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侨汇的发达时期(1937-41)
中国是以农立国,所以没有大量工业生产品可供输出,以赚取外汇。相反地,国内应用的产品,大部分由外国输入,致使国家经济年年入超,赤字很是惊人。过 去中国的入超,有两大特点,那就是:(一)长期累进的入超。自1864年海关册发行以来,八十六年中仅仅六年是出超的,共二千八百万两,其他八十年都是入 超,且入超额由二百万两增加到1931年的五亿二千四百万两(1931年以后,因无资料可考,不详确数,且因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走私猖獗,确数亦难 稽考);(二)输入品缺乏建设生产的作用。以1931年来说,入口40%以上是制造品,31%左右是食品饮料烟草类。这样的入超,根本是不健全而无出息 的。国人的衣食住行,不但样样需要仰赖外给,且上下风行的走美式的生活,非舶来品不足用,不愿用。一年一年地反映并加速了中国农村破产,工业破产的严重危 急性1。
I. 华侨汇款对中国经济的贡献
但是, 过去百多年来中国还未致发生经济总崩溃的原因,就是靠着海外华侨汇款回国充实国库, 投资生产事业2 及赡养侨眷以资挹注,得以稍资平衡3。我们只要翻一翻过去中国的收支及华侨汇款的统计,就可以知道华侨汇款对中国经济的帮助是何等重大了。
从表一中,可以明显地看出1936年至1938年的侨汇数额且超过入超数额。该期间侨汇对入超的百分比是:1936年为入超的135%,1937年为 260%,1938年为485%,可见其对中国经济的重大贡献。所以有人说:“侨汇是中国的无形输出”,意思就是说海外华侨的汇款回国,就好似中国输出工 业品,农业品换取外汇一样。的确,过去的中国,像一个患贫血症的病人,而且病情已经是相当严重了。那么侨汇可说是救治当时中国的补血针,使国民增加入口货 购买力,有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每当南洋汇款一到,邻舍及诸亲友都羡慕“番银”滚滚而来。但老实说,“一元侨汇一滴血”,这些汇款是华侨们的血汗钱 呢!
表一:中国对外贸易入超数额与华侨汇款对照表(1929-38)
(单位:国币元)
年度
|
对外贸易入超数额
|
华侨汇款数额
|
1929
|
389,643,000
|
280,700,000
|
1930
|
649,432,000
|
106,300,000
|
1931
|
816,413,000
|
190,000,000
|
1932
|
867,191,000
|
320,000,000
|
1933
|
733,739,000
|
300,000,000
|
1934
|
494,451,000
|
250,000,000
|
1935
|
343,402,000
|
260,000,000
|
1936
|
235,803,000
|
320,000,000
|
1937
|
115,130,000
|
300,000,000
|
1938
|
123,558,000
|
600,000,000
|
民国廿六年(1937年)中国奋起抗战,海外华侨以汇款救国作号召,踊跃筹赈,侨汇数目,更是突飞猛进;加以陈嘉庚领导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 会”(简称南侨总会)振臂高呼,吁请华侨出钱救国,帮助中国战费及作救济事业,所以汇款回国的人不可数计。单就民国廿八年(1939年)华侨汇款总数就达 十一万万元,其中义捐约占十分之一。十一万万元的侨汇,按照民国廿八年的国币总换率,约合叻币三万万三千万元。如以此项外汇作为基金,可发行纸币四十四万 万元,除交还侨眷费用外, 作抗战时期全部军费及政费, 尚有余裕4。这样支持抗日时期中国的财政和经济,谁能否认它不是华侨爱国的有力表现?
II. 战前新马侨汇在世界侨汇中所扮演的角色
从1937年下半年起至1941年止,全世界侨汇数额如下:
表二:抗战时期的侨汇数目(1937-41)
(单位:国币元)
年份
|
汇款数额
|
备注
|
1937
(下半年)
|
300,000,000
|
时国币每百元值叻币52元
|
1938
|
600,000,000
|
时国币每百元值叻币44元
|
1939
|
1,100,000,000
|
时国币每百元值叻币22元
|
1940
|
1,500,000,000
|
时国币每百元值叻币15元
|
1941
|
1,800,000,000
|
时国币每百元值叻币12元
|
总计四年半侨汇数额为国币5,300,000,000元(折合叻币1,103,000,000元),每年平均数为1,170,000,000元(约当 叻币245,000,000元)。在这里,星马所占的数额,大约是七分之一5,即是每年167,000,000元(约为叻币35,000,000元)。若 以中国对外贸易入超数目而论,1938年的入超总额是123,558,000元(见表一),则移星马华侨的汇款挹注,尚有余裕。由此可见星马侨汇对于中国 经济的贡献实属不小。这时期的侨汇之所以有辉煌的成绩,除了上文所说的华侨热心捐款支持抗战外,其中最重要因素便是当时新马经济繁荣,华侨对国内钜大投资 (包括矿农、畜牧、贸易以及资助华南各种事业的建设)所致6。
这里,有一点必须说明的是:抗战时期新马侨汇虽然发达,但还不致造成民信业繁盛的原因是因为这时筹赈中国的汇款,多数是由南侨总会通过中国银行转寄国内;部份的家用汇款也经过民信局,但此时国币币值相对稳定,信局盈利不高,所以民信业务还是正常发展。
1 《马来亚侨汇及中马贸易之展望》,页12-13。
2 “中国侨汇问题”:“战前华侨对家乡的投资,重大可言者有潮汕铁路(成于荷印之粤人)、台山新宁铁路(成于美国及英属马来亚之华侨)、汕头自来水厂、电 力公司、火柴厂、冰厂(成于南洋潮汕侨界),公路的铺筑,汽车运输公司之开设,遍绕于汕头、潮州、台山、开平、新会、恩平等地。至于福建方面(如漳州的狭 轨铁路),漳厦铁路、厦门水电及电话公司,厦门也有几家银行,在南闽与漳泉一带,筑公路、开设汽车运输公司等等。”
3 根据厦门一位外国领事估计,1930年代厦门邻近地方有80%的家庭是依赖华侨汇款维持生活的一部份 (《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 页86)。到1942年时,广东开平一地,也有十分之七以上的侨眷靠侨汇渡日(《星洲日报》,22-4-1947)。
4 陈嘉庚,《南侨回忆录》(福州:集美校友会,1950年),页2。
5 《马来亚侨汇及中马贸易之展望》,页6:“星马侨汇占世界侨汇的七分之一,是根据英人卫格尔君著《中国财政》一书某项数字推算者。…”
6 傅子樵,“马来亚侨汇情况”,《南洋商报》,1-1-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