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侨联网 -
“首届闽南侨批研讨会暨《越南漫笔》首发式”在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举行
http://www.fjql.org/qldt/j2059.htm
http://www.fjql.org/qldt/j2059.htm
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刘伯孳)2008年12月22日电:省直菲律宾归侨联谊会秘书处2008年12月22日电:12月18-19日,由泉州市侨联、
泉州学研究所、泉州华侨历史学会共同主办的“首届闽南侨批研讨会暨《越南漫笔》首发式”在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举行。作为见证华侨移民史、创业史的珍贵历史
文物,闽南“侨批”正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重视。来自新加坡、泰国及广东汕头、福建福州、厦门、漳州和泉州的40多位侨批研究专家和学者们欢聚一堂,就闽南
侨批的文化内涵、经济价值、收藏与研究、文献资源共享以及申报“世遗”、王顺兴信局遗址保护等问题进行广泛地交流与探讨。同时在研讨会现场还举行“天一信
局”侨批实物和侨批邮集的展示。
在19日会议组织与会专家学者参观王顺兴信局遗址之后,柯木林先生认为,王顺兴信局作为侨批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值得保留。修复后的王顺兴信局,可作为 侨批文化馆收集海内外各地的侨批,以实物史料的方式展现出来,使历史立体化、生活化,对普及侨批文化甚有帮助。侨批文化馆既起着传承历史的任务,亦可作为 研究侨批文化的基地,王顺兴信局作为此文化馆的馆址,再适当不过。这原汁原味的历史建筑物,再配合上最近兴建的闽台缘博物馆,一旧一新,相映成趣,不仅为 泉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可成泉州特殊的人文景观,对侨批文化申请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有力的催化剂。
刚刚问世的《越南漫笔》一书的作者李泰山是越南归侨,今年74岁,他在书中详尽地记录了泉州人在南洋谋生时,在当时没有邮政和银行的情况下,主要依托 “水客”和“客头”向国内亲人传递信件和银钱的故事,这也就是侨批早期的经营方式。据悉,该书填补了泉州华侨历史学会对越南华侨史研究方面的一项空白。另 外,侨批邮集世界金奖获得者泰国学者许茂春先生向主办单位及其他学术研究机构赠送他的大作《东南亚华人与侨批》一书,为会议增添了色彩。
(福建侨联网 2008年12月22日 09:08 AM )
福建侨联 - 回望闽南侨批
http://www.fjql.org/qszl/c056.htm
回望闽南侨批
书 名:回望闽南侨批
书 号:ISBN 978-7-80252-134-6
编 者:泉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泉州市档案馆 泉州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薇薇 大方
装帧设计:轩子
排版制作:北京金晨图文制作中心
出 版:华艺出版社
社 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中路229号
电 话:(010)82885151
传 真:(010)82884314
经 销:新华书店
印 刷:北京市南召印刷厂
开 本:1/16
印 张:11.5印张
版 次:2009年7月第1版
印 次:2009年7月第1次印刷
定 价:88.00元
目 录
1 导 言……………………………………………许建平 刘伯孳
5 整理国故 再照文明
——“首批闽南侨批研讨会”总结陈词…………………柯木林
王顺兴信局专题
7 王顺兴信局春秋
28 王顺兴信局代办“邮政分局”之研究……………………吴宝国
34 试论“泉州王宫乡邮寄代办所”…………………………吴宝国
29 王顺兴信局访寻拾遗………………………………………陈如榕
宏观综述
45 闽南侨批:中华儒文化缩影………………………………邓达宏
50 初析潮汕侨批的传统文化基因……………………………王炜中
56 侨批业为国家外汇收入做出重要贡献……………………蒋国华
59 闽南侨批:侨缘关系与侨乡经济…………………………黄清海
70 说“回批”………………………………………邹求栋 苏通海
地缘侨批
75 二十世纪上半叶菲律宾华人与侨批业的发展……………刘伯孳
88 清末泉州批信局及其侨批…………………………………万冬青
95 从侨批实物探询诏安侨批业史迹…………………………曾旭波
103 福建侨批四大地域体系初探………………………………王东旭
108 安溪华侨与侨批业的探讨…………………………………陈克振
112 浅谈泉州侨批业与中国银行泉州支行……………………陈新绿
个案探索
118 家书抵万金——《施能杞先生家书》解读………………李天锡
123 天一批馆的历史浮沉………………………………………郭伯龄
132 品读“天一”侨批…………………………………………林南中
136 鼓浪屿与闽南侨批业遗址…………………………………侯伟雄
142 海外赤子的桑梓情怀——旅马侨胞骆清河
寄福建惠安县埕边村胞姐一组侨批………………………蔡焕钦
史料整理
149 应以历史文献学来加强侨批的收集与研究………………许建平
159 上海福建帮与闽南侨批关系拾掇及剖析………陈楚材 陈新绿
附 录
福建省政协第20092173号提案
170 关于加快“闽南侨批”申报“国家档案文献遗产”
进而申报“世界记忆遗产”的建议………………………林少川
173 编 后
相关链接:
《侨批档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2010年3月17日)
《回望闽南侨批》首发 (2009年11月27日)
(福建侨联网 2010年3月19日 4:09 PM )
福建侨联 - 《回望闽南侨批》导言
http://www.fjql.org/qszl/xsyj77.htm
《回望闽南侨批》导言
一
2008年12月18-19日,泉州市侨联、泉州学研究所、泉州华侨历史学会共同主办的“首届闽南侨批研讨会”在福建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举行。来自新
加坡、泰国及广东、福建的40多位侨批研究专家和学者们聚集一堂,就闽南侨批的文化内涵、经济价值、收藏与研究、文献资源共享以及申报“世界记忆遗产”、
王顺兴信局遗址保护等问题进行广泛的交流与探讨。一
作为见证华侨历史的珍贵文物,“闽南侨批”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会议共收到论文26篇,来自华侨华人研究、地方史、集邮界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参加了18日的会场研讨与交流。19日上午,会议组织参观了王顺兴信局遗址和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新加坡资深历史学者、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海外顾问柯木林先生为研讨会做了有分量的学术总结。会议主办者认为在收集和整理侨批相关史料的基础上有必要拓宽“侨批”的研究视野,从华侨华人经济、文化、民俗等多角度切入“侨批”的研究。
二
闽南侨批深深地植根于闽南文化的沃土之中。就闽南文化的本质而言,其实质上仍旧是中华传统文明,而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还兼收并蓄地融入了阿拉伯文化、南洋文化,乃至于西方文化,由此沉淀并形成了很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个性特殊,内涵十分丰富。明清时期以来,伴随着东南亚地区的开发与繁盛,闽南人也不断往海外拓殖与移民,其中尤以东南亚各国的闽南人及其事业发展较为集中和显著。可以说,闽南的侨批是闽南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载体之一。
闽人读“信”为“批”,将寄信称作“寄批”,但是,旅居海外的闽南人却将这种“批”发展成为一种融合了海内外交流的书信与金融汇兑两种功能的特殊载 体,并经由水客驿递之单独作业,逐渐演绎、发展成为行郊作业,及至清末期间,这种全新的商业模式终于发育成熟,成为海外华人世界中的一种全新的商业业态 ——侨批业,扮演了汇通国内外同胞与乡亲之间书信往来与金融汇兑的重要角色,这就是“侨批”;而所谓的“闽南侨批”,实际上也就是伴随着历代闽南人出洋拓 殖与创业而产生的这种特殊邮传载体。
侨批作为侨居地与家乡之间联系的纽带,具有经济和文化两方面的功能。可以说侨批是经济与文化的完美结合体,因而侨批的研究有必要从经济与文化两个层面上来考察并相互印证。
在经济层面上,侨批体现在赡养家乡亲人、对家乡的投资、资助家乡亲人移民海外等方面。同样,经济上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对家乡经济的支持,而更具意义的是 培植了一批批侨批业的经营者和从业者,带动了家乡与侨居地在金融领域的发展。在侨居地就出现了以经营侨批业起家,进而发展成为银行经营者的实例:如晋江金 井围头人吴道盛于抗日战争前创办建南信局,1931-1941年间建南信局除主营侨批之外兼营菲、美、沪三角汇兑业务,为侨批同业调拨侨汇头寸;1946 年后建南信局单帮汇兑业务发展快,领先同行;1948年间吴道盛在马尼拉办建南银行。
从文化层面看,侨批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在侨批中可以看出海外华侨的心态从战前落叶归根到战后落地生根的转变。在一些家族的连续侨批中常常可以看到家 族移民海外,大部分老一辈华侨因为文化程度低,时常在写侨批时求助于侨批的职业写手,对后辈文化教育上有所期望,尽力地资助家乡的教育并把子女送回家乡接 受传统文化教育。从侨批的内容中可看到尊老爱幼、敦睦乡谊、乐善好施等优秀中华传统。
侨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和形式,即所谓的“回批”,它是相对于海外驿递至国内侨眷之“来批”而言的,同时也是侨批信局作业的一个专项工作;完整的侨批作业流程,就已包括了“来批”与“回批”的双向作业,这也体现出了侨批作为沟通海内外的“两地书”表现形式。
三
本届研讨会上,近20位学者作了精辟的发言,大家围绕着闽南侨批的发生、发展,及其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和意义等主题,各自展开从宏观纵论及个案剖析,乃
至田野考察、探颐索幽,全方位、多角度地阐发了闽南侨批的生态发展及其历史递嬗,并进一步探索了侨批之深入研究的策略和方法。本书选入21篇论文,
大致归纳为五类:1. 专题研究
王顺兴信局在闽南侨批信局中是最具代表性的,其成立时间早、规模大、经营时间跨度长、规章健全;同时在现存信局遗址中,王顺兴信局遗址及相关文物的保存是最完好的,因此,本书于“个案探索”外, 特辑录了王顺兴信局遗址及相关文物的照片,并收编了陈如榕和吴宝国两位先生的3篇论文,作为“专题研究”单列,予以重点论述。
本次研讨会,值得一提的是,通过现场参观感受,中外专家学者对王顺兴信局遗址、经营用具、信局《约章》及王家《阉书》等文物赞赏不已,建议应加快王顺兴信局遗址申请国家级文保工作, 同时建议在这座欧亚风格的历史建筑物设立 “闽南侨批文化馆”,收集海内外各地的侨批,并作为侨批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申请成为世界记忆遗产。
陈如榕先生的《王顺兴信局访寻拾遗》简述了王顺兴家族的侨批经营状况,生动再现了王顺兴信局旧址“奇园”的建筑艺术与风貌。吴宝国先生,则侧重于王顺兴信局邮史方面的微观研究,《王顺兴信局代办“邮政分局”之研究》与《试论“泉州王宫乡邮寄代办所” 》两篇论文,重在探究王顺兴信局于清末、民国初年介入邮政代办的历史,突显出王顺兴信局于邮政史上的地位。
2. 宏观综述
关于侨批业态的考察,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充分地展示出了各自的独特见解。
邓达宏与王炜中先生,不约而同地将侨批研究的视点,落在了中华传统文化上:邓达宏在其撰作的《闽南侨批:中华儒文化缩影》一文中,探究了闽南侨批中承 载着的善事父母、舍生取义,以及“信义”之商德等内容,深入地阐释、剖析了这一档历史文书中所蕴含着的儒文化价值观。王炜中的《初析潮汕侨批的传统文化基 因》一文则通过排查、检索与研读大量的潮汕实物侨批,发掘出侨批文化中“储存”着强势的传统文化基因,体现在侨批的字里行间,最为突显的就是传统的伦理道 德——仁爱孝悌观念、“根”的眷念、真诚有信。
黄清海先生以一篇《闽南侨批:侨缘关系与侨乡经济》,探索了侨批文化之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概念、新模式,并且将侨批文献视为闽南文化经济圈的重要侨缘史料,提倡高屋建瓴地弘扬侨批文化,主张闽、粤两省共同申报“世界记忆遗产”,这一呼吁受到了研讨会的广泛关注。
蒋国华先生以《侨批业为国家外汇收入做出重要贡献》为题,对侨批的历史作用与贡献,做出了积极的评价,并主张应该给侨批业一个恰如其分的历史定位。
苏通海先生在其《说“回批” 》一文里,专论回批的各种形制,并指出:“回批,因其量少而珍贵……对于回批的剖析研究,堪称侨批研究的重中之重。”诚哉斯言,由于历史的沧桑与社会的变迁,导致了回批的存世量相对较为稀少,因此,回批的这种状况也已经引起了所有关注侨批者的重视。
3. 地缘侨批
王东旭先生在《福建侨批四大地域体系初探》文中,对福建侨批的地域分布作了概述,这对拓宽福建侨批的研究空间有着积极和现实的意义。陈克振先生在其 《安溪华侨与侨批业的探讨》一文中,回顾了安溪籍的侨批从业人员及其侨批信局的商号,对侨批沟通海内外亲情深有体会,明确肯定了侨批业对于促进侨乡经济发 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陈新绿女士则从金融业的角度切入,在其《浅谈泉州侨批业与中国银行泉州支行》文章里,以中国银行泉州支行为例,指出侨批业与银行 业在侨汇经营上是优势互补的,他们对于泉州的经济建设与发展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万冬青先生的新作《清末泉州批信局及其侨批》文章,更是以具体的事例来分析、比较了泉州王顺兴批局、柴塔捷鸿信局的侨批封,钩沉历史往事。刘伯孳先生 则将考察视点移至了海外,在其所作的《二十世纪上半叶菲律宾华人与侨批业的发展》文章中,检索了菲华经济活动的发展历程,并对菲律宾的侨批业发展面貌作了 概述,勾勒出了1948年菲律宾马尼拉130家侨批信局的名址详情,为研究菲华侨批史提供了的宝贵资料.曾旭波先生则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探究了漳、潮之 交的诏安侨批业史迹,力图解析其间运作之共性与差异,亦可谓独具视野。
4. 个案探索
闽南侨批文化阐扬的另一大特色——侨批业史迹,更是引起了参会者的极大兴趣和热议。在与会者心目中,泉州王顺兴信局、厦门鼓浪屿的海天堂构、漳州龙海的天一总局这三处遗址,俨然就是屹立在闽南这片热土上的三座侨批史丰碑!
侯伟雄先生在研讨会上提交了《鼓浪屿与闽南侨批业遗址》的文章,并在研讨会上展示其摄录的相关视频资料,充分展现了厦门鼓浪屿独具一格的“海天堂 构”,披露了其间斑驳的侨批业史迹,凸显出了厦门港埠及鼓浪屿在历史上曾经是福建侨批驳转中心的地位和作用。漳州的天一总局及泉州的王顺兴信局两座闽南侨 批的旧址,同样受到了侨批研究者的极大关注。郭伯龄与林南中先生分别在其《天一批馆的历史浮沉》与《品读“天一”侨批》论文中,深入解读了天一信局的历史 发展状况,以及当年天一信局作业所留存下来实物侨批(包括其回批)。
李天锡先生撰《家书抵万金——<施能杞先生家书>解读》、蔡焕钦先生作《海外赤子的桑梓情怀——旅马侨胞骆清河寄福建惠安县埕边村胞姐一 组侨批所见》,则进一步展示了侨批的这种特质,显现出了旅外华人华侨爱国爱乡、心系故土的赤诚之心。其实,“拳拳赤子心,殷殷桑梓情”,正是历代侨批文献 所集中展现出来的故园情愫!
5. 史料整理
闽南侨批研讨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侨批的历史回顾与实物侨批的文本释读之上,而是在更为广阔的视角下,对侨批历史上的人、事、物等方面展开更为广泛且细致的探究,这应该就是侨批历史研究与文化阐扬的新视线和新领域。
关于侨批文献的整理、研究,与会专家多有论及。许建平先生就从文献学专业的视角切入论题,力主侨批文献资源共享,在其撰述的《应以历史文献学来加强侨 批的收集与研究》一文中,阐释了历史文献学之于侨批研究的方式、方法,对侨批文献的系统研究和综合应用,作了有益的探究。
研讨会亦触动了陈楚材先生和陈新绿女士的灵感,在对其家族经营史和前辈口述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撰写了《上海福建帮与闽南侨批关系拾掇及剖析》,文中有 关上海福建帮在金融汇兑与闽南侨批经营相关史料挖掘方面确有独到之处,让人们了解上海福建帮对于闽南侨批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和重要地位。
四
2007年6月10日,国家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宣布: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批准设立,这是中国设立的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
护实验区包括福建泉州、漳州、厦门三地,这里是台胞的主要祖籍地,也是我国重要的侨乡,是闽南文化的发源地和保存地。闽南侨批作为闽南文化的载体之一,理
应得到良好的保护和利用。与此同时,闽南侨批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与重视,将其视为闽商文化的载体、闽南文化暨华侨史之重要历史文献,呼吁各方大力收集、认真研究这一珍贵的民间文书,积极保护闽南侨批信局史迹及闽南侨批。
参研各方有机地将文本释读与史迹考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应该说是扩大、浚深了侨批研究的主题,能够做到这一点,亦完全得力于闽南地区对于文物保护的重视,此乃闽南侨批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然。
首届闽南侨批研讨会的召开,引起国家档案局的重视。为此,2009年1月,国家档案局专家组专程来泉开展“闽南侨批” 调研,认为“闽南侨批”是珍贵的记忆遗产,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和全力保护,并建议将“闽南侨批”申报为“国家档案文献遗产”。 泉州市政府已组织相关部门成立专门机构,着手执行这一工程。闽南侨批研究喜逢盛世,斯者幸哉。
执笔 许建平 刘伯孳
2009年6月于温陵
原载:回望闽南侨批
(福建侨联网 2010年3月29日 4:36 PM )
“整理国故,再造文明”:首届闽南侨批研讨会总结陈词
* 柯木林 *
* 柯木林 *
侨批文化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侨批不仅反应了近代中国社会动荡的历史背景,也涵盖了海外华侨对国内家属的眷恋之情,以及对祖国乡土的拳拳之心。从这个意义上说,侨批可说是海外华侨与祖国乡土的“两地书”了! 说到侨批,我们不得不提到侨汇。侨批和侨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侨批是“银”和“信”的结合体,是海外华侨专用的一种特殊传递方式。而侨汇则专指汇款,是海外华侨汇款回国的简称。
侨汇是伴随着侨批而来的,说明白一点,侨批是侨汇的载体。当然,不是所有的侨汇都通过侨批。广义的侨汇包括一切海外华侨输捐回国的义款、赈款,以及接济侨 眷的家用汇款。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中国政局动荡,不能吸引华侨或外籍资本家的投资,於是从1945年开始,海外华侨的汇款也仅限于接济侨眷家用的性 质。
侨汇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过去一百年来,中国的入超就是借着侨汇的弥补。尤其是在抗战时期,从1937年下半年到1941年的这四年半期间,世界各地的侨汇总数约叻币1,103,000,000,其中新马两地的侨汇约占世界侨汇的七分之一。
研究侨批不能离开侨汇,侨批侨汇是外国人很难理解的一种文化诉求,研究侨批文化如果缺少了的侨汇部分,就很容易陷入“集邮文化”的误区,也难体现出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泉州是重要的侨乡之一,此次在泉州举办首届闽南侨批研讨会,对我们发掘与整理祖辈的历史,意义重大。只有了解了我们祖辈所走过的路,才有信心开创新的文明。国学大师胡适在五四运动期间所提出的 “研究实际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就是这个意思。
参加这次研讨会的40位学者主要是来自福建、广东两省,我本人是其中一位来自海外的华人。我的父亲是厦门海沧的移民,虽然我本人土生土长在新加坡,但和你 们同样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在我父亲的那个时代,就曾与侨批侨汇发生过关系;而我在1970年的大学荣誉学位毕业论文,研究的也是这方面的课题,这篇论 文目前收录在我的著作《石叻史记》一书中,其间155页,有当年我父亲寄往故乡海沧侨批的插图。因此,此次前来泉州参加首届闽南侨批研讨会,也算得上是历 史的缘分了。
主办当局共收到与会者发来的26篇论文,研讨会前,这些论文我已一一拜读,经过今天的研讨,我想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26篇论文重点研究的地域主要集中在泉州一带,这或许是此次研讨会举办地点选择在泉州的缘故吧。这些论文从宏观论述、个案研究、探访实录等不同的角度,关注、解析侨批文化的历史意义、产生影响以及发展过程,可说是比较全面的反映闽南侨批文化的渊源和现状。
但这26篇论文主要研究方法多着重在资料的整理与收集上,我个人认为,整理收集资料的工作十分重要,尤其是在侨批文化研究工作刚开始的阶段。但今后则需将 这些资料,利用社会学的方法,辅以口述历史、田野考察,加以比较分析,找出其中规律,提出一套理论,才是画龙点睛之举。国际知名历史学者黄仁宇博士,虽然 仅利用了一些研究《明史》的普通史料,却能从中提炼出“大历史观”的理论,写下了名著《万历十五年》,成为史学界的经典之作,学者们可在这方面多做些努 力。
作为中国近代经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侨批文化的研究和普及十分重要。侨批是实物史料,我们可以以泉州王顺兴信局为中心,设立侨批文化馆,广为收集全国各地 的侨批,如此一来,侨批文化馆或可以成为泉州的特殊人文景观。这对侨批文化申请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一个有力的实物佐证。
我们也可以运用现代科技的方便,作为普及侨批文化的工具:可以出版光盘,建立网站;还可以与海外学术团体交流,定期举办座谈会,组织团队到各中学去向学生讲解侨批的历史,藉以传承。
相信这次研讨会的论文将会汇总出版,作为历史的记录,也希望闽南侨批研讨会可以一直举办下去,从而推动侨批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发展。
2008.12.18. 泉州
原载陈小钢等编,
<<回望闽南侨批>>
(泉州:华艺出版社,2009年7月第1次版),页 5-6
普邮网 - 新浪博客 柯木林先生总结 - 在“首届闽南侨批研讨会”上的讲话(总结陈词)
http://www.puu.cn/thread-16118-1-1.html
在“首届闽南侨批研讨会”上的讲话(总结陈词)
(2008-12-25 16:56:39)
(2008-12-25 16:56:39)
侨批文化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侨批不仅反应了近代中国社会动荡的历史背景,也涵盖了海外华侨对国内家属的眷恋之情,以及对祖国乡土的拳拳之心。从这个意义上说,侨批可说是海外华侨与祖国乡土的“两地书”了!
说到侨批,我们不得不提到侨汇。侨批和侨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侨批是“银”和“信”的结合体,是海外华侨专用的一种特殊传递方式。而侨汇则专指汇款,是海外华侨汇款回国的简称。
侨汇是伴随着侨批而来的。说明白一点,侨批是侨汇的载体。广义的侨汇包括一切海外华侨输捐回国的义款、赈款,以及接济侨眷的家用汇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中国国内的社会动荡,海外华侨的汇款,也仅限于接济侨眷的性质。
侨汇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过去一百年来,中国的入超就是借着侨汇的弥补。尤其是在抗战时期,从1937年下半年到1941年的这四年半,世界各地的侨汇总数约叻币1,103,000,000,其中新马两地的侨汇约占世界侨汇的七分之一。
研究侨批不能离开侨汇,侨批侨汇是外国人很难理解的一种文化诉求,研究侨批文化如果缺少了的侨汇部分,就很容易陷入“集邮文化”的误区,也难体现出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泉州是重要的侨乡之一,此次在泉州举办首届闽南侨批研讨会,对我们发掘与整理祖辈的历史,意义重大。只有了解了我们祖辈所走过的路,才有信心开创新的文明。国学大师胡适在五四运动期间所提出的 “研究实际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就是这个意思。
参加这次研讨会的40位学者主要是来自福建、广东两省,我本人是其中一位来自海外的华人。我的父亲是厦门海沧的移民,虽然我本人土生土长在新加坡,但和你 们同样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在我父亲的那个时代,就曾与侨批侨汇发生过关系;而我在1970年的大学荣誉学位毕业论文,研究的也是这方面的课题,这篇论 文目前收录在我的著作《石叻史记》一书中,其间155页,有当年我父亲寄往故乡海沧侨批的插图。因此,此次前来泉州参加首届闽南侨批研讨会,也算得上是历 史的缘分了。
主办当局共收到与会者发来的26篇论文,研讨会前,这些论文我已一一拜读,经过今天的研讨,我想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26篇论文重点研究的地域主要集中在泉州一带,这或许是此次研讨会举办地点选择在泉州的缘故吧。这些论文从宏观论述、个案研究、探访实录等不同的角度,关注、解析侨批文化的历史意义、产生影响以及发展过程,可说是比较全面的反映闽南侨批文化的渊源和现状。
但这26篇论文主要研究方法多着重在资料的整理与收集上,我个人认为,整理收集资料的工作十分重要,尤其是在侨批文化研究工作刚开始的阶段。但今后则需将 这些资料,利用社会学的方法,辅以口述历史、田野考察,加以比较分析,找出其中规律,提出一套理论,才是画龙点睛之举。国际知名历史学者黄仁宇博士,虽然 仅利用了一些研究《明史》的普通史料,却能从中提炼取出“大历史观”的理论,写下了名著《万历十五年》,成为史学界的经典之作,学者们可在这方面多做些努 力。
作为中国近代经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侨批文化的研究和普及十分重要。侨批是实物史料,我们可以以泉州王顺兴信局为中心,设立侨批文化馆,广为收集全国各地 的侨批,如此一来,侨批文化馆或可以成为泉州的特殊人文景观。这对侨批文化申请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一个有力的实物佐证。
我们也可以运用现代科技的方便,作为普及侨批文化的工具:可以出版光盘,建立网站;还可以与海外学术团体交流,定期举办座谈会,组织团队到各中学去向学生讲解侨批的历史,藉以传承。
相信这次研究会的论文将会汇总出版,作为历史的记录,也希望闽南侨批研讨会可以一直举办下去,从而推动侨批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发展。
海外专家看闽南侨批文化研究(杂记五)
转自William博客:闽南野史
http://blog.xmnn.cn/?uid-62-action-viewspace-itemid-121596
海外专家看闽南侨批文化研究(杂记五)
(国内最早研究闽南侨批文化现象的是一位厦门的科学应用技术的科学家。据说70年代初期,他 在工作的闲暇偶然发现了这些很有趣的文档和票据,眼光敏锐的他当即决定放下手里的科学研究,转向收集与文史资料的撰写。经过了十年的整理与编排后,他踌躇 满志地向社会公布他的成果。不料,正如早晨提前打鸣的公鸡总是遭到嫌弃,他全身心的投入并没有被道行高深的学界所接受,情绪受挫折后他只好携带资料离开厦 门,惆怅地回到海边乡下老家了。
这位科学家当了中学教师之后,只好转换了角度,从集邮的方式来探讨侨批史料了。经过多次的上世界邮展金奖的推动,闽南侨批文化终于重现江湖。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无数民间学者与集邮爱好者的不断努力使得上世纪隐秘的侨批业正渐渐浮出水面:
04年的潮汕开始了侨批研究,他们建立了专业的侨批历史博物馆,取得辉煌的研究成果;
07年到金门旅游的朋友回来,他说金门县也正开办侨批历史展览……
08年初,省政协委员林少川先生提出了申报记忆遗产的提案;
08年三月,福建省电视台拍摄的《水客传奇》与侨乡人民见面;
今年12.18日,在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来自厦、漳、泉的专家学者召开了首届闽南侨批研讨会。
如果细心观察侨批文化研究在地域发展的过程,颇象“农村包围城市”。而这个“城市”在哪里呢?就是当今千娇百魅的鼓浪屿啊!勤劳勇敢的水客把这颗闽南文化的学术瑰宝给安放在这里了。可是,如今浓缩了九百年华人华侨历史文化的小岛,如今正被各种莫名其妙的理论和说法笼罩着。呵呵。
来自新加坡的学者柯木林先生,祖籍现厦门市海沧一带,为第二代华侨华人。他学术造诣深厚,而且对侨批文化有专门著述。所以,他在首届闽南侨批研讨会做了总结性的发言,他的观点广受欢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全文转帖如下:)
在“首届闽南侨批研讨会”上的讲话(总结陈词)(2008-12-25 16:56:39)
侨批文化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侨批不仅反应了近代中国社会动荡的历史背景,也涵盖了海外华侨对国内家属的眷恋之情,以及对祖国乡土的拳拳之心。从这个意义上说,侨批可说是海外华侨与祖国乡土的“两地书”了!
说到侨批,我们不得不提到侨汇。侨批和侨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侨批是“银”和“信”的结合体,是海外华侨专用的一种特殊传递方式。而侨汇则专指汇款,是海外华侨汇款回国的简称。
侨汇是伴随着侨批而来的。说明白一点,侨批是侨汇的载体。当然,不是所有的侨汇都通过侨批。广义的侨汇包括一切海外华侨输捐回国的义款、赈款,以及接济侨
眷的家用汇款。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中国政局动荡,不能吸引华侨或外籍资本家的投资,於是从1945年开始,海外华侨的汇款也仅限于接济侨眷家用的性
质。
侨汇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过去一百年来,中国的入超就是借着侨汇的弥补。尤其是在抗战时期,从1937年下半年到1941年的这四年半,世界各地的侨汇总数约叻币1,103,000,000,其中新马两地的侨汇约占世界侨汇的七分之一。
研究侨批不能离开侨汇,侨批侨汇是外国人很难理解的一种文化诉求,研究侨批文化如果缺少了的侨汇部分,就很容易陷入“集邮文化”的误区,也难体现出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泉州是重要的侨乡之一,此次在泉州举办首届闽南侨批研讨会,对我们发掘与整理祖辈的历史,意义重大。只有了解了我们祖辈所走过的路,才有信心开创新的文明。国学大师胡适在五四运动期间所提出的
“研究实际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就是这个意思。
参加这次研讨会的40位学者主要是来自福建、广东两省,我本人是其中一位来自海外的华人。我的父亲是厦门海沧的移民,虽然我本人土生土长在新加坡,
但和你们同样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在我父亲的那个时代,就曾与侨批侨汇发生过关系;而我在1970年的大学荣誉学位毕业论文,研究的也是这方面的课题,
这篇论文目前收录在我的著作《石叻史记》一书中,其间155页,有当年我父亲寄往故乡海沧侨批的插图。因此,此次前来泉州参加首届闽南侨批研讨会,也算得
上是历史的缘分了。
主办当局共收到与会者发来的26篇论文,研讨会前,这些论文我已一一拜读,经过今天的研讨,我想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26篇论文重点研究的地域主要集中在泉州一带,这或许是此次研讨会举办地点选择在泉州的缘故吧。这些论文从宏观论述、个案研究、探访实录等不同的角度,关注、解析侨批文化的历史意义、产生影响以及发展过程,可说是比较全面的反映闽南侨批文化的渊源和现状。
但这26篇论文主要研究方法多着重在资料的整理与收集上,我个人认为,整理收集资料的工作十分重要,尤其是在侨批文化研究工作刚开始的阶段。但今后
则需将这些资料,利用社会学的方法,辅以口述历史、田野考察,加以比较分析,找出其中规律,提出一套理论,才是画龙点睛之举。国际知名历史学者黄仁宇博
士,虽然仅利用了一些研究《明史》的普通史料,却能从中提炼取出“大历史观”的理论,写下了名著《万历十五年》,成为史学界的经典之作,学者们可在这方面
多做些努力。
作为中国近代经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侨批文化的研究和普及十分重要。侨批是实物史料,我们可以以泉州王顺兴信局为中心,设立侨批文化馆,广为收集全
国各地的侨批,如此一来,侨批文化馆或可以成为泉州的特殊人文景观。这对侨批文化申请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一个有力的实物佐证。
我们也可以运用现代科技的方便,作为普及侨批文化的工具:可以出版光盘,建立网站;还可以与海外学术团体交流,定期举办座谈会,组织团队到各中学去向学生讲解侨批的历史,藉以传承。
相信这次研究会的论文将会汇总出版,作为历史的记录,也希望闽南侨批研讨会可以一直举办下去,从而推动侨批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发展。
(以上为柯木林先生发言的全部内容。遗憾柯木林先生和与会学者还忘记了侨批的另一个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当年海外亲人寄回来的老照片,那些昏黄的珍贵历史影象让人痛苦、欣慰与辛酸的泪水齐下……)
这张故事背景是鄙人从行为艺术家曾先生的收藏品拍下来地
1,没有与厦门顶井巷一起遗失的侨批......
2,托“宋帮”带来的侨批。
3,曾经辉煌过的华侨革命者;
4,柯木林先生及全体专家学者合影留念。
5,介于泛闽南地区的诏安华侨设置在新加坡的侨批局招牌。
6,祖籍潮汕的泰国许茂春老先生编著了的侨批巨作。
福建省侨联 - 整理国故 再造文明
http://www.fjql.org/xsyj/462.htm
侨批文化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侨批不仅反应了近代中国社会动荡的历史背景,也涵盖了海外华侨对国内家属的眷恋之情,以及对祖国乡土的拳拳之心。从这个意义上说,侨批可说是海外华侨与祖国乡土的“两地书”了!
说到侨批,我们不得不提到侨汇。 侨批和侨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侨批是“银”和“信”的结合体,是海外华侨专用的一种特殊传递方式。而侨汇则专指汇款,是海外华侨汇款回国的简称。
侨汇是伴随着侨批而来的,说明白一点,侨批是侨汇的载体。当然,不是所有的侨汇都通过侨批。广义的侨汇包括一切海外华侨输捐回国的义款、赈款,以及接 济侨眷的家用汇款。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中国政局动荡,不能吸引华侨或外籍资本家的投资,於是从1945年开始,海外华侨的汇款也仅限于接济侨眷家用的 性质。
侨汇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过去一百年来,中国的入超就是借着侨汇的弥补。尤其是在抗战时期,从1937年下半年到1941年的这四年半期间,世界各地的侨汇总数约叻币1,103,000,000,其中新马两地的侨汇约占世界侨汇的七分之一。
研究侨批不能离开侨汇,侨批侨汇是外国人很难理解的一种文化诉求,研究侨批文化如果缺少了的侨汇部分,就很容易陷入“集邮文化”的误区,也难体现出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泉州是重要的侨乡之一,此次在泉州举办首届闽南侨批研讨会,对我们发掘与整理祖辈的历史,意义重大。只有了解了我们祖辈所走过的路,才有信心开创新的文明。国学大师胡适在五四运动期间所提出的 “研究实际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就是这个意思。
参加这次研讨会的40位学者主要是来自福建、广东两省,我本人是其中一位来自海外的华人。 我的父亲是厦门海沧的移民,虽然我本人土生土长在新加坡,但和你们同样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在我父亲的那个时代,就曾与侨批侨汇发生过关系;而我在 1970年的大学荣誉学位毕业论文,研究的也是这方面的课题,这篇论文目前收录在我的著作《石叻史记》一书中,其间155页,有当年我父亲寄往故乡海沧侨 批的插图。 因此,此次前来泉州参加首届闽南侨批研讨会,也算得上是历史的缘分了。
主办当局共收到与会者发来的26篇论文,研讨会前,这些论文我已一一拜读,经过今天的研讨,我想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26篇论文重点研究的地域主要集中在泉州一带,这或许是此次研讨会举办地点选择在泉州的缘故吧。这些论文从宏观论述、个案研究、探访实录等不同的角度,关注、解析侨批文化的历史意义、产生影响以及发展过程,可说是比较全面的反映闽南侨批文化的渊源和现状。
但这26篇论文主要研究方法多着重在资料的整理与收集上,我个人认为,整理收集资料的工作十分重要,尤其是在侨批文化研究工作刚开始的阶段。但今后则 需将这些资料,利用社会学的方法,辅以口述历史、田野考察,加以比较分析,找出其中规律,提出一套理论,才是画龙点睛之举。国际知名历史学者黄仁宇博士, 虽然仅利用了一些研究《明史》的普通史料,却能从中提炼出“大历史观”的理论,写下了名著《万历十五年》,成为史学界的经典之作,学者们可在这方面多做些 努力。
作为中国近代经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侨批文化的研究和普及十分重要。侨批是实物史料,我们可以以泉州王顺兴信局为中心,设立侨批文化馆,广为收集全国 各地的侨批,如此一来,侨批文化馆或可以成为泉州的特殊人文景观。这对侨批文化申请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一个有力的实物佐证。
我们也可以运用现代科技的方便,作为普及侨批文化的工具:可以出版光盘,建立网站;还可以与海外学术团体交流,定期举办座谈会,组织团队到各中学去向学生讲解侨批的历史,藉以传承。
相信这次研讨会的论文将会汇总出版,作为历史的记录,也希望闽南侨批研讨会可以一直举办下去,从而推动侨批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发展。
2008.12.18. 泉州
原载:回望闽南侨批
(福建侨联网 2010年3月29日 4:45 P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