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古典诗文选释
* 柯木林 *
* 柯木林 *
一
十九世纪,从中国南来的文人墨客,官宦名流,在他们旅新岁月中,写了不少美丽的诗篇。在新文学未诞生前,这些作品丰富了我们的文化遗产。从文学欣
赏的角度看,新华古典诗文往往令人闭目遐思,低迴赞叹;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它又为历史学者提供了社会史的素材,大有参考价值。本文拟介绍数位旅新名士的
诗文,让读者欣赏。
二
新加坡这块蛮荒之地,自1881年9月左秉隆(1850-1924)出任驻新领事后,情况有很大的改变。左秉隆(子兴)领事对新加坡的最大贡献,
就是把这块蛮荒之地的化外移民“再华化”(re-sinolisation)。他上任不久,全东南亚最早的一份华文日报《叻报》也在新加坡出版(1881
年12月)。从此,新华社会在左领事与《叻报》倡导下,掀起了振兴文教的热潮。一时学校林立,文风丕振,坡中士子,无不以道德相砥励。这一时代的启蒙运
动,奠定了日后新华社会的基础。左秉隆领新期间(1881-1891),曾游历马六甲、吉隆坡、槟城、廖内等地。他的诗著《勤勉堂诗钞》卷四中,有一首“游廖埠”的七言律诗:
朝辞廖屿上轮舟,一片帆开逐顺流;
绿树青山逢处处,和风丽日送悠悠;
谩歌雅调惊云鹤,乱拨鹍絃狎海鸥;
乘兴不知行远近,又看渔火照星洲。
这首诗的气魄,虽不如李白的“下江陵”,但神韵却相似。一幅赤道地区的海上风光,在他的笔下,一览无余。“又看渔火照星洲”一句,点出了昔日新加坡海 岸线的夜景,美极了!记得1975年12月,我从廖内返新,当时尚未有水翼艇川行,乘搭的是轮舟。由于离开廖内时是中午,风和日丽,沿途所见,绿树青山, 海鸥低翔。船驶进新加坡海港时,已是万家灯火的黄昏时分。这正是左秉隆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不禁拍案叫绝!
三
上海名士李钟珏(1853-1927)出身小康,擅于医学,与左秉隆有通谱之谊(结拜兄弟)。1887年5月,李钟珏来新拜访左秉隆,小住两个月,著成《新加坡风地记》一书,翔实地记录了百年前新加坡的风土人情,为研究新加坡历史的珍贵资料。《新加坡风土记》有一段文字是描述当年的街道市容,十分有趣:
坡中道途宽坦,修治之工,终年不辍。桥梁多以精铁为之,较之上海租界各桥,更形坚固。马车路四通八达,无往不利。每于申酉之交,驰车骋游, 讼海滨以入。山内浓阴深树,细草疏花,不绝于目。时或一谿一桥,两三茅屋,或层楼杰阁,隐约林间。昔人所谓入山阴道,应接不暇,殆亦似之。夕阳将下,闻狺狺喔喔声,恍惚峰泖景象,几忘其置身万里外也。
这段记载,似曾相识。久居本地人士或曾作郊游者,对文中所描述的景色,应该不会感到陌生吧。
酒与美人,向来都是才子骚客诗作的体裁。在我们先辈诗人的诗作中,当然不乏这类作品。常熟卫铸生,是左秉隆的诗友,他是书法大师,沪滨名士。卫铸生有“寿荣华酒楼即句”八绝,香艳旖旎,当年新加坡上层人物的生活情况,可见一斑。这里是其中的一首:
五花马总马七香车,辘辘声中月正华,
灯火层楼明似昼,一竿挑出酒帘斜。
《叻报》主笔叶季允(1859-1921)对成四绝调之,此其一:
艳说新洲卖酒家,无端春色逗仙槎,
他时归去人相问,幸道天南尚有花!
叶季允(永翁)既是报人,亦是诗人。他雅擅篆刻精岐黄术,可谓多才多艺。他虽主《叻报》笔政四十年(1881-1921),然而他的诗作,刊登《叻 报》的不多。南洋史学者陈育崧辑有叶季允的《永翁诗存》,可供参考。当时,叶季允的声名,驰骋遐迩。邱逢甲(1864-1912)以保商局事奉命来新加坡 宣慰华侨,特命驾造访,并赠诗曰:
平生风仪柳堂门,雄直依然粤派存,
谁料南荒柔佛国,听松庐尚有诗孙。
这首诗说明了叶季允的诗学渊源。叶季允曾学诗于广东大诗人张维屏(南山)的弟子李长荣(柳堂),可说是张南山的再传弟子。难怪他踌躇满志,自号“听松庐诗孙”(听松庐是张南山的斋名),俨然以听松庐的衣钵自居了。
四
久居新加坡的才子邱菽园(1874-1941)对叶季允也是推崇备至的。《永翁诗存》中有“题邱菽园风月琴尊图”一文,而邱菽园的《五百石洞天挥
麈》也收录有叶氏的作品。邱菽园雅好收藏印石,因以“五百石洞天”为其斋号。叶季允既为篆刻名家,亦曾为邱氏治石章数十,由此可见他俩深厚的情谊。邱菽园是殷商,又是名士。他和中国许多著名学者文人及社会活动家都有联系。他的《诗中八友歌》就提到康更生(有为)、黄公度(遵宪)、林氅云(鹤 年)、唐薇卿(景崧)、潘兰史(飞声)、邱仙根(逢甲)、王晓沦(思翔)、梁任公(启超)的名字。此外,还有著名外交家高闳(钝甫)、革命家章炳麟(太 炎)、翻译家林琴南(纾)、文学家陈宝琛、江建霞、易实甫(顺鼎)、丁叔雅、张菊生、杨蛰仙;教育家蔡元培(孑民)、画家徐悲鸿、梁杭雪、高剑父、刘海粟 等,都与他经常通讯,交换作品。在当年整个东南亚华族社会中,邱菽园声誉之隆,无人能与比肩。
新加坡才子邱菽园,据说“星洲”一词即为他首创
由于长期居住在新加坡,邱菽园的诗文,自然带有极浓厚的地方色彩。最令人神往的,莫过于下引这篇刊载于1898年5月31日《天南新报》的小品,题为“五百洞天挥麈二则”,其一云:
余尝登高阜而望,每当夕阳西匿,明月未升,隔 岸帆樯,满山楼阁,忽而繁镫偏缀,芒射于波光树影间者,缭曲迴环,蜿蜒绵互,殆不可以数计。…岛人尝称新嘉坡为星嘉坡,向以为译著之偶异耳。今而后知星字 之为美,其在斯乎!况是坡也,一岛潆洄,下临无地,混然中处,气象万千,既以星嘉是坡为表异,何不以洲名明坡为纪实耶?乃号之曰“星洲”而以“星洲寓公” 自号。门下士以“星洲”为记实也,遂沿其称曰“星洲”,;都人士以“星洲”为表异也,亦群而曰“星洲”。载述于此,为新嘉坡得号所自。
这篇短文,其辞藻之优美,足以媲美“滕王阁序”与“岳阳楼记”。他自称为“星洲寓公”,把新加坡译为星洲,既合对音,而又雅俗共赏,所以能够沿用至今。学者以为新加坡别号星洲,系由邱菽园首创,盖源自此文。今日,每当落日余晖,晚霞漫天之际,伫立花柏山(Mount Faber)头,眼下一景一物,不也正与邱菽园所描绘的景致相吻合?
五
1891年秋,黄遵宪(1848-1905)往新加坡任总领事,至1894年11月卸职回国,旅居新加坡三年多。这期间,黄遵宪的诗作,也有不少
反映当地环境和侨民生活情况,为研究新华史者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资料。黄遵宪的《人境庐诗草》卷七中收录有“新加坡杂诗十二首”,其中第一首是这样的:天到珠崖尽,波涛势欲奔。
地犹中国海,人唤九边门。
南北天难限,东西帝并尊,
万山排戟险,嗟尔故雄藩。
这首诗是写新加坡的地理位置。新加坡附近各岛,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定其总名曰海门。英国以新加坡为南洋之门户。新加坡战略地位的重要,我们的先辈诗人早已知道了。“人唤九边门”,道出了新加坡位置之所在,犹如中原地区的九边重镇。
六
新华古典诗文,当不止这些。这篇文章,仅能简单地介绍左秉隆、李钟珏、卫铸生、叶季允、邱逢甲、邱菽园、黄遵宪几位名家的诗文各一篇。我爱好新华
古典诗文,尤胜于新文学作品。我们应当着手整理这些古典诗文,汇辑出版《新华文选》,普及新华古典诗文,这样才不致愧对我们的先辈诗人!摘自 新加坡《联合早报星期刊》(1989年12月17日)
附录:
谁是“星洲”首创者?
http://nmsmandarindocents.wordpress.com/2009/03/22/谁是“星洲”首创者?/
谁是“星洲”首创者?
黎上增
新加坡又名星洲。在以前,新加坡有一间报社就叫星洲日报,后来,它与南洋商报合并,就是现在的联合早报。
新加坡早期的名称多而不统一,信手拈来就有新加坡,星加坡,新甲埔,新奇坡,生架坡,生加坡,新祈波,新地坡,新寄坡,新加步,新忌利坡,星格坡耳,星格 柏儿,新实力坡,息辣,息力,撒里,石叻,昔里,等等。这些名称林林总总,莫衷一是,有音译,有意译,也有俗称。后来虽定案为新加坡,但是星洲这一别称, 还是一直沿用到今天,星洲日报还是在马来西亚继续经营着。
究竟是谁“发明”星洲这一名称的呢?
邱新民在《邱菽园生平》一书中说:“新加坡又名“星洲”,始于(邱)菽园,故自号“星洲寓公”。他引述邱菽园在《五百石洞天挥尘》卷一中的一段话来作解释。
那一段话是这样的:“余常登高阜而望,每当夕阳西匿,明月未升,隔岸帆樯,满山楼阁,忽而繁镫遍缀,芒射于波光树影间者,缭曲回环,蜿蜒绵互,殆不可以数 计…岛人尝称新加坡为星加坡,向以为译音之偶异耳,今始后知星字之美,其在斯乎!况是坡也,一岛滢洄,下临无地,混然中处,气象万千,既以星加是坡为之表 异,何不以洲名是坡,为即纪实耶,乃号之曰星洲,而以星洲寓公自号。”
这段话以文言文书写,堆砌了很多辞藻,晦涩难读,但简单的说,邱翁登高望远,在夕阳西下,明月未升时,看到太阳的余晖,照射在波光树影间,美不胜收,继而 感叹新加坡之美。他以前看到星加坡这样的名称时,总以为“星”只不过是“新”的同音替代字罢了,但是当他看到了夕阳余辉下的波光樯影,他终于明白了星字之 美,用以称谓新加坡,再恰当不过。由于新加坡也是个洲岛,所以,他也建议以“洲”取代“坡”,认为更加贴切,遂称之为星洲。
他在1898年办《天南新报》后,便屡用星洲一词,成为新加坡一别称。
邱翁所述,也可以用来证明新加坡的“坡”字不是音译。要不,他会建议以一个近音字如“波”,“泊”等来取代“坡”。
我最近在网上看到李业霖的文章,认为“星洲”一词非邱菽园首创。他说中国清廷驻新加坡领事左秉隆才是“星洲”的创始者,这第一人的荣誉应该赋予左秉隆才对。
根据李业霖的说法,左秉隆在驻新加坡任内有一天畅游廖内岛,归程时上午登船,一路帆开逐流,归来已是入夜时分,他看到新加坡这片海上洲岛,渔火星星,于是诗兴大发,赋诗记游,称新加坡为星洲。
诗云:
“朝辞廖屿上轮舟,一片帆开逐顺流。
绿树青山逢处处,和风丽日意悠悠。
漫歌雅调惊云雀,乱拨鹍弦狎海鸥。
乘兴不知行远近,又见渔火照星洲。”
(见《勤勉堂诗钞》)
“星洲”一词最早出自此诗。左秉隆赋诗时1887年,比邱菽园办《天南新报》早十一年。所以我认为,左秉隆是先行者而邱菽园把它广泛引用,是发扬光大者。
新浪新闻中心 - 邱菽园 南侨诗宗的非诗人人生
http://news.sina.com.cn/s/2005-01-14/12404833199s.shtml
厦门市海沧区海沧镇新垵惠佐,村民邱等明最近新建了一栋价值60万元的房子,正准备装修好了用来出租,但是他还是高兴不起来,因为他家的老宅子没有被列为厦门市政府的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其实我不是为了什么,只是祖先传到我手里的东西,总想把它保存下来,让后人也知道一些曾经发生过的历史。”邱等明对记者说。
这里发生了些什么历史呢?这里出生了一个人,他是清末的举人,他参加了公车上书,他为清末维新变法散尽家财,他首创新加坡为“星洲”的别号,他被康有 为和张叔耐誉为“南国(侨)诗宗”,日本史学家田野枯次奉他为清末中国早期革命家,并把他与早期的康有为和后期的孙中山并列。
他就是邱菽园。
他这一辈子,有许多的身份,这些身份冲击了他作为一个百分百的诗人。那么,就让我们来解读一下这个南侨诗宗的非诗人人生。
说邱菽园,自然要先说一下他的父亲,如果不是父亲攒下的金山,或许也就不会有他后来的传奇人生。
海沧新垵惠佐现在生活着邱菽园的第四代、第五代后人,第四代的子孙有兄弟六人,现在他们的家产多则上百万,少也有几十万元,兄弟几人都建了豪宅,购了小车。但这些跟他们的祖先邱笃信相比,仍然是相差得很远。
邱笃信正是邱菽园的父亲,他字正忠,号勤植,清嘉庆廿五年(1820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海澄县属新垵村(现为厦门市海沧台资投资区海沧镇新垵惠佐)一普通的务农百姓的家。
穷人家长大的孩子身上具有中国农民刻苦耐劳的传统美德,邱笃信本可以一辈子做一个安分守己的普通老百姓,却被历史的车轮牵引向了另一条道路。他成年之际,正值帝国主义的魔爪开始伸进腐朽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拉开了外国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厦门被开设为通商口岸。许多年轻人不堪忍受封建官僚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纷纷漂洋过海外出谋生。新垵的先辈们也接踵远涉重洋,到 达槟城(马来西亚)、马六甲和新加坡各地。邱笃信当时家里很穷,连出海的船票都买不起,于是只好赊了一张船票来到新加坡。
初到新加坡,没有什么门路的他只好靠着自己年富力强,在码头替人家驮搬食米和其他土产过活。立志不愿忍受穷困的他节衣缩食,并利用空余时间打杂工积聚金钱,他克勤克俭,准备靠自己能写能算的才能开店赚大钱。
在30岁这年,他用自己好几年辛苦赚来的血汗钱开设了一家米行,通过自己的苦心经营,慢慢由一家米行发展到两家,再到四家……生意越做越红火。20多年后,他把米行开到了越南一带,自己由一个穷小子变成了米业的大王,拥有家产百万。
虽然成为了百万富翁,但他仍是一介布衣,在新加坡也没有一官半职,他总是感觉自己的地位与“米业大王”的身份不相称,于是决定培养出一个出人头地的儿子来做官。
正是由于父亲的这个想法,使邱菽园的命运得到了彻底改变。
清末举人
邱笃信在自己五个儿子中,挑出了从小就聪明伶俐的三儿子德馨,将他作为仕途上出人头地的培养对象。德馨就是邱菽园的原名,他1874年出生于新垵惠
佐,2岁时就随母亲杨氏赴澳门,后来才辗转到了新加坡,跟随父亲身边读书写字,父亲也从他小时候就请了先生专门教他中文、讲解四书五经。1888年,时年已经68岁的邱笃信,把新加坡的巨大产业交给三弟邱正朝经营后,就带着当时只有14岁的邱菽园回到了故乡新垵惠佐,在这里兴建宗祠,设置义塾,并聘请名士督促儿子攻读诗书。
邱菽园的玄孙邱等明带着记者来到老厝的后面,指着只剩下一些石板的一块地告诉我们,这里就是当年高祖菽园的藏书楼,据说当年这里的两层楼都排满了各种 书籍,供高祖参阅。后来藏书楼在抗日战争的时候被日军的飞机轰炸炸塌了三分之一,1959年的时候被“8·23”特大台风刮倒了另外的三分之二,现在已经 荡然无存了。
1891年,苦读三年的邱菽园参加了童子试,取得了秀才的身份,三年后将参加乡试。说起后来的这次乡试,留下了一段广为传诵的逸事。
乡试这年,邱菽园正好20岁,从小受异国文化熏陶的他,在刚刚成年时高傲孤视。当监考官进入考场时,所有考生都不约而同地向考官磕头膜拜,唯独他笔挺挺站立着,不跪不拜,考官既诧异又不悦,考生也议论纷纷。
但考试结束后,他还是中举了。到底是因为他的才华出众,还是因为这99间半的大厝考场是他父亲邱笃信出巨资修建的,现在已经没法再说得清楚了。这大厝后来一直用来做龙海二中的教学楼,仍然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教育圣堂。
三年后,邱菽园独自踏上了上京赶考的长路。这是因为头一年,在新加坡掌管家族产业的三叔病危,父亲获知后急赴新加坡处理事务,不能再陪儿子上京会试了。谁知这年,已经76岁高龄的邱笃信自己也病危了。
这年,邱菽园落第了,父亲也去世了。他最终还是没能进入仕途,没能完成父亲的心愿。
这正是邱菽园命运的一个最大转折点。
江湖人士
曾经有人这样说过邱菽园,假如把他带回春秋战国时代,那么中国历史上或许就不只有四大公子了,或许是五大公子。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一个江湖人士。
1897年,23岁的邱菽园会试落第,回到新加坡为父亲料理后事,并正式入主家族的巨大产业,他也成为了新加坡华侨中唯一的举人。由于举人在当时中国的地位崇高,因此他在华侨中也很受尊崇,这在新加坡历史上是比较突出的。
23岁的邱菽园顿时成为了超级富翁和社会名士,对突来的巨富,他反而显得有些不适应,他对金钱漫不经心、挥金如土。25岁生日的时候,他大摆宴席,凡向他叩头道贺就有赏金,光赏金就花了上万元。
在过着奢华生活的同时,他也开始广施金钱,济助结交四海之内的朋友。他将自己的住宅取名为“矶客之庐”,只要有中国的留学生经过新加坡到他府第读书论经,向他求助,他都会慷慨赠与钱财,少则几十元,多则数百元。
他家一个叫卢少川的厨师,因为烧得一手好菜深得邱菽园喜爱,在得知卢少川尚未娶妻时,邱菽园就把自己的侍女嫁给了他,并赠给她二千元作为嫁妆。有一个寒士租他的房子用来读书,有一年过年的时候偶然向邱菽园提起自己生活窘迫,邱菽园就当场把房子赠给了他。
著名的禅师释瑞当年云游到新加坡,在街上以替人占卜为生。一次偶然的机会,邱菽园结识了他,非常赞赏他写诗颂经和深谙禅理,于是出资三千元帮释瑞禅师建了一座庙,把大师安顿在里面讲经解禅。
同年,他与新加坡著名的医生林文庆共同出面签约,提保黄乃裳在诗巫开发“新福州”农林垦植场(本报曾在2004年7月29日“人文·世家”版《黄乃裳:一场76年的自由梦》中有报道)。
邱菽园的江湖生涯因为一个人而和中国近代一次重大的政治事件挂上了钩,从而使自己在近代史留下了不能磨灭的一笔,自己也为此散尽了家财。
这个人就是康有为,他的名字和清末维新变法运动是绑在一起的。
维新报人
1895年2月,邱菽园在京城参加会试,这时正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的时候,当时就具有救国意识的他,参加了全国举人上书拒和运 动——“公车上书”。《马关条约》的最后签订深深触痛了他的爱国心,使他认识到了晚清政治的腐败,于是他接受了当时的进步思想——维新变法。
就是这时,他结识了康有为和梁启超等维新志士。后来会试的落第、远走新加坡经营家业使他没能在国内从事维新变法运动,但他在异国他乡没有停下维新变法运动的脚步。
1898年,25岁的邱菽园在新加坡创办了《天南新报》,自任总主笔,立论鼓推变法维新,并与当时梁启超主办的《时务报》成为了维新派的南北喉舌。他还被康有为推为了“英属各邦保皇分会会长”,积极为维新变法筹集款项,并自己出资10余万元。
同年,邱菽园与林文庆、陈合成合办了新加坡第一所华侨女校,他独捐了三千元,占创校基金的一半。女校引进了西方的教材、教育方法,革除了科举学堂的陈旧陋习,为海外华侨开创了教育新风气,也为破除当时华侨中普遍存在的重男轻女思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戊戌政变的消息传到新加坡,邱菽园大为愤慨,写下了《骤风》这首诗:“叠叠商声撼旅窗,连墙猎猎拂旗幢,风过黄叶纷辞树,云拥青山欲渡江。斜目光沉龙起阵,平沙影乱雁难双,飞扬猛士今谁属,天地无情自出撞。”
变法失败后康有为等逃亡国外,邱菽园马上电汇一千元接济,1900年他邀请康有为到新加坡避难,亲自安排康有为一家大小住在他家里,并承担康有为一家 所有的费用。这年,邱菽园还为了支持维新派唐才常在武汉的“勤王起义”,亲自在新加坡华侨中募捐,自己前后两次捐出20万元。
唐才常起义失败后,清廷得知邱菽园是此次起义的最大赞助人,又在新加坡庇护康有为,所以下令扣押了邱菽园在祖国的亲属。湖广总督张之洞更是将他列入“唐才常同党”名单公开通缉他。
无奈之下,邱菽园只得向清政府交纳了3万元“赈灾款”,张之洞这才撤销了他“同党”的罪名,释放了他的亲属。
经历了这些变故,邱菽园在经济上已经元气大伤了,以至于后来,邱菽园的命运再一次发生转变———从百万富翁到落魄书生。
落魄书生
维新变法失败后,康有为领导的维新派曾与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尝试合作,一同探讨救国之路。日本友人宫崎寅藏代表革命派到新加坡会见康有为,邱菽园代替康有为与宫崎寅藏进行了会面,这使邱菽园开始接触到了革命派的思想。
后来,康有为的保皇主义已经跟不上历史的脚步,成了落后的思想,因此也就不可能与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走到一起。这时候,邱菽园也与康有为产生了 分歧,最终邱菽园加入了1905年孙中山领导成立的同盟会,成为了同盟会南洋分会最早期的会员,他因此也转而资助革命派。
可是就在这时候,邱菽园的地产生意遭受重大打击,加之资助维新变法几乎耗尽了他所能支配的现金,《天南新报》也因为资金短缺而停刊了,经济上日渐捉襟见肘。两年后,他破产了。
经济上的巨大打击,政局的逆转,个人蒙受不白之冤,加上会试落第、仕途坎坷一起涌上心头,使他淡出了政治的舞台,未到不惑之年,从百万富翁沦为了落魄书生,并染上了病,贫病交迫一直跟随他到晚年。
生活潦倒的邱菽园在1923年曾担任福建劝业会议会员,1925年受聘为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秘书,1930年,他还在新加坡漳州十属会馆(今漳州总会) 任职。后来邱菽园还在《南锋日报》《觉华日报》做过编辑,晚年受《星洲日报》创始人胡文虎之聘在该报做了副刊编辑,主编《繁星》,但不到一年因病辞职归 隐。
在这些年间,为生活所迫,不管是公事还是私事,或者华侨界内需要打理的事务,他都一概承办,以赚得微薄的收入。晚年染病后,他不得不接受胡文虎、释瑞禅师和那些曾受他帮助过的人的资助,最后他皈依了佛门。
1942年,眼见日寇铁蹄蹂躏我中华,时年68岁的邱菽园愤怒地写下:“抚身恨不着征衣,犹有雄心未脱凡”的诗句。同年12月1日,邱菽园病故于新加坡。
邱菽园一生共写了1400多首诗。1951年,邱菽园的女儿邱鸣权和女婿王盛治将他遗下未刊的诗稿汇集整理出版了《菽园文集》。
后人现状
邱等明带着记者来到了他们宗族以前祭祀祖先的祠堂旧址,这里已经建起了高大的现代化建筑,丝毫看不到告老的影子。他指着角落里的石柱告诉记者,这就是他的高祖邱菽园中了举人后立的旗杆,祠堂两边大门口各一根。
因为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浩劫,许多高祖遗留下来的文物都已经被销毁,包括书籍、字画,老屋正厅的格扇、屏门等都被拆毁,中厅的举人匾、柱子上的木刻楹联也被砸毁。现存的这石制旗杆上面刻着“举人十九世裔孙邱炜爰立”是邱菽园中了举人的唯一见证了。
我们来到老屋的“后楼”,邱等明的五弟邱等胜和他的家人正在老宅子里看影碟,这现代化的家电和古老的房子产生了强烈的反差。邱菽园出生的那间房子现在 早已经废弃,油漆褪色,墙壁开裂,门口闲置着一个弃用的大铁锅,厚厚的灰尘让刚刚听邱等明讲完百年家族历史的我们唏嘘不已。
邱等明告诉记者,高祖一共有四个儿子,他们这一支属于二房,因为爷爷只有一个儿子,所以他们二房到他们这一代传下了6个兄弟,分别是等明、等跃、等 龙、等南、等胜、等满。六兄弟虽然都务农,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养虾、养鱼、种果、运输等,家产都在几十万元至上百万元。一房的后代现在没有和家族取得联 系,三房和四房的堂叔和堂兄弟们现在都住在新加坡,每年都会有很多亲属回新垵惠佐来看望他们六兄弟。
邱等明说,现在和他们兄弟有联系的有四个堂叔,其中一个堂叔邱新民是新加坡著名的历史家、文学家,除了著有《新加坡先驱人物》等名著外还出版了很多著 作。其中另外一个堂叔前些年在上海浦东投资了两个集装箱海运公司,业务遍及世界各地,后来还回故乡海沧办了一家海运公司。他的一个堂兄前几年任新加坡驻华 大使,现在已经卸任从商了,在上海做房地产顾问。
得知记者是负责文化类报道的,他们家人便纷纷追问他们家的古宅为什么在这次申报第五批厦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落选,是不是因为材料准备不足或者其他什么原因。
记者告之是因为海沧区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来可能要修一条公路从惠佐华侨古民居群中穿过,如果申报成功,意味着公路必须绕过这片民居群,因此区领导在会议上不赞同惠佐华侨古民居群申报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邱氏兄弟听后都沉默不语。
南溟文斋 - 李庆年 - 康有为《大庇阁诗集》题解
http://kenglian46.blogspot.sg/2012/05/blog-post_20.html
康有为《康南海先生诗集》所收集之《大庇阁诗集》、《南兰堂诗集》、《憩园诗集》,都是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避祸南洋时期的作品。其中《大庇阁诗集》所收集作品是作于新加坡、丹将敦和槟榔屿三个地方;《南兰堂诗集》作于槟榔屿;《憩园诗集》作于新加坡。
这三个诗集,以《大庇阁诗集》的时间最接近百日维新运动,时代气息较为浓厚。此集共收作品147首,其中作于新加坡的有32首,作于丹将敦的有13首,作于槟榔屿的有102首。1898年9月21日,慈禧等保守派发动政变,光绪与康有为等人的百日维新运动失败,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次年,康有为从日本赴加拿 大,转徙英国、香港。1900年1月27日,邱菽园邀请康有为前来新加坡,2月1日抵达,寓居在新加坡河畔勿基码头的客云庐。
客云庐是邱菽园专门用来招待各地来往文人墨客的私家招待所,位于新加坡河畔,其楼下即邱菽园父亲遗留下来的米行恒春公司。由于地处码头,人多混杂,于 是在2月24日,邱菽园将康有为迁往自己在汤申路的别墅恒春园,住在园中的南华楼。康有为在恒春园住了一个月,3月24日又迁往林文庆住宅。在林文庆住宅 不到半个月,4月7日又迁往已故商人章芳林别墅茂林园。
康有为住恒春园时,向警方报案,指控日人宫崎寅藏和清藤幸七郎前来行刺,致使二人遭受逮捕。孙中山因此赶来解救,终于使二人无事释放,而孙中山也因此事被殖民地政府限令五年不得入境。康有为住在章芳林茂林园时,海峡殖民地第八任总督瑞天咸(Frank Althelstone Swettenham) 派遣印度兵日夜保护。7月26日,瑞天咸用船将他送往马六甲丹将敦,一天水程可到。
丹将敦的马来名称是Tanjong Tuan,Tanjong意思是岬、崎、海角、沙嘴、相应的一个马来词语是Ujong。Tuan是尊称,意为先生、老爷、主人、大人、首长、领袖、贵族 等。它是森美兰州接近马六甲州的一块突出海面的陆角,居高临下,面向马六甲海峡,其上建有导航灯塔,今天仍在,船只经过马六甲海峡靠它导航。丹将敦灯塔建 在大岩石上,从海面上望,灯塔是屹立在数十公尺之峭壁上,涨潮时其下水流湍急,怒潮澎湃,形成旋涡,这就是为什么在此建灯塔的原因。华人因马来名称称其地 为“丹绒端”,俗称“落水狮”,以其外形像一只站在水中的狮子而称呼。
丹将敦原来属于森美兰州,地理上是在森美兰范围,1511年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时期,为了建设灯塔,强行将丹将敦划入马六甲,此后它在行政上一直属于 马六甲统辖范围。如今,马来西亚政府已将之归入森美兰州范围。1641年,荷兰人占领马六甲。1795年英国人与荷兰人发生海战,夺取马六甲,1818年 又将之归还。到了1824年,英国人以苏门答腊与荷兰人交换马六甲。从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开始,殖民主义者称Tanjong Tuan为Cape Rachado(拉加渡岬) 。十六世纪时葡萄牙人建此灯塔,后来在葡、荷与荷、英争夺战中毁于战火,荷兰人重建一次,1860年英国人又重建一次,至今还可使用,但已经成为一个旅游 景点。
清末南来之人由于地理概念模糊不清,往往把马来亚半岛内陆城镇甚至区域称为岛,例如吉隆岛(吉隆坡) 、芙蓉岛(芙蓉) 、马六甲岛(马六甲) 、柔佛岛(柔佛)。康有为在《大庇阁诗集》中也把丹将敦称作“丹将敦岛” ,他在诗中也是称之为岛,例如“大海苍苍一塔高,秋深绝岛树周遭”( 《七月偕铁君及家从者居丹将敦岛灯塔》) 、“大海茫茫绝岛波,朝云常伴老东坡”( 《携婉络坐石上口占》) 。实际上丹将敦与陆地连成一块,距离海面高度约有50多公尺,站在其上,尤其是24公尺的灯塔上,周围景观完全可以一目了然,其后是一片陆地,即马来半岛,康有为地理概念之贫乏由此可知。
由于康有为诗中称丹将敦为岛,一些现代学者误以为真的是岛,于是诸般猜测,假设种种,考证丹将敦是否是岛,甚至猜测它是远在大西洋或印度洋。一个简单不过的问题,以讹传讹,就此胡猜乱测,以致玄之又玄,将康有为泡在海洋中荡漾。
康有为在丹将敦灯塔下的白色管理员宿舍住了15天,8月9日,瑞天咸又用船接他同往槟榔屿,安顿他住在总督署。瑞天咸为海峡殖民地总督,统辖新加坡、 马六甲、槟榔屿三地,经常往来三地巡视,其总督府在新加坡,即今日的总统府。在马六甲和槟榔屿的总督署,属于行辕。其中槟榔屿行辕,康有为称之为“节楼” ,更称之为“大庇阁” ,是在槟榔屿阿逸依淡路(Jalan Ayer Itam)的第一任槟城总督莱特之官邸,即瑟福屋(Suffolk House) ,也称总督府。
康有为到达新加坡,市面上关于他的传闻甚多,而他躲躲藏藏,唯恐让人知道行踪。英国人把他从新加坡接到丹将敦,又将他送到槟榔屿,目的是要保护他,这 当然是考虑到他今后或许还有利用价值。而康有为怀着诚惶诚恐之心来到槟榔屿,视英国人如同救命恩人,因此称居住的总督行辕为“大庇阁”,他说:
庚子(1900) 春,徙图南溟。及夏,英海门总督亚历山大馆我于其庇能 (槟
榔屿) 节楼,名之曰大庇阁。居十五月,至辛丑(1901) 十月乃去。(《大庇阁诗
集序》)
从1900年8月9日开始,到“辛丑十月”,即1901年11月,康有为在槟榔屿共住了15个月,所以他说“居十五月” 。
康有为离开槟榔屿,前往印度大吉岭,1903年7月,经过缅甸,于7月23日又返抵槟榔屿,在当地参观并接见华侨。8月10日,参观槟榔屿升旗山后,殖民地参政司安排他住进升旗山上的臬司别墅,华人称之为美丽都(Bel Retir) ,也有人称之为总督府。8月18日,离开槟榔屿经巴罗(怡保) 往吉隆坡,8月28日又返回槟榔屿住上一阵,之后乘船往新加坡,至12月,前往爪哇。
1908年8月,康有为游罢欧洲东归,又来到槟榔屿,居住在设馆授徒的门生王公裕之家。11月,迎来老母,其妾生一子名同篯,老母高兴,称所居之处为南兰堂。1909年2月离去。
1909年3月,康有为再次来到槟榔屿,居所不详,同年到新加坡,居于邱菽园之憩园,1910年5月离去。此后不再涉足马来亚。
综观以上所述,康有为一共来马来亚四次,总共居住了37个月。他的《大庇阁诗集》、《南兰堂诗集》和《憩园诗集》的诗作,就在这37个月中完成。
《大庇阁诗集》所收诗作,后人编辑时有时间与排列误置现象,这是因为康有为多次到马来亚,尤其是他作诗的主要地点槟榔屿有几处,因而把不同地点作品讹混成同一地点。本文将此诗集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所作的作品题目加以解释,以厘清混肴,还原本样。
《大庇阁诗集》新加坡诗作题解
1.《己亥十二月廿七日偕梁铁君汤觉顿同富侄赴星坡海舟除夕听西女鼓琴时有伪嗣之变震荡余怀君国身世忧心惨惨百感咸集》
己亥十二月廿七日为1900年1月27日,此为自香港前往新加坡的出发日子。是年除夕为1900年1月30日,因此是在船上的第三天。同行之人有梁铁君、汤觉顿,以及其侄子康同富。这里没有提及女眷。
本诗原载1900年9月19日《天南新报》“杂著附刊” ,署名“更生” ,原题为《己亥除夕七洲洋舟中感怀》。同日有邱菽园《庚子开春之三日喜晤南海先生承示除夕舟中诗叠韵赋呈》,诗作:“出亡久噬明夷毁,系易翻疑未济终。正则行吟天欲问,东山避地雨其蒙。觚稜梦断江湖囗,岛国春归草木风。回首尧台违万里,义旗会盼出艨艟。”
2.《星坡元夕乡人张灯燃爆繁闹于故国触绪伤怀与铁君觉顿同富侄追思乡国》
“ 元夕”指元宵夜,即1900年2月14日。此言“张灯燃爆” ,根据新加坡华侨商人习惯,元宵张灯燃放爆竹必定在市区内商铺前,因此推断此诗之作仍在码头旁之客云庐。
3.《寓星坡邱菽园客云庐三层楼上凭窗览眺环水千家有如吾故乡澹如楼风景感甚》
客云庐于新加坡河畔之驳船码头(Boat Quay) 旁 ,过去河岸两边房子栉比林立,靠河多货仓,较远为住家,甚少高过三层。客云庐在三楼,楼下即米行恒春公司,一层前半部为帐房,后半部与二层为放置米粮货栈。其旁原有一条小路称垫邦路,今已不在,客云庐门牌为十九号。
澹如楼在康有为故居前之七桧园中,与二万卷书楼相对。此园为康有为叔祖康国器所建,澹如楼是康小时读书场所,然而澹如楼前仅有池塘,并无“环水千家”。
4.《庚子二月四十三岁初度寓星坡之恒春园居一楼名曰南华楼铁君汤觉顿为吾置酒话旧慰余琐尾》
庚子二月即1900年3月,康有为已经住进邱菽园在汤申路之恒春园,其旁为麦里芝蓄水池。此园原为邱菽园父亲邱正中住宅,1895年5月9日邱正中 死,由邱菽园接管。邱正中留下许多房产,死后归邱菽园和几个兄弟所有,邱菽园一般上是住在市区内,偶尔回到恒春园。他原先信奉道教,日诵南华真经,所以园 内一楼取名南华楼,而他也自署菽道人、酸道人、梅花侍者道人。康有为自称“庚子二月四十三岁” ,据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中华书局1992) ,康有为生于咸丰戊午年(1885) 二月初五,四十三岁生日即庚子年二月初五,即1900年3月5日,这就是此诗写作日期。自2月24日从客云庐住进恒春园,至此已41天。
5.《赠陈孝廉囗囗》
此诗题陈孝廉后两字白文,不详是谁?可能是指陈次亮。根据此诗诗题,是属于赠人之诗,不应是逃难之作,应是编此诗集时误置于此。
6.《闻衡山向道隆以三千人勤王传檄远近海内震动三日而败天下惜之》
1899年10月,衡山秀才向道隆与僧心印在上封寺草檄起义,被清政府镇压下去,起义是由于反抗暴政,与勤王无关。戊戌政变发生于1898年9月11 日,9月29日,康有为在英国人保护下从天津逃至香港,10月6日还在香港接受香港《德臣西报》访问。他大概在此时听到向道隆起义之事,可是为什么会误解 为勤王呢?也许是康有为当时内心惶恐焦急,听说国内发生动乱,就以为是勤王军起,诗中有句“ 衡山云气郁纵横,首唱勤王第一声。” 可知其误解之深。根据此诗前后各首写作日期以及衡山事件发生时间,相信并非作于新加坡而误置于此。
7.《题邱菽园风月琴尊图》
1898年10月,邱菽园请画工绘制风月琴尊图一幅,广派邮信,招人题咏,无论是寓居当地,或是来访过路,以及国内外诗人,纷纷赋诗投送。邱菽园此图 所要表达的意思是表明在维新变法失败后,自己超然无羁的态度。但正是这个时候,他又恢复维新运动前的挥霍无度,沉迷酒色生活。此图的题咏活动持续至 1902年,自1903年,其经济进入拮据,题咏者不再。康有为为他题咏时,正是各处诗作蜂拥而来的时候。
8.《正月廿五日迁居恒春园二月廿六日离去凡居一月楼亭花木未免有请得四绝句
写付菽园主人》(后十年庚戌两居星坡之憩园在恒春旁每遇辄黯然)
本题共有四首绝句,是康有为在恒春园居住一个月将离去之作。从“正月廿五日”(1900年2月24日) 至“二月廿六日”(1900年3月26日) ,所谓“未免有情” ,乃描述园内景色,而非对人之情。
本诗原载1900年8月1日《天南新报》“杂著附刊” ,原题为《寓恒春园一月未免有情得四绝呈园主人菽园孝廉》,署名“素广” 。
9.《正月二日避地到星坡菽园为东道主二月廿六迁出于架上乃读菽园所著赘言谈
全录余公车上书而加跋语过承存叹沧桑易感亡人多伤得三绝句示菽园并邱仙根》
康有为于1900年3月26日迁出恒春园,此三绝句为当天离开时翻阅邱菽园《菽园赘谈》,发现上刊公车上书全文,并有跋于其后,有感而作。1890年 2月4日《星报》创刊,邱菽园在该报有一专栏,称“菽园赘谈” ,谈论掌故、人物、轶事,兼及品评小说等。1896年12月13日,邱菽园扶柩送父归葬福建海澄,在家乡审阅历年所刊作品,挑选篇章,缀集成《菽园赘谈》 一书,并于1897年6月在香港付印出版,康有为所见即是该书。1901年10月2日,邱菽园在《天南新报》发表《论康有为》,与康决裂,本年该书在上海 重刊,但是去掉“公车上书” 全文 ,而以邱菽园在1900年3月9日发给两广总督陶模的电报以及否认参与维新变法运动之《答粤督书》取而代之。邱菽园因汉口事件对康有为中饱私囊之怨恨,由 此可见。
此题第三首“圣主维新变法时,当年狂论颇行之。与君北洒尧台涕,剩我南题孔庙碑。”后注“君创孔庙学堂于南中,后余贻书陆佑,卒成之,今为尊孔学堂。” 此诗原来刊登于1900年7月30日《天南新报》之“诗词附录” ,原注为“君跋有‘纲举目张,坐起言行’ 之语,感念百日维新不期举行,今尽废矣!君与仙根再三创孔庙学堂于南中,亦旧论也。” 据此,康有为此诗收入《大庇阁诗集》时,诗注另作更改,但仔细对比,可以发现他将别人创办之吉隆坡尊孔学堂当作自己“贻书陆佑” 之结果。吉隆坡尊孔之设,是清朝两广总督奏派视学员刘士骥所提议,陆佑捐资而成,与逃亡在外之康有为无关。康有为诗注所言,其做法不逊于邱菽园去掉公车上书全文。
1900年3月,工部主事丘逢甲(仙根)和前澹州训导王恩翔(晓沧)受惠潮嘉道沈絜斋所委托,南来宣传保商,先抵达新加坡,再往马来半岛之大霹雳,康有为知其在此,故有“并邱仙根” 之语。
此诗刊于《天南新报》时,诗题作《庚子春避地星坡菽园为东道主二月廿六日迁出别宅于架上乃读菽园所著赘谈录余公车上书而加跋语过承存叹盖与吾神交久矣沧桑易感亡人多伤得三绝句呈菽园当亦为之怆然也并以呈仙根》。
10.《二月二十五日迁林宅三月初八日自林宅移居章宅英督亚历山大招待殊厚派
印兵十八人保护每日夕小步阶前园大数十亩花树萧萧或席地卧皆有印兵四人
或八人执枪佩剑拥侍左右》
此题称离开恒春园迁往林文庆宅为“二月十五日” ,与前诗相差一日,差别不大,想是此日已经先行搬动行李之类物件。1900年4月7日(三月初八日) 迁往已故商人章芳林别墅茂林园。“英督亚历山大” 即海峡殖民地第八任总督瑞天咸,其英文名为Frank Athelstone Swettenham,康有为将Athelstone译成“亚历山大” ,不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新加坡驻军除海军为英国士兵外,陆军多是印度兵,这是由于印度还是英国殖民地之缘故,因此派来保护康有为尽是印度兵。
11.《章宅窗外有树闭门不出偃卧窗下梦回京国》
偃卧新加坡商人章芳林住宅,自喻闲僧之作。
12.《日本绘有古今世界十杰像德大非猎王俄彼得帝美华盛顿俄亚历山大第一朝
鲜大院君美总统格兰法拿破仑第一德卑士麦清国康有为日本大隈重信售行天
下鄙人忝列愧而有作》
此题所谓“十杰像” ,因康有为之前逃亡日本,或许是在日本所见。
13.《幼博之丧未敢白老母时伪作家书以报平安今日使觉顿写之心痛泪下》(庚子三月十三日)
“幼博” 即康广仁,康有为弟,六君子之一,戊戌政变中被杀。诗注“庚子三月三日” ,即1900年4月2日,亦即写作日期。
14.《遣人入北寻幼博墓携骸南归》
康同璧《南海康先生年谱续编》:“三月,遣梁铁君至北京寻先叔幼博墓,得于北京宣外南下窪龙树寺之旁,携遗骸以归。” 诗题“南归” ,并非南来南洋,而是置于广东某处,康广仁遗骸于辛亥革命后葬于南海苏村后岗。
15.《三月十一夜怀徐子靖侍郎时在北狱念之痛心(庚子)
“三月十一日” 为1900年4月10日。据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林旭入值就缚。刘光地、徐子静(靖) 闻捕,乃自投狱中。”
16.《题菽园孝廉选诗图》
所谓“选诗图” ,是邱菽园的一张看稿照片,他将此照片到处分发,邀人题咏。
本诗原载1900年5月2日《天南新报》“词人妙翰” ,题作《酸道人选诗图题后》,署名“万木森森一草堂” 。
17.《题邱菽园看云图》
所谓“看云图” ,是一幅国画,画中一人仰首看云。
18.《与梁铁君在星坡追话梧州旧游》
1894年,康有为在梧州与时任林全大江公堂盐务堂总之同学梁铁君相遇,后梁铁君在广州追随康有为,参加维新运动。
19.《菽园以书告译天演论者得奇女子慕而嫁之亡人闻之忘其忧患以国事郁郁久
矣今日轩渠可愈肝疾写寄天演斋主邱菽园》
“译天演论者” 即严复,至于是否有奇女子“慕而嫁之” ,则不得而知。康有为认为“轩渠”( 笑话) 可以医治肝疾,这种笑话说来对逃亡在外之人没有意义。邱菽园称自己书房为观天演斋,因此又号“观天演斋主” 。
20.《皇上三十万寿时大乱京津消息多绝幸圣躬无恙小臣在星坡与梁尔煦汤叡设
香案龙牌望阙叩祝时邱炜萲鼓舞星坡人全市祝寿极闹前此未有也恭记》
诗题中之“梁尔煦” 即梁铁君,“汤叡” 即汤觉顿。1900年7月24日(阴历六月二十八日) 为光绪帝三十岁生日,邱菽园为了保皇,发起恭祝万寿之祝嘏活动,以制造声势。此诗即当日所作。
本诗原载1900年9月21日《天南新报》“诗章附录” ,原题为《六月万寿与梁黄邱力林徐陈汤诸子望阙口占》,署名“更生” 。诗句“三载房州书帝在”,原作” “三载房州懽帝在” 。原题中之姓氏人名依序为梁(梁铁君) 、黄(黄乃裳) 、邱(邱菽园) 、力(力钧) 、林(林文庆) 、徐(徐季钧) 、陈(陈亦奇) 、汤(汤觉顿) 。同日邱菽园和作一首《万寿庆典》,诗作:“翘首神京百日阴,讴歌犹系旅民心。即今万寿称同庆,见证群雄戴更深。孝治官家信浚井,风流巨庶自挥琴。诸贽托命中原主,愿祝中天复旦临。”
21.《看虎丘寒山寺影画触旧游》
此题乃观看旧照之作。
《大庇阁诗集》丹将敦诗作题解
1.《七月偕铁君及家人从者居丹将敦灯塔》
1900年7月26日,瑞天咸派船将康有为等人送往丹将敦,丹将敦虽在海边,但是涨潮时旋涡处处,退潮时沙滩裸露,轮船无法靠岸,因此极有可能是轮船 开到不远的森美兰州波德申码头,从波德申到丹将敦仅有20公里,沿着海岸南下就到丹将敦。进入丹将敦有一条弯曲小路,两旁杂草丛生,约一两百米路程可到灯 塔。康有为等人住进灯塔底下之员工宿舍(后人称之为白色房子),走出宿舍,前面就是浩瀚的马六甲海峡,对岸是苏门答腊岛。灯塔旁边有一条小径,可达山下沙 滩,由于沙滩随陆岬突出,陆岬两旁尽是茂密树木丛林,地势又高,白日只闻风声蝉鸣,人踪绝迹,从别处无路可到沙滩,因此可说是十分隐蔽。
自本题之后,康有为再也没有提及汤觉顿,可能就在康有为北上丹将敦时,汤觉顿另外乘船北归,潜回国内,参加唐才常起义。
2.《携婉络坐石上口占》
“婉络” 为康有为之妾梁随觉。
3.《暹罗太子为僧坐禅绝世频忧中国见人辄问吾起居》
“暹罗太子” ,即当时暹罗国王拉瑪五世之异母弟,名为浮里士丹箴西,与国王不睦,前往锡兰剃度出家,遁迹空门,不问世事。此人曾留学英国,并曾经在马来亚霹雳为英国殖民地官员。也许就因曾在马来亚当过官,因此向人问起躲藏在马来亚的康有为的情况。
4.《丹岛多奇石拾得百余枚以压归装铁老亦相与拾石自遣》
丹将敦沙滩上有些石头被海水冲刷得光滑明亮。
此诗原载1904年3月9日《槟城新报》“词林摘艳” 。题作《丹岛多奇石拾得百余枚以压归装》,署名“明夷” 。缀集后诗句改动明显,如第一首“割取云霞锦一堆”,原作“割取云霞锦绣堆” ;“丹岛压舟无异物” ,原作“丹岛压舟无一物” 。次首“皑皑白塔压丹霞,大海涛头起怒潮。日日崖滨来拾石,秋风吹浪听萧萧。” ,原作“巍巍花塔压丹霞,大海潮头起怒潮。日夕岩滨来拾石,秋风吹浪听萧萧。”
5.《丹将敦岛古木甚嶙峋题诗其上》
丹将敦是受保护地区,树木高大,树林幽深,长满热带植物。
6.《偕婉络竟日下山拾石弄水晚归上山小憩松下》
此题可见康有为当时的无聊境况,终日与小妾在沙滩上捡拾石头,弄浪玩水,所谓“竟日” 不确,只有退潮时可以下到沙滩。
7.《久不见菽园以诗代书》
1900年8月9日,大通起义失败,秦力山走避日本,后经香港南来新加坡。从1900年9月21日至11月24日,《天南新报》陆续刊登秦力山作品, 此段日子,相信他在新加坡。秦力山到来,透露了康有为扣押大通起义购买军火之邱菽园捐款,据称为二十万元,邱菽园因此开始疏远康有为。本诗以久无邱菽园消 息,附会佛道旁敲侧击,康有为似乎已经有异样感觉,诗中曰“地狱天宫皆净土,华严流转现刹那。如是南华真实境,浩浩天风吹大罗。哀此众生来浊世,烦恼障碍 无拣呵。八千往返亦何厌,与子灵会亦已多。” 秦力山之出现,的确使康有为处于不利地位,也使清朝政府找到一个打击邱菽园发动尊孔保皇之突破口,因此埋下邱菽园与康有为决裂伏线。康同璧《南海康先生年 谱续编》(中华书局 1992)说:“时有秦力山者,恃勇不量力,不受令,先举兵于大通,兵败事泄。” 康同璧此言,宁非有埋怨秦力山南来爆出真相而替康有为遮掩之嫌?
本诗原载1900年10月6日《天南新报》“诗章附刊” ,原题为《星洲闭关赠星洲寓公》,署名“更生” 。第四首“鼠啮犬吠有摇杌” ,“有” 原作“自” 。第五首“更从多难得至乐” ,“至乐” 原作“自乐” 。
8.《七月朔入丹将敦岛居半月而行爱其风景与铁君临行回望不忍去然联军铁舰日
绕岛入中国见之忧惊示铁老》
康有为于1900年7月26日前往丹将敦,8月9日离开迁往槟榔屿,临行之际,看见马六甲海峡上侵华之增援舰队经过,驰往中国,他向梁铁君表示了担忧惊怕。此题所谓“绕岛” 实为经过,因丹将敦非岛。又此诗后注“前即芙蓉屿,可通大陆” ,芙蓉屿实为芙蓉镇,在森美兰州,今为森美兰州首府,马来名为Serembam,本来就在大陆,距丹将敦约20公里。
《大庇阁诗集》槟榔屿诗作题解
1.《七月望英总督亚历山大以轮船来迎同往槟榔屿即馆吾于督署日同游公园看花
听泉供帐甚盛志感》
1900年8月9日,海峡殖民地总督瑞天咸将康有为送往槟榔屿,安顿在槟榔屿总督行辕,即他所谓“大庇阁” 。根据诗题,瑞天咸曾招待他游览槟榔屿公园,诗曰:“牙旗十丈角悲鸣,帐幕垂垂拥卫兵” ,“倚船对月同茶话,游园看花并马行” ,或许就是一次园游会,康有为适逢其会,顺便参加。
此诗原载1910年7月19日《总汇新报》 “文苑” ,无署名。诗题中少一“吾” 字。诗中原有二注,一为“日以印兵二十人为我护卫” ;一为“供我饮食劳议院费甚多吾受其适馆供帐而辞其授餐焉” 。
2.《自星坡移居槟榔屿京师大乱乘舆出狩起师勤王北望感怀十三首》
1900年8月14日,慈禧太后挟带光绪帝逃亡西安,16日联军部队攻进北京城。此时康有为已从丹将敦迁往槟榔屿,闻讯感怀而作。
3.《北难日急江南来归联合五省义士兴师勤王将用日本挟藩之策先行武昌事败七
月十八日门人唐才常殉难汉口烈士林圭等死者三十八人祭之哀怆心肺》
本诗原载1900年9月17日《天南新报》“词人妙翰” ,题作《闻汉口之难哭唐黻臣》,署名“更生” 。集缀后诗句稍有修改,例如第四首“血痕沾老泪,洒涕告三军” 原为“囗囗仇必报,涕泣告三军” 。
4.《闻邱菽园居士欲为政变说部诗以速之》
此诗原载1900年10月5日《天南新报》“诗章附录” ,时秦力山已在新加坡,此诗之作当是康有为尚住在新加坡时,听邱菽园提起打算创作有关戊戌政变小说,后来补作寄给邱菽园。
5.《闻张之洞购捕菽园以三万金思昔捕狐狸豺图寄菽园》
张之洞负责对付海外保皇运动,他放出风声要逮捕邱菽园在福建海澄的族人,制造邱菽园是汉口自力会副龙头的假相,再通过两广总督责成新加坡总领事罗忠尧对邱菽园施加压力。当时并无“购捕菽园以三万金” 之明文,而且康有为此题也说“闻” 而已,反而是邱菽园对康有为的不满让清政府找到瓦解尊孔保皇运动的机会,最终使邱菽园发表声明,与康有为划清界限,并且投降清廷,认罪赔款。康同璧《南海康先生年谱续编》对邱菽园与康有为交恶以及背叛行为无一字述及,想是为了要把康有为这段尴尬的历史忽略过去。
6.《菽园寄示哭唐烈士才常诗稿指血作点惨淡模糊如目睹汉难志士哀哉至矣》
此诗原题为《大岛君以哭唐烈士诗稿寄来指血作点狼藉模糊如目睹汉难志士之感至矣为题一绝》,刊于1900年11月8日《天南新报》“词章杂录”。“大岛” 为邱菽园进行保皇运动之化名,亦作“大岛次郎” 、“大岛翼次郎” 、“大岛逆次郎” ,一些有关自力会的资料提及康有为与邱菽园通信时称“岛” ,就是这些化名的简称,与星岛、岛主、星洲寓公毫无关系。邱菽园的诗作也在同一天刊出,即《挽唐烈士一首》,署名“啰贡” ,诗作:“世界本无生,仁者本无死。了了生死中,吾爱唐烈士。求死以存仁,救生惟达旨。不舍有如斯,长流汉江水!” 邱菽园以指血沾染诗稿,寄给时在槟榔屿的康有为,用意何在?不言而喻,让康有为看看血的代价。
7.《阅报闻禁中皆成茂草矣》
1900年8月16日,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大掠三天,烧杀抢夺,紫禁城与民间皆遭祸殃。
8.《庚子八月五日阅报录京变事》
庚子八月五日为1900年8月29日,时侵略军占领北京已近半个月。
9.《闻祭酒王懿荣熙元吉甫编修寿富殉节皆故人也感而赋之》
王懿荣,国子监祭酒,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投井自杀;寿富,翰林院编修,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投缳自尽。
10.《槟榔屿偕铁君四更踏月步游公囿长林清薄杂于月影中光景佳绝》
本诗题之“公囿” ,应该是“公园”之误。由于诗题称“四更踏月步游” ,此处公园,疑为大庇阁内之花园。
此诗原载1904年3月9日《槟城新报》 “词林摘艳” ,署名“明夷”。诗题中之“偕” 字原作“与” 。又诗句“夹路树阴花影满,沿溪踏月水澌澌” 原作“夹路树阴花欲满,疏灯残月水澌澌” 。
11.《戊戌筑园花埭仅移家数月而被籍没吾尚未见也铁君諙曾两到今为斗蟀场矣》
“花埭” 又称“花地” ,原为省城广州芳村游览赏花之地,有“大通烟雨”之称,为羊城八景之一,康有为于此建设住宅。康有为于《上海愚园路游存庐落成赋诸公》诗注称此园“吾以丁酉(1897) 筑别墅于花地,亦被封,后拨还。” 此诗题说“戊戌筑园花埭” ,则戊戌年(1898)应该是落成之年,而非建筑之年。
12.《京破后狱囚皆放闻徐子靖侍郎即奉赦免喜倒泪下》
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进攻北京,8月16日,城破,联军占领北京,纵兵烧杀抢掠三天,狱中囚徒皆释放,徐子靖于此时得释。
13.《戊戌春花地筑室成吾留京师未一归见而八月籍没矣住者无住无住而住只有
随顺非力能为今京师又破士夫无家但吾先之耳感赋》
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九月) 十一日封吾花埭之屋。” 他虽然没有住过此屋,可是诗中的描述,说明他曾经为此屋花了不少心血,因此念念不忘。
此诗原载1900年11月9日《天南新报》“词章杂录” ,原题为《花埭筑室成吾留京师未一归见而籍没矣今京师又破士夫无家但吾先之耳》,署名“万木草堂主人” 。
14.《闻邱仙根工部归里与黄公度京卿各争诗雄文人结习别开蛮触以诗问讯且调之》
此诗原载1900年11月10日《天南新报》“词章杂录” ,题为《闻仙根工部归里与某京卿各争诗雄致不睦文人结习别开蛮触国亡矣尚如此二君皆吾至交以诗问讯且调之》,署名“明夷子” 。黄遵宪曾经担任驻海峡殖民地总领事(1891-1894) ,丘逢甲曾经南来马来亚(1900),两人“各争诗雄” 事,不见文坛史料记 载,不知康有为是何根据?
15.《槟榔屿公园有飞瀑铁君寻得日与同游自去国避地不见泉瀑久矣》
“槟榔屿公园” 即槟城植物园,华人俗称“红毛花园” ,在升旗山西北山麓333公尺处。此园处于山谷,旁有一400公尺山峰,瀑布从山腰直泄而下,声如响雷,故又有“瀑布花园” 之称,华人称此瀑布为“石流水”。此题称“铁君寻得日与同游” ,可见康有为并非一直藏身在大庇阁中。另,槟城东北鹤山之极乐寺有1900年6月康有为“勿忘故国” 刻石,亦可作为明证。
16.《槟屿漫行遇西人元日感叹》
西人元日为1901年1月1日。
17.《槟屿庚子除夕》
庚子除夕为1901年2月18日。
18.《辛丑元日槟屿督署大庇阁上望阙行礼见云气成龙口占》
辛丑元日为1901年2月19日。
19.《辛丑花朝日读十五年前花埭看牡丹词》
“花朝” 在中国有不同日期,包括农历二月初二、二月十二、二月十五,康有为是广东人,应以广东的花朝即二月十二为准,“辛丑花朝” 为1900年3月2日。根据此题,十五年前,康有为还未在花埭建园,“花埭” 原先是广州人赏花之地。
20.《八股废矣寓槟屿督署有印度卫兵廿人守护朝夕传呼惊入晓梦犹以童子试八
股场闻鼓角时也结习未尽患难犹如此人之所遇所学积久成因亦可推矣》
英国人在殖民地时代,军警夜间换岗,监狱提禁犯人,皆有大声传呼习惯,藉此警戒周围。此为康有为之童子试考场联想。
21.《辛丑二日偶披棋局见于铁君旧联句再题一诗》
“辛丑二日” 不知何日。本诗对保皇仍深具幻想。
22.《八月再题棋局》
此题以中国局势喻为残局。
23.《槟岛避地典衣物尽》
英国人对康有为“供帐甚盛”( 见前诗题) ,督署中不愁吃住,怎会“避地典衣物尽” ?诗中说“钗环质尽佐军资,春衣典库空相忆,久经籍没本无有,畀是区区更何惜!东坡黄州日百钱,吾今甚愧费千亿。” 康有为是否将妻妾钗环典质以充军资,没有证据。但是其中透露了自己花费了许多捐款而感到愧疚。他作此诗,一面喊穷,一面解释捐款去向,是否向新加坡的邱菽园婉转解释,极有可能。����
24.《槟榔屿英节署前道遍植大树似榕经年皆花时时换叶花在树顶黄细如繖花时
望如黄云惟一日即落吾席地其下花满襟袖遍地皆黄可惜光景太短名为一日黄》
此树乃青龙木,也称印度檀木,学名Pterocarpus Indicus,每年四月开花,花细小而满树密布,花为金黄色,略有香味,迎风迅落,一二日即谢。其树可长至五六丈高,但无气根,与榕树差别极大。
25.《槟屿有花马拉语名为布牙侧甚绿叶如剑一枝直上千花团合九层分布如夜合
而大朵皆下垂色白如团雪望之如白塔玉楼亦如旌节英督署前有二株开时雪光
玉色吾每日玩其下名曰旌节花》
“马拉语” 即马来语。马来人俗称此花为人形花(Bunga Jisim) ,实为龙舌兰,学名Agava Americana Linn, 其叶剑形,花茎高于一人,花穗成多层状,康有为未曾见之,故诧异甚。另,剑麻外形与花,皆与龙舌兰相似,惟叶较硬。
26.《槟榔屿大庇阁阅报》
此诗内容不关阅报,而是观景,似另有所指。
27.《槟屿节楼床前对山每朝暾既上小婢开门苍绿溢目得意如在罗浮匡庐间也》
“小婢” 为督署之女佣。
此诗原载1904年3月9日《槟城新报》“词林摘艳” ,署名“明夷”。
28.《喜健曾孙周晬寄同薇女并示张夫人》
此诗乃康有为外长孙,麦仲华与康同薇之子麦健周岁时所作。张夫人即康有为妻张云珠。因康有为母劳夫人健在,故此称麦健为曾孙。时康同薇、张夫人皆在香港。
29.《己亥九日由加拿大还港假道日本日人受伪政府托有违言前内务大臣品川弥
二郎子爵以死力争于其舅山县有朋侯时为相也乃于神户上岸警吏接送至马关
而还品川子为犬儒吉田松阴高弟以松阴先生比余今闻长逝追思箴规救助之德
为之泫然》
1899年10月,康有为自加拿大返香港,途径日本,因清政府照会日本,几乎被捕,后经日本友人品川弥二郎通过其舅内阁首相山县有朋之助,幸免于难,并将之护送至马关。此为悼念品川逝世之作。
30.《即事有感》(时苦蚊)
据诗句“海枯阅到灰飞尽,花落花开付阿谁?” ,“炉火冲天丹未就,蚊虫下界扰何多?” 诗注所谓“苦蚊” 疑是指外来压力。
31.《避地槟榔屿不出日诵杜诗消遣》
康有为诵杜诗,以诗史自喻。
32.《光绪二十七年六月二十八日在槟榔屿英督署大庇阁望阙恭祝万寿》
时为1901年7月13日。
33.《邱菽园孝廉刻朱九江先生论史口说书成见赐赋谢》(此乃学者闻讲义时仓卒
录文词尚待润色然大义可窥一斑也)
《九江先生论史口说》,邱菽园校刻,1900年出版,有邱菽园序。九江先生,即康有为老师朱次琦,此书乃邱菽园根据朱次琦弟子笔记刊刻,原稿得之于南海佛山谭姓之人,内容为朱次琦讲授前、后《汉书》与《三国志》之笔录,故称“论史口说” 。邱菽园序说“今炜萲(菽园原名)复因之校焉,刻焉,亦犹夫扶植纲常之义云。” ,“故炜萲之急谋校刻此书,或疑其必有所以也,谓其与时事有关耳。”,其实邱菽园刊刻此书,是为了当成与康有为之见面礼,当时他急于与康有为靠拢,可见一般。
34.《槟榔屿冬晚望景物》
望景生情,叹与南蛮为伍之作。
35.《庚子七月居槟屿督署今义辛丑六月手种藤已花矣》
感叹枯坐大庇阁之作。
36.《槟屿督署秋风独坐杂作》
康有为于大庇阁中随意之作。
此诗原载1904年3月9日《槟城新报》“词林摘艳” 。诗题原作《槟屿督署秋风独坐》,署名“明夷” 。《大庇阁诗集》诗句略有改动,如“黑奴骑得白牛来” ,原作“黑奴骑得白牛归” 。
37.《赠邱菽园以焚余楞伽经》
自秦力山到来南洋,邱菽园疏远了康有为,1901年3月9日,邱菽园向清政府表示悔意,康有为陷入困境,10月22日,邱菽园发表《论康有为》,康有 为完全陷于孤立,只好在11月离开,前往印度大吉岭。康有为在离开之前,作此诗寄给邱菽园,并附送一本焚烧过的《楞伽经》。这本经书,虽然他说:“书三百 箧被秦焚,此是焚余敝帚珍” ,相信这不是从被籍没的云衢书屋或二万卷书楼被焚书中抢出者,而是故意将经书烧了一小部分,以示残存。
邱菽园与康有为决裂,原因就在购买军火的捐款下落不明,当时南洋华侨都相信款项被康有为私吞,这也是后来新、马各报纸不断攻击康有为的口实。康有为有 无吞没捐款,他本人当然不会谈及此事,可是我们注意他后来在瑞士购买小岛,在巴西投资房地产,以及后来在澳门、上海、青岛添置房产,一个逃难逋臣,何来大 把钱财?也是值得思究。康有为以焚余之经书赠给邱菽园,而且又是赠以强调“虚妄唯识系” ,“真常唯心系” 的《楞伽经》,寓意对方指责不全。其诗曰:“闻狮子吼证如如” ,“付君心印一时闻” ,则是坚决否认贪渎之事。康有为以焚余经书表达自己清白,说明了他是一个心机缜密之人,然而因小节而见大体,两人关系破裂,马来亚尊孔保皇运动因此而被清 政府消灭,后人评价他与邱菽园的关系时,贪渎之事是不能忽略的因素。
38.《闻和议成而东三省别有密约割与俄各直省人士纷纷力争》
1900年12月22日,英、德、奥、日、俄、法、意、美、比、荷、西、十一国公使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十二条》,清政府接受议和。与此同时,沙俄加紧军事侵略与政治勒索,其目的是侵占东三省,因此时人纷纷猜测清政府与沙俄定有密约。
39.《四月同璧女来槟侍膳因与联句》
康同璧《南海先生年谱续编》:“四月,先君经戊戌、庚子之难,积忧多病,同璧在香港,闻讯特来侍膳。”
40.《庚子七月十五日泊丹将敦泛轮来庇今日又辛丑七月十五已经年矣追思壬寅
七月望在印度癸卯七月望在爪哇甲辰七月望在那威乙已纽约丙午在意之美兰
那丁未在瑞典戊申在瑞士己酉复归槟屿庚戌过丹将敦到星坡再读之俛仰陈迹
益兴怀也》
此题后称“庚戌过丹将敦到星坡” ,“庚戌” 为1910年,则此诗是第四次来马来亚之作,误置于此,与第二次来马来亚诗作混肴。
41.《借居槟榔屿绝顶英督署避暑山趾至巅十余里磴道单盘兵垒环之俯瞰山海花
木深閟嘘吸云气自奔亡后居此最适矣》
槟榔屿升旗山顶高度807公尺,上有英国殖民地官员别墅,即康有为第二次居住的地方。当升旗山缆车还未建成时,通往山顶是盘山道路,进口在亚逸依淡(Ayer Itam), 蜿蜒十余英里。另在半山“红毛花园” 之月门,有径道可以登上山顶,即诗题中之“磴道” 。康有为于1903年7月23日从大吉岭回返槟榔屿,英国人安排他住进升旗山顶之别墅,而非先前在平地上之总督行辕大庇阁。《大庇阁诗集》自此题之后,多为升旗山别墅之作。
42.《槟屿月夜倚栏》
逃海思国之作。
43.《忧患既多头风时发辄奏自鸣琴钟自加拿大袅花威士购来者袅花埠花园楼阁高迥追思惘然》
此题称自加拿大购自鸣钟,则为第二次来马来亚离开后赴欧美再返回之作,亦与升旗山无关,误置于此。“加拿大袅花威士” 可能是美国纽奧連斯(New Orleans) 之误。
44.《槟榔屿放歌行》
郁闷之作。
45.《中秋夜槟榔屿绝顶英督别墅步月四首(婉姬与同璧女侍游)
此年中秋为1903年10月5日。
46.《漫行槟榔屿山顶群山深迤大木垂藤碍路幽绝采花以归》
升旗山顶可见深谷密林,古木荫翳,攀藤绕树,林封路绝,无法进入。
47.《补撰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草堂旧注已焚失出亡后自庚子十一月朔冬至始业
卒辛丑六月二十日注成于槟榔屿英督署之大庇阁凡百九十七日书成题之》
此题注明“辛丑六月二十日注成于槟榔屿英督署之大庇阁” ,则乃第一次到槟榔屿之作,编集时误置于此。
48.《八月假绝顶臬司别墅与婉络同璧联句》
三人所咏为寓升旗山臬司别墅愉快心情。
49.《槟屿绝顶假居臬司别墅卧室窗临山海顾而乐之》(戊申再到已改矣)
诗注“戊申”为1908年,此年康有为游罢欧美返回槟榔屿,并迎其母,居于弟子王公裕(觉任)家,即所谓“南兰堂”。本题仍在升旗山所作,诗注乃后来附上。升旗山顶可见群山重叠,远眺海面,小屿列布,海天无际。
50.《槟屿山顶纵游》
据次首“山居七日了无事” 句,可知居升旗山已七日。
51.《张夫人生日醉吟以寄》
诗曰:“香雾清辉隔两年” ,可知夫妻分别已两年。
52.《槟榔屿顶夜看云》
升旗山清晨云雾袅绕,茫茫云海,笼罩四周。天气放晴,沧海蓝天,海阔天空。皎月当空,云雾翻腾,如巨浪汹涌,山峦林木,回荡白气,月光下照,聚散倏忽。此诗乃康有为月夜观云之作。
53.《哭军机陈次亮郎中》
陈次亮,即陈炽,任职军机处,维新运动积极推动者,骨干人物。变法失败后,1900年6月9日郁愤而死。此题应该是作于新加坡或丹将敦,而非槟榔屿。
54.《六哀诗》(戊戌之秋维新启难尧台幽囚钓党起狱四新参杨锐叔峤刘光地裴村
谭嗣同复生林旭暾谷御史杨深秀漪川及季弟广仁幼博不谳遂戳天下冤之海外
志士至岁为设祭停工持服盖中国新旧存亡所关也六烈士者非亡人之友弟子则
亡人之肺腑骨肉流离绝域呕血痛心两年执笔哀不成文辛丑八月十三日奠酒于
槟榔屿绝顶成五烈士诗海波沸起愁风飙来哀纪亡弟卒不成声盖三年矣后补成
之)
此题包括六首,即《故山东道监察御史闻喜杨公深秀》、《故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预新政候补知府谭君嗣同》、《故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预新政内阁中书林君 旭》、《故四品卿军机章京参预新政内阁侍读杨君锐》、《故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预新政刑部主事刘君光地》、《故候选主事亡弟广仁》(壬寅八月十三日在大吉岭 补作附录于此) 。
前五首作于“辛丑八月十三日” 即1901年9月25日,地点为槟榔屿升旗山,最后一首作于“壬寅八月十三日” ,即1902年9月14日,地点为印度大吉岭。其悼康广仁之作较迟之原因,即序文所说“诗海波沸起,愁风飙来,哀纪亡弟,卒不成声,盖三年矣,后补成之。”��
55.《喜闻李苾园尚书赦归》
李苾园,礼部尚书,维新运动积极推动者,大力推荐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戊戌政变后,以大逆不道罪充军新疆,1901年赦归。
56.《喜闻李苾园尚书新疆赦归》(前二诗失稿李公索诗补作又失未寄今并录存以
记怀旧之思云尔)
前题二诗乃因寄此诗而补作。
《联合早报》 - 邱菽园是文人报人也是文化推手 (2014-03-09)
《联合早报》- 指月痴禅 (2017-02-27)
http://www.zaobao.com.sg/news/fukan/mini-columns/story20170227-729614
诗文有情,参禅无心,一提一放,纠缠或解脱,全在心念之间。他自号“痴禅”,或许就是借以自嘲自警、自处自解吧。
有缘参与同济医院150年纪念文集工作,协助整理院内旧藏文件,在一本早年往来信函册里,发现两件本地名士邱菽园亲笔信笺。
邱菽园是新加坡唯一考中举人的传奇文人,曾赴北京应考,22岁回新继承父业。少年富商,诗酒风流,满腔热血,与林文庆等人创办《天南新报》,支持维新变法,失败后又为资助康有为起兵“勤王”消耗巨资。出版多部诗文集,被誉为“南洋才子”、“南国诗宗”。
这些年来,有幸三度接触邱菽园文物,最早是1985年,在《联合晚报》与同事韩山元、李永乐等,到邱菽园外孙王清建先生家中,整理大批邱氏书信手稿与名人字画,在晚报《大特写》系列报道,为本地报章第一次全面介绍邱菽园,备受各界注意。
2013年,国家图书馆举行“邱菽园诗文展”,展出大量印章、诗文手稿与部分文献,展前曾应邀协助王先生为展品保险估价。
没想到在同济医院里,竟然又“遇见”邱菽园亲笔信。
两件毛笔信的日期,同为1932年6月12日,都写在印有“星洲南洋漳州十属会馆”的信笺上,当时邱氏为该会秘书。
信笺一为当天会议签到后,因“体中抽痛,不耐久坐”而向主席报告退席的请假信。另一件为推荐信,全文如下:
“迳启者,兹本席依据向章,介绍素做公益及慈善之知友一位,参加本届董事之列,提出姓名,具如后文,敬请众鉴为荷。
僧痴禅,福建晋江人,57岁,城隍庙主僧,现佛教会长及怀德学校董事。
右致 同济医院董事
新任董事丘菽园(钤印)”
查阅该届及其后数届同济医院董事团名单,“僧痴禅”并未列名,显然董事会没有接受推荐。
这位“僧痴禅”,就是创办丹戎巴葛柏城街都城隍庙的瑞于法师。一般均记录他生于1867年,1953去世;据此信笺所写的岁数推算,则其生年应改为1875年。
瑞于法师,福建晋江人,俗名黄杏村,自号痴禅。世代书香,年轻就考中秀才,20岁在漳州龙溪南山寺出家,礼卧云禅师为师,潜心佛理。虽然该寺院属于禅宗支系临济宗喝云派(广洽法师即属此派),但据说瑞于对与净土宗渊源甚深的天台宗佛理颇有心得。
他1900年前后南来,在槟城极乐寺菩提佛院任教,1904年左右来到新加坡。初到人地生疏,因精通易学,曾在丹戎巴葛设摊路旁,为人卜卦。后来受邀担任凤山寺住持。
释瑞于诗文俱佳,据说邱菽园就是闻名到路摊找他,成为方外知交,并于1905年资助他创建都城隍庙,以供清修,仍继续兼任凤山寺住持,1934年为佛教居士林筹备委员之一。
都城隍庙建成后,瑞于、邱菽园等人常在庙内迄今犹存的大榕树下雅集诗会,为当时文人雅士聚会场所。
瑞于法师为佛僧,却创办属于道教的都城隍庙,因为中国民间信仰与中国文化一样善于融合,所谓佛道一家之说,说明本土与外来两大宗教互相渗透与融合的普遍性。传承自中国的城隍信仰,在城乡的流传过程中,早已具备佛、道属性,并在实际生活中为二教所接受。在本地,神佛同庙现象甚为普遍,如瑞于主持的都城隍庙,主祀城隍,亦供奉地藏菩萨。
据学者研究,城隍信仰在本地,有佛教化和道教化两种发展。
著名的韭菜芭城隍庙及其分炉庙杨桃园城隍庙,为道教化的代表,庆典仪式全由道士主持,以道教科仪进行。佛教化的代表则有双林寺所管理的双林城隍庙,以及瑞于法师创办的都城隍庙,庆典仪式由佛教僧人主持,依佛教仪式进行。
瑞于当年创办都城隍庙,当有应合民间“市场需求”的现实考量,以及佛教普济众生的人间理念,但身为文士出家,参禅诗文,仍是他精神生活的重要世界。
诗文有情,参禅无心,一提一放,纠缠或解脱,全在心念之间。他自号“痴禅”,佛家原有“愚痴禅”之说,乃斥禅者滥参禅门、不得宗旨的迷病现象,瑞于以此自号,或许就是借以自嘲自警、自处自解吧。
邱菽园和瑞于,僧俗知交,正是邱菽园晚年转入参禅静修之时。他创作大量禅诗,其中与痴禅法师的唱和诗不下20首,甚至1941年他去世前写赠瑞于的最后一首诗,也是自道修持心得的禅诗。
1933年中秋,邱菽园夜访瑞于,月下谈禅,写了一首诗偈,题为《癸酉中秋夜过于公净室谈禅遂成此偈》,诗中“以指指月月非指,就月言禅禅非禅”二句,禅思透窍,妙境圆通,是痴是禅,或许尽在其中吧。
《联合早报》 - 邱菽园的戏剧人生 (2019-05-30)
风度 - 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百年风雅
https://mp.weixin.qq.com/s/flRihafUAO228G9hRxYNmQ
听,一场春雨一首诗
https://mp.weixin.qq.com/s/74eR8DWBadO05b0EeQI11w
每日头条 - 晚清诗人眼中的新加坡
https://kknews.cc/zh-sg/culture/634exxm.html
我们通常是通过史料文献来了解过去的新加坡,尤其十九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下劳工风潮般涌入南洋,满清政府派驻官员处理侨务,时有笔本记载,偶以诗句形式传世,让今人得以从中了解当时的风土人情,并丰富我们文化遗产与文学鉴赏的情趣。其中较为引起关注的有著名晚清外交家黄遵宪(1848~1905年)写的《新加坡杂诗十二首》,内容多姿多彩极具南洋风味,如马来古国割让疆土,英殖民地统治野心,当地华巫印各族生活情形,各己独特语言,衣装,饮食,榴莲,胡椒,香蕉,锡矿等等详尽描写,作为外交官的职责诗句也不免有感国人缺乏高瞻远瞩的精神。黄遵宪另著有《番客篇》长诗,二千三百多字,描写在南洋参加华侨富商婚礼,从门庭,陈设,嫁妆,服饰,宾客,新人,一直写到迎亲,交拜,宴会,傀儡戏,博弈,又写到更阑酒散后的娓娓而谈,细致周详,直似汉赋。
笔者着笔写这篇文字,尝试另辟新径,从晚清政商文人之‘经世之心与文人风雅’的诗作,对当时Singapore有称星架坡或石坡或星洲的描述与抒怀,来回味那段历史沙尘里远去的背影旧貌。
(一)王芝写于1866年的《晚泊星架坡》
晚清文人王芝著有《缅甸竹枝词》以竹枝词“轻松打油”的方式描写异地景物风土人情,又著《海客日譚》一书内有《晚泊星架坡》诗,是较早描写新加坡的诗词,他把Singapore音译为星架坡,诗云:
雨山中断一帆拖,春树斜阳星架坡;满壑烟云藏墨豹,层峦灯火点青螺。
魑魈狡黠含沙毒,鱼鸟贪馋近市多。潮狭海风催月上,鲸声蟾影壮诗魔。
诗作的大意是写:帆船因雨势和海上屿山拖延了航程,在暮云春树与临水斜阳的情景中到达了新加坡。只见岸上壑沟宅舍弥漫着晚炊炭烟,整个岛屿有若层叠山峦灯火衬托下的青螺。这里盛产状似魑魈鬼怪而且狡黠会喷沙的虾蟹,鱼产禽鸟因贪馋容易被捕获故而市场上特别多。急涨潮水狭带着海风催促着月亮跃升而起,巨鲸般轮船鸣号声中之高悬银色月影大大引发了我的诗绪。
(二)黄景棠写于1879年《自香港登程至星洲四首》
黄景棠(1870~1915年前后),广东新宁(今台山市)人,是近代有民主思想、有远见的爱国企业家,著有《倚剑楼诗草》。他父亲黄福是位侨商,故而其青少年时期是在新马度过。1879年他写了《自香港登程至星洲四首》,谨摘录两首如下:
《其一》
插江遥至海山青,时至风云出万灵(1)。东道久悬孺子榻,南天光接老人星。
冠裳礼失难求野(2),草木膏浓渐洗腥。欲写蛮荒珍怪录,抠衣还学鲤趋庭。
诗作备有原注:(1)星洲开埠六十年,而政治井然,旅人归之如适乐土,今更扩其商务,无美不臻,余别此十年,不料其蒸蒸日上之至于此也。(2)埠中华人习于自便,装饰皆短衣窄袖,不中不西。偶有小帽长衣指为抽手客自中华来者,殊可笑也。
诗句大意是写:尖峭挺拔的岛屿穿插海中且蔓延赴远到水青至深处,那是风云变易无常局势下众生灵生活的地方。东道主礼贤下士招呼客人的高迈风范,如同正南方天际显现的恒亮吉祥老人星(Canopus)。在上层社会礼乐崩坏的时候可到民间去寻求礼乐文化那里有丰厚的道德积淀,常备用的青草药膏是一种外敷药可洗去腥味专治湿疹手足癣蚊虫叮咬。我想拟写记录这蛮荒地的奇珍异怪,但还得提起衣服前襟恭敬迎趋接受教诲。
《其二》:
山水重寻旧钓游,椰林风物不曾秋。衣冠上国无三宝,瀛海奇闻更九州。
赤野渐成平等路(1),黄人多署富民侯(2)。我来大有沧桑感,斜对西风拭剑钩。
诗句备有原注:(1)英人人人有自治之权,故旅此者熟悉英律,亦得与英人同享幸福。(2)华人善于经商,以南洋各岛为最,故华人宫室车马比西人尤为华丽。
诗句的大意是:走遍山山水水寻找垂钓旧游地,这里遍野椰林常年是夏不曾入秋。衣冠上国的礼仪之邦没有佛法僧三宝,九州之外惊奇听闻更有一个瀛海。酷热干旱的田野如今是人人平等可行之路,安天下富百姓的高官多是黄皮肤。我感到不胜唏嘘莫名感慨,迎着凛冽的西风扬眉抚剑在想几时自己的国家也可有一番大作为。
诗句反映两个世纪之交时,新加坡经济发展与当地华人的生活状况,对自己在新加坡经营成功和地位提高感到满意和自豪,但感慨中国国内情况的腐败与衰落。
(三)郑观应写于1883年的南洋诗
郑观应(1842年─1921年)祖籍广东香山县,是中国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揭开民主与科学序幕的启蒙思想家,也是实业家、教育家、文学家、慈善家和热忱的爱国者。著有《盛世危言》和诗词一千多首。
1883年,郑观应在写给李鸿章的奏章中,首先使用了“华侨”一词。到了1904年,清政府外务部又在一份奏请在海外设置领事馆的折子里提到:“在海外设领事,经费支出无多,而华侨受益甚大”,从此以后“华侨”这称呼便普遍成为寄居海外的中国人的一种专称。
1883年10月,李鸿章擢升郑观应为轮船招商局总办。1884年中法战争时,郑观应曾往暹罗、西贡、新加坡等地调查了解敌情,逐一绘图贴说。这首诗应该是写于当时。
势扼南洋九道分,石坡高下遍芳芸,层峦耸翠藏朱阁,瀑布悬崖界白云。
树盛槟榔称乐土,民多闽粤各联群,中华若早筹先箸,守此何愁靖海氛。
诗句大意是说:扼守南洋咽喉的有南海九段线,石坡这地方遍地芳菲,高低迭起的山峦翠林掩遮着朱红楼台,还有瀑布飞流漂浮陡峭悬崖的白云。这里盛产槟榔树是人间乐土,集聚的居民多是来自闽粤,中国如果早作运筹帷幄,驻守此地何愁海盗作乱。
诗作第二句提到‘石坡’包含新加坡和石叻的意思,前者石坡是Singapore简称,后者石叻为Straits音译,也即海峡殖民地(Straits Settlements)的简称,英国在1826-1946年建立含新加坡/马六甲/槟城三个重要港口的殖民地管理体制。
末句提到《靖海氛记》 是一本描写十八世纪末、 十九世纪初华南地区海盗问题的史书, 由清朝袁永纶所撰写。
(四)丘菽园1896年作诗《星洲》
丘菽园(1873-1941年)是清末举人,为维新变法散尽家财,他首创新加坡为“星洲”的别号,沿用影响至今,亦曾被康有为和张叔耐誉为“南国诗宗”,日本史学家田野枯次奉他为清末中国早期革命家,把他与早期的康有为和后期的孙中山并列。邱菽园一生共写了1400多首诗,其后人于1951将他遗下未刊的诗稿汇集《菽园文集》整理出版。邱菽园的“流寓文学”“心属故地、兼照两地以及华文本土化”的特点和个案,为新加坡早期文学赋予历史的意义和价值。作为中华文化南洋传播的杰出代表,拥有对祖国赤诚与忠贞之心,在侨界树立了一个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的成功标杆,建立了侨界的文学联系。
光绪廿一年(1895)他赴北京参加会试落第,遂绝意仕途。翌年父逝,返南洋继承家业, 这一年他以星洲为新加坡的别名,题写第一首《星洲诗》:
连山断处见星洲,落日帆樯万舶收。赤道南环分北极,怒涛西下卷东流。
江天锁钥通溟渤,蜃蛤妖腥幻市楼。策马铁桥风猎猎,云中鹰隼正凭秋。
诗句大意:连绵屿山断接的地方就是星洲,落日时分万千船舶收起帆樯回到港湾。这里地处赤道分南环北极,汹涌浩瀚的浪涛西卷东流。海天无边无际通往溟渤大洋,眼前显现壮观的海市蜃楼景象。我策马骑过铁桥旗风猎猎飘扬作响,鹰隼正凭借秋高气爽的天气翱翔飞入云端。
诗人借唐朝李绅的‘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以及明代屈大均的“ 舶口东洋接,潮来百里闻。帆樯争落日,岛屿乱浮云”等典故,勾勒出新加坡海港繁华壮观的场面,也描绘了新加坡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海市蜃楼般的盛景。策马飞鹰更展现诗人的豪情壮志。
丘菽园还写有多首星洲诗,譬如《星洲杂感四首》《新加坡地图》《星岛》《自星峡望对峡马来半岛》等等。他在1887 年 12 月 19 日新加坡的《叻报》发文刊登自号星洲寓公,我们可在1899年广州刻本《五百石洞天挥尘》卷二找到这样的一段话:“余常登高阜而望,每当夕阳西匿,明月未升,隔岸帆樯,满山楼阁,忽而繁镫遍缀,芒射于波光树影间者,缭曲回环,蜿蜒绵互,殆不可以数计……岛人尝称新加坡为星加坡,向以为译音之偶异耳,今始后知星字之美,其在斯乎!况是坡也,一岛滢洄,下临无地,混然中处,气象万千,既以星加是坡为之表异,何不以洲名是坡,为即纪实耶,乃号之曰星洲,而以星洲寓公自号。”
据中国华侨时报2018-09-08报道,大型历史人物纪录片《南侨诗宗邱菽园》已在日前举行开机仪式,另计划于2019年6月初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唯目前尚未看到最新消息。
写于2019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