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简称宗乡总会)在1985年12月9日获准注册成立,今年(1995年)刚好进入第十个年头。宗乡总会的成立,是新加坡华人 会馆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过去一百七十多年来,华人会馆一直紧紧地伴随着新华社会发展史。如今,20世纪已臻尾声,华人会馆将成为跨世纪的团体组 织了。历史上没有多少团体组织能够跨世纪的,存在就是价值,就是希望。在这新旧世纪交替之际,作为华人会馆总机构的宗乡总会,该如何总结过去,开创未来, 让存在了一百多年的华人会馆继续在新华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
二、回首来时路
宗乡总会一成立,即让人耳目一新。首届中央理事会(1986/88年)的9位理事,都是新加坡知名的企业家。理事会属下的工作委员会委员,都是一批学 有专长的知识分子。这样的组合,可谓“财雄势厚”;这样的两才(财与才)搭配,在弘扬华族文化,凝聚各界社会力量中显示了独有的功效,出台了一系列丰富多 采的文化活动。根据初步统计,过去十年来宗乡总会的大小活动,约达150多项,归纳起来有以下四大类:
(I)节庆活动
宗乡总会选定了春节、清明、端午、七巧、中元、中秋、重阳、冬至八大华人传统节日作为节庆活动的重点。围绕这些节日推出了各具特色的系列活动,如“春 到河畔迎新年”、“春节装饰比赛”、“中秋节灯笼制作比赛”等。1990年11月及1991年1月,还印制了“八大节日彩旗”与发行“春节印花”。通过这 种形象化的方式,让华族人士在勿忘传统节庆的同时,勿忘华族文化。
(II)文娱演出
以华乐、民歌演唱、舞蹈、诗歌朗诵为主要内容、旨在发扬民族文化。比较大型的演出有“宗乡之夜春节文娱晚会”(1986年2月)、“上海民族乐团演奏会”(1987年11月)、“春之声华乐演奏会”(1990年2月)等等。
(III)学术研讨
如果说上述两项活动的对象是广大的社会人士,那么,学术活动的重点则为学术界和知识分子,有其特定的范围。学术活动包括研讨会、座谈、讲座及一系列电台广播节目。1992年10月更邀请中国学术访问团到访,并举办“互通有无 — 新中学者对东南亚华族研究的合作与交流”座谈会,藉以推广宗乡总会的学术活动。
(IV)出版书刊
宗乡总会的活动,均作了文字记录,以昭示后人。1986年1月,喉舌刊物《源》(季刊)创刊面市。继《源》之后所出版的书刊有:《新加坡华人会馆沿革 史》(历史图片集,1986年3月)、《总会三年》(纪念特刊,1989年1月)、《新加坡会馆书刊目录汇编》(1989年10月)、《新加坡华人:从开 埠到建国》(1994年1月)及《新华历史人物列传》(1995年11月)等。此外,亦成立文史资料中心,作为新华文史的资料库。
从现在起到进入21世纪,只有短短五年的时间了!宗乡总会在各个领域方面的活动,该如何开拓新路,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三、“五化计划”与“三个重新”
1989年1月,在《总会三年》的纪念特刊中,我曾提出华人会馆的现代化问题。当时,我们意识到:自从宗乡总会成立以后,许多会馆在原有的基础上,都 “动”了起来,华人会馆活动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为了配合新的需求,我于是建议华人会馆推行“五化计划”。所谓“五化计划”,指的是:
· 观念现代化
· 管理专业化
· 组织年青化
· 活动多元化
· 体系制度化
这些年来,越来越多会馆认识到管理专业化与组织年青化的重要性。有些会馆在推行“五化计划”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
随着华人会馆的求变革新,宗乡总会更需要有一套新的文化策略,作为今后活动的指导原则。我认为,现在正是宗乡总会进行深入反思、修缮与改进的时刻。也就是说,在新世纪来临前,我们应当进行“三个重新”,那就是:
· 重新定位
· 重新调整
· 重新开拓
试分述之
(I)重新定位
21世纪的宗乡总会在新华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将会如何?它是否还是华人会馆的领导机构?今后活动方向又是怎样呢?
从历史上看,华人会馆在不同历史时期里曾发挥不同的作用:他们排难解纷,维持法纪,各领风骚。早年会馆领导人在新华社会里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有些 还是执新华社会牛耳之领袖人物。然而,物转星移,今日华人会馆的时代背景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华人会馆的社会地位也已不同以往,正确评估自己,明晰所负任 务,是华人会馆之必须。
作为华人会馆的总机构,宗乡总会更需摆好与各会馆之间的关系,加强与各会馆之间的密切配合。既要显现总会的凝聚力与号召力,又要发挥各会馆的积极性,并通过各种方式,以强扶弱,努力鼓励缩短各会馆之间的强弱差距,共同创造华人群体的优秀社会形象。
(II)重新调整
若把宗乡总会比作商家企业,则商家企业的产品(会馆活动)是否为市场(新华社会)所接受,除了产品的质地与包装外(活动内容与表现形式),在很大程度 上取决于商家企业对市场心理与需求的认识(会馆会员与社会人士的反映)。今后宗乡总会要在新华社会举足轻重,就要(一)调整组织结构;(二)调整活动内容 与(三)调整发展方向,以更切合新时代的需要。过去那种“因循苟且”、“因陋就简”的旧观念、旧习尚,应予改变和摒弃。
经过十年的实践,宗乡总会属下的行政组、文化组、学术组、出版组及文史资料组,负责总会各项活动。五组间的职务与活动范围,时常出现重复与架床叠屋的 现象。单从各组的名称上看,除了行政组、出版组外,外界人士很容易混淆其它三个组,不知有何不同。因此从简化行政管理的角度上说,应在明确活动性质、对象 和范围的前提下,重新规划各工作组(有的组可改称,有的组可以解散并入他组),让外界一目了然各组职能,以便更集中有效地发挥有限的人力资源的作用。
在调整活动和方向方面,今后应当“重质不重量”,在形式上要“声势夺人”。有些特色活动(如“春到河畔迎新年”)当刻意保留;有些有意义、有价值的工 作(如以五年时间编撰《新华历史人物列传》)要继续进行。换言之,宗乡总会宁可摒弃搞小型活动的念头,重点地集中精力举办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大型活动, 以见总会的气概,树立作为华人会馆总机构的优秀社会形象。
(III)重新开拓
作为一个总机构,宗乡总会较之其他各华人会馆更具有广泛纳贤条件。在走向21世纪未来日子里,总会如能在管理、拓新上开创独树一帜局面的话,宗乡总会仍可成为最具权威和最强有力的民间华族文化机构。
纳贤或延揽人才为宗乡总会服务,确保宗乡总会工作质量,是一项重要的长期任务。纳贤就必须有一套合理的荐举制度,纳入宗乡总会的人士,也必需符合总会所制定的人才准则。在这方面,目前均付诸阙如。因此,制定合理的荐举制度及制定遴选人才标准,乃宗乡总会当务之急。
目前,宗乡总会正积极物色有更大活动空间的新会所,以利总会更好地开展工作,这是好事。一旦宗乡总会有了新的基地,而又不断注人新血,就能开拓新的活动领域。同时可以逐步加强与世界各国华人组织的联络,相互取经学习,共同进步,扩大宗乡总会的影响力和声誉。
四、结语
过去十年,宗乡总会在新华社会的历史中,为继承和弘扬华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已留下重要的一页。“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步入21世纪的宗乡总会,在活动内容上要“以质见著”,在表现形式上要“推陈出新”。此外,我认为宗乡总会更应:
* 协调各华人会馆活动、使各会馆间强弱差距缩小;
* 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宗旨,使宗乡总会成为民间最高的文化总机构;
* 筹备新活动基地,集中精力举办特色活动、大型活动;
* 完善内部重组,调整发展方针;
* 制定合理荐举制度,延揽人才参与会馆活动,加强总会实力。
综上所述,则21世纪宗乡总会的文化策略,制成图表,大概是这样的:
宗乡总会的一切工作和进步,离不开总会各人士的团结、协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兹际宗乡总会成立十周年,展望未来,我愿与全体志士同仁们一起携手为之奋斗、共进!
摘自《总会十年》(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1995年12月),页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