么,大伯公究竟是哪路神明?

潮州伯益公
  感天大帝是主管山泽之神,早年新加坡虎患频频,传闻老虎未经伯公允许不敢伤人,因此在山林间讨生活的居民都会供奉感天大帝。佘有进振春园内有感天大帝的神龛,最初是员工所供奉,称为荳蔻园感天大帝,诞辰是三月廿九。
  荳蔻园员工多是潮州人,后来潮人北迁柔佛,闽人涌入,他们同样供奉感天大帝,称为潮州大伯公。园内有安溪人苏枫所捐赠的香炉,上面有大伯公、同治九年和1862等字,1862年是同治元年,疑为笔误描成九年。管工后来向园主提议,开放给附近居民,逐发展成为公庙。园区一度成为墓地,神祇后来受到居民轮流在家中供奉,1959年,居民在亚佛路建庙,名为亚佛路通兴港神会。后来大巴窑发展成为新镇,神会和其他受影响庙宇搬迁到大巴窑七巷组成为伍合庙。
  伯益公、许逊和介子推同样号称感天大帝,这位称为感天大帝的大伯公是伯益公。伯益在古代掌管山泽之职,曾辅助大禹治水。传说他在主持开山辟路时制服了山中老虎,让兽王乖乖听话,因此潮汕地区有句俗语:“伯公无点头,老虎唔敢食人。”虽然伯益公是大伯公,但大伯公未必是伯益公,因为这是诸多地方神明的泛称。

德光岛缎伯公
  缎伯公是源自本地的神明,在德光岛(Pulau Tekong)实拉宾村(Kampong Selabin)的街坊,传闻有一名身材瘦小,蓄满胡子,眉清目秀的马来老者,经常从邻近的塞查赫岛(Pulau Sajahat)划着小舟而来,在街坊徘徊后独自回返。这名老者引起居民的怀疑,有居民就划着小舟跟踪他,不料来到塞查赫岛却不见人影,只见一块耸立的大石,他们认为马来长者是大石的化身。16世纪,亚齐(Aceh)王国的将军在德光岛海域和葡萄牙军队展开激战,最后他和士兵一起自杀身亡,也有人认为他是这位将军的亡魂。
  缎伯公是石头神,他是马来将军,也被当成拿督公供奉。(作者提供)
  《话史德光岛与天降佛堂太阳公庙》作者何金煌指出,塞查赫岛马来语意为凶岛,隔邻有个小塞查赫岛,另有一堆暗礁,船只在此很容易发生意外。航海者为了祈求平安,启航前会准备神纸香烛,来到塞查赫岛时卸下风帆,在船头向塞查赫岛祭拜。说来奇怪,马来长者不再出现,船只在此水域也能安全川行,因此居民开始祭祀这块大石,并取名为缎伯公(Tuan Pek Kong)。缎译自马来语,即先生或男性长者的尊称。
  在缎伯公出现后,粤闽馆负责筹神事宜,每年农历十二月十五日举行祭拜缎伯公庆典。这是客家和潮州为主的居民所成立,馆外有丁未年(1907年)匾额,是历史悠久的组织。1986年,德光岛上演最后一场酬神戏后,岛民搬迁到本岛,缎伯公供奉在勿洛北4道的德光岛联合庙,但巨石却留在原地,在多年的填土工程中被吞没。
  潮州客家都有大伯公的信仰,但客家人更为繁复,如灶头伯公、床头伯公、塘头伯公、土地伯公、山神伯公、田头伯公、水口伯公、路口伯公、桥头伯公、大树伯公、河唇伯公、桥头伯公、榕树伯公、石头伯公,也将逝世的长者称为大伯公。

大伯公溯源
  伯公一词历史悠久,普宁市里湖镇二公里外长美大肚篮山的伯公宫原名浮桃庵,仁宗皇帝于庆历三年(1043)赐名封源伯公宫。普宁是潮州和客家共处之地,千年来发展成潮客有别的伯公文化。大伯公是粤东或潮客聚居地的民间信仰,新加坡大伯公和伯益公是地方神明的泛称,缎伯公是石头神,也是逝世长者,所以被视为伯公,因此伯公并非专指土地神。陈志明《东南亚华人的土地神与圣迹崇拜》提到福建人称土地庙为“土地公庙仔”或“福德祠”,近期谢明达《谁是大伯公》提到他很讶异中国的同事从未听说过大伯公,既然中国闽南原乡没有大伯公信仰,为何土地神飘洋过海到南洋就变成大伯公?这背后还有一段曲折复杂的尘封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