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中国佛教史上的“三武之祸”

* 柯木林 * 

  “三武之祸” 是中国佛教发展上的浩劫。这场浩劫对于佛教的发展无疑的是一挫折。本来,在许多佛学研究的刊物之中,一般上都是讳而不提的。然而,历史的事实既是如此,我 们也无须抹煞它,避免谈它;何况我们又能从这历史教训中,得知佛教的发展是如此艰辛才有今日的规模,抚今追昔,更能倍增我们爱护佛教——这古老宗教的热 诚。基于这个原则,我于是决定收集资料,写这篇短文。
  所谓“三武之祸”指的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及唐武宗这三位皇帝的迫害佛教。三武的这种举动,不是完全没有理由的。因为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自东晋到唐初得到蓬勃的发展,当时佛教信徒的众多,寺院建筑的发达,达到了空前仅有的盛况。我们从附表中可以看得出来。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资料来源:据周谷城所引《辩证录》及《释氏通鉴》等书的记载,
参见周氏著《中国通史》,页589-591。

佛教在中国高度发展的结果,必然的要遭受到反击。因为:() 佛教的发达,逐渐形成了一股社会势力。寺院有自己的法律(僧律),有自己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不受国家律令的约束,一个寺院等于一个独立或半独立的佛国或佛刹(土)。这种僧尼的组织,对于当时的统治者,是一大威胁,当然要引起朝廷的反佛;() 佛教是一种外来文化,自然不为中国本土固有文化(儒家及道教)所容。道教及儒家为了自身利益,自然竭力排斥异端。所以,这种“政教冲突”和“文化冲突”的结果,便产生了“三武之祸”。
先谈北魏太武帝的灭法。北魏自道武帝入主中原以后,本是一个信奉佛教的国度。但至太武帝时,因受道家寇谦之与崔浩等的影响,于是开始抑“佛”遵“道”。太平真君五年(444年)正月戊申,“诏王公以下至庶人以私养沙门巫觋于家者皆遣诣官曹。过二月十五日不出,沙门巫觋死,主人门诛。并斥佛教为‘西戎虚诞,妄生妖孳’”(原文引见汤用彤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下册,页494)。同年九月,佛教高僧玄高、慧崇被杀。这时,朝廷排佛的态度,已十分积极。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卢水胡、盖吴在杏城造反。长安沙门以寺院收藏武器,与盖吴通谋,为太武帝发觉,因而更大举灭佛,摧毁佛寺,坑杀沙门,对佛教徒造成空前的恐怖。这是佛教史上第一次的法难。
太 武帝的毁法,当然是道家与佛教冲突的结果。这次灭佛的策动人就是寇谦之与崔浩。尤其是崔浩,更是昌言毁佛,可谓一意孤行。后世佛教徒痛恨崔浩,原因亦即在 此。但沙门谋反,寺院收藏兵器,足以危及君主的统治,也是导致太武灭法的一个近因。太武帝之大杀僧尼,恐怕就是要制裁这种寺院的势力。所以,这次的事件, 除了“佛道斗争”外,更包含有“政教冲突”的因子。
太武帝毁佛以后,佛法被废弃者达七年之久。到文成帝时,又恢复佛法。其后献文、孝文、宣武诸帝,莫不奉信佛教,于是,佛教又开始兴盛起来。
佛教的第二次法难,是在北周武帝时。武帝与寺院的冲突,共有两次:一次在建德三年(574年);一次在建德六年(577年)。这时佛道二教都很盛行,并发生剧烈的争论。道家张宾、卫元嵩极力怂恿朝廷毁佛,结果佛道一齐被毁(参阅余嘉锡著《余嘉锡论学杂著》上册,“卫元嵩事迹考”,页235-264)。建德三年,武帝“乃下勅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三宝福财,散给臣下,寺观塔庙,赐给王公”(引汤用彤语)。
佛 道两派的斗争,至此成了两败俱伤的结果。这次的法难,已由“佛”“道”之争转而为“佛”“儒”之争了。因为武帝崇尚儒术,励精图治,他“深知沙门病国”, 所以“欲革其敝”,而且“道教窃取佛法之余沥,加以中土之方术,其经典悉出伪造。而病民费财,不减佛教。虽附会于老庄之玄理,而全用之于迷信方术”,“故 并毁之”。
此 外,政治与经济的因素也构成了这次运动的导火线。原来在北魏末年,曾流行一种谶讳,谓有黑人当膺天位。武帝以佛教势力既大,佛教徒又多著黑衣,朝廷骇怕, 因而以武力压迫之。同时,佛教徒多不纳租税,有损国家的收入。“缁衣之众,参半于贫民;黄服之徒,数过于正户。所以国给为此不足,王用因兹取乏”(《广弘 明集》卷二四)。情形既是如此,救济之道,只有毁佛寺佛像,令僧众还为编户之民。建德六年,武帝灭北齐以后,便实行此着。《广弘明集》卷十中说:“尔时魏 齐东川,佛法崇盛;见成寺庙,出四十千;并赐王公充为第宅。五众释门,减三百万;皆复军民,还归编户。融封佛像,焚烧经教。三宝福财簿录入宫;登即赏赐, 分散荡尽”。
朝 廷反佛的力量,表面上看来对佛教的打击很重,但接着而来的便是佛教更大的发展。王通得出这个经验,在《中说》里说:“程元曰,三教何如?子曰,政恶多门久 矣。曰,废之何如?子曰,非尔所及也。真君(即北魏太武帝)、建德(即北周武帝)之事,适足推波助澜,纵风止燎耳”。反佛以后,反而佛教大盛,这是什么原 因呢?首先是因为佛教兴盛的社会基础,而且统治者之间又充满着矛盾和斗争。一个皇帝反佛,另一个皇帝对佛许下弥天大愿,求佛保佑。又灭佛的皇帝,一般是不 久即死,因为灭佛多信道,信道必吃长生药,吃药必死。故反佛以后,佛教大兴,原因在此。
佛教虽于北周武帝时遭受禁断,但为时甚短。宣帝时,又恢复佛法。隋朝建立以后,由于皇室杨氏笃信佛教,因而加意提倡,于是全国风从,佛教大盛。至唐武宗时,又有灭佛之举。
唐朝自太宗高宗以后,政府及私人常输财建寺塔,造佛像,公主外戚争请度人为僧尼,寺院掌于礼部,僧尼簿籍,三年一造。寺院最多时有四万余座,僧尼二十六万人,佛法隆盛达于极点。至武宗时,他曾命道士赵归真与佛僧智玄论难,归真失败,武宗大怒,因而在会昌五年(845年)实行灭法,下令禁佛教,毁佛寺,只许长安洛阳各留寺院四所,余悉废去。寺院木材以作廨驿,金银悉交度支财务官,铁像作农具,铜像钟磐铸钱,迫使僧尼还俗的二十六万余人。武宗更说明灭佛之原因曰:
  今天下僧尼不可胜数;皆待农而食,待蚕而衣。寺宇招提,莫知纪极;皆云澡 饰,僭拟宫居。晋宋齐梁物力凋废,风俗浇诈,莫不由是而致也。况我高祖太宗以武定祸乱,以文理华夏;执此二柄;足以经邦。岂可以区区西方之教与我抗衡哉? 贞观开元,亦尝厘革;铲除不尽,流行转滋。朕博览前言,旁求舆议;弊之可革,断在不疑。而中外谋臣,协予至意;条疏至当,直在必行。惩千古之蠹源,成百王 之典法。济人利众,予何让焉。
(《旧唐书武宗纪》抄引)
武 宗畅述灭佛的原因,说是僧侣太多,皆不纳税,且须寄食于人,乃经济上的一大损失;而且寺院的建筑,更是劳民伤财。这番堂皇的言论,大抵只是藉口而已。因为 这场被佛家称为“会昌法难”的策动人物,就是当时反对佛教最力的宰相李德裕及道士赵归真、刘玄靖等。德裕出身北方世家,崇尚经学,自然厌恶佛教。至于武宗 本人也是迷信道教的,对佛教早有成见。因此,他之所以下诏禁佛,是势所必然的了。所以这次事件,可以说是道教与儒家对佛教的合力攻击。但两年之后,又一切 复旧,因佛教已成了民间的普遍信仰。
许 多学者在探讨三武毁法这一史实时,大都侧重于政治与经济的因素,而忽略了文化冲突这一问题。事实上,这次事件,政治与经济的因素固然存在,但文化冲突的比 重也很大。所谓文化冲突,具体地说是佛教与道教间,以及佛教与儒家间的斗争;也即是中国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抗拒。从上述史实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朝廷不 过是被道教及儒家利用来作为反佛的工具。因为每次毁法的皇帝,不是道家的尊崇者(如北魏太武帝与唐武宗),便是儒家的信徒(如北周武帝);而且每次的灭 法,都有道家或儒家的人参与其事,从中怂恿鼓煽。如果说“三武之祸”是中国佛教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那是一点也不过分的了!

原载《贝叶》第5  197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