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8日星期一

《晚晴园与孙中山》历史记录片



  
  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晚晴园管理委员会已成功地摄制了一部《晚晴园与孙中山》的历史记录片(录相带)。这是截至目前为止,唯一单独介绍本地古迹的记录片。这部记录片片长22分钟,有中、英、日语三种版本,现巳公开发售,每盒售价为新币35元。

  晚晴园位于新加坡马里士他路(Balestier Road)旁的大人路(Tai Gin Road)12号。本世纪初期,它原是一名富商金屋藏娇的别墅,后来却成了新马华人社会反清的总机关。一代伟人孙中山曾经在这里策划革命,改变了中国的历史,震撼世界。
  《晚晴园与孙中山》的历史顾问是宗乡总会工委会的学术主任柯木林先生,及南澳阿德烈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颜清湟博士。总会工委会主席兼晚晴园管委会主席蔡 锦淞说,拍摄《晚晴园与孙中山》的目的,是“希望激起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孙中山史实的兴趣,从而发扬孙中山忧国忧民,天下为公的伟大精神。”
  据悉,拍摄这部记录片的设想,已经酝酿了一年多。但这项计划的具体落实,是去年(1987年)8月底的事。从去年8月底至今年5月,记录片正式完成,前后也花了8个月的时间。
  在谈到拍摄这部记录片的意义时,该片历史顾问柯木林说,晚晴园因孙中山而出名,孙中山也由于晚晴园而找到了他在新加坡,乃至整个东南亚华人社会的反清 革命基地。晚晴园与孙中山两者之间有着相得益彰的关系。孙中山在新加坡的革命活动事迹,是新华历史重要的一环,而新华历史又是新加坡历史一个主要的组成部 分。拍摄《晚晴园与孙中山》,也算是为重建新加坡的历史,作了添砖加瓦的工作。
  柯木林也为这部记录片制定了两个主要的指导原则:
  (1)这必须是一部具有新加坡特色的记录片;
  (2)这部记录片将使人们对晚晴园这座具有轰轰烈烈历史的建筑物,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根据上述指导原则,柯木林说,《晚晴园与孙中山》这部记录片,不强调孙中山的革命事迹,而只侧重他在新加坡期间的活动。孙中山在他的革命生涯中,虽然 到过新加坡八次,但该片只重现他三次旅居晚晴园的情景。摄影队也循着孙中山的足迹,摄录了在新加坡与孙中山有关的历史古迹,如他住过的客纳街85号的旧旅 店,访问义顺村时用来冲凉的“中山井”及最后一次离开新加坡时下榻的金钟大厦等等。此外,影片对晚晴园的建筑构式沧桑史也作了概括性的介绍。片名为《晚晴 园与孙中山》,而不作《孙中山与晚晴园》,其间用意就是要以新加坡为本位来处理这个历史问题。
  配合记录片的摄制,晚晴园管委员也印刷了一套与晚晴园和孙中山有关的明信片及书签,还有一份晚晴园的简介。明信片每套2元,书签1元5角,已经公开发售。
  
  
摘自《源》(第8期),(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1988年10月),页19